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血浆情节不多,在恐怖的氛围上也没有过多地营造,反而聚焦在女主的性格变化上,塑造心理惊悚的感觉。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女主的超长自白与结尾无声特写镜头外,就是这只乳猪了,我觉得这只乳猪在剧中的遭遇也在映射着女主的许多遭遇与变化。
(提示:密恐者请谨慎下翻)
富贵的亲家送来的烤乳猪是被Pearl的母亲拒绝的,即使是亲家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施舍,在家中粮食、金钱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一只烤乳猪的到来应该是能缓解一下口舌之欲的吧。
就像是在舞蹈方面似有天赋的Pearl不被母亲接受一样,从影片中华丽的衣服能看出Pearl的母亲Ruth曾经也有很幸福、夺目的时光,但战争和疾病让她变成了一个不得不照顾瘫痪丈夫贫穷度日的家庭主妇。
而自己变得如此“落魄”的同时,也要让女儿像自己一样“落魄”地被困在农场里。
拒绝女儿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就跟拒绝这只烤乳猪一样吗?
烤乳猪的第二幕是在Pearl带电影放映员回家的时候,这时Pearl已经把烧伤的母亲锁在了地下室,乳猪也开始逐渐被蛆虫侵蚀,同样是在映射Pearl的性格、欲望或行为已经在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Pearl也将被杀戮的欲望侵蚀完全。
第三幕,Pearl带好闺蜜(丈夫的妹妹?
)回家的时候,此时Pearl已经把父母与电影放映员都杀害了,乳猪也被蛆虫侵蚀地更多了。
第四幕,Pearl把乳猪拿进家里,放到餐桌上,此时的Pearl把刚刚提到的好闺蜜也杀害了。
乳猪被拿到餐桌上我觉得并不是意味着被接受了,而是自由了,没有了父母的限制,圣体上的自由,或许Pearl也不用受困于这个农场了,也有可能是杀戮欲望上的自由。
乳猪看似还完好无损的另一半也在暗示Pearl的杀戮欲望还掩藏在伪装之下,不被他人发现。
最后一幕,被蛆虫侵蚀的乳猪被Pearl参战回来的丈夫发现了,最后一层伪装也被剥开。
这一场景最后女主的表演我觉得是展现了,从高兴到悲伤,再到愤怒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自己以为丈夫已经死在了战争中,没想到最后回来了。
悲伤是因为丈夫没死的话,自己原本可以依靠丈夫富贵的家庭带自己离开这个农场的,不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断送了这一切,也可以是后悔。
愤怒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杀戮欲望被人发现了吧。
最后这段无声表演我看的很认真,不知道最后会不会被很多人欣赏。
其实我觉得女主这段哭戏也不错,可能更多地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被选上或自己的舞蹈没有得到认可,而是在此之后自己没有退路了,连之前跟母亲商量的没被选上就安心回到农场也不复存在…
偏执型人格障碍
schizotypal 分裂型人格障碍电影最后Pearl的自白是表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兼带反社会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图1
图2
图3图1-2-3:对偏执型人格的最早描述之一来自法国精神病学家Valentin Magnan,他描述了一种“脆弱的人格”,表现出特异的思维、疑病症、过度敏感、参照性思维和多疑猜忌。
1905年Emil Kraepelin 将其描述为一个假发牢骚的人,他 “总是警惕地寻找不满,但没有妄想”,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易怒、好争论、执拗、生活里常与周围发生冲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 ICD-10 诊断障碍标准里的其中2个症状描述 :– – 有过度自夸的倾向,表现为持续以自我为参照的态度;– – 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争强好胜地自以为是;Pearl的自白以描述对Howard的恨开始。
Pearl对Howard恨的原因是他把她一个人丢在这里。
所以Pearl恨到希望他去死。
Pearl承认自己的出轨和不忠,但她认为 “那次是个错误”。
尽管她知道一切回不去了,但Pearl认为她的这个错误应该被弱化忽视。
Pearl认为自己对Howard做的仁至义尽了。
因为她感激他对她的爱,所以她小心翼翼地呵护Howard不被嫉妒的感觉“骚扰”。
Pearl将心比心地认为嫉妒感是疼痛的,腐烂般地折磨,但这种感觉的来源仅仅是Pearl看到她认为生活得很容易的人产生的。
图4
图5
图6
图7图4-5-6-7:Pearl直言首次见到Howard就看透了他。
她对Howard的感觉除了“你就是我离开这里的机会”,再无其他,也就是说在Pearl眼里,Howard对于她,仅仅是她达成自己心愿的工具,而非人。
这是Pearl反社会人格的一面。
Pearl成功和Howard在一起后意外发现,Howard想要的生活和她想要的是截然相反的,她立刻对Howard感到愤怒。
但她觉得她的愤怒是合情合理的,因为Howard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他就是不想给她,和她作对,是Howard的自私和残忍。
可是,这些仅仅是Pearl的推测(她甚至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她的推测),她并没有和Howard确认过,她就直接认为事情就是她想的样子。
1921年,Emil Kraepelin将这种病症重新命名为偏执型人格,并将这些人描述为不信任他人,感觉受到不公正对待,感觉受到敌意、干涉和压迫。
他还观察到这些性格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不寻常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把八卦内容都当真。
继Kraepelin之后,Eugen Bleuler 将“具有争议的精神疾病”或“偏执型体质” 描述为表现出多疑猜忌、狂妄自大和受迫害感的特征。
他还强调,这些人的错误假设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幻觉。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对挫折和拒绝高度敏感。
在没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怀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和整个世界的事件进行未经证实的“阴谋”曲解。
Pearl在描述她对怀了Howard孩子的厌恶时,从没有将孩子视为生命体,而是一个负担,而且是将她困在这里的负担,她对孩子的死去甚至感到轻松。
这再次表现出Pearl的反社会人格面。
图8
图9图8-9:1975 年,Polatin 将偏执型人格描述为死板、多疑、警惕、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内心高度敏感但在情感上不显露。
然而,当意见不同时,潜在的不信任、威权主义和愤怒就会爆发。
Howard离开Pearl是因为去打仗了。
但Pearl无视战争这个不可抗拒的原因,认定是Howard离开了她。
她认定是Howard对她的抛弃。
Pearl直接向Mitzy发问也仍是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思维,只以自我参照获得自己想要的结论,并不在乎当事人的看法和感受。
图10
图11
图12图10-11-12:Pearl将她自己想要的一切视为对她生活苦难的补偿。
Pearl对自身有认识,但同时觉得是她周围的生活环境辜负了她,她本该享有一切优待的。
Ernst Kretschmer 强调了偏执型人格的敏感内核是:他们感到害羞和不足,但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应享有待遇/权利。
偏执型人格的人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的暗算,但私下里归咎于自己的不足。
他们不断地经受着自恃重要和认为环境辜负和羞辱了他们的感觉之间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受到干扰,并且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
图13
图14
图15图13-14-15:Pearl坦言对杀戮感觉好极了。
她不仅觉得杀戮简单,且有愉悦和轻松感。
她虽然每日在农场与动物相处,但她对它们没有感情。
从某种角度说,Pearl的杀戮行为受她的反社会人格直接驱使,而反社会人格被激发起杀戮是她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德国现象学家Karl Jaspers描述与偏执型人格相似的 “自我不安全”人格。
根据Jaspers 的说法,偏执型人格的人会发自内心感到被羞辱,这是由来自外部的经历和他们对其的解读所引发的。
他们有从外部确认自嘲的冲动,这使他们看到他人行为里对自己的侮辱。
他们遭受的所有轻视,因为他们在自己身上寻找真正的原因。
这种不安全感会导致过度补偿:强迫症方式、严格遵守社会惯例和夸大保障表现。
——————— —分界线 ————————挪威的一项大型长期双胞胎研究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具有适度遗传性。
心理社会理论也曾暗示偏执型人格障碍是负面情绪的投射和父母的塑造。
认知理论家认为,这种障碍是一种潜在信念的结果,即其他人不友好,同时缺乏自我意识。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习惯警惕地审视周围环境,以此寻找可能证实他们的恐惧或偏见的线索或暗示以此与世界建立联系。
他们是积极的观察者,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需要寻找这种危险的迹象和威胁,但很可能不会理解其他的相关解释或证据。
他们参与切实的情感交际能力较低,通常用孤立退缩作为应对模式,但这往往会给他们的生活经历带来精神分裂的孤立感。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有记恨、多疑、解释他人的意向行为带有敌意、持续倾向以自我作为参照或固执于个人权利。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可能与其他人格障碍有明显的并存病症,例如分裂型、自恋型、回避型和边缘型。
关于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VS 分裂样人格障碍 (schizoid):
schizoid vs schizotypal患有schizotypal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有反常的行为通常是其偏执或怀疑他人产生,而患有schizoid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不会表现出这种反常行为。
所以,患有schizoid人格障碍的人没有任何偏执观念或多疑,他们不会过度担心其他人的动机或担心人们会得到他们;然而,患有schizotypal人格障碍的人会有这些症状。
对于患有schizotypal人格障碍的人来说,他们自身被孤立是由于他们的社交焦虑或反常行为导致的;他们可能仍然希望拥有社交关系,但由于其社交焦虑或反常行为,他们可能无法拥有亲密友谊/关系。
然而,对于患有schizoid人格障碍的人来说,他们选择自身孤立,因为他们对人际关系或社交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缺乏兴趣,他们不想要亲密关系。
schizotypal人格障碍的症状(如人际关系缺陷,社交焦虑,怪异的思维,反常行为,偏执,不表现情绪,曲解环境信息,奇怪的感知),这些症状往往不会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抑郁症(depression)等其他精神障碍的过程中发生。
每个人都听过“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一将功成万骨枯”之类的警世通言,但又被“山上的风景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之类的醒世名言所动摇。
举棋不定、反复煎熬成为大多数人的矛盾状态,顺其自然成为少数人选择解脱的方式,而极少数的另一些人却选择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在这些敢于断绝后路的人里面,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功成名就,实现自我,剩下的则是一败涂地、一蹶不振甚至家破人亡。
本片的女主很显然就是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类人。
父亲残疾失去劳动力导致生活的重担将母亲压在崩溃边缘,直接导致了她偏执、神经质、控制欲极强的性格,女主从她那感受不到任何爱,只有厌恶。
于是她用自己的聪明争取到一个条件优厚的丈夫,本以为得到了爱,丈夫却依然追求自己内心的幸福和开心,留下女主一人独自面对一成不变的枯燥现实。
这也逐渐催生出她杀死一切挡路者的潜意识人格。
而当面对梦想时,父亲的拖累、母亲的反对最终让她将这人格释放,弑父杀母。
她具备成功所需要的勇气、智慧和决心,但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她的长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失败。
毁灭了所有,抛弃了人性都没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么她也没有必要再捡起这对她毫无作用的人性了,那就将杀伐进行到底吧。
这就是她的故事。
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但对电视前的观众——我而言,却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我们到底是“成功率”里的分母还是分子?
这是一个薛定谔的猫一样的问题,无法回答。
我相信宿命,但也对命运的不可知性非常着迷。
无论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是顺其自然或是激流涌进,其结果都是未可知的,选择刺激也许最后会归于平淡,选择平淡也许最后也能迸发惊喜,即便在后人的眼里,我们的命运都是注定好的,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命运这个小碧池也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Pearl.珍珠。
电影的画面采用了六十年代复古电影的风格,一个美国农村女孩珀尔,怀揣着去大城市的电影梦,自己的丈夫在外打仗未回,家里有着一个严厉守旧的母亲,一个全身瘫痪需要照顾的父亲。
从刚开始的这些内容和电影名字来看,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珀尔若无其事的杀死农庄的鹅喂给自己的宠物鳄鱼。
这娘们儿不是好人啊!
这部电影看下来给我的感受就好像一首好好的古典音乐,播放时不时传出一阵刺耳的噪音,你从一开始眉头微皱,慢慢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的恶心烦躁。
没有什么利用突然吓一跳方式来制造恐怖的手法,最后的珀尔独白解释了一切,就是一个变态的精神病人被释放了内心。
唯一佩服的就是珀尔的妈妈,一个女人照顾整个农庄,瘫痪的丈夫,还要压制这样一个恶魔。
最后结尾的三分钟笑容简直就是经典!
22072022年,恐怖电影《珀尔 Pearl》这个翻译有点直白的说,作为X的前传,名字一下就不怎么样了,只是用来解释一下第一部的老太太,(解释了也白解释)当然对比前传来说,这个味儿更对A24。
女主的演技功不可没。
但是只能理解为天生有点深井冰,毕竟剧情里的美式精神折磨并没有表现的多磨夸张。
疯成这个样子,多少有点天生我才的意味。
看完电影更多的是结尾女主的,瘆人的笑容。
还有脑子里在思考,如遇到这样的疯子要如何全身而退,当然了,她老公确实做到了(也是人才)
最后就是道具小蛆虫好评,没有用面包虫来糊弄事,别的也就没啥了,中规中矩吧,可能只是不是我的菜。
---我是病态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颗星,A24的正常发挥,很深井。
珀尔 Pearl (2022)#13thBJIFF 中国科学技术院巨幕影厅。
8/10 扭曲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珀尔或许身患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解离性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官能症,从病理学的角度或许可以解释珀尔的焦虑暴躁、癫狂幻想、暴力虐杀倾向等心理和行为。
叙事节奏很棒,几段关键场面对电影片段进行了分割,对应着珀尔心境的转变,经历数次绝望,这种复杂的爱与恨逐渐扭曲,珀尔终于坠落深渊,拿起戟斧奋力反抗。
新鲜的肉体绽放血肉之花,蛆虫在糜烂的尸体内蠕动翻滚,当一切复归平静,面对不成人形的父母,珀尔终于能够在餐前祈祷,感受日思夜想的解放和自由。
影片开头房间内的独舞、路边麦田和稻草人共舞、教堂舞台上和“女孩们”共舞,这三幕舞蹈场面成为珀尔内心的投射,从幻想憧憬,到纵情释放,直至希望破灭。
米娅·高斯的表演极具魅力,低沉、致郁、优雅、深情、沙哑的声音下透着强烈的悲伤,数分钟的独白,更让人感触难过。
电影结尾,珀尔扛着小斧头,瞪眼凝视,强颜欢笑,泪流不止,更显惊悚和恐怖...
她有严重的解离症状,在她没有疯狂之前就已经很严重了。
她身边没有一人发现,因为这类症状的患者更多都是私下解离。
有高频解离症状的人必然有神经质介精神病之间的疾病。
长期处于自我解离症状的人一旦破碎,必定失控。
跟她是什么阶级的家庭环境没有关系,各阶级的人群只要过着“笼中蝶、金丝雀、困中兽”的生活。
哪怕权贵富裕的人也会逐渐出现解离症状,长期解离下去,思维模式就会脱离自我看待事物,会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类的精神病。
电影中有多次解离症状和情绪高频波动,在稻穗地里抱着稻草人跳舞之后失控,一人独自在房间里解离,憧憬幻想着离开农场,与瘫痪不能说话的父亲交流,她也会解离出“父亲的想法”而自言自语回复,对农场里动物、兽蛋的行为和交流,在河边对鳄鱼的互动。
舞蹈面试时那段脱离现场的内心解离画面,甚至更可怕的是,她的闺蜜居然让她主动“解离”,让她把闺蜜当做去打仗的丈夫。
而她身边唯一可以接触最多,并且可以讲话好好沟通的是她的母亲,但电影中很显然母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也是导致她高频解离的原因。
女主的很多思维想法因原生家庭的缘故,没有办法向外倾吐,久而久之就有了自我思维模式内化及自我理想化,对她个体而言是一种向外得不到理解和倾诉,而养成的自我交流的思维模式。
这种心理状况不是她去了镇子上后,不是母亲跟她吵架后才有的,电影开头就一直伴随着这种问题。
她也不是反社会人格,不是只要杀人违法就是反社会人格,判断不同人格障碍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思绪的出发点,而不是通过表象的行为和情绪而决定的,有太多精神疾病有相同的表现病发症了。
她的情绪失控和解离症状有明确的缘由及爆发点,一切都因为长期对离开农场的理想化,而现实总是没法如你所愿。
“不能离开农场”=“不能接受破碎”=“不能接受分离”=“不能接受灰色”=“非黑即白”。
她的思维模式非黑即白,高频的解离症状、过山车般的情绪波动、失控,爆发后的极端行为,这些都不是反社会人格会有的,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虽然失控后极端,但他们仍然是被“理想化、情感”困扰的,而反社会人格并不会被这些困扰。
我是个有解离症状的bpd患者,所以她的疯狂和失控我能够理解。
恐怖电影有一个好处,不仅各式各样的角色都能在恐怖电影世界观里成为主角和关键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
更棒的是,当你有过一些创伤、糟糕的情感关系、缺失的爱,而你在恐怖电影中看到这类角色,你会想到你自己,你会想起自己经历过难熬的时光,糟糕的过去,但你在现实里熬过了这段时光,你幸存了,这对于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修复,恐怖电影会治愈伤口。
B站恐怖影视区up主:抹茶味的goth蛇
曾几何时,缇·威斯特这个导演的名字,只是作为一系列影视作品的附属而存在。
这位才华横溢又精力旺盛的恐怖片玩家,要么是自编自导一些商业气息不浓、中文互联网上熟肉都不太好找的小众影片。
要么是在《26种死法》,《致命录像带》这样有名气的拼盘片里占有一个席位——尽管他主导的段落水准算得上突出,但这些作品毕竟销售的是整体品牌。
要么是在《驱魔人》《环形物语》《他们》这样足够精彩的剧集中联合打工,淹没在导演栏长长的名单里。
直到今年上半年,这一切改变了。
至少在恐怖类型里堪为年度爆款的《X》让威斯特成为了一部分影迷心中耳熟能详的名字。
如果你还没看过《X》,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一群年轻人租了一所偏远宅子拍摄小电影,遭到屋主老妇的无情杀戮。
就在《X》风行一时、威斯特声名鹊起的当下,他也不失时机地宣布此片的前传已经在制作中。
而我们很快也将发现,恐怖片的制作周期原来可以很短,不出半年就跟这部前传《珀尔》面对面。
珀尔就是《X》中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老太太的名字,前传把时间拉回到她年轻时的1918年,讲述她的人生首杀。
时间会让人发生巨大改变,何况是长近世纪的漫漫岁月,这给了前传从头塑造珀尔的机会。
影片开头不久,珀尔在自家农场的谷仓里一边喂食动物,一边轻哼着歌曲翩翩起舞,整个气氛像足了迪士尼早期的真人歌舞片。
然而当一只大鹅不期而至,珀尔立刻露出了与歌舞气氛截然违背的另一面——她拿起叉子让这只可怜的目击者血溅当场,接着又把它喂给了池塘里的鳄鱼。
这个对比开场先声夺人。
我们知道了珀尔不是那个看上去天真纯良的歌舞少女,她有着猎食动物的冷酷心肠。
接下来又有一段童话般的情节,珀尔进城看电影,对着银幕上的演员畅想着舞蹈梦,又跟影院放映员互生好感,还得到了一卷电影胶片作为这次邂逅的纪念。
可很快,当她在乡间小路上意外弄丢了胶片后,行为又开始无法理喻。
她跟田野里的稻草人跳起了迷乱的双人舞,还跟那张丑陋诡异的脸深情接吻,不但吐舌而且时间长到几乎令人不适,至于后面发生的事更加儿童不宜不可描述。
电影不断采用这种轻松欢快和变态离奇的交替,制造出毛骨悚然的效果,让我们对这个女孩心生畏惧。
在家里,我们看到母亲对珀儿的严厉管教,仅仅是几分零用钱不知去向,就以禁止晚饭且不许下桌作为惩罚。
她还拒绝邻居送来的烤猪,理由竟然是“我们拒绝施舍”。
她对于珀尔社交行为的禁止、对她演员梦想的嘲弄,种种言行上的管控,以及发号施令的语气,都让人感觉到强烈的窒息。
除此之外珀尔还有一个全身瘫痪的父亲需要照顾。
父母带来的双重压抑似乎让她的反常举动显得合情甚至值得同情,但随即她又把父亲掐着玩,这种天真的残忍揭示出人命在她内心的分量。
电影就这样巧妙地操弄着我们的情绪。
农场生活虽然压抑苦闷断送珀尔的梦想,但总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一切都是被那个英俊的电影放映员改变的。
他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个行走的鸡汤机器,“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别让别人阻碍你的追求”,“人生只能活一次,错过就再也没有”……张口就来熟练得很,堪称所有成功学导师的祖师爷。
接着他就给珀尔看了一部黄片。
听上去很像网上那些关于文艺青年的段子,前一秒还在跟你谈塔可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后一秒就对你提出一个不堪入目的要求。
但放映员没有这么猥琐,他谈论那些影片时是创业青年的口气,似乎完全没有用下半身在思考。
他在珀儿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或者说是给她心里原本就有的那颗种子施了厚厚的肥料。
他做这些的时候肯定想不到打开了一扇鬼门关,不止是给他自己。
他到珀儿家里那场戏是非常经典的悬疑片模板,不同于那些早早预示羊入虎口的情节,我们事先并不确定他的命运,因此会一直提心吊胆他会在哪个时刻激发珀儿的杀机,可能是说错一句话、看了不该看的,也可能是什么想不到的原因。
影片没有在这场玩太多的悬念花招,只在珀儿终于下杀手那里用了个不错的镜头误导,搭配她空前歇斯底里的表情,震撼力很强。
这是她在本片第一次主动杀人,需要一个凶猛的仪式感。
回头看,珀儿的几次杀戮遵循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如果说杀死母亲是家庭冲突的意外(着火以后她还本能用水去灭火),杀死放映员是情绪受到背叛的失控,那么杀死父亲就是彻底冷酷的预谋行为。
然后有个有趣的小插曲,珀尔跟闺蜜一同参加舞蹈选拔,她把自己的念头说得太大声了,闺蜜以为她是故意宣战,来了一通阴阳怪气的回婊,没想到珀儿完全不接招。
这一段可以放在任何喜剧片里作为过场。
接下去还有个更加喜剧化的场景。
登台表演的珀儿把自己的幻想跟远在前线的丈夫结合到一起,画面中她身处一个道具搭出的战壕,身后是炮火和烟花,脸上挂着夸张的笑容,跟一群浓妆艳抹的士兵一起欢歌热舞。
她舞蹈的倾情投入中带着让人心悸的狂烈偏执,跟真正的疯狂一步之遥。
如果她的舞蹈梦想成真,说不定这疯狂就可以永远被封存起来。
但我们知道没有奇迹,评委一声意料之中的“不行”,终于让这疯狂挣脱了最后的束缚,之后的情节一路野马脱缰。
从《珀儿》中我们可以看到跟《X》主题上的紧密关联,那就是强烈的嫉妒。
《X》中老年珀尔是嫉妒年轻人青春的肉体和激情的性爱,老妪之躯妒火中烧,对狗粮党大开杀戒。
而本片中的珀尔是不得不蜗居在小小的农场,干着粗重乏味的农活,嫉妒他人拥有的广阔世界和远大前程。
更具悲剧性的是,原本以为瘫痪的父亲、控制欲过剩的母亲、背弃诺言的放映员、容貌舞姿更出众的闺蜜是她梦想的阻碍。
直到把他们一一铲除干净,这个神经质女孩才不得不面对惨痛的现实——即便没有这一切阻挠,她也只是个终身与梦想绝缘的普通女孩。
《X》中一人分饰少女和老妪两角的米娅·高斯,在《珀尔》中献上了更为荡魂摄魄的表演,你一定会对她将近十分钟撕扯灵魂的独白,还有结尾让人毛骨悚然的笑泪交加表情难以忘怀。
某些时候,她不加节制汹涌袒露的内心感受,也赋予了臆想和杀戮某种开脱。
毕竟芸芸众生,多的是人动过“把限制我梦想自由的一切枷锁都毁掉”的念头,她更像在替观众完成敢想不敢为的解气壮举。
米娅·高斯充满层次感和爆发力的表演,以及珀尔这个角色身上所拥有的复杂性,都让这部影片远远超越了前作,也挣脱无脑的砍杀B级套路,上升到某种值得玩味的艺术品类。
无数故事褒扬梦想的可贵,但时不时我们会从《珀尔》这样的电影目睹,扭曲的梦想会失控变成灼人的火舌、锋利的刀刃和夺命的狂暴。
相较于以“色情电影片场的杀人魔”为噱头而实际观感难符其名的《X》,《欲珠》在任何方面都收敛了些许,于是观众自然而然会以为这部《X》的前传,会是一部狗尾续貂,甚至换汤不换药的平庸之作。
但《欲珠》确乎带来了比《X》更佳的观感(甚至我怀疑两部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同一位导演),在相同迷影情怀的铺垫之下,一个乡村少女带着成名欲望揭露内心;疯狂的篇章与米娅高斯的大秀演技让这个“前传”显得魅力非凡。
时代的退行从《X》的七十年代回退到《欲珠》所发生的1918年,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回退,整个故事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全然改变了风貌。
如果说《X》像是《德州电锯杀人狂》,《致命弯道》般“荒郊野岭的杀人狂”这一类的影片的话,《欲珠》毫无疑问更像是某些古早的好莱坞影片。
从某些角度来看,《欲珠》同《绿野仙踪》这类故事共享一些相似点
高饱和度带来的靓丽色彩,少女心怀梦想,想要离开乡镇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甚至,就像很多童话故事里主角会有一个动物小帮手一样,本片的珍珠也有一个善解人意的鳄鱼朋友希达。
而《X》中的迷影情怀,也很好地保留到了这部《欲珠》当中,1918年的默片时代,通过一帧胶片传递爱意的方式很符合电影人心中“浪漫”的定义,只可惜那一帧胶卷,就和珍珠的梦一样,一吹就消失了。
米娅高斯的诡异3分钟虽然影片中的时代倒退了半个世纪,但片中的故事却更加吸引人了,或许是因为本片几乎将全部目光都集中在了“珍珠”这个角色之上,而米娅高斯也不负众望,在大量特写与长镜头中,将珍珠这个复杂,可怕,又可悲的形象诡异地展现出来。
米娅高斯这人长得就很符合恐怖片的气质,当年在《女性瘾者》与《救命解药》里惊艳地初见后,这么多年来,她似乎就少有出演什么正常的角色。
《欲珠》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片尾她瞪视双眼,竭力微笑的三分钟片尾了不同于《小丑回魂2》里老太太的静态微笑
也不同于《发条橙》开头那沉静的凝视
珍珠的笑是动态的,变化的,从欣喜一路过渡为狰狞,而她的双眼为了能不闭合而变得通红,流出眼泪,仅这一幕便展现出珍珠这样一个复杂,缱绻而变态的形象。
扭曲碎裂的珍珠珍珠是一个恶贯满盈的杀人狂不假,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复杂情感而且可怜可悲的女孩。
母亲的严苛管教限制了珍珠的正常人际交往,而日复一日照料失能的父亲亦让她有一种被囚禁的感受,这般不正常的家庭之下,她被压抑的情感与欲望都歧斜成长,她对米兹的那段长达几分钟的个人自述中,对外界更美好世界的向往同只能住在农场的现实互相拧结,爱与欲望最终扭曲成了癫狂的模样。
影片的时代正好也是大流感盛行之时,大家戴上的口罩也在物理层面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剧了珍珠的孤立。
影片最终,霍华德从战场归家,看到了家中腐烂的晚宴与腐烂的娘家人,从《X》中我们知道,霍华德虽然知道珍珠噬杀成性,但一直留了下来,陪伴着珍珠。
之前珍珠和米兹提到霍华德时说霍华德虽然出身优渥,但并不贪图钱财,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或许他对珍珠的爱让他无法离开珍珠,只能接受一切并尽力保护好她。
《欲珠》看似是《X》的一次重述,却将华丽的噱头掷开后迎来了新生,欲望与梦想的混杂变为了血腥而癫狂的交响,少女心思单纯却手法狠毒的杀戮,让故事在血浆与暴力之外获得了诡谲的恐怖质感。
我本以为《X》中衰老珍珠对过去的缅怀是一种类似《日落大道》或《舞台春秋》那般对旧日荣光的追悼,谁能想到,这般对明星,对舞台的记忆,也只是珍珠的一个求而不得的梦呢。
米娅高斯真是贡献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
这就是我一直希望看到的在恐怖/惊悚的外壳下去尝试去探讨更多的东西。
Pearl这种家庭氛围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少见,甚至还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社会大环境的缩影。
而这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微缩模型,也许我们会有感同身受的“优势”:在一个从不说爱的环境里,偏偏被情感、责任和道德绑架;每天都在“不甘心”与“不得不”的拉扯下按部就班地重复度日;在现实的捆绑下,假装自己善于生活、乐于生活,并用这些伪装遮掩其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这样长期的被迫的约束,在本片里造成了两个结果:Pearl的母亲——强迫自己接受现状的同时,把套牢自己的绳索当作折磨女儿的利器;以及挥舞着干草叉和斧头的Pearl。
而织就这张密网、打造这幅枷锁的罪魁祸首,一个瘫痪了,一个为了自己的男性尊严远赴战场。
虽说“冤有头、债有主”,但因为道德,她们无法对一个病人动手;因为能力,她们无法远行向一个健全的人复仇。
所以最终变成了两个疯子的斗法——没有胜出方的、受害者之间的互害。
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还是一个由病态压抑的环境和荒诞的命运共同推进的悲剧。
人因为太执着于抽象的东西而忽略了身边真正需要这份情感的具体的人——Pearl的母亲执着于妻子的责任与家庭的安全感,Pearl的丈夫执着于自己的尊严——Pearl成为了他们抽象的“爱”的牺牲品。
不把自己当人,所以会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不把人当人,所以会无视他人的情感需求。
Pearl的杀戮,既是崩溃后的反抗,也是崩溃后的自救。
如果把电影的舞台放大,那就是在一个把自我牺牲、掐灭个性当作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中,一半的人已经对现状妥协,并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其他人经历同样的失望后的“归顺”;另一半的人意欲用毁灭作为逃离的代价。
这两拨人互相理解,却又互相憎恨,而唯有死亡才能达成他们最终的和解。
……这将是怎样疯狂的氛围,又经得住几颗崩坏的珍珠呢?
比《X》要优秀太多,沉而不闷。Mia Goth真的是大放异彩,最后的那段独白简直不要太精彩。
5.2/10。没想到会这么无聊,只有那段小镇女孩的独白能稍微勾起点情绪。
建议把Pearl送去前线,把他老公留在农场,Happy Ending
这片子是咋立项的?奇观、情节、人物、创意统统没有,还有些很鸡贼且弱智的影射。这样的片子实在是败坏整个独立制片产业。
战争、疫情封控、畸形的家庭、缺爱、自恋、玻璃心、孤独、抑郁症......当梦想、爱与信任破灭后,狂躁而敏感的珀尔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怀疑与忿恨,她既去不了纽约也去不了欧洲,在肆意的杀戮中她圈禁(封闭)了她自己......这片子简直是给米娅·高斯量身定做的邪典电影。结合当下的大环境,一手借古讽今玩得很溜。“西班牙大流感”是直接促使“一战”结束的原因之一。俄乌之间的“特别军事行动”如今也是踉踉跄跄力倦神疲......
疯批女人。至少致命女人杀的很爽,你又是在干什么
配合着1918的时代设定,电影整体的制作就很有老电影的感觉,饱和梦幻的色彩与pearl的偏执残忍疯癫形成了鲜明对比,拍的娱乐性十足,致敬了《绿野仙踪》、《Psycho》等等经典电影。PS,片尾那段长达三四分钟的独白戏真的好难,Mia Goth把情绪起伏、表情变化掌握的超级厉害。
明丽的画面很有默片时代的复古质感,但是情节有点太过单薄了,女主演技没话说,最后的对称画面和哼唱还挺有趣的
其实这部倒是一点都不恐怖,没有jump scare也没有任何恐怖元素,血腥片段都很少而且也吓不到人。但是拍的挺好的,有种复古美。女主的变态心理大概率是遗传自她妈,很多时候其实还挺心疼她的,那段长镜头独白演的很好。
23_029。很个人特色的电影
战争幽灵(A24 求你不要再祸害各位导演了)
文艺片,这种前传大可不必
一切非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就像女主的独白,她只是想要有人爱而已。整体还可以,人物心理转变再拍的细腻一点更好。
不晓得这个片子好看在哪里?这是个杀戮型的片子,比对一下《电锯》、《致命弯道》、《我唾弃你的坟墓》系列,毫无亮点可言。豆瓣也开始注水了?
就1918年来说,她的生活比全球80%以上的人过的都好,她哪里惨了?她就是个天生的变态,不懂得知足,不懂得感恩,人要是都像她这样,人类早就就毁灭了,真不知道拍这个电影有何意义
虽无《X》直白的性,但哪怕是默片时代的AV,也不及春情炸在麦田的幻想诱惑,当真一整个越界的惊颤与醉心,汹涌得比血浆喷射还流畅。那农场牢笼是更遥远了,也因此,禁断得充斥束缚的生活,拼接戴着口罩的社交,成为我们的当下,不知扭曲逆反,何时成为新常态。恐怖元素减少,念及《X》的精髓本是衰老的恐怖,既由Goth发挥得阴风阵阵,那顺势再演这一角色,又奉送了比电影本身更出彩的焦点,陈情与最后比肩《逃出绝命镇》的长镜头,该让世人记住她的名字了,非常加分。最后得说,帅放映员的工作真好哇。三星半。
前传有一点不好写就是,目的地是定好了的,所以任何的发展段落,会更像是为了结局而去,而这里面人物的自然感就会降低,米亚高斯很不错,她放大了自己的七情六欲,像是一个没有边际的少女,她的角色就是发疯的郑爽,最后一镜她的表演可以留下来,那是一个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情境,有一种她错失理想但又到达了目的地的兴奋与悲伤,因为她带了神级的非常规的表演。
#13thBJIFF 8/10 扭曲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 珀尔或许身患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解离性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官能症 从病理学的角度或许可以解释珀尔的情绪无常焦虑暴躁自我封闭癫狂幻想暴力虐杀倾向等心理和行为节奏很棒 几段关键场面对电影进行了分割 对应着珀尔心境的转变 经历数次绝望 这种对亲人复杂的爱与恨逐渐扭曲 珀尔终于坠落“深渊” 拿起戟斧奋力反抗 新鲜的肉体绽放出血肉之花 蛆虫在腐败糜烂的尸体内翻滚 面对不成人形的父母 珀尔终于能够在餐前祈祷 感受日思夜想的解放和自由开篇房间内的独舞 田地里和稻草人共舞 教堂舞台上和“女孩们”共舞 这三幕舞蹈 从幻想憧憬 到纵情释放 到希望破灭 米娅·高斯的表演太有魅力了 低沉 致郁 优雅 深情 几分钟的独白 让人感触难过先写一点...
看完好久之后终于来斟酌着评价了,整体观感太舒适了,私心还是想给五星。米娅高斯的表演自然是全片的最大亮点,七分钟的长镜头独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恰到好处。毫不夸张地说,整部电影就是Mia的个人秀,and God look how she glows。这并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但却可以引起观众出奇一致的共情。亲吻稻草人的pearl,红裙子的Pearl,跳舞的Pearl,举起斧头的Pearl。她在屏幕内歇斯底里,我在屏幕外泪流满面。“我害怕就这样度过一生”,而可怕的是,你也真的就这样度过了一生。每个人或许都幻想过自己是一颗珍珠,但真正被发掘到的珠玉又有多少呢。
Mia Goth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