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以Nenad的所有视角来讲述这个残酷的故事,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两个不同民族的孩子都懂得浅显道理,成人却并不明白。有点可笑。
想想中国国内的孩子,还什么都不会,而他们?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再见仍是朋友
电影一再拓宽了我的地理边界,科索沃应该是我毕生都不大可能到访的地方,我却看了一个发生在科索沃的故事。种族仇恨其实更多是成年人的执念,对于孩子来说,友谊还是可能的,反而是城市里,仇恨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媒体或宣传塑造了。
种族之间的冲突,一直影响着下一代,世代的误解隔离了人性的光辉。让一代代兵戎相见,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通过孩童视角透视民族仇恨,真实且动人。
想看2016.01.28. My way Serbia. 儿童视角看战争和种族冲突。我的塞尔维亚啊TAT
045/2016
情节缓慢 没看明白 对亏有了孩子们的表演
飞地(Enklava)这个词放在科索沃的语境下立马就有了戏剧冲突,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单纯的儿童视角和富有强烈对称美的影像语言看上去都饶有趣味,但整体难免有简化矛盾的嫌疑,直到最后谈到归属感才逐渐明朗
去你们的战争
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往往会落于《乌合之众》的陷阱:群体的低智商、易冲动、随大流的人云亦云。所以,之间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一旦结下梁子,就狠难解。
别的国家选送的题材大都是揭露民族苦难或社会罪恶,而我们选送的题材大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足以看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7.8。两个民族间,狭缝中的窥视(装甲车、砖墙洞、辘轳、大钟下),谁也看不清谁,隔阂越来越严重。一族可以用枪支庆祝婚礼,另一族甚至连保护自己的权利都没有。信仰的失去。人性可以慢慢弥合伤口。感动
导演一定不是阿尔巴尼亚人,整部电影有点儿虎头蛇尾:从阿什金说开枪打他的是一个塞尔维亚人开始剧情急转直下。以小见大的同类型电影,诸如《暴雨将至》《金橘》《醉马时刻》《乌龟也会飞》等要出色很多。当然,小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出彩的。
从孩子视角审视科索沃民族冲突,难以消融的隔阂不仅深植于成人之间,也给孩童的心灵带来难以治愈的伤害,影片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思民族对立与仇恨。看看民族冲突都带来了什么,破败的村庄,心怀仇恨的孤儿,漂泊异乡的父子,无处安葬的老人,两个民族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铁甲。孩子的情感较为复杂些,既纯真又心怀仇恨,然而善良本性使然,两方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为民族和解带来了一丝希望。
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申奥片《希布》好很多
来之不易的友谊,也是刻骨铭心的友谊。孩子们没有谁对谁错,过错全在大人,什么种族、什么战争,让孩子一不小心就模仿了,幸好孩子们终究还是孩子,没有真正的仇恨。
不太喜欢这种画面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