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会想起韦斯·安德森,戈麦斯自己的《禁忌》。两个人,一走一追,像无法贴合的折纸。壮游,景观在移动,感情漂浮,近似于无,更别谈及剧情了,情绪也少。最终看了什么呢?我自己也无法得知。那随意的,有时亢奋,带着宿醉感,是很差的身体,在逃避,有执着,更多是疲惫,不像是迷惘,但无疾而终,时时兜转,引领我到何处?日本?重庆?回到泰国还是西贡?都是与个人记忆相关的地点,只是这些影像也没有深入我心,与我发生碰撞。所以,又再问,我到底看了什么?
我在新加坡很想你、我在泰国很想你、我在东京很想你、我在中国很想你,可怕的亚洲奇观大全,无聊当作艺术。因为足够racist所以才要放在1900年代初,可怜的白人最后都要复活自己。来釜山,用这部电影在亚洲电影节按手印,足够ironic…
(3.1/5)一场带着诗意与浪漫的亚洲人文之旅。
戈麦斯最无聊的一部居然拿了戛纳最佳导演,天大的笑话。大傻逼葛韦格
更喜歡前作 這個真的⋯東方主義indeed
米格尔戈麦斯的电影是这样的,喜欢的人视如珍宝,讨厌的人无法看完,他把古典文本还原到最朴实的文字本身,将文字背后附加的意义与语境全部祛除,只留下最单纯的描写,再用与文字内容无关、只与叙述有关的画面来填充“附加的意义”,让电影成为一场“文字游戏”。本片将两个时空拼接在一起,文字里的故事是一段你追我逃的爱情溃散;电影里的故事,是导演本身行走了一趟“壮游”,文字里爱德华逃离婚姻与信任,电影里的导演又在寻找些什么呢?也许是曾经殖民主义的脚步,也许是疫情时代流动性的一次实验,也许是不同语言串起的旁白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形式本身。戈麦斯还特别热衷拍摄每个地方的民俗戏,这些戏本身表现的都是两人关系的拉扯,甚至包括那段少林,他的电影是美术馆里静待知音的观念影像,注定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电影的意义而言却不可或缺。
以为会是个神神叨叨东亚/东南亚民俗风情观光片,震惊居然有两段式剧情还认真交代了结局。那个越南的鸵鸟表演我好爱噢。整个这种“阴湿”风的丛林,竹林,黏黏哒哒,还有雾气朦朦,再来几个竹笼和尚吹笛子,抽牌算命泰国“美人鱼”提线木偶,太多东西我都很喜欢,在传统的民俗里,又来了点真实街景,口罩与摩托,和平饭店的爵士表演,还有最后打灯表演结束的退场,莫名有点当代艺术的渗透。喜欢不算爱到骨子里但是确实值得高分啊。VIFF2024.
用心良多的镜头虚实替换的场景,但还是会有殖民主义的好奇与魔幻,有意探究的也在思想中沿袭,苏丝黄的世界还在吗
虽然戈麦斯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免责声明了,但这种散发出尸水味的东方主义还真是好久没遇到了,这玩意儿还得是白男来才正宗,贾樟柯可以退下了。补充:Neo-orientalism就是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东方主义,比如片中用不同国家语言当旁白、古今实景交错就是neo的地方,但内核依旧是西方中心的,比如既然让不同语言能互通也不在乎穿帮那为何要让越南人说法语?以及仿照Bechdel test,任何两个亚洲角色和影像的存在有除了服务白人故事之外的其他用处吗?他们之间互相有交流吗?蓝色多瑙河配胡志明街景这种东西如果能让你开心那你真的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去去殖了
当然能看到一种更细微的影像肌理编排,甚至包括那些螺旋跳动着的历史微尘,但这种绝非无意识的无目的性实在难以称得上一次「成功」的文化漫游。哪怕Molly的爆笑为人物的运动注入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性,哪怕在集体式观影中我们能体察到更为本土的眼神和面容,跳跃于传统封建与某种现代性之间的交汇却横亘在这短暂的数秒内,随着逃亡视角的转移逐渐散去。或许我们该疑惑,对话真的促成了吗?时间真的驻留了吗?
1/5 怎么会如此难看,拼贴风,远不如前作好看。殖民扩张就像一个绒球一样越绕越近,感觉和《风流一代》没啥区别,这奖不如空缺……
@ AFI EU Film Showcase难得一部用了黑白调但不让我讨厌的电影。历史感的叙述和当代市井的影像交融在一起有一种很别致的观感。浅带过的殖民者视角和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突然就很王家卫和贾樟柯。别的语言不好评价,中文的旁白写得真好啊。
我知道你想批判昔日歐洲殖民主義,但這樣把素材庫扔出來然後生搬硬湊真的有必要嗎?就當是為了創造現代讀者看日記然後想像古今互聞的效果吧,可是也難掩城市素材空有拍攝沒有感情。到最後直接連故事都不圓一下了。
西方视角下的百年前的东方,虽然采用黑白影像,很多都穿帮了,村庄里的墙上写着首付6万。 情节完全想当然,三段东方语言的旁白更让人不明所以。就这样的呈现,还在西方电影节的褒奖。只能说,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相差越来越远了
和短评里一些亚学家不同,我就爱看流水账
虚构的游记,愚蠢的情节,抽象的视角。
一部所有穿帮都在使它变得更为杰出的作品。破绽的揭露中完成的是对东方主义叙事的自反,结尾《词语》般的“神迹”形式同反复出现的木偶剧和皮影戏,棚拍与真实影像结合所产生效果令人惊叹;在无尽的东方仪式展览中,语言和音乐召唤着提线木偶的生命,又如同福尔马林般将人物封存在最生动的造型里。
8/10.1918年,为了逃避未婚妻的到来,男主开始了壮游亚洲的冒险旅行,从仰光出发,途径新加坡,曼谷,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最后到达成都附近的山里,从影片中间开始,女主沿着相同的路线追寻而来,最后也到达山里,结尾开放式,不知相会否。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俗套爱情故事上,影片的时间是1918年,但对各大城市的展现却是现代视角,画外音也是各个国家的语言,并配以21世纪城市的风土人情,街景风貌,新老时间线夹杂其中,恍惚间似乎有种时间穿越的奇幻错觉,白人对亚洲的殖民统治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就像片中失败的婚姻追逐跑一样,即使再顽固的坚持,也挽回不了了。
#TIFF2024 必须承认,我被导演的Q&A圈粉了,不免有些主观,但即使不考虑这个,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只适合在电影院看的好电影。和很多人的观感不同,现代与100年前的亚洲混剪,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东方主义的凝视,寻夫也不是父权的自恋幻想,实际上,对于这部电音来说,叙事上任何解读都接近于过度解读. 这是一部在时光缝隙间跨越百年的游记,不过如此罢了。
#金馬61 壯遊 2攝人心魄的有聲源音響同又白又男的主旨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