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电影,电影讲述了江西农村一个有着教育情怀的老师办了一个家庭式幼儿园的故事,折射出现实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往往被忽视,但却是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隐藏炸弹,非常令人担忧!
首先,我们来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97万,2016年这个数据是902万,而2013年这个数据是6103万,接近英国总人口,每五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而我在民政局上查最新的留守儿童数据时发现,得到的官方回复是“现行民政统治制度国统制【2021】22号中无留守儿童统计指标,此指标未进行统计”。
所以我们就目前有且仅知的数据推测,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依旧非常大,而且基础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除了网上有看到明星捐了“希望小学”外,关于留守儿童就鲜有报道了。
留守儿童获得关注的高峰期应该还停留在张艺谋1999年导演《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吧,20多年过去了,新时代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有变得更好吗?
2018年,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留守儿童的生活,那是我参与的一个官方合作项目——给武汉很偏远的一个郊区的孩子们上科学课。
那一次的经历我真的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因为我那段时间是连轴转,一直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上课。
和城市里的孩子比起来,这些孩子非常纯朴,纪律性特别好而且会很主动地帮我收拾实验材料,说实话我真的特别感动,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们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成熟,而且有着不逊色的学习能力,但仅仅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无奈地只能早早出去打工赚钱。
他们本该是一群可以有更好生活的孩子啊!
他们这么懂事只是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太缺乏关注缺乏爱了,他们只是希望能通过好的表现,让老师多注意他们一点,想到这真的太心疼了!
但你说那些离开孩子出去打工的父母有错吗?
其实他们大多也是被逼无奈,为什么呢?
这就要提到第二个问题——城乡二元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收入差距十分显著,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这也是被国家所鼓励的,可以理解成大家都要为国家GDP做贡献!
但这种经济发展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孩子的,所以只能把他们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辈的亲戚带,然后自己承担起一大家子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分工从经济上来讲固然是最优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的!
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应该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对吧!
父母位置常年缺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或者缺乏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成长起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匮乏,这些留守儿童的未来可想而知!
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可能要等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那一天吧!
遥望南方的童年,未来难期!
无意中看到这个片子,没想到最后看的好心酸,好久没看电影哭过了,这里要特别感谢现实里“易老师”这样的人,有他们的缝缝补补承载了多少留守儿童的童年。
感谢导演找了非职业的演员,生活的代入感太强了,随着“民工潮”而来的,有流动人口,就有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为了解决看护问题,易明堂开起来幼儿园,导演说故事原型来自他家人,他三哥,说三哥一开始也是想挣钱的,但是随着办学过程的困难,表现出基层小人物的善良和不忍,我能理解办学的规则是严格得,也是必要的,但是落实的过程遇到的问题是特别无奈的。
片里得孩子是最让人心疼的,这么小的年龄却那么懂事,易老师办学资质问题没办法,只能送孩子们回去,当他把坨坨和秀秀又带回来时我真是忍不住的哭了,不知道秀秀长大还能记得妈妈多少,坨坨好可爱,也真让人心疼,不过那个把孩子给老师去找老婆的人看着太糟心了,生而不养,那为什么还要生呢?
看的生气,易老师的老婆也是很不容易,虽然也会对老师抱怨,但是又被老师画的大饼安抚,当孩子们饿了马上给孩子盛饭,心也是极好的。
还有李响,希望她参加超级女声会有个好成绩。
感谢生活里的“易老师”,你们让孩子们有了寄托和希望。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老枯树,在夜里抽出一条新的枝桠,而我,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想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鲁迅说过: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是,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人生终于很多无奈,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有的选择的话,谁会抛弃孩子前往他乡,而在这段孩子独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他国乡,孩子成了父母的心中憾。
有一次,老师让用如果造句,一个孩子坚定的说:如果我有钱,我要去深圳找我的爸爸妈妈。
电影最后两个小孩问易老师“南方在哪里啊”这就是遥望南方的童年…遥望的也是爸爸妈妈。
好几个家庭的无奈与苦楚,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天真的孩子被留守。
那个永远在树下等爸爸妈妈的坨坨、那个可爱的不认识自己妈妈的秀秀、甚至那个襁褓里的小婴儿,最后都要站在村头的山上遥望南方。
要说易老师在秀秀家听见她伯伯伯母吵架却还是放下了秀秀,那一刻真替他难受。
但是当易老师看见坨坨婆婆的样子,坚定了他带孩子走的时候,内心跟他一样舒畅切沉重。
影片最扎心的是秀秀跟妈妈车站道别,小小的人儿眼睛里全是天真,她还不知道这一切是站那么回事,还没来得及认识一下妈妈。
导演的出发点真是好,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很多农村都在忽视的一件事,其实不只是农村,只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那些条件再好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离开永远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的空缺,相信那些父母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愧疚感(不包括像秀秀爸爸那样无耻的人)。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很脆弱易碎的白纸。
本来我们就要小心翼翼的去帮他们涂绘他们的人生,还怎么忍心去揉碎它。
影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真是厉害了,真实的不敢相信,为什么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或许太过真实的背景下不需要演技了。
丁零当啷的拉车声可能会是那些孩子最美好记忆,只是小时候还不知道。
易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在任何措辞下都说不尽他的伟大,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家人村民还有那个青春叛逆的李响(导演给她的名字也真符合她本身要做歌手的理想,最后坚定当幼师的理想)易老师顺带手把叛逆少女给拯救了。
回头想想那些做父母的,各有各的难处,反而觉得秀秀伯母说的挺对“有本事生 咋没本事养”。
他们是怎么忍心割舍那些可爱的小人儿的,回头看看自己熟睡的娃,听着小小的鼾声脑子里想的全是电影里那些脏兮兮的小脸。
小时候,妈妈嫌弃爸爸在家务农窝囊,挣不到钱,吵着让他去外面打工,爸爸就去了。
后来我读完了小学,妈妈说我长大了,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妈妈也出去打工了。
每周放学回家是邻居大伯来接我,把我送到奶奶家。
奶奶说,乖晚上睡觉别哭,有爷爷奶奶在。
我从来没有为了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而哭过,唯一哭过的一次是他们在外地闹离婚时,分别给我打电话,让我在家别怕时,我躺在关了灯的房间,望着漆黑的天花板,回忆着模糊的童年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哭着睡着了。
后来我成了背井离乡的人,换成了他们在家,我也会打电话回家,说我快放假了,让他们在家好好的,别怕。
看了这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竟然是用家乡方言拍摄听着亲切的乡音看着熟悉的乡村景色和电影里那些近乎真实却让人有些心酸的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唏嘘打工,留守儿童,落后的乡村教育,无序的乡村治理电影里的这些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也许粗糙,但质上胜过《一个都不能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吃饭的问题达到了让少数人富裕起来的目的但是距离共同富裕却遥不可及城乡二元分割,悬殊的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的缺失,民众的道德失衡累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积重难返无论上层提出多么动人的口号无论宣传媒介如何一遍又一遍的蛊惑民众需要正视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危机重重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前途的渺茫,保障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紧绷的弦上常常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亲眼目睹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精英阶层的麻木自私和民众的卑微无奈让人叹息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如果《遥望南方的童年》里那些故事和场景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现实中上演那么所谓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电影放的是我的家,听着熟悉的乡音,看在那一幕幕。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村是什么样,但我的家乡的农村就是这样。
年轻的父母都出去了,留下在家里的,只有那些年老的人和小孩子。
去年十一的时候回到家中,看着那一大片大片荒废的农田,村庄里的道路也坑坑洼洼无人管理,小路上两旁的茅草覆盖了道路。
很多的家庭都是铁将军把门,全家人都出去了。
我觉得家乡一下子比以前荒凉了很多。
也许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过年才回家,而去年,我十一的时候回了一趟家。
在农村,只有过年的时候,村庄才象个村庄。
平时,偌大的村落,稀稀拉拉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人。
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我和一个同学说,看到电影里白发失明的老婆婆在那里拣茶子的那一幕,太真实了,这就是农村的真实表现。
没有一点夸张和做作。
现在的农村都已经这样,未来在那里呢?
留守的孩子在遥望南方,农村在遥望着什么呢?
知识改变命运!
我是农村出身,电影里的一切都很真实,开篇打牌的男子代表大部分农村人的真实精神状态,凭自己没有多少的认知,就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真的可笑又可怜!
现在回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能够好好学习呢?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我在老师和父母的威严下,凭着还不太笨的脑子在小学时的成绩还算可以。
但是从来没想过将来自己干什么,也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小学阶段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也没有任何课外书可读,精神世界,物质生活都挺匮乏的。
读初中的时候,没有了小学老师的管教,成绩直线下降,甚至不及格!
父母很失望,但是自己还是没有什么想法,觉得大家都这样啊,也没什么不好呀。
直到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他当了我们的班主任,他说了我当时从来没有听过的所谓的大道理,他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这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想走出去的想法。
我考上了大学,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一个普通幸福的三口之家。
我想我是幸运的!
看着电影里的孩子,就想到了我自己,希望你们都能遇到引领你们的人!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原生态写实的纪录片,和四个春天看起来有相似的感受。
反映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父母陪伴缺失,老人空巢的现实性问题,以及农村幼儿教育的艰难条件,无法想象如果村子里面没有像易老师这样还有责任心的老师和开办者,那些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电影里也有几个典型的女性角色,先开始想去打工后来去考师范的李响,嘴上硬内心却善良把照顾没人先看的孩子的师母,怀孕生了娃又跑掉的媳妇,为生活出去打工却被丈夫背叛和离弃的秀秀妈,这些角度也反映出了女性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读书相对于打工是对女性而言更好的选择。
电影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但是他们呈现出来的却是专业演员无法演出来的真实,不愿意养侄女的秀秀大娘,盲了眼睛的坨坨奶奶,他们的语言、神情、动作是那样的真实,就是真实农村中普遍的样子。
当然,整部电影,都展现了最真实的样子。
随着扶贫和教育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我相信这样穷困的情况、条件落后的情况会越来越少,校舍会越建越好,资源会更加充足,但是这都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父爱母爱继续这样缺位,师资力量继续这样单薄,即使硬件条件太好也无法改变这个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即心灵的完整生长。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易老师也是这些孩子们的一道光啊
非常典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朴素地反映着现实。可惜BGM太多主旋律味
这电影分数虚高,不明白为什么。就因为中国贫困把人打动了吗?
纪录片
求求独立鱼别瞎吹了我的天……就这水平也9.2…
无论你混到什么程度,被物质社会侵蚀地多么严重,只要你看到这些人,你仍会泪流满面。
get赣南采茶调一首
题材很不错的现实主义电影,剧情也比较精简没有陷入求大求全的陷阱,几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讲述的清晰,以点概面,展现出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的困境,令人动容。与此同时,易老师的角色也贯穿始终,并对其妻,李响来重点刻画,但糟糕的摄影与对人物形象的强行拔高却显得非常的生硬,人物刻画的比较潦草,欠缺些说服力。
这部影片让我相当不安,央视型温馨的配乐加上一系列被掩藏许久的农村的「奇观」,贾樟柯用批判的眼光展现,而这部影片从正面的方向展现反倒引起了我更大的不安,深深的不安,留守少女唱起超级女声时代的流行歌手舞足蹈,观众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个少女无法凭借这种梦想寻得出路,教育的独木桥对她而言又那么可望不可及,身边的村头痞子聚众起哄,打工去外地带来19岁怀孕妻子的青年,这一切都如此令人不安,这一切都静悄悄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当然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事,但是不必要对他们的未来担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是说当个农民就没有生命价值,有文化固然好,但淳朴的生活丝毫不差什么,只要不抵触文化,懂得接受文化,就很好,没什么可瞎操心的。why?
不想因为题材而打虚高分数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喜欢的点:想参加超级女声在树下唱跳不怕不怕的李响;娶妻-生子-打工-留守-孤寡老人的全记录散落在全片各个角落各个人物身上
故事真实,演员也真实,看得心酸
纪录片般的质感
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中国农村一线模样的实录,演技生僵尴尬却很投入(相比《村戏》),可谓原汁原味,比之更偏艺术风格的《一个都不能少》《孩子王》《那山那人那狗》《我的九月》《伴你高飞》有更近的贴切感,却也失去了如《四个春天》一般的记录实感。成片的评分很高,大概是勾起了许多人对农村的回忆与记忆,但冲击力却并不负9+的盛名。
“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摘自豆瓣《乡村里的中国》热门短评
是父母出去打工也缴不起小孩学费?还是原本就打算放养到可以打工的年纪?除了男主一家其他人都不觉得有幼儿教育的需求,为什么?也没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