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10:43:44《男人们的大和》是由日本东映映画制作、发行的145分钟战争影片。
该片由佐藤纯弥编剧、执导,反町隆史、中村狮童、铃木京香、松山健一、长岛一茂等主演,于2005年12日17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纪念作,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战舰“大和号”及其船员,讲述了一个关于军国主义梦想、信仰破灭的时代故事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大和”号被美军击沉葬身海底。
这是一场与美军大批舰载机群决一死战的悲壮之战,也是三千余名年轻士兵守卫这艘代表着大日本帝国象征与希望的最后战役。
海军特别少年兵神尾克己怀着对大和号满心的憧憬,踏上了这艘超弩级战列舰的甲板。
神尾忍受着舰上严酷的训练,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莱特湾大海战。
然而联合舰队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最终在冲绳战役中,战列舰上三千余名船员们与大和号同归于尽。
多年后,大和号幸存者二等兵内田的养女为了把其养父的骨灰撒回到大和号的沉没地,而找到了另一个大和号的幸存者少年兵神尾,要求其带她出海,从而引发了神尾对大和的一连串的回忆 [2-3] 。
(一)说什么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真是脑残了!
打仗看的是实力不是主义(二)从军事素养层面来讲,士兵动作紧张,他们等级观念还是非常强的,但殴打士兵是赢不了战争的。
对犯错士兵进行严厉殴打看似提升了战斗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可悲的无能狂怒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公司里面制定太过狠毒的规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三)困兽之斗,日本已经黔驴技穷了。
人死只有一瞬,在炮弹面前人和猪狗一样脆弱,一触即死!
(四)这部电影首先就三观不正!
日本要是敢于真诚的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那这个国家还真的不容小觑。
但是就一直这种偷鸡摸狗式的洗白自己犯下的罪行,不仅很low,而且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二战日本就是在这种自欺欺人中才亡国的,靠着军国主义的幻想、意淫,说什么“日本必胜”之类的狗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的下场!
日本法西斯就像电影里面的“大和号”一样,已经不符合时代了,但上面的人还在幻想梦呓。
(五)没有对军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说明还是不够痛,说明日本人的损失还是太轻了!
(六)电影质量给五星,但因为价值观不正确只能打3星。
与同时期的清国不同,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主动地参加帝国主义的竞争,赢得了与清国与俄国的两场大战,终于跻身于列强,避免了被分割欺凌的命运。
然而,两场大战的胜利却逐渐将日本引上歧途,走上了扩张的不归路。
胜利之后,日本逐渐开始以为自己是世界的霸主,能够统治世界。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终于把日本这辆疯狂的战车驱动起来,日本陷入举国疯狂的状态,竟叫嚣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然而接下来的事实是中国把日本牢牢地拖在了腹地,国力根本吞不下中国,自己的石油与钢铁被美国切断,于是又像打了鸡血一般,不顾后果地向美国开战。
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日本人节节败退,终于为自己的骄狂付出代价。
《男人们的大和》讲述的正是这个帝国在自大与骄狂中灭亡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经预料到日本必败的结局,深知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只会让日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仍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换来日本的新生,才能让这个民族脱离癫狂的状态,早日成熟。
大和号面对美军飞机密集的火力打击无还手之力,无奈沉没,大日本帝国也终于灭亡,而大和民族却走向新生。
大和号的沉没终于让沉醉的日本国民醒来,这个曾经自大的民族终于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建立起了强大的新日本。
大和号的悲剧正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必经之痛,一个民族只有经过灾难,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先说说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号称二战中最大的战列舰,对大和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还是从宋宜昌的<燃烧的岛群>中看到的,后来又陆续在一些军事杂志上看过关于大和号的图片和资料,大和号可以说是大炮巨舰主义的巅峰之作了,可惜生不逢时没有赶上那个大炮巨舰的时代,在航母的时代,大和舰最后只能选择自杀式的功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回拍《男人的大和》号称是一步反战影片,说到这部电影的导演中国人应该不陌生,是导演过《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导演佐藤纯弥.从导演这里看似乎还是可以期待的.为了拍摄此片,不仅出巨资复制1:1的大和舰模型,陆海空自卫队也协助拍摄,这架势怎么也不象要拍摄一部反战的影片.其实最近几年日本拍了不少战争片,没看出有哪部是反战的.最近网上有了dvd,就下载来看了看,这部片子可以算作是一部挂反战的羊头煽军国主义情的片子.没想到导演过《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的佐藤纯弥也干这个了.可见日本现在的主流气候是什么样的了.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大和号幸存船员内田的遗愿是把他的骨灰撒在大和号沉没的地点,好和战死的弟兄们重聚,内田的养女想方设法完成内田这个遗愿.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比较有象征意义,一个是内田养女,一个是大和号的另一个幸存者船长神尾,一个是神尾船上打工的少年.基本上代表了现在日本人的老中青三代.幸存者神尾船长这几十年来一直靠打鱼过混着日子,直到碰见了内田的养女.老头本来不愿意带着内田的养女去大和号被击沉的地点,因为他无法面对死去的这些弟兄们, 面对死去的弟兄,活着的是种羞愧这大概是日本武士道的一种精神吧.架不住这个女的执着啊,最后终于被打动,于是老中青三代启航出发了,这期间片子不断通过回忆表现这些船员的从军校到大和舰的兄弟情和象男人一样英勇战斗的战友情.通过这次航行,老头发现这几十年都是在混混噩噩的混日子,最后老头痛苦流涕的感谢这个女的,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生.,最后来到大和号沉没的地点.老中青三代互敬军礼.少年的眼中也露出坚毅的眼神.由于老头心脏病发作.最后少年独自驾船,担当起重任,象征着大和精神后继有人了.从日本人的角度看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煽情片,实际上从日本的票房也可以反映出这点.但是作为一个军事片来看,这个片子是没啥意思的,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其实我就想看看最后那段大海战是怎么拍的,毕竟是耗资这么大.不就是为了这些大场面么.光煽情哪里用得了这么多钱.结果很是失望啊.看来钱全用来造那个模型了,日本电影驾驭这种大场面还是比美国差不少.看了这个片子不得不再说两句政治的问题.这几年日本右翼势力逐渐主导日本政治,越来越觉得和平宪法是种约束.日本是早晚要废掉这部和平宪法的,而且就在这几年.只是这几十年来,由于美国人压着,不少日本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和平宪法下的生活,日本的右翼一直没有放弃,一直要改变,改变现状还是要培养一些民意的.这部影片实际上是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反思战后这几十年来日本"不正常"的状态,希望日本人觉醒.只是咱们看了不禁要问:小日本你觉醒了要干吗?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要看看这些日本电影的,好知道日本现在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别一天到晚还沉迷在和平的幻想中,得作好心里准备.
无论电影好坏,纯粹从大和号这艘船来说(我是船舶工程师),大和号不得不说是大炮巨舰时代最完美的舰船,极具美感和视距冲击力。
很完美的作品,它能早出世五十年一定是纵横大洋的无敌存在,电影里有一段从船艏到上层建筑的镜头,让人震撼至极。
那时候没有电焊,只有铆接,却造出了这艘线条明朗流畅 优美自然的军舰,日本的造船技术令人心惊。。。
请原谅,本影评是伪影评,只是为了给那些看了个电影就为战争贩子洗地的无知少年,普及本片背景知识的。
二战后,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中国、美国,都对日本帝国海军比较宽容,进而认为日本发动战争完全是日本帝国陆军的过错,日军在二战中进行的屠杀平民、无差别轰炸等都是陆军的问题。
海军成了日本二战中的反战力量,海军都是迫于无奈而进行的作战。
因为这种为日本海军开脱的思潮,战后日本一系列的反应二战的电影,都是讲海军的。
也难怪,陆军那些勾当实在太脏,实在是洗不干净了么。
而海军似乎只是作为职业军人而去作战,只是守了做军人的本分而已。
像《啊,海军》《山本五十六》,还有这个电影,另外还有更近的《永远的0》。
海军真的那么清白啊?
不是那么回事吧。
首先日本自明治以来海军就跟陆军争宠,日俄战争时打旅顺,海军建议陆军攻取203高地,只需要在203高地上架炮轰港口内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就能达到战役目的了,但是陆军倔啊,填了上几万条人命,最后才被迫听了海军的建议。
二战前海军为了维持他们在日本政局中的地位,不断的要求造军舰扩充海军,而且为了找扩军理由吹了大牛,说是只要开战,海军就能维护日本的海上交通,正因为日本海军点了头,日本才敢于对华全面开战。
我们国家的人,真是宅心仁厚,对于日本自己的那些宣传,都当成了真理,竟然有很多人为日本帝国海军做辩护,不惜对反对者骂脏话。
很多人认为中华民国那个海军跟没有差不多的,怎么配做日本联合舰队的敌人呢?
既然中国那时候没什么像样的海军,自然也就跟日本的海军没什么交集了。
事实上,日本海军在跟国军作战中交手不可谓不多,而且在历次交手中,中国军人的各项素质都不算差的太离谱。
淞沪会战之初,就是源于国军欲全歼在上海驻扎的3000海军陆战队,并封锁在中国长江内的日本舰艇。
当时中国的中央海军就是在淞沪会战中全军覆没的。
而中国空军与日军的较量中,造成了日军20架左右飞机的损失,日本出云号航母受到重创,迫使日联队长石井义剖腹自杀,空军出战日8月14日成为国军的空军节。
也是在这次战争中,当时的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拍板建议攻取南京,日本海军将与陆军协同作战。
日军对中国内地的空袭,基本都是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杰作。
因为当时的陆军航空兵只能用地面坐标导航进行轰炸,而海军航空兵由于在海上作战的需要,可以不凭借地面坐标进行轰炸。
而林徽因的弟弟,就是跟这样的日本飞机作战式被击落身亡的。
日本海军航空兵进行的是针对平民的无差别轰炸,这虽然不是日本首创的战法,但也是彻头彻尾的战争犯罪。
轰炸重庆的战机中,就有著名的0式战机。
0式战机是在中国战场上,靠炸中国人积累了经验后,才去炸的美国。
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你们就觉得跟中国没关系吗?
日本海军当时为了不依靠陆军控制下的满洲等地提供的铁矿,占领了海南岛作为铁矿石来源,大和号上就有从中国抢来的铁矿石炼的铁。
说这么多大家肯定又要骂我了:看电影就看电影,干嘛说政治?
干嘛说政治?
一个战争片拍的就是战争,主题思想就是非常与政治相关的,怎么可能不谈政治?
政治是什么?
不是几个当官的在电视上斗嘴,政治跟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关联,政治也决定了我们还能不能在这个豆瓣上继续装有文化懂艺术的小青年,更决定了未来我们会不会也与这个电影里的人一样家破人亡。
另外看电影连与该电影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都不关心的人,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受过教育?
更牛逼的是,这么一部电影,有些人看了竟然歌颂起愚忠的所谓武士精神了,你咋不去唱《君之代》啊。
还有,日本近来几部拍二战的片子,都是以现代幸福生活的人们的回忆视角拍的,最后都要给死去的炮灰们敬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前辈。
而且最后还搬出来了“没有侵略军就没有没有新日本”的奇怪观点。
正是那些军人把日本国家差点鼓捣没了,怎么这些动不动就押上全国人性命赌国运的战争贩子们还成英雄了呢?
战争中的人当然可怜,被时代夹裹着的命运当然值得慨叹,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以刻画人性为主旨的手法显得格外的浅薄。
至于电影末尾小船上敬军礼什么的这种段落,让人十分费解,感到荒谬。
——————————
作为一个战舰世界的大和玩家,对这艘船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其实这部电影是我六年级的时候看的,到了今天反而特别想把它记录下来。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光是演员就让人眼前一亮,男神反町隆史,《死亡笔记》中的L——松山研一,还有大家熟悉的苍井优,这几个演员我都有一定的了解,按照这样的CASE,这部电影应该是OK的。
再看故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与大和号相关,比如我们的男主角神尾克己,他很小就参军,结果战火在二战末烧到家门口,哥哥、婆婆相继在战争中死去,再加上抛弃不了的战友情,他最终留在大和号上。
他一上军舰,先卷入了“自愿当替罪羊”这件事,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有时做事情会冲动,也反衬出日本军队的严格军纪,在战争开始时怪不得日本军队会势如破竹。
回家探亲时,他和隔壁的女生妙子——也是他的恋人,说过一句话:“美国是个人主义国家,一盘散沙很好打”,这点又反衬出当时日本人的一个通病——过于自信,这样会使得自己认不清形式,怪不得后期会出现指挥失误。
再后来,就是知道婆婆死后,他对妙子说,冲绳算什么,就是地狱也要去,为了不让日本人再死也要去。
没办法,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军人本身就是以保家卫国作为职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去,和自己个人真实的意愿其实关系不大。
最惨的是大和号沉没后,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最亲的战友、家人、连妙子都因原子弹爆炸的辐射死去,他就这样迷茫地又活了60年,知道得到自己的原来战友内田收养孤儿的善举,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存下来。
很明显,他是一个矛盾的角色,一边想和战友为国家而死,一方面又想活下来和妙子在一起。
说到这,他和内田到底为什么而活?
为了记得他们曾经的模样,因为自己一旦死了,这些留在脑海里的模样和记忆就会消失。
还有,一个人死去并不仅仅是离开人世,而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开人世。
这个世界不会有人再想起他了,那么这个人就永远的死去了之前,他还向一些军官请教什么是武士道,什么是士道,说白了武士道就是抱死的决心,而士道是抱生的希望。
在大和号上,他实践武士道,而在平时,他实践士道。
其实我发现,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被有些人叫做反战片,因为他在讲士兵生离死别时,着重于生,这就是否定了死。
总体来说,神尾是一个矛盾的人物,而他的矛盾,给我们 解释了生之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小人物,西哲、常田、唐木、森肋等等几乎几乎全部与大和号共沉海底。
当然之前也有让人感动的地方,西哲把自己的钱寄给母亲,并希望她把自己忘了;常田最后分别时和妈妈抱在一起,妈妈说“你不能死,不能死啊!
”唐木则是临走前不断挥帽向年幼的儿子和妻子告别,直到他们在自己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而森肋则在大和号沉没后救了神尾,但还是忍受不了失去大多战友的悲痛,最终自杀身亡。
还有更多的普通士兵在大和号出征前一天对着自己的故土哭着做最后的告别,最后同以上几位一样都葬身于茫茫大海。
其实这都是一群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期间命运的写照,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任凭自己和战友们客死他乡,让人唏嘘不已。
再讲一讲战争片段,日本在2005年用最好的技术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激烈的海空大战,死尸遍地血肉横飞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希望以后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什么残酷血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事情发生。
最后扯一下网友的非议,有人说这是军国主义大片,我认为不是,他已经否定了过去日本那种轻生重死的神道,连最核心的精神都否定了,那自然没有军国主义什么事了。
还有人说,这电影太过于煽情,不过假如连感情戏都没有了,这电影就是一个垃圾,是大和号上士兵的惨烈的死亡才让日本人警醒,如果没有他们,也许二战还不会这么快停止,还要死更多的人。
至于战争,说小日本死得好的,我想说,民族仇恨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消失,其实,在战争中,普通士兵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过是军国主义的陪葬品,其实也十分可悲可怜,怎么可以说死得好呢?
结尾少年掌舵将船驶向远方的大海,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已经在现在的少年手中。
作为一个少年,我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不知道这个希望何时能真正全球实现呢?
《男人们的大和》,2005年上映的日本电影。
本来日本人拍的二战电影,也不可能期望其深刻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反思战争,所以本来只是抱着看一场海战片的想法看这部电影。
不过没想到的是连战争场面也比较令人失望。
本片的cast相当强大,主演有反町隆史、中村狮童、松山健一还有苍井优。
但是这些主人公的职位不过是兵曹、伙夫长和水手之类的低级士兵,连军官都算不上。
虽然号称本片复制了大和号主炮的模型,但是其实大部分战斗时间都是描写了几个高射机枪操作手。
更令人无语的是影片为了展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这些操作水手大部分是被机枪子弹打死的。
导演搞搞清楚大和号是吃了无数枚航空炸弹和鱼雷沉没的,美军的战机应该主要扔的是炸弹,美军战机哪有这闲工夫用机场扫射甲板上的士兵?
最后还是提一句,虽然有人认为,本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是反战电影。
但是我不是很认同,所有战争电影都会展现战争的残酷,那么所有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吗?
本片其实没有任何反思日本会败给美国,也没有反思这种把大和号和士兵送上死路的日本内在机制,只是一味的展现这些士兵是忠诚的,善良的,但是为了祖国不得不最后做出牺牲,整个思想格局还是局限了一些。
当片尾时,女主角、神尾举起手敬军礼时,镜头摇向神尾的助手——那名15岁的小男孩——我当时特别怕看到他举起手敬军礼。
但他终于还是举了起来。
这一幕,即便作为一名不想将电影政治化的单纯的观众,也不得不辗转思索。
老、中、幼三代人,在大和号沉没之地,导演用一个长长的镜头表现他们三人敬军礼,这到底寓示着什么呢?
只怕不能单纯的解释为对于逝者的尊敬——事实上它几乎在直白地表白要为日本军国主义召魂,在坦诚地明示日本军国精神依然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同样在影片的最后,敬完军礼之后,那名小男孩头上匝着日本标志性的布条,手握船舵,坚定地看着前方乘风破浪,又寓示着什么呢?
他从前辈的故事上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什么呢?
和平?
友爱?
扯淡,唯一合理地寓示依然是前面说的那句:日本军国精神依然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尽管我非常欣赏影片对于战争机器为平民带来的痛苦展开反思,对于生死离别之间人性的脆弱毫不掩饰,但影片最终透露出的信号依然让我鄙视。
就此而言,那条沉没在大海的 “YAMATO”和这部日本影院上映的“YAMOTO”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日本军国侵略主义的载体。
今天,我终于观看了已经被积毁销骨了的传说中的电影《男人们的大和》。
为什么强调一下呢?
因为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今天是日本投降六十一周年的日子。
当然,“上帝的安排”这种说法对于我这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来说只是一种表述手法,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巧合。
不过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看了一部十分应景的电影,自然要成就点儿什么,书是写不出来,写篇小文儿还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谈一下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想。
首先这部电影看上去就好象一首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歌曲,它存在的形式远远超过它存在的意义。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应景之作,是为创作而创作的产物。
就像为晚会创作的歌曲,是为了完成任务,艺术家们在从事一种被动的劳动,往往缺少了激情和灵感,作品就常常流于假大空的形式,终于成了主旋律。
武侠小说里把内功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境界,区别在于是否打通了壬督二脉。
我看艺术创作也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之别,艺术家有感而发主动创作的作品就属于先天作品,,而作为任务工作完成的应景的作品就属于后天的作品,前者也许因为创作者水平有限,作品并不成功,但是你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努力;而后者也许因为操刀的是个高手而感觉作品不甘平庸,但是你却很难感受到作品里的精气神,美则美矣,却缺乏力量。
这部《男人们的大和》就属于沦为后天的作品。
谈完电影本身,我们再来谈谈这部电影的动机。
战争电影的动机往往是反战,这部电影的导演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但是我愚昧恕,我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动机似乎并不是反战,或者说不仅仅是反战。
电影中有明暗两个动机,明的动机就是在宣扬为国捐躯的武士道精神。
当然这么讲有些笼统,结合电影详细的说一说。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个士兵问长官武士道与士道有什么区别?
长官回答说:“简单说,‘武士道’就是随时随刻赴死的决心。
‘士道’就是始终不渝的按信念活下去。
”影片的结尾,又对这句话作了强调:“感谢你们,又让我活了这么久。
”这里传达一个观点,就是那些活下来的人之所以活着,是为了见证死去的人之所以死去,并把死者的意志传承下去。
这里宣扬了为国捐躯的武士道精神,掩饰了这些人本不该死的现实,掩饰了这些人死不足惜的现实,掩饰了这些人咎由自取的现实。
宣扬死的伟大,掩饰死的悲哀,这本身就是一种怯懦,就是一种悲哀。
第二个动机掩藏在角落里,表露在不经意间,而这不经意确实刻意为之的。
那就是电影中的女人。
她们或失去亲人,或失去生命,这是在表达战争对日本带来的伤害,尤其是死在广岛。
广岛,日本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日本人乞求怜悯的稻草,这值得同情,却不能拿来标榜,你不能因此说出诸如:“他们只是想保卫自己的爱人、家人、朋友和祖国。
”,“日本在战争中也死人了,为何中国老揪住日本不放?
”这样的屁话。
因为这是被别人正当防卫所留下的伤痕,宣扬它只能带着自我的反思和谴责,如果仅仅带着怜悯,那这怜悯,也让人感到愤怒。
这部电影想要像《珍珠港》一样理直气壮的博取感动,但我无法感动,作为一个中国人,它的动机让我无法感动;作为一个影迷,它落入后天的创作也无法让我感动。
能够让我感动的似乎只剩下音乐了,无论是久石让的配乐,还是结尾那首《close your eyes》真的很让人感动,好在音乐本身没有立场。
结尾那首歌,就把它单纯的当作一首歌吧,好歹让我感动一把。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政治话题可言,真的不错,这部电影不是宣传武士道,仅仅只是还原当时日本真正的情况:洗脑,武士道是一个陈旧的观念,日本人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文化动员起来比谁都快,他们要的是那种狠劲,思想上的不动摇,不惜靠毒品,麻痹自己。。。。
船内分成的两边不正是国家利益和恢复理想的冲突吗,谁没有这个时候?
他又没有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歧视,反而是一种委婉的无奈:小时候被国家点名,加入无比光荣的军队,告别家人时的辛酸,大家一起信仰的天皇让他们参加战争,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对与错,只是在战争中摸索着求生之道(往往都是心狠手辣,因为没有的估计都不在了)对于新人的教导,新人的不解,然而新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你们所说的老兵,勉强活下来,战争结束,大审判后自己的青春还在吗,或者说仅仅自己还在吗,被告知自己的国家和自己都是错误的,能接受嘛?
连最基本的平平淡淡都没有,从开始人民对他们期望的目光到书本上反面教材,人人厌恶,这谁能平气的接受(战场上九死一生吃苦耐劳,回来却背上骂名,一生就跟别人玩似的)(没有洗白,就事论事),我觉得这就是右派的由来吧。
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历史,而不是担任种族歧视的下一位(当然我们也不该被歧视),总是说中国没有歧视,起码是大规模的,可能吗?
那些营销号不是天天发什么什么日本第一大厨挑战中国大厨被打脸,日本抱中国大腿,日本美食恶心等等,发出去几天啊,我看的1篇营销号典型文章,4号发出去,5号就有500w的观看量,谁没事会点营销号的视频看?
无非就是一个关键词:日本,我们虽然说是没有歧视,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500w人,保守一点都有几百万人有这种软歧视,可笑,不忘历史≠种族歧视,说这部电影政治化的往往都是自我有种族歧视+刻板印象日本化(每个国家都有人有种族歧视,只不过是谁表现得明显罢了,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好坏同时认清自己)
又名《男人们的防空炮座》
2010.02.02
在航母时代,纯粹的大炮巨舰避免不了成为飞机活靶子的命运。影片叙事偏平庸,煽情太俗气
观感微妙。松山,池松和优酱都好年轻。
侵略者和军国主义分子活该
当时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所崇拜、所维护的东西有多么罪恶。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电影人们也是
真·伟光正。胖子和小屁孩好吃么?
不想掰扯史观。作为电影来说,舰上生活的部分有点看头,应该是有做过一番考据的;菊水作战的血肉横飞,算是达成了某种武士道美学吧。所谓“工业”层面的瑕疵真的挺多的,海空背景前人物的抠图痕迹特别明显,“大和”的远景镜头总是看着跟个大航模似的。。。虽说05年左右的CG水平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彼时日本本土的电影产业拍这种片,真是有种拍不太动的感觉。。。
历史的必然~音乐配得壮烈
本片是一部军国主义片,不过抛开这些不谈,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战争片,最后大和号决战那段拍得很壮烈。
这也许是一部能让人暂时放下仇恨的电影.作为敌人,在这一刻也值得我们敬佩.如果说,有朝你我甚至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入了绝境,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去选择慷慨壮烈的死!又或者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以慷慨之心奔向那必死的征程.
不开心就看个日本的灾难片~嚯哈哈~悲剧的大和~
海军敬陆军的军礼。。。
蠢货们的落后号!看制作人里面还有个打过学运结果往自家拉叶子的人才,物以类聚😥
理性地说,还是不错的影片,感性地说,操,招魂片。
拍的不错,军国主义也有情
态度暧昧的战争片,不能明着给皇军招魂,只好变着花样鼓吹士兵的战友情,一股子的不是我们太无能、只是敌人太狡猾的不甘心
就你们的家人是家人,你们的士兵是义勇双全的男人?算了吧,军国主义的温情片。
忽略立场,日本有些作品真的能教会我们怎样成为一个男子汉。
确实算是军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其拍摄必然会受到右翼势力的影响,在中国也一样,且更甚.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除了编剧有些平庸.CG水平有限.其他都没那么糟.作为战争电影.在角色塑造和战争场面的展现上都要比国内的同题材电影真实.无论出于什么心态.有何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这部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