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翻拍自香港电影经典影片《无间道》,讲述了波士顿黑帮组织和警方之间互相培养卧底安插在对方内部,以及互相斗智斗勇的过程;是警方和黑帮都决定展开洗底行动的故事美版的无间道,比较直白、血腥,文戏不够,武戏太过但是在电影语言方面,美版则更胜一筹!
这部电影用一种特别的即前一百分钟都是通过平行剪辑的方式来推动故事、塑造人物。
而这种方式走到了极端就塑造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在影视版看了一遍所有关于美版无间的影评 发现有骂美版丑化中国人的 有或贬或褒拿它跟港版比较的 也有冲着西科塞斯说事的 好像就是没有一个从电影反映的现实社会意义着手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马丁的风格 (他太张狂 太直接 不像主流导演那样还假惺惺地摆个人文姿态以讨好美国以外的观众 他拍的就是给原汁原味的美国人看的) 不过看过三遍后我不得不承认美版的要比港版的要出彩许多---不光是把港版的情节漏洞都基本补齐了 而且也更深刻更悲凉. 这么说吧 港版的是教父式的优雅小提琴独奏 美版的是u2摇滚下粗糙的码头风云 港版里的警匪对立理想地就像二元论下的光明黑暗大战 可美版的我确看出了在一个阶级分明的体制下两个人绝望的奋斗 苏利文 一个波士顿底层穷爱尔兰人的后代 记得毕业典礼时他的同学怎么说他的么?
你爹是一个看门人 你这辈子也只是一个小警察 影片开头掠过的70年代纷乱的美国街头 爱尔兰人饱受欺压的历史 再加上快餐店听着弗兰克的淳淳教诲 小苏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要走弗兰克那样的道路 只不过方式不同 波士顿市政厅的金顶就是他彻底脱离草根 走向上流社会的象征 毕业后春风得意 买了一座能看得见市政厅穹顶的豪宅 可道出自己的职业后 连经纪人都不相信一个州警(即使是毕业后升得最快的)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还记得影片快结尾时他回到自己的公寓逗邻居的小狗邻居们的反应么?
即使他在事业上成功也抹不了他爱尔兰人出身的卑微背景 在这里 他的上司亚历克鲍德温对他的态度耐人寻味 从他接受的第一个案子 那两个到弗兰克地头收保护费的意大利佬被杀的案子起 我觉得他就看透了小苏 倒不是他知道小苏是内鬼与否 他知道小苏是和他一类人 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 这样的人才能在警局吃得开 小苏的机灵和圆滑可能让模范老警察马丁辛和脏话连篇的马克沃伯格本能瞧不起 可却能在黑道白道游刃有余 不但官运亨通还顺便捞到了心理医生大美人 所以鲍德温在打高尔夫时对他坦然自己和他一样历史有过污点 俨然要是没有弗兰克代表的过去和死心眼威廉的搅局 他苏利文就是局长大人的继承人了 到了那时也就真的离那圆金顶代表的梦想更近了 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 弗兰克也早就看透了 一个从底层奋斗上位的爱尔兰穷小子 必定会出卖所有人来换取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所以宁肯把机要档案交给黑帮世家的威廉也不告诉为他卖命的小苏 最后把小苏逼的只好反正灭口 影片最后心理医师美女的离开还有脏话警察马克的一枪彻底终结了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结尾处你可以看见阳台上那壮观的金色市政厅穹顶背景下阳台边上有一只老鼠 如果说它就是小苏一生宿命的象征再恰当不过了 就像一只老鼠妄想攀登金顶却最终打回原形 接着再说威廉 脏话大王马克怎么说的他?
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病例 每周五天在东区码头像一个标准爱尔兰混混闲逛 到了周末却像一个模范的中产家庭一样出现在父母的晚餐桌上。
威廉恨透了自己家族的罪恶和虚伪 恨透了把他和他父亲普通人生活希望毁掉的叔叔 可在母亲弥留之际 痛快淋漓地骂归骂 当舅舅平静地说母亲的出殡费怎么出时,威廉还得再一次违背自己原则接受属于舅舅属于家族的施舍。
选择做警察与其说是对自己家族的背叛和赎罪 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命运的逃避 可命运再次涮了他一次 让他这十几年的努力再次回到原点 作为警察学校毕业生 小苏在同届人中晋升的最快 而威廉却要为自己家族的罪恶不情愿的去赎罪 去蹲监狱 去和自己的人渣表哥接头 为此他忍受脏话大王的种种刻意羞辱 不过我看马克的羞辱倒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看到了最后还是他跳出体制外为威廉报了仇 老马丁是这部片子里唯一正气得近乎无暇的人 他看着威廉的时候总有点悲天悯人的态度 他能忍受高压下威廉种种丧失理智的抱怨和脾气 还不经意地带给威廉他一生梦想渴望的完美家庭的憧憬---在威廉跑到马丁家告诉马丁弗兰克是FB的内鬼时 看到了马丁的合家照 还有老头疼爱的儿子的照片 这对从小缺少父母亲情的威廉无外是隔着窗户看别人家过年
承认我是先看港版再看这个,所以会先入为主觉得真心不堪入目化身咆哮帝。
1.实在是黑帮片看得多,有名点儿的黑帮电视剧也都看了,但是当看这个的时候被这台词惊呆了。
这台词弱智到让我手贱的忍不住去搜编剧是谁。
没想到发现这货(William Monahan)最早的作品是05年(这片子06年)!
这是第二部电影作品!
第一部也就一个7分的电影!
这是走后台潜规则谁家亲戚吧?
在imdb上没看生平,google也没看出是谁家亲戚,知道的麻烦告知。
这货平常不看黑帮片吗?
谁来举个例子例子看看哪部有这么多F?
没有那一分钟是没有出现过一个fuck的。
整个片子里无数弱智台词让人吐槽无力,任何一个智商足够的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对白吧?
还黑帮?
那得是多么娘炮啊?
比如这句well, im the guy that tell you there are guys you can hit and there is some guy you cant. Now, that's not quite a guy you cant hit but it is almost a guy you cant hit.So Im gonna make a fucking ruling on this right now:you dont fucking hit him, understand?只想我我靠!
打架的时候说这个?
还这么长一段由一个一点气场都没有的小混混而不是BOSS说出来?
就算不是黑帮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对方说一半就一拳头上去了吧?
居然那个that还读出来了!!!!!!
这是黑帮吗?
百老汇都不是这么唱的好伐!
这编剧对黑帮的理解是每句话带个fuck就算混了黑帮了吗?
这把整个美国黑帮的水准都拉到底了吧!
这样一个现成的好剧本,把故事修正修正改到美国换个名字都搞不定!
港版两个编剧大神都来帮忙了都没能救的起!
别说没有港版的韵味,正常一点的美国电影美剧都对白都不是这样的吧?
谁能举个例子哪部跟黑帮挂钩的片子台词比这个差的?
2。
让人期望大导致失望大的是这一票演员没看过小李子的那个纽约黑帮,但是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作品真心不算成功,明显的不如同时期的飞行家和血钻。
还没从看脸到看演技,感觉还是太嫩,总像个装B的小屁孩,总想着向大人表现什么得个掌声,导致明显的用力过猛,配上那傻到爆的台词,比舞台剧还要夸张绝对笑场。
和梁朝伟的对比就显得更渣了,尤其经不起对比。
几个段落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比如第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汇报警方内部有内鬼那段,那大吼的表情真是.......虽然是马达粉。
但是.....马达真的hold不住的这样需要演技有点深度较为丰满的人物。
刚毕业的菜鸟和城府深的卧底之间有啥不同,那青春洋溢压都压不住。
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因为他家小本在。
即使是之后的几个片子马达都没能撑得起主角,只能演bone那种面瘫装酷看脸的角色。
比如今年的烛台背后又显得渣了,当年瑞普利的那神来之笔再也没能出现过了。
不过比陈冠希那段还是好点咯.......豆瓣不能贴图实在是太痛苦了,马达有的表情真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了.....马克沃尔伯格到哪里都是坨屎绝对拉低影片水平。
不管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即使是自己当主角(不知道哪个金主抽风让他当主角),都是整部电影里表现最差的哪一个。
总觉得新人去他的电影里最好了,怎么演都有个垫底的。
这货从决战猩球到头天换日到这个倒TED到破碎之城,彻底把我惊呆了,越演越差!
当然一直也没哪一部好过,TED演那种弱智男真觉得是本色出演。
可悲我是倒着看的居然这货所有的片子都看过了!
这算自虐吗?
所以看过破碎之城之后这个只能算恶心还不算想吐。
尤其是在如此不靠谱的编剧下,配上欠打的台词,和那渣到底的发型,真心还是觉得他面瘫好了。
唯一表现正常的是 杰克·尼科尔森了。
作为个影帝级演员是全剧唯一的亮点了,不过对他来说也就是正常表现了。
这算是美版里唯一个比港版出彩的人物了,曾志伟虽然很牛但是和这样的级别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一个引进的成功本子,一票打牌的演员能拍成这样,真心怀疑这是那个拍了禁闭岛和大西洋帝国的导演吗?
于是我又只能去吐槽这编剧了。
为什么庄文强,麦兆辉明明参与了编剧还能让这货把剧情折腾成这样?
难以理解,吐槽都吐不动了......港版几个高潮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港版的黄sir挂了是中间部分的高潮。
港版通过前面一系列铺垫塑造了这个人物然后把他虐死了通过配乐慢镜头还蛮感人。
到了美版这就成了掉在主角面前就给了不到5秒钟镜头让小李子一脸兔子似得说了两遍fuck......比如天台决斗。
在美版变成了一边很没营养的无目的的推来推去边说 im sergeant in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police. who the fuck are you? 真是无力了......最后在电梯里小李子挂了这样的高潮就给了三秒镜头!
在另个黑人挂了的时候马达都是一脸刚被破处的小受像!
烛台背后怎么没搞个这表情啊!
那场景真是娘爆了......最后一句okay就把马达给挂了.....好吧,也算不错终于不会有第二部了....整个片子摄影,场景,配乐.....都已经烂到可以无视存在的地步了4会让人吐槽最重要的是这个居然还得了那么多奖!
居然imdb还有8.5!
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是多么的不和国际接轨........美国人是有多么难以理解港版的故事啊,改成这样还能叫好......更无语的豆瓣还这么多人说这是风格不同的问题....这明显是质量不同的问题好吧?
这差距比国产套牌奶和海外奶差距还大好吧
《无间行者》在国内是部受争议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翻拍自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香港警匪片《无间道》。
虽说它荣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但它在国内的电影评分网站上却是近几年来奥斯卡得奖电影里最低的。
看了不少骂评,发觉网友对影片最多的指责莫过于内容相比原版过于粗俗不堪,使得原有的韵味丧失,造成心理描写给人感觉不到位、肤浅,情节上也只是跟在港版屁股后面照猫画虎,而“无间”这一原作中重要的概念缺失更让人觉得没内涵,一切显得乏善可陈。
不但如此片中还涉及到有关zf的敏感话题(其实个人并不惊讶,像《金手指》、《黑暗骑士》这种超级大片都有,你还指望他们能对我们zf有多友好的态度。。。
),以至于当该影片的获奖情况揭晓时也更加让国内喜欢原版的观众感到愤概,而相对了解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影迷也议论这只是给多年失意奥斯卡的他一个安慰奖。
可我觉得两部电影的导演是在用的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来讲述这个相似的内容,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创作理念还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在我看来不少人都只是在比较这两部电影情节表面上的孰优孰劣,无论评它的是好是坏,都显得说服力不够。
一直以来翻拍片都有一个劣势的地方,就是对于似曾相识的情节不太有代入感,观看的时候会产生间离感,观众会认为即使它再怎么成功,觉得功劳还是要归为原作,更何况是翻拍于《无间道》这种被认为是经典的电影呢。
纵观全片,《无间行者》在剧情上的大同小异也同样无法避免,特别是影片的后三分之二的剧情结构确确实实与港版如出一辙,写个故事梗概可能只需要把港版的人物替换一下就可以搞定了。
原创剧本的创意肯定是值得赞扬的,特别是通过生动描写卧底这一心理不断矛盾挣扎的边缘人物来表达“无间地狱”、生不如死的深刻寓意,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抹煞一部翻拍电影所带来的创造力,更不要因为看到情节相似的地方就骂抄袭,看到不同的地方就感到不适,觉得老美不懂中国,扭曲了我们的创意。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既然是合法翻拍就不存在抄袭,其次且不说影片的创作者们懂不懂中国文化,或者要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还是导演的文化背景怎样,《无间行者》本身就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社会背景也在美国波士顿,正如编剧威廉•莫纳汉所想的一样,即使两部影片是有着相似的内容也应该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根基、生活方式的角色去支撑这个故事。
《无间行者》的剧本人物性格其实都已改变,导演将人物移植到美国社会,融入美国社会,所以影片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香港黑社会的江湖情义、对于善恶提出佛家般的疑问,没有“无间”也就合理,也不必纠缠它为什么没有“无间”了。
至于文化差异我想肯定是有的,影片中的本土化改良也已经体现了。
在一次采访中斯科塞斯也说到,当他看吴宇森的《喋血双雄》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法接近它,承认了香港电影无法复制的事实。
但并非就是有了差异就不理解为何有差异,或者不接受为何有差异(比如《卧虎藏龙》很受西方评论界的赞赏,西方人拍的《末代皇帝》照样受国内观众喜爱)。
即使《无间行者》再怎么不好,也不能以偏概全,就认为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一定要比西方细腻或者丰富。
(如果真这样那你怎么解释你每天骂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港片、国产片?
)马丁•斯科塞斯是个作者论导演,就如同历史上的诸多作者论导演一样,对他们来讲剧本只是在提供题材,而电影真正是被导演的个人视野所主导,这种主导可由他们的一系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特色就能看出。
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一句话说得好:对于斯科塞斯的电影关键不在于它讲了什么,而是怎么讲。
当然也可以说是应由“如何处理(how)”而非“什么题材(what)”来判断电影的价值。
所以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虽说有个港片的故事框架,但有着强烈的斯科塞斯个人印记造就了它的不同:穷街陋巷的视觉风格、粗犷豪放的草根味道、脏话连篇的人物对白,相比之前的《纽约黑帮》、《飞行家》可谓是本色回归。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就在天主教氛围长大,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情结的他,在这部电影中延续了他对宗教罪恶感的探讨。
他塑造的电影角色们,即便他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 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而他的黑帮片的主角们迸发出的暴力行为更像是种宗教式的救赎,因为这些暴力行为很多时候也恰恰是出于他们对于道德纯洁的渴望竟在一个如此肮脏的世界里遭遇了挫折,无法实现内在自我。
斯科塞斯的电影(特别是早期)很多都具有强烈的以电影表现自传的潜意识追求,许多电影中的素材都来源于他童年时作为意大利移民生活过的暴力街区还有他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所以他的电影都是与美国社会紧密相关的,对于美国人来讲更具现实意义。
从“The Departed(逝者)”这片名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部电影的宗教色彩,个人觉得丝毫不比港版的少,在我印象里这个单词在影片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比利•科斯提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的母亲和他自身的葬礼时牧师的祷告中,以及专门特写的黑帮老大弗兰克•卡斯特罗(杰克•尼克尔森饰)献给比利母亲的纪念卡:Heaven holds the faithful departed(天堂收留虔诚的逝者)。
从佛教“无间”转换成天主教负罪感,这便是对于原作主题最大的改变,这么看来中文的译名也就更显得不恰当了。
所以这是一部彻头彻底的斯科塞斯式电影,对于斯科塞斯的大部分电影我们就不能忽视宗教层面,不然必有理解上的缺失。
在本片斯科塞斯保持了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从一开场粗糙的斗殴纪录片以及卡斯特罗的旁白就能清晰地体会到美国波士顿特有的移民文化,从中带出了种族矛盾、黑帮、暴力等人物的地域性、社会性的描写,也奠定了该影片不同于港版写实风格的基调。
这里我要先强调一点,现实主义不一定就是贴近真实,应该说是相对其他风格更有种真实感,但不管怎样一部电影再怎么贴近真实也并不能代表它好。
同理没有煽情、没有忧郁的感觉也不能说明一部电影不好。
衡量一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是否杰出,不能光看它有多少值得炫耀、夺人眼球的技巧、创意,而是应看它能否成为反映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最合适的形式与风格,从而体现出价值。
让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故事风格能比现实主义风格更有效地表现斯科塞斯式的黑帮人物呢?
和昆汀•塔伦提诺的《落水狗》一样《无间行者》是部风格化的黑帮电影,角色对话和他们的行为一样暴力。
全片的味道就是暴力,残酷而悲怆。
像这样的调性,干净的对白、忧郁的行为举止不但不合味,而且在形式美学上不诚实,违背了这部电影贴近西方人眼中现实边缘的目的。
所以事实上,人物满口脏话反而更忠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为粗俗而粗俗。
影片的视点是波士顿南部的爱尔兰移民,他们曾有过饱受欺压、歧视的历史,在20年前根本找不到活干,但因黑帮势力的不断增强才渐渐受到认可、迎来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与斯科塞斯意大利移民相同的是,爱尔兰移民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庭中心观和对奋斗、求胜的强调。
此外,大部分爱尔兰人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和意大利人一样把宗教带入了美国,对天主教会的虔诚信仰以及和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都是片中爱尔兰裔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之后卡斯特罗也从中道出了影片的第一个主题:宗教只是证明了人们彼此同在的方式,但它不会真正救人,那些只会祈祷忍受欺凌的黑人就是证明。
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没人会施舍你,你得自己争取。
)我觉得这句话从一方面体现了卡斯特罗蔑视天主教、背叛天主教的行为(为后面表现他的张扬,当众侮辱牧师、修女等情节也做了铺垫),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一些爱尔兰移民为了生存,不分善恶不择手段,卡斯特罗生存至上的人生观及它的理由。
另外当他在教育年幼的科林•苏利文(马特•达蒙饰)时也可见一斑:教会只想让你们循规蹈矩、多听话,说站就站,说跪就跪。
如果你皈依教会,那你这辈子也就无所作为了。
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在影片中说了两次,足以体现它的重要性)我想这句话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为了象征着卡斯特罗黑帮精神的句子,也深深地影响了日后为了生存每天说谎的卧底科林。
话说卡斯特罗,也就是黑帮老大这一人物比起港版戏份大增使得影片不再是两主角两配角的格局,更像是三主角。
这也使得影片给人整体感觉是黑帮元素为主,警匪元素为副,所以比起警匪片它更像黑帮片。
正好也符合斯科塞斯本人的口味,侧重黑帮的视角更能加深负罪感的描写。
个人觉得美版在人物性格的刻画、鲜明程度比起港版要大大胜出的。
影片淡化那种一眼望去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图谱,通过大量的平行剪辑与交叉蒙太奇扎实地塑造两位主角的性格前史和发展脉络,为主角们的身份背景做了更加详尽的安排(别跟我提《无间道2》,那都不同于第一部的两部电影了),精神层面的暗示也相当精彩。
比如取得信任对方这块,在警校时科林的同学就说他父亲是个社会地位卑微的穷爱尔兰门卫(所以即使他踏入高层社会也还是被当地人看不起),有着这样的社会背景的科林这辈子也就最适合当警察了,这也就为什么他从小就被认识他父亲及家庭状况的卡斯特罗相中。
影片刚开场的五分钟就非正常的叙事时空,用一段台词串起了20多个彼此独立的镜头点明了“卡斯特罗是科林的精神教父”这一主旨,交代了科林的成长背景和与卡斯特罗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之后科林对卡斯特罗的言听计从、互相帮忙做了充足的铺垫。
当科林获得好的岗位后,处理普罗维登斯黑帮的案件时我们就能看出黑帮帮了他不少忙,而且在与上司艾勒比(亚历克•鲍德温饰)的对话中也看得出他是那种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也正这样所以在警局才吃得开,成为一个记录上完美无暇的人,被警方信任的人。
相反另外一个与科林认识,曾有多次和科林办过案,实际身份也是内鬼的州警,却没有科林那么混得好。
而警方卧底比利之所以会被奎南(马丁•辛饰)警长选择以及他刚出道就能在短时间从敌对那里获得信任,正是之前提到的爱尔兰人强烈家庭观的原因。
比利虽说和科林一样是波士顿南部社会底层的出生,他的家庭背景却是有黑底的,除了他父亲以外家里的男丁都是罪犯。
而他本人实际上也是跟母亲一个样,跟父亲又一个样。
平时以中产阶级自居,可到了每个周末就跑到波士顿南岸跟着父亲像一个标准的爱尔兰街头小混混闲逛。
爱尔兰移民觉得家庭对人的成长有具有巨大影响,所以对于警方来说所以这种人际关系使得人更能相信他不是卧底,而是黑帮。
按警官迪格纳姆(马克•沃尔伯格饰)的说法,混入黑帮才符合他的本性。
这也就为什么比利打入黑帮内部也是从他毒贩表哥开始入手的。
而且卡斯特罗和他的左右手法国佬(雷•温斯顿饰)也都认识他家人:当比利在酒吧里打闹时,法国佬就警告他如果他再这么闹下去,他就会把比利奶奶善待他的事忘掉并阉了比利;卡斯特罗问起谁是否值得信任时,他就自问自答说比利叔叔杰西就是个可靠的人,所以看在人情上信任比利等。
虽然比利不甘于像身边其他人那般堕落着混日子,也恨透了他们,但是为了对自己家族的赎罪他选择做真正的警察。
这就为什么他会明知自己可能遭遇不测还会去逮捕科林(他在给玛德琳(维拉•法梅加饰)信封时的对话能看出)。
也许是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平行、交叉、联想蒙太奇来构建叙事框架,故事由此变得扑朔迷离没什么时间的概念,对于悬念的铺垫、处理也没有港版来得那么直接(一开场不久就进入状况),没有留下很多暗场让观众不断猜测,削弱了那种斗智斗勇时惊险的感觉,比如港版毒品交易那段挂在窗子后面的窃听器。
不过美版逻辑条理丝毫没有混乱,尽量避免抒情而代之以直截了当、平实的表现方式,更注重事件矛盾冲突的突发性。
如心理医生的角色,可以说是对港版改动最大的地方,把李心儿(陈慧琳饰)和Mary(郑秀文饰)扮演的角色合二为一,塑造了玛德琳的角色从而凝合了剧情的张力,能把两位主人公看似有联系但却过着截然不同生活也没什么明显交锋的人真正交集在一块。
她一方面与科林是合法情人,另一方面,她又是比尔的精神支柱,甚至与比尔也有了肉体关系。
这样使整个剧情更紧凑,人物更突出,冲突更集中,也为最后科林被杀等一些情节提供了合理的铺垫。
(个人觉得三角恋不突兀,这样的事会发生其实谁都说不准,即使它在大家眼中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
而且比利不是陈永仁(梁朝伟饰),没那么沧桑、隐忍,相反他性格暴躁,在面临精神崩溃的情况下对于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很正常(注意他去见玛德琳的时候都是在他遇到困境、剧情转折点后:确定警方有内鬼、被科林调查身份、昆南死去以及最后发现科林是内鬼。
在第一次与心理医生对话中,比利无形中把自己受到的压力转移到了玛德琳身上,玛德琳在尝试理解比利的处境但无法在一瞬间消化掉这么大的压力,因此之后玛德琳由愤怒到给药再到与比利约会的一系列转变是符合逻辑的。
而玛德琳在未婚的情况下一个人在闺房遇见比利,两人在一阵心烦意乱后才跟比利发生关系,感觉很正常。
然后与他隔离,搬去科林那住,表现比利的无助)。
如果要追究的话,港版也同样能找出很多“问题”,比如陈永仁能在好不容易逮住杀了自己情义深厚的上司,并把自己不断逼上绝境的对手刘建明(刘德华饰)的情况下还能很坦然地笑出来。
毕竟任何电影离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只要符合情理就能自圆其说,所以没必要为这较真。
)个人觉得演员的表演在这里(凸显冲突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相比港版,美版人物动作幅度要大,肢体语言也丰富很多。
大段大段的污言秽语还有无意义的含混对白夹杂在其中,有不少大喊大叫、抢话的时候,无论是警察还是黑帮脾气都是暴戾的。
但很自然,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符合突发性和爆发性较强的特点。
该片剪辑非常凌厉,更强调变化,在双人呆板的对话中插入快速的动作等。
在基本没有什么动作枪战场面的前半部分,也可以让剧情保持松弛有度的张力,使得剧情发展流畅而迅速。
特别是有几场戏如法国佬在对话时突然闪回自己杀老婆的情景;还有比利去看心理医生穿插三条回忆(在打乱的时空里有条不紊地表现比利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情绪),更是不带任何张扬的技巧,基本上仅依靠精确的对剪和闪回来制造出暗藏杀机一触即发或者压抑已久的情感抑制不住要爆发的感觉。
但是反倒在杀人等画面内动作场面较多的场景剪辑放缓,如最后的电梯戏,短短的两分钟就死了三个人,却只用了不到10个镜头,使观众更贴近人物的真正面貌,把现实的残酷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种爆发力的演出更帮助影片深化了角色魅力,使得原本冗长复杂的主线支线情节不显的拖沓,并通过在动中有静,快中有慢的精彩剪辑影响着观众的情绪。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忽视了,通常情况下,观众认为银幕人物都是真情流露,但本片除了少数几个关键情节之外,两个角色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出伪装,离不开谎言,而他们一直为此备受煎熬。
正如科林在电梯里感受到自己的谎言要被揭露时,才说出“快杀了我吧。
”一样,即使为此煎熬也不太可能把挣扎的心理动不动挂在脸上,一般我们是不会看见在他们脸上写着如[我是二五仔]的标签,相反这种挣扎是要让人去感觉的。
这一点我觉得美版更真实(我没说哪个更好),强调也忠实于它的现实主义风格。
但也有可能就是因为美版非常注重这种矛盾的爆发性所以给国内不少观众造成铺垫敷衍、行为都缺乏思想的前奏的误解。
实际上正是因为本片注重人物本身的张力,才把人物性格描写得更鲜活、更加生活化,深化角色本身的力度和深层的表现空间,使得人物动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前因后果交代得更清楚(仔细看的观众应该能发现,像普罗维登斯案件、芯片交易从影片的前20分钟就已做了铺垫,这也就为什么当比利发觉卡斯特罗是FBI线人以及接下来科林杀死卡斯特罗时也不会显得突兀),从而突出那种所谓的“表面化”矛盾冲突。
一般写实电影不是创造性地艺术,而是“存在”的艺术。
美版就是想做到让观众有一种刹那错愕的感觉,那种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体现出人类本能上的反应、张力。
这种张力来自人的本质中追求生存的本性:月深日久,两个人为了生存都不得不不断地撒谎,想从他们欺骗的对象那里获得认同,渴望受到认可的矛盾感觉:不为非作歹,在帮派里就没地位;不锄奸惩恶,在警局里也没有威信。
记得片里玛德琳曾多次说过:人们撒谎多是为了保持事太平稳。
我觉得这句话更加强了影片中探讨关于身份的重要性。
影片多次展现的与陷阱和出卖如影相随的卧底身份的生活,其中被某网友在没看清剧情发展情况下吐槽的“我给你的是错误地址,可你去了对的地方。
”最能体现。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好家伙》(同为斯科塞斯作品)中不断信任的背叛的主题,都是因自身的身份让主人公陷入层层推进的矛盾,无法自拔的环境。
在斯科塞斯角色的身上,通常具有浓烈的反抗精神而不断被环境所围困。
这就为什么我觉得美版描写卧底这种身份对于人物的影响更直观。
我想这也就为什么比利会在电话里对科林说:“我要要回我的身份!
”(我清楚港版也有这段);玛德琳感到无法靠近比利;当玛德琳知道科林的真实身份,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婚姻马上分裂。
不仅这样,这还简直是对卡斯特罗全片的第一句旁白“我不想变成环境的产物,我想要环境成为我的产物。
”的一种讽刺,一个如此嚣张的黑老大,也还是比任何人都需要FBI做后盾,背叛他人。
曾看到有位网友说过,美版的故事人物得没深度,根本没演出角色注定而又无法改变的迷茫的悲剧命运。
卧底、内鬼的内心深层次,也就是那种洞悉灵魂世界的事物描写也较少,形象相对单一,非黑即白。
我看了却不以为然。
的确,美版连一句类似“我想做个好人”的句子都没有,坏人就是坏人,与港版对比难免被贴上“没有内涵,人物脸谱化”的标签。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即便斯科塞斯的人物们远离了教会教义章程的束缚, 还是无法把负罪感从心中抹除。
比利为了能帮助警察所以成了罪犯,可在他犯罪时他能确定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吗?
科林虽然一直有给卡斯特罗通风报信,但他也确确实实有在惩治罪犯。
对于天主教教徒来讲,人生来就有罪的,要通过赎罪来净化灵魂才能改善自己。
他们从一个角度可以说是不断作恶、不知悔改,可从另一个角度他们也都在维护所谓的“正义”。
所以影片中的两个主角对正义、对善恶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无法像斯科塞斯过去的那些人物一样做进行形式上的救赎。
斯科塞斯做出了不同方向的善恶模糊概念,个人觉得美版比起分不清什么是善恶,更侧重主人公们感到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界限模糊,这也就为什么没有像港版那样人物会为自身身份感到迷茫。
他们的道德冲突体现在:应该像卡斯特罗一样为了生存放弃、背叛信仰;还是为了信仰、救赎干脆牺牲,来肯定宗教救赎意义?
但讽刺的是他们无法做形式上的救赎。
所以渐渐地两位主人公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难过,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谎言和罪恶,因为对于他们这个世道似乎不存在道德底线,善是不存在的,因为恶的对立面消失,所以你也没法不作恶。
比如当科林要同时查黑帮、警方的卧底时感受到了压力时,他在晚上睡觉时对玛德琳说:“如果我不是在警署干活,如果在法律学校当讲师,就能安然度过一生了。
我想换个城市住会更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由此看来,这个电影更像一个良心的诘问,好像你彻夜未眠却不知该如何向牧师忏悔一样:“我明知做了错事,但神父,我又有何选择?
”而影片主要人物死亡的最终结局使我觉得无论信仰还是不信仰都无法通过自救生存下去,这也描绘了另一个主题:人,一旦被迫与他熟悉的生活剥离,就注定了悲惨的结果。
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无间行者》,正义与非正义已经不能成为警察或者黑帮的行为准则、衡量标准,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是警匪双方都遵循的准则,而卧底这一悲剧角色本身就是这种不择手段的体现。
这也正如卡斯特罗在片头说的:“When you're facing a loaded gun, what's the difference? (当你面对着一把上了膛的枪,兵与贼又有什么区别?
)”这也就为什么美版会多设置一条卡斯特罗是FBI线人的情节、警方腐败,还有警官迪格纳姆在影片结尾无视法律界限杀死科林。
从表面上来看卡斯特罗也许是对的,但从反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黑帮、警察正是因为背叛天主才让这世界罪恶丛生,但有时道德冲突、现实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背叛,使得这个国家也渐渐变成内鬼。
所以黑帮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结语: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新千年以来,马丁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不仅保留他以往的社会批判意识,也是故事述事手法上脉络最分明,戏剧性、娱乐性上做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这无疑表现了斯科塞斯对于故事出色的把握力,连贯性很强,即使情节一样也并不死板抄袭,曲折的故事也使得环境这一单调的主题不显枯燥。
比起港版更扩大了创作空间,塑造人物性格的细节也丰富很多。
所以在我看来它更倾向于社会剧而不是心理剧。
当然个人认为该片可能是主题有点明确过度了(有可能是它的封闭式结局原因),相比过去他过去拍的那几部经典回味的地方没有那么多。
但不管怎样,这都足以为他获得一座奥斯卡奖。
补充:1.剧情解释:比利给玛德琳的信封是什么?
迪格纳姆杀科林的情节会不会突兀?
当迪格纳姆停职两周带薪假后,在科林与卡斯特罗在电话里的对白我们就能看出,警方的人都联系不上他,那作为卧底的比利也就肯定联系不上他了。
然后当比利发现科林的真实身份之后然后马上离开警局,整理出科林是卧底的证据放在信封里。
可因为他找不到迪格纳姆(之后天台戏也有说明,他问黑人迪格纳姆在哪,黑人不知道)所以只好找了科林的妻子玛德琳,叫她保管这封信,并告诉她“如果我有什么不测或是我让你打开你才能打开”,然后他自己都说心理医生是他唯一信赖的人了。
在这里就和之前表现她与比利的感情有着紧密联系了,也为之后科林被死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接着镜头表现玛德琳看了下那封信在上面写上“科斯提根”后放到桌子里没有看了。
过了一段时间,比利遭遇了不测,而科林把自己的罪嫁祸在另一个卧底身上。
两个星期后,刚好迪格纳姆也休假完回来了,然后玛德琳理所当然联系上了迪格纳姆,最后讽刺地通过黑道的方式干掉了觉得好不容易摆脱黑道的科林。
2.西方评论界的对《无间道》的看法:原版《无间道》在北美04年就上映了,你去烂番茄网上看了就能发现大部分影评人都在观看《无间行者》之前看的。
《无间道》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是个非常好的评价。
而《无间道》获得不了奥斯卡的青眜但《无间行者》却可以,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奥斯卡是美国学员派的奖项,如果不按美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来评比那就有点违背他们评奖的初衷了,至于这点不要太较真,也不必把奥斯卡看得太权威。
但是当自己不喜欢一部受认可的电影时,应该试着去理解别人为什么喜欢,而不是光光在那边抱怨评委的脑袋被驴踢了怎么的。
既然你有不喜欢一部作品的权利,那别人肯定也有喜欢的理由、权利,我想6000多名以电影为职业的奥斯卡评委不会莫名其妙就给一部“烂片”颁奖,所以不要一句你懂你不懂就论断一切。
3.关于辱华我理解很多人看到片中的这些台词很不爽。
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准的,政治之间的对错更是。
有时候不同角度就会造成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的判断、看法,何况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意识形态肯定是会有对创作者有影响的。
像美国人就是提倡自由、民主、人权,对zf有看法我认为多少是因为看到国内较多负面的消息(不能否认没有啊)所以心中的人道主义信念油然而生,所以他们的不友好态度并不是针对国人,而是zf。
像国内那些抗日片也是,还有像过去的《007》,正好在上映在冷战时期,所以故事就经常和苏联对抗有关,从而化解民众内心的不安。
媒体(电影也可以算是一种)的用意从来不是铲除世间的罪恶,他们的工作就是说服我们接受并习惯与其共存,不会给我们选择余地。
统治者只想我们变为被动的旁观者。
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说服力,可能会修饰或者有点歪曲一些事物,又或者把价值观强加在一些事物身上。
但这种歪曲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以才这么觉得。
比如大部分国人打死也不承认xz可能曾经是个国家。
当然作为中国人反对老美这种言论我也肯定是支持的。
但是你不得不否认香港、国外的媒体绝对是要开放、自由很多,各种言论都有,抨击zf的报道自然也很多。
所以这种事情,有个想法说出来、坚持自己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太 较真 ,说老美不懂我们,说不定你去了国外想法也有改变呢。
所以应该多接受更多不同的看法、观点,才能更加确立自己的立场。
当然时间久了,一些人的看法会越来越成熟,需要个互相理解的过程。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大部分美国民众虽然偏见肯定多少会有,但应该不会歧视其他种族。
像在学校如果有同学歧视黑人,会被老师拉进校长室的,他们很尊重人权的。
话说最近老美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好,因为中国变强大了,不得不重视起来。
比如电影,最近的《云图》、《环形使者》、还有将要上映的《钢铁侠3》都有国内的公司参与投资、制作。
最后我想感谢下那些认真写文章的网友,让我可以借鉴了不少材料!
我也希望那些不喜欢这部影片的人能尽快看到这篇影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谢谢。
——还是叫它The Departed吧 如果The Departed翻译成其他名字,又或者把我脑子中关于无间道三部曲的印象都清除一空,否则我再看一百遍也会觉得别扭。
平心而论片子挺好,剧本导演老少演员都尽显功力。
然而三部曲太深入我心,终是觉得故事这么来讲一次有些急、有些突兀、还平铺直叙。
对不起老马丁的悉心,不论怎么世界大同地球村,还是有意识形态生活习惯以及族群本性之间的差异。
24h、hero、pb好看,那也就是美国人的成人童话。
童话无国界,现实却大有不同。
想起《无间道》三部曲里蔡琴的歌声、笔挺的西装、精致的正反角,那简直已经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唱一曲英雄史诗。
可以接受英雄的惨死,但却不能接受他们重新成为小市民,还何况是大洋彼岸的小市民。
本不该存了怀旧的心想要看一次翻新。
老马丁不是史景迁,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做一锅黄金炒饭,他用了同样的盘子,摆上来只是几个荞麦饼——我们沮丧地发觉,只有芝麻是一样的。
《无间道》和《The Departed》,是刘伟强和老马丁讲述的罗生门。
虽然是糟糕的观影体验,但不得不认可片子本身的素质,并为其在美的票房成功而略略高兴——这种微妙的情绪和谐而对立,正是老版《无间道》流毒尚在的证明。
所以李文秀说,“我知道那些都是好的,但我就是不喜欢”。
所以说曾经沧海,就难为水——面朝大海,尿意全无,刚好做了写这博时的我的状态诠释。
《无间道风云》:脱胎换骨赋新篇 进电影院之前,料定思科西斯(Martin Scorsese)不会照搬港版的风格,但未曾想到的,是两个版本是如此的不同。
如果不是老早就放出改编的风声,人们很可能以为两个版本完全没联系。
可以这么说,除了人物设定能让看过港版的观众想起原版以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完全和港版是两码事。
港版《无间道》的故事固然有新意,但更让影片脱颖而出的,是由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层面和表演层面交织而成风格化的叙事方式。
那时一种和香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洗练、时尚而又迷离的气质。
正是这种气质,让本该雄浑激烈的类型片,带上了沉静优雅的文艺风格,不由令人眼前一亮。
先前我就担心老马该如何把握美版的风格,因为如果是想延续港版的风格,无论是美国佬那高头大马的胚子,还是老马本身的风格偏好,都不可能有很完满的结果。
再说了,如果连内容带风格照搬,又如何能体现老马之不同?
随便找个刚出道的导演好了。
老马既然出马,必然得找一个区别于港版风格,但又包容故事主线的样式才行。
具体说来,老马这次的策略,是“打回原形,易髓洗经”。
在经历了《飞行者》的奢华之后,老马返璞归真,拒绝任何视觉噱头。
无论是色调用光,还是调度剪辑,都刻意低调,低调到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程度。
单单这一点,就摆脱了港版的第一大影响。
港版由摄影出身的刘伟强执掌,自然要秀一下自己的视觉风格。
老马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无间道风云》里几乎感觉不到很有型活很酷的画面,也侦测不到明显的视觉风格。
港版中那种阴柔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艺气息,在老马的版本里完全不见踪影。
美版里只有最平实的视角和记录方式,既不刻意夸张浓烈,也不有意营造淡雅。
看过港版的人,可能对“天台对决”一场印象深刻,多角度大全景,环绕运动镜头,配以周围建筑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一种非常不现实但又令人看着清爽的风格来。
这些在美版里是看不到的。
同样的这个“天台”场景,观众看到的只有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对决。
脱掉了风格化外衣之后,老马重点塑造的是人物形象。
相对于港版的写意,美版的人物描写可谓浓墨重彩。
而在此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老马将角色的华章留给了黑帮老大——由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olson)扮演的弗兰克克斯特洛(Frank Costello),完全打破了港版中保持的“两主两辅”的局面,连本应当成为主角的一对卧底都沦为配角了。
如此一来,原本是港版精髓的一对卧底斗智斗力的乐章,在美版中被低调处理;而关于警察与黑帮的内部组织生活,以及各主脑人物的性格与心理,都被看似不经意、实则是非常精密地方式描绘着。
在不卖弄技巧的风格烘托下,仿佛是不知不觉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让观众觉得更加真实而亲切。
同时,这也能看出老马的狡猾之处,因为深厚的黑帮片功底,使得他在描述这些组织中的个体时,显得格外得心应手。
《无间道风云》。
8分。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杰克·尼科尔森、马克·沃尔伯格主演作品。
翻拍自2002年香港电影救市之作《无间道》,22年之后回望,那仍然是一部几乎不可逾越的经典,不仅是港片中的经典,更是电影史上的经典。
《无间道风云》的配置是十分高级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自然不用讲,他的《出租车司机》是如此的经典;主演团队更是惊艳绝伦,风头正劲的莱昂纳多和蒸蒸日上的马特·达蒙。
除开故事外,两版区别非常大。
美版的故事设置在波士顿南部,相对落后的工业城市痕迹明显,建筑老旧,街道破败,氛围极其萧飒。
片中几个重要场景的设置,比如弗兰克被击毙时的工地和双雄对决时的天台,都看起来十分凌乱。
但这并不影响马丁的掌镜,他要的正是这种混乱的状态。
台词的变化尤其明显。
美版的台词十分粗痞,这倒也很符合人物的个性。
就我个人而言,略遗憾的是港版中那句著名的“对不起,我是警察”,在美版中并未照搬,始终少了那点味。
继续加油吧,港片!!!
就有人死活不肯看美国片,不屑于商业和浮华的气息。
我倒无谓,值得看就看。
出了好久的电影,打着美版无间的噱头,仿佛像是给广大的中国市场的礼物,或者中国市场才像是他的礼物。
尤其喜欢无间道,始终认为那是香港电影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所以期待这部很久,结果,尤为的失望。
或许是我们自己带着太多的原作的内容来看这部片子,经过对比让我们那觉得国产的占据上风。
港版华仔一心要做好人,于是他的生活尤其是后期充斥着矛盾自责与不安。
然而马特,OK或许他演的更加奸诈一点,然而他就是个坏人,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不停的向上爬,对,不过是这样而已。
迪卡的演出很到位,或许可以说他的这个角色比较好演,见谁不爽,上去就是一拳,挥霍一下瞬间迸发出的激情就好。
但不得不说,他的爆发力足够强大。
至少,他早就是不是铁达尼里的那个白面小画家了。
有的人留了胡子以为很成熟了,至少他和伟仔都不属于这一范畴吧。
港版只有一个警官,美版有俩,甚至在一开始我不知道他们谁是黄秋生的那个角色,最后是个老头,好吧,那那个满口fuck的哥们儿是干吗的?
至于那个老头,他有黄秋生百分之一的酷劲和感染力?
哪怕百分之零点一。。。
作为男人戏中的女人,港版的大佬女人嘉玲,作家郑秀文,心理医生陈慧玲,一个是刘德华年轻时候喜欢的女人,一个是成年后的情人,还有一个是伟仔心仪的对象。
然而美版里面,大佬的女人有和没有一样。
而另外的重要角色被合成了一个人。
为了与港版伟仔和陈慧玲的激情呼应,迪卡和那个谁谁就那么莫名的就发生了。
甚至连铺垫都没有。
这只能说是美国人的思维,他们喜欢的就是三角的噱头,不是吗?
再说老大,尼克尔森真是演戏演到骨子里,fuck说的也是恰到好处,至少我认为他是这部戏里唯一的亮点。
至于结局,马特拿着面包回家,看见那个fuck警官,说“ok,come on”,于是一枪爆头,fuck警官迅速消失,阳台上爬过一只rat。
完了?
太荒诞了,fuck警官的出现就是开这一枪,爆这一头?
我只记得看完这里,我大叫一声fuck。
另外,丑化了中国人,中国的黑帮那么土?
拿着机关枪交易,一副大美国的嘴脸。
追击时候马特捅死的路人是中国人。
还有,多加的一个毫无道理就牺牲的警察是个黑人。。。
马丁斯科塞斯,尼克尔森,马特达蒙,迪卡普里奥,听起来何其豪华的一个阵容。
卧底,多少的一点大国主义种族观念,三角恋爱,爆头,激情戏,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
isn't it?
“你最近怎么样?
”“我干你老婆都干腻了。
”“你母亲最近怎么样?
”“她干你爸都干腻了。
”这台词。。。。
一开始我用尽全力不要带主观色彩去看这部影片,但结果我失败了。
美版完全复制港版的剧情,却又被一些人可笑的说根本不是无间道,不能比,真是可笑至极,翻拍,不应该算是一种致敬吗,可惜这部翻拍自香港的电影却在电影里把香港人刻意丑化,这个导演的恶心程度真是达到极致,最恶心的是奥斯卡。
我不得不又复制一些人的话,喜欢美版的就是水平低,我不喜欢那些完全不需要出现的fuck,只觉得美版完全跑偏无间道这个主题,满篇fuck很酷是吧,可惜在我看来只有粗俗。
近几年,虽然马丁·西柯塞斯两次失意奥斯卡,但不能否认,不论《纽约黑帮》还是《飞行家》都是上乘之作。
大师一直是那位大师,只是观众的胃口已经从《出租车司机》的年代进化了过来。
所以,尝试一些快节奏的改变,西柯塞斯的大方向走的没错。
说《The Departed》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一部电影也许绝不为过:尝试革新的大导演,再次拾起反面角色的表演大师(也是我的偶像)Jack Nicholson,备受好评的香港电影《无间道》的美国版。
的确,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很能抓住人。
作为资深导演,西柯塞斯技术上的功底自不必说,画面华丽,结构安排合理;Nicholson依然让人欣喜不已,妙语连珠,神经质;配乐方面,也做了不少将现代音乐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轮流出现的尝试,算是西柯塞斯的一个突破。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DiCaprio的成长。
自从他开始和西柯塞斯合作之后,便受到了评论各界各种各样的置疑以及和表演大师De Niro的比较。
然而不论是《纽约黑帮》还是《飞行家》,DiCa总是像个演技拙劣的孩子。
虽然Howard Hughs的角色让他拿到了奥斯卡提名,但这个角色本身就被设计的很容易出彩,绝非DiCa本身的实力使之然。
但《The Departed》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DiCa。
工夫不负有心人,贝克汉姆能成为伟大的球星,DiCaprio也能成为演技派的影星。
看过港版《无间道》的都知道,刘德华和梁朝伟的两个角色设计的都非常有戏剧色彩。
于是,在Matt Damon略欠火候的表演对比下,DiCa的成长更加显而易见。
华丽的外表对一部电影来说很重要,这是感性上用来抓住观众的东西。
然而华丽外表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却是决定于一部电影是否优秀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讲,马丁·西柯塞斯把中国的《无间道》成功的美国化了。
然而,"What's the difference?" 西柯塞斯版的和香港版的相比,在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故事的内涵上并没有太多的原创。
故事情节几乎改都没改就拿了过来,里面的人物设定也大同小异,除了批上一件美国的外衣,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
香港的《无间道》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它独具匠心,充满创造性。
这样的电影不仅仅是近几年来香港电影的杰作,就算拿到好莱坞去也并不多见。
整部电影紧密围绕着“无间”二字,情节非常引人入胜,然而在精神层面矛盾的表现力却是将“无间”诠释的淋漓尽致的关键。
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兄弟感情将好坏的界限模糊,看到了爱情把一个坏人指向一条明道,看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纠缠和思想冲突的折磨,看到了“出来混总归要还”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看到了这些深层面的东西,而且我们被导演说服了,接受了。
《The Departed》在情节上翻译的非常完美,然而在内涵的说服力上却显得比较苍白,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在广度上也不如港版的《无间道》。
也许没看过原版《无间道》的美国人会被复杂的情节深深吸引,也许西柯塞斯会凭借缺乏技术含量的“借用”圆一次梦。
场散了,观众沸腾了,但这种感觉让我不太舒服。
并不喜欢港版,这部比起来没有港版的假正经假深沉,但剧作方面没有提升,作为简单粗暴警匪片来说也很一般。承认一向对小李有强烈偏见,可即使去掉黑子滤镜,他在这里演得依然差到了直接影响观影体验的地步,从头到尾像个快被骂哭的十岁小男孩是他对此角色的全部理解吗。
安插马克沃尔伯格这个角色进去我觉得太JB败笔了,最后这样强扭的结局那点稍微积累的好感一下子就没有了,港版原版没有输气势什么的,这倒是我第一次觉得美国人翻拍也就这个水平
大失所望。加强了心理治疗师的戏,黑帮老大也更邪恶猥琐了,但依旧不如港版。很平庸。这剧情很像《好家伙》和《纽约黑帮》的融合。但是马丁斯科塞斯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而不是再创作。马丁在访谈里出尔反尔地先默认他没看过《无间道》,随后又承认看过。真是无语。发现国语配音版把涉及中国的地方全删了,
可能因为先看了香港的无间道,觉得此片特没劲
就这也能拿改编剧本奖?那原创剧本应该颁十个给麦庄吧!刚看完原版再看这部,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没有了原版的深刻和紧凑,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编的)韩版的无力和悲哀,美版不仅大部分照搬原版情节(甚至台词),过于细碎的剪辑也很影响观感;有意思的两点:对Colin的不举做了大量的隐喻也是他对Frank跳反的原因之一,rats的意象贯穿正邪两方和后半段;天台和电梯戏份都拍得太小气了啊,东方的气韵貌似还是大气沉稳一些。
我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以为是结合无间道+真实的Frank Costello才看的,结果发现除了名字一样,杰克演的根本不是那个Costello(而是波士顿爱尔兰帮大佬Whitey Bulger)。然后大部分时间我希望小李和小马对调,小马显然更棒;结尾处才觉得给小马展现空间足。听见阿刚与阿呆主题曲呢!
俩大牌对手难得一见啊,虽然喜欢马特,居然莱昂的憋屈更惹人怜,特么的还出来三角恋了,用的着么?为啥后来死的都那么狗血啊?????
即使没有港版的对比,客观的说,我只看到一个不错的女主角.其余的,只有一个糟心的小迪,可恶的matt.凶猛的黑帮老大.什么都不对.很奇怪的不对.
还行,再怎么说马丁的功底还是在线的,当传统黑帮片看很多处理已经高级了。然而到底是东方人表达那种如何都逃不开命运之手的玩弄的情结要细腻的多。美版整个儿一糙汉,命运的殊途同归在他们看来就是搞了同一个妹子。结局之仓促,之草草……并且从小李电影的时间线来说他真是一个演技一生在走下坡的人啊
3.5。 结尾处理的比较干脆直接,不过全片杂线太多、太长了,张力也减少了
张嘴就FUCK开枪就爆头,小迪整个一个暴躁的抑郁男。。。杰克尼克尔森表演还不错。天台上小迪把达蒙一顿暴打,一女侍二夫,是说黑帮是中国交易电脑芯片,你老老实实的说毒品不就完了,非要绕开,反而画蛇添足
烂死,那个稠货跟华仔完全没法比,莱昂跟潮味倒是可以较量
除了结尾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死人很傻之外,其余比港版好耶!港版都什么人来演,余文乐?陈冠希大师?陈慧琳?这是“继续跳舞”吗?浪费剧本。当然秋生和伟仔一直保持水准。
港版精心渲染出了一个“酷”的无间道,而美版或者不懂酷或者不屑于耍酷,给我们制造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无间道。
主题曲好赞 为了迎合irish吗 感觉美国人看谁不顺眼都irish =french to english(´・ω・`) 只有我一个觉得两男主外加那个老头长得很像吗 (、ン、) 看演员阵容可以串成一个成长屎了 ( ´_ゝ`) 另外雷普利也是这人 真心对他没好感(;¬_¬)
个人还是喜欢港版。美版构图、剪辑和调度是非常精致,与港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意味神韵的不同,东方语境的那种腹黑阴谋在港版体现的淋漓尽致,美版则很直接很粗暴。例如港版开头的刘梁试音那段,梁跟踪刘手机响之后他们的反映,还有黄秋生从上掉下音乐响起的瞬间震撼,乃至到最后刘德华“我想做个好人”的挣扎,都有种阴郁而不得已的况味,深存于哲思,充满宿命感。美版的实在直接粗暴,完全没有这种哲学意蕴。玩阴谋,老外还是太嫩了。8.0
翻拍香港经典,如果不是Jack Nicholson,恐怕我会把这部影片简单的归为一部拙劣的模仿之作
这是我听到fuck最多的一部电影之一,要不是小李子我不会坚持看下去的。
除了演员都很大牌,编剧、导演、剪辑都很烂
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場景,人物塑造,對話特色,背景音樂渲染,演技,都在港版無間道之下,演不出那種警匪線人的暗鬥味道.或許是香港文化的親切感,港版的二五仔,三年又三年,很帶覺.這兩顆星,一顆給李安納杜,一顆給馬特.不過兩個人的演技完全在華仔和偉仔的水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