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0 (2013)7.32013 / 日本 / 战争 / 山崎贵 / 冈田准一 三浦春马😄😄😄😄😄😄😄😄😄😄😄😄😄😄😄😄😄😄😄😄😄😄😄😄😄😄😄😄😄😄😄😄😄😄😄😄😄😄😄😄😄😄😄😄😄😄😄😄😄😄😄😄😄😄😄😄😄😄😄😄😄😄😄😄😄😄😄😄😄😄😄😄😄😄😄😄😄😄😄😄😄😄😄😄😄😄😄😄😄😄😄😄😄😄😄😄😄😄😄😄😄😄😄😄😄😄😄😄😄😄😄😄😄😄😄😄😄😄😄😄😄😄😄😄😄😄😄😄😄😄😄😄😄😄😄😄😄😄😄😄😄😄😄😄😄😄😄😄😄😄😄😄😄😄😄😄😄😄😄😄😄😄😄😄😄
日本拍二战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日本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并给被侵略国造成巨大伤害,是不正义的。
但是回望历史,战争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对于国家而言,发动战争是他的权利,但对军队或军人而言,他们是执行命令,军事法庭不会因为一个军人在战争中杀害对方的军人或摧毁对方军事目标而被判刑。
这部永远的零于是以这样的个体视角来描述,颂扬了他守护自己妻儿的坚定承诺,高超的专业素质,对生命的珍视,到这并没什么大问题。
剧中确实回避了对战争本身的评价,隐晦抨击了战争决策的错误,没有对战争的正面反省和批判(可能也是日本民族性的体现和二战后美国的影响,毕竟发动战争的天皇都没被追究责任),但我认为也够不上对日本鬼子的招魂,更不是要宣扬大和魂鼓动战争的意思。
最后对一个战争中个体的颂扬并不能掩盖战争中日本军队所犯下的累累反人类罪行,这一点是日本民族永远的污点。
时刻也提醒着我们只有国富民强,武备充裕才能保护好自己。
涉及到二战的敏感时代背景,加上因而安倍平添空穴来风的舆论批判,一星评价站到四分之一,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基本没有做战争评价,并不太涉及政治色彩的电影。
原著还没有看无从评判,但至少电影本身是这样的。
反而是平凡人的真爱相守,生离死别,反衬出战争的愚昧和残酷。
即使被所有人嘲笑指责为胆小鬼,在排山倒海的思想洗脑和蛮横残忍的命令中,他坚忍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到底,除了一句“要活着回去”无多余解释。
惜命不是因为怯懦,是因为有太想珍惜的人和要相守的承诺。
“为什么如此贪生怕死!
战场上不是说这种话的时候!
”-“你没有家人吗?
你死了不会有人为你悲痛欲绝吗?
一个人死掉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却势必将改变爱你的人的整个人生!
所以,无论如何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
”但这个拼尽全力,冒千夫所指也要保命为重的男人,最终却为了多保全一人,把最后一线生还机会让出。
“你是零战机最优秀的驾驶员,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 -“不,你们才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未来的日本需要你们。
”“如果战争结束后,你想要做什么?
”“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能到那一天就好了呢。
”“水的清凉,风的舒爽,活到今天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一切。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珍惜生命,却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将最后的生机,也把自己的承诺,托付给了一个他想要让之活到战后未来的年轻人。
多少将主人公的人格过于完美化,但他在战争期间唯一找到机会看望妻女的一幕,我实在未能对感动和泪水吝啬。
天刚微亮,离别在即,妻子背着小婴儿在他转身时又忍不住牵住他的衣角,他没有转身,但一字一句说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断了胳膊,少了腿,也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在战争中死去,我也会再投生回来。
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
”那一句「例え死んでしまっても、生まれ変わって帰ってきますから。
」是生离死别中,人的脆弱与坚忍。
就为那一瞬间,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p.s. 即使有些情节转换时稍显仓促,或说教意味带来些许违和,但主角的情感细节处理深得我心。
最近觉得冈田准一这个深沉派的天蝎座男人再选择参与的作品,我会有点期待。
-追记:2014/02/04为演员演技去看的电影,对原著没有任何先入观的情况下,电影本身的情感线是感人的。
电影有电影的再创作,每个人被吸引和触动的部分不同。
战争不论战果都是残酷,都是反人类,凡人离逝于家人都是悲痛。
当事者若在军国主义洗脑下心甘情愿那是另一回事,不费我们一点同情。
电影里的主人公不过一个爱妻女的凡人,不愿战争,渴盼和平。
无关乎美化,是他的故事对历史争论起不到什么证实或证伪的作用而已。
原作者的一切立场未作考证也不做评价。
若说有影响力的批判是反战的宫崎骏也毫不留情骂过。
但原著在日本亚马逊的书评,批判派才多是像真正军国主义的言论,认为丑化和愚弄了当时军队的教官和上级指挥,对所谓他们的皇军不尊重。
此外就剩认为作者在历史上不下功夫,轻率照搬过多。
要骂还得注意自己立场,千万别看到差评就跟着去站队,那队里估计打得更厉害。
侵略是实,日本承认,忏悔和谨记是往后和平的前提。
但让一切战争相关的创作都得明言宣誓一句德意日侵略有罪才能ending,怕是只有文化大革命才能一次做到。
历史知识有个人差异,盼多些严谨有识之人尽力揭示和传播真实,各自亦不要被一言蔽之,至少自己去求索考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更别指望靠一小时网络检索,全世界人民跑步进入真理殿堂。
一部作品,大概像一面带花纹的镜子,原作画上去的只是映出的一部分,你自己的影子也在里面,最后每个人看到终究不会一样。
2014/02/06当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带着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虔诚去看过了古典经济学著作,倒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教授。
美国日日叫嚣中国没有民主,大学奖学金也照样养着学究们研究马克思探讨社会主义。
谁知道谁安的什么心思。
谁知道作者和读者谁是好人,好人坏人又是不是一定对应善终恶果。
九把刀是写小说的还是切菜的还是做武器的,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
至于故事里那个人,听凭世人道,他也就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过了他设定的一生罢了。
--追记的后记……2014/02/07越来越不像一篇影评,不过不少人大概也不是想要看电影的观众。
嘛就走题吧~被不少人说无知,我倒很庆幸自己在“无知”状态下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各种被“批评教育”下观看舆论走势,和自己明明是对同一个故事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像是一个难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我觉得记住那个无先入观的感受是一笔财富。
看看给故事加背景设前提讨论其作为舆论工具的可能性,想起了东西方不同版本的灰姑娘解读,忽然也觉得更能理解明星为何炒作,政治家为何作秀,为什么会有启蒙运动也会有所谓文化大一统。
好像只有名字有点沾亲带故,还想起了“无知之幕”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最糟糕境遇的人的福利水平,因为当你不知道自己将被放到这个社会的何种境况的时候,通常你会希望改善最差的可能性。
额?
难道这个联想真的只是因为“无知”么orzStay foolish,stay hungry .2014/02/09昨天看到了新闻上原作者在采访中否认南京大屠杀和美化二战,瞬间非常愤怒和反感,大概更能理解为什么很多留言措辞严厉。
我想我当时的感想跟很多人相差甚远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历史知识,而在于对我不知道原作背景和大的舆论环境。
我只知道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二战期间,但具体历史知识不是感想差异的关键。
不知道原作和舆论环境,单纯为一个期待的演员看了电影后,“看到战争期间一个个人和家庭的真情和艰难求生,日本人难道不会更加珍惜和平吗?
”就是我当时的直接感想。
但事实上看到媒体报道原作者的言论,或许看过原作的人本来就有一定了解,中国人愤怒的点,大概是不少偏右思想的日本人军国主义思想又被点燃的点。
看来我当时的想法的确是太一厢情愿了。
不过我把原来的好评也保存下来,还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因为很多前提和背景的环境不同而不同。
不是所有看这部片子感动过的人都是接受了“洗白”影响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对的,也有人和当时的我一样只是感动于家庭和人情的。
整体舆论的影响虽然让这种情况的概率看上去是少数,而了解背景和舆论环境对我们客观认识整个作品也是有必要,但从这样一点出发就上升到对他人民族意识的批判,以及从一个作品就评判一个民族的本质,总觉得还是太武断了些。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故事切入角度选择得巧妙而暧昧。
双线结构的设置中,除了主要线索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宫部久藏(冈田准一饰)之外,还加入了60年后孙子探访战友还原祖辈经历的寻根故事。
两条线索穿插讲述,相互呼应,一方面拉近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普通日本人隐隐觉得“这事与我有关”,借此强挤观众眼泪;另一方面强调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让孙子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马饰)代表无知的日本年轻一代,用祖辈在战场上努力活下去的顽强事迹给他们上上课。
电影中的价值观被包装得十分精巧,避免了对集体罪恶和战争责任进行讨论,而是突出个体士兵的无奈、无辜,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的身份从战争参与者转变为受害者。
之后更进一步,描述他如何挣扎地找到了一个继续战斗的理由—— 珍惜生命,活着回去——以爱的名义。
“我的生死于战局无关轻重,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则是一切。
”宫部顶着胆小鬼和懦夫的骂名,也坚定信念要“活下去”,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属。
当年因此而免于一死的战友,对这位小队长心怀感激,躺在病榻上眼含热泪地向年轻人讲述这段故事——演到这里,感觉电影已经给观众准备好一盒纸巾,就等着你掉眼泪了。
正是这种巧妙和暧昧让《永远的0》有了票房大卖的可能性。
以“珍视生命”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主题立意,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更容易接受。
同时采取选择性遗忘策略,好像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应对电影上映后可能会发生的口水战,故意绕开了敏感地带,显得有些鸡贼。
无论是反战的人还是右翼分子,看这个电影都得热泪盈眶。
非因它有本事解决纷争,维护世界和平,只因它立场暧昧,想看到什么,便会看到什么。
主人公宫部久藏的言行像个看好莱坞长大的美国人。
天天把生命可贵挂在嘴边,直言上头的作战方案不可行,贬也好,扁也好,都改变不了他的意志。
这得是个反战电影吧?
偏偏他晚节不保,做了自己最不愿做的事:自杀式袭击。
没有高呼帝国万岁狂热圣战,而是为了换取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为了国家重建的希望,这个决定好像还是有一点理性,有一点英雄主义,延续了他西化得不自然的作风。
但其实宫部明知日本大势已去,还是加入了临死反扑的损人不利己行列,有什么理性可言?
这惨绝人寰的一幕,拍到好像英勇就义,更以多人直面镜头的方式向观众灌输:宫部啊,他真是个高尚的灵魂啊!
这叫做反战吗?
多年之后,宫部的孙子和几个朋友在西餐厅里吵了起来。
宫部孙认为特攻队和恐怖分子不一样,一个攻击敌人,一个滥杀无辜。
朋友则说两者都遭到了洗脑,不论对象是谁,归根到底是一个逻辑。
争执以宫部孙愤然离场的清高姿态结束,朋友们不明就理。
在他们看来,特攻队和恐怖分子都太遥远了,不如关心美酒和美人。
宫部孙是这几个朋友里混得最差的。
连续四年过不了司法考试,没了信心,没了目标,整一个“下流社会”的真实写照。
安慰不过是,“你流着你祖父的血”——哦,这就没问题了!
祖父辈为之献身的,宫部念念叨叨的日本之未来,到底在哪里?
这么一个两边讨好的电影,当然不会有明确答案。
只要找几个青春偶像,缅怀一下日本曾经的斗志,煽一些不掉眼泪也难的情,大卖特卖就行。
冈田准一的演出不失不过,而客串的上田龙也(不知是不是杰尼斯在搞买一送一)出戏得过分,光看那眉毛鼻子就不是昭和出品。
宫部的孙子和孙女除了瞪大眼睛定格表情没别的事儿做,只有井上真央演得收敛,令只看过《花样男子》的我刮目相看。
片中战争场面与整体演技水平匹配,继续走日本大片不大(小片不小)的路子,还不如看《变形金刚》了。
最后,是个人看到战争的无道,家庭的破碎,个人的无力,都很容易动情,尤其有配乐的时候,尤其和你分别但没有大哭大闹只是轻轻扯了一下衣角的时候。
就不因此给电影加分了。
“本子拍的战争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在说战争只有失败了才值得被反思。
”“要是打赢了就不会这样,这根本不是在反思”。
但是对不起,这更多的是在臆测,他们忽视了一点:日本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日本输掉了二战的事实基础上,而二战同盟国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他们打赢了这场战争的基础上。
而后者,作为胜利者拍的反战电影似乎在道德上更有利,这看起来是在证明他们并不是因获胜了而在沾沾自喜,他们也在反思,而且还更彻底。
观众很容易把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客观事实当成作品自身的价值观取向。
如果我们把前两者的位置互换一下,也许我们能得出更多有趣的结论。
抛开其他,我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这电影是打着反战的旗子来宣传军国主义,首先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日本右翼作家百田尚树的同名作品,要知道百田尚树曾多次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还多次美化侵华战争以及宣传军国主义,像这种人写下的书还改编成电影能是反战的吗?
没想到国内居然打出了7.5的高分,我不知道这些打高分的观众是怎样看待这部电影,感觉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这些打高分的观众是忘记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吗?
德国人能正视战争是因为纳粹思想扑灭了,而只有极少数日本人能正视战争是因为军国主义没有灭!
最后我想说,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是历史,不能忘记!
永远的0 (2013)7.32013 / 日本 / 战争 / 山崎贵 / 冈田准一 三浦春马
他驾驭零式战机,是位优秀的飞行员。
同时,他是被战友怒斥为战争中的“胆小鬼”。
他是“两面”的宫部久藏。
他是参战者,更是家庭的责任者——松乃的丈夫和清子的父亲。
他在这两个角色中挣扎、徘徊。
如同他说到,个人的生死,对于战争(国家)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家庭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他选择了家庭,妻子和女儿。
他对妻子承诺,即使断掉一只胳膊,他也一定会回来的。
一定会回来——这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信念。
将妻女的照片藏于胸前,甚至向战友炫耀——这是他唯一的宝物,信念的物化。
支撑人的是信念。
但是,瓦解人的是歉疚。
因神风突击战术,年轻的部下不断葬送性命,“他们还那么年轻”“死的应该是我”——歉疚感、罪恶感的一天天累积,最终,瓦解了宫部活下去的信念。
他申请成为神风突击队的一员。
(高级飞行员由于技术精湛本可避免)他太善良,责任心太强。
对妻女负责,对部下负责。
部下的送死,是他的责任。
但是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这样的人,没有“恶人”的“意志”。
回到电影本身。
空战特效做得像游戏CG,磅礴大气。
OST好听,主题曲的「萤」让人感动。
冈田准一演技撑起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但是,三浦春马用力过猛,出戏。
井上真央演的松乃,最后20分钟的戏份,让大石留下来,略毁。
香港的观众素质真不错。
2个半小时的电影,没人在窃窃私语,或玩手机。
并且,在「萤」播完,主创人员出了,才逐渐离场。
不禁让我下定决心,每次到香港,都要看一部电影。
尽管,也差不多这样了。
最后的最后,短评里的右翼或洗白评论,真是盒盒盒。
专心并客观看一次电影,就不行吗?
这是一部反战电影。
本片当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电影,而实际上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者,以及安倍反动政权的意识形态战略的一部分。
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本片与近年来右翼的其他意识形态动作一样,都大获成功。
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意义上来说,本片或许相当无聊,但是考察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意味,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众所周知百田乃安倍的友人,狂热的右翼,但本片并未采取正面颂扬日本战争的形式,而是看起来仿佛“反战电影”(不少人真的这么认为)。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特殊,从来日本的“美化侵略战争”的电影,很少有正面赞扬战争的,而都采取一种仿佛有所反思的方式,从中展现作者希望美化的东西。
虽然笔者对战前的电影并无了解,但记得本尼迪克特那本烂大街的书中就已经写道甚至战时日本的宣传电影看起来都仿佛反战电影。
理解这一点或许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不过就战后的日本战争电影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即便对于保守乃至右翼而言,太平洋战争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历史。
这一点与对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在荧屏上的正面表现相比较,就十分明显。
“光明的明治”与“黑暗的昭和”虽然被称为“司马史观”,但实际上战后以来已经成为某种日本人的共识。
而再从电影的战争理解来看,本片的意识形态操作也并不特别。
像其他很多同类型电影一样,本片中的战争被描述为一种对于个人的,外来的不幸事件。
这一点实际上与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高度配合,从安倍的历次表态与”安倍谈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这种右翼历史观看来,战争并非日本人主动发动,而是作为自然的,不得不遭遇的不幸事件与日本人相遇。
而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家族爱,作为意识形态战略也十分成功。
实际上,想让当代和平意识培养之下的日本人接受战争,战前的陈旧的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是无法做到的。
宣扬家族主义,则成为意识形态操作的重点。
这一点从自民党推动的宪法草案中也可以看到。
本片中我们则看到,这种家族主义与战前封建的家族意识又不同,已经建立在战后的小家庭的家族意识之上。
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宣扬对家庭的爱,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一个一个个人为了保卫家庭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满怀日本人的自豪“在战场上流血死去的一代新人,从而根本上破坏战后日本的和平体制。
本片的最后,男主人公驾驶零式飞过现代日本的上空,似乎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
从哪讲起。
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
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
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
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
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
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
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
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
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
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
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
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
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
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
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
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
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
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
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
”,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
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胡子拉碴,眼神涣散。
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
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
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抛去政治成见,这无疑是部佳作,叙事节奏感情刻画心理描绘都很出彩,导演会煽情,毕竟拍过三丁目。不过本片并不右,主角全片几乎与军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美化战争。理智看片,理智评分。
电影本身一般般。内容和结构都很平庸,炸珍珠港的游戏画面也是醉醉的。还没有美日合拍的《虎虎虎》来的爽。题外话是:我都不知道这电影还引起了国内这么大的反应,内地官方还下场批评了一番。连同《起风了》两部戏一起惹了点争议出来。想想,官媒一番话说的还是有一点道理的。偏右翼的编剧能说出什么好话来,还被安倍亲自观看了,那妥妥军国主义没跑了。这么细细想来,日本二战戏真的拍起来难度蛮大的。既不能表示对自己的悲伤,否则就是回避问题博取同情。也不太流露一点民族主义和个人英雄气息,那简直非常不正确了。说起来还是拍成检讨比较好,通篇就“对不起”,比较讨周围国家喜欢。或者干脆就闭嘴,别拍,拍就是错。
未看电影前认为《永远的0》是在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这在于不管是其零式战斗机还是泯灭人性的神风特攻队,这些过往对于日本而言敏感并不光鲜,而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没能彻底反思战争,但看完《永远的0》却还是被其真挚所感动,大背景下小人物间的真情冷暖,得见从日本人的角度对战争的反思。
宫部惜命,因为他有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感和对妻女的牵挂。宫部惜命,因为他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献身的事业,为何要死在战争里。可他最后为何坐上了零号机?因为他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并且更值得活下去的人。惜命不等于怕死,宫部从来就没怕过死。即使死掉也会回去,哪怕转生也要回去。他守住了诺言
【C+】太矫情了。
宫部久藏拥有高超飞行技巧,他作战消极一心只想回到家人身边,总有办法从战场全身而退。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眼看自己教出的学员一个个白白送死,强烈的迷惘和负罪感最后让他自愿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临死前的笑容,与其说是为了帝国的荣光,不如说是因为彻底的解脱。战斗机是0,这场战争的意义,也是0。
日韩战争片没一个能上台面的,《太平洋战争》《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迄今尚未梦见.和太极旗飘扬一样,这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四不像的垃圾,永远的0
那时的日本,是怎样的国家呢?
安倍看哭的电影。。。我能感觉到西方的普世价值和日本传统思想的纠结。战争万恶是老生常谈的真理,但我们要如何作为一个现代人活着,带着历史的重量活着,我觉得才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
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5.5
想活下去的不只是你们啊!
军国洗地?!
虽然是个讲述神风特工队和抗战的影片 但是主角是个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 我一个人死了对国家来讲虽然并没有什么 但是对于我的家人 我的妻儿来讲 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死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天才的飞行员 总是幸存下来 无能能敌 但是当他选择死亡的时候 便是真的死亡
永远的日本鬼子
不是反战电影,是洗脑电影
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洗白日军,不过也没有反省为何会有战争。这也是日本拍二战片一向的思路。身为受害国国民看这种片每到煽情的地方只会想到两个字“活该”
我佩服寫故事的原作兼編劇之一百田尚樹。你以為他猜不到,這部以神風特攻隊為題材的事實,勢必被酸說支持軍國主義嗎?他早料到了!所以歌頌生命,反對自殺..選擇如此「正能量」的主角宮部居中,輔上一個調查宮部事蹟而大受感動的現代青年,戲劇如此編排,莫不就是要令反對派觀眾噤聲之用。
风景美的,片尾曲好听,《萤》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还是挺深刻的反思,教官选择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学生,毕竟错的是指挥者,而不是初出茅庐且没有把魔爪伸向平民的特攻队(大部分为刚毕业的学生,搜了下太平洋战争日军还真是牺牲了不少,只要没有乱杀无辜的军人还是值得敬佩的吧,只是战后被抛弃的结局有点唏嘘,包括遗孀们~),而且最后也不是教官的✈️撞上战舰的“伪捐躯”结局… 故事设计的也还算巧妙,和亲外公有关联的几个幸存者算得上一环扣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