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坚定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做可预见的会让自己后悔、内疚的事情。
一开始应当是爸爸告诉我的,永远不要为不可挽救的事情后悔。
后来的很多重要选择,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过得心安理得,我忠实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安心读书,安心读新闻,安心退论坛,安心谈恋爱,安心看电影....扯够了~~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导演想表达的,哥们儿我早就做到了。
导演想说什么呢?
Never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guilty,never be a hit-and-run driver.如果你已经笃信上面的观点,并且看过fight club,Shutter Island,Identity,A Beautiful Mind或者Secret Window中的任意一部且有点悟性。
你就不用去看这部电影了。
贝尔瘦成这样的确太不养眼了,我宁愿看德普揉着乱糟糟的头发演精神分裂......看到一半就猜到了,那个胖子是他的另一个分裂人格。
也猜到了贝尔抛尸后回头看到的人,还是那个胖子。
但是我没有猜到他精神分裂,失眠一整年(让我彻骨的理解了白岩松,崔永元们的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他撞死了小男孩后肇事逃逸了。
看到揭晓结局的时候瞬间有普法教育片的感觉:不要肇事逃逸!
认识贝尔是在《致命魔术》中,我基本上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但是他也告诉我一个真理:瘦成这样真的很像标本。
因此,我要增肥!
此外,鉴于近来已经看过无数部悬疑片导致了审美疲劳,我决定说服兔子暂别这种类型的电影,每次看一半就猜到结局然后提心吊胆的祈祷”千万别是这样“的感觉真的太不爽了....
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看《机械师》的动因起初是冲着两个人去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新任蝙蝠侠克里斯丁·贝尔,两周内减重三十多公斤可不是闹着玩的,足足减掉身体三分之一的重量足以把汤姆·汉克斯吓回老家。
就凭他的如此敬业之举,肯为这样一部影片豁出老命,可见影片质量绝对对得起他本人和我们的观众。
其次吸引狐狸的就是本片导演布拉德·安德森(Brad Anderson),这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其处女作《第九部分》早已成为狐狸心目中恐怖片的典范之作,当然也期待着他的第二部作品,同样是一部恐怖片,而且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优秀惊悚之作。
《机械师》不是一部故弄玄虚而吓唬人的恐怖片,相反与其他POP恐怖片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
本片由于资金所限,没有获得在美国本土拍摄的权利而转战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最后干脆连制作方也改嫁于当地,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说着美式俚语,开着美国汽车的西班牙影片。
本片起初的定位就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片,以气氛和故事取胜,但是影片并没有靠着诡异的配乐、高潮迭起的事件,峰回路转的情节来吸引眼球,本片以四平八稳的叙事方式,用顺其自然的语调缓慢的讲述着这个毛骨悚然的故事。
另外,本片的摄影相当出色,本片没有使用恐怖片惯用的光鲜色彩和闪回的旧化处理等时髦手段,通篇以一种清晰灰暗的色调和略带金属质感的斑驳之色巧妙构成,与本片名称《机械师》交相呼应。
偶尔点点鲜明之色,比如那诡异便条的艳黄色、神秘汽车的显红色还有最后密室的纯白色在这个阴暗的世界里颇为显眼,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在本片缓慢的叙事过程中,始终没有刻意流露出一点想吓唬人意思,但荧幕前我们早已经手足冰凉。
其实影片的大半部分在做铺垫,而且节奏缓慢,但没有冷场,一气呵成。
在一个看似日常生活的叙事中和一次偶然的事故,其中夹杂了大量匪夷所思的小插曲,表面上支离破碎的细节,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一个阴谋。
随着影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细节逐渐把事情真相的外衣一层一层的剥去,最后的结果即将水落石出。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直到影片的结尾,影片平稳的过渡到了另一面,我们才发现早已被编导们带到了沟里。
影片的结局出乎意料,但是没有任何惊讶,只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之前的整个事件和细节都在暗示着故事的真相,而我们却被编导们带着兜了一个大圈子。
事情本无所谓忘记,只是埋藏的很深罢了。
他们一直潜伏在我们的心底,时不时的蹦出来咬你一口。
本片的主人公特雷佛则像一个囚犯一样,生活在自己的记忆为自己所造的牢房中。
他的周围充满了孤、欺骗和虚伪,一个真真假假的世界。
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狭小的空间和便条上古怪的符号,这些似乎是一个噩梦,但却永远也从中无法醒来,因为他根本无法入睡。
影片大量的细节和反复出现的道具,暗示着我们这都是一个人的幻像。
比如一开场中神秘人的手电和随后特雷佛家中的手电、特雷佛不停的洗手,女雇员家中的布局和时钟永远不变的1点30分,还有随处可见的红色汽车、十字路口、车上的打火器,特雷佛这些东西处处可见,但它都在有意逃避,是在逃避过去和深藏的记忆。
包括那个不存在的胖子马文,也是他潜意识里跳动的良知。
特雷佛不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只是被过去已经啮食得体无完肤,在夜深人静无法入睡时而产生的一种非典型性癔病。
这一点与《搏击俱乐部》相似,但是后者并没有刻意讨论这方面内容,本片则是在此大做文章。
本片在记忆方面虽说不及《失忆》那般令人刻骨铭心,但作为一部出色的心理惊悚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蝙蝠侠克里斯丁·贝尔奉献了他自《美色杀人狂》之后最好的一次表演。
本片有一个不输于任何经典恐怖片的结局,当特雷佛终于完成自我救赎的时候,他逃脱了记忆的枷锁。
在一间雪白色的房间中,他终于睡着了......IMDB评分:7.8/10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c4a501000akq.html
向来不害怕恐怖片,却没有想到被这样一部影片摄住。
不想拿它和Fight Club作比较,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该片前半部分远比鬼片可怕,好在后半部分更让我觉得是一部有宗教意义和恋母情节的心理片。
Christian Bale所扮演的失眠男人Trevor Reznik,骨瘦如柴到几乎就要不存在。
他不停做出一桩又一桩荒谬又惊恐的事情,他不停遇见一个叫Ivan的肥胖男人,他不停追问who are you,直到最后,i know who you are。
他终于想起,那个肥胖男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曾经驾车撞死一个小男孩的肇事者。
每做错一件事,Ivan总会在他身边,轻蔑地看着他,冷笑。
他和他的call girl女友总是重复jesus或oh my god。
这也许就寓意着Ivan便是主宰正义的上帝。
直到他们在警察局的玻璃门内外作别。
当Trevor投案自首时,影片难得地出现大幅白色背景,白得叫人睁不开眼。
而穿着一身黑色的Trevor终于得以安稳地睡上一觉。
他胸前tee上的白色字母Justice Brother渐渐被放大看清,颇为耐人寻味,而影片也就至此终了。
至于影片的恋母情节则通过Trevor和Maria的交往体现了出来。
在幻想遇见Maria时,她家的鱼缸、装饰小丑到头来原来都是Trevor 母亲的遗物。
在这段幻想中,Trevor 不断联想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而偏巧Maria的名字也是具有宗教意味的。
在技巧方面,导演Brad Anderson让整部影片都沉浸在冰凉的死灰之中,并从头到尾配以滴答的诡异音乐。
当Maria家里的唱片机,由于走音发出同样怪异声响时,不禁令人脊背发凉。
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
那是Trevor第一次遇见Ivan,之后暴风雨大作。
黑压压的天空划过明亮的闪电,俯拍的全景镜头令整个工厂停车场暴露无遗,想来正是预兆着一场不曾入睡的恶梦的开演。
从惊悚开始,但并非只是惊悚而已。
赞贝尔,非常出色!
不为他瘦骨嶙峋的兢兢业业,为的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我压根就没想到要拿这部电影与其他任何一部电影比,没有什么可比的,《Fight Club》是《Fight Club》,你可以说它的出发点就很高,探讨很深奥的东西云云。
《The Machinist》不能因为没有从一个足够高深的主旨入手而受到责难,导演的意图很简单,一个简单意图用复杂的语言去表现本身就不简单,更何况它有足够出色的表现力,氛围的营造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出色!
机械师 The ManchinistAirport or Downtown?Death or Birth?你的过去是否已经把你侵蚀得体无完肤?而你,是否对着镜子的时候,仍然能看到你可怕的过去,以及,你的自言自语.<机械师>不是一个出色的故事片,但他绝对是会讲道理的片子,其中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又很复杂:人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过去,特别是那些灰暗的过去.其实记忆真的很残忍,他把人毁灭,不带一点痕迹.记忆藏在你的心底,和你如影随形,可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鞭策着你,将你的痛处娓娓道来.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他归结成惊悚片.确实,阴暗的气氛,瘦骨嶙峋的男主角,忧郁的眼神,沉重的死尸,滔滔的河流.一切因素都很有惊悚的气质:而他又像是悬念片,到底男主角为什么杀人?到底死人是谁?到底谁打着灯?到底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导演设下了套子,只等着你去钻了.我也不能免俗地产生了种种问题,陷入了那个僵硬的陷阱.导演的安排奇特而又平常.奇特的是,本是应该直接揭开谜底的故事,却在进行中并没有这个意思,他硬是要往迷幻的地方拉.而平常的又是,导演深谙吸引眼球的方法,懂得将这个套子越拉越大,陷入了更深疑问中.于是,他不免俗套地叙述起了故事.这是一个阴暗地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可是导演却用着懒散的,事不关己的口吻,像顽皮的小孩,悠然地自我陶醉.他蓄意制造着场景,蓄意重复着道具,蓄意使用着灯光,蓄意伤害着观众.自然而又尖刻,摧毁着人们本就揪着的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导演又卖起了关子.喃喃自语的男主角,一张张离奇的纸条,一次次幻觉中的事件,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庞,现实与梦幻有机结合,这也正是影片的基调.从头至尾,一直重复着--导演用了更接近黑白颜色的影像,摄影也极其精透.长短镜头的切换,特写,朦胧,意向,都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你觉得多一分显得庸俗,少一分又是缺憾.诡异的构图,清晰破败的景象,有着旧式摄影的精髓.加上类似<闪灵>阴暗气氛的配乐,以及伤神的晦涩,让人隐隐约约间感到瑟瑟发抖.怪不得不是恐怖片,却把人们看得手心冒汗,像沉在了水底,喘不过气来。
影片就这样进行着,常见的铺陈路线,让人隐隐觉得其中有<搏击会>的影子,而导演也遵循着这个套路,不放弃任何一个耍宝的机会.而其中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情节,又让我想起了<教父>,想起了意大利的黑手党,想起了广场上飞扬的鸽子,想起了红色圆顶的教堂.并不是黑帮电影,却把格调定得这么阴暗,难道是导演要向那些前辈们致敬?
可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把自己拍得四不像么?
的确,《机械师》不是<罪恶之城>,因为他在2004年就已经拍摄完成,而《罪恶之城》当时还在制作之中,导演也不是斯派克李,那个家伙离开了丹泽尔华盛顿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主角更不是布拉德皮特,人家忙着掏手枪,谈恋爱去了。
这只是《机械师》,导演只是布拉德安德森,主角也仅仅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都不是腕,却都胜似腕。
故事进行到这里,貌似到了喊停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幻觉,只是记忆,只是人们内心的挣扎,只是一个简单的事。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影片就终将流于俗套,而人们在观完影片之后,也仅仅会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不过遗憾的是,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气氛,永远都是一副腔调,而且,电影有很强烈的模仿《xxx》,或《xxx》的影子。
”然后列举出一系列类似的影片。
导演固然不会只将眼光放在这里,更不会甘愿让自己成为影史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于是,他在影片的最后爆发了。
所以最后的十分钟,对于影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仿佛是戏中戏,将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急速得,闪过那些曾经的画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人们就在这样闪电般的奔跑中,重新体会这部电影的真谛,体会人性的涵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地心悦诚服,原来,这个电影不一般。
这是个文艺气息很重的片子,不像是那些纯粹去赚钱的电影,噱头不多,导演和演员又是朴实无华。
影片一直探讨的也是被大家反复咀嚼的人性问题。
记忆在人的脑海中,到底是好是坏,他不断地滋养着恐惧,浇熄希望的火焰。
可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不得不赞赏导演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可是剧本的硬伤明显,具体情节不突出,对主题的升华不够,影片波澜不惊,故事起伏不大,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萦绕在影片的周围。
好莱坞不乏好的导演和演员,制作和拍摄条件更是世界一流,但是剧本的匮乏问题现在也是愈演愈烈,以至于那些片商不得不将触角伸到国外,近几年《无间道》,《午夜凶灵》,《咒怨》等等亚洲的影片也被好莱坞翻拍,《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剧本被哄抢,这些局面的出现也绝对不是偶然。
而如果让村上春树看到这部电影,他肯定会慨叹为什么好莱坞不找自己去给他们做编剧,因为这套子的故事太像《海边的卡夫卡》,同样的梦境与真实的转换,同样的记忆与现实的摩擦,只是村上的套子更大,大得足以让人迷失方向,而《机械师》的套子却这么小,连自己人都迷惑不了。
我想,村上不写剧本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他的套子这么大,美国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虽然他所钟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人写的,可轮到自己写时,那些美国人中意不中意,就是两码事了。
当然,这仅仅是玩笑话。
在这里,却不得不提本片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此人大家都很熟悉,新一代的“蝙蝠侠”,好莱坞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个人认为,去年《蝙蝠侠》在市场与口碑上的双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此人的功劳,而他本人也是在十分适合演绎这种具有浓重的黑色意识的电影。
他为《机械师》在两周内减肥三十公斤,这才能让我们在影片中见到那个永远都那么得tired,永远都浑浑噩噩的Trevor。
他坐在机场休息室时迷离的眼神,他在家里擦拭地板时的恐惧,他点不着烟时的愤怒,他望着夹在机器上的断手的不安,他听说没有Ivan这个人时的惊讶.他把车停在路中间,仰望机场的信号塔,他迷失过去,想起了真相后的悲伤,他自首后,瘫坐在牢房时的如释重负。
终于,他能睡个觉了。
贝尔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完美。
他对待影片的态度更是认真,虽然好莱坞化妆术高明,可是那不合身高的腰围和明显的肋骨是怎么都欺骗不了的,为这样一部没有太大野心的电影毁容,贝尔也真是豁出去了。
而其中看似不温不火的演出实则难度极大,因为人物情绪的跨度非常大,所幸贝尔将这些转换演绎得十分自然,沉稳中带着十足的爆发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地询问:“Who are you?”而在最后,男主角连续品味着:“I Know Who You Are.”算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这个“You”指的是谁,其实已经很清楚。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而到底在找什么,自己也说不出来。
其实,他们只是在旅途中迷失了自我,想要找回的,也只是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呢?
而那些意识到的,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呢?
人生如梦,梦没有终点,人生却终将结束,而如何结束这场梦,就全靠自己了。
影片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
”在没有看影片前,这只是一句胡话,现在,却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悖论到底何在?
诡秘的夜晚,有着同样诡秘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不会结束。
《百年孤独》中曾有一段关于一种失眠症的描述,这种失眠发展到后来会导致失忆。
虽然我没有过这样严重的失眠,但至少觉得这种事情是匪夷所思的。
而本片主人公的境遇也差相仿佛,因开车肇事逃逸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从此开始睡不着觉,而失眠的每况愈下居然使他忘记了自己失眠的本来原因,变得形销骨立、疑神疑鬼。
男主角瘦削的脸庞、高突的肋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莫大的心理恐惧,当然本片的诡异风格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悬念的设计,谜底看似呼之欲出,却又始终隔着一层迷雾,足足让人揪心了一百分钟。
抛开情节的巧妙不讲,这应该是一个关于内疚的故事。
有人曾说,羞耻感的觉醒是由于尝了禁果而落到人类头上的最初而且最重的惩罚。
如果不是特雷弗的肇事逃逸引发了他内心强烈的羞愧意识,他也不会因此而失眠了整整一年。
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对一个具备高度道德意识的人来讲,隐瞒自己错事的结果就是在惶恐中度过余生。
而且我们从男主角平日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好人”,看到工友受到不公的待遇会仗义执言,会给机场的女招待多留小费,嫖妓也会跟妓女建立良好的感情,应该说他善良而充满正义感。
他的缺陷在于懦弱,做错了事而不敢承认,还不断地寻找理由进行逃避,结果在逃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他逃避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这却使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痛苦之中,因为表面上他是忘掉了自己犯下的罪行,但潜意识中的罪恶感是不可能根除的。
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做了理亏之事也会内疚神明,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会发现黄蓉、赵敏、韦小宝等人都很擅长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对敌人进行打击。
而对那些正人君子来讲,自我的谴责就足以使他们心智迷乱、羞愧难当,这就是为什么《生于七月四日》中汤姆·克鲁斯会因为误杀了战友而背负了一生的痛苦。
其实影片并没有正面描述他对责任的逃避,这当然跟保留悬念有关。
影片的明线是特雷弗寻找自我的过程,“你是谁”这句话多次在对话中和纸条上出现。
艾文这个人到底是谁?
这是在揭晓谜底之前最大的悬念。
特雷弗在不停的探寻艾文的身份,也是在不停的向自己所不愿触及的记忆靠近。
我们可以看到,特雷弗对自我的逃避是多方面的。
他想象中的艾文是个壮硕的胖子,与自己瘦削的形象相对;他幻想艾文是妓女的前夫,会对自己不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责都转移到艾文身上;他还幻想被自己撞死的小孩的母亲跟自己是好朋友,小孩的死去或者是由于癫痫症,或者是为艾文所杀,反正跟自己无关,而且小孩的母亲也口口声声说不干他的事;他选择被别人的车子所撞,不仅仅是试图去查出艾文的身份,也是出于赎罪的愿望,一种因果报应的心理循环。
但是无论他如何逃避,潜意识中始终存在着残留的印象,这就是纸条上出现的字母ER。
不可否认这是他自己不自觉地写上去的,一方面他想完全逃离他的记忆,但另一方面又在时刻提醒自己有过不光彩的过去,两者之间不断交锋,从TUCKER、MOTHER、MILLER到KILLER,最后还是代表后者的艾文占了上风。
真相毕竟是真相,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
本片所描述的人格分裂跟《搏击俱乐部》很相似,同样是由于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把自己幻想成理想中的人物。
当然《搏击俱乐部》的故事要更极端一些,也具有更普遍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片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巧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心理的分析、对人性的探求。
知错就改这样浅显的道理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但是“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自我总是最难战胜的。
我以为编剧之所以为主人公选择了机械师这一职业,是为了暗示他虽然能够修理身外的机器故障,却对自己大脑中所出的问题无能为力。
本片通过了深入的心理挖掘,将主人公对立的两方面人格进行相互拷问,从而深刻揭示了内疚所给我们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这样的说理方法是最令我着迷的地方。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Qiao_Daddy。
《The Machinist》,机械师,2004年的美国电影,主演是Christian Bale。
这是一部特征上类似搏击俱乐部的影片,主角患有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分裂症,臆想中的人格在他长达一年的失眠困扰中时隐时现。
全片灰色调的光影和主角精湛的演技使得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氛围,很好的被呈现。
很喜欢剧中的两个女主角,机场饮食店的服务员和那个妓女,喜欢她们和主角的互动谈话,说不上来的喜欢,也许是环绕在她们之间的空气很令人舒服吧。
主角的歇斯底里源自他的长期失眠,所以他遇事的那种愤怒常使观影的我觉得,hey man,easy……就算有什么事,心平气和地说,不好么。
他的妓女女友说他是fucking psycho,评价的太到位了。
特别需要记录的是,贝尔为了演绎剧中瘦削的主角,曾在两周内减掉55磅,这是他原本体重的三分之一。
此外,他还是那部有名的《致命魔术》的帅气男主角。
主角常常在夜班时绕路去机场的饮食店喝咖啡吃派,个人极度喜欢机场这样一个特定空间。
一部风格极其灰色的电影,由于影片主题的问题,导演布拉特·安德森甚至没有在美国得到拍摄影片所需要的财政支持,所幸的是他在西班牙找到了投资方,并且在那里拍摄了影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出产国那写着西班牙。。。
情节并不算太复杂,如果你喜欢看悬疑类影片,相信很快会猜出故事的真相,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本片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这部电影在暗灰的色调中开始、发展并结束,这就使得观众感觉自己仿佛和主角一样,置身于被催眠的噩梦中。。。
克里斯丁·贝尔的表演这一次太惊人了!
为了扮演有失眠症的男主,他在2周内迅速的减掉了55磅——这相当于他1/3的体重!
这就是敬业的 克里斯丁·贝尔。。。
买的封面是个一看就很神经衰弱的男子,再看内容介绍,果然,是讲一个失眠者。
总是对此类题材感兴趣,精神分裂,幻觉,自闭症……开始觉得这片有点老套,因为一开始我就猜到主角看到的那个“艾文”是个幻觉,而且正是他本人的另一个人格。
不过看到后面,一层层揭迷,发现核心不在幻觉或者失眠,而是心理暗示。
特雷弗驾车撞倒一个男孩出于害怕逃逸了,并且看到了男孩的母亲飞奔向男孩绝望的表情。
此后一年他无法睡眠日渐消瘦。
于是他幻想出一个“艾文”。
由于他工作中走神导致发生事故,使同事失去一条手臂,他把事由归到艾文身上,而他幻觉中看到的艾文正是个态度不羁的混蛋家伙。
他又幻想和女侍者及其儿子的游乐场约会,女侍者和她儿子的面貌正是一年前被他撞倒的男孩和母亲。
他在幻想中带男孩去乘坐“route 666”,导致男孩因受惊吓而癫痫发作,但没有死,男孩的母亲宽容的说不是他的错。
这也是为了减轻罪恶感,这些都通过幻想完成。
影片末尾部分,主角又看见“艾文”带着男孩进了他的屋子,并且艾文杀了男孩,这些心理暗示都指向一个目的:告诉自己,男孩的死不是他所为。
为了搞清楚神秘的艾文到底是什么人,主角查询了艾文的红色跑车的车牌号,得到的结果是,那是他自己曾经的车牌号。
到这里谜底揭开,艾文就是他自己。
其中有一段让我很难过。
特雷弗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和情人是妓女A(名字我忘了= =;)。
A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不再做妓女。
当A愉快的为特雷弗做饭,他却因为一张照片大发雷霆,说着令A难堪的话。
A的表情从疑惑不解到脆弱无地自容,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我也难过的要命。
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女人的新生就这么被毁了,妓女又如何……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暗示及寻找自我意识的影片。
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who you are?I know who you are.
烂片!!!
结尾很调戏观众,像香草天空一样自以为是的聪明~但是ChristianBale演那痤样着实到位~
故弄玄虚,吊人胃口还节奏缓慢。贝尔为了这么个篇子减肥成个鬼样子值得吗?
车祸肇事者不得逃逸……
看的我都神经病了/。。。。。。。。。。
太心疼Bale了,为这么部空有形式没有实质的戏减掉60多磅,当真不疯魔不成活。出彩仅在于Bale精湛的演技与整体出色的灰暗色调,可惜再怎么精彩也撑不起空洞的故事。
东抄西抄的,看个开头就猜到结局了 浪费时间
三星剧本 五星演员
我敬佩这个职业到不行的演员,我喜欢这部黑暗的电影~4星电影和5星演员
他怎么能那么瘦。。。
无法不钦佩Bale的敬业~
画面非常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色彩。主旨应该是男主角自己说的那句“小小的负罪感会持续很长时间”,非常佩服Christian Bale为了拍片在两周内减轻体重30公斤,着实敬业
很闷。
两个星期减掉30公斤的成果秀。
牛逼之作
看多了此类影片,已经猜得到结局。换口味!
我以为只有王晶把观众当成白痴,看来我错了。最可笑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和它想表达的内容毫不相干。
电影本身3星!男主角4星!
亏贝尔减瘦了那么多。两星半
男主角绝对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