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影片太适合这样一个夜晚。
纯粹休息宅在家里一天,看了几部不咸不淡的电影,浮躁伴着些不安,想着下周可能出现的被生活所迫的种种,并未真正的松懈,甚至怀疑自己的荒废。
到了晚上,爱人未归,自己独酌,看着这样一部电影,浓缩黑白化的影像,并非有多少自我对照,但却有不少被放大后令人增强触觉的部分。
有的时候对自己状态无察觉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察觉意味着思索,思索必定伴随痛苦。
在社会中,想要做自己太难。
希林的眼睛,忧郁的纯洁。
坐着火车或者公交,一边看着窗外,是我最放松的旅行。
他想要一杯普通的咖啡,世界让他喝不起,强加给他需要冲进马桶的肉丸,父亲停掉的信用卡,不想回忆起的历史,因肥胖困在过去里的朋友,无能为力的他人的苦水,朋友失败的梦想,以及难以挽回的死亡。
因为疑惑,对世界的种种疑惑,使他不再自信,变得内向少话,我也是。
敏感易怒的人们,因为肥胖,才华,过大的自行车,原生家庭…耄耋老人的父亲曾告诉他:不要被人嘲笑。
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人们开心。
水晶之夜,在店铺前痛哭的男孩。
在店铺前去世。
思考人生是一件事情吗?
我也在思考,在无所事事,同样的在欺骗父亲,也耽误了我的学业。
他的父亲切断了资助,我不知道我的父亲会何时效仿,但是,对不起,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一天很短也很长,咖啡要慢慢喝,人生的意义也要慢慢思考。
每天都会遇到糟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头疼的事情,无力,苍白,生活像是酒保,总是递给我一杯杯烈酒,而我想要的仅仅是一杯简单的咖啡。
这个片子的调调我很喜欢,小幽默,小荒诞。
一生的思考,不说教。
黑白片子的深刻感。
说成喜剧一点也不夸张,都是很好的演员,但是片子的基调是写实的。
那些荒诞的出现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导演给了我一分惊喜,让我好好想想怎么把影评写下去,感受到了,但是组织逻辑不到位。。。。
大家都说男主角无所事事,实际上我感觉他遇到了一个迷茫期,这个迷茫期的是由于社会给他的,而且社会的荒诞行为(比如邻居的行为,咖啡店老板娘的行为,地铁里面2个人的荒诞有趣的行为)让他不知索然,就如酒吧里面的老人说的话,虽然同是德语但是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实际上人人都是迷茫的,但是看别人却是正常的,就如同那个演当代戏剧的女孩看男主角在学生时代是那么有主见,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样。
但是其实男主角也是迷茫的。
男孩子是善良的,善于思考的,也是随波逐流和无奈的。
至少男孩子在这个迷茫的时候思考,其他人没有时间思考,实际上是可悲。
最后导演给了一个happyend,他找到了他的咖啡。
如同导演说的,当他有责任有担当的时候,他就成长了。
不错的片子,幽默的调子。
如果是我,我会把那个最后的老人设计成那个演员演的纳粹军官,最后说出名字的时候居然就是那个电影里纳粹军官的真人。
来为片子增加一些偶然性显示社会的荒诞和故事性增加观众的惊喜。
周围的人带着自己的印记,纷纷呼啸迎面而来。
Ganz merkwuerdig,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
片子拍得实在太柏林了。
无论是第一个心理医生,还是卖草的男孩的Oma,还是瘦下来的女孩。
那个剧院我曾去过两次,同一个剧场,感觉背景音乐就是这个。
在柏林只要生活一年,就可以遇到里面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氛围。
Matze说要ausmisten das Staedtchen,要清理柏林,柏林是一坨屎。
柏林不是一个城市,是一坨城市。
2014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这样形容柏林了。
Anne:柏林的魅力在于,it is fucked off, but not died out yet.配乐上,觉得多穿插点bebop会更柏林一点。
喝不到咖啡的象征是德国人的幽默吗?
这么简单的欲望都无法获得,说是十足的倒霉不为过吧。
迷茫的男孩儿,却忙得不行,还大都是倒霉的事儿,这叫什么事儿啊。
佩服男主冷静处理的态度,但好像又是和他处于倒霉处境矛盾的,这么个兴趣广泛,略懂一二的男孩儿怎么都不知道自己想干嘛了,玩起陷入虚无主义游戏里了呢?
噢,是因为他选择分手的愧疚感吗?
似乎并不是。
想到另一部电影 <刺猬的优雅>,也是通过另一个人的死来为主角打开了继续生活的新局面。
烟不停歇的柏林小个儿男孩儿,真像跨兄弟啊,都以为是跨性别演的片子了。
公寓楼旁边的电影院有一个小,单独的影厅,源源不断的放各种艺术电影。
八月份有德国影展,九月份有法国影展。
今天晚上出门遛弯,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电影时候放过的片花让我印象深刻。
赶紧买票入场,艺术电影放映的场次少,过了今天明儿就不一定有了。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强调仪式感。
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再难看的也会增色三分。
若是遇上好看的,简直就成了一辈子的回忆。
看电影真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活动。
影片很简单,如同一条朴实无华的小溪静静的流淌,不知道方向,却并不焦虑终点在哪儿,河水丰盈却不湍急。
黑白的质地让我的视觉压力顿减,从而更加容易聚焦于故事的流动和发展。
若说情节,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静水深流。
柏林男孩NIKO的一天,从一个一夜情的荒唐失措的早上开始,随后他去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测验以证明自己不是酒精依赖——显然前不久因为酒驾而被吊销了驾照。
搬进来新的公寓(是否可以理解为跟前女友分手),把箱子顺手一放,了无新意的堆在公寓里。
被邻居搭讪,听邻居的辛酸。
出门买咖啡却遭遇逼格咖啡店,钱不够,去取款机上取钱却被吞卡,甚至想去拿路边流浪汉的钱。
陪朋友午餐,巧遇中学女同学,同学邀请他和朋友晚上去看戏。
朋友是演员,俩人又去一个片场观场。
打电话给父亲求助金钱上的帮助,父亲约他打高尔夫,并拆穿了他已经辍学的事实,并告诉他自力更生。
从高尔夫球场坐火车回城,没有买票被抓,跟稽查人员扯皮最后逃跑。
跟朋友去看戏,朋友看戏前要去买毒品,NIKO百无聊奈,跟毒贩的奶奶聊了一阵。
NIKO的朋友在看戏时发出阵阵嗤笑,被戏剧导演所不喜,在演出后的Party上争吵。
NIKO出门抽烟,中学女同学出来聊天,被酒鬼骚扰,NIKO挺身而出反而被揍倒。
中学同学跟他在卫生间里亲热,试图做爱,却被叫停。
出门去酒吧,跟陌生老人聊天,聊完之后老人却突发心脏病,NIKO陪他去医院,最后老人去世。
故事情节杂乱无章。
不过是一个处在青春末期的男生的混乱不堪的生活中混乱的一天。
唯一的线索,是一杯咖啡。
在那一整天里,NIKO苦苦追寻却不能喝到一杯咖啡。
早上没有带够钱,在一家有逼格的咖啡厅里碰壁,陪朋友午餐的时候餐厅的咖啡机坏掉,在片场闲逛的时候,咖啡正好被喝完,跟父亲打球,自己想喝咖啡,却被父亲叫了酒。
晚上去酒吧,当然人家已经把咖啡机关掉了,在医院等待的时候,自助咖啡机又坏了。
放佛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体现在对咖啡因渴求的挫折上。
但又如何,过了那荒谬却又寓意丰富的一天,第二天伴着晨曦,NIKO还是喝到了一直想要的一杯朴素的咖啡。
NIKO的性格是讨喜的,至少我觉得观众是喜欢他的,所以大都温情脉脉的看下去,带着点期盼,也带着点心疼,夹杂着自己过去的经历,欢喜着感叹着。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他的生活很简单,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讲,没有生活是真的容易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同等痛苦的。
他那种迟缓一拍的神态,那种没由来的安全感,让我觉得必定是个富家孩子——果然,他父亲是在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有私人帅哥助理参加顶级国际会议的商务人士。
谈不上富二代,却也家境优渥。
他也是聪明的,从那段跟心理医生的对话中就看得出来,逻辑清晰,思维敏捷。
他更是善良的,敏感的。
他总是迟缓的,却总是能感触到人生的无奈,他抚摸邻居的手腕,安慰他绝望的人生;他拥抱蜗居在家的老妇,陪她说话;他照顾心脏病倒地的老人陪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他也是有魅力的,总有女孩投怀送抱;当然他也是有自信的,他个头矮小,站起来也总是在高大的德国人的肩头位置,但却总不输气场,存在感极佳,无惧别人的讥笑。
然而,他也是迷茫的。
他退学两年,却无所事事,在父亲的供养下生活了两年。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思索,思索自己,思索这个世界。
他也是不成熟的,他在地铁稽查人员的追问下撒腿逃跑,他明明经济紧张,却到处买酒。
然后,却还是觉得他是可爱的,有着青春这道免死金牌,有什么不可以呢?
整个影片的调调却是轻松的,喜剧氛围的。
挠到痒痛处,便停止。
影片的另一大妙处在于,总是可以通过看似限制的时间和空间下,发掘出无限更多情节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的生活,只是冰山一角。
比方说,Niko巧遇的中学女同学,曾经是一个大胖子,现在是一个舞蹈剧演员!
她的内心经历又是如何?
她说怎样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还是会一直活在“大胖子”的阴影之下。
又比方说,Niko的邻居,他的命运如何?
在地下室里给自己建造的小屋是否是一个真的避难天堂,他的老婆会如何?
再如NIKO本身,他会怎么样?
他会找工作么,还是继续游荡?
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会有这世纪儿一般迷茫,当他步入沉重的残酷的真正的成人世界,是否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不那么感性?
影片在德国的原名就叫《Oh, Boy》。
但在各国翻译的都不一样。
在国内好像就直接翻译为《哦,男孩》。
而在墨西哥,则被翻译为《男孩,在柏林的24小时》,在美国则被译成《柏林的咖啡》。
在西班牙,影片译名为《柏林男孩》。
不同的翻译体现了各国营销人员对此片不同的理解——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该片的丰富的层次。
最后夹带私货,说一下,我真热爱柏林。
在欧洲短短五个月,却三次到访柏林。
每一次都印象深刻。
跟朋友最后一次去柏林的时候,她的评语是,这个城市真丰富。
NIKO在柏林城的每一次机遇,都会让我会心一笑。
那密布全城的轨道交通,那令外乡人头疼的购票系统,偶尔逃票上地铁时候的胆颤心惊,半夜的地铁里竟遭遇查票。
去PARTY前,同样被朋友带到一个居民楼里买Ectasy,我照例在门口百无聊奈的等着,竟然莫名其妙的偷吃了毒贩家里放在门口的去多糖果。
酒吧里可以抽烟,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火柴盒,所以大街大家都不喜欢带火,四处借火。
深夜的大街道上,满是酒鬼,唱着歌。
PS. NIKO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除了影片从头到尾对咖啡的追求,却一直没有吃东西的场面,还一直不饿。
早上不要早餐,只要咖啡,陪朋友午餐,也只要水,邻居送来的肉丸子,被倒进马桶。
老奶奶主动说给他三明治,他也说不饿。
哦,男孩!
初次见到海报,我已被致命地吸引——单调却不乏味的黑白底色勾勒出少年英俊的轮廓,他微微侧目的神情又增添了无限的忧郁光景,这是一出关于情绪的戏码。
经历了一天的戏剧性起伏后,在第二天晨曦微露之时,男孩终于喝到了那杯苦苦寻觅的咖啡,那抿嘴的瞬间,五分无奈,三分讽刺,两分温暖。
影片在这个镜头上戛然而止,片尾的爵士乐悠然响起,我只觉得意犹未尽。
然而,这已是最该结束的时候,趁着他的不羁还未变成潦倒,趁着他的忧郁还未变成呻吟,趁着他的孤独还未变成庸俗。
把时光停在,这一刻,最好。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
他的悲观主义似乎可以为这部德国电影加上一些添注。
总觉得,德国男孩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刚毅,那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桀骜不驯,使得他们前进一步就是魔鬼,退后一步便是天使。
复古的黑白摄影,充满爵士节奏的风格,主角与生俱来的雅痞气味……这种种元素都足以使《噢!
柏林男孩》成为一部小众的文艺电影。
然而,这可以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却不是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因素。
真正让我爱上这部电影的是——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他,就是我。
我们一样孤独,自以为是地看不起世俗价值观。
他高傲地从法律系辍学,偏离了那条被验证了无数次的通途大道。
但如果他顺从地拿到了法律学位,那么二十年后,他也会抹着发胶,叼着雪茄,一身无懈可击的绅士装束,一根象征地位的高尔夫球杆,站在一个个绿色的小土坡上,调侃着诉讼的潜规则,似有若无地吹嘘着自己的成就,然后在那个沧桑笑容的皱纹里,瞄准,挥杆,追求那貌似重要的一杆进洞。
他,会顺利地成为他的父亲。
只是今天,他顶着松散略带油腻的三七分发型,着一件条纹白衬衫,慵懒地开着3颗扣子,套上风格化的夹克,迈着闲散的步伐,纵身一跃,跳出了位于高尔夫球场边上咖啡馆的栏杆。
我永远记得这一幕——他的夹克鼓满了呼啸的风,背后洁白得有些优雅的露天咖啡座渐渐虚化,衬托出少年微皱的眉头,和那双犹疑的、倔强的眼睛……当我们选择了孤独,就要承受没有人为你喝彩的寂寞。
但其实我们从来就无法成为,真正孤独的勇者。
因为我们也一样庸俗,懦弱无能地依靠着家里看似理所应当的资助,一旦失去源头,便一无是处,连曾经由颓废产生的美感都会被琐碎的生活销蚀得一干二净。
他散漫地坐在公寓的窗台上,修长的手指捏着一根燃烧到一半的烟,青青的胡茬在苍白的脸上蔓延,紧锁的双眉下,他用一种类似上帝的眼光打量着窗外流动的物质文明。
这无比写意的镜头让我悲哀地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怜悯别人,因为我们都是躲在别人打造的空中楼阁里悲春伤秋。
生活的充裕让我们去追寻精神上的美感,却忘记了孤独从来离不开庸俗。
所以,“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不是一个对立的命题。
我们的孤独,还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庸俗上?
当柏林男孩喝下那口咖啡时,我释然了,因为我们都隐约地绽放了一个微笑。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
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
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
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
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
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
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
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
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
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
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名纳粹分子(安德·克拉维特),没想到,在片场这名演员却给尼克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看到的似乎是青春时期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就像好奇八卦的旁观者站在社会边缘四下疑惑地打量着,一切仿佛都离你很远却也很近,而大人们的思维举止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有种本能的厌恶排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迷离与惶惑,没有时间去品味年轻的喜悦与轻快,更多的只是对于自我认定的思索。
其实青春很大意义上就如同这部电影的色调,简单的黑与白,经常的不知所云,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的设想,现状还总让人感觉不满、乏味。
也许会一直这么晃晃荡荡地过好几年,才在某天茅塞顿开地想通了一切,重打锣鼓再开张地再次开启自己人生的旅程。
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匆忙地完成每一个目的,思考与等待的过程反倒别有一番滋味,它能让你客观地看清你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清紊乱,从而获得新的力量。
之前未听说过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但看到他的处女作《啊,男孩》,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挺有想法的,当然,未来有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也取决于99%的努力坚持与1%的运气。
总之,电影除了多几个故作深沉的空镜头以外,故事讲得当然漂亮。
整部剧给人的感觉都是变中充满趣味的,不断地在男主人公与接力登台的群像戏间转换,台上一个人的脱口秀,台下芸芸众生相。
屏幕外的看客又会觉得自己参与其中了,至少情感上是能够交接,有认同感的。
有时,电影就像一个人,它有些先天与众不同的气质,那么它的吸引力是可以穿出来的,即便没多久便被发现了,给人以深度魅力的感觉是一种错觉,而且不堪一击,但最初的惊艳寻味之感必定是否定之外的肯定之处,否定不了。
就像黑白化的影像,这种处理法在一个比较菜鸟的导演的作品里,能呈现像《啊,男孩》的质感与张力,就是加分点。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不愿想象,画面突然着上色,花枝招展的模样。
此般变化,最好也不过小清新的感觉,要不就是柏林的《大城小事》栏目剧范儿了。
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快一个世纪了,汤姆大叔都从“迷茫的一代”里破茧成蝶好几次了,我们才开始发昏发懵陷入了迷茫,努力寻找着作茧用的蚕丝的源头。
好在,残酷给予了经世的人更多的眼泪,这些泪珠又都能汇集成河,四处寻找着同赴大海的溪流,所以看到别人迷茫时,总能低眉忧怜自己的悲哀,貌似彰显了感同身受的爱心。
问题是,我们困惑的仿佛是另一档子事儿,可能只是为一个利己的小愿望,找个好工作,赚钱买房子生儿育女,然后在同学会上俯视各位,为欲望报仇。
所以我想迷茫与迷茫还是不一样的,尼克.菲舍放弃了安逸过活的路,走在迷茫的流浪汉行列,他应该有不同于俗人的追求目标,否则他用牺牲自己未来的代价装十三,那就入戏太深,愚蠢之极了。
事实上,菲舍迷失在了他梦想的入口前,我们呢?
可别谈什么梦想了,现实还没搞清楚呢。
不说我们了,我说电影里的菲舍。
并不高大威猛,也谈不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男主人公一入境,就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生活。
在他与那个做临时演员的好朋友站在一起时,就更能看到这部电影贴近生活的强烈诉求了。
没有可供花痴犯病的气氛,生活就是一把雕刻的刀,挨刀的过程不会甜蜜浪漫。
所以,我从电影里看到熟悉的一切。
一个落魄看似羸弱的小男人,住在隔壁的出租屋内,只放着一张床,偶尔看见他坐在窗台上抽着烟,望着街巷,他是逃离了这座城的游魂。
他的故事其实很乏味,每天进出公寓,游荡在被无视的世界里,并不有趣。
听说,他中途退学但对家里隐瞒了实情,为的是生活费,他没有工作,有一些境遇和他差不多的朋友,都为各种的缘由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其实,人们不知,这样的人里面少不了理想远大的人物。
而最后之所以成就不凡的自我,都是克服了某种东西,那个可能就是恐惧与自卑。
从菲舍身边走过的形形色色人物,他们相关联或无交集的五六个小故事,诠释了电影的主题。
我挺喜欢开着破车来接菲舍的临时演员,他一边开车,一边背诵《出租车》里的台词,剧情虽不新鲜,却挺合我的心思。
特别是他在小剧场笑出声,继而被该剧编剧演员围攻时的样子,这段设计太赞了。
剩下的故事,仍然是细节赢得了我的好感。
倒霉催的时候,活得就是那么滑稽,乞丐都比自己看起来坦荡自如。
一路看下来,看的就是这样一群困在枯井里的人,自救,或等着被救。
小S说,胖人没资格吃饭,这是为美可走的捷径,省力省钱。
不道德绑架,小S的调侃是很友善很真诚的。
现代的审美就是如此,胖人会面临各种问题,不分国界。
曾经爱慕过菲舍的女孩不再是被人厌恶嘲笑的胖子了,成功逆袭成美女,常被人搭讪,做了演员,人生貌似脱胎换骨。
但当菲舍与她互生好感,情投意合时,女生突然出现歇斯底里的状况,说的就是精神创伤不会被时间弥合,受到刺激,裂口处就会流血的事实。
而摧残过的“自信心”与迷失自我的“自卑感”似乎不得治愈,即便从胖妞变成瘦美女,一切看起来美好之极,但问题一直存在。
如果说那女孩儿是用自己的精神世界证明了这是个黑白相生相斥的社会。
那么,那位极端怀念纳粹的老夫,与安度晚年的老妪,他们恰是最好的对照形式。
老夫还活在过去,激进的纳粹情结依然活在他的内心深处,他60年的漂泊或许只留下了碌碌无为所致的愤怒。
所以,导演给了他一个归属,当他表达完自己不肯埋葬历史的激情后便离世了,而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这也是一种人生,60年无处安放的岁月。
电影讲到这里,已接近尾声,却也是最高潮。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记忆是疼痛的,刻画出淡忘或反思或无谓的态度,构筑了现代德国人的生活一角,格斯特知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他把自己的心声抛进了德国这个民族欲寻新未来的吵杂声中,这也算小我上升到了大我。
我想,从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他所在这个国家正面临的困扰。
似乎,在民族强大自信心的庇护里成长,人对自我的认知会更纯粹更自由一些,因为不需要同担“匹夫有责”的丑陋与不堪的国际形象,对己负责,管好自己就好了。
于此,才可能产生某种特别奢侈的迷茫与困惑,像菲舍那样不在乎肉体所受的折磨,却要时时思考精神归属的困扰。
世界上很玄的东西很多很多,格斯特用一杯咖啡道出了整部电影的内涵。
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若无缘,你无力扭转,可能你一转身离去,续满咖啡的壶便端了上来。
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时,那才是你的时态。
想喝咖啡,找个多情的早晨,去咖啡馆。
酒馆里等你的是威士忌。
再问一个问题,你会辍学去思考人生吗?
老早之前看的都忘了标记了,这个片子蛮好看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点话痨但影响不大,也不是特别闷。
命运怎么样,在这里看起来无关紧要,咖啡总是会有的
轻描淡写-06/28/14 at Sunshine Cinema
男版《弗朗西丝·哈》。
德国文艺片 是不是都和四百击一样 讲一个主人公 然后就讲生活 平平淡淡的 - -
3.5分,整片都是絮絮叨叨描述一个loser的普通生活.大爱黑白片风格,配乐也很赞.果然是看完会令人同情的人,虽然都是自找的,活血,太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了,谁说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不是这样的一个loser呢?
德国的涂鸦真多,而且好看。最后小酒馆的老板好帅。思考人生的开端就是无所事事,分离后的无聊感及种种受挫。
喝不喝得咖啡又有什么关系
2014 BJIFF 第四场 一杯那么近又那么远的咖啡 黑白 无所事事的少年 慵懒的故事
味道刚刚好的小片,不装逼也没刻意拔高,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让人会心一笑又怅然所失。
画面很干净!
我精疲力尽,我不能假装不迷茫,我只是想喝杯咖啡。。。cool jazz味道。3.5
想喝但一直喝不到的那杯咖啡,就像生活中那些并不直接关系生死存亡却又如鲠在喉的烦恼。感觉欧洲拍这种迷茫青年挺得心应手的,这种片的受众大部分也是会多想的那种类型比如我,不过主角有个当老总的父亲,感觉一下子跟他的心理距离还是远了。众生皆苦,其他人的痛苦多是实在的,相比之下男主的迷茫之苦都有些缥缈了。不过跟当年的小胖妹如今的美女勾天雷动地火的时候还能停下不愿自己成为对方解开心结的一个解这个点还挺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的。
太文艺....太私人...是导演一人梦想的表达....做导演真好,可以用这么丰富的手法展现如此私人的想法....没坚持看完
有点无语,德国能出这样的片儿,看来德国年轻人也挺闲的。。。
极棒
2.5 这么一部稚嫩又做作的学生习作就可以横扫德国奥斯卡了……德国电影这几年也太悲哀了点吧
无所事事的青春,迷茫困惑的青春啊,负能量不适合现在的我
写实 清新 男孩的一天 自由而散漫 独立又困顿 孤独也执着 随波逐流同时又能抓住生活中的偶然 他似乎比循规蹈矩或停留在原地的人活得更多 这就是少年。
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的虚无生活纪实,完全没共鸣,毕竟我本身是个积极努力的汉子嘛。黑白片,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有些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