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好看的、没看懂的,我们换一个方式理解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同一部艺术片,给予我的思考空间及厚度,是无法预见的。
这几乎像是一部无声电影,缓缓道来的女声内心低沉的独白,伴随着看似阴森血腥却令人惊恐不已的镜头,让你有一种在看艺术纪录片的错觉。
刚出生的女婴被女巫盯上,母亲允诺16年后将女婴献给女巫,女巫让在女童身上做下了标记,女孩从此无法发出声音,而后母亲将女儿藏入神圣的山洞中躲避女巫16年后,女巫还是找到了母女,将女孩变成了女巫,并短暂占据了母亲的身体。
女巫教授女孩吃生肉、喝血水,借此告诉女孩,女巫的宿命,就是不断占据别的生物的身体以此存活年轻的女孩,眼睁睁的看着女巫对一只狼开膛破肚,而后变成了一只狼就这样,女孩便开始了无奈的杀戮。
男人、女人、女童,已经去世的,或者活着的,被女巫尖锐的黑指甲划过胸膛,掏出内脏放入自己的身体,而后变成他们年轻的女巫不断尝试别人的人生,却从未停留。
她可以成为万物,却唯独找不到自己她不断更换着肉体,体验他们的生活,家人的温暖,伴侣的抚摸,却没有一种感觉,让她想持续保留当时的肉体。
这样我想到《环形物语》这部北欧的剧集,渴望别人的人生和事业,交换了身体的朋友,最终发现别人的人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自己的阅历也无法匹配,于是带着别人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都幻想着谁谁的爱情甜蜜,谁谁的婚姻幸福、谁谁的事业巅峰,殊不知,我们的人生积淀其实还没有到达匹配那些生活的厚度,而我们的人生也有自己还未察觉的小确幸。
我不劝大家去看。
但如果,你看完我的分享,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欣赏这样一部孤独的电影,我想,这是否已经是你人生里的小确幸了呢?
世界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植物,动物。
热带,寒带。
大陆,海洋。
人类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老人,中年,少年,婴儿。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
男人,女人。
男人,女人,不过是很多维度中的一种。
但好像怎么都离不开性别。
或许对于哺乳动物,没有性别,没有后代,没有繁衍,意味着灭绝。
但异性也不绝对和谐。
当食物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金钱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精力有限,优先紧着谁。
食物、金钱、精力都足够充沛,不存在“僧多粥少”。
当意志矛盾,优先实施谁的意志。
“主次”如何有别。
仿佛全世界的文化,都最终选择了,男性优先。
倘若男性主动放弃了“优先”,则会被同类排斥。
他坏了规矩。
“不一样”的影响力,是引发“原来可以这样”“为什么不这样”的思考,探索。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化为飞鸟,化为小鹿,自在山林,你愿不愿意?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长生不死,自选身份,你愿不愿意?
听起来是件很爽的事,甚至比当吸血鬼还爽。
可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
正如我们的狼巫婆,她后悔了。
她是主动要求成为女巫的。
但实际上,变为女巫后,原来一潭死水的生活并没有起色,反而变得更糟。
这是因为受尽社会规劝、被礼教压迫而致的悲剧?
不尽然。
反观我们的女主。
她是被动成为女巫的。
16岁前的世界,活在真空里。
只有灰冷的山洞和“母亲”的絮语。
也许“母亲”这个角色在她看来也只是个名称。
当她走出山洞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充满色彩。
风会吹动树叶,流水会发出声响。
一个没有与社群发生任何关联的人,虽然已经被挖去心脏,但却用最干净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
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女主“成人”的过程。
首先是五感。
水滴滴在脸上的感觉、男人肌肉的力量、儿童白嫩的皮肤。
而后是观察。
和男人在一起时,应该像水;和女人在一起时,就像镜子;和儿童在一起时,是秋千、玩乐,还有篝火边的故事。
最后才是社会关系。
从好奇到“沉浸式”体验。
从远远地围观女人分娩,到跟着女人们笑,再到为了跌落悬崖的小女孩流泪。
终于,她拥有了一个可以慢慢长大的机会。
“看来你还是喜欢活在监牢里。
”狼巫婆这句,一开始是气话:我花了16年,领养了一个白眼狼。
而后,随着女主真正融入社群,拥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生活,气话彻底变为嫉妒。
不仅嫉妒你完成了我当年没做成的事,更嫉妒你为什么实现起来“就这么简单”。
女主和狼巫婆本质的区别在于,看世界的视角不同,爱的能力也不同。
只有当一个人在爱的滋养里长大,才能够真正去爱一个人。
通过爱与被爱建立起与世界的连接,才是“你将不再孤单”的正解。
经历了那么多的生命体验,如果依旧会在某一刻留恋人间,那说明值得。
女主说“ 这世界灼烧着,痛苦着,这世界让人刺痛,让人恶心,但是...但是... ”小林一茶的诗: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我不仅同意后半句,也同意前半句。
男人是天,天不怕地不怕,但会死在女人的指间。
女人是光是电,离开她们,世界如何运转。
化作羊化作犬,冷静地看这世界,没有爱,怎会恨,不相信人类到永远。
经历了生死别离,离合悲欢,终于了解爱是拯救自我的唯一源泉。
即使失去一切语言,但只有爱才会让人充满希望,这一次,你将不再孤单。
这次的你十分新鲜,没有心怎么把所有事物体验,看着过去慢慢走远,这一次,你再也不会孤单。
1977:2022年,剧情恐怖电影《你将不再孤单 | You Won't Be Alone》特意听说是今年不错的恐怖电影才来看看的没想到真的不是我的菜小两个小时看的挺煎熬很久没有这么煎熬了确实没想到这个电影这么文艺
偏僻的山村非常古老的 马其顿语 更是给这个电影增添了神秘的味道女巫的故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用这个载体来讲女性的故事也倒是算恰到好处了
4比3的荧幕比加上幽静的村庄风景和叙事的风格高度一致确实很细腻
这里的女巫变身和咱们的聊斋画皮大相径庭是把碎肉条塞进心脏里的迷之方式可能是道具组的缘故反正我看抓出来的都是肉条(不会是市场切好的吧,捂脸)吐槽一下看剧情上是没有发现什么尸体这是把整个人都撕碎了塞进去的吗?
但是从镜头上看就塞几下但是剩下的就只剩下衣服了?
那趟那儿的大死人呢?
这个确实有些敷衍了
看第一变身的女主很眼熟劳米·拉佩斯果然是另一部风格差不多又看不懂的电影【羊崽】的演员唉那些被随意宰杀的村民可能换成村民视角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恐怖电影了不过这个是血腥文艺片让你用奇怪的方式观看的生命之诗用霍霍恐怖电影的题材的方式讲述讨论了关于女性的话题我终归是欣赏不来---我是围观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 马其顿语聊斋之塞不满的心脏
8.1在封闭的洞里活着长大的她 是如何思考的 用什么 语言吗?
从哪里习得?
每天来喂她的母亲吗?
面对外面的世界 好奇吗?
对无知是否 更大的是恐惧呢?
若无 那是什么状态 一片空明?
这世界于她 应该就是空的 她有了两个妈妈 一个是“低语妈妈”一个是“女巫妈妈” 前者对她的保护让她成了“白痴” 后者对她不屑的打骂 …… 总有一天 她会反抗吗?
反抗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一切生灵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人类是各种替代的试用品 无论男女老少 都太过羸弱 都一碰就碎 从里到外 都是做男人了 世界中心了 不是 还是被训 说一天到晚就想着做爱 哦 眼光不行没挑好啊 可是 一天到晚可以和女人做爱的男人至少很帅吧 哈哈 肯定的她一直在做的可能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即“我是谁” 她可以换各种身份来确认自己 但那个样子能做到吗?
我怀疑 或者说 很难她和自己对话的声音是最可爱的 这个音效的想法很棒这电影可能在教我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审视生命 一切都是向内的 所以自己会对自己说话 而且能听见 事实上的我曾经多少次错过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 早已不记得了 只晓得 确实听到过 而已好喜欢这样近的去看人的脸 被光线切割后的局部 柔弱的 坚毅的 婉转的 悠扬的 局部的情绪是最最丰富的体会过人间的五光十色 还愿意回去那个冰冷的独自一个的世界吗 答案是 愿意的 不 是更加愿意了!
因为 我只是暗处的一点萤火这电影像一首会自动流淌的诗一般 穿越了我的心房 生命如河水般流淌 越过多少人的脸庞 仿佛他们还都在眼前她也不愿那样的 所以一直回避、忍耐、对自己视而不见 直到悲剧发生 其实悲剧一直就在那里等她 不管她如何都会要经历 可这个样子去 让她总觉……放弃本来就比坚持要容易简单得多 放弃是舒服的 坚持是痛苦的在欢乐的边缘 女巫已不再可怖 可能是欢乐的因子同化了本来悲伤的颜色—— 绿色吗?
是的 是幽深的绿色 在阴翳的光的返照之下还熠熠生辉……生命的终点是安息吗?
生命是没有终点的 或者说 生命对我而言是没有终点的 安息只是旅途中在某个驿站的一夜好眠# 该如何抛弃形骸本有的那些到根植于原本就有的里面去 窥视、思考、抚摸 然后 继续 一层层的褪去 直到找到那个有点像自己的影子 you’ve never been aloneyou have that shadow of yourselfYou won’ t be alone You’ll be together forever# 男人要的 是 女人眼睛里流出的东西… 吗?
只是那些… 东西吗?
不是的 他们想要的至少比你看到的要多得多!
# 男人可以是个懵懂的孩子 只要他还在长大 女人就不行 女人生下来就应该已经长大了# 哭是什么 笑是什么 对生命的祭奠 对活着的怀念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学会的是生存的伪装 是身形背后的冷然是与别不同的畏惧感是融入大众以后的失落感
这是今年(2022)Sundance独立电影节备受好评的一部影片。
烂番茄评分高达93分。
这不是恐怖类型片,更像是实验艺术片。
虽然看上去与Malick的风格接近,却实则是导演Goran Stolevski极具原创性的处女作。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彻底地颠覆了“女巫电影”,将“人类如何成为女巫”的程式调转方向,讲述“一个女巫如何辛苦地想要成为人”的故事。
革命性地在悲剧中制造出一种“愉悦”。
电影史上一些伟大的电影都具有一个稀有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深刻,一边带给我们一种奇特的世界观,同时又似乎不经意地向我们展示电影本身的其他可能性。
它们当中更厉害的一些,则会更进一步。
它们不会想要在我们身上索取,而是激发我们自身想要更多。
尤其是那些极其珍贵的思考哲学问题的灵感。
这部影片就是其中之一。
它延承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对人本身的形象带有崇拜感的歌颂。
影片中的主角严格来说没有形态,没有性别,ta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人类“本应”坚持的包容性。
它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只有ta具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下面是我对这部影片制作的原创视频链接👇 [你将不再孤单/You Won’t Be Alone]颠覆女巫电影的Sundance独立电影节艺术片|女性主义的赞歌|Humanity是一个奇迹 也是奥秘_哔哩哔哩_bilibili本集主要内容:00:12 Introduction01:33 Story 故事03:17 Feminism 女性主义06:08 Humanity 人性08:42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爱与被爱
浪费我半个小时,看得我都想瞌睡!!
剧情拖拉,真不知道评分为啥这么高。
那些懂的人来说说电影隐喻?
演的莫名其妙,看了那么久,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女主跟个傻子一样,一直莫名其妙的杀人,台词也是够二逼的。
还最期待的恐怖电影,一点细思极恐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后悔,简直想睡觉,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片中的老女巫如裘千尺般秃头上飘着几根白发,全身伤痕累累皮肤皱巴巴,但新手女巫则是又美又仙有爱心的温柔姐姐。
在瑰丽的奇思异想中,某种生命之流在澎湃奔涌。
在恐怖片的外壳下,《你将不再孤单》如潺潺流水般讲述了一个孑然一身的少女的自我发现和成长史——成为女巫,成为女人,成为“人”。
中世纪的马其顿,一位被女巫选中的少女Nevena被母亲保护在不见天日的洞穴。
她绝望地祈求“给我死亡,或者自由”。
16年后,少女未能逃开成为女巫的命运,失去了母亲,却也走出了洞穴。
Nevena惊异于洞穴之外的万类霜天,像乍来人间的婴儿般探索着一草一木,一呼一吸。
老女巫的轻轻一划夺走了她的声音。
但没关系,她像《钢琴课》中的哑女般以内心的声音直接向我们对话。
在宛如泰伦斯·马利克亲传的手持摄影和大光圈里,世界渐渐显露出千姿百态,如清晨迷雾散去,如斯神奇。
这诚然是一部女性电影。
Nevena的善良和软弱气走了教导她生存技能的老女巫玛利亚。
现在,新手女巫Nevena要独自打怪发育了。
还好,吸纳濒死之生命的血肉,女巫便可化身为任意一种生物。
于是,Nevena化身为勤劳的少妇,学习了劳作也被迫体验着家暴,与其他被毒打的妇女以目光交流;她化身为俊俏的少年,体验着男性特权,却为不够“男性化”的小男孩心动;她化身为幼小的女孩,在风景如画的山村慢慢长大,贪婪地享受洞穴中从未存在的父爱母爱;她终于再次成长为美丽的少女,与当年的小男孩喜结连理,放肆地享受爱,不忌讳向他展示自己女巫的真身;最后的最后,她“弑母”并成为母亲,在痛彻心扉的失去后成为命运的主人。
在《聊斋》里,换颗七窍玲珑的心让人才高八斗,事业顺遂。
在同为志怪题材的瑞典电影《边境》(2018)里,发掘自己的“非人”本质让“人”走出城市,在自然中获得新生。
不过这些想来都不如在《你将不再孤单》里成为女巫过瘾——成为女巫,便能在遭遇性侵和暴力时伸出爪子给坏蛋一个致命的大比兜,“试试就逝世”;成为女巫,便能逆时光之流,跨性别之隔,守护着心爱的人慢慢长大;成为女巫,便能打破基因的锁链,以不同身份体验千百种生命。
于是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真理”,也在视角的切换中,突然显露出谬误:当老女巫玛利亚耐心教导Nevena世间险恶时,她懵懂无知、不以为然——直到丈夫的拳头砸过来……而当Nevena化身为俊俏男孩,那个“灼烧着、痛苦着”的世界突然变得如此安全、自由、美好。
“我现在是个男人了,我可以的。
我可以去草地上玩耍,享受这片土地,用阳光包裹自己……”在河里洗澡,不需担心被人偷窥;在田野上光着膀子走路,不需担心被人尾随;知好色而慕少艾,追逐女性,也不需担心被人指点取笑。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孤独。
化身少妇的Nevena寄生在丈夫家里,和别的妇女同病相怜却只能面面相觑——“当她睁大双眼,你也睁大双眼”。
她其实是没有家的。
一到晚上,她便不得不回到房间,等待丈夫的到来。
她很清楚,如果村民们发现她是女巫,她将立刻被逐出那并不存在的女性群体,被撕成碎片。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少妇形态Nevena的正是《异形·普罗米修斯》中生出“三叶虫”的伊丽莎白·肖(劳米·拉佩斯)。
她那坚毅又母性的气质,十分适合此类角色。
而化身男孩的Nevena则永远置身于一个稳固的男性同盟。
成年男人们知道他被女巫勾引,也只是调侃他因好色而痴傻,并没有排斥或惩罚他。
而他忍不住怜惜的小男孩,则因不够男性化、不会劈柴而被斥骂。
这正符合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的论述:男性同盟排斥一切“非男性”的存在,包括女性和“娘娘腔”,并以此确认自己的男性气质。
Nevena在不同形态生命的经历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隐喻。
回顾历史,人们恐惧女巫,疏远女巫,若有机会便要烧死女巫。
在现代以前,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猎巫运动此起彼伏。
公开的说法是宗教原因:教会主张,女巫和魔鬼撒旦定下契约,用美色引诱人们向恶。
然而历史学研究显示,猎巫的动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而非宗教动机。
猎巫运动更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猎女:美丽迷人而被指控的未婚女子,邻里不睦被指控的主妇,鼓捣药草而被指控的医女,介入生产、接触鲜血而被指控的产婆……在收成不好时,瘟疫蔓延时,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们需要一只或几只替罪羊来发泄不满。
而这些羊往往是中老年女性——而少女则一般被认为是贞洁的化身。
“女巫”之作为贞洁圣女的反面而被人人喊打,恐怕正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力量的压制和剥夺:“过分”的美丽,“不节制”的欲望,“不像个女孩子家”的求知欲,“男生学得好”的技能……它们都意味着,生命力。
因此,我很开心看到《你将不再孤单》这样对女巫的正面刻画。
这里的女巫不只是恐怖片里邪恶的化身,也不只是诱惑的符号(《权力的游戏》里梅姨动不动就脱这事一直令我百思不解),而是因复杂性而可敬可爱的女性形象。
《你将不再孤单》里,少女Nevena有两个母亲:笃信上帝、禁锢女儿的生理母亲(“低语母亲”)和教她技能、促她成长的精神母亲,一个信女,一个巫女(老女巫之名正是圣母玛利亚之名,显然颇具深意)。
两个母亲都饱受摧残。
一个在绝望中依靠上帝和爱,一个在绝望中依靠暴力。
而少女Nevena也在两个母亲、两种人生观中冲突挣扎——信女母亲的呵护让她对万物充满眷恋和爱,不肯轻易动用暴力。
而在猎巫中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巫女母亲则时时告诫、威胁、恐吓她:这样是行不通的——男人很冷酷,世界很残酷。
当少女真的用真诚和无畏得到了全心全意的爱,巫女母亲绝望地问“为什么你能做到?
”在我看来,这相当真实:在漫长的历史里,在血淋淋的现实中,能做到的,都只是极少数。
而巫女母亲对女儿幸福的破坏,也被上野千鹤子再次言中:那些自身无法取得解放的母亲,潜意识中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最终,Nevena在肝肠寸断的失去后终于杀伐决绝了一回。
“弑母”。
怀抱孩子。
走向新生。
可以想象,她将能平衡爱和暴力,在漫长的将来护佑自己和孩子。
当影片在“然而,然而……”的沉吟中走向结尾,我不禁畅想她那丰富的生命。
——我们渴望的生命。
这个结尾让我想到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的《茉莉花开》(2004)。
在后者的结尾处,在雨夜的马路上分娩生下女儿的“花”一个人骑着小三轮搬家。
她告别了爱慕虚荣的寄生品外婆“茉”的命运,也告别了童年遭受性侵而精神失常的母亲“莉”的命运,书写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联想不由让我感慨——我们厌倦了各种影视作品给 “大男主”狂开金手指又安排田螺姑娘痴心相随(张无忌,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给“大女主”狂安排正宫、备胎、千斤顶……统称工具人。
我们想要看到女性角色热情地探索世界,真诚地坠入爱河,敢爱敢恨,杀伐决断。
还好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正在用想象力和现实关切满足这些心愿。
而这也给了当下坐困愁城的我们几分希望和激励——我们确实还不能如女巫般随意变形,但我们的命运已不由某个传统或某个力量决定。
我们已能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的人生。
女主很小的时候遭遇了女巫,虽然女巫在母亲的祈求下留了她一命,但还是把她变成了哑巴,她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母亲因为怕女巫反悔伤害她,把她圈养在一个山洞里,那里与世隔绝,什么也没有,没有人跟她交流,只有比她更沉默的洞壁,她就这样在孤单中长大,与自己的灵魂交流,但她无时无刻都向往外面的世界。
直到16岁,女巫以新“妈妈”的身份把她带离了山洞。
她很快就喜欢上了外面五颜六色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她不想重复女巫的人生。
一个意外,让她以一个普通人类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先后尝试过做成年女人,做一只狗,最后还是选择做回女人,成为了一个小女孩儿,补上了那在山洞中缺失的人生。
经历了快乐的童年,享受着亲人的爱,慢慢长大,最后嫁给心爱的人,生下爱情的结晶。
虽然老女巫因为忌妒杀死了她的丈夫,但她成功守护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人生将不再孤单。
近焦镜头多到滥用,一度影响观感和节奏;对动作戏份的处理也停留在极其业余的、不如不拍的层面,两个人碰一下其中一个就要死要活——大哥文艺片也不能那么假是不是?
没想到用这样一个女巫故事讲述了女性主义
体验过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还醒不过来?变女巫还要男人和爱情,真的没救了😅
变成女人,杀了丈夫;变成男人,杀了女孩;变成小孩,变成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但最烦恐怖片拍成文艺片了!难看!
不应该以恐怖题材为噱头,而应该强化影片内核表达。
看着类型是恐怖片,其实是文艺片。讲的一个中世纪的小山村里,一个女巫的成长故事,恐怖就是这女巫杀了几个动物和村民吧。几处风景很漂亮,貌似就是在某山区拍摄的。
够残忍的
【5分】啊啊啊我不行了,感觉是泰伦斯马利克来拍了部聊斋志异版的奥兰多,我神游症又犯了…
没想到是如此诡异又如此蛮荒的恐怖,没想到是如此梦呓又如此蒙昧的叙事,没想到是如此忧伤又如此虐爱的诉说。算不上喜欢,却被其中的氛围与情绪笼罩。有马力克的影子,也有帕索里尼的狂放与内敛。
这是一个炙烤着,痛苦的世界。拟态丰富,浸润自然。
好无聊,就是单纯的不好看
剪辑版。这哪里是恐怖片呀。简直是一部电影就讲述了这个地球的人类文化的所有悲剧了,病态,野蛮,血腥,掠夺,弱肉强食,欺骗,厌女,无知无觉的繁衍,悲剧再传给下一代,没有出口的永远低等的“文明”。而这些悲剧就是女人们的悲剧。玛丽亚是恨成为女巫,女主是感受,体验与承受,而除了表达出来的这两种女巫之外的第三类女巫,不是恨,是自己选择主动成为女巫(10bt的女性是这一类 当然有恨,但和玛丽亚的恨有不同),和片名相反,其实她们被排除在“人”之外,作为承受野蛮的容器,她们将一直孤单,这种疏离感是一直存在在血液和记忆里的。村妇们大笑的牙齿颜色和皱纹,纪录片蜂蜜之地。是不是北马其顿的风景随便拍一拍都是绝美自然景色,太会了。有空会再刷一下原片。仍然是失去了声音的她或她们
披着恐怖片的文艺好片 值得深思 玛丽亚好几百年不相信也得不到的东西 她无法接受女主这么轻易的获得 妒忌之火在她眼中燃烧 两个遭受苦难的女人 一个眼里只有摧毁 另一个眼中确是想方设法的得到 经历不同让女主必然不会走向玛利亚的后路 在真正的死亡到来那一刻 痛苦的玛利亚才算彻底重生。这片里的女巫让人恨不起来。
在这个小小的自我觉醒故事里,能做到自圆其说;设定新奇,情节套路,完成度蛮高的就不错了。特仑苏式轻语很有趣,配合女主的特色,很多关键剧情都只用画面表现,是常规剧情的另一种刺激体验,A24与特仑苏的合体。值得鼓励的作品
在不断的追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灵魂的失语是被握住命运咽喉的象征,漫长的生命之河承载着一切物的无能。即便去念诵着你的圣名也未能逃脱罪的审判,像祂一样承载分担着世人本不应承担的苦痛。魂穿和丰弥每一幅吞噬残缺灵魂的躯体黑洞,试图用无谓之勇纠正自然的残酷和爱的残缺。马力克般的自然镜头不仅能够定格天地隽永,更能够捕捉那漫长苦痛以神圣直达天堂彼岸。转瞬即逝的美好透析出世间荒凉的非人本质,虚妄纠缠沉溺于百般欲望孤独的渺小人类啊,尽其所能肆意践踏和摧毁横扫着周围的一切。所谓女巫不过是习得了爱意却被抹杀的生灵,苦涩和哽咽的话语在嘴边无法言说化作泪珠。浇灌于每片人烟罕至的荒漠汇成生命的江海,直到那波涛连绵的汹涌海浪将你我包裹吞噬。我们无法想象魔鬼的面庞模样,却无时不刻被其捆绑,只因它一直都交汇在我们的每片视线脑海,不再追逐生与死的永恒本能。
以女巫的变形与多次“转生”成长历程及其遭遇来折射出闭塞乡村的严重性别不平等问题。视听语言挺下功夫——强化的自然声、滤镜修饰的自然光、圣歌配乐、小景别镜头与手持/视点镜头相结合,有种粗粝脏陋与内在灵性混融的诡异美感。不过影片最大问题是所谓的奇幻恐怖设定过于平庸老套——掏出内脏后塞入自己肉体的场景曾一度令我以为会有类似德勒兹“无器官身体”或者说无定形生成的电影化呈现,结果后来却只看到了非常定型化干瘪无趣的变身与多轮人生体验。女主失语的设定(若说是由于“狼女”童年而失去语言能力,亦不合逻辑,这同她略带诗意的内心独白是割裂的)与后半程的选择&叙事走向都充满了刻板印象;也别“碰瓷”马力克了,马力克并不是稍微模仿下视听语言就能达到的,而本片则既缺乏超验神性,又几无个体反叛性。(6.5/10)
哎真是给你们惯的不想说啥了
海报满分,犹如一本神秘小说的封面。电影三颗星。令人眼前一亮的女巫故事,或者说是一部披着恐怖片外衣的女性视角文艺片。奈何结尾稍显遗憾,走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路数,针对全片集中讨论的有关人在不同身份下的自我认同与外部世界联系这一话题,导演没能给出更具想象力的答案。
女巫版《女本柔弱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