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从这点上来看,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然而遗憾的是,全片也仅此而已了,并且,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
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其中前两场遭遇战,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
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
好,那我就打给你看。
”因此,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
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什么?
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
不好意思,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当然,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
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然后就没了。
《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
并且,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就连一票主演,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以至于看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
哦,当然,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到了影片快结束时,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但显然,“我”这个字,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
我眼中的《我的战争》,只有“战争”,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
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强行炫技,强行凑戏,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但我还是真心觉得,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拍抗美援朝,越战片不容易!
早期的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2016年我的战争,2007年集绝号,2020年金岗川, 闪电行动,芳华,拍这2种片挺不容易,一是那个年代场景还原度不容易,二是现代的导演没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看了这方便的电影只有冯小刚的还原度高,芳华的一段战戏,2020的金岗川只讲护桥,打飞机,炮兵,工事兵,具体战场戏没拍,可能也不好拍,演员有,但场景不容易还原,韩国片太极旗飘扬还原度挺好!
期待纪念越战自卫反击战时有好新电影。
那个年代一群小伙年级正芳华,吴京,黄轩,邓超,王千源,血气方刚,帅气小伙保家为国!
感恩那些付出青春的少年!
各国正府放下武器好好种田,安居乐业,村居乐才是王道!!!
出于对志愿军的敬意,中秋节特意带着儿子看了这部电影。
鉴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水平,看之前我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知道不会太满意。
但看完后,我还是对影片荒谬的情节感到极度失望。
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我只能用无知来形容,影片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无知、战争的无知、对解放军的无知。
首先对历史的无知,电影一开始交待是1951年,孙北川所在的部队和孟三夏所在的文工团做火车前往朝鲜。
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和美军的阻击。
51年,联合国军已经被打回三八线以南了,朝鲜已经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所控制了,怎么会在入朝的路上冒出一股美军呢。
还有,孟三夏给孙北川的连队送来一袋白馒头。
51年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哪来的白面供给志愿军战士吃,当时战士只有玉米饼和炒面(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在一起),军一级干部也就多了样炒黄豆。
另外,馒头、面包这种食品在战时基本不可能提供,就是后勤良好的美军前线士兵也没面包吃。
做为一部战争片,导演却在影片中给我们展现出他对战争的无知。
最雷人的场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节。
第一、就凭几个炸药包就能把半面山给炸塌了?哎看来我读书少。
其次在狭窄的山路上,坦克的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只要让把第一辆坦克打趴下,后面的坦克就动弹不了,不就认你消灭了。
在的朝鲜战场上是有真实案例的,第十五军的一个连就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歼灭了英军的坦克营。
这种真实的案例导演不去挖掘,非要设计出这种雷人的剧情。
看来香港导演受武侠片影响太深,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还带着大侠的思路。
最让人生气的是最后争夺537高地时,
以下内容可能有剧透。
没想到,我的豆瓣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在失望和遗憾中写下的。
这个观影体验真的并不愉快。
观影前其实我有些心理准备的,因为先期宣传的时候,了解到导演是个香港人时,我不禁心理一沉。
他能体味并拍出“朝鲜战争”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吗?
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他搞砸了。
朝鲜战争是近些年非常难得能搬上荧幕的电影题材,也是按道理来讲,能拍出好电影的题材。
刘烨、王珞丹、黄志忠也是适合饰演军人的演员,然而《我的战争》呈现的,辜负了这么好的题材,也对不起刘烨,王珞丹,黄志忠还算可以的表演。
这三人的表演,是这个电影难得的令人稍稍感到满意的地方。
中秋节,影厅里只有五个人,在我紧靠的左边,是一个父亲,在中秋节带着孩子来看战争电影。
人受到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父亲张嘴说道,咱走吧,孩子没有说话。
估计还在期待着什么。
过了有一分钟,孩子张嘴说到,咱走吧。
父亲于是就带着孩子走了。
这位父亲是个好父亲,他不想跟孩子解释,看,你的爷爷辈的志愿军老战士,就是这么倒下异国他乡的。
我在最后攻山头的枪炮声中有几秒已经合上了眼。
《我的战争》最大最大的硬伤恐怕在于,你们钢铁先锋九连的指导员在哪里????
反正我是没看到,真不知道是谁。
有谁知道请一定告诉我。
对于电影镜头我不懂,就不多说了,但里面那几个类似于射击游戏的第一人称镜头不仅没把我带入电影,反而让我有不适的感觉。
作为一个战争电影爱好者,我关注的是关于战争的细枝末节:既然讲朝战,朝鲜、韩国人哪里去了?
难道总局会因为朝鲜核实验把朝鲜人的镜头都剪了?
拍出一点两面三三制真的很难吗?
美国人用马克沁重机枪干什么?
美国人的巴祖卡安上二战德国的坦克杀手的防盾做咩?
九连撤出阵地之后讨论如何对付敌人坦克并费劲在山上安放炸药炸山石的时候,美国人的坦克恐怕早就从公路跑过去了吧?
九连哼哧哼哧地扛着日本人的九二式步兵炮真是让人心疼捉急,就不会搞个迫击炮?
我都懒得回想美军手里到底手里出没出现过加兰德步枪,都懒得去纠结水连珠到底出没出现过在志愿军手里,因为这和我回忆起除了主角外例如什么大迷糊、文艺兵甲乙丙丁之类的角色一样困难。
这部剪辑杂乱的电影,真的很难让人记住那几个如草芥般死去的人物。
我不禁感叹,我们先不要说和韩国的朝鲜战争片比了,你连十年前冯导的《集结号》那十几分钟涉及朝战的内容都比不了。
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集结号》竟然是这些年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商业战争片了。
影片后面,看到志愿军人海般冲向阵地时,我不禁有种难过的感觉,难过的不是他们在电影中的牺牲倒下,而是,当年志愿军牺牲倒下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样的进攻方式,放在2016年,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电影,如果还是以人海战术这样的方式呈现志愿军的进攻作战的话,是不应该被原谅的。
朝鲜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给王珞丹受伤的右手特写镜头就能反映的。
养父子情谊,爱情什么的掩饰不住这部电影的生硬费力。
这只能让人感到尴尬。
真是令人感到不安,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中国,竟然拍不出能够在电影院唤起观众情绪的朝鲜战争电影。
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什么时候能够像韩国电影《高地战》中,那个双手伤残的女孩问金中尉我的双手还不能不长出来时带给我的震撼,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从中国的荧幕上,震撼我的心灵。
这道伤疤,就如同女孩再也长不出来的双手一样,韩国人心里永远有着这道伤疤,他们敢去触碰,残酷的朝鲜战争应该是这样的,对谁都是这样的。
作为退伍军人,满怀着激情来看这部影片,缺被俗套恶心了,如果把北京放在抗日战争照样可以演,我就没看出来体现了朝鲜战争的什么特色?
导演你找志愿军的后代调研过吗?
你知道美军怕中国人的什么吗?
请你不要把抗日战争的剧情乱套,把日文换成英语,把日本人的脸换成美国人的脸就来拍电影?
剧情俗套到十年前的电影就在体现的东西,现在你还在讲!
电影的逻辑好怪,结尾看到一个活人来了句,谁谁谁还活着没?
然后说你先等一下就跑了去找人,结果另一个死了!
完全没搞懂你要表达什么!
战争场面有所震撼,但不知道是不是主角演员的问题,感觉不到那种战争残酷下的悲壮之感,歌曲有感觉,但感情戏很突兀(弄成三角恋是怎么回事),文工团在前线是怎么回事我不太理解,而且敌人模糊化,战争就像我被打了,我打美军,然后美军伤亡情况怎么样很不清楚,但是有些老戏骨和专业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倒不至于全程尴尬,妆容也凸显不出战争的感觉,一个个干净整洁有点出戏,总之整体来讲有点失望,但也可以打三星。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指导本片的导演彭顺来自香港,他对于战争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个人独特的拍摄与导演风格。
之前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较为稀缺,本片算是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入朝作战的各个历史细节。
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景,而且有不少的近景,包括攻坚战、突围战、高地争夺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场面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抗敌、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毅力和决心。
不过,片中对于战士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描述略多了一些,不太符合本片的主基调,略显突兀。
最近看了“1950 他们正年轻”,在看“假如爱有天意”吴俊河参军的地方,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爱情片不算爱情片,战争片不算战争片,爱情战争都有点, 都又演的朦朦胧胧的。
以爱情片的标准,这部电影不及格,以战争片的标准这部也是槽点很多,我确出奇的喜欢这部电影。
志愿军战士那时也是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美人,也爱慕英雄,也渴望甜甜的爱情。
但是在哪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哪里知道一次战斗任务结束,是不是还活着,孙百川对 孟三夏 也只能 若隐若离 ,每次上战场就像交待遗书,孙北川其实也渴望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抱的美人归。
可惜,“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孙百川和孟三夏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孟三夏对孙百川是有好感的,可惜孙百川战死沙场,我不知道孟三夏最后一吻的时候是否已经爱上了孙百川,但这段朦朦胧胧,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爱情应该会让孟三夏永生难忘。
这部电影就像简介写的那样“ 这群平淡而不平凡的小人物,在残酷艰辛的战火岁月里,抒写着因爱交织的战地故事 ”也许这个电影不完美但让我感动。
一场一扫百年耻辱的战争居然被现在有些国人所污蔑!
真是可悲!
居然不懂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居然连最浅显的政治意图和军事意图也看不出来!
只能用幼稚和无知来形容!
为什么要打,很简单:古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起因确实由于金日成想统一朝鲜半岛,对南韩的入侵,然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开始介入,其中还有想反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军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敌视,此时北朝鲜节节败退,金日成发电报请求中国出兵,在此期间美军飞机空袭我鸭绿江边的丹东人民。
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旦北朝鲜彻底覆灭,美国扶持的韩国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缓冲地带将当然无存,整个辽宁将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范围内,甚至离北京也很近!
这种后果就如头顶悬了一把剑,人家想什么时候刺你,就能刺你!
中国能让这样一把剑悬在头上吗?
所以,必须要打,坚决要打!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击美帝国主义援助朝鲜人民共和国保护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好片不怕喷
电影也就一般国产片水平,但这评论和打分我是真看不下去,什么叫你们的战争,没有这些舍身忘死的战士保家卫国你今天能坐在家里敲键盘?忘恩负义的狗东西,剁碎喂猪都嫌脏。
战争是残酷的,世界和平是件好事。
这是你的战争么?这是国家的战争,个人的悲剧……
事实证明,战争片缺少一个好的现场调度,不分清主次,就是灾难片。
那么多人开始质疑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的正确性。唉。即使决策错了,那么多和你我一样的中国人,为了国家,人民,死在异国战场,不值得我们永远感激,怀念吗?
disgusting
严重生理不适。
没想象中好,好的地方也就是爆炸戏之类的了,可谓国产迈克尔贝。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不好的地方,人物没发展,大战没层次。彭顺这个导演对视点、对空间关系的理解还不如拍大片的第五代导演,第一场戏的站台戏就拘泥于人物极小的景别上,连好莱坞大片式的场面调度都没有,浪费了氛围塑造的机会
豆瓣的一星评价让我真正见识了恨国党,祖国靠你们是没有希望的。
细节还好,特别是战争片段的主角主观镜头,很有代入感。可惜故事还是太传统,没张力。
你们的战争
战争本身更加残酷,电影说了一部分历史,但是很多地方却不那么精准,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战,讲好战争本身就好了,如果为了制造电影矛盾而刻意去加累点,我觉得是对战争的不尊重,最后那场抗着连长往上冲,真正战争中可能吗?等等。我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决策代价,像抗日片一样,我们不能靠丑话敌人来表现自己。只有强大的敌人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第一战打的是多么的硬,多么的不容易。五星是给付出的军人,而不是这不精彩的电影叙事。
不能再高了
爱国主义片子必须四星以上!
战争场面还行,就是哒哒哒的。最后胜利是被感染到还想哭了。。。。但一般,没细细看了
还是得多学历史,我是说真正的历史
历史背景下的现代故事;王珞丹造型一般;
拒绝sb洗脑职业贼娃子,打满分!
看完回家满脑子都是哒哒哒哒哒的枪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