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了,发达的网络和媒体让人眼花缭乱,看电影已经从一个约会借口退化到了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我是说当前大部分的毫无营养的电影。
和一位友人聊起影院,她说那个黑幽幽的场所让她感到不安,可我的经历却是总是在电影院里被吻或试图被吻。
可能是我老了吧,现在的年轻人接吻已经不需要一个黑幽幽的环境了。
她还说,电影散场时人们必须慢慢得排队离开,快不得也慢不得。
可我偏不,在这场电影里,我愣是一个人坐到了最后,直到字幕滚动完屏幕都黑了,还含着眼泪不愿离去。
屏幕前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还有屏幕后的男孩儿女孩儿们,他们是有爱的,我看着看着就体会到了。
一部有爱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部片子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至少对我来说。
抛开我们懵懂的童年,自以为长大了的少男少女就只是自以为而已。
真正的长大都伴随着伤痛,以及,某种形式得离去。
主角们的名字我一个也没记住,倒是记住了他们的样子。
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演技我不清楚,我觉得他们只是在演自己。
这片子适合打发一下无聊,诸多无厘头的搞笑着实让人笑得合不上嘴,坐在电影院里耳边的笑声不绝,有男有女。
他们在笑什么呢?
笑那些孩子被自己的父母亲折磨和伤害吗?
还是笑那些耳熟能详的黄色隐喻?
换作是我,就一边笑,一边哭。
据说,这部片子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要这么看起来,名字是起倒了。
原版的名字才是确切的,那个我们都说不口的字眼和伟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都不行。
这是哲学,和真理不知道怎么还沾着边儿,对于我这个半吊子的学生来说。
这也是一个起点,在我们成人道路上的起点,得花时间好好研究。
只不过这样的主题少了环境就无从谈起。
父母,家庭,社会,文化,认知,哪一环少了?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自己再重新看一遍去。
豆瓣上有本书叫做《瘫痪少女日记》,讲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因酒驾司机瘫痪的真事,你们也可以去看看,那里面的心路历程才叫触目惊心。
性,爱情,与爱,融入环境之后,在亲情和友情之中的变形,使人痛心。
我们总是打着某种旗号去执行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人性,让人悲哀。
人类的环境就是块臭狗屎,脏了自己也污了别人。
原本纯净与自然的东西被硬生生丢进了臭水沟,我就纳闷怎么还有人笑得出来!
社会文化给了我们怎样的污染这片子你不看上三五遍都看不明白。
反正最后男猪脚的爸打了他妈,也是一个伟大的愿望吧。。。
我们这群猴子翘着脚坐在影院里看笑话,所以我哭。
我哭,还因为片子里隐藏着的爱。
镜头不多的男猪脚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是因为他真的没有在我们这个世界呆着。
他在另一处地方,离得还挺远的。
我们从自己身处的丛林想要走到那里,一辈子都不知道够不够。
他真的需要谈个恋爱吗?
还是伟大的存在?
这两者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
给他洗头发的少女,没穿着校服,没受过所谓的教育,可TM她有爱。
你从她到医院时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能看见。
我们的教育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性,我们的社会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情,我们的脑子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文化,我们的心里缺少的可不止是上帝。
突然想到赵本山的一段采访,大致是不上春晚演小品,是因为苛刻的要求影响了艺术的发挥,什么小品都得是表达了什么,弘扬或者评判了什么,不重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生活每天都在教育我们,不需要看个小品,看个电影,还要有多少深刻的认识,简单点嘛,开心就好,嘿嘿。
彭昱畅特别像我一个好朋友,看起来也很亲切,好想去青岛见他一面,喝喝酒,聊聊天!
既然是影评先说电影,个人认为剪辑出了大问题,整体电影节奏不合适。
我知道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改编是不得已的,但是这次的改编只让我看到了想要偷懒照搬的导演和编剧,没有诚意。
演员上只有彭彭让我认为是闪光点,我对大勋和大陆没有任何偏见,但真的表现不过关。
以上尽量尽量客观不带个人色彩,高能预警,以下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可以关掉不看。
我很少很少写影评,但是第一次被这个电影气到来豆瓣写影评,从一开始的番位之争我为彭彭觉得委屈,我不是他的粉丝,可以算路人好感,我只是觉得他对得起他的身份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但真正气的让我来发这个影评是因为今天的热搜“彭昱畅道歉”。
他需要道歉吗?!
应该道歉的是谁?
是片方!
是片方向他道歉!
这样的热搜是什么引导风向?
你们改了他的番位,蹭了他的路人缘,给了他什么?
一部剪辑的乱七八糟的影片?
还是全身湿透没有人扶的待遇?
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他没有辜负任何人,是这部电影辜负了他,到了这个地步了,别再消费他了,别再伤害他了,孩子不容易,真的。
友谊地久天长这句话,让人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下,刻骨铭心。
一生说起来也很简单,几个真心的朋友,一个相爱的爱人,一段美好的旅程,曲曲折折,就是这样。
愿望真的有很多,但每天却过的还是那么单调乏味。
我们是因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实现呢?
我想了想,是没有时间、是没有金钱、是没有勇气,还有没有同行人。
渐渐地看透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渐渐地变得更加爱自己,渐渐地不去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事情。
有愿望就去实现吧!
无论是去一次大理,还是换一个许久未换的发型,还是买几套好看的衣服,去做吧!
特意下载回豆瓣来评分,原来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的,想去影院看的,彭彭合同解约已经对电影印象不好了。
也修改了彭彭的戏份,内容剧本已经变质了,还不如去看韩国原版的电影。
原本12号上映,结果还能篡改成13号上,真是吃相难看,呕吐🤮🤮🤮🤮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操作的,这么的手段想要票房,那肯定要告诉大家,免得上当受骗。
我本人对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期待的 但是还是让我失望了。
这部剧大概也是激励许多像高远一样的患者吧 别气馁!
当然我也很羡慕高远的朋友!
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
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
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
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
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作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文/梦里诗书低俗苍白的改编,使本自美好的情愫变得暗淡无光,在《小小的愿望》中低俗的其实并不是源于人性本能的欲望,而是电影将这一欲望表现的既尴尬又狗血,其苍白的也并不是电影预想建立的少年友谊,而是荒诞做作的剧情,根本无力描绘出一段淳朴动人的友谊。
根据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改编,原片虽然是一部不错讲述少年友情的电影,但也仅只限于“不错”而已,其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叙事没有重心,剧情在前段过于拖沓,而时隔3年之后的改编,从成片来看我并没有发现电影针对这些明显的问题做出了哪怕一丝一毫的改进,反而自以为搞笑的融入了更多烂俗的笑点,使尚且不错的故事变得更为糟糕,照葫芦画瓢,却连一个瓢都没能画好。
《小小的愿望》讲述的是一位高中生高远身患肌肉萎缩症,面对不久于人世的事实,韩版中的愿望是“做爱”,《小小》里碍于审查制度改成了“恋爱”,但其本质上所做的都如出一辙,从这一点其实也能看出电影的改编并不用心,其虽然对行为作出了改动,却根本没有针对这一改变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动,仍旧只是遵照前作既定的路线照搬照套,电影剧情也因此变得割裂。
电影里徐浩与张正阳是高远的好友,面对高远这一看似荒诞却又真实的愿望,两人所做出的努力是其借以一展羁绊的所在,也是电影预想构建内核的奠基,而电影较之韩版更为不如的问题就在于这里,刻意加入的烂俗笑点既无从使电影情感变得真挚,叙事上又仍旧冗长拖沓,可以说电影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继承前作问题的同时,将缺陷更为放大了。
其实不单是这部从“伟大”变成“小小”的改编电影,很多放在别国优秀的作品,我们买来版权后的改编都变得面目全非,改编电影的水土不服,其根本在于奉行“拿来主义”的创作者既把原作剥离了原有环境,又没有为电影找到新的土壤。
这就例如《小小》里“做爱”到“恋爱”的改变,恋爱有问题吗?
这何尝不是一种淳朴美好的情愫,但不假思索,硬是要以“恋”为名,行“做”之实的暗渡陈仓,根本不会带来同原作对等的幽默。
固然原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至少《伟大的愿望》将一个少年源于本能的愿望在友谊羁绊中变得伟大,而这部《小小》则在没有态度也没有想法的复刻中,名副其实的将伟大的愿望变得渺小。
虽然这部电影在形式上是一个相较而言比较轻松的喜剧片,但是这个喜剧的最后却是以悲剧来收尾的,达到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与此同时也突出了青春本身就应该是疼痛的这一主要的主旨,与此同时,这个电影的死亡和疼痛的青春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对立面,所带来的情愫足以让屏幕前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的为之感到动容。
其实友情就是这样令人捉摸不透,很多时候他可能会让人不惜一切去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帮助自己的朋友,但又有一瞬间会因为一己私欲而被冲昏了头脑。
人们对这片子的兴趣基本都源自于他的题材——临终性渴望。
少年绝症,人生还没开始就面临结束,出于原始本能,希望在生命的最后实现破处,对于想要做好演员的他自然是愿意不惜推掉其他戏约去挑战的(据说张一白导演之后等了他四个月)。
但是,制约他的除了资源还有审查,影帝提名之作也是导演用最后的坚持换来的,大象可以说是他唯一一部可以看到个人表演完整的情绪递进,并与叙事紧密结合的作品。
伟大变小小,妥协和自我阉割的结果就是使原本可以深挖的主题沦落于段子式的笑料中,承担探讨生死与性的灵魂男一号线,自然也就被剪的稀碎。
只能享受几个他演技的爆发点,并从可怜的戏份中赞叹他对角色状态的把握,那种少年自然纯粹的性渴望,仿佛不参杂任何过多的成年式欲求,只是一种干净的好奇与渴望,或者愿意相信他所说的,只是为了排解临终的绝望感,给两个傻屌兄弟找点事做。
这种人物状态的拿捏已经渗透到他全部表演中,以至于如何删减都能轻易捕捉。
他整个人物的状态如此精准,包括干裂的嘴唇,日渐苍白的脸色,挂着泪珠的睫毛,忘记剃掉的胡茬,还有急需拯救的发际线。
哭戏更是标杆到彭老师在线教你学演戏,了然而无奈的笑容下眼泪自然涌出,带一点苦涩和坚强,又带一点害怕与感伤。
用嘴写字的部分把临终感发挥到极致,他如此艰难地想留下一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眼睛里的急迫、渴求和坚毅,让人猝不及防地强烈预感到,这个美好的少年下一秒就真的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于是抓心抓肺的疼,在影院里不可抑制地潸然泪下。
看过他的《闪光少女》《快把我哥带走》《回到过去拥抱你》《大象席地而坐》,不论电影好坏,他一律都贡献了电影的高光时刻。
少女里最出彩的居然是少女背后追随的眼神和关键时刻的掷地有声,快哥中哥哥妹妹单靠演技合理化了所有奇葩的奇幻设定,回抱更是吊打同组青年演员,有一种一剂重拳打空的无力感。
四部电影,居然可以演出四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让人不禁感慨,他的资源确实跟不上他演技的进步速度,到了这部电影,依然如此。
彭昱畅,你一定要狠狠的红,红到轻易接到和你演技匹配的本子,红到不要让演戏之外的复杂干扰你的纯粹,红到电影不需要你来拯救,一切如你所愿,水到渠成。
因为这部电影有点让人心情复杂,所以先说演技。
王大陆偶尔尴尬,整体及格。
彭昱畅恰当、自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每个细节处理,因为剧本可发挥的空间不多,确实如某个记者所说,演技很克制。
而分寸感,恰恰是一个演员演技的体现。
但因为剧本问题,确实也没法特别出彩。
最后说魏大勋。
整体上,魏大勋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惊艳四座,甚至可以说是他目前最好的角色。
上次被他的演技惊艳到,还是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场特别流畅自然的哭戏。
这是第二次。
有人说这部电影好笑,魏大勋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本色出演、是因为他是综艺咖。
扯淡。
因为擅长综艺所以会演喜剧电影——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弱智言论懒得反驳。
每次演什么角色都说本色出演,人家多重人格吗?
说回来。
喜剧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抖包袱式,包袱本身特别出色,演员只要抖的不尴尬,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另一种是没有太多牛逼的包袱,需要靠演员本身的诠释,以及自带的喜剧风格加持,本片属于后者。
但这需要演员对喜剧极强的把控能力和角色诠释能力。
除了自带笑果的红眼妆和塑料袋衣服,张正阳的其他戏份要想让观众笑,是很难的。
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没有太多充满喜剧张力的故事经历,也就难有可以让观众肯定能笑的包袱。
但这个电影观众却能从头笑到尾,是因为魏大勋将笑点融入进了肢体动作、表情和台词中,且浑然天成、毫不违和、又能自带风格。
这些靠的是他深入骨髓的喜剧天赋。
所以电影里,他用乖乖的口音叫个阿姨你想笑,吃个泡面火腿你想笑,叫个爸你回来了也想笑,“我们家容不下我了”你觉得又可怜又好笑;最后他顶着一个红眼妆、一副二逼表情,一句话不说,你还是直接笑喷了。
在没有牛逼包袱的情况下,通过表情和台词让观众不尴尬、不出戏地哈哈大笑,实在需要功力。
回忆起看前任3时那些尴尬的包袱和段子,也就不得不真心夸赞一下魏大勋的表现。
这是演技,真不是综艺和本色出演。
当然,也有不足。
跟极为突出的喜剧功底相比,张正阳在感情线表达上,稍微有些许欠缺。
哭戏没有了女子图鉴的流畅自然,痕迹略明显;跟王大陆的一些对视总让我觉得略显刻意;即使是让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的剪鞋子桥段,我也觉得可以更好。
但瑕不掩瑜,90分。
张正阳这个角色其实并不好演,不是单纯装傻充楞就可以让观众笑出来的,处理不好就会特别尴尬,观众不仅不会笑,还可能会觉得你是个硬要搞笑的傻b。
再说电影本身。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太过明显的电影。
极与极的冰火两重天。
如果单从喜剧这一个侧切面来看,这是一部可以给到90分的电影,因为它实在太太太太太好笑了。
笑到前仰后合,笑到直拍大腿,眼泪都笑了出来。
准备的纸巾,后来都用来擦笑出来的眼泪了。
这几年已经很少遇到能笑点如此密集,且笑到这种程度的喜剧电影了。
但如果从更立体的角度综合来看,这却是一部喜剧元素满分、而其他几乎不太及格的电影。
由于审查和后期剪辑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逻辑或衔接上的严重缺陷,也因此降低了电影质量。
我们看到了导演在审核下的拼尽全力,但缺憾也是现实且残酷的。
更重要的是,除了搞笑,这部电影的其他一切都太浮于表面。
对于兄弟情的表现,对生命和死亡话题的探索,在密集笑点的消解下,很难再给观众心里留下太多触动。
前期渗入不够,仅靠最后一段的刻意煽情、强行素人和强制抒发“好好告别”情怀,也只能让电影想传达的理念魂不附体。
一部喜剧电影脱离了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探讨,也就没有了强大的精神内核做支撑,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一个纯逗乐子、笑完就过了的电影。
导演的懒惰和不思考,让翻拍沦为了水土不服的东施效颦。
而从破处变为谈恋爱的那一刻开始,创作者面向观众的传达之门就已经被关闭。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小小的愿望)
很好看啊很搞笑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看了纪录片,真的疯批剧组(除了彭昱畅)。
告诉我2000年初哪座城市长这样?至少厦门不是。这节奏,这笑点,这反转煽情...吐槽点太多了,有没有删减都一样。就这还撕番位啊,慢走不送。
什么鬼屎一样的电影,王大陆浮夸,陆大勋浮夸的像个傻子,彭彭也就哭戏那个地方值得🌟
剪辑使内容有些跟不上,有些情节出现得很突兀,所以让情绪有些断片儿,勉勉强强5分吧!
笑中带泪,致敬灌篮高手,致敬乔丹,也是我们的青春。想起自己躺在病床上的痛苦日子,默默感动。
剧情拖的一逼,对戏尬的一逼,煽情硬的一逼,但是戏外撕逼倒是牛的一逼。韩版“想做爱”,大陆版“想恋爱”,结果能想象到,因为政策原因,到了最后男孩终究没有“恋爱”。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让人羡慕的友情 三个人 真死党 父亲带着他推轮椅长跑 兄弟小电驴带着他去海边 给他找女朋友长大成人 瘫痪的那种无力感 来不及说分别的兄弟 加油!
八万多场的点映,明明是12号上映还能硬改成13号,猫眼等网站锁分,撕番,垃圾电影和华谊这么败坏电影市场,能滚出去吗
前段好玩,后段煽情。比较符合二逼高中生的生活。
作为改变作品没有豆瓣风评中的那么差,在这个畸形的审核制度下把“破处”“做爱”“打飞机”等关键词转换成“找女朋友”“谈恋爱”“点穴”让人感觉像吞了苍蝇一样难受,唉,电影分级快点来吧
兄弟想谈恋爱,所以就叫老同学、叫亲姐帮他完成心愿;司马缸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所以你就叫她去做兄弟的女朋友。徐浩利用别人对他的喜欢,张正阳居然还说他太帅了。对对对,只有你们的兄弟是人,其它人就不是人。为了兄弟,他们什么都可以做,甚至可以是不道德的事。你们对“兄弟”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他是病人,所以什么都要顺着他,你弱你有理?殊不知,最不歧视病人的行为,就是不把他当成病人,让他觉得自己和其它人是一样的。以前司马缸胖的时候,徐浩各种嘲笑她;司马缸变瘦了,他又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了。哪有电影拿胖瘦、外貌做笑点的?(司马缸这个名字也充满了歧视)这不叫幽默,这叫人身攻击。作为一部反歧视的电影,却存在着另一种歧视。你拍的就是边缘人群,你还去嘲笑边缘人群,还把它作为一个笑点,真是又当又立。
怎么讲,这三个人同框什么都不干我都能乐出来,就很可爱的三个人。希望他们仨录个综艺。但这电影实在太难看了,完全不好笑,没有青春感,也感动不起来。唉,怎么会这么难看。
真的就是一部被大型阉割了的电影...翻拍的意义在于呈现出更好的一部作品 但你现在这照搬剧本的水平还能拍成这么烂 真不知道导演在干嘛 优点全是原著的剧本 缺点全体现在了改编的地方......
又翻拍?原版是性喜剧啊,内地要怎么魔改才能公映又不降低笑点?想想都觉得疼。
即使不删改,也不会好看啊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笑点泪点都有~
用喜剧的外壳讲一个悲伤的故事,确实可以淡化观者对核心矛盾的重视。但是一切还是要以讲好一个故事且能说服人为主,这护士可以浓妆艳抹,闲杂人等可以凌晨随意进入病患病房,有点…… 彭彭的演技稳定,王大陆有点用力过猛,论笑点还是具备一些放松效果的。
韩国原版好好的性喜剧,啥都可以说啥都可以谈。你拿过来,也不敢拍也不能拍也不敢说也不能说,你说你图个啥。图你就有勇气?图你不洗澡?
这样的电影 还真不如等个蓝光回家自己慢慢看 广电让你重新上映应该就是导演这里改一点那边剪一刀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