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纪录片,原来出自最爱的TVB之手,小团队小制作,但是脚本和维度让人感觉清晰,从之前的贫困🆚扶贫后的改变。
耳目一新、主持人的功底和素养感觉都💯,希望央妈给类似这类的节目多来点经费,tvb yyds感觉今年的心中第一有了,在某埋上看的,如果画质能更加清晰一点就好了,豆瓣的第一个点评献给它了,值得一个五星在我心中
一说起tvb,许多人就会下意识的无限感慨。
曾经,它是当之无愧的电视王者,制作过无数经典作品。
但到了现在,它就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亦趋亦步得迈向终点。
似乎属于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所以,如果不是经过朋友的推荐,我是怎么也想不到,今年国综最高分9.6分,居然是出自tvb的手中——《无穷之路》
何谓无穷在这档节目中,无穷代表着两个含义——一个,是没有尽头,另一个,是没有贫穷。
所以顾名思义,《无穷之路》是一部扶贫纪录片,它的主创全队只有4个人,两人担任摄影师,陈贝儿担任主持。
在节目中,我们跟随着香港人的镜头与视角,深入十个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去探寻、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去见证国家的扶贫成果。
节目的第一站,来到了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横断山脉,是全国最经典的大范围连片特困区,全州五百多万人,占超过一半是少数民族。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再加上天然的山脉阻隔,让凉山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之地,而即使在凉山众多贫困村庄里,阿土列尔村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这个村庄的另一个名字,我想许多人都曾听过,因为在短视频等各大平台,关于它的热搜居高不下——悬崖村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当信号接通的那一刻,对于这座在悬崖上扎根百年的村庄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代表着,这个边缘、闭塞的小村子,终于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慢慢接轨。
村里的老人可以通过电视、电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村里的年轻人,他们也跟上时代的潮流,玩起了短视频、直播。
并且他们通过直播悬崖村现状,介绍附近的风景名胜,渐渐吸引观众,成为网红,也让悬崖村一跃成为国内旅游的网红打卡景点。
帕查有格,是悬崖村的扶贫书记,虽然村子正一步步走上脱贫的道路,但他知道,这些措施,终究不过是缓兵之计。
因为钢梯虽然减少了上下山的危险性,但是它和藤梯一样,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耗时太久。
有多久?
陈贝儿作为一个经常锻炼的女性,从早上7点出发,到下午1点半才抵达山顶,而不少来旅游打卡的游客,更是无法坚持,半途打道回府。
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完美的解决。
而在全国,像悬崖村这样因为地处偏远而导致失学致贫的村落,比比皆是。
要真正实现脱贫,谈何容易?
过去的扶贫方法,属于按部就班、大水漫灌式的扶贫,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比如在《山海情》中,得福通过号召大有叔等村民进行迁村开荒,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这过程太过缓慢,并且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
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已经稍显落后。
所以,从2013年开始,一个名为“精准扶贫”的全新现代扶贫策略诞生了,国家通过数以十万记的调查人员由南到北,从大漠到高原,从草原到冰川,挨家挨户的拍门调查,去了解每户每家的具体情况。
然后,针对各个地方的不同贫困程度和现状,制定对应的脱贫措施,最后,抽调数百万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专责公务人员驻村,实现精准扶贫。
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便是其中一员。
要彻底中断悬崖村的贫穷,需要从根源解决问题。
而悬崖村的根源,便在悬崖。
所以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们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在社区中,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体育设施,还有专门为村民设立的幼稚园,并且免费提供床、电视、桌子、沙发等主要家具。
如果说,在《山海情》中,吊庄移民的村民是自己一点点改善生活,那么在新时代的政策下,政府为村民铲平了一切困阻。
房子、教育、医疗、文化都在能力范围内为村民提供一切便利,甚至在就业上,也丝毫没有怠慢。
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而现在,由政府牵头,企业投资,村民们可以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就业,这里不仅环境好,待遇也远比以前高。
如果有些村民不愿意,还可以选择参加合作社耕种,由公司提供技术培训。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中国,现在正以每年一千万的速度消灭贫困人口,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上每100个脱贫人口中,就有70个来自中国。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中国的脱贫项目投资的报道。
在报道中,他们写到:中国为消除极端贫困而开销巨大,而这种做法不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效仿,甚至中国自身都无法持续。
他们不懂,或者装作不懂。
因为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其实压根没有真正去了解“精准扶贫”的最核心理念,我们的“脱贫”,不是予人钱财的“脱贫”,而是授人以渔的“脱贫”,是搭建一个平台,然后让贫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致富之路。
每一个贫困村庄的孩子,他们一直都拥有着翅膀,之所以不能起飞,是因为没有人为他们驱云散雾,带他们在天空翱翔。
而国家,只是准备了属于他们的天空。
在这篇报道下,有一个高赞回答戳中了我的软肋,在回答中,答主问了网友一个问题: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
没有尽头,也不知终点在何方。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十四十四公众号:十四十四
作者:Bind 一亿人口,什么概念?
接近俄罗斯、日本,差不多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在2012年时,我国光贫困人口的数量就有整整1.28亿。
八年时间过去,随着庞大扶贫工程的进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跟随TVB主持人陈贝儿和其团队的脚步,见证这条 「无穷之路」 是如何建成的。
旅程的第一站是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一个因地势险要而闻名全国的贫困村。
其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大多数村子都是因地致贫,而它又是里面最极端的例子。
悬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间平地中,与平原低地相比可谓是「天空之村」。
从前,村民们出村下山,要攀爬接近一千米的悬崖,落后危险的土路和藤梯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因为近乎与世隔绝,村民也就没有什么收入。
平日里如果种些普通粮食背到山下卖,微薄的利润和上山下山的劳力根本不成正比。
更惨的是要被人发现是阿土列尔人,那价格还会被打压,总不能再背回山上吧。
自给自足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年轻人总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去城里打工赚钱。
年龄大了的父辈因为腿脚不便不能下山,留守老人就逐渐成了村子里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样一个贫困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决定先从生产、网络等方面入手。
2016年时,村子里通上了自来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油橄榄、三七苗木。
同时连通4G网络,让从前消息闭塞的村民开始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与世界交流。
网络的普及带动了当地网红旅游业的发展,擅长爬梯的某色拉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轻人用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本地的自然风光,让悬崖村一跃成为旅游景点,还开了民宿旅店。
当然,最基础的修路是扶贫工程里的重中之重。
对悬崖村来说,是修钢梯。
1500根钢管,约1000级台阶的钢梯,为悬崖村打通了去往外界的新路。
但归根结底,悬崖村还是那个悬崖村,不论是上学还是务工都有千米海拔的障碍。
为了真实感受村民的生活,陈贝儿一行人选择身体力行地爬一次钢梯。
什么感受呢?
一眼看不到头的漫长苦熬,最陡的地方甚至有90度,又累又惊,加上千米钢梯中间没有厕所,爬了六个多小时的团队里有人都穿上了纸尿裤。
所以钢梯虽好,但仍是挡在扶贫前的一块大石头,让阿土列尔摘不下悬崖村的名字。
既然基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就来个最「治本」的法子——易地扶贫搬迁。
2020年5月,悬崖村村民集中搬到了县城里新建的现代社区,并只需缴纳一万元。
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提供工作的现代农业园区,一步到位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历时8年,从兴修基建到易地搬迁,悬崖村走完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下一站,发生在与四川紧挨着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故事。
关于这里几十年的贫困历史,当地人说不完讲不完的必然是切断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怒江。
汹涌的江水,巨大的跨度,想要前往对岸,人们只能依赖那看上去十分简易的溜索。
绑好带子挂上铁钩,当地人横跨怒江的出行方法仿佛一场危险的极限运动。
「滑索医生」邓前堆有时一天要过江四五次,曾经因为溜索故障还撞伤了膝盖。
撞伤还是小事,小小的溜索带人载货这么多年,被怒江吞噬的生命也不在少数。
虽然溜索勉强改善着居民的生活,怒江却依然无情地把他们按在了贫困之中。
时间来到2016年,投资14.5亿的77个「溜索改桥项目」开始实施。
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全长470米的金沙江溜索从出行工具变成了旅游项目,而怒江溜索也就此成为了历史,当地居民全面进入了「大桥时代」。
不过溜索并没有彻底消失,从江上到山间,它们完成了「下岗再就业」。
新兴的草果种植业,为人们带来丰厚报酬的同时,从山上背下草果又成了难题。
从山间拉一条钢索,让一袋袋草果顺势而下,当地人巧妙地发挥了他们的溜索经验。
为了进一步脱贫致富,教育行业也不能落下。
兴办学校,保证小学入学率,同时发展专业教育,让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一技之长。
同样从基建开始,到为下一代人铺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顺利摘掉了自己的贫困帽。
这部陈贝儿主持、TVB出品、豆瓣9.6分的《无穷之路》无疑是今年最佳国产纪录片之一。
虽然制作团队来自香港,是第一次接触内地贫困地区,人员也只有五人,但他们却用镜头记录下大陆扶贫中真实的一面。
尤其是悬崖村在易地搬迁后,团队还特意进行了回访,拍摄了某色拉博幸福的新生活。
和客人一样与当地人亲切交流,主动尝试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陈贝儿在片中的表现格外出彩。
花六小时爬上千米钢梯,挂上溜索滑过怒江,有勇气又毫不做作。
当她听到邓前堆医生坚持自己对师傅的誓言,留守农村行医三十几年时,哽咽的声音背后是宝贵的真情实感。
内容真实,主持人真挚,该纪录片的标题「无穷之路」也破有深意。
结合扶贫主题,「无穷之路」指的当然是没有贫穷,也就是消除贫困的道路,而只看它的本意,扶贫工程确实还有最后一段路需要走。
九月初,国务院督查组曝光了贵州纳雍的扶贫农业园荒废五年之久,专项资金862万去向不明,57万元土地流转金拖欠不发,扶贫成了一纸空文。
上半年,央视报道洛南扶贫造假——五保户安置点荒废,村民喝不上自来水,当地工作人员抢夺记者手机……扶贫是好,但必须落实到最后一步,扶贫才能真正地惠及百姓、造福百姓。
目前《无穷之路》还未播出完毕,后面几集里陈贝儿还会前往四川理塘采访丁真。
安利观众开追的同时,也希望未来TVB能带来更多这样的优质纪录片。
20220907先看了悬崖村的2集,主持人没煽情,我还是热泪盈眶了。
周边新型农业解决了住下来的问题,这个扶贫政策真是太到位了!
花絮里主持人是被背下来,感觉好真实。
难得的客观又有观点的纪录片,非常推荐!
20220909又看了四集,感叹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怒江溜索改桥是2016开始发生的事情,许多人生的轨迹在那时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却是完全的冲击。
看了天地之广阔,见过人生百态,很多对生活的疑问或质问就没有开口的必要。
首先是片名,相信大家也是懂得是双关,无穷之路,字面是说没有贫穷之地,还有应该就是延伸出来的,致富之路的无穷无尽。
地点的选择是精心选择过的多样化。
西部各地依据自身特点的特色脱贫路:生态脱贫、生活脱贫、生存脱贫等。
当然最为艰苦的是生存脱贫,这边的扶智之路也最为吃力。
国家在这些地方的脱贫路上花了大力气,金钱、干部、技术、人员和政策等各种往这边来砸,结果终究是好的。
难忘的是,西南重男轻女的边陲小镇走出的咖啡致富路,女主人那自信的眼神,风餐露宿的外貌下这份自信更是增添了些知性。
难忘的是,宁夏前后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人为的力量。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这基建的手臂也触及到了贵州等地,让这些地方不再危险渡江,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基础设施上去了,财富才会过来,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知道国家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大概也知道这纪录片是给香港市民的知识普及,也正是因为这原因,主旋律偏强,仿佛是披着羊皮的狼,换汤不换药,没有让人看到惊艳的一面,看到最后几集已经腻了,不用看就知道大概讲市什么的千篇一律,没有讲到不为人知的一面,当然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才有感动中国的获得。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
没有尽头,也不知终点在何方。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他们之前还在原始社会,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对人最基本的文明教育。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
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
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
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
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
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主持人问女生——“未读书之前,以后想做什么?
”——“嫁人吧”——“读书之后以后想做什么?
”——“开饭店”——“结婚呢?
”——“以后再说吧”汹涌的江水,巨大的跨度,想要前往对岸,人们只能依赖那看上去十分简易的溜索。
绑好带子挂上铁钩,当地人横跨怒江的出行方法仿佛一场危险的极限运动。
「滑索医生」邓前堆有时一天要过江四五次,曾经因为溜索故障还撞伤了膝盖。
撞伤还是小事,小小的溜索带人载货这么多年,被怒江吞噬的生命也不在少数。
云南边境的佤族村民由于引入咖啡种植,改善生活条件,集体脱贫,并提高了当地妇女地位。
云南种咖啡的女性说:“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就不用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令叶萍最开心的,是从此以后,全村姐姐妹妹都可以抬起头来”贝儿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
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
我来自重庆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比起纪录片里面的条件,我们那里并不算穷,至少吃住医疗教育是能够保障的。
在我还未上幼儿园时村里开始修建公路,很快就通车了,但是一直到我上大学都没有硬化。
小时候上学最怕雨天,即使是公路也是泥泞不堪; 过了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小路,每次雨天回家身上全是泥。
我上高中时,老家开始对旧房进行拆除,补一部分钱修建新房。
我家拆除旧房补的钱差不多可以抵扣新房。
后来开始对门前的公路进行硬化,行车方便了很多很多。
前几年,村里又新建了一条从集镇到村里的一条公路,小路基本上没人走了。
后来又对这条路做了硬化,小路彻底没人走了。
可惜我父亲因病去世,没有见到这一幕。
我和家人也搬迁到了重庆市区。
非常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我在上学的时候每年都有补贴。
在我毕业的第四年,在重庆买了房,虽然小,但总算立足了。
小时候并未感觉到贫困,后来上学慢慢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始终是有的。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条件比许多人好,不是真正的一贫如洗。
喝了点酒,有点语无伦次,请见谅。
一天看完了,意犹未尽。
贝儿和她的团队实地探访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故事,都有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心血与付出。
每个村庄的脱贫方式五花八门,不过都是先建设基建,要致富先修路是永恒的真理。
省份对口帮扶贫困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扶贫干部利用互联网模式致富等,这些脱贫方式实实在在帮助了村民们过上温饱不愁甚至还有富余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主题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从单一的物质脱贫到教育脱贫再到精神脱贫都讲到了,从悬崖村给予安置房到贵州贫困村让留守儿童返校学技术再到云南孟连叶萍女士女性意识觉醒,谋求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咖啡人生”,率领全村靠种咖啡致富。
这部片子真的就是记录,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遮掩贫困,记录了宁海固从飞沙走石狂风虐的戈壁滩变成沃野千里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从贫困的最初模样质变到现代社会,宛如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化之大,令人振奋令人惊叹!
中国人的力量的真的是无穷,想起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举哥和国际友人尼克参与广西脱贫的事真的令人泪目,为何这么好的故事没有进行宣传,还是很好的电影故事来源。
贝儿这个主持人既是个社牛又是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又能妙语连珠升华每集的主题,最佳主持人实至名归,期待第二季!
她没到一处都会体验贫困村村民以前的生活,爬天梯、溜索道、摸蚕等,这些令人胆颤的经历她若无其事地体验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太棒了,音色多变又清脆。
何其有幸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希望有更多的人脱贫;更希望这些已脱贫的村庄;不会返贫。
离看完这部剧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仍然是我非常推荐的纪录片之一我承认一开始是因为丁真点进去的,不过看到后来也是完全沉进去了。
小时候看致富频道还不懂事,长大后看到格局更大的脱贫故事,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去西部某地支教过,感慨还是蛮多的。
真开心看到小时候希望改变的事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一想到中国贫穷的农村,总是会想起一些画面:负重劳作的村民,赤脚小孩满村跑,脸上是被太阳晒得嘿哟哟的红晕,当然鼻涕是不可少的,住的昏黑压抑、空间超级狭小的瓦房。
再放大来看,这里“保留”最原始的样子,早婚早育,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儿童一堆。
还有食物、环境、教育、理念......我也不懂,为什么脑海里都显现出这些画面,可能是纪录片看多了,再加点自己的生活经历吧。
农村开始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中国有太多穷苦人了,他们没有能够赚钱的技能,只能靠着大地养活一家。
物质生活没有办法保障的人满地都是。
而且去看这纪录片之前,我真的持着挑刺的心态去看。
关于精准扶贫我也没有真的去了解具体是用哪些方式,只听说过村官下乡,一对一去做,扶贫产品等零碎内容,其他的是真的知道得太少了,毕竟,高中分了文理科之后就很少关注这些时政了。
这部纪录片是香港电视台筹划的节目,想着可能会是用颐指气使的态度指指点点,但主持人贝儿介绍的方式很随和,在她这里起码我了解到了村民最基本吃住穿行教育日常等物质与精神的内容。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要脱贫还是得有长期养活自己的本事,尤其是从深山里面出来远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挖掘新的方式。
后面看到政府和企业和合作我就放心了。
企业与政府结合,在贫穷地区开发项目,提供岗位,农民厉害点的还可以自己创业,家人孩子在身边还可以帮忙照顾,顺道解决了老人儿童留守问题。
对于身处农村的人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农民的脱贫,印象比较深的回乡创业青年,把大城市经商管理,电商知识,新媒体等内容带回去,助力农产品生产销售,赚钱之后反刍村民,大家共同获利。
内心欣赏、感谢他们。
同样身为年轻人,我确实做的东西差远了,因为眼前的苟且走得艰辛,所以眼界也只有工作和焦虑,现在在码字的我,还是个失业大龄青年。
没有庞大的家国情怀,能够养活自己已经是极限了。
节目介绍了十几个比较经典得脱贫案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还能不能走得更远,很难说,但起码,他们有朝着某个方向在走,知道远处是希望,只不过路可能还是很艰难。
太浮躁了我,天天自我消耗,跟别人比较,又不积极进取。
向他们学习。
最后,蹲一个他们的未来。
还有自己的。
读奥派经济学书籍,总觉得世界靠理性人为了个人利益辛勤奋斗,自然可以得到整个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人生。
可是,当遇到还没有拥有私有财产意识的人,这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这些年回四川老家,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
以前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求得生存,过度的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和自然的环境变得极其紧张。
而现在随着异地搬迁等扶贫政策的落实,这种恶性循环终结了。
人一生,贫穷是最可怕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助无力无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踹不过气来。
在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任何其他的权利都是奢望,更不要谈什么实现人的梦想了。
而现在国家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创业等等全方位扶贫,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一件值得给予最高荣誉夸赞,功德无量的事情。
从事扶贫工作的也是一个个伟大的人。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文明和富足。
这难道不是人权的最高表达吗?
有意义
一堆人就知道跟风瞎吹,还说这比中宣部的扶贫纪录片好多少倍,呵呵,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一个大肆歌颂政府,一个不吹政府但也几无亮点吧。扶贫工作中的困难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通过当地人之口描述一下过去的落后,再泛泛拍一下改善后的现状,这不疼不痒的就被你们吹成神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本就复杂,能脱贫也绝不仅仅是政府砸钱而已,地方干部投入了多少心血,探索过多少种脱贫方式,我没见这个纪录片里提过一句。建议去百度新闻里搜一搜,有些关于当地扶贫工作的新闻稿可比这深刻多了。
值得一看
陳貝兒係死黃絲,我都唔知點解你哋啲內地人咁鍾意佢!
港人角度看内地脱贫,难得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没有歧视,反而很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两地认同看得我热泪盈眶。
片子本身不错,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关注在个别人物,挖掘更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再加上主持人真的很棒,特别亲切温暖真诚,这点很加分。【9.5】
真的用心了,近年这样的女主持不多,也可以较完整了解我们国家的脱贫之路,还是十分有意义。
追到第十集了,真的好棒啊拍的!待我写个长评!还有我好喜欢贝儿!
没有想象中好
怎么说呢,质量确实也还可以。但相信大家对它更高的评价维度,一定是来自于tvb的态度。这表明了实行国安法之后的hk,开始愿意深入内地,开始带领hk市民了解这前无古人的伟大治国之策了。太多关于扶贫纪录片,是其他片子拍得不好不走心真的不如这部吗,我看未必。内地的我们与其说在看扶贫现状,不如说在看hker是如何从他们视角看待、讲述扶贫故事的。只要他们记录得实事求是,就能收获善良内地同胞们的赞誉。我更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在hk引起更多的、真正的关注。
香港拍的纪录片也这么主旋律么?不是有很多角度可以拍吗
不如以前NHK拍的
主持人风格接地气,有亲和力。印象比较深的片段是悬崖村和怒江村医的。
有得到就有失去,他们失去了什么?特区没落也是必然
真的很不容易
太主旋律了,让人以为是zz宣传片……
😁😁😁😁😁😁😁纯真极了
我愿称之为最好的纳税宣传片,透过一个个村子的小故事,看到了一个伟大的驻村扶贫干部群体、一群有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一直以来在默默耕耘基建的各级政府、努力自助的贫困人民,以及这个科技深度互联互通的伟大时代。
主旋律宣传片,翡翠台颇有党媒的风范。评分太虚高。第二集,有没有数据还有多少贫困人口没有解决贫困问题?我觉得朝鲜也可以拍出这种纪录片。那么多穿着民族服装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我仿佛看到了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里面阳光灿烂的少数民族代表。片尾看到各种鸣谢宣传部振兴局,另外华润的全程赞助,我顿时明白了。此香港已非彼香港。高清,风景不错。三集弃之。
明显过誉了,内地的很多纪录片比这个好的不是一星半点。捧的有点儿高了,最多3星。希望TVB按照《寻路中国》的路线再拍一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