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天堂》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
”这是影片介绍的第一句话,也是海伦·凯勒曾讲过的。
但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那扇关着的门,而忽略的另一扇已被打开。
因此,米克抱怨“上帝如果爱我,就不会让我失明”。
聪明活泼的小米克失明了,他起初不接受这个现实,告诉别人自己能够看见,骗自己那扇关着的门没有上锁。
当黑夜再次来临,他才明白那个锁早已锈迹斑斑。
逃避,小米克躲在了床底下。
幸赖有盲校的唐老师,告诉他另一扇门的方向。
“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 小米克最终在那扇“敞开的门”前听到万物的声音,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听”的想象力和自由。
电影以一个童话故事结尾,但这个影片却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有五个感官,为什么有时只用一个?
因为当其他四个关闭时,那一个会直通你的心,最能用心感受。
指挥家闭眼倾听音乐的澎湃,亲吻时闭眼感受嘴唇的温暖,品酒时闭眼回味美酒的香醇......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蜜蜂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
这个由于蜜蜂对光的喜爱,像小米克当初那样,偏执地认为那扇门没有上锁。
然而,结果只能把自己置之死地。
假若蜜蜂闭上眼睛,凭感觉沿瓶飞撞,或者凭听觉感受气流声音,想必它定能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获得自由和新生。
时下流行一句话“我就像一只趴在窗户玻璃上的蜜蜂,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当我们的出路模糊时,就像小米克一样搭一座心桥,出路不是靠眼睛去寻找,而是靠心。
加上了个“意大利”的标签。
与《邮差》的故事一样,有关于声音的记录,很美。
与《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一样,有浓郁有清新的意大利味。
与《放牛班的春天一样》,是一群特殊的男孩的故事,还有一个懂得孩子们的老师。
法意的电影,都是很有自己个性的。
法国的质感悠扬,意大利怀旧。
第一次看一部意式电影就被他们强烈的手势吸引了视线,他们的肢体表达是激烈的,这是与东方全然不同的。
最后一幕的“首尾呼应”有些牵强,小孩们怎么就跑到了野外的草地上做起了最先的游戏了呢?
会说一模一样的话是早就料到了的——“最后加入的人要当鬼”。
呵,姑且当是个超越现实的象征手法吧。
故事会以一场“汇报演出”作为结尾,也是早就意料到的。
所以剧本本身谈不上感染力,噱头往往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里更不见踪影,大概基于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的励志片的缘故吧。
不过那个帮佣的女儿怎么就成了小米可的女朋友了呢?!
两人对望的眼神让人恍惚以为是大人,和国内偶像剧的小孩过家家一比真是。。。
反正总以为镜头一切,会晃出两张大人的脸呢。
一开始我倒是猜想过孩子们会长大。
所以标签只是“意大利”,在一个很老意大利的地方,去写录生活。
所以这与其说是故事片,更像是纪录片,用镜头录下盲孩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童年的心绪,很熟悉又模糊。
模拟声音的道具也很有创意呀,带我们去探索另一个领域。
最后一提,工会为一个孩子复课示威,这真是那个才会有的疯狂。
另外,虽然我也很讨厌蝙蝠校长,但人家靠在窗边那么失落,难免有几分同情。
他也没做错什么啊。
那样的教育体制是会剥夺自由摧毁梦想,可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和梦想呢?
一个古老的模式束缚人同时也在推动社会的运转,打破一切,拿什么建立新世界呢?
我真是为那个体贴孩子们的老师捏一把汗。
《死亡诗社》里我亲爱的“船长”很好,但如果老师们都是那么别具一格,依现在人的水准,我们的发展水平,搞不好就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的学生时代能有几个这样的老师,让我们崇拜也就很好了。
严厉讨厌的校规下,偶尔做下不规矩的学生,现在想想不是很有趣吗?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棒透了!
蓝色像什么?
像是骑脚踏车时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或是,,,像海,,,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粗糙的树干。
那,,,红色呢?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是诗人么?
是哲人么?
只是两个盲童在树上的对话。
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处处充满了这样的想象与诗意,孩子的身上有不枯竭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与其说为了励志,倒更像一个童话般的寓言,“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亲爱的你们,打开每个感官,让心自由,处处都是发现和惊喜。
我不能不把片中唐老师的一段话摘抄如下:“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 充满细节,毫无匠气,每个情绪的表达都恰到好处。
上帝关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
米可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他的生命循声而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被小手剪裁成大自然的戏剧。
他闭上眼睛,打开了其他的感官,他不只用耳朵,还用手掌,用脚,用嘴巴,用一切能发出声音的器官,对生命进行淋漓尽致的理解与表达。
五官健全的人,却容易盲,或者充耳不闻,或者麻木不仁,无明是太容易的状态。
凡夫俗子,倒觉得眼耳鼻舌身意,能把任一种用好都是造化了。
有时候恨不得浑身长满触角,去吸附那些美的,好的东西。
这样的软体动物又往往敏感,应激反应强得要命,好容易蠕动出来,稍有风吹草动就“咻”地缩回去,惊魂未定,一朝怕十年。
当钝感与敏感相遇,我们该怎样选择?
钝在该钝时,大巧若拙,那些无谓争端,狗苟蝇营,男女私情,搁置是比钻营更智慧的做法;而当我们在创造,永远都需要敏字当先,无忧无惧。
这世界就是这样了,你看到多少,闻到多少,聆听到多少,触碰到多少,品尝到多少,洞察到多少,它便回馈你那些等量的色声香味触法,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
感觉到哪里,心就到哪里,生活就到哪里。
晚上滑动手机,腾讯视频在个人喜好专栏里给推荐了一部影片。
随即打开一看,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色彩风格),所以就接着往下看了。
坦率地讲,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感人至深的片子了。
或许你我都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以前听这句话总觉得有点鸡汤,因为在我们的周围,大量现实的例子都说明了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那扇窗也会用水泥给你糊的死死的......可生活与电影毕竟是有所区别的,电影保留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丝幻想,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些动人的故事来填充,那该得多么无聊呢。
好了,言归正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十岁孩子(以下简称米克)的成长故事。
他从小喜欢看电影,总是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天他正在摆弄着父亲的来复枪,不料枪支走火,擦伤了他的双眼,导致他最后失明。
面对孩子即将失明(刚开始微弱的还能看见人影)的风险,父母非常的自责和难受。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上学、玩耍.......但现实是残酷的;意大利法律规定,盲人是不能上普通学校的,也就意味着米克必须要去专门的寄宿制盲人学校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业。
父母无奈送米克到了学校之后,他隐约的看着即将回城的父母,当时的他还未意识到自己呆的这个学校,会成为日后改变他命运的地方。
在学校里,米克起初很难接受周围的老师同学把他当一个盲人看待,他桀骜不驯、不服从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的还是学会着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特别是好朋友的安慰和女主人公的出现,让他感觉在这里上学有了一丝归属感。
有天上课,唐老师想要教米克写字,但是米克把文具摔到了地板上。
按照一般老师的逻辑,这时候应该就怒发冲冠了,但唐老师为人师表,还是表现的特别有风度。
因为他知道初来这里的小孩难免都会如此,他们习惯不了看不见世界样子的生活、习惯不了没有父母呆在身边的生活、习惯不了没有儿时同伴相拥一起玩捉迷藏的生活.......唐老师虽说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但他还是轻声微笑着对米克说:音乐家之所以闭着眼睛去演奏乐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音符会蜕变,会变得更有力量;你是有五官的人,而不是只有一样........这段话深深的触动了米克的内心世界,仿佛他找到了人生当中的指路明灯一般。
在之后一次偶然机会下,米克接触到了学校的录音机,而也正是因为意外的接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用这些为数不多的录音带记录着大自然的声音。
用一种极具天赋的编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四季变化);可面对校长的责难,他表现的却很淡定。
那份淡定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笃定。
也许就在这声音出现在那个幽深且空荡的仓库中时,米克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和“声音”不可分割了。
对于校长来说,他理解不了米克的世界。
正如他那句:这是什么?
米克说:大自然的声音。
这还用你说?
我当然知道这是大自然的声音。
可他知道的大自然仅仅只有一成不变的规矩,教条式的遵守纪律。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天性是压根发挥不出来的,所以这里很讽刺的一点是,大多数的孩子最后都加入了米克的话剧排练,而校长这边却显得冷冷清清。
因为他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他只知道让家长高兴,其实让孩子表现的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并不是家长们希望的,家长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即便知道了自己有某种身体上的缺陷,但他们依然能坦诚的接受自己,并学着热爱生活中的自己。
一味的试图去伪装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和正常人一样,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欺欺人,是毁人前途。
最后米克导演的话剧获得了唐老师的认可与肯定,也获得了所有父母及其钢铁厂盲人朋友们的认可,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也许,他们的父母自此之后,再也不会对于孩子在这里上学有负罪感了,因为孩子在这里也能释放自己的天性,并且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回到现实层面,米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也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电影剪辑师;但如果米克没有遇到女主人公,没有遇到一个脾气好的可以和他并肩作战的好朋友、没有遇到一个启发他心智的唐老师、没有遇到一个和他有着相同遭遇但却有着不同生命轨迹的钢铁厂朋友........我想他的成长路径必然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相信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应该且必将是去认真的倾听它、然后真诚的去表达。
因为所有对时间的荒废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无情辜负。
一、谁是瞎子?
《约翰福音》9:39-41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对话。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 与盲人相比,健全人常生发一种因怜悯而心生的庆幸,又或者相反。
瞎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有着诅咒的象征含义。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最终弑父娶母,他选择自戕、弄瞎了双眼。
神的旨意,要叫看见的人瞎了,叫瞎子得以看见。
全凭眼见,寸步难行。
二、看见不是全部正如电影里,老师所言,人不仅仅只有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如果我们信奉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过度依赖“所见”,其实是在废弃其他的感官。
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各样的感官对于人同样重要。
于此基础上,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人们在欣赏音乐表演的时候,常常将眼睛闭上——如此这般,会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
视觉是重要的知性能力,但人与世界的接触,远不止如此,人还能更好地感受自然。
三、教育与偏见“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称职的纺织工人和接线员。
”没错,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可以为社会培养自食其力的人,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当盲人校长带着黑色眼镜去看待这群“特殊儿童”时,他们的未来已然蒙上了一层阴翳。
只有把孩子们视为完全的可能性存在,用心去发现他们的潜能,突破教育的偏见,才可能收获更自由、丰满的灵魂。
他可以用简陋的设备,为你我奉献一台别样的演出——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有些人睁着眼,却触碰不到伙伴;有些人蒙上眼,甚至瞎了,也能活得洒脱。
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的将眼睛轻轻合上,打下以下文字,听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和鼠标清脆的响声,发现闭上眼睛的时候,人和身边的事物会突然失去了界限,融为一体。
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刺激眼球的东西,那些夸张的美国大片,各种辛辣刺激浓烈的广告、那些惊艳的女郎、昂贵的手表、各式各样浮于表面的绝对物质……我们的视觉变成了现代社会第一个感官牺牲品,我们的眼睛成了第一个被XX的身体部位。
何况我们要经过太多层筛选,才能在这么多的视觉干扰中发现真实。
所以现在的我,暂时合上眼睛,试着听听真实的世界。
雨声、风声、恶龙声,睡觉细细的鼾声,鸟叫的声音,落叶的声音,搓手的声音,键盘的声音,走路的声音……原来每个声音都是有图片的,而且不只一个图片……睁开眼,修改了一下上面的错别字,点击“添加评论”。
继续寻找好看的意大利电影。
哇咔咔,赞一个。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
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
”;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
(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
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
——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
)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
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
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
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
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米克和小伙伴们用录音机收集声音,排演故事,和学校女帮佣女儿有了初恋,但是盲人老头校长只是要他们守秩序掌握一技之长以后生活,剥夺他们的想象力和自由。
在帮佣女儿联系外面的工人朋友后,市长要校长下台。
在多年压力下,意大利政府废除盲人学校,盲人可进普通学校就读,米克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辑师。
小演员的演技很自然,其他人也是,很自由很有意大利风味
你曾经聆听过夏日的蝉鸣声吗?
你曾经聆听过花朵怒放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蜜蜂飞舞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雨打芭蕉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大雨倾盆而落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雨停后树叶上的雨滴落入地面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呼呼的风声吗?
你曾经聆听过树叶掉落的声音吗?
你曾经聆听过那些最稚嫩的孩童口中发出的曼妙的声音吗? 我曾经都听到过,但是我全部都忘记了。
所以,有时候,人是不是需要假装一下自己是盲人,一无所是,专注地去倾听一下这个世界的声音呢?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小男孩的双眸看不到了。
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然后我就想到了,其实之前在我们城市的北郊,那里有一个新开的美食广场,我们跑了很久过去,然后就在马路边边,我记得很清楚,天气炎热无比,让人躁动不安,然后抬眸便看到路边烟酒店里面站着一个面目姣好的男人,身高也不错,大概一米八左右,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他两分钟,然后看到他用手势和别人讲话。
那一刻,我才发觉其实上天总是不让人特别如意,总是让完美的人有缺陷。
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小男孩双眸失明,但是在那个意大利的大街上面,小男孩还是很勇敢地骑车,然后小女孩坐在车位后面。
那一刻我想到,其实信任就是: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敢骑车,一个眼睛看得到的人敢坐车,如此简单而深刻,如此而已。
细细想来,我竟是还不如这个小女孩,也不如这个小男孩。
电影当中也有很多很有道理的话语,有一些被我记得了,有一些还是被我遗落了。
比如开头这一段: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棒透了!” “蓝色像什么?” “像是骑脚踏车时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粗糙的树干。
” “那……红色呢?”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 “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然后就是最后那一段,阿姨和唐老师的对话。
唐老师问阿姨到底应该怎么办?
阿姨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语: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何不大声说出来?
如果你肯定了,就去行动吧。
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即使别人不高兴,也不要让自己遗憾终生。
这最后一句话,真是让我醍醐灌顶,这是我今后这段时间的座右铭。
即使,即使有些做法会让别人不高兴,我也不想要让自己遗憾终生。
菲利契:喂,米可,你看得见么?米可:当然啊,你什么时候看不见的?菲利契:从出生就这样了,颜色是什么样子?米可:棒极了菲利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米可:蓝色菲利契:蓝色像什么?米可: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的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菲利契:是很粗糙,那……红色呢?
米可: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用感觉去描述色彩,我的语言太匮乏。。。
---可以闭着眼睛看第二遍的电影---
可爱的孩子们
好看 好听
让我想到了多年前看的 仙境之桥 但这个明显比那个半仙片儿靠谱好多 至少没有主角莫名其妙地死掉或是乱七八糟的白日瞎梦
良师难觅。我喜欢唐老师给趴在地板上的米可留言,把没收的录音机又送他。跟保守刻板的校长据理力争,因为自己是盲人,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也扼杀了孩子们的梦想和自由。改变赛道。既然改变不了世界,为何不闻一闻花香,感受雪花融化在手心。虽然失去了光明,但是孩子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热爱,在声音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堂。米可因为一场不幸失明,但是上天却赐予他独特的声音天赋,仅仅你有,别人没有的想象力,感知力,动手操作组织编排能力。另外还收获了一个小女友,人生赢家。史无前例的表演。每位家长都要蒙上眼罩来用心倾听这场表演。
执着于,专注于,并深信...
我们看见世界,他却听见世界上所有的美。
星级已经代表不了什么了
欧洲小清新也可以去死了
剧情有点俗套的励志电影。三星半吧~ 期间老蹦出几个听得懂的词,整句放在一起又听得云里雾里,太难过了。。 得重整旗鼓继续学意大利语!
前面很棒,高潮太弱了,影响了整体。
同样是励志的小孩片,我觉得这个比《舞出我人生》好看很多啊……
快哭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剧情有点无聊…
米可在失明后重新自我成长与寻找的故事。
宁静的午后,六公主正在放映这部意大利儿童译制片。打开电视正好一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风景宜人。19年开始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孤岛模式,期间除父母外断绝一切社交,甚至亲姐的微信也不会回,不出门也不看电影,快递都是扔门口,下楼买菜都是提前下单自提,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任何欲望,家庭群上万条消息,大姐和三姐都怀二胎三四个月了,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五岁的两个外甥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亲舅舅。在这个low-power期间,培养了一些反人类爱好,比如洗碗,只听Apple发布会和广告的音乐,看完了德甲所有联赛,虽然知道自己是个废人,但这种无意义的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消遣属实排解了大部分焦虑。
相对于小男主的精湛演技,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故事叙述还是俗套了一点~张力和渲染都不够煽情~或许平淡中蕴藏着力量~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更加夸张一点~
不为最后狗血的剧情,只为那金黄
良师难觅,得之人生大幸。眼睛看到的,怎与心灵感受到的相比,我们要保持的,是一颗永远清明虔诚的心。
完美的节奏以至于让我把最后高潮部分的平平无奇忽略不计了4.5
闭上眼睛,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