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感受到了屁民的无奈,只能承当牺牲者,明明知道情报对方不怀好意将要进攻,但是为了维护大韩民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禁止先手,只能防守反击。
然后屁民憋屈的战死,愚蠢至极的战争策略。
影片的前半段不断的在重复世界杯,作战准备时间竞赛两个场景,虽然很重复枯燥,但是反映了当地军民不断拼搏,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士兵之间的问候语都是“必胜”,这个很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音译过来真心是没错的,按理说韩国也是十分尊崇儒家思想的,但是在军事制度上更有独特的特色,要知道有些地方的礼仪政策是只能喊“敬礼”,这些严格的等级制度,看起来很傻比的样子。
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只有傻瓜才为荣誉献身--刀锋之影泰隆
其实没什么意思 韩国在对朝鲜从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被打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明南棒的海军也是草包。
建议只看前三分钟,看完那个美女球迷后就别管了。
虽然可能是整容了,但确实很漂亮啊。
如果有耐心,也可以看到轮机长的老婆,也很漂亮。
其他就算了,有这么多战争迹象,还被打了埋伏。
结合后来的延坪岛炮战,只能说明南棒就是战五渣,如果没有美国佬死撑,早就被北棒统一了。
当然南棒的意淫能力也是宇宙第一,看那个《龙之战》,一个村落里竟然有火炮,用来对抗龙。
这么牛逼,你咋不去统一地球?
虽睹战争片无数,看“延坪海战”还是数度泪湿眼眶。
尤其是影片后期战斗结束后韩国军民对待战死士兵的态度颇为为感人;更有打捞致死坚守岗位,随艇下沉,因至始至终手握传舵,致使船体末于水中,却依然没有歪斜的舵手的感人至深的场景,心中涌出无限敬意,一度泪眼模糊,感觉作为一个这样的士兵,无论在那种政治背景下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片尾花了不少篇幅将片中人物后期真实命运也一一表述,这似乎是很多国外战争片的惯例,同时又是点睛之笔。
使人于影片结束之后,更感慨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的生命活动,而非仅仅讲述角色的故事。
这样的看似平淡的陈述却更有力量,更富有人性感,也体现出对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的战争片似乎从未有过一部是描写真正战士的,似乎总是在描线战争的宏大和将帅的指挥艺术,从没有过向某个或某些战士的致敬,从未有过。
两相对比,不禁黯然。
刚看完这部电影,蛮震撼的。
对历史不做过多评论,无论如何,键盘上的无脑黑无脑五毛永远最恶心。
发动战争最终倒霉的永远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部电影很委婉地表明了这一点。
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大傻战斗牛逼科幻战斗一般,韩国战争片总能在枪林弹雨中拍出点细腻的温情来。
查了一下,当时真实情况只有十八分钟,这十八分钟对为世界杯欢呼的人们来说极其短暂,对正在海上挣扎的海军却犹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总觉得这边厢为体育赛事欢呼躁动,同时间另一边是一群苦哈哈的海军战士与生命做终结,非常讽刺。
导演用较为冷静的手法还原这一历史事件,开头有点拖沓,貌似是为渲染情感做铺垫,以普通的医务兵开头收尾,海上航拍大气恢弘,颇具史诗意味,影片快到三分之一时,转入正题,战争场面与其他影片一样触目惊心,只是一边看一边想吐槽那谁海军上司的脑残,赛事期间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软弱无能,“不许开炮”,“放走渔民”,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寻常的事情他们竟然放!
他们!
回!
去!
为啥?
战斗力不堪一击也许是因为看着战五渣,才更显真实,没有过多地美化,而是着墨于海军战士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奄奄一息的海军即使在炮弹横飞的舰艇上也只是轻轻地说,想回家...挺泪目的,最催人泪下的战争永远都伴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和亲人的悲痛。
尤其是操舵师最后被捞回去的时候,至死都手握方向盘,悲壮震撼...演员表演出乎意料的好,融洽又合乎分寸,于平淡中见真实。
金武烈帅气又禁欲;晋久还是适合这种普通男人的角色啊,从来都不出戏;李玹雨扎实稳妥,爆发力也不错,前途无量。
李莞差点没认出来,还有那么多没有名字的战士,影片接近结尾时一张全艇海军合影的照片配上纪录片中的真人真事,让人瞬间泪崩,片尾接受访谈的生还战士说自己还活着,有点惭愧...不用惭愧啊,不需要用为国捐躯这种道德来绑架自己的生命啊!
国家才应该为这些年轻的逝去的生命惭愧啊!
看到有人评论说全韩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艘艇上,必须大赞一个!
看过《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再看这部,多少差点意思。
这个其实也容易理解。
到了热兵器时代,战争打的完全是科技,人的因素已经很小。
而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名将能顶一支舰队。
所以,《延坪海战》剑走偏锋,把现代海战和世界杯联系到了一块儿。
我去,这电影一开场,就直接把国足逼到了死角。
故事的“战争”氛围其实不太浓烈,毕竟当下都是“和平年代”。
不经事的医务兵到舰艇报道,必然受到老鸟的戏弄。
不过,事实证明,这老鸟除了混的资历外,一无是处,等到事儿来了,这货躲得比谁都快。
这样的货色,相信大家都见过不少吧。
新来的舰长,是个“机器人”。
一副六亲不认的架势。
上来就是三百杀威棒,把船员训得简直回到了新兵营。
舰长之所以这样,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这子承父业,其实还是有一定压力。
为这事儿,其实舰长的女朋友也说过他。
现在都4202年了,过去的历史都过去了,再纠结有什么意思。
该对船员好点就好点。
舰长虽然六亲不认,但女朋友的话还是要听的。
就这耳根子一软,本来可以“上岸”的掌舵长,结果丢了性命。
当然了,掌舵长大概是不会怪舰长的。
他曾经和医务兵说过,能救人的是人,而不是药。
这句话,在后来发生的故事里头得到了验证。
只是,很多时候,能救命的确实是药,老百姓却拿不到。
为什么拿不到呢,确实是因为管事儿的“不是人”。
当时的小船员,大概还是和老百姓一样悲催的。
想拿点药吧,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小兵代价付不起,直接把妹妹给卖了。
在正常巡逻时,舰队遇到了胖子那边的渔民。
以为是渔民,但其实是地方的侦查部队。
明知道是侦查部队,也只能放人啊。
对方也是个狠人,就这么一眨眼的工夫,舰队的活力配置啥的,全都瞄走了。
接下来,胖子那边就制定了一个计划。
说实在的,实在搞不懂这场冲突究竟是为了个啥。
感觉就是无事生非。
上头一拍脑袋,下头就掉了脑袋。
这场擦枪走火,双方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当然,故事里头,只是南方付出了代价。
而胖子那边,大概无所谓。
故事里头主角团灭。
留下的,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关键问题是,这些人的牺牲,完全没有意义。
或许,只是一个人的喜好……
原载 《看电影·午夜场》2015年第12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5年6月24日,韩国上映了导演金学顺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延坪海战》。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取材于13年前在韩国西海延坪岛海域爆发的第二次延坪海战,因而具有较强的纪实意义。
上映首日,就创造了韩国单日的票房冠军纪录。
第二天,韩国总统李明博亲率亲信幕僚前往观看,国会举办了放映会。
一个月后,其观影人次已经突破600万,在北美上映的首星期票房突破10万美元。
《延坪海战》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也体现出了这次海战对韩国民众的重要意义。
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战结束时,以北纬38°线为界,苏军与美军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进行接管。
它们各自扶植的“代理人”,演变成了后来的朝鲜与韩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向韩国发起进攻,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中国和苏联,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
此后,双方的边境摩擦一直不断。
第二次延坪海战就是朝韩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之一。
2015年4月23日,媒体曝光了《延坪海战》的先行海报,上面写着:“2002年6月,世界杯的喊声,延坪岛的枪声。
他们所有人都曾为了大韩民国而战斗。
”实际上,这两件事可能并不存在如此“和谐的并列关系”。
第二次延坪海战爆发当天,正值日韩足球世界杯四强赛,韩国队正在与土耳其队争夺季军。
人们的眼球都集中在了绿茵场,没有给予这场使韩军伤亡25人的海战更多的关注。
韩国政府与民众都沉醉在世界杯的狂欢中,使阵亡将士的家属更加伤心。
例如,在战斗中阵亡的韩相国下士。
2005年,他的遗孀甚至移民美国,离开了令她心寒的国家。
2006年,曾在韩国海军服役的导演金学顺计划拍摄关于第二次延坪海战的电影,以纪念这场当时几乎被民众忘却的海战。
2007年,他取得了韩国作家崔顺兆的小说《延坪海战》的版权。
2009—2010年,韩国的郭景泽导演与白云学导演,也曾试图拍摄关于第二次延坪海战的电影。
在此期间,韩国与朝鲜之间先后爆发了大青岛海战、“天安舰”事件、边境非军事区冲突、延坪岛炮击事件。
这些武装冲突导致的政治敏感性,严重推迟了几位导演制作相关电影的计划。
2012年6月,金学顺导演终于得以着手《延坪海战》的摄制工作。
2013年1月,他曾表示,11年前的第二次延坪海战,韩军有25人伤亡和1艘巡逻艇沉没,惨痛的代价却没有留在韩国人民的记忆中,“这是十分惭愧的事情”。
为了这次忘却的纪念,他雄心勃勃地做出了100亿韩元的预算,并准备采用3D技术进行摄制。
尽管有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国防部、海军与空军的支持,电影得到的投资也远远不够,缺乏资金时只能中断拍摄。
最终,他不得不将预算降低到60亿韩元,并向韩国民众发起义卖和募捐,甚至让演员和工作人员以不支取薪酬的方式“志愿”参加电影的制作。
在媒体的运作之下,募捐活动引起了韩国民众的热潮,捐款数额达到了27亿韩元。
韩国中小企业银行也伸出援助之手,投资了30亿韩元。
最终,金学顺导演获得了80亿韩元的资金。
为了能够真实地还原当时的战斗场景,金学顺导演多次访问了这次海战的幸存官兵,到海军基地收集材料,每年参与追悼纪念仪式,并慰问阵亡官兵的家属。
电影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例如金武烈饰演的尹永夏上尉、晋久饰演的韩相国下士、李玹雨饰演的上等兵朴东赫等。
为了情节的需要,也改编或虚构了部分人物和细节。
例如,全世界各国军队中都普遍存在老兵欺负新兵的现象,但电影中欺负朴东赫的“李兵长”是虚构的;韩相国下士的手,没有电影中存在的神经性疾病;真实的上等兵朴东赫的母亲,也并非聋哑人。
不过,《延坪海战》也有落入俗套之处。
为了达到煽情的效果,凡是符合“家庭温馨、夫妻恩爱、妻子怀孕、初为人父”的男性角色,都在片中“壮烈殉国”。
这几乎成了战争片催泪的“铁律”。
近年来,大概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或女性观众的缘故,日本和韩国的战争片,与青春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经常塑造外形清秀、性格纯良温顺,甚至“呆萌”的男性角色,铁血战士纷纷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李玹雨饰演的上等兵朴东赫,就是这种形象的典型。
对战争片来说,这未免太缺乏阳刚之气。
电影《延坪海战》海报,笼罩在朝军火力下的韩军357号“虎头海雕”式巡逻艇。
韩军357号艇艇长“尹永夏”上尉,手持K5式9毫米手枪,指向伪装成渔民的朝军侦察兵。
韩军357号艇进行训练,韩军水兵手持K2式5.56毫米自动步枪,侧舷上装有1挺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带有机枪防盾。
朝军684号201式巡逻艇艇艏,艇艏炮塔是苏制T-34/85式中型坦克的炮塔改装而来。
朝军684号艇上的水兵手持68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做好了战斗准备。
海上拼刺刀 当今的国际格局之下,爆发大规模海战的可能性极低,存在主权争议海域出现低烈度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却越来越高。
对导弹时代的海战来说,舰炮对射本已不是主流,但在海上的边境摩擦中,《延坪海战》中的近距离舰艇对射,却又是最为常见的作战形式。
这种常见却不常规的舰艇近战,通常称为“海上拼刺刀”。
这并不是朝韩双方首次在延坪岛海域爆发海战。
延坪岛海域位于西海北方分界线(NLL),是朝鲜战争后美国与韩国单方面划定的海上国境线。
最初,朝鲜予以承认,20世纪70年代又予以否认。
1999年6月15日,在延坪岛海域,朝韩海军爆发了“第一次延坪海战”。
朝军鱼雷艇首先开火,韩军舰艇还击后,只用14分钟就赢得了胜利。
朝军恶气难咽,一直在寻找扳回一局的战机。
2002年6月20日,韩军巡逻艇曾拦截了试图越线的朝鲜木船。
当时,韩军就怀疑船上的渔民很可能是朝军的便衣侦察兵,电影也如实地反映了这个片段。
2012年,曾在朝军西海舰队服役过的“脱北者”表示,朝军为此谋划了一个月的时间。
利用日韩足球世界杯期间韩国政府“维稳”的心态,以及韩军“不打第一枪”的交战守则,朝军准备报这“一箭之仇”。
2002年6月29日9时54分,朝军1艘舷号为388的62式高速护卫艇驶向西海北方分界线,韩军第253快艇中队前往拦截。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援助了朝鲜多艘62式高速护卫艇,西方称为“上海”2级巡逻艇。
10时01分,朝军1艘舷号为684的201式巡逻艇越过西海北方分界线。
20世纪60年代,朝鲜从苏联进口了8艘201式猎潜艇,西方称为SO-1式猎潜艇,中国仿制型称为6641式猎潜艇。
朝军仿制了11艘,并对7艘进行改装,变为巡逻艇。
其装有4座炮塔,原型的1号、3号和4号炮塔为2M-3M式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2号炮塔为ZPU-4式4联装14.5毫米重机枪,还装有4座RBU-1200式5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和2部深水炸弹投掷器。
为了加强火力,朝军将1号炮塔改成了T-34/85式中型坦克的炮塔,3号和4号炮塔改成了V-11M式双联装37毫米高射机关炮。
电影中道具艇的武器配置与朝军的改装存在差异。
电影中的201式巡逻艇,尚能在艇艏看到2座RBU-1200,但舰炮的细节经过了改动。
T-34/85的炮塔装有1门ZIS-S-53式85毫米坦克炮,并没有装备炮口制退器。
电影中1号炮塔的炮口则装有炮口制退器,这是SIZ-S-3的原型——M1939式85毫米高射炮才有配置。
2号炮塔也从ZPU-4换成了单管型的70K式37毫米高射机关炮。
其与3号、4号炮塔的V-11M同源,都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机关炮的海军型号,只不过70K为单管,V-11M为双管。
通常来说,韩军将朝军的各型巡逻艇,称为“警备艇”。
电影中也使用了这种称呼。
韩军第232快艇中队出动2艘“虎头海雕”式巡逻艇,舷号分别为357和358,357号艇也就是本片的“主角”。
其装有1门“博福斯”式40毫米机关炮、2座M61“海火神”式6管20毫米机关炮、2挺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与1座“西北风”式防空导弹发射架。
理论上,研制于1972年的“虎头海雕”,应该要比研制于1955年的201式更优越。
“虎头海雕”的最高航速为37节,比201式猎潜艇快9节,机动性占优。
雷达、火控和电子系统,也要先进得多。
然而,201式的排水量为215吨,“虎头海雕”只有170吨,前者的火力强度也更高。
就像电影描述的那样,双方接近之后,韩军一如既往地试图以机动动作拦截朝军。
大部分的海上边境摩擦,多是双方舰艇进行冲撞和挤压。
在电影中,朝军684号艇侧舷上挂着很多橡胶轮胎,就是为了在侧舷冲撞挤压时,起缓冲作用,以免伤及艇壳。
韩军以为,这次行动应该与过去无异,仍然是“船碰船”的对抗,但他们失算了。
10时25分,朝军684号艇的85毫米坦克炮,向韩军357号艇发射炮弹,正式打响了第二次延坪海战。
在电影中,这发炮弹也展开了长达30分钟的战斗场景。
在试映时,参与观影的阵亡官兵家属表示:“电影中99%的镜头,仿佛真实地情景再现眼前,不禁令人落泪。
”韩国媒体也曾盛赞,《延坪海战》逼真的战争场面,堪与《拯救大兵瑞恩》媲美。
如果只看视觉特效,战斗场景称得上逼真。
但是,与第二次延坪海战的现实相比,就只能说电影中的细节,都是虚实结合了。
很多看似“真实”的场景,只是符合人们想象中的战斗场景罢了。
首先,电影中韩军357号艇与朝军684号艇交火的距离很近。
结合远景镜头中“虎头海雕”与201式艇身的长度(分别为37米与42米),双方交火时的距离应该在150米之内。
在现实中,朝军684号艇开火时,双方相距450米。
但是,电影就很难还原真实的距离。
如果两艇相距450米,也就意味着处于航拍状态下的摄像机,只能在更远的距离上拍摄,才能呈现出两艇对射的全景。
在二者外形轮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观众根本无法分清远景镜头中,哪艘是韩军的,哪艘是朝军的。
其次,电影中的战斗场景,主要表现的是双方水兵的轻武器对射。
尽管450米的距离仍然处于自动步枪和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现实中也确实发生了轻武器对射,但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双方的舰炮。
然而,如果以舰炮对射为主,那么“你打我一炮,我打你一炮”的正反打镜头就会泛滥成灾,使电影变得枯燥无味。
以轻武器对射为主,才能渲染气氛,并更多地表现作为主体的“人”。
第二次延坪海战中的轻武器对射不是主要部分,不代表现代海战中没有这样的战斗。
1965年8月6日,在“八·六”海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62式高速护卫艇曾抵近到100米内,向国民党海军的猎潜艇开火。
1974年1月20日,在西沙海战中,解放军扫雷舰和猎潜艇上的水兵,甚至将手榴弹投掷到了越南南越海军的扫雷舰上。
1988年3月14日,在赤瓜礁海战中,解放军护卫舰上的机枪,也曾与越南武装运输船上的机枪展开对射。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双方一直保持航向和距离,处于平行状态下对射了很久。
在舰炮对射时,抢占有利阵位是非常重要的。
韩军蓄谋已久,684号艇所处阵位能够充分发挥侧舷全部火力,韩军357号艇暴露了侧后方,才遭到重创。
电影中治军严谨的艇长尹永夏上尉,居然不知道进行战术机动?
这个疑点的答案,就是韩军357号艇早已失去了指挥。
在真实的第二次延坪海战中,朝军684号艇的第一炮,就击中了韩军357号艇的舰桥,尹永夏上尉当场阵亡,全艇失去指挥。
在电影中,战斗开始后一切关于尹永夏上尉的描述,都是虚构的。
在临死之前,尹永夏上尉才转交指挥权,转交给的人,却是已经身负重伤而丧失指挥能力的副艇长——如此不合逻辑的情节,在现实中并未生过。
需要指出的是,朝军第一炮就击毁了韩军舰桥,其实是持续瞄准和运气的结果。
这种装有坦克炮塔的巡逻艇,又称为“坦克艇”或“装甲艇”。
坦克炮并不装备舰炮所需的稳定装置,只有在风平浪静的内河航行时,坦克炮才有射击精度可言。
在高海况的状态下,坦克艇上的坦克炮,没有稳定装置,只能人工装弹,射速很低,因此命中率较差。
第二次延坪海战持续25分钟,朝军684号艇只命中韩军357号艇5发85毫米炮弹,但射速较高的37毫米高射机关炮命中19发,14.5毫米重机枪命中234—258发。
不过,这5发85毫米炮弹也是韩军357号艇沉没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韩军357号艇的40毫米和20毫米机关炮发射了680发炮弹,却未能撼动水线部位有装甲加强的朝军684号艇。
从战术上来看,双方均有欠妥之处。
在“海上拼刺刀”的战斗中,舰艇应集中速射火力,先进行“舱面清扫”,摧毁敌军舰艇武器和上层建筑,待对方丧失抵抗能力后再予以击沉。
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执着地射击敌军舰艇上的有生力量。
在电影中,358号艇艇长为李清娥饰演的崔润贞上尉。
这是为了加入女性角色做出的设定。
实际上,358号艇的艇长崔英勋上尉是男性。
双方交火后,枪炮声震天,崔润贞上尉通过望远镜才确定战斗已经打响,这样的设定未免太过“弱智”。
357号艇与684号艇都在射击轴线上,为了避免误伤,358号艇未能及时开火。
这样的理由尚可接受,但电影中358号艇的驰援未免太拖沓,令人匪夷所思。
最后,电影中将韩军357号艇的损失拍得十分惨烈。
实际上,韩军只有6人阵亡,19人负伤。
由于朝鲜的封闭,朝军人员损失不得而知,韩国估计为13人阵亡,25人负伤。
战斗打响后,韩军357号艇(左)与朝军684号艇(右)近距离对射。
在真实的第二次延坪海战中,双方的距离要比镜头中的远得多。
在朝军火力的猛烈打击之下,韩军357号艇损失惨重,甲板上一片血腥狼藉。
韩军357号艇艇艏的“博福斯”式40毫米机关炮,向朝军684号艇还击。
朝军684号艇上的水兵,手持98式5.45毫米自动步枪,向韩军扫射。
朝军684号艇上的狙击手,使用SVD“德拉贡诺夫”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实际上,颠簸的巡逻艇上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狙击,丛林作战时才用的伪装布也是毫无意义的。
朝军684号艇上的水兵,手持73式7.62毫米轻机枪扫射,旁边的水兵负责更换弹匣。
韩军“蔚山”级“济州”号导弹护卫舰前来支援,向朝军684号艇猛烈开火,但实际上其并未参加过真正的第二次延坪海战。
朝军684号艇遭到韩军增援舰艇的围攻,2号炮塔的K70式37毫米高射机关炮炮位损毁,朝军水兵死伤惨重。
长枪短炮 既然“枪战”取代了“炮战”成了主要战斗场景,电影中出现的枪械也就不会少。
在电影中,韩军水兵装备K2式5.56毫米自动步枪。
其为韩军制式步枪,由韩国自行研制,但显然参考了美军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的结构。
在军营大门站岗的韩军宪兵,戴着白色钢盔,挎着K2的改短型——K1A式5.56毫米卡宾枪。
其比原型缩短了33厘米,适于后方的勤务兵种使用。
在357号艇上,还安装有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
在战斗场景中,上等兵朴东赫使用M60扫射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枪防盾上有个被打出的弹孔。
这是对357号艇的高度还原。
韩军打捞出沉没的357号艇,陈列于京畿道平泽市的韩军第2舰队司令部。
在左舷的M60机枪防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弹孔,在防盾上的位置也完全相同。
抓获伪装成朝鲜渔民的朝军侦察兵时,尹永夏上尉手持K5式9毫米手枪。
电影中的一段闪回,讲述了1970年,尹永夏上尉的父亲抓获朝军间谍,但未忍心将其当场击毙的故事。
在画面中,韩军水兵手持 M16A1,符合当时韩军的史实。
但是,尹永夏上尉的父亲拿着的手枪却是K5,却是道具设定的瑕疵。
K5是1989年才出现的。
1970年,他拿着的应该是M1911“柯尔特”式11.43毫米手枪。
朝鲜水兵装备的轻武器包括,仿制AKM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的68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仿制AK-74式5.45毫米自动步枪的98式5.45毫米自动步枪,仿制ZB-26式7.92毫米轻机枪的73式7.62毫米轻机枪。
朝军684号艇艇长“李大校”装备仿制TT-33式7.62毫米手枪的68式7.62毫米手枪,朝军狙击手装备SVD“德拉贡诺夫”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实际上,一艘巡逻艇上的水兵不会装备两种口径完全不同的自动步枪。
它们的功能完全重复,弹药又不通用,无疑是后勤的麻烦。
在自动步枪的火力密度足以够用的情况下,还装备73式7.62毫米轻机枪这种二战时代技术水平的枪械,这种设定令人费解。
狙击手的出现则更是落入俗套的表现。
《拯救大兵瑞恩》之后,各国影界纷纷效仿,仿佛没有狙击手就不是战争片。
这个朝军狙击手击毙韩军数人,作用居然比舰炮还大。
实际上,快艇上根本不会安置狙击手,在颠簸的风浪中,连稳定的平台都没有,又何谈狙击?
或许有人会举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军纳尔逊元帅死于狙杀的例子,但当时法军特等射手距离他只有15米。
到了韩国古代战争题材电影《鸣梁海战》,导演甚至安排日本火绳枪兵与朝鲜弓箭手在颠簸的战船上隔海相互狙击。
这已经是彻底的胡扯了,而《延坪海战》也没能逃出窠臼。
就算在快艇上部署狙击手,也不会像电影中那样,在狙击步枪枪管上缠绕用于模仿植物的伪装布。
海洋和快艇又不是丛林,如此“伪装”岂不是适得其反?
电影中还出现了韩军的其他重型武器,包括F-15K“攻击鹰”式战斗机、KF-16“战隼”式战斗机。
它们都是美制战斗机的韩军型号,后者确实曾出现在第二次延坪海战当天,前者则并未出现。
UH-60P“黑鹰”式多用途直升机负责运送伤员。
舰艇包括2艘“浦项”级轻型护卫舰,真实的第二次延坪海战中也确实有2艘“浦项”级轻型护卫舰赶来增援。
电影中出场的2艘中,可以确定其中1艘为“泰川”号,舷号777。
同时出镜的还有2艘“蔚山”级导弹护卫舰,分别是舷号为958的“济州”号与舷号为959的“釜山”号。
但是,真实的第二次延坪海战中,它们并未到场。
韩军357号艇上等兵“朴东赫”,使用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扫射,注意防盾上的弹孔。
这是对第二次延坪海战真实细节的高度还原。
朝军684号艇接连遭到韩军猛烈轰击,艇身冒出黑烟,燃起大火。
韩军派往延坪岛海域执行警戒任务的KF-16“战隼”式战斗机。
韩军“浦项”级“泰州”号轻型护卫舰,前往延坪岛海域进行支援。
前半部分拍的还不错,尤其是对普通军官和士兵生活和感情线的描述。
然而剧情发展到后来完全看不懂了,北边开火的理由完全搞不懂,也没有充分交代,导致后半部分的剧情出了很大问题,完全就是北边猛攻南边死守,然后就是增援赶到。
其实整个战局没那么复杂就是一次遭遇战,在争议水域。
而且南边在军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被打沉一艘军舰,完全是失败了。
结尾就是各种煽情,说实在的确实无聊。
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片子因为知道战争都是残酷的,所以看了以后哭的稀里哗啦是必然的,真的很庆幸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这样安逸和平凡,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保障我们的无忧无虑。
韩国人不管是宣扬自己有多惨多被动多伟大,他们起码能把真实事件搬上荧屏,相比中国要真诚的多。
但是角度使然,站在韩国人自己角度把自己国人拍的多壮烈也很正常,把小北韩拍的就是刽子手,不折手段是否稍失偏颇,只祈祷看过片子的人能真实的正视历史而不偏激妄为,轮人性角度北韩死伤要比南韩多的多。
片子里真的是用了3\4的时间煽情,但也无妨,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才能更显其伟大。
不过是有的地方没看懂,比如李炫雨的角色被人说关系,而他的关系就是操舵手真久吗?
两个人似乎没多少深交至少在李上船之前。
还有李的右手为何变成那个样子?
有人说李炫雨演技增进了,其实还真不觉得,给这个角色安排成主演也是太主角光环了吧,舰艇上被炸一下就晕过去,然后医术也不高超,大家拼命的时候,等他醒来都死伤一半了,看的伤员也是呼喊着让他们振作,不解。
感觉本剧主角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真久的角色,那个拼死护手所有人回航的总舵手,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死抓着不放,泪目。
还有最后,家属们的悲痛,现实中生存下来海军的陈述,能好好活下来是一种愧疚…这种悲惨的事情,看似可以避免,我们是可以提前应对或者采取措施,而不是等着挨打,被炮灰后才做出挽救。
白白牺牲了生命。
那些下达号令的上兵,真丫想给你派到前线。
当局者总是以各种华丽的借口,来开脱推辞或者做事后补偿,然而并卵用。
听从命令有时候也是种悲哀…
02世界杯那会我老汉还稚嫩,憨锅连续黑掉葡萄牙意大利进了四强,这等龌龊操作在思想上经济上都给我老汉上了一课。
与此同时,与我们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同气连枝的亲人们秉持“谁惹我不爽我都打憨锅”的朴素原则,在延坪海上那旮沓把憨锅水军揍了个稀里哗啦,也算给老汉们出了口恶气。
这片讲的就是那会的真事。
情节还是很简单的。
片里憨锅水军有很多问题:一是思想松懈都想着回家找妈看世界杯。
二是后现代社会雄性特征都不太行了很多娘炮。
三是感觉霉锅装备天下无敌,可没想到霉国炮舰也有出口创汇专坑儿子们的水货版,舰炮炮塔都是玻璃的连个装甲都没(笑死)。
四是作风颓散官僚主义扯皮架秧子,就那么几只船还互相坚决不配合。
相反友邦水军虽然又穷又土,但是战斗意志非常坚决,指挥官化妆渔民侦查敌情,交火时将士用命不怕流血牺牲,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 为了弥补舰船老旧火力不足的劣势,居然把t-72坦克炮直接焊到船上用!
那可是125毫米滑膛炮啊亲们!
这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大家庭制式武器的简单粗暴发挥到了极致。
然后开打,憨国水军死伤惨重,为了维护世界杯期间喜气洋洋的良好局面,就忍气吞声低调处理了。
嘿嘿。
还是教员说得好: 那啥拼装备是扯,归根结底要靠人。
兄弟阋墙,究竟是什么让两个兄弟经常找茬打架。
经常在想,是“主义”的问题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也许恰恰是某些大国的杰作。
且不论本片算不算韩国的主旋律,单讲剧情还是不错的。
第一次延坪海战和第二次延坪海战的交战时间分别为14分钟和18分钟。
韩国海军虽然拥有强大的神盾级驱逐舰,但历史上并没有很大的海战战绩,因此与朝鲜的冲突也就成为其海军战史中屈指可数的重要战斗。
这么燃的片子给分自然不会低。为守土保家而牺牲的战士值得每个人尊敬。只是兄弟阋墙总是不幸。前半部分刻画官兵们战友情谊,但因线索略多而零散显得有些凌乱,一些细节交代反而因此不甚清晰。因脸盲我开始甚至没把韩下士和李士兵分开。战争情节刻画较细腻,但存在画风突变且头重脚轻的缺点。总体不错。
看到后面挺感人的 战斗场面也不错 虽说是小艇互射 但场面拍的确实不错 对于朝韩两国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 但是对于在场的士兵确是生死别离
温情与战斗并存,军人也是人,他们也是普通人,是丈夫,是儿子,打仗就要死人,和平不好嘛!
当年睡觉型观影
战争的场面太惨烈了,真实事件啊,第一次觉得北傀太讨厌了,本是同根生,为什么要有战争?结局永远是平民和士兵买单。
为什么觉得韩国海军的战斗力弱爆了呢?
显然这部没有宣传得那么好!
和世界杯有什么关系?!知道为什么让北朝鲜给揍了吧?就因为在赛场上使坏了。出来混,无论怎么样还,也都是要还的。
细节啊细节,其实就给2.5星咯
哎呀 就是对都是汉子的捐躯片木有抵抗力 但是这部比鸣梁差太多。。。。(片中夹了一枚徐下士 他真是冰块脸军人样板
拍的很真实,很细腻,很感人,最震撼人心的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它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所有发动战争的家伙都是魔鬼,都该遭到人类唾弃!韩国的战争片拍的越来越好了,虽然也是主旋律,但是拍的让人喜欢看,不恶心。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就是恶心类型的,好事也拍成了坏事。
剧情平淡。
其实拍的还可以,就是前面文戏太长了,后面还有点煽情。战斗场面还可以,直接看这里就够了
政治论调太严重 其他方面还行 没什么亮点倒是
刚看完 现在眼泪还在打转 打动我的是士兵的精神和保卫疆土的意志
韩国电影真的很喜欢先甜后虐这个模式
难得有海战,首先我是脸盲分不清人,其次朝鲜方面刻画太简单,交战场景画面也就那样。
目瞪口呆 不服不行 愿意再看一次的好片
我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世界上正发生着互相伤害
打仗真的好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