這是筆者首次觀賞侯麥電影, 亦是體驗大師的最後作品。
有說導演是電影畫家, 現今標榜高清(High Definition)拍攝影片色彩濃烈、 角色毛髮毛孔尤在觀眾眼底清楚可辨; 真實及現場感雖強, 畢竟是商業片, 多看的確身歷其境, 觀眾會為英勇主角打倒壞蛋的凌厲影像傾倒, 古有諺語英雄慣見亦常人, 電影排場更大, 爆破更盛觀眾多看是視覺精神麻痺, 大家不妨讓大腦調息, 讓導演提筆, 描繪色彩淡雅的古代愛情畫卷。
導演選角別具風韻, 演賽拉東的Andy Gillet及演阿絲特蕾女主角Stéphanie Crayencour彷如古代名畫再世的神話人物, 其餘角色亦恰如其份, 演員容貌氣質契合巴洛克昔代光彩, 不會予人時代感太重臉孔回到古代演戲的時下流行穿越劇格格不入。
太美男人多美人愛慕是常事, 繞臂跳舞美女欲強吻賽拉東不果, 美男子還算把持得定, 沒有背著定情麗人幹苟且的事, 愛人這時現身, 她看見情郎再度經歷誘惑, 她看不下去了, 她要了斷愛情, 賽拉東揚言尋死忠貞愛情, 跳河自盡。
男人博愛要視乎對象, 要是女人來者不拒就是男人的錯, 賽拉東知錯, 難得他深愛阿絲特蕾, 願意為她死, 他若是一命嗚呼愛情戲演不了, 賽拉東在河邊不醒, 祭師預言河床會姻緣的女神Phillis聯同兩個女僕救了賽拉東, 三女合力抬起了身材纖瘦男人回宅, 女神儘管比凡人更高位份, 可是愛情容易令人放下身段, 也是她搬出有品質男人就是牧羊人不下騎士將相眾生平等的盲目詭辯。
女僕Astrée起初沉迷賽拉東美色, 她察覺男子婉拒女神示愛, 忠於愛情, 她帶男子出走, 他餐風露宿, 與祭師談神學, 看裸女畫, 愛情是靈慾一至, 吟遊詩人調侃愛是左擁加抱的多加親熱, 隔了衣衫尚且竊玉偷香, 看見玉體橫陳又那能理智壓倒慾火? 以阿絲特蕾命題, 新嫩枝葉搭成祭壇有一幅兩個赤身男童互相競技圖畫, 同性爭持激烈, 兩個孩童身體纏在一起, 摩擦生出的肉汁滲漆擠破, 誘惑敬拜者, 因此賽拉東窺覬玉腿伸張禁不住意圖親吻佳人; 她穿了愛人衣服, 體香激發了情慾, 他拉開帳幕, 目光吸進了雪白乳房較繪畫更震撼的真像, 他管不了他的約誓, 貪婪吻著想得發狂愛人。
古代道德森嚴, 矛盾的是男裸體雕塑甚為盛行, 古人認為[神人同形同性], 雕塑作品以人體詮釋單純的美, 不論政治、宗教及倫理道德視裸露是呈現上帝創造人的美, 美是給人欣賞稱讚, 女性看到不以為恥, 她們視之為藝術家讚美神的媒體; 男人看到女性裸體油畫也是抱敬畏的心, 若是有愛, 性是愛的進化; 否則, 性只是流汗嚎叫的野獸交配。
侯麥的性是有譜的; 相對帕索里尼中世紀性解放情色拍攝, 法國導演是稍露性徵的小伙子。
Patrick Chan寫於2016年10月2日
我的爱不管了你的成为任何的袜子留下的味道气味不管了柔柔的抚摸突然的逝去不管了我爱你却从没有碰到你
从对白,情节的设置与推进看,更多的像是话剧。
记一小段对白,当爱上一个人,一个无法见到不知生死遥远的人,会宁愿TA已经死了。
为什么?
看下面这个对白:“我希望他(塞拉冬)活着,为了你的缘故。
”“我知道,姐姐。
但如果我相信他活着,结果却发现他已故去,到时我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了,因为我两次失去了他。
”“如果他已经死了,如你所想,并非我所想,你肯定会觉得宽慰,因为死亡也不能抹去他的爱情。
”“此更增添了我的失落。
”“如果他已经死了,他能清楚的看到,你的爱即纯洁又真诚,当时惹你生气的嫉妒,也来自那伟大的爱情。
他们说,就像我们有一双眼睛那样,我们的灵魂能看到并认识彼此。
”“是的,那是我唯一的安慰。
”有点像聂鲁达的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古代男女们痛爱交加的评价了!
果树:古典油画风格非常加分。
西北化为乌有:既有关于爱情的深刻辩论、也有男扮女装这种奇怪却可爱的设定。
哪怕只凭借那些细微的幽默,也值得给予最高的赞美。
zzy花岗岩:侯麦的遗作,像一出舞台剧,借神话人物之口探讨他一贯的爱情哲学。
伊甸园式的场景,美不胜收的画面,古典气息令人沉醉。
Sparrow:爱情的极致荟萃至古典主义的浪漫,集哲思、宗教之作,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乡村爱情故事,是老侯暮年的新反转,竟然有一点点可爱。
斯诺-纳什维尔:这部电影谈不上伟大,不过也不糟糕。
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有着优美流畅的拍摄,只要你能接受它荒缪的情节和形式陈旧的语言 (以及法语的发音)。
松野空松:用神话信仰来包装现代爱情本来是非常有趣的,可惜结尾结束得太仓促,私认为巅峰时期的侯麦应该在男主被发现之前再迂回,随后女主无意发现真相。
Supremacyacron:过于复古的文本化影像,再配合做作的舞台剧化表演,显得既聒噪又油腻。
在神性的外壳之下,也没有任何对于感情的思辨性。
只能说侯麦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很不行,非常不行。
Pincent:神话的语境无比新鲜,它是完全架空的、去现代化的,切忌用现代语境去看待的,用美不胜收的画面来讨论侯麦的爱情哲学,爱情与神迹有关,是超出我们可控的,是一个更高的存在。
拍了一辈子的爱情,终于把它封印为精神信仰之神力了。
Polaris.J:古典自然主义,诗意又浪漫。
关于爱情的忠诚嫉妒猜忌和失而复得后的冰释前嫌。
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俊美少年扮作姑娘,阿斯特蕾就算看到与爱人相似的女孩子依然会动心。
喜欢片中女性不经意露出的胸脯。
不过,对希腊神话无兴趣,侯麦的故事总是和我的爱情观相悖… 子夜无人:姑且可以看作是写尽了现世中男欢女爱的侯麦在人生最后创作阶段里的一次玩心大起,其实多少就能宽容一些。
影片本身其实也还是挺有趣挺欢脱的,起码比六个道德故事里的某些要可爱,莎剧式的台词和表演方式套在古神话时代的背景当中,有种恶趣味的萌感。
这个男主角倒是不知道从哪里挖出来的宝,刀刻出来一样的复古面庞和优美如雕塑般的精瘦身材,又妖孽又尤物还自带神性,活脱脱就像是电影里那个时代的人,几度让我恍惚这居然是07年的电影。
#FIFF13#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爱情,诞生在丘比特和基督之前“……我降伏丘比特,虽然他用利箭伤我的心,又在我面前摇动他明耀的火……”(古罗马)奥维德:《爱经》,戴望舒译看《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阿丝特蕾与瑟拉冬的爱情)之前,我知道这部电影戴着“大师的封山之作”(或至少是“大师号称的封山之作”)这样的标签。
所以其实自己只是想瞅瞅87岁高龄的侯麦(Eric Rohmer)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简介里引用侯麦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由17世纪的传奇(罗曼斯)作家写作的,发生在公元5世纪高卢的田园牧歌”。
遗憾的是,我竟然一边笑一边看完它。
它的情节……唉,怎么说呢……总之就是很俗套的17世纪故事:一个叫瑟拉冬的牧羊人爱上了牧羊女阿丝特蕾。
结果经过了一番波折,瑟拉冬被自己的情人误会,只因为阿丝特蕾的一句话“我永远不想再看到您了!
”这个木鱼脑袋的瑟拉冬居然就真的跑去跳河自杀了……(痴心到了如此迂腐的地步!
)。
后来又一番波折,他男扮女装前去看阿丝特蕾,“两个”女人从暧昧的关系中慢慢擦出火花,最后真相大白,冰释前嫌,皆大欢喜。
在这样一部无趣而没有悬念的故事中有着那些严肃的,侯麦式的,堪比舞台剧的经典对白:“要我假意爱上别人眼里闪烁的光芒,如同爱你的眼睛一般,这是比天还大的谎。
若非得如此,我宁愿死去,就让我安息在幸福中吧!”“当我们在爱中,爱的是我们的灵魂而非身体,变成对方的也是灵魂。
”“天理,从不让人行无耻之事而得善报,最无耻的事,莫过于善变,莫过于像蜜蜂一样,从这花采蜜到那花。
”“如果坚贞的爱不存在,那我对您的热情又能有什么期待?
”像这样(弱智?
姑且称之为“古典”吧)的对白比比皆是……所以不难想象用中世纪的台词调子拍这样一部因为太过唯美而显得太过假的电影,会让那些生性放荡的年轻法国演员笑多少次场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一切田园牧歌式的爱情,如果发生在现代都将是讽刺性的。
柏拉图的古典爱情观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已无法想象: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这样信仰爱情的存在,有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以上那些话,而且听者非但不觉得好笑而且也认真地对待它。
西方传统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忠贞来自于基督教。
在宗教日益式微的今日,就像机械文明毁了电影原著中的那片草原一样,有一些东西也改变了,比如为爱去跳河的瑟拉冬也许不存在了。
但被毁掉的其实不是爱情而只是对于爱情的信仰。
侯麦把人物设定在5世纪,那时的高卢人还没有接受罗马文明(代表淫荡)而被拉丁化,也没有接受基督教的观念(代表纯洁,忠贞)从而形成最后的法兰西民族。
侯麦继续着《六个道德故事》的传统,向日益摆脱基督教影响的年轻法国人传递这样的概念:即使在不相信天堂地狱的时代,即使在没有拉丁罗马众神统治之下的时代,古代高卢人信仰自己的德鲁伊教派,而那时的爱情,也可以是纯洁而美丽的。
片子的一个行吟诗人一直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卡萨瓦诺式风流嘲笑两队主人公间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可能很多现代人能在这个角色上找到共鸣。
但也许我们在嘲笑瑟拉冬之前应该想想,可笑的究竟是瑟拉冬还是我们自己?
补标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戏剧)Celadon跳河自证对爱情的忠贞时,剧情曾一度“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无事生非”,或者像希腊神话里的Pylamus和Thesby。
可是Astrea没有自尽,而Celadon也被仙女救下。
Celadon和Astrea都像《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茜一样倔强,无论身边有多少诱惑,都始终爱着彼此(按照希腊神话的套路,如果Celadon拒绝了女神的爱,应该遭到惩罚。
但在这部电影里,女神似乎被忽略了)。
Celadon和侯麦其他电影中的男女一样,有着近乎古板的原则,那就是不能在Astrea没有命令见自己的情况下出现在她的视线中。
所以即使他再思念Astrea,也不能让她看见自己,不能和她团聚,哪怕她知道Astrea也在忍受相思,也要残忍地服从她的命令。
这是加在Celadon身上的诅咒。
这是Celadon真正的女神给他施加的诅咒。
该如何打破这个诅咒呢?
侯麦安排了一个巧合(很像《冬天的故事》里的重逢),让Celadon恰好遇到了在森林中沉睡的Astrea。
Celadon就像不能让普绪克知道自己身份的丘比特一样,在Astrea醒来发现自己之前离开了。
可是他跑得不够快,Astrea发现了他,不过以为是看到了他的灵魂。
Celadon又比普绪克幸运很多,因为Astrea以为看到的是灵魂而不是本人,相当于Celadon没有被发现,也就没有违背Astrea的命令。
这里又出现了灵魂不朽的讨论。
而长老则利用这次相遇安排了有情人重新相见的喜剧。
他把Celadon打扮成自己的女儿接近Astrea。
而当Astrea向Celadon表达自己的友谊时,Celadon一度脱离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说出了自己曾被挚友(也就是Astrea)误会抛弃的过往。
长老和仙女始终也在演戏,而他们一本正经的目的实为戳穿这出戏剧的谎言。
也就是说,一心维护角色的演员无意流露真情,而一心想让戏码露馅的演员始终一板一眼。
最后Astrea想对Celadon献上表达友谊的吻,结果把她当成了真正的Celadon。
这个场面特别欲(侯麦也80多了,越老越能放开了😅,而且也是他最后一部电影了),有同性恋场景的感觉。
Astrea认为Celadon复活了,就像《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茜认为夏尔复活了一样。
复活的力量,正如长老所言,来自l'amour。
加之于Celadon身上的诅咒也被爱情溶解了。
这其实也没有违背Astrea的命令,因为Celadon借着长老女儿身份的掩饰,亲耳听到了Astrea的赦免,于是以“复活”的形式出现在Astrea的眼前。
(个人解读,接受探讨和理性反驳)以17世纪的小说为源本,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血肉,以爱情为骨架,以油画般的画面和莎翁舞台剧的形式为蒙皮,荡漾着新古典气息的故事。
当然,若以特点来概括的话,也少不了侯麦在选角上的经验。
这些在候麦以往并不常见甚至稀缺的元素组合,并不能构成我打满分的理由。
但是——宗教中的教义,终于显露出了狐狸尾巴,并隐晦且完整的勾勒出了侯麦的天主教信仰的轮廓。
是的,侯麦是皈依于天主教的信徒,原本我也以为侯麦能够很好地隐藏。
德鲁伊与Celadon的关于神的对话,才是整部电影的题眼,是侯麦的最深沉的也是最隐晦的临终关怀。
当侯麦借德鲁伊之口,道出至高的三者:圣父、圣子、爱情时,全片的其他部分与我而言其实就无关紧要了。
爱情,在侯麦的电影中总是绕不开的字眼,也是侯麦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加以嘲讽、揶揄、调侃、结构、探讨的主题,终于在这里,被 侯麦抬上神坛,成为圣灵(holy spirit)的本质存在。
沾染上神性的光辉,以寓言和神话中的完美也虚伪的爱情本身作为终极追求,作为接触god的神圣途径。
无疑,侯麦的答案给予了他自己最终的安慰和救赎:原来除却婚姻这一爱情的坟墓,love还可以沾染上耶和华的光辉,代替永恒,成为永恒,超越永恒。
麦的临别赠礼(个人解读,接受探讨和理性反驳)以17世纪的小说为源本,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血肉,以爱情为骨架,以油画般的画面和莎翁舞台剧的形式为蒙皮,荡漾着新古典气息的故事。
当然,若以特点来概括的话,也少不了侯麦在选角上的经验。
这些在候麦以往并不常见甚至稀缺的元素组合,并不能构成我打满分的理由。
但是——宗教中的教义,终于显露出了狐狸尾巴,并隐晦且完整的勾勒出了侯麦的天主教信仰的轮廓。
是的,侯麦是皈依于天主教的信徒,原本我也以为侯麦能够很好地隐藏。
德鲁伊与Celadon的关于神的对话,才是整部电影的题眼,是侯麦的最深沉的也是最隐晦的临终关怀。
当侯麦借德鲁伊之口,道出至高的三者:圣父、圣子、爱情时,全片的其他部分与我而言其实就无关紧要了。
爱情,在侯麦的电影中总是绕不开的字眼,也是侯麦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加以嘲讽、揶揄、调侃、结构、探讨的主题,终于在这里,被 侯麦抬上神坛,成为圣灵(holy spirit)的本质存在。
沾染上神性的光辉,以寓言和神话中的完美也虚伪的爱情本身作为终极追求,作为接触god的神圣途径。
无疑,侯麦的答案给予了他自己最终的安慰和救赎:原来除却婚姻这一爱情的坟墓,love还可以沾染上耶和华的光辉,代替永恒,成为永恒,超越永恒。
你说世界应该有上帝来维持人类的规范,那么你必将要死在上帝的安排下。
你享受与承受着。
这是一条永恒的定理。
中国的中心哲学是没有定理的:不会为了任何“定理”而死去。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样的哲学很适应于当下的社会与时代。
共产主义失去了非你既我是阶级斗争,而转向“和谐社会”。
资本主义更加强大自己的“定理”的观念:想要有钱就去挣,挣得方式你来定,但不要伤害自己的伦理和谐准则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
综上所述,这个时代看似没有坚固的定理。
需要极端定理的出现,我的预言。
武士道 向死而死纳粹 向优化人类而死中国哲学 和谐而死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
如果参考《神枪手之死》的译法,这部电影就该翻成《牧羊人之爱》。
当然还有更BT的翻法,可参考《牧牛班的春天》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放牛班的冬天》……囧rz。
这样的话就可以翻成《爱的牧歌》,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是戈达尔给《爱的挽歌》拍了姐妹片……这个笑话好冷。
言归正传,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豆瓣上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普遍是偏低的。
再一想也对,连《夏天的故事》都可以被我打上了三星,凭什么大家就要对侯麦传说中的封镜之作给面子呢?
像我这种一见到古装就激动,一听到戏剧腔就兴奋的BT到底是不多的呀。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无聊,我恰恰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不一定得是多么复杂惊世的故事才能成为电影啊,爱情与嫉妒,忠贞与背叛,误会与和解,这难道不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令我感到心头热起来的是Celadon扮作女子,慢慢再次接近Astree的情节。
这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再次认识,并且命定般再次相爱。
也是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重新认识的过程,同为“女子”,不再有身体上的距离感,正是呼应了电影中段关于“身体”和“灵魂”的讨论。
而到最后Astree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眼前的人和自己的性别,只是狂热地与其拥吻,更是让我动容。
牧歌一样纯粹又自然的爱啊。
和侯总以前一直纠结的主题相承,这部电影同样讨论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也许同时还讨论了女孩子的。
因为一个误会而走远,而偏激,而产生裂缝。
然后他,或者说他们,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情感回归过程。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在现代背景下会显得很荒谬,但解读一个寓言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照搬情节来对照现实生活的。
写于08年5月25日
其实故事还蛮“中二”的,现代“渣男”的桥段基本没有,整个故事好像都是在讲爱情的伟大。
故事开始,女神就比较落寞了,其他的牧羊人乘虚而入,火上浇油的故意问女神,为什么不去宴会啊,在那里,男神和其他女孩跳得那么欢,你也不管管。
女神说,管什么管,那未来的公公婆婆对自己不待见,偏偏那家伙又是个妈宝男,老爸老妈说什么是什么。
此时的男神,已经被其他女孩约到了小河边。
虽然男神扭扭捏捏的像个女孩,但女孩采取了攻势。
男神是没来得及招架,就被夺去的“初吻”。
这一幕,被女神看在眼里,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第二天,男神还若无其事的去找女神,女神也没给他好脸色,该干嘛干嘛去吧,才不想搭理你。
男神这下委屈大了,扬言要跳河自行了断。
看惯了现代故事的,这基本都是渣男标配,一哭二闹三上吊,女神也该服软了。
是的,女神眼看这男神要自我了断,也软了大半截。
可是没想奥,男神此时异常刚烈,说跳河还真的跳了河。
一帮人沿着河边那个找啊,可是找了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实呢,此时的男神,已经被“富家小姐”给救了。
就看着盛世美颜,让“富家小姐”异常心动,三下五除二,就把男神视为自己的禁脔,旁边这位,摸一下都不行。
旁边这位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得不到,那大家都别得。
男神不是一直挂念着女神吗,这位一直撺掇着男神离开去找女神。
架不住“天长地久”的念叨啊,男神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
当然了,这也是“现代宫斗”中的桥段,这位是真心被男神的真爱感动,才帮助男神离开的。
而此时的女神,也备受煎熬。
男神跳了河,才发现了真爱,可惜为时已晚。
最要命的是,身边还有那么多的“诱惑”,为了一棵树,废了整片森林,这也太浪费资源了吧。
这男神和女神,同时在经历爱情的“煎熬”。
故事里头,这位风流的牧羊人,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大概是代表这现实。
不过,貌似更“代表”着法国人的浪漫,印象里头的法国人,不就是这样吗,浪漫之都的称号,也不是白瞎的。
虽然是故事里头的“反派”,但其实还蛮可爱,至少是一位“真小人”,相较于伪君子,实在好太多。
此时,“逃出来”的男神,却没有去找女神,找了个棚屋就住下了。
理由非常的奇葩,因为女神当时说过,永远不能见他,所以他要替女神保护承诺。
但凡这种桥段出现在现代剧里头,妥妥的渣男配置。
而这个故事,男神就是这么别扭。
故事最后,男神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接近女神。
我去,这不是《风流四大才子》里头的桥段吗,当年的周文宾就这样摸进了人家大小姐的闺房,还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不知道?
建议去看看呢。
只是,后来的女神差点崩溃,她这是出了轨呢,还是出了轨呢。
候麦的片子好像就是道德先于爱情 这片就是过分的道德 全程无语的看完了 这俩人一个比一个墨迹 绝了
應該係好笑架? 好幽默咩我又唔覺,同樣O既幽默令我諗起前年鈴木清順O既貍御殿,但人地cult好多好玩好多囉。係有好多唔同種類O既愛情觀,要展覽愛情佢做到左,但好唔好睇,實在唔在於佢拍成點,靚囉
除了美少年,没有愉悦。
囧
超脱尘俗的大师气
+。是爱情神话,但也跟自然法则平视,原本难以区分的不同时辰的阳光在人物身上有了柔和但可辨的形状,鸟鸣是这100多分钟里的我们和牧羊人们的钟表。好想快点再重看一次啊!
开头很烂俗啊
3.5星。侯麦遗作。
要是完全忘了姓氏 也没有本身的名字 总记得神情和语气 无字暗语 你也心中有知
侯麦在遗作中收起所有喜剧的气氛,严肃地谈爱情。爱情是一出神话,神面对它也失去风度,人在它面前如此卑微,带来的苦痛多过游戏人间的快乐,依然令人虔诚向往。笑后哑然。7/10
太美了 全篇的春日虫鸣鸟叫声 让人心情放松 让人向往爱情
爱情,或许对于他们来讲,是信仰,也是一种执着,时常挂在嘴上,但是也有一种瞎了狗眼的感觉,太纯,什么也看不出来。
没想到最后一部作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我真的被“男神”的教条蠢笑了
#小西天资料馆#
好纯洁啊!
侯麦的最后一部。他拍了一辈子爱情,但无论在他镜头下这一主题如何变化万千,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侯麦,始终默默坚守着“忠诚”这一核心理念。在以往的影片里背叛、失去忠诚的爱情玩家终将被命运和巧合所审判。而在这个神话故事里,牧羊人即使遭遇困难和误解也一直在坚持,用各种办法来试图重新接近爱恋的对方,直到对方打破沉默。影片弥漫着一股古典的审美趣味,节奏也和侯麦以往的都市爱情片大相径庭,别有一番韵味。
令人迷惑
最后有点不对劲了。。。囧
不敢相信这是2007年的影片。。。
爱时,人就成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