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解放的生命之火1760,布列塔尼,法国
女佣捧着一只蜡烛,带领着女画师玛丽安走进房间,用蜡烛点燃了壁炉里的火,在工业革命尚未入侵这个位于法国西部的半岛形区域的彼时,火焰曾经等同于生命或神性,正如同古希腊哲人曾经将生命比作一团活火,火焰也作为影片中隐藏着的主要角色,完成了她的第一次亮相。
这位名为玛丽安的女子打开画架,赤身裸体坐在火炉旁,来自路获得逆光照耀着她凹凸有致的身体,若隐若现。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身体”的概念无处不在,正如同三岛由纪夫对文字叙述的身体化尝试一般,瑟琳·席安玛通过自身的女性身份,提出了一个激进而柔和的影像本体论——影像,就是身体,而观看快感则等同于触摸快感,触摸可以是感官的,也可以是情动的,我们的认知敞开,任由一种强度的入侵。
而火焰则喻示着触摸的危险性与诱惑性,它是生命和死亡本能同态的,运动中的精灵,在某些时刻,它迅速地性化,就在那长达47秒的“抚摸”之中,是火焰与没有生命的画像的华彩轮舞,正如同影片将视觉转为触觉,当火焰在这张无头画像的大特写中掠过时,这段运动的路线解构了远观画作时所产生的眩晕,将其表述为真实的,可触碰的身体;摄影机伴随着烛火,试图完成一个并不是那么规范的椭圆形,然后定在了这具身体的左上角,这时,我们回忆起,是不完整构成了美,在接下来的两个镜头,玛丽安面对着面前的火光,下一个镜头,她凝视着这张被擦去面孔的画像在壁炉中熊熊燃烧,这一幕蕴含着悲剧性质的崇高张力,火光映照在玛丽安的脸上,通过火光,她们第一次在彼此里面。
这一幕是一次预演,随后,在野外的狂欢之夜,当众人的吟唱突然悄无声息,这位名为爱洛伊丝(听起来像是Eros,即爱神)的年轻贵族女子的长裙在荒野中燃烧,一个转瞬即逝的晶体时刻就此诞生,此时,被放置于秘鲁之中的精致火焰开始释放,从野外狂欢的篝火蔓延至长裙,我们可以想象它即将蔓延身体,与燃烧着的少女画像形成了巴洛克式的对称。
随后,这团朝向身体的火焰被人们粗暴地扑灭,一如影片所描绘的,少女状态的消逝。
二.俄耳甫斯的回眸现在,请听一个故事:古典时期,希腊太阳神的儿子,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琴手俄耳甫斯在妻子欧律狄刻死后,决定带着七弦琴前往冥府解救,冥王哈迪斯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你回头看了她一眼,她就会永远不能返回人间。
最终,在接近人间之时,俄耳甫斯没能通过考验,当他回过头时,只听见一声轻轻的告别,欧律狄刻回到了地狱。
自此,七弦琴无法再来打开冥府的大门,摆渡人间与冥界的使者卡戎也不愿意俄耳甫斯上船,他永远失去了欧律狄刻。
谷克多版本《奥菲斯》:诡异与迷恋的现代主义以上则是俄耳甫斯的忧郁故事,在谷克多的版本中,这一凝视混杂了现代性的诡异和诗人的迷恋,而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变成了两个“她”,可是问题在于,当玛丽安将这个故事讲给爱洛伊丝时,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俄耳甫斯?
假设在俄耳甫斯的故事中,他没有回首,而是带领欧律狄刻回到人间,他必然发现身后的这个“欧律狄刻”实际上不过一具空壳,哈迪斯都明白,这场考验必然失败,比起贪婪的西西弗斯在奥林匹斯山上进行着无意义的推石仪式,哈迪斯欢迎俄耳甫斯进入冥府,满足,甚至加速他的英雄游戏,他引领这个愚笨的理想主义者逃逸生/死的二元对立以及不可逆性,这暗示着,如果意图摧毁某种自大的自我,就必须将其加速,与之共谋。
在俄耳甫斯回眸的那一刻,他明白了哈迪斯的不可战胜,与之定立下未被言明的契约,在这急促的一瞥中,他发现,欧律狄刻的身体从未如此美丽过......
玛丽安将自我闭锁在半岛之中与俄耳甫斯的故事类似,《燃烧女子的肖像》也是一个悲伤,乃至绝望的故事,玛丽安究竟不是忧伤的俄耳甫斯,爱洛伊丝才是,她孤独地将自己比所在布列塔尼的半岛之中,空间景观即是她的身体,她是爱洛斯的化身,由于来自修道院,世俗的身体永远无法形成高尚之“爱”,只可能将她降格为欲望的客体小a,一个在力比多间不断流通的货币;她尝试模仿中世纪的虔信者,却不必苦行,因此,当玛丽安第一次尝试给她画像之时,她的眼神中展现了一种蔑视,来自于贞洁少女特有的高傲。
玛丽安的内在幽灵玛丽安并不完全是欲望的化身,她接近爱洛伊丝同样也来自于对于美学之灵的渴望,或者说,那个内在,完美的女性,但另一重含义上,她虽然不为大他者代言,但却是大他者(世俗律令)的傀儡,很多人将此比作女性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在瓜达尼诺影片的结尾,正好相反的是:本身作为道德律令主体的父亲却知晓并鼓励了Elio的同性之情。
回过头的玛丽安,终于成为了俄耳甫斯福柯热衷于揭幕社会,医学,心理学制度之中隐含的规训与惩罚,而《燃烧女子》在男性完全隔绝的私密世界中演绎的却是一场华美的SM,是一场长达121分钟的性爱,或者说是心理治疗,玛丽安对爱洛伊丝的身体进行诱导,践踏,以至摧毁,爱洛伊丝的眼神从高傲变为欲望,再变成一个进入世俗世界的“富豪太太”形象。
瑟琳·席安玛的悲剧性在于,这种被加速到极致的私密最终通向菲勒斯中心的欲望—家庭世界,当玛丽安与爱洛伊丝告别时,她回眸望去,穿着婚纱的爱洛伊丝,和她内在的美学想象之中若合一契,此时,她终于成为了俄耳甫斯,爱洛伊丝则是欧律狄刻......
爱洛伊丝的再次出现则是在一个公共性质的空间中多年后,面对已经结婚成家的爱洛伊丝,玛丽安依旧可以想起布列塔尼海滩上的那些夏日,一个少女悄无声息地终结于此。
一个人是自由的,开怀大笑却要两个人才好。
告别前夜,埃洛伊塞说自己会记得第一次想要亲吻玛丽安的瞬间。
玛丽安问她是何时,她却不答。
起初我以为,那个时刻出现在她问玛丽安是否尝过爱之滋味的夜晚,后来却觉得应当更早,早至玛丽安得知她只听管风琴不闻交响乐之后,一边努力解释,一边弹得有些不成样子的《四季》。
那时的玛丽安慌乱弹着,怎么也记不起谱子,而一旁的埃洛伊塞却是怎么也不愿将目光从她脸上移开。
所以她才会在独自出游归来后对玛丽安说:“一个人的时候,我感受到你说过的那种自由,但同时我又想念着你。
”此处“想念着你”为俄版译法。
私心更偏向英译:"In solitude, I felt the the liberty you spoke of.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我又想起你说的话,可它们却提醒着你的缺席。
-那时的埃洛伊塞在外表的冷漠提防下,内心或许早就相信了玛丽安只是一个散步的同伴,且是一个总在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她,为了缓解她的焦虑而讲述米兰曼妙生活的善良美丽的同伴。
所以当玛丽安向她坦白自己的身份时,强烈的被欺骗感让埃洛伊塞再一次披上冷漠愤怒的外衣:难怪你会有那样的眼神;难怪你那么努力地说服我相信“流放”遥远城市的美好之处,原来只是出于负罪感。
而她面对第一幅肖像的不以为然,也更多是同样情绪的流露。
陌生失真的不仅是肖像中的自己,更是几日来朝夕相处的玛丽安。
曾让她觉得那么亲近的人,忽然如此遥远。
可还是喜欢她啊。
所以才会叫她留下再画一次吧。
接下来便是甜与心碎的混杂。
小心翼翼又难以遏制的愿望与冲动,就像埃洛伊塞熟睡后,玛丽安悄悄拿了纸笔坐下来为她画像。
在单向的注视猝不及防被回望的无措和喜悦里,在几度戛然而止的克制之中,观者感受到的却是久久难以冷却的炙热。
悄悄除却两人作为画家与模特交替改换的位置、彼此抛掷的目光,更难忘是她们的接触——海滩上手的缠绕、礁石后唇的紧扣、脸颊与脖颈的相嵌、拥抱与贴耳的衷情。
交合过程本身被最大化地隐去,没有炫技,没有妖冶,没有失真呻吟,唯一有意给人误导的特写镜头也只是玛丽安用手指向腋下涂擦不可言说的药草。
取而代之是看上去有心无意的暗指——比如镜子将爱人面庞映照在下体,又比如手指在书页间穿梭拨弄。
导演对腋窝镜头的解读-影片的古典油画质感从设色到构图屡屡让人屏息。
纵使前半程玛丽安凭记忆作画艰难迟疑的笔触偶尔会导致分神,孤岛般的叙事空间还是让人始终深陷。
到了全片灵魂所在的篝火戏,火堆两侧的玛丽安与埃洛伊塞望向对方的目光专注到失神的地步,脸庞却在火光中摇曳。
她们笑,又收起笑,惊觉彼此的探询在此刻得到确证。
而表面安静平和端坐在观众席的我,觉得自己也几乎要随着那段阿卡贝拉简短反复的唱词与逐渐攀升的旋律,燃成一场熊熊大火。
可她们究竟在唱什么呢?
"Non possum fugere." 我无法逃脱。
Non possum fugere.-无法逃脱爱意痴缠,也无法逃脱孤岛外的世界。
影片只有在提及这种联结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引入男性的实体,其余男性形象几乎都只是话语中的能指。
就连致使女仆怀孕的人也从未被问及;那枚精子是他留下的唯一痕迹。
第二幅肖像完成了。
一幅画什么时候算是画好了呢?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只是停笔而已。
两个人并肩沉默,无措又失落。
玛丽安不能再将它毁掉,只能任由它将心爱之人带离自己身边。
这一幕,情绪的弦在紧绷后终于断裂。
她们争吵,像是质问对方为什么不够勇敢,却也在责备自己。
或许埃洛伊塞多少还有些天真果敢,愿意放弃婚事,捍卫深情。
或许玛丽安拥有不同于寻常女性的自由,应是有更大的反抗空间,可她怎么敢拿埃洛伊塞的未来做赌注。
沿着既定的轨道,埃洛伊塞至少会在米兰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若是反抗,她不知道等在尽头的会不会只是万劫不复。
很快,这肖像就会在遥远城市一户陌生人家的墙壁上等待埃洛伊塞,像很多年前玛丽安的父亲为埃洛伊塞的母亲所画的肖像一样。
(与此相对,埃洛伊塞的母亲恰是要借着女儿的远嫁,找回自己婚前生活的世界。
)“不要遗憾啊。
你要记得。
” 她们也不是没有勇气,只是。
就这样,一对从不曾企望回到“人间”的恋人,一个成了为留存记忆而作出诗人选择的俄耳甫斯,一个成了在黑暗中主动叫爱人回头的欧律狄刻。
但当离别在即,女仆面前的花束枯萎凋零,她手中刺绣上的图案却鲜艳挺拔如初。
恰好也是红与绿-后来我们得知埃洛伊塞珍存着玛丽安的自画像,也看到她在音乐厅独自听着玛丽安最初弹给她的旋律流泪。
她幸福吗?
不幸福吗?
是不是真的只能偶尔,在能与玛丽安建立联系的事物上,找到一些自说自话的安慰?
玛丽安似乎是更幸运的一方,在告别埃洛伊塞后的若干年内,两次确认这份记忆仍被爱人留存。
但欣慰和心痛究竟哪个更多呢。
所幸影片像是留了扇窗户似的,让这份成全与心碎不至无人知晓:画室的女学生似乎隐约觉察了什么,先是无心地取出那幅被玛丽安放进储藏室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又在绘画习作之中感知并描绘了老师压抑的离愁。
她看到了老师的心事,又或是,想到自己的。
就像我们在片尾长久地看向埃洛伊塞哭泣的脸,或许也会流泪,却说不清是谁的眼泪模糊了谁的视线。
而在玛丽安的视角之外,我们又何尝不是想起了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人。
P. S. 为之后查找方便,附上近日陆续所做的功课:·关于口袋历史与女性着装革命的日记《玛丽安的口袋》 https://www.douban.com/note/741271187/ ·关于俄耳甫斯神话的日记《欧律狄刻的声音》 https://www.douban.com/note/740751104/ ·关于影片取景地的日记《布列塔尼的海岸》 https://www.douban.com/note/740982976/ ·关于片中画家之手实际主人的广播 https://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4395448/ ·收集了部分电影推广小卡片的广播 https://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0731828/ 期待相逢。
The Coast Of Brittany (Whistler 1861)
正如许多人看到的,整部电影的主题非常明显的女性化:片中人物(从主角到配角)、女性镜头占比、唯美的女性画面摄影等,故事剧情和音乐配乐,其实也在紧紧围绕着“女性生命力”这个主题进行。
很多人都在想影片中抛出的一个问题,Heloise第一次想吻Marianne是什么时候。
我会从两人的相知相许说起,而核心就是互相感知和推动的女性生命力,理解了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两人之间的恋情。
影片一开始,由画家视角引出“燃烧女子的肖像”这一主题及背后的故事,画家对恋人一辈子的思念,视线所及画像之后,手指不自觉收紧,眼神悲从中来,连学生也能感知到,看似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故事由Heloise的28页画像和演奏会的落泪收尾,对恋人一辈子在思念画家,恋人的思念是双向的,也完成了故事里双方的约定(Do not regret, Remember)。
相知的开始,是Marianne给Heloise钢琴弹奏四季夏,Heloise一直听和唱的,是荒凉的亡魂音乐,Marianne形容四季夏“不欢快,但是很有生机”,边弹奏边讲述音乐表达的暴风雨中生机勃勃的故事,是Heloise不曾感受到却一直在追寻的“(女性的)生机和存在”(Heloise 在评价Marianne给自己画的第一幅肖像画时评价“ No Life No Presence“),着是Marianne第一次走进Heloise的心里,是“知己”而不再仅仅是散步的同伴。
不欢快,但很有生命力
你的演奏很有生命力,我感知到了修道院以外的声音相知的深入是Heloise独自外出后,对Marianne的心声表白,“我感受到你说的自由,但也感受到了你不在我身边”(影片最后Heloise独自听四季夏的乐队演奏,其实真实地表现了这个状态),这个时候的Marianne已经是Heloise心里的知己,不在身边会感觉到落寞(阿黛尔说这话话时的神态+最后演奏会独自落泪,演技真的没话说),此时Marianne初次感受Heloise的心思(此时更多是知己而非恋人),画作完成的当晚借由母亲之口,“她很喜欢你”“她会谈及你”,Marianne第二次感受Heloise的心思。
片头起:我感受到你说的自由,但也感觉到了你不在我身边
片尾承:我感受到你说的自由,但也感觉到了你不在我身边相知的深化是通过矛盾的爆发来实现的,契机是第一幅画像完成。
Heloise很陌生地看着画像中的自己,微笑着的端庄典雅的淑女,完全没有个体鲜活的存在感,质问Marianne这是她眼中的自己吗?
Marianne回答这是社会规矩、习俗、礼教对出嫁小姐的期待:Heloise:这是你眼中的我吗?
Marianne:这不仅是我的看法,还有社会规矩、习俗和礼教的看法Heloise:你的意思是毫无生命力和存在感?
Marianne:人的存在感是多个短暂的瞬间组成,这些瞬间本就短暂缺乏真实性Heloise:不是所有一切都是短暂的,有些生命的感知是很深刻的(Marianne的神态显示她在这场谈话里已经败下阵来),这幅画没让我引起共鸣,我能理解,但没能引起你的共鸣,我为你感到悲哀(画家应该能与画作灵魂对话,是心灵画手)Marianne:你怎知这画没能引起我的共鸣呢?
我还不知道你是艺术评论家Heloise:我没看出来你是个画家Heloise离开去请母亲来看画了,留下的Marianne心理是奔溃的,无话可说+lose control+困扰三种状态同时出现(后来Heloise形容Marianne的3种行为习惯抚额、挑眉、嘴呼吸,大家注意看细节),Marianne重新审视了画作,毁掉了第一幅肖像画。
Marianne被Heloise激起心理阵阵波澜她心底里其实是认同Heloise的,这个有两个点可以印证。
第一,画作完成的那天晚上,Marianne焦虑地喝酒,毁掉了前一个画家的无脸画,也是在仔细端详后毁掉的,在经Heloise点出后,Marianne意识到自己的的第一幅画其实和前一个画家的画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社会礼教框架内社会的女性的普遍期待(也可以说是要求或禁锢),忽略女性本身,只刻板地追求服饰线条、豪华配饰和微笑的脸,Marianne毁掉了前画家的画,其实也是心底里对自己第一幅画的否定,所以她回应Heloise“你怎知这画没能引起我的共鸣”;第二,第二幅画作完成的时候,Heloise对Marianne说你毁掉第一幅画并不是为我,而是因为你自己,Heloise心知Marianne是有着自己独立见解感知生命力的画家,她只需要推动Marianne画出真正的画作。
Marianne第三次感受Heloise的心意,是Heloise留下Marianne开始第二次作画的时候,第一次以画家和模特的身份,也是两人开诚布公后,第一次的四目相交。
面对Heloise的眼神,Marianne稍显慌张,不自觉眨眼和低下头。
真实模特的眼睛中的生命力,对比前作的空洞
第一次直视模特眼神的稍显惊慌
画家目光的躲闪在女仆事件上,Marianne对Heloise有了更深的认识,女仆怀孕的事情避开了女主人,却相信并得到了小姐的支持和帮助,小姐原本应该和女主人属于同一阶级,但对女仆伸出援手、帮忙找草药、代替女仆做饭以及后期的让画家将女仆流产一幕画下来等,显示出Heloise对不分阶层之人性、不分男女之身体爱护、支持女性在生育上的选择权等,是真正“生命力”的彰显尤其是弱势女性的生命力的彰显,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在这些方面都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Heloise问Marianne是否体验过爱情。
这个时候,Heloise已经通过四季夏的钢琴演奏、Marianne亲手毁了第一幅肖像、帮助女仆堕胎等,对Marianne的知己感觉,借由女仆情爱怀孕之事,慢慢转向爱情;而Marianne回答她爱情的感觉很难述说,紧接着就是Heloise在厨房睡着,Marianne忍不住画睡着的人的画像,这一次作画两人的视线相交是甜蜜的,极像恋人间的动作,不似第一次的目光躲闪。
【这时候,两人之间已然是爱情,我后面会讲到为什么】
画家方向的恋人间的甜蜜眼神
被画者方向的恋人间的甜蜜眼神在对彼此已有爱情感觉的时候,互相点出对方的行为习惯,就很精彩了,通过行为细节感知对方的情绪,已经是非常熟悉的恋人之间才会有的,Marianne了解的Heloise的情绪:被触动,便会双手紧握;尴尬时会咬唇;恼怒的时候会不眨眼Heloise了解的Marianne的情绪:无话可说时会抚额;失控时会挑眉;困扰时会用嘴呼吸Marianne再次被Heloise以猝不及防的讲述乱了心神,在画家不知情的时候,Heloise竟能观察自己入微,又一次感受到Heloise的真情;打牌时又心照不宣地望向对方,享受了久违的欢快;再一次作画,Marianne讲述日常对模特说的话,不经意地表白Heloise,恋人之间的愉悦氛围
面向心爱人郑重其事地表白
轮到Heloise猝不及防的神情,被心爱人夸奖漂亮的怔住,随后的笑容
爱情盛开,女仆的花也开的正好讲述俄耳浦斯故事的夜晚,为两人恋情的结局做了诗意的解释,我们选择主动告别珍藏爱情的记忆,在大家的故事里,感觉更深爱的一方是俄耳浦斯,但Heloise做出不同的解释,妻子同样深爱和懂得俄耳浦斯,主动呼唤爱人回头选择记忆。
Marianne之后的画作即是以Heloise视觉画出的俄耳浦斯夫妻主动挥手告别的场景。
面向心爱人:俄耳浦斯做出了诗人的选择
面向心爱人:是妻子主动呼唤“回头”篝火的夜晚,两人通过目光确认对方的心意,燃烧女子的画像即是发生在此刻,是两人恋情的确认,也是电影的主题引出,两人相爱是对传统社会礼教的突破,接下来女仆堕胎,Heloise鼓励Marianne看过程并在事后把这一幕画下来,也是对传统礼教的突破和纪念,Heloise的勇敢再次打动了Marianne(Heloise摆好动作后Marianne对她欣慰一笑,并欣然作画)接下来是临别的夜晚,大家都只关注到Heloise抛出的问题何时第一次想要吻Marianne,但其实Marianne说出了她的答案,第一次想要吻Heloise,早至Heloise问她是否体验过爱情的夜晚。
那个夜晚,Marianne为睡着的Heloise作画,与肖像画的任务无关,只是想画下恋人的睡脸。
Heloise甜蜜的眼神也回应了她也正爱着Marianne,但当晚处于爱情解惑的阶段,Heloise第一次想要吻Marianne,是那晚之后的第二天,互相说出彼此小习惯的时候。
省略的:you tell me (your first time that you wanted to kiss me)
第一次想要吻你,是你问我是否体验过爱情,其实当时就爱着你
Heloise第一次想要亲吻Marianne,Marianne躲开后Heloise收了收嘴唇电影里有很多次起和承,比如上面提到的I Felt Your Absence,还有就是Guilty&Regret第一次Guilty:Marianne先后从Heloise及其母亲口中,感受到Heloise的真诚后,为自己的欺骗心怀愧疚,主动告知Heloise事实并邀请她第一个观看肖像画,此时是Heloise点出的Marianne的Guilty,"you felt guilty"第二次Guilty:恋人即将被迫分别,Marianne点出的Heloise的Guilty。
Marianne心里想要Heloise反抗却无法说出这个请求,Heloise认为Marianne应该设想她开心或者不开心,但不能将两人的分别怪罪到Heloise即将结婚这件事上,Heloise也是受害者,此时是Heloise请求Marianne,"Do not imagine me guilty"第三次是Regret,临别前夕,Heloise告诉Marianne她感觉到了遗憾,Marianne反而安慰她说,不要遗憾,要记得(don't regret, remember),此时两人是真正成熟理智不带情绪的看待分别这件事,即使分别,也会是彼此一生心中的思念和回忆。
整部电影虽没有太多男性镜头,但通过女性口吻讲述了世俗社会男性的强势:Heloise能否成婚全凭男方对肖像的判断;Heloise宁愿选择修道院生活也不愿成婚,重点讲的是,equality is a pleasant thing平等是让人愉悦的;Marianne不能画男性裸模,只能画女性;Marianne不能以自己名字而是以父亲名字展出画作;Marianne只能教女学生作画;于Heloise而言,Marianne敢于以女性身份独立作画,甚至私下里勇敢地违反礼教作画,对生命力有着自己的感悟,帮助女仆堕胎,是在勇敢的发出女性的声音,是鲜活的女性形象;于Marianne而言,Heloise在被迫继承姐姐命运无法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始终在找寻着自己存在的生命力,肆意奔跑、冷天下水游泳、感知修道院以外的声音、被安排了未婚夫不像大众社会欣然接受反而焦虑、帮助女仆堕胎、以女性角度勇敢追求所爱(俄耳浦斯妻子主动呼唤丈夫回头),都是在传统男性社会下找寻女性生命力的表现,我有自己想爱的人,那便是你,爱你,就是我们追寻女性鲜活生命力的呐喊。
她的不舍
她的追随
片尾承:我感受到你说的自由,但也感觉到了你不在我身边婚后的Heloise,除了画家送的书及书中的恋人画像,还有的,是家中墙壁上挂着的恋人所作的自己的肖像,是否每次看到,会想到曾经和恋人一起作画的时光呢?
离开后的Marianne,画出了篝火当晚的燃烧的恋人的肖像,但只能将爱人背向,画作也深锁仓库中,是无法对外言说的爱恋,但恋人永远在自己的眼里心里。
当画师让女主选一个数字的时候,女主选的28让我的心里小小的偷笑了一下。
因为看完电影的时候,刚好是我第一只脚跨入28岁的三个小时前。
我一直相信这会是我最重要的一个生日。
第一次知道悉尼有queer movie festival,还选了这么赞的片子做开幕,结果已经是第七届了。
两个小时的电影被一屋子的姬佬荷尔蒙环绕在中间,居然第一次压抑的喘不过来气。
开场的主持人说if you're not a woman that loves a woman, too bad. This movie will teach you how. 如果说《违命》里面的感情来的不明不白,那这部电影感情的萌芽就更无迹可寻了,好像是贵族间的一场游戏。
但是法国人总能把这种剧情拍出让人觉得理所应当的感觉。
让人想着,大概在法国就会是这样的吧。
油画基调的光线和构图,让人觉得法国的女孩子真的是画里走出来的。
裙子上被扑灭的火,既是热烈的爱情的样子,也恰恰成为了爱情的终结。
很重要的东西出现再离开,一个人的重逢,以及把书故意翻到28页漏出来的想你的秘密。
这本书,我也有。
很喜欢H在亲吻后说Do all the lovers think they're inventing something new?Probably true.整整五个星期前的周四,和很重要的人无声的告别了。
一年以前我们久别重逢又分离后各自看了违命,之后在计算了各种变量也都无解的状况下,我们变成了对方那半截的诗。
我一直没有办法像她一样做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所以总在是非对错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后来诗还是变成了零零散散的字,不成句。
我也在很久之后意识到悲伤会上头,上头了之后的酒意弥漫像雾一样让人辨不清方向。
既然遇见过就会有抹不掉的痕迹,失去了一些自我,用你的那部分拼上。
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平静的看待这场相遇,希望有一天那团酵母被解冻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办法再变成美味的面包了。
一个星期前,我的老卤发霉了。
两天前我辞职了。
这些陪伴了我很久,曾经很重要的东西似乎忽然都扎堆赶着脱离。
是因为我许的那个愿吗?
希望在28岁的时候能交出一个自由的自己。
因为努力过而舍不得放手,最后成了牵绊。
心里还是会念叨如果没有发生所有的事情,是不是会不一样,希望平行时空里的我,可以果断一点。
心不由主,您会手足无措心神不定,您会咬紧下唇心存芥蒂,您会怒目定睛俄耳浦斯拂弦歌唱:“下界尊神,凡人终极归宿的统治者,请容许我具实禀告:我是为了我的妻子而来,毒蛇断送了她花样的年华,我求您复原欧律狄刻转速太快的生命纱,人类万物全都归你们管辖;你们统管人类的时间最长久。
她度过天年之后,终究得回来当你们的属民。
如果命运拒绝特赦我的妻子,我决心不回去:两条人命凑成一双,让你们欢心。
”复仇女神忍不住掉下眼泪,据说这是她们第一次。
冥王和冥后忍不下心拒绝他的恳求,唤出欧律狄刻,她夹在在阴间新添的亡魂行列,因脚伤而不良于行。
俄耳浦斯伸手接受他的妻子,也接受了他们的条件:离开阴阳交界之前,他不许回头看,否则承诺失效。
他们走上坡的路,穿越死寂,在层墨叠黑中爬上陡峭的幽冥道,已经来到临近上界的边区,他担心她也许跟不上,急于看她,心怀爱怜一回头,她转眼滑落深渊。
她伸出手臂要拉他一把,不然就是让他抓;不幸的是,他两手一扑,除了轻飘飘的空气,什么也没有。
又死亡一次,她对丈夫没有半句怨言: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要怪只能怪丈夫爱她。
她最后一次说出的“珍重再见”几乎传不到丈夫的耳朵,就掉落到来时地。
瑟琳·席安玛(《水仙花开(2007)》,《假小子(2011)》)导演的第四部长篇《年轻女子燃烧的肖像(2019)》(燃烧的女子肖像)(2019戛纳电影节编剧金棕榈),讲述了一位年轻女画师玛丽安(诺埃米·梅兰特)为一位年轻女子埃洛伊斯(阿黛尔·哈内尔)画出肖像的故事。
在两小时的叙事过程中,导演不仅讲述了两位年轻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讨论了其他女性议题:十八世纪法国女性热爱音乐,渴望自由,但却受困于婚嫁、堕胎、就业不平等等等问题,如同今日女性。
全片由三个时空组成,叙事当下开画室的玛丽安,回溯叙事中若干年前玛丽安在小岛上与埃洛伊斯和其他人度过的十二天,以及画作完成若干年后,玛丽安两次遇见埃洛伊斯的不明确时间段。
故事由全知视角和玛丽安视角讲述,正如画家作画,画中人埃洛伊斯始终处在凝视的另一端,作为被观察的客体存在。
然而,如影片标题所指,埃洛伊斯是故事的中心,是画中人,也是导演充满爱意的镜头下的焦点。
这即是笔者眼中仅次于阿黛尔的肉体的电影的精髓。
埃洛伊斯从凝视的另一端走到这一端,从客体转变为主体,在玛丽安的笔下画出自己的肖像。
这一主客转换与俄耳浦斯的爱情悲剧相交融,他注定无法挽回亡妻的悲剧命运,在玛丽安看来是其本身的选择,她说俄耳浦斯选择记住欧律狄刻,这就是为什么他最后回头,他做出的不是爱人的选择,是诗人的。
埃洛伊斯则认为是欧律狄刻在最后关头叫爱人回头,retourne-toi 。
这段对话在展现两位主角人物关系的初始设定的同时,也为她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埋下伏笔。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埃洛伊斯和玛丽安两人自然而然地分别将自己带入欧律狄刻和俄耳浦斯的立场,这也正是电影前半段,即第一幅画像完成以及第二幅画像开始阶段两人看与被看的位置关系。
在第一幅肖像的绘制过程中,玛丽安作为观察者,单方面在脑海中刻画埃洛伊斯的模样,再加以绘画规则、习惯和艺术理论,画出带着其母亲般慈祥笑容的毫无生命的埃洛伊斯。
画家单向凝视,其视线无法覆盖画中人的全貌。
第二幅肖像的绘制,埃洛伊斯的在场使凝视的两端相通,也促成了主体与客体的转换与并存,画家画出画中人,画中人审视画出自己的画家。
神话中的悲剧是俄耳浦斯的回望还是欧律狄刻的告别?
最后一次四目相对,两人摆脱1770年以您互称的桎梏,retourne-toi,渴望再靠近对方一些的诀别时刻,是谁捕捉谁的目光,亦或是是谁将谁揽入再推出自己的视线?
玛丽安和埃洛伊斯两人主客体的转换由本文开头结尾的对白展现,其中埃洛伊斯据理力争,画家和被画者处在完全相同的位置。
同时也体现在两人第若干次滚床单并吸食可以使人起飞的草本之后,埃洛伊斯瞳孔的变化中:碧蓝色的眼睛染上玛丽安眸中的黑棕,埃洛伊斯不仅填满了玛丽安的视线,更是占据了后者的视角,同样,在倒数某一次滚床单后,埃洛伊斯向玛丽安要一幅后者的自画裸像,玛丽安对着特意摆放在对方身下的镜子勾勒自己有几分神似席导演的轮廓。
她所画下的是自己眼中的镜像,也是埃洛伊斯爱的注视下的自己的实体,那么,面对镜子,也许是拉康的镜子,也许是《普通女人》(2017)的镜子,我们是否可以说此时此刻,玛丽安的视角又一次被自己的客体主体化?
CMBYN(2017)中两位男士以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爱情中的人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主体性交给对方,成为对方的对方,也成为对方的自己。
PDLJFEF向前者的结尾致敬,在致敬同时,导演仍不忘继续关于凝视的主客体的讨论:绘画事业颇有成就的玛丽安和嫁给房地产商的埃洛伊斯在剧院包厢层同时出现,后者因剧情的走向和配乐的跌宕而热泪盈眶,前者则演出全程凝视着自己心爱的人,可能期待她的回眸,让这凝视再次流动,可能忌惮她的回眸,只想自己再次重回凝视的主体。
年轻女子燃烧的肖像,是谁/什么点燃了埃洛伊斯的裙摆?
是岛民阿卡贝拉吹起的篝火,还是这无穷无尽的凝视的尽头的心中的火花?
理屈词穷,您会颔首扶额情难自已,您会眉稍轻挑局促不安,您会喘息不定
《烧女图》这片,开场白描,单刀直入,不算拖泥带水,整个回溯理由既叙事起始是“触景生情”的回忆。
镜一
镜二镜一是推,介于开篇房间整体空间感不大,应是主观镜头(玛莉安),正好是触景生情的原因。
镜二反打,依旧在推,回溯展开,顺应主观镜头展开的主观意识,其明确的时空讲述者是玛莉安,与显性接收者(学生),观众作为隐含接收者,回忆的时空是{现在-画作教室},回忆展开或延展的时空是{过去- 艾洛伊兹母亲的别墅}。
此处由后续剧情可知,镜一的画,并非回忆时空中所作的画,此处先按下不表。
镜三
镜四
镜五
镜六
镜七这一组镜头中,突然插入画外音,由视点可知,镜三、四、五组成的运动镜头为玛莉安的主观视点,反打镜六、镜七为客观镜头下的主观感受,由翻译可知,前四句为外貌的客观描述,最后一句为义正言辞的主观感受,这段情节内被叙述的客体为艾洛伊兹,她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会产生心理独白,或主观回溯视点。
镜八
镜九
镜十
镜十一
镜十二镜八开始到镜十二,是一段在上述结构性判断下,匪夷所思的“错误镜头”,镜八人物空间方向对调,镜九即便是长焦浅景深可能看出艾洛伊兹的回身,镜十、十一、十二正因为物理空间的对调,且艾洛伊兹的此在,应视为艾洛伊兹的主观视点镜头,但此处被叙述的客体正是艾洛伊兹,整体时空处于回忆时空{过去- 艾洛伊兹母亲的别墅},艾洛伊兹无主观能动性,不应该产生任何形式的心理独白或者主观视点。
但是回头看一下镜十,得益于诺米·梅兰特出色的暧昧性表演,这个侧身回头瞥视的动作,也同样让观众分享了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在这处错误性的分裂中,摄像机由在玛莉安作为叙事主体的叙事者,隐秘很好的叙事者隐形状态,变为了显形状态,介于整部电影,还有大量跟随主体回忆的移动镜头以及所有角色都所谓“凝视”画外的某些不在场的某物看,这是导演作为真实作者投射到电影中的隐含作者的外显,所以这一系列镜头,其实真正应该作玛丽安背后隐含作者的“思想镜头”为解。
由此观
镜十三
镜十四
镜十五诸如镜十三、十四、十五这组前后镜头构成的虚假悬念,其实按照空间物理关系完全不构成悬念的镜头,充其量只是导演的障眼法而已。
镜十六
镜十七
镜十八
镜十九
镜二十
镜二十一
镜二十二全篇唯二插入配乐的第一段,前文说所有角色都所谓“凝视”画外的某些不在场的某物看,在篝火的一场戏, 玛莉安与艾洛伊兹的所谓“凝视”相接,两人中间一团篝火,其象征意义是在明显不过爱意,因为不可见,其实也完全可以拍地可感,有没有拍是导演的态度问题,导演直接选择了偷鸡,所以理所当然地肯定不能被归结为德勒兹谈德莱叶时讲到的那个无法拍摄的绝对场外,接下来镜十六、十七镜头,动作相同,时空变化,但配乐依旧,情绪延宕下来,所谓爱情的萌芽绵延了下来,镜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的长镜头,摄像机脱离主体运动,是典型的再次显形,内里可以理解为隐含作者感受的思想镜头,观者的感同身受就是再次分裂的。
整体回溯的倒叙上,对显性接收者(学生)的回溯完毕,线性叙述内的反讽结构也就会立刻封闭于此,但是如果故事此时封闭于此,那么真正的结局显然是以既不惊奇也不神秘的未完成结尾来“完成”整体反讽结构,结构的不完整性会导致移情的无所依托,表意失位的同时,表达也不完整,所以为了补足结局的另一段现时展开也就很有不得不的必要了。
镜二十三
镜二十四以功成名就开端,到音乐会结尾。
镜二十五
镜二十六
镜二十七
镜二十八镜二十五所交代的物理空间关系很远,由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直至结尾的大景别渐推至超越玛莉安 的物理视线的小景别的推长镜头,完成了最后一次叙事者显形,此端的玛丽安是不可能看到艾洛伊兹如此细致的悲伤表情的,搭配此时维瓦尔第雄壮配乐在场不可见的画外空间,德勒兹所言镜头的先验主体和超验主体的双重特性,此时镜头下主体(艾洛伊兹)的悲伤,才更是镜头外主体(玛丽安)的内心写照,回归到文本语境下不得不分开,不得不隐忍的时代女性情感,结合到18世纪的现实语境下,表意也才算真正地落地,过剩结构虽然为之前的残缺结构补足了结局,但整体为了做戏而做戏,各种完全不能说有多高明的手段都显得比较笨拙且目的过暴露,差强人意。
在电影的内在形式里,回到镜一那篇“触景生情”,却图文不符的画作上,可以初见端倪,绘画上,由文艺复兴开始,人本主义启蒙,科学式大量解刨人体,研究生理结构,已达到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的-所见,到注重内心世界,剖析心理情绪,表达内心炽烈、忧郁、伤感的情感-所想,在彼时已经由启蒙运动开启的人本-理性的主流现代性世界中,绘画开启了自己的现代性。
对应电影,由内心情感外化所作的所想追忆当初所见,到经历过所见才能画出所感的叙事,依稀能看到某种所指促成能指,而能指最后过剩的现代性在闪现。
不过说到底,电影的本身表现相当一般,其实本撑不起来这么大的命题范式,所以我也要破下题,到底是什么太美需要说一下呢?
那当然是女主之一的诺米·梅兰特了,听闻是姬圈新贵,也是那种个人一眼看到就非常想看下去的养眼类型,所以即便下片两分钟,拉片五小时,也是感觉很值的。
赛高!
好吧 标题是在和朋友们讨论最后那一个long shot和Call Me By Your Name是不是有点相似时突然想出来的 感觉有点witty so voilà 毕竟学了四年法语 总是对法国片有自然而然的亲近感 而这支片子因为故事设定在某个女性还无法堕胎的古典时期所以就更加有sterotypical法国片的文艺感——缓慢 克制 优雅。
浓浓的油画感,压抑的情欲,拿捏适度,虽然觉得有好几处可以更早收尾。
摄影真的特别美,暂且credit to female director/dp。
稍微谈谈几个点1)Female GazeIt's everything. Female/queer director(是女主Adele的前女友lol)真的要比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的直男metoo导演好太多 对女性情欲的描写要细腻真实的多(虽然放在古典setting里还是觉得相当distant -- 更加让我想拍一个现代版的lesbian love story了)看到那个帮忙运画的男工人我超级失望 还以为全片可以没有一个男人出现(那就完美了)2)Reference镜子放在身体下面会想到 最后那个long shot必须想到
Vivaldi的Summer响起来的那一刻 本来以为画面很快就dip to black出credit 但还是持续了整整2分55秒 导演在Q&A里说这个scene是电影最早写出来的 我喜欢她的这句quote “a broken heart is an open heart"还有很喜欢那句Quand vous me regardez, qui je regarde, moi? 当你看着我的时候,你觉得我究竟在看着谁?
——这种desire & sexual tension非常mesmerizing整部片子有很多迷人的凝视 一方面归功于镜头的克制 另外一方面 女主真的太美了... Noémie在NYFF的现场 短发黑西装特别好看
Me, Noémie, and a director who's deep in her thoughts lol片子credit开始roll了几秒钟之后 我开始忍不住哭 我觉得lesbian stories真的太少了 所以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被represent被看见的感动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想到「美好的东西都是速朽的」就像CMBYN 最好的东西是不是都要错过 is sweet melancholy bound to be the undertone of adult life"To look up and find you there, Oliver. For the day will come soon enough when I’ll look up and you’ll no longer be there."
终于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完了《燃烧女子的肖像》,看完后感觉意犹未尽。
可惜在豆瓣没有找到好的影评。
于是在百度上搜了搜,读到一篇很棒的解读,现转载过来给大家看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720956042785696
文 / 阿梦18世纪的法国,一座远离尘世的孤岛上,夜色渐深。
富家宅院里,小姐、画家和女仆三位年轻姑娘围坐在餐桌前,借着壁炉摇曳的火光,读起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并引发了一场小小的讨论,话题的焦点便是“俄耳甫斯为什么回头?
”这是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中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场景。
《燃烧女子的肖像》由法国导演瑟琳·席安玛执导,阿黛拉·哈内尔和诺米·梅兰特主演,在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酷儿金棕榈奖,被誉为“年度最美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18世纪的法国,画家玛丽安只身来到孤岛,给待嫁的富家小姐埃洛伊兹绘画肖像,两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坠入爱河的故事。
在这个18世纪的同性爱情故事中,一则遥远缥缈的希腊神话为何会被刻意提及?
那段“围炉夜话”只是姑娘们打发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或是电影用来调节气氛的桥段么?
恰恰相反,俄耳甫斯神话正是解锁整部电影奥秘的钥匙。
它在电影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看。
一则希腊神话引发的讨论电影中小姐埃洛伊兹所朗读的神话故事,出自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集《变形记》,讲述的是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爱情悲剧。
俄耳甫斯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卡利俄帕之子,他精通音律,擅弹竖琴,和仙女欧律狄刻结为夫妇。
然而,婚后不久,欧律狄刻被毒蛇咬伤致死,俄耳甫斯悲痛欲绝。
他历尽艰辛来到冥府,请求把妻子带回人世。
冥王和冥后被他的真情恳求和优美歌声打动,将欧律狄刻的灵魂交还到他手上,但有一条戒律不得违背——在离开冥界之前,他绝对不能回头看妻子一眼,否则,将永远失去她。
在一片死寂中,他们沿小路上坡,路陡且黑,淹没在一片浓雾里,他们即将到达人间,马上进入边界。
由于害怕妻子走丢,而且急于看她的面容,她的爱人回了头,她立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
她伸手够向他,试图抓住他的手,无助的双手什么也触碰不到。
第二次死去的人啊,她也没有埋怨,他唯一的错就是对她的爱。
故事讲到这里,女仆索菲情绪激动,她忍不住责怪俄耳甫斯为何不听警告,他的回头毫无理由,因为害怕失去妻子反而彻底失去她,这不合常理。
埃洛伊兹解释道,俄耳甫斯无法控制自己,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因而导致悲剧。
画家玛丽安则说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俄耳甫斯只是做了一个选择,“他做的不是情人的选择,而是诗人的选择”。
他选择以诗人的方式留下对妻子的回忆。
在此基础上,埃洛伊兹又做了另一种设想,可能是欧律狄刻在他背后说了一句:“回头吧”。
她们这段讨论给“俄耳甫斯为何回头”提供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答案:第一种,是他情不自禁,疏忽大意,不小心犯下过错。
第二种,是他主动做出“诗人的选择”,以悲剧结局将对妻子的回忆深深铭记。
第三种,是妻子发出的请求,希望他以诗人的方式把自己留在回忆里。
神话故事新解透露出她们的爱情观念在关于“俄耳甫斯为何回头”的三种答案中,第一种答案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而后面两种答案是两位女主角的全新阐释,其中就透露出了她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1. 俄耳甫斯“诗人的选择”:把爱情的美好珍藏在回忆里玛丽安说俄耳甫斯“做的不是情人的选择,而是诗人的选择”。
所谓“情人的选择”,是在现世和妻子白头偕老共度一生;而“诗人的选择”,是把对妻子的爱留在刻骨铭心的回忆里。
关于为何做出“诗人的选择”,电影中早有暗示。
比如反复出现女仆索菲对着一盆鲜花做刺绣的场景。
刚开始绣时,盆中的花朵明媚鲜妍,生机勃勃;等到刺绣即将完成时,鲜花已然颓败凋零,而绣布上的图案却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爱情就如同鲜花,激情澎湃,鲜艳美好,却短暂易逝,唯有回忆永存。
鲜花和刺绣不仅是因为爱情本身具有可逝性,现实因素也让这段恋情面临重重阻碍。
在篝火旁唱起的那首阿卡贝拉中,宛如天籁的女声反复哼唱着:“我们无法逃离”。
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是刻意构建起的乌托邦。
在这里,玛丽安和埃洛伊兹能够尽情享受爱情的欢愉,但始终无法逃离时代的枷锁和社会观念的禁锢。
就像电影中一直缺失的男性角色,你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可他们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时刻左右着女性的命运。
在埃洛伊兹的母亲回来的前一晚,两人依偎在床上,做最后的道别。
埃洛伊兹说:“我有新的感受了,遗憾。
”玛丽安劝慰道:“请不要遗憾,要牢牢记住。
”
对于玛丽安和埃洛伊兹来说,她们深深地知道这段禁忌之恋难以圆满,就算拼尽全力冲破牢笼在一起,也未必抵得过漫长岁月的侵蚀。
她们也做出了“诗人的选择”,用互留画像的方式记住彼此,能够在之后所有孤独的岁月里,依旧怀恋着那些永不褪色的瞬间。
“从此以后,想我的时候,看看这张画就行。
”于是,埃洛伊兹的裙摆永远燃烧在玛丽安的油画里,而玛丽安的自画像永远铭刻在书的第28页。
2. 倾听欧律狄刻的声音:追求爱情中平等的给予和索求在对《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神话的解读中,人们常常关注于俄耳甫斯的主动选择,却忽略了欧律狄刻的视角。
但埃洛伊兹猜测,会不会是欧律狄刻说了声“回头吧”,才把关注的焦点转到了欧律狄刻的身上,第一次倾听了她的声音和想法。
她的设想大胆地指出,“俄耳甫斯的回头”其实是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两个人共同做出的选择,而非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这正体现出《燃烧女子的肖像》整部影片所倡导的爱情观念:在爱情中,保持双方的对等关系,追求平等的给予和索求。
表面上,玛丽安是画家,埃洛伊兹是她的模特,是她观察和绘画的对象。
但实际上,她们之间并不是“画与被画”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互为主体、互相凝视的关系。
在一次画像时,玛丽安准确地说出了埃洛伊兹各种习惯性小动作所透露的情绪:当您被触动,手就会这样。
当您感到难为情,您会咬嘴唇。
当您愠怒,您不会眨眼。
原谅我,我也不喜欢处在您的位置,被别人这般审视。
但埃洛伊兹却表示,“我们彼此是相同的境地,一模一样。
当您凝视着我时,我在凝视着谁?
”她同样自如而精准地道出了玛丽安所有小动作的秘密:当您无话可说,会轻触您的额头。
当您失控,会略抬眉头。
当您陷入困窘,会用嘴呼吸。
当玛丽安凝视着埃洛伊兹的时候,她自己也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
最终这幅画像,并不存在着“谁画谁”,而是由两个人共同创作完成的。
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非常讲究的对称构图,时刻在强调双方平等的爱情关系。
神话故事中隐藏着对人物命运的预言其实不难猜到,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与两位女主角玛丽安和埃洛伊兹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在影片的许多细节上得到印证。
1. 服装配色暗藏玄机《燃烧女子的肖像》画面精致唯美,每一帧都犹如一幅笔触细腻的古典油画,构图和配色极其考究。
画家玛丽安常穿红色衣服,小姐埃洛伊兹在画像时身穿一袭明艳的绿裙,红与绿的鲜明对比配色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但这样的色彩搭配不仅仅是为了凸显视觉效果,其中更暗藏玄机,将电影角色和神话人物巧妙而隐秘地关联起来。
图中这幅以“甫斯和欧律狄刻”为主题的经典画作创作于1862年,表现的正是俄耳甫斯带着欧律狄刻在冥府向人间行进的场景,画中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衣服颜色恰好一红一绿。
油画中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这不止是个别巧合。
在电影结尾,玛丽安以父亲之名参展的画作同样以这则神话为主题,但在她的画中,俄耳甫斯的衣服变成了蓝色,而即将跌落深渊的欧律狄刻穿着纯白纱裙。
再对比角色的服装,此时玛丽安就穿着宝蓝色上衣,而当年的埃洛伊兹正是穿着白色嫁纱和她做最后的道别。
导演的意图呼之欲出,她用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神话,暗喻着玛丽安和埃洛伊兹的爱情故事。
俄耳甫斯代表着画家玛丽安,欧律狄刻显然就是小姐埃洛伊兹的象征。
2. 玛丽安的三次回头和埃洛伊兹的呼唤关于俄耳甫斯的讨论发生影片的中段,以此为分界线,作为“俄耳甫斯”的玛丽安在影片的后半段共有三次回头。
前两次是她的想象,最后一次成为了现实。
在讨论俄耳甫斯神话时,玛丽安和埃洛伊兹仍处于互相试探的暧昧阶段,尚未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在阿卡贝拉的吟唱声中,两人隔着篝火对望,四目含情,才将彼此爱意了然于心。
傍晚的海滩上,第一次亲吻,埃洛伊兹却好似受了惊吓先行离开。
回到宅子里,玛丽安手持蜡烛上楼梯,突然回头看见身穿白纱的埃洛伊兹的影像伫立在门廊间,又迅速消失,如同鬼魅般神秘莫测,这是玛丽安第一次回头。
随后玛丽安走回房间,发现埃洛伊兹正在那里等着她,两人互诉衷肠,走入一段更亲密的关系。
玛丽安第一次回头玛丽安的第二次回头是在两人明确彼此爱慕的关系之后,画像即将完成,玛丽安半夜起床倒水,穿着白纱的埃洛伊兹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她身后,同样稍纵即逝。
玛丽安回到床边,嘴对嘴给熟睡中的埃洛伊兹喂水,长久地亲吻她。
玛丽安第二次回头冥后对俄耳甫斯的警告仿佛回荡在玛丽安的耳边:“一旦回头看她,就将彻底失去她。
”第一次回头时,玛丽安以为埃洛伊兹不接受自己,就此失去了她。
第二次回头时,玛丽安意识到,画像终将完成,她们要面对的未来仍然是分离。
回头即意味着失去。
所以,每次回头看见幻影之后,玛丽安都会来到爱人身边,用各种方式去证明这份爱是真实存在的,是刻骨铭心的。
因为知道要失去,所以才更加珍惜,而所有相处的亲密时光,都像一场精心准备的道别。
玛丽安的第三次回头,终究把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
埃洛伊兹的母亲回到岛上,给待嫁的女儿带来了新娘的白色嫁纱。
埃洛伊兹穿在身上,正是前两次玛丽安回头时看见的模样。
玛丽安交付了她的画像,任务完成,那段短暂而美好的相处时光即将画上句点。
她快速地走下楼梯,想要赶紧离开这里,她害怕最终的失去,一直强忍着不敢再回头看埃洛伊兹一眼。
就在推开门的一刹那,身后响起埃洛伊兹的声音:“回头吧。
”
玛丽安第三次回头此刻,玛丽安知道,她们如同故事里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一样,共同做出了“诗人的选择”。
于是,她微笑着回头,把埃洛伊兹穿着嫁纱的美丽身姿深深印刻在了眼底。
这一影像也被她记录在了名为《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画作中。
多年以后,玛丽安参加画展时,一位老人对她说,她所画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与众不同,在她的画里,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互相对望,“他们还有机会好好道别”。
结语在一部电影中,刻意提及的神话故事或传说往往都别具深意,甚至成为揭秘整部影片的密码。
《燃烧女子的肖像》借由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神话传说,与片中两位女主角玛丽安和埃洛伊兹的爱情故事形成了巧妙的互文。
一方面,她们对希腊神话所做出的全新阐释,揭示出两人对爱情的理解和选择。
她们主动做出“诗人的选择”,把爱情的美好珍藏在回忆里;她们追求双方平等的给予和索求,一种地位完全对等的爱。
另一方面,神话人物与两位主角的命运息息相关,用“俄耳甫斯的回头”呼应电影中“玛丽安的三次回头”,用“欧律狄刻的呼唤”来表达埃洛伊兹的心声,预示着两人命中注定的结局。
两个故事互相交织,又赋予了原来的希腊神话以全新的含义。
你读懂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密码了吗?
一点拙见,感谢阅读!
文章为@光影颜控九瓣梦 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和电影截图。
作为和文本互相交织的俄耳甫斯(以下作Orpheus)与欧律狄刻(Eurydice)神话并非是从Heloise在厨房第一次念《变形记》时开始的。
全片就是Marianne的冥府之旅。
亦如Orpheus离开冥府时手里依然是那把里拉琴一样,Marianne离开时也只有那个黄色的装着作画工具的包裹,和那个装着画布落入海中的扁木箱:一种预演。
Marianne因此纵身跃入冥河去救那些空画布,实则是在打捞存于未知的Heloise的形象。
在经历了漫长的燃烧后,Heloise显影于脱干水分的画布之上,如来时一般被封入木箱离开:Marianne终究在这段告别里将Heloise的形象钩沉出来,亦如Orpheus最后抱拥的是Eurydice的影子一般。
我们会在后文更详释这个意涵。
如果说Sciamma对于这则让读者观众哀伤了几千年的神话进行了某种乐观化的改编,那么这一行为实则抛出了深刻性的思考:爱欲应该只属于那短暂的两周,还是应该存在于长相厮守?
当然各位大可以反驳,两位女性根本没有第二个选项。
但不要忘记那场短暂的争吵。
起因是Marianne想把第二幅画也毁掉。
画的完成意味着将Heloise送到她未婚夫怀中;(抑或说,这样她就可以借口再画下一幅——她为爱甘愿成为西西弗斯,以借此能够一直画下去,想要一直相伴的请求就在嘴边)。
而二人对话里,Heloise说Marianne不够勇敢,确实包含了她所谓不敢亲口说出“反抗吧”的请求;但更多,这个brave指向的是互相信任与理解。
Heloise强调的是“您与我不再同心(solidaire)了”——这还不明显吗?
她在意的并非是其他任何内容:突如其来不得不接受的婚姻命运、之后的生活、甚至承诺;她在意的只有当刻(présence, 在批评第一幅画像时她也说这幅画缺少présence);而更重要的是,她希望Marianne也是这样想的。
在这一问题上,二人一直存在着观念上的错位和滞后。
她们完全的心意相通也极为短暂。
是的,就是在分别前夜的床上谈话时刻。
Heloise的regret并非是悔恨没有爱情未来的现实;她在悔恨已经过去的时刻还不够炽烈——所以二人在唏嘘我们浪费了时间。
Marianne的to remember同样也是,对这段时间最深刻的寄语:只要记得,记得是打破一切厄运的咒语。
1. 记忆的刻度,情感的烈度我们回到开篇。
那幅被学生偶然从仓库拿出的画已经透露了,这必然是一个有关记忆的故事。
Marianne此行的任务在开始时并不简单:她不能光明正大地画Heloise,因为后者拒绝与这幅肖像关联的婚姻。
她需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与此同时竭尽全力,贪婪地用目光吮吸Heloise的外貌与仪态。
但短暂的相处时间对于作画来说依旧显得匮乏。
在第一幅画像作画期间,Marianne有三次扶额的举动。
也许在夜间的第二次确实是她向夫人抱怨到的,归来时间太晚而没有足够光线作画;但其他两次皆是因为,作画对象的缺席。
如何强化记忆(图像作为艺术诞生的原初目的本就是一种记忆的义体)?
大脑并不会如摄影机一般机械纪录一切;它会筛选重要的内容——即在情感上产生震动的场景。
作为一种以强度/层级为度量衡的内容,情感体验愈深刻/剧烈,记忆愈清晰。
所以初期的作画是困难的。
Marianne只能尽可能借由速写这种外部方式去支撑记忆。
转机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是Marianne向Sophie抱怨小姐从未对她笑过。
笑容对肖像不可或缺;同时也意味着此前的相处也许并不能视作愉快。
于是之后Marianne开始大胆起来,虽然也是一种毫无章法的行径,比如直白地询问姐姐的死因,比如自然而然地提起管弦乐而后又以“米兰的美好憧憬”结束。
什么都好,只要能让她产生情感波动,而非仅仅呆立在海滩上或者乱走。
行动当然奏效了。
随着二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深入,她的形象逐渐具体清晰,之后作画进度加快也顺畅了不少。
然而记忆的加深并非没有代价。
在画像完成之际,Marianne已经再也不可能忘却Heloise的脸。
这只是记忆作为此片韵脚第一次显示出其和情感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后续我们会有更多论述。
2. 火、燃烧、触碰、亲吻、生成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片名里“燃烧”的三重意义:那幅因Heloise拒绝而未完成的残像被Marianne无意中点燃、Heloise的裙摆在篝火前被点燃、离开孤岛后Marianne根据这一幕记忆画下的以片名为题的画作。
燃烧是一则情动张力的寓言、一种爱欲状态的象征、更是一个陷阱。
先来思考那幅残像。
这幅据说是前一位失败男画家的作品两次都出现都在夜晚,仿佛难以见光一般。
有趣的是,Marianne为何在交付第一幅肖像的前夜再次对这幅残像挑灯夜观?
我们大可将其归结为她为欺骗Heloise感到guilty,而已决定了明天要主动坦诚又让她心烦意乱。
但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对Heloise的渴望:渴望了解她的过去,渴望面对她的时候不再有所顾忌,渴望没有隔膜地触碰。
尤其是从夫人那得到了“她很喜欢您,因为她常提起您”这个回答之后,这种渴望再也无法被抑制。
然而再怎么渴望,至少在这幅残像上,她过去的面容仍是不可知的。
但那至少产生于Marianne抵达之前,于是她举起烛光细细地看,每个细节也不愿错过。
终于,悔恨与欲望交织在一起的烛火舔到了Heloise的心口;Marianne完成了对她绘画客体的第一次坦诚的触碰。
我们无需去依托瓦莱里“火的形象皆以‘抚摸’为目的”的观点,也无需验证巴什拉论及的“火是‘性化’的”。
毕竟这是一部非异性恋电影,一切根植于异性恋的思考都将丧失适配性,包括已经被讲烂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
Sciamma有自己的哲学,她已经通过火的形象传递清楚地告诉了我们:Marianne带来的火,点燃了Heloise这一惰性可燃物。
当Marianne全身湿透艰难渡过迷津来到这冥府时,一切都已陷入黑暗;而正因她的来临,Sophie将客房生起火,于是有了光明。
自此Marianne的形象便开始与火相融合:她裸坐在壁炉前抽烟斗慢慢恢复被冰冷黑暗冥河水夺走的能量、端着烛台去厨房找吃的、她在厨房的炉火前劳作、她将客房的炉火烧得更旺…她的红裙子就像一团移动的火。
也许各位还记得,她第一次触碰Heloise的形象碎片便是在这间客房的炉火前——轻轻拿起依靠白天记忆画下的多张速写中的一张:恰好是嘴唇。
同样,Heloise第一次露出笑容也是借由火达成的:她向Marianne借烟抽,于是Marianne点燃了烟斗后向她递过去(Kissing through the fire!);之后在羽管键琴的弹奏部分也一样,Marianne的背后始终燃着那团她自带的火焰。
所以二人第一次现实中的肢体触碰,即Marianne为Heloise摆姿势时的触碰,已显得平淡无奇,因为她们早已通过火virtual触碰了很多次。
之后还有:二人在厨房帮Sophie堕胎时,Marianne又在抽烟斗,与此同时应对Heloise关于爱的猛烈发问;Marianne将壁炉烧旺,尔后借着烛光描摹Heloise的睡颜——Heloise醒来更像是被属于Marianne的火光温暖照亮而醒的;这个长镜头也让Marianne像带着火在房间里踱步。
这之后我们更能清晰地从视觉上看到,火是如何慢慢从Marianne那里转移到Heloise身上的。
不论是厨房打牌,还是厨房朗读《变形记》,只要是光源完全来自火焰的场景,Heloise都坐在那个此前Marianne常坐的背对壁炉的位置——但很精巧的是,她只是离火光越来越近,却始终没有完全重叠。
打牌时的火光
读《变形记》另一边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客房还是厨房,Marianne身后的火势都越来越强,在《变形记》前的晚饭达到峰值:毫无遮挡的垂直性仿佛要撑破壁炉的上端。
终于,在篝火段落,这个广阔的室外空间,伴随着充满女性能量的吟唱,Marianne想要触碰、亲吻Heloise的火焰从她的一袭红裙上滚落,顺着她炽热的视线融入再无空间限制的篝火并烧到了Heloise身上。
这段的视角已经非常巧妙地拿捏了燃烧的过程:一段看似的对视,实则是纯粹的Marianne的目光:Heloise始终处于火焰之中;直到她离开正对的位置向田野深处走去,才发觉裙摆的燃烧;然而她并不抗拒,Marianne也并不惊慌,因为二人知晓那是终于成功传达的爱欲。
随之而来二人双手相牵的蒙太奇为这一火-Marianne/燃烧-Heloise的形象谱系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她们终于无须再借由火进行象征意义上的触碰与亲吻,而是开始了实际的行为。
自此之后,火的功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它成了一种Heloise所认定的归属。
在第一个吻后的逃跑,Marianne最终在客房的炉火前找到了她——Heloise开始明白,只要在有火的地方,她总能找到Marianne。
随后理所当然地,第一场性爱也是在炉火前发生的。
之后则是,对于Sophie堕胎场景的搬演,她们与火的相对位置和老妇茅屋中完全一样——甚至可以说Heloise通过催促Marianne画下这一幕的方式再次强化了火-Marianne的形象联系。
作为孤岛上女性问题的解决中枢,老妇的茅屋是隐蔽的,屋内是黑暗的。
Heloise知晓爱人的视线便是火光,于是她要求她“看”,要求她记录这个不可见光的场景——作画需要光线,画作又何尝不是让一些场景见光的方式呢?
甚至,在片尾的管弦乐演出里,引发Heloise泪水的除了与记忆重叠的《四季-夏》,还有作为Marianne形象分身的烛火: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舞台边缘以及吊装烛台上,让她无法移开目光,也让她在泪水中露出了笑容。
当然,燃烧意味着新内容的生成,同时也要耗费可燃物与氧气。
火从此刻开始淡出。
之后的床戏全部发生在白天。
甚至在离别到来的那个清晨,厨房里的火都被炊具挤压而丧失了垂直性。
Heloise的白衣幻象从初吻的夜晚开始出现,只出现在Marianne手持蜡烛的时刻。
是的,虽然衣裙上的火被扑灭,但燃烧的过程并未结束,甚至是从那副残像开始,到此时已经接近结束。
这场ignition最终呈现为,Marianne用火将现实中Heloise的性质永远地改变了;当可燃物耗尽时,对于Marianne来说,Heloise失去了肉身,成为了图像、幻象、刻入记忆的影像——一切比肉身更持久存在的内容。
幸运的是,她可以凭借笔墨不断地再造强化她的爱人,她可以用这种方式无限地占有她,抑或说,她以此不断向身处黑暗之中的Heloise的形象throw the light。
开头的那幅画作,那个火苗侵入Heloise肉身的时刻,已经作为一个个小小的辅佐,成为她们缠绵的证明。
PS:如果把Heloise作为Eros(爱欲)的谐音,并因此将她视为爱神之首阿弗洛狄特(Aphrodite),那么Marianne作为爱神的正式伴侣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的指涉也很明显了。
甚至,Eurydice被蛇咬后走路跛足与Hephaestus本身就是跛子这一点也能对应。
Hephaestus向Zues和Hera复仇,同样以一种讨价还价讲条件的方式赢得了和Aphrodite的婚姻。
两个神话互为表里。
3. 爱欲是一幅画、一首曲、一次艺术体验本节开始,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上一节遗留的问题:燃烧为何是一个陷阱。
Heloise拒绝被画的原因,本质上是对这桩飞来横祸一般的婚姻的拒斥。
然而前8日的相处让Heloise在知晓Marianne的真实身份后,坦然接受了被画-婚姻这一即将发生的事实。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返坦诚前夜的燃烧瞬间。
Marianne想要触碰的virtual movement引起燃烧的不仅是过去的无脸肖像,还是Heloise褪下的外壳——我们说到Heloise是惰性可燃物,但那只是她不可捉摸的洋溢着愤怒情绪的表皮。
这层皮因为Marianne的présence而被彻底烧掉;此后Heloise内里活跃的易燃属性逐渐显露。
这当然是陷阱的开始。
如柏拉图所述,Heloise被艺术的力量迷惑无法分辨模仿与现实:接受被画-婚姻的命运,也就是被点燃的命运,同时也是自焚的毁灭命运。
一种道林·格雷画像诅咒的变体:画里的形象拥有了灵魂,能够永远跟随爱人;而现实里,肉体却不可能再彼此触碰。
有趣的是,很多时刻相比于Marianne,Heloise更像艺术家。
如果说Marianne作为陌生人如炬的目光引起了Heloise的兴趣和同样的反向观看,那么她关于游泳的言说无疑是一种间接回应、一种关于爱的纯粹感性试探。
第一次对话发生在二人相识第2天。
M: 您会游泳吗?
H: 不知道。
M: 不知道怎么游就下海,您知道这多危险吗?
H: 我是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游泳第二次则发生在Marianne坦白自己画家身份的时刻——彼时她说自己明天就要走了,于是Heloise当即决定今天就下水。
M: 所以,您会游泳吗?
H: 我仍不知道我是否会,在您看来呢?
M: 您至少可以漂浮起来。
这是一场直逼perception和intuition的对话——Heloise的形象再清晰不过了。
在这短短几天内她做了很多此前没做过却一直很想做的事,包括迎风奔跑和下海游泳。
理论上来说游泳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但Heloise将其当作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能在恰当的环境里才能知晓自己是否具备或能否被激发。
这很像——去爱的能力:情感的激发无疑仰赖知觉与直觉。
结合想要在Marianne的见证下完成下水的体验,这个回应的指向就更清晰了:我不知道我能否爱您,但我愿意去尝试,直到我能够确认的那一刻。
当然,结合前夜残像的燃烧与突如其来的坦白,此时的下海又有了一层新的意涵:灭火的尝试——甚至在下水前细致地脱去外衣(那层被点燃的表皮)只留了衬裙,希望冥河水可以停止这化学反应。
然而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即便上岸后还以湿漉的状态呆坐了很久,水分一旦蒸发完毕那残存于心口的火星立刻又蓬勃起来。
于是我们再回想初吻后炉火前重逢的对话,分明是“游泳”的延申。
H: 是的,我害怕了——何惧之有?
恍然确认了自己是能够去爱的,且来势凶猛无法抑制,此前未曾发现过,这反身性的惊奇体验令人震悚。
H: 您不觉得所有坠入爱河的人都在创造全新的内容吗?
我知晓并在心中描绘着恋人间的一切举动,只等您的出现。
M: 您梦到过我吗?
H: 无需做梦,您一直都在我脑海。
这段对话表达出Heloise对爱的认知和对游泳的完全一样——一切都具备了,如榫头寻找自己的卯眼一般,她只需要一个恰当的时刻确认这种capacity——那个时刻便是被Marianne的火点燃的时刻。
于是Marianne回应“您至少会漂浮起来”,在Heloise听来也许是,“至少从表象来讲,您是能够爱我的。
”所以她在转瞬即逝的讪笑后回应,“我终于理解您看我的眼神了”。
相比于Marianne通过火的潜在表达,Heloise的表达则直白很多。
几乎她的所有言语都在以另一种方式言爱。
在Marianne帮Sophie堕胎时,她兴奋地问询:“您经历过这种事”,“那您已知晓爱为何滋味”,“当您爱人时,心中是何感受”。
这串问题的回答Marianne在离别前夜悉数道出“您曾问我是否知晓爱人滋味。
现在我回答,是,而且只能是此刻”(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会具体论述)。
当然厨房那晚,二人已经得到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答案:爱的发生就如Sophie突然坠落发出的响声一样,毫无预兆却准确且惊惧,且只能是此刻。
相似的直白,抑或说只遵循于自己当下感知脱口而出的言行无处不在。
论及自由,她质疑到“独自一人就是自由吗?
”以至一定要在第二天体验过独自一人之后,才能给出“在孤独中我体会到了您说的自由,但同时,我感受到我在想念您。
”——她从未认为Marianne的陪伴是监视,甚至,享受她的陪伴、她的目光;Marianne提出自由是因为从接受夫人委托的角度,她无疑就是阻碍Heloise自由的存在。
还有她对第一幅画的批评。
在第二幅画即将完成时,她说过“这次我很满意…也许是我变了”。
是的,也许对第一幅画的强烈不满饱含了对欺骗的愤怒、美好幻想破灭的失落,但我们定会再次被她语汇中所传达的精准感知所震撼。
H: 在您眼中我就是这样的?
M: 并不仅仅是我。
H: “不仅是您”是什么意思?
M: 还有作画的规则、风格惯例、观念。
H: 您的意思是说,这其中并没有生命,没有在场(présence)吗?
M: 您的在场是由许多转瞬即逝的瞬间和状态所构成。
那些也许同样缺乏真实性。
H: 并非所有东西都转瞬即逝。
有些感受会非常深刻……这画不像我,我可以理解。
但也不像出自您之手,这太悲伤了。
当Marianne奉绘画成规与这项委托所隐含的美化要求为圭臬时,Heloise则准确地指出她在作画时并未遵循自己的感受——在足量的互相观察和已发生的交集中,她相信自己带给Marianne的情感体验绝不止于此。
这也是她拒绝向母亲说出促使自己同意合作的原因:体验还未结束,她还未确认能否去爱Marianne,她需要这个契机——同时她需要被认真地描摹,以观测她在Marianne心中激起的情感烈度在正常状态下能达到何种程度。
Heloise无疑非常热爱艺术,一切形式的。
去修道院听管风琴、唱歌、阅读。
Marianne露出的分毫与艺术有关的特质都被她紧紧捕捉(遑论身份揭晓前后)。
在得知她会画画、听过管弦乐之时,她都不断进一步追问那些具体细节。
Marianne不熟练的《四季-夏》演奏让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愉快的情绪并非单纯源自爱欲,而正是因为爱欲的萌发和崭新艺术形式的体验同时发生了。
除了视线,Heloise的爱欲几乎都生发于Marianne带来的艺术体验。
关于画像优劣的争辩、关于绘画与互相观看、关于临摹人体、共读《变形记》、在篝火旁听阿卡贝拉、共同创作Sophie堕胎的场景、共同完成肖像最后的部分——艺术体验式的爱欲。
她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必须经历、感受,才能得到回答;在体验之前,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正因为此,她不会受到任何成规的束缚——她就是自己生活的尺度。
爱欲-艺术体验让她一潭死水的生活开始流动、改变、顺其自然、奔向原本不可想象的痛苦的断崖。
燃烧断然是陷阱,但不可能因为惧怕即将面临的持久痛苦而拒绝美好体验的发生——这种美好不会是饮鸩止渴的麻痹性质,而是刻骨铭心,只要拥有就足以获得喜悦与平静。
我一直认为,若将Heloise作为Eros的谐音以视为Aphrodite的化身,辅以《变形记》28页维纳斯哀悼阿多尼斯之死的典故,反而突出了这一喻意的讽刺:她当然如爱神一般会为一切青春、美丽的内容倾尽所有,但作为凡人在这一奋不顾身的过程中则展现出与生本能(Eros)相对的强烈的自毁冲动,即死本能(Thanatos)。
她做出“Eurydice也许是主动呼唤Orpheus回头”的揣测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
4. 我们应该只拥有当刻Heloise的脸被影像赋予了只属于当刻的时间性。
这一暗示从Marianne来到冥府时就开始了:她因为刚从修道院被接回来而并不被长居于此的人了解;她以隐藏面孔的方式拒斥被画而留下一幅无脸残像;我们第一次见到她的脸的时刻也因她的高敏感和愤怒而无限延宕,甚至有一瞬以为在看到之前她就会死去…而Marianne的任务要求她甫一看到Heloise的脸就不能移开目光(同样是艺术体验,Heloise的美也使她难以分心)。
即便如此,那个通过记忆和种种拼贴手段再造出的第一幅肖像依然难逃失去脸的命运。
正如Heloise之后所说“您毁掉第一幅画像并非为我,而是为您自己。
”Marianne在爱欲和真挚坦诚的巨大力量面前终于和那幅建立在欺瞒基础上的画像以及之前的自己决裂:她羞愧地意识到,隐含了另外目的的目光没有资格描绘她的脸——是的, 被毁的再次恰恰只有脸,而并非身体这异质性更强的部分。
而认真坦诚的作画开始之后,Marianne在肖像之外则开始大量描绘Heloise的脸:她浅眠时、她扮演堕胎老妇、她会被珍藏在挂坠盒里的小像…第一次是一种试探,而Heloise没有抗拒——她准许甚至更像赋予了Marianne这一特权。
当然,作画在她醒来后也始终在互相观看的情况下进行。
Heloise对时间的敏感性被凸出为一种特质、甚至一种软肋。
她追求时间的présence(两次吵架),时间的缓滞(对春药的尝试),时间的凝固(画像的完成)。
回想两次由画像引发的争执。
第一次Heloise指责到她感受不到présence——虽然台词省略了从属关系,但借由她之后严厉的言辞(“这画不像我,我可以理解。
但也不像出自您之手,这太悲伤了”)我们可感知到:这个présence并非指她自己,而是二人共同的présence——她希望看到Marianne眼中真实的自己,不掺杂其他一切“我”以外影响的印象;既然要画就应该正当地、以二人同时认真参与的平等方式观看,而非遮掩欺瞒。
同样,在第二幅画像快要完成之际,面对Marianne发出对即将到来分离的焦虑与抗拒,Heloise的愤怒根源并非是Marianne不敢轻易提出的“反抗吧”,而是她对二人关系至此的否定:即便画像的完成终将导致分离,毁掉画像也意味着毁掉了过去这段二人认真互相观看与相爱的时间。
即便这幅画像会和夫人的画像一样先于Heloise到达米兰,在墙上看着她莅临,但意义却截然不同:那是相爱时间的缩影,和28页的画像以及《四季-夏》是同等重要的。
我们也已在第2小节谈过,二人相爱、Heloise的燃烧以及画像完成其实是同一件事:Heloise(的一部分灵魂)通过燃烧永远凝固在了那幅画里。
Orpheus与Eurydice的神话作为一种弱化悲剧性的意义指引从厨房朗读(篝火之夜)开始萦绕至终。
饭前Sophie在绣的那盆插花在临别之时凋谢;它们被复现在刺绣上,保持了永远盛开的状态。
初吻结束,Marianne开始看到之后每夜都出现的白衣Heloise幻象。
甚至,在使用春药的那一夜,剧本里还有第二幅肖像活过来(如Heloise的反应一样瞳孔变黑)缓慢地说着“我爱你”的场景(删掉是好的,否则会有些过度)。
Marianne在米兰参展的那幅画再次使我们想起,这趟冥府之旅只有一个目的:好好告别。
她充满生气的人格与艺术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旧宅焕发新生,让夫人、小姐、女仆都露出了笑容;即便确实如自己所说“什么也没做”,她异质(火)又暧昧(通过作画将自己与她者的边界模糊)的存在本身就是Orpheus弹着里拉琴的吟唱。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抓住一些意义:对Orpheus选择了记忆和Eurydice主动呼唤他回头的揣测也是同一件事——当刻,情感的最高点与唯一性。
通过巧妙的影像呈现,Heloise的脸能且只能存在于她与Marianne互相认真观看的时刻,亦如她自己所说“并非所有东西都转瞬即逝,有些感受会非常深刻”:当爱人在身侧时一刻都不要浪费;即便之后不再能共处,但如果目光不能相交或落于彼此身上,那么即便身处同一时空也没有意义——我们只能在此刻被看、被看到,我们在看时的所有感知会成为剧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成为深刻的记忆;而艺术可以将此刻驻留,为时间涂上防腐的香料,在一次又一次地重画、重奏及重看里将记忆刻入不朽。
所以,这个看似遗憾的结局又何以让我们哀叹呢?
二人对于彼此都升华成了一种编入了记忆质料的艺术形式。
Marianne看到Heloise的新画像以及她远处的身影,Heloise则沉浸在舞台上一切与Marianne有关的现象与物质内,亦如她享受的每一个过去的当刻一样。
28页的日常沉淀与Heloise的哭泣是给观众看的(我们不得不暂时依附于Marianne的视角),而事实上二人根本无须任何滞后的再次确认,she didn't see me也并非不愿回头或如何——临别的床上作画已经包含了一切对未来的绝对信任。
既然只有当刻是崇高真实的,那么只有当刻便足够了,当刻确认了这份爱欲的永恒,也因此它永远鲜活,永远在生长,永远拥有可能性。
援引Sciamma自己在访谈中所讲的再合适不过了:我读到(有人说)这是一种「不可能的爱情」,但我并不想把它描绘成一种不可能的爱情。
我将它看作是一种可能的爱情,当我在展现这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已经给出了它的所有潜力。
因为这部影片的基础,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记忆,而即使是在描摹失落的时候,我也想展现一条光明的道路。
事实是,这种感觉是活的,它不是悲剧性的,它也并没有终结。
这种爱就是解放,这部影片想要表明,它只会继续生长,而且它是有未来的。
5. 彩蛋在临别夜话里,Heloise没有言明她第一次想吻Marianne的时刻。
我认为这个时刻就是Heloise在画架前向Marianne指出观看是平等的时刻;很大程度上这大概也是Marianne第一次想吻Heloise的时刻。
视线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穿过了面容与身体及一切具体内容——一个近似亨利·米勒所描述的激起爱欲的解域化时刻此前的互相观看累积成了深入表面的了解,画布上复现的也不再是单纯的形象,而因此拥有了灵魂——反过来想,Heloise又何尝没在画呢,她不过在用眼睛画罢了。
观看的相互性是影片的基调,在初吻之前的部分尤为明显。
比如Marianne仔细看Heloise步上楼梯,随后便是Heloise由借书为目的而几乎以同样视角观看Marianne的段落。
又如Heloise第一次闯入Marianne所居客房之时,她正穿着那条绿裙子研究仪态;当她脱掉裙子匆忙从帘子后出来时,Heloise正端坐在椅子上看她——到底谁是被画对象的戏谑感油然而生。
回到这个场景,其开端是Marianne觉得她无法让画布上的Heloise笑出来,那笑容总是转瞬即逝。
截至此刻,现实中的Heloise的笑容也确实是转瞬即逝;直到初吻过后我们才看到她几乎时刻都在笑,当然也仅限于在Marianne面前。
然而完成的画像里,Heloise依旧保持着一种严肃的表情——这确实是她真实的常态;终幕的剧院里,在她开始哭泣前也是这个表情。
相反,她的柔和保存在Marianne的涂鸦和小像里。
如果说Heloise的脸只能存在于二人平等观看的时间里,她的笑则以这种更私密的方式被Marianne私藏了。
无法露出笑容 / 愤怒总能战胜快乐
完成版:柔和的渐近线
最柔和的部分注:所有引用台词为参考了亿万同人字幕组 的法语直译与英语版剧本 后的自译。
1. 开场不久Marianne追赶Héloïse去海边,担心她跳海;Héloïse站住之后说:Ça fait des années que je rêve de faire ça.(我想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
)Marianne: Mourir?(一死了之?
)Héloïse: Courir.(迎风奔跑。
)我记得在哪儿看见过法国人喜欢说人生是Nourrir, courir, mourir.(吃饭,跑步,死去)所以我猜法国观众听到mourir和courir的谐音,脑子会动一下。
2. Marianne问Héloïse: Vous savez nager?(您会游泳吗?
)Héloïse: Je ne sais pas.(我不知道/我不会。
)Marianne: C'est trop dangereux si vous ne savez pas nager.(如果您不会游泳的话下海太危险了。
)Héloïse: J'ai voulu dire que je ne sais pas si je sais nager.(我刚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游泳。
)这里故意用savoir是“知道”,而savoir faire是“会做某事”,savoir这个词的双重含义,表现二人沟通不畅。
这个梗后来又用了一次,这次两人关系有所发展,不再出现误解。
这个梗法语特有,英语和中文台词均无法翻译。
3. 全片4位主要角色互相之间均使用敬语,甚至包括母女二人之间,可能是为了表现18世纪法国礼教束缚的社会状况。
然而剧本还是设计了3处没用敬语:母亲略有动情地让女儿像小时候说再见:Dis-moi au revoir comme quand t'étais petite. 并且这句话的t'étais是非常随意的口语,在全片敬语的大环境下出现这样一句话,我估计法国观众会有反差感。
Marianne叫Héloïse不要睡着:Ne dors pas, ne dors pas. 听到这句话,Héloïse马上说自己很后悔:Héloïse: J'ai un nouveau sentiment.Marianne: Lequel?Héloïse: Le regret.Marianne听后恢复了敬语:Ne regrettez pas.还有就是本片一个大梗——奥菲欧,Héloïse叫Marianne回头看:Retourne-toi.
燃烧一截长裙,等一场花事了。作画是一场彼此的注视,深入,以及封箱,断送。俄耳甫斯以诗人的选择压过爱人的选择,供奉回忆当做爱恋,而玛丽安回头的刹那,恒夜里的她纯白如日。从未听过的交响乐在最后骤然大作,风追雨急,兴风作浪,某一刻滑向风眼,再没什么比失重平静。充满灵性的电影,几部短片后想的还是你。四星半。@爱酷电影周
梗埋得好,画展上看到肖像的一幕尤其精妙。小姐在画上的笑容几乎同画家初次凭想象为她作的那幅失败品一样,然而就在那端庄却毫无生机的笑之下藏着只有她们看过的28页书角,那是她的爱人唯一所能做的秘密反抗,正如那本书的主角用回头一瞥向永恒献祭他不屈的爱。
对前面无感但结尾虐到了。
没感觉就是没感觉 觉得无聊并且看睡着了
Hold me in your gaze。先抑后扬,十分柔软和细腻,好几个场景心里咯噔了一下,感觉透不过气来。回味了一整晚,有点希望结尾就停在油画那里。(两位女主的表演实在太好太好了,没拿演员奖实在是今年一大冤案
看着看着就爱上了?
好闷……
片尾那265秒的特写长镜头,随着视角的推进,仿若一副逐渐勾勒晕染成型的油画;随着面部表情的微微嬗动,恰似一首默默召开追忆惘然的情诗;随着泪水和浅笑的丝丝交织,那种欲说还休的,那种无以名状的爱浓稠成一杯忘情水,彼时彼刻,她们多想以对方的名字来呼唤自己。
无感,无趣,矫揉造作。
法式陈词滥调
强调视线和凝视(主动/被动),于是影像本身也成为一幅肖像画,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优雅、高贵又欲念丛生、酣畅淋漓,最后化为身着白裙的幻影,消失在观众脑海。选角已经赢在起跑线:诺米·梅兰特的深邃,和阿黛拉·哈内尔的攻击性,两者构成暧昧的张力,美好的情欲在自由的肉体间奔涌不息。“在独处时,我感到自由的同时还有你的缺席。”“你体验过爱吗?那是什么滋味?”“是爱人的选择,还是诗人的选择?”比起压抑情愫、互相折磨,她们至少有过欢愉的片刻。是欧洲意义上的“发乎情,止乎礼”,第28页画满我对你触不可及的思念。你没有看见我,但我望着你望向别处的泪眼闪烁。
文艺片就该有文艺的结局,勉强三星及格吧。画家和模特相爱了,这很常见啊,职场PUA嘛。但抹在胳肢窝是什么原理?亲的很热烈都拉丝儿了。
为什么说电影是资本堆起来的,因为没钱真的拍不出好作品,独立作品里也难有拍的好看的。这部典型了,内核丰满外表干枯,看的很累。场景只有室内和室外就算了,场面调度也基本为零,除了色彩,纯靠人物两张嘴坐着说,不得不说法国人真的能说,且说的没个重点。构图很美,基调都是古典的油画质感。算了不说了我怕是被好莱坞荼毒,但确实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
太概念先行了吧?很多设计感觉为了表达某些观点过于刻意。我是完全看不出两人陷入恋爱的点点滴滴。
电影似乎设置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从头至尾有些过于依赖两位女演员面部细微的表情,和“看与被看”这个事件本身在情感中的趣味,多少欠缺些新意和锐利。整体上电影有些被其自适的节奏和端起来的气质给拖累了,大海和声浪及其对自由的指涉过于直白,逃亡和女性独立等母题也欠缺深挖,最终只剩下抒发得既克制又饱满的情感力量。篝火中歌唱那一幕很纯粹动人,这或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真正闪亮的地方。 - Alice Tully Hall (9/29/2019)
#72nd Cannes# 今年戛纳的第二部满分作品,又送给了一部赛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影片!影片在极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大文章,有着高度集中和戏剧化的结构,大部分时间仅有三个角色(画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画家和女孩的关系上,写得细腻至极。阿黛拉·哈内尔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影片有着极为美妙的画意摄影,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的峭壁,波涛汹涌大海,对应着人物内心的荒凉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室内的烛光则被以古典主义绘画的方式细腻地捕捉。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室内剧,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历史中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与身体”这一主题浮现出来。人讨论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的那个段落可谓是中心思想。结尾处的凝视,恐怕是维瓦尔第的音乐在电影中被用得最为催人泪
即使知道会万劫不复 只要你在背后喊回头吧 我还是要看向你.....太诗意了
除了女画家的美,别的都显得矫情和无病呻吟
好难看……真是欣赏不来这种文艺片 下的版本翻译也很有问题…绝大多数时间看不懂她们到底在干啥看不懂在表达啥 两个女主也不是我的菜 眉毛都画的好凶 对这种十几世纪的欧洲更没有任何情节 我好肤浅……二倍速播放浪费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后悔……
我更喜欢倒数在第二场就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