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才能感动人,才能触碰人敏感的神经。
《和声》和车太贤的那部《超速绯闻》一样,煽情的那是相当刻意,用没有真实感的情节非要感动你,反正我是受不了这样的,然而至今这种形式的煽情依然在普通观影者中很奏效。
这几年是有这么几部煽情俗到不行的韩片分很高,让我很莫名,第一位当然是《超速绯闻》,第二是《和声》。
《阳光姐妹淘》相对好很多。
姜艺yuan身材很棒,我挺欣赏她,希望演技得到认可
不知谁说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就像世界上没有了太阳。
”真他妈的对,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没有歌声人就成了行尸走肉。
和声,其实就是合唱团,《和声》这部影片的合唱团是青州监狱的女子合唱团——一群因各种原因杀死了男人或者是男人婚外恋的女人的女人,本来五音不全,可在团长、在监狱生下孩子的贞慧和指挥、声乐教授文玉的坚持下,合唱团唱出了监狱,走进了首尔。
影片的主要线索是两个母亲——贞慧和文玉。
贞慧失手杀死家暴的丈夫,怀着身孕进了监狱,产下儿子民宇,从此围绕孩子民宇展开了一个失足女子亲情大爆发的故事,温馨而感人,伴随着民宇送人抱养,轻松幽默的桥段结束了。
音乐家文玉年轻时看到丈夫出轨,毅然开车撞向丈夫和情人,出了人命锒铛入狱,一次偶然弹琴被发现成为合唱团指挥,将一群门外汉调理成“天使唱诗班”,陶冶净化着自己也温馨感化着他人,让这些失足女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和遗失了的爱。
可是最后,韩国恢复死刑,文玉从容的和大家作别,有了音乐的陪伴,她的黄泉路上不会孤单。
一群失足女子的群像,在悦耳动听的歌声琴声围绕下,生动灿然,栩栩如生。
贞慧的声音真是粗哑,以致孩子民宇听了就哭,大家忍俊不禁。
贞慧自卑不敢唱歌,天才女高音、杀死继父的少女尤美和文玉一起调教她,竟然悦耳起来,民宇听了母亲的歌声终于可以笑了、睡了。
尤美由于被继父强奸而责怪母亲,母亲多次探望女儿坚决不见。
参加合唱团后,优美而博爱的歌声慢慢感化着她,终于在首尔演出结束后,尤美手捧一束鲜花喊住沉重离去的母亲,扑到怀里尽情的哭......做过民歌歌手的花子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早就盼望着有机会见上一面,首尔演出圆了她的梦,她和一个监狱房间的阳光姐妹淘们共同感受着歌声给她们带来的温暖阳光。
最有意思的是原来的职业摔跤手延时竟然有一个从未谋面的笔友,成天幻想着罗曼蒂克,书信一封接着一封,首尔演出时她看到了那位手捧鲜花充满期待的男青年,激动万分的她扑倒男青年怀中却说:厕所在哪?
生怕打碎了自己在笔友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可笑又可悲...... 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失足女人版的“阳光姐妹淘”,让人感叹,让人感动。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真实吧,韩国监狱有那么好,搞得我们都想体验一下了。
我想说,哥们,真实不真实真的那么重要?
现在连新闻都是假的,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情感最真实,温馨的情感、充满着阳光和感化的力量就是正能量,这部影片的正能量足以让失足的人受到感化,也会让即将失足的人悬崖勒马——我猜测的,好不好使,看疗效吧!
影片创作者认为,人们谴责的应该是那些罪行本身,而不是犯罪的人,有那么一部分犯人,他们犯科往往出自不得已的理由。
组建“合唱团”说穿了是一种促进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令这些身心俱疲的人们之间有所共鸣,重新相信人间的真善美。
而受到心灵洗礼的不仅仅是犯人,同样也有那些整日不苟言笑的狱官们。
饰演女主角的金允珍说:“这是一部我们看后会为对方包扎伤口的疗伤系影片。
从拍摄第一个镜头到杀青,剧组人员始终沉浸在无限的温暖与感动中,无法自拔。
希望大家在观赏影片的时候可以领悟歌声背后的真谛。
”饰演文玉的韩国戏骨罗文熙说:“这部电影不是用缝纫机咂出来的,而是我们剧组每一个人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希望大家会珍惜并感动!
” 有人说看到这部影片就想到了《放牛班的春天》,是呀,歌声会让我们的心里布满阳光,歌声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荡涤,歌声会改变我们每个人,歌声也必定会改变整个世界。
明知道韩国电影会很煽情,但仍然有不少看过电影《和声》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当老教授文玉微笑着走向刑场的时候,观众的心底都会涌出一阵悲凉;当女囚们在舞台上深情演唱的时候,没有哪个观众能够忍住激动的泪水。
《和声》是2010年初公映的新电影。
看到“和声”,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合唱中常用的那个词。
影片所表现的也正是歌唱艺术中的和声,其主线便是一群女犯成功组成了特殊的合唱团并取得演出成功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平凡地进行演绎,很容易流于形式。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合唱团已经多如牛毛,而每一个合唱团成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艰辛的故事。
为了写出《和声》的特殊性,编剧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
首先,影片并没有把组建合唱团的目的和意义放大到女囚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通过良好的狱中表现来给自己争取减刑的机会,而是缩小为满足女主人公贞慧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即:带儿子珉宇到监狱外面度过一天。
贞慧组建合唱团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她的这个充满母爱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狱友们和监狱管理方的支持,终于演化成一场温情流淌的大爱行动。
其次,影片有意让这些女囚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贞慧是因为惨遭丈夫的毒打时奋起抗争,意外将丈夫摔倒在玻璃台上致死。
宥美是因为惨遭继父的强暴时奋起反抗,意外将继父打死。
原职业摔跤手延实是用夹子将他人意外弄死。
文玉是因为无法忍受丈夫与情人的奸情而开车将他们撞死。
而因为这些特殊经历,她们的亲人多多少少都与她们产生了一些隔阂。
韩国刑法规定,女犯人在监狱生产后,可在监狱育儿的时间为产后18个月。
期满时必须将孩子送出监狱由其他人领养。
贞慧所面对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辛酸和无奈。
影片一开始就是贞慧在监狱中生下珉宇的镜头。
作为母亲,她经历了在狱中生子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同时又必须接受18个月后与儿子分离的命运。
儿子生下之时,就是她与孩子分离倒计时时钟的敲响之日。
而属于他们母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
可以设想,与爱子离别的钟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天底下的母亲会多么地寝食难安,又会多么地不顾一切。
因此,当监狱看守所长承诺她如果将合唱团搞成功的话就可以与儿子到监狱外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的时候,这个唱歌没有天赋、一唱就能把儿子唱哭、根本不知合唱团如何组织的母亲,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组织狱中合唱团的艰难而快乐的路。
影片中的文玉是一个塑造得非常饱满的母亲形象。
她在狱友中年龄最大,入狱时间最长,人生阅历最深,处事经验最丰富,时时处处都有长者风范。
比如为小珉宇庆祝周岁生日的时候,小珉宇抓周居然抓了一副手铐,让大家始料未及目瞪口呆,是文玉首先打破尴尬,笑着说珉宇以后会做大法官,从而让大家对珉宇的未来又充满了期望。
在监狱管理者方科长气愤地撕碎大家为珉宇庆祝周岁生日所拍的合影照片之后,又是文玉通过向贞慧分析方科长的没生过孩子的嫉妒心理,巧妙地化解了贞慧的心理阴影。
新狱友进来之后,还是文玉委婉地劝说老狱友们手下留情,给孩子留下好的榜样。
宥美与贞慧发生争执并自己撞墙受伤回到牢房后,不懂事的小珉宇跑过去抱住她的头,大家都生怕这个对孩子有偏见的姑娘会采取不良的行动,而文玉却对宥美大声喊:珉宇是看你头疼帮你吹吹的!
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珉宇不习惯听妈妈的歌声而哭闹不止的时候,又是文玉主动站出来,抱过珉宇,为他哼唱甜美的歌曲让孩子进入梦乡。
在看望因与其他女囚大打出手而受伤的宥美时,是文玉十分理解宥美并对贞慧说出的“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一天天地活着就象在受刑”的话,击中了宥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她潸然泪下。
是她将宥美当成自己女儿看待的一系列举动,融化了积压在宥美心中的冰雪。
还是她,在珉宇离开后贞慧无法承受那种巨大的失落与空洞的时候,告诉贞慧坦然面对,“只有自己笑了孩子才会笑,该相见的人总会在某一时刻再相见”,从而让贞慧重燃生的希望。
然而她的女儿贤珠却并不理解她的做法,始终对她非常冷漠,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出“让你象在地狱一样活着”的话。
狱友们都经常有亲友的信件或包裹传递进来,只有文玉总是得不到女儿的关爱。
她给女儿写了无数封信却都如泥牛入海,她打电话给女儿却被女儿生硬地挂断。
她在安慰这个体贴那个的同时,自己却不得不忍受着亲人不亲的巨大伤痛,直到最后才与女儿和解。
影片很好地使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来揭示影片所要表达的人间真爱的主题。
从横向来看,有冷漠严肃的方科长与热情似火的狱警孔娜英、温情大度的所长之间的对比,有个性不同、经历不同的狱友之间的对比,有大权在握的警察与寄人篱下的囚犯之间的对比,有天真无邪的孩子珉宇与心事重重的母亲贞慧的对比,有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对比,也有角色换位的对比。
比如文玉与宥美,前者是母亲,后者是女儿,前者是监狱外的女儿不肯与监狱内的母亲沟通,后者则是监狱外的母亲得不到监狱内的女儿的原谅。
从纵向来看,有珉宇在监狱中与母亲朝夕相处但数年后却对生身母亲视而不见的对比,有宥美入狱时挖苦贞慧在狱中生子但此后却因为其他女囚推倒珉宇而奋起与对方大打出手的对比,有文玉先是不肯参加合唱团后又认真对待指挥工作的对比,有合唱团成立之初的毫无章法经常争吵打骂与此后亲密无间如同一家人并走出监狱大门参加全国女子合唱大赛的对比,有贞慧起初一唱歌孩子就哭与此后能把哭闹的孩子唱到熟睡的对比,有宥美入狱时谁都不理与后来引吭高歌的对比,有贞慧与宥美在狱中曾经因为生孩子一事而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与此后宥美主动教贞慧唱歌的对比,有方科长开始时对合唱团的不支持不理解与结束时对她们的演出微笑着给予掌声的对比。
等等。
这些对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很好地完成了情节的铺垫,也让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
哀莫大于心死。
然而这些女囚却在文玉的影响下抱持了“既然已经这样了,何不笑着活下去”的乐观理念并实现了人生的转变。
贞慧在忙忙碌碌中没有悲哀,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文玉在走向刑场的时刻没有悲哀,因为她得到了亲人的谅解。
其他女囚们没有悲哀,同样也是因为她们让自己的亲人们看到了自己良好的表现。
当合唱团的女囚们敞开心扉投入地演唱的时候,她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囚犯的特殊身份,将等待着自己的死亡或者漫长的刑期抛在了脑后。
在那一刻,她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看什么样的合唱演出我们会掉泪?
听怎样的合唱才能打动我们的心扉?
电影《和声》把最高潮的部分放在了全国女子合唱大赛上。
在经历了刻苦的训练、漫长的等待和因观众丢失珠宝而遭怀疑被搜身之后,光彩照人的女囚合唱团还是在最后时刻登上了舞台。
在这些囚犯看到台下坐着的自己亲人的那一刹那,在这些囚犯的亲人看到台上站着的那些注定还要回到牢房甚至走向刑场却依然投入地演唱着、指挥着的亲人囚犯的时刻,有谁能忍得住奔涌而出的泪水?
在那一刻,我们不仅听到了台上传来的美妙和声,更感受到了台上台下由亲情组合成的美妙和声。
它们已经脱离了艺术的窠臼,实现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大跨越。
感谢《和声》,它让我们明白母爱的伟大,明白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它让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内心的梦想与希望之火!
2010韩国剧情片《和声》,豆瓣评分8.5,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5。
我是先看的《7号房的礼物》,后看的《和声》,发现二者创意近似,《7号房的礼物》很明显借鉴了《和声》。
都有孩子在监狱里,最后都有死刑,都是纯哭片,哭得撕心裂肺那种。
本片和《7号房的礼物》的主要区别是,《7号房的礼物》故事主线是孩子,《和声》则是群戏,围绕着合唱团展现了多个人物故事,折射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
影片很好地诠释了音乐对人的治愈力量,监狱确实应当增加音乐元素,音乐是柔,囚犯是刚,以柔克刚,用音乐来治愈囚犯,用音乐来软化囚犯。
我看本片时,正好有部香港动作片叫《重生》,我想“重生”二字也很适合作为本片的片名。
韩国女子监狱这么人性化吗,集体宿舍的既视感,这哪是在服刑啊,难道韩国女子监狱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如此,我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我的感受。
我很喜欢金允珍这个韩国女星,美丽,不妖艳,演技好,脸上戏特足,煽情功力很强,年轻妈妈专业户,多年来演了很多妈妈角色,如今五十多岁仍当红、不愁没戏拍,这在韩国中年女星中非常少见,最新电影是《宠爱》。
罗文姬就不用说了,纯纯的老戏骨,啥角色都驾轻就熟,片尾死刑之前女儿终于同意相见,了却心愿,令人泪崩。
韩国死刑很人性化,还能允许特赦回家和家人团聚且过夜,不知道中国死刑犯是否有此待遇。
女狱警有两点要说,一是演员李多熙容貌清纯善良,邻家女孩的感觉,二是角色过于戏剧化和理想化了,现实中哪有这么好的狱警,狱警哪能和囚犯如此没有界限。
北京天气太热了,地面温度68度,最高气温40度,5点下班,不敢回家,怕热死。。。
决定在单位等到凉快了再走,看了一部电影《和声》。
本人并不是韩剧控,不会去追,也不会特意喜欢什么明星。
偶然看到迅雷推荐了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值得推荐。
前40分钟让我想到了两部经典电影《修女也疯狂》和《放牛班的春天》,尤其是他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情景,像极了那些压抑了很久的修女们。
当然里面的配乐远远不及放牛班们,但是女犯人的境遇与那些没人管的孩子们有些丝丝的相像。
同样不受人待见,是一些被人遗忘甚至摒弃的人。
然而,她有她自己的影片灵魂。
从他们创建合唱团开始的不顺利,互相彼此的不信任,粗鲁的行为,谩骂,明明都是有伤疤内心脆弱的人却又在伤害着别人。
直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像小学生一样的做自我介绍,讲述曾经那段痛苦的回忆时,才让他们发现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的心才拉的很近很近。
这里面母子的情感似乎是主线,但是小孩子与妈妈,与各位不一样的阿姨的感情,也深深的植入本片。
分离的时候,大家的不舍更多的是他们的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唯一的代表着希望的孩子也被带走了。
她们的歌唱取得了成功,被特赦去首尔参加表演,中间的小插曲,又一次把我,把她们拉回了现实。
她们穿着囚衣,贵妇人的戒指丢了,无端的被怀疑,残忍的进行无人权的搜身,他们把手背向头后,习惯性的。
心怒而不敢言。
那一刻我想更多人都在感到疼痛,为他们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
那是因为导演把前面的铺垫设计的很好,让我们无形投去了同情分。
然而,现实中,你,我和在社会上生活的正常人有几个会去愿意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呢?
这时残酷的现实。
在特赦中,和亲人见面了。
每个人女囚都变得不堪一击,变得温柔,用力的拥向亲人的怀抱,都原谅了彼此,感谢家人的探望和不离不弃,享受着短暂的自由和无限的幸福。
片子的最后,受人敬重的指挥担当要去执行死刑了。
虽然她在监狱已经呆了几十年,但是最后也不免此路。
温情仍在,但是我们要为自己当初的错误负责,这是现实。
我没接触过罪犯,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对他们有偏见。
因为他们的处理不当,对社会的偏激,毕竟造成了一些影响和伤害。
当然其中不乏真的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但是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敢做也要敢当。
和声,真的很美妙,尽管我还是对放牛班的声音不能忘怀。
但是我知道此和声也是和谐,非形,但翱翔于心上。
PS:人生,有苦有甜,有折磨有痛苦,但我们始终要抱着一个微笑,像合唱前指挥家用指挥棒画的那一条线。
用微笑串起整部影片,淡化灰色的现实,无奈中的人们犯下不可饶恕的原罪。
但社会却不会因为同情而抹掉生命的污点。
冰冷的铁墙内,音符和旋律托起了人性的光芒,性格迥然的狱友们因动听的音乐而改变,音乐实现了他们简单的梦想。
他们从不多求,与儿子外出一天的愿望,换来的却是与儿子的离别;近距离的看看笔友恋人的脸,想说出真相,却欲盖弥彰的问那里有洗手间,然后歇斯底里的拥抱,大声地说出感谢,之后惊慌失措的逃走;期待女儿的理解,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霎那才得以实现。
轻松的语调,讲述着迟来的幸福。
却留给观者不绝的眼泪。
要说无情的人也许又会眼眶有所湿润吧?
很赞的电影,让我多次落泪。
好多人进去都是我可奈何的理由的,可是毕竟是她们犯下的错误,就不得不为错误买单。
敏宇是主线,把他们都联系在一起。
监狱合唱团的声音是美妙的,让他们彼此敞开了心扉互相关心而不是互相伤害。
贵妇戒指丢掉把人们从天堂一下子打入了地狱,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人们的偏见就是这么的残酷。
虽然说他们因为某些错误成为了囚犯,但是他们中不乏善良的人,有些人入狱是因为被逼无奈为了保护某些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
每次看到美女不见他妈妈那里都是直接飙泪。
两个互相珍惜的人为什么老是不见面呢。
真希望世界上少一些人渣,多一些幸福
《和声》很美好,因为它讲述的是妻子、母亲和女儿的故事,它能触发人心底的善良,展现人性之极美;《和声》又很悲凉,因为它的故事发生在女子监狱里,它展现了命运的悲苦,挖掘人间之极苦。
监狱是什么?
监狱是一个让犯下过错的人,能真正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罪行的地方,让加害者用自己宝贵的人生,来弥补受害者曾经受到的伤害。
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你犯下了逾越道德底线的过错,你就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中国的影视剧中,我们永远看到的是付出的代价这个部分,冰冷威严,我们很少关注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能让他们跨越那一道雷池。
而《和声》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恶不是犯错的唯一原因,善良的人们也会犯错。
善良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过错在监狱里,虔诚地赎罪。
监狱里的贞慧生下了儿子珉宇,她在精神病的丈夫施暴下失手将其杀死。
为了珉宇的未来,在法庭上一言不发,被判处十年监禁。
曾是大学音乐教授的文玉,年轻时目睹丈夫和学生的外遇,从而在绝望中驱车将其撞死。
紧锁心门不肯与外界沟通的由美因为不堪继父凌辱,将其杀死后多次在监狱自杀未遂。
这样的她们在监狱中相遇。
文玉向女儿赎罪了数十年,从未得到原谅;由美一心求死。
她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家庭,她们只能在监狱里,慢慢将自己生命消耗殆尽。
但贞慧不一样,她和珉宇能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年半,贞慧决定将他送往领养中心,她再也不想让珉宇见到自己这样的母亲,了解母亲所犯下的过错。
于是五音不全的她,决定在监狱里组建一个合唱团,在珉宇被领养的那天,能得到一天特赦。
于是她找到文玉,出事之后再也不碰钢琴的她,第一次碰起了钢琴;她找到了由美,让她知道,哪怕是在监狱里,每一天也是在活着。
由美坐在窗台上唱起歌,第一次不再害怕和绝望。
于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她们在排练中开始敞开心扉,开始在本已黯淡的生活中,找到了亮色。
音乐给了她们饱受疮痍的心慰藉,她们坚强地怀揣着未来的憧憬,对亲情、理想的坚持,保留着当初的善良的纯真,她们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赎罪着,但她们坚强、释然,从而给自己看似毫无意义人生以美好的希冀。
她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和自己想见的人再次相逢。
于是,四年后,当她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全国合唱比赛,穿着洁白礼服。
曾经的狱友、想见的家人们坐在底下,四年前送到领养中心的珉宇再一次出现在贞慧面前,她对着早已认不出自己的珉宇说:“能抱抱阿姨吗?
阿姨非常非常爱你。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作为母亲的颤栗、心痛和感激。
当贞慧因为珉宇的离开而无比痛苦时,文玉告诉她: “心很累吧,我也累,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笑着活下去,总是因为思念一些人,很累;想到一些往事,很累。
大家在一起,在累的的时候,一起聊聊。
在思念的时候,一起哭泣。
即使想死想哭也要笑,只有笑了你的子女才会笑,该相见的人总会在某天相见的,为了那一天的到来,你也不能这样。
”文玉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过错赎罪,乞求女儿的原谅,但她将同处一室的可怜女人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们。
她指导她们,通过歌唱,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从而保存自己内心的那一丝温存,让她们对相逢的那一刻充满期待。
当文玉即将被死刑之际,她的女儿才终于原谅了她,之前从不回信,对母亲恶言相向的她,在母亲真真切切即将离开她的时候,深夜躲进洗手间无力地痛哭着。
当狱警带走文玉时,她优雅从容地将东西摆放好,微笑着安慰痛哭的贞慧她们,贞慧一遍一遍地叫着:“妈妈,妈妈。
“她们唱起了那首文玉哄着珉宇睡觉的摇篮曲:”妈妈每天走的路,长满白色栀子花,白色美丽栀子花,饿的时候摘来吃,叫着妈妈、妈妈。
”她回过头,温暖地笑着。
这部电影很不真实,因为它把监狱生活描绘得太美好,但它又很真实,因为它告诉我们,善良的人们也有可能会犯错。
柴静在《沉默在尖叫》里采访了很多女性囚犯,在中国,女性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高达七成。
李阳的前妻看完柴静的报道说:“我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女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我离婚了可以回美国,那她们呢?
”婚姻和家庭是一个个体最为隐私的角落,但很多时候,家庭可能展现的是人性的极恶,当一个男人,可以用拳脚、用啤酒瓶、用其他的物品作为施暴的工具,肆意伤害他的母亲、妻子、女儿时,家庭这个字眼变得多么讽刺?
当我们在看《印度的女儿》,看得义愤填膺时,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中国,很多妇女仍然饱受家庭暴力,阳光底下无鲜事,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把她们绝望的呼喊视为是屋外那呼呼的风声,中国的司法对妇女儿童的保护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听得见风声,但听不见那尖叫的沉默,柴静采访了无数杀死了丈夫的妇女,她们遭受了什么,才让她们拿起手里的刀?
当她们举起刀的时候,她们已经绝望了,对自己绝望,对整个世界也绝望了。
我们很喜欢倡导女权,但女权是什么?
女权是什么,女权是无关性别的尊重。
就像柴静说的:“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影评原创发表于个人公众号:不畏风雨随手写下各种影评,作为对生活的纪念吧。
所有Adele的歌,我最喜欢的是make you feel my love,那是她19岁时也许还没受过伤害,人生都对爱敞开胸怀的时候,歌词里写的是爱的力量,每个字都是满满的深情,而这正是爱的伟大之处,让人焕发着生命力。
而它不仅是对情人,也是对生活的感恩与憧憬。
还有什么比生活在高墙深锁之中的犯人更需要它来照亮本来就已经暗淡的生命呢?
她们是被社会下了有罪结论的人,她们的自尊在犯罪那一瞬间就已经被击碎了,有了犯罪记录的人生也没给她们留下多少光明的道路,那么,还为什么要好好的活下去?
希望,存在的时候感觉不到,失去时却让人一秒钟也透不过气。
但片子却一点不悲伤绝望,反而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沉重,因为装了昨天的梦想、今天的挫折和明天的怀疑,脆弱,有时孤独像黑洞一样让人陷进绝望里无法逃离,也柔韧,只要你对爱还抱有信念,它就永远不会压垮,因为活一场带给你的快乐是你投之以桃,它报之以李。
是你能看到蔚蓝天际,阳光和煦,芳草如茵,情侣依偎,而不只惦记自己错过了,失去了。
监狱的一群犯人用歌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她们空洞的心因而有了精神支柱,有人会为她们动听的歌声起身鼓掌,她们不再只拿自己是镣铐之下被人歧视的戴罪之身而自暴自弃,心头的希望就像小草,从萌芽起就能给灰暗人生带来整个春天。
人和人又能有多大的不同,听到欢快音乐会跟着手舞足蹈,收到心上人情书会心如小鹿,睡觉前想亲亲孩子的脸蛋,有目标时浑身干劲,谁不渴望有着被人爱护、支持和宽恕?
谁又不是在失意时候一遍遍宽慰自己,坏的时候总会熬过去。
哪怕她们是监狱里的女人,她们的喜怒哀乐却没有什么不一样。
她们中的她有着满头白发的母亲,数年如一日带着一颗沉重的赎罪的心来见女儿,女儿心怀怨恨从来避而不见,她再带着一颗更沉重的心离开,母亲的背影在萧条的冬日里摇摇欲坠。
她们中的她看着手捧鲜花满脸期待的笔友前来赴约,却只能假装问厕所在哪来和他说上一句话,生怕碎了他的期待,醒了自己的美梦。
她们中的她为了儿子的人生下狠心就此骨肉分离,却在听人唤起儿子乳名就失魂落魄的追过去看是不是她的宝贝,是她拉起已经不认识她的孩子时却只能让他叫自己阿姨。
也许像歌词所唱的“在一起或不在一起,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假如爱是给予,不再有苛求,也就不会有等着对方回报期望落空的难过了。
但再想得开的人还是会为人生里的生离死别而落下热泪,要离开的人呢,恰如片中被执行死刑的老师,给年轻的女犯人们母亲般的照顾,所有狱友都为她唱歌送别,而她最后再看一眼住了几十年的牢房时,还是投以笑容,离去时这世界还有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不就证明我们没有白活过吗?
影片围绕监狱服刑的女犯展开,主角叫贞慧,是一位因不堪丈夫家暴而失手杀人的怀孕妇女,狱中生子,只能抚养孩子到一岁半。
她唱歌极其难听,影片开头就以她因唱歌难听而导致孩子大哭不止的事情,让人发笑。
整个故事前半部分搞笑诙谐,夹杂着些许的辛酸,后半段走抒情路线,演哭了一大批人。
一个监狱房间关押着5位女性,其中一位年纪较大,是一位大学音乐老师,因不堪丈夫与她的学生偷情开车撞死两人,一位置职业摔跤手,一位音乐大学生宥美,还有一位年轻母亲,都是被逼无奈失手杀人。
她们都疼贞慧的孩子,叫敏宇。
某一天她们观看了一场合唱表演,贞慧便决定组建一个监狱合唱团,目的是为了自娱自乐打发枯燥的狱中生活,于是请求所长答应她若是6个月内完成一场表演并能在狱中对其他人造成好的影响,就特赦她和孩子出狱玩一天,所长答应了她的请求,在对他们格外关心的孙娜英的帮助下,贞慧组建了这支女子合唱团,音乐女教师做指挥,孙狱警钢琴伴奏,五音不全的贞慧为了能和孩子特赦而跟着音乐大学生努力学习,其他被选为合唱团的狱友们刚开始相处,并不和平,在打过一架之后他们坐在一起谈心,聊天互诉衷肠,互相鼓励,终于团结一致,在6个月之后的精彩表演中,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贞慧终于得到特赦,其实她和孩子分别的一天。
天使一样的敏宇给予狱中每一个人温暖和感动,她依依不舍地告别孩子,回到监狱。
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她萎靡不振,日渐消瘦,女教师和其他人为了能让她恢复过来,拉她继续合唱训练,她也被热烈的气氛感染而恢复。
四年后,他们得到消息,在圣诞节那天,去首尔的音乐厅作为特邀嘉宾进行表演,还可以邀请亲人一起观看,孙狱警了解宥美不愿见母亲,以及女教师的孩子不愿见女教师的情况,分别将门票送至他们家中。
再演出开始之前,她们被误解偷了东西,会场工作人员更是恶语相向,并侮辱他们,要让他们脱衣检查。
他们在被逼无奈以及强制之下,脱衣检查,并因此而取消了演出。
幸亏所长及时赶到平息了这件事,他们因此也得到了演出机会。
演出开始,他们的亲人一一到场,她们以精彩震撼的表演得到了在场每一位的观众的掌声,在结束之后,合唱团的小孩子们上场和他们牵手完成了最后的谢幕演出,令贞慧惊喜的是,牵着她手演出的正是她的孩子敏宇,他们也都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影片的最后,韩国恢复了死刑,女教师被带出监狱执行,所有狱友在狱中用歌声为她送行。
很多人都哭了,我静静看着影片结束,写下自己的感想。
这世上本无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有干了坏事的好人和干了好事的坏人而已,然后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给他们救赎的机会,一旦某人干了坏事,便推翻了她以往所有的行为,无论她之前多么温和多么善良。
他们被道德和法律处罚,这还不够,最恐怖的是,他们将一辈子背上这样的标签,过着被人指责的日子,他们的亲人,朋友不愿意与其相处,周围人回避甚至侮辱他们,于是他们很多人也放弃了自己,一天一天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他们感觉不到爱和温暖,他们接收不到来自世界的善意,他们就这样自生自灭。
“心很累吧,我也累,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笑着活下去,总是因为思念一些人,很累;想到一些往事,很累。
大家在一起,在累的的时候,一起聊聊。
在思念的时候,一起哭泣。
“这是音乐女教师对宥美说的话。
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天使般的敏宇,对刚被关进来,心如死灰的宥美温情的一抱,贞慧在最后对着四岁的敏宇说”能抱抱阿姨吗“,以及女教师被特赦回家和亲人在一起,甚至是摔跤女选手强抱暗恋的男生,一幕一幕都那么温暖,美好。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杀人的女犯,每一个人却都是善良的,他们和谐相处,互相鼓励互相温暖,狱友之间,狱警与犯人,所长与犯人,每一幕都让人觉得舒服。
人性,那么美!
他们都是女性,是母亲,孩子,妻子,却因被逼上绝路而触犯法律,把自己推入深渊,他们无能为力,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一天一天过着没有自由的日子。
她们不能像正常女生那样爱别人被别人爱着,不能画着美美的妆去见心爱的人,不能跟亲人孩子在一起,没有明天。
可谁说她们不能有快乐,不能有爱有温情有尊严,她们没有放弃自己,她们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梦想,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欢乐,她们为自己争取那微不足道的自由,这一切,让我觉得伟大!
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同情、被保护的一个群体。
她们本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然而种种不可预料和控制的情况,让她们被逼无奈,让她们失去了作为女人的柔软的,纯净的内心和双手,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感情的背叛,丈夫的家暴,别人的不公正对待和侮辱。
他们依然是善良的、温暖的、柔软的、浪漫的女性,她们对身边的人宽容,对不公正反抗,接受着这个社会的恶意和温暖,不反抗,不放弃,不发狂,依然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感性和温暖。
韩寒说:对一个人的判断出于自己的出场设定,有人预先把别人设定为好人,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甄别其中的污点,有人预先把人设定为坏人,于是,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从中选出好人来。
而有些人,总把一种人归类为这一类人的全部,在受到伤害或者看到伤害时,便不自觉地否定所有人,贴上标签,比如:犯人都是不能原谅的人,骗子都是不能相信的,陌生人是不能信任的。。。。
种种种种。
《和声》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或许真的和现实不符,可我愿意相信这样的存在。
愿世间多些公平,愿弱势群体多谢关注,愿人与人之间温情相处,愿所有人都完满和谐,愿你我都不偏见,愿世界满满善良和温暖。
K300
没耐心看
可能是之前看过类似的《七号房的礼物》,所以对这种韩式煽情有点免疫了,本身内容也让人觉得有点夸张,看着很变扭。
没啥意思,歌唱得也一般。最后结尾也太无语了。可能岁数大了,对这种温情片接受无能了。
太TM虐心了!!!!!
情感过渡的很奇怪,也不知道感动个啥劲儿
没什么比一边听歌一边泪眼婆娑更幸福的事了
敢不敢再假点。实在受不了脱离实际的东西。
...
假
故意的。故意的。
对剧情黑人问号脸 不好看 20171221 with Js
思密达的煽情本事真不是一般民族能够超越的,整整哭了一晚上,虽然承认我的哭点有够低,这部片子的真实性也很大程度上难以令人信服,但,那又怎样呢?跟随着心走,感动的时候就留下咸咸的泪水来配合一下,如果觉得累了 那就放松下来看看这部片子 痛快的哭一场
结局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温情的催泪弹,找不出不给五星的理由
看的时候一直纠结于韩国的监狱这么高级?这剧情符合现实么 所以都没怎么流泪。。。但是还是蛮煽情的
垃圾
腹黑看此片完全无感 人性本有两面哪能全是真善美 何况这都是些重刑犯
有热情的人最适合张罗事。
很久前看的,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没有感动只有一堆韩国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