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冬至节的晚上,我很偶然的去成都龙湖三千集的UME影城看电影,那晚很巧,黄立行与徐静蕾一行人也在当晚的20:20来到影城做见面会活动;自诩是电影控的我还是首次遇到见面会的场面;整体感觉“亲密敌人”算是比较贴切生活,能引起观众很多的共鸣,在职场、竞争、咨询、情感、沟通、交流、道德、真情之间理不清、到不明,让人有沉沦、疲惫的感觉;看完后,我长舒了一口气;或许是感叹吧!
个人觉得徐静蕾饰演投行的高管角色气场不够,英语也不够味;和黄立行ABC的英语的确差得太远;
从鸿门宴传奇到龙门飞甲,从金陵十三钗到遍地狼烟,最近上映的电影不能说全部,十个里面我去影院看了九个,包括评价不高的惊天战神,包括我从头就开始吐槽美腿的东成西就2011,我没见过这么垃圾这么不吸引人的片子。
从头开始就是拽英语,徐大娘,您的发音既没有法式的高贵也没有美式的亲和,去伦敦的场景宾馆工作人员说美式英语我可以理解为他是美国过去的,行,尼玛一大堆中国人开会拽个吊毛的鹦哥力屎啊!
你想拍出有品的金融片,拜托,学学知识好么?
华尔街不是你们打几个电话用打火机烤烤宾馆防火警报就能混的,别上来就哈佛,就华尔街知名,我擦了,你真他妈的当你自己是才女啊!
还有男主角,我真想知道你是不是床上功夫很行迷住了多少位女导演女制片女投资或者是大款的大老婆,尼玛长得硫酸泡过一样的眯眯眼,一笑能咸出二斤盐水的贱逼样子怎么能演主角呢????
男演员都死光了么?
我们这送快递的都比你有气质,你除了会装点b之外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演技?
唯一一部,我中途离场的电影,烂的程度你超越了东成西就2011,我佩服你们!
现在无论大银幕,小屏幕,现在都是一类的内容:什么都不愁,只愁爱情,什么都不缺,就缺性伴侣。
需要一个电影就体现什么社会责任??
这是扯淡。
要求不高,只要有人的创新思维的体现,比如:能给他人带来什么都不考虑的愉悦(金凯利或周星驰早期喜剧),或者积极生活的一种感觉(阿甘或肖克救赎等),或者宣泄的痛快感(科幻,动漫电影,有演技的B级片,行刑人,杀死比尔,死亡飞车),或者所谓的种种感动(各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忠诚感动等等。
或者科幻,纯粹让观众视觉享受2小时。。。
等等。
只要有点以上的效应,都是有创作制作意义的影视作品。
但国内现在就是很明显,导演,演员,剧本创作,都心照不宣的明白了“上面”的意思,不写有创意的本子,当然,能出创意本子的人也不多。
那么,做什么呢才能洗钱,赚钱呢,那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盛世,也就是吃喝不愁,只愁爱情,什么都不缺,就缺合适的性伴侣。
象徐静蕾这样的作品,就是其典型伪文艺,伪商业,伪时尚的东西,无法定位这样的作品位置,只要观众对其位置一定而出评价,那么对方就换位置而反驳观众不懂,因为你根本就定位错我这片子了,类似这样的老狐狸比如陈凯歌。
现在的国产影视工作者,和观众-他们主动的被上面强奸,然后就包装下,诱奸观众。
凡是打着贺岁片旗号、又不能让人排郁解压舒心散气的电影,都是装13。
神马叫贺岁片?
就是苦逼了一年的老百姓,到年底,摸摸兜里为冲人均收入增长而提前发下的散银,冲进影院图个轻松欢快的片。
在好莱坞会有专门的圣诞类型片推出,如早年《小鬼当家》;在中国有十几年如一日的冯小刚,不知疲倦地和葛大爷“E人E本”地送上欢笑;看完《亲密敌人》,终于可以说一句,今年的12月终归是有点贺岁的样子了。
《亲密敌人》不装13,95分钟探讨的不过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妄图教育你,也不想执导你爱情法则:一对恋爱六、七年的情侣,因为男方工作太忙,姑娘忍受不了常年受忽视而分了手。
过了半年再次碰面,俩人彼此深情依旧,却碍于面子也碍于工作竞争,只能唇枪舌剑动起手来。
这种别扭和分手是人事儿,也正因此电影说的都是人话,刀光下裹的是蜜,剑影里流离的是爱情,黄立行那段“你只能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到最后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起什么”,看片时哄堂大笑;而老徐成都一夜,终于和黄立行彼此道歉后流着泪倒在黄立行身上说“我真的好累”,让身为有职业的女性、天天强撑面目的我内心也一阵温暖。
但《亲密敌人》不同于之前的《失恋33天》,33是俗称的“小清新”,一个求疗伤而贫嘴不断的故事,每句都是暖心的药,却因此拖垮了叙事——故事发展到一大半主要矛盾就解决了!
《亲密敌人》因为用投行之间的并购战做包装,情战和商战彼此交织,情感线被故事线的巧妙带动着,起承转合更完整,结尾时二人矛盾的扣儿解得很巧妙,很符合人物身份(先卖个关子先不提了)。
而且《亲密敌人》一点都不小清新,是“大清新”!
主人公是“毕业三四年年薪几百万”的高级白领,随便出个差都是伦敦、南非、澳大利亚,住大别墅、开红色凯迪拉克⋯⋯就像年底商场的圣诞装饰,花枝招展,养眼度大幅提高。
不足之处是,商战的包装是把双刃剑,投行业务、公司并购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甚至光几个外国公司名字就分不太清楚,尤其这些都放在电影开始的15分钟,理解上会让人有点吃力。
不过,就像投行精英们看完电影在乎的也不过是“可惜没有床戏”,《亲密敌人》本就不是一个中国版《华尔街》,它是纯粹的情侣圣诞“大清新”电影。
人最怕就是得意忘形,一朝得志就语无伦次。
我们大龄剩女兼才女徐静蕾童鞋显然不懂得这个道理。
她已经被杜拉拉的表象迷惑,自信心爆棚,领着驴脸土鳖黄立行一如既往地迈向了自负的深渊。
在自己迈向38岁的行列时,赶制了一出抢钱大戏,在圣诞节妄想分得一杯羹,且不论官方票房一路飘红,反正我和annie小姐两人包场式的观影效果让我们异常惊悚。
同样是白领商战片,为毛不如杜拉拉好看呢?
我冥思苦想,想到了几点。
仅供参考,若有共鸣,纯属英雄所见。
首先是气场不合,极度不合。
为毛杜拉拉里面的老徐就顺眼多了,同样是白领丽人,一样的商战题材。
在我一年前的日志里面把老徐可没少夸啊。
终于我“茅厕”顿开了,在杜拉拉里面,“蜕变”二字贯穿始终。
杜拉拉里面的徐导演是从大公司的底层打拼,慢慢往上爬,衣服的价码也是由zara到阿玛尼, 情节合理,一开始的底层员工的妆扮符合内地演员向来土的掉渣的本色,大家对你那初入职场可爱的狼狈样多么喜爱啊!
后来Chanel也穿上了,tiffany也戴上了,也符合广大苦逼白领的意淫。
所以,你必须向观众交代一点:“我曾经是个土鳖。
”这样就舒服多了,明明是炸酱面喂养大,并在少年宫学书法,四合院端过尿盆的北京大妞,何苦憋那个“洋范儿”呢?
你毕竟不是莫文蔚,1977年就穿着粉红小洋装给张国荣献花的香港中产阶级的小公主是从来不会在上中学之后才学英语的。
1977年的徐静蕾大概衣橱里面的衣服颜色不超过三种吧。
而在亲密敌人中,我们的徐静蕾小姐一开始就背诵了一串又一串的专业投行的英文术语,发音还算标准,语速还算流利,但是刻意二字写在脑门上。
所以说,气场是很玄妙的东西。
欧美范你可以走,旗袍也可以穿,关键是看你骨子里面的血液。
观众不傻。
第二,窃以为质量参差不齐的鬼佬也是败笔。
因为是外企商战片,所以影片中需要大量的外国群众演员。
那一张张写着“横店专用“的歪瓜裂枣的外国友人,竟然也敢装扮成商界精英。
也许丫们前一分钟是某国际学校的骗吃骗喝的口语老师,后一分钟西装一穿,招摇得在商场风起云涌。
戳瞎我双目吧。
这些“外国北漂”们无气势,无演技,无执照。
徐大导演算盘打错了吧?
不是随便一个蓝眼珠黄毛发的家伙就能在华尔街笑傲风云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贝尔叔叔在金陵十三钗里教你没有?
第三,提出一些真诚的建议,徐静蕾同学还是回归小女人路线吧,窃以为就算你到了四十,只要保养得当。
你仍旧是那个可爱的杜小菊,耍耍小性,跺跺脚,撒撒娇,你还是能留得住黄觉的。
你就是邻家的护士小妹,隔壁热心肠的幼儿园老师,小区里笑颜如花的社工,你若板起面孔,穿梭在写字楼里面勾心斗角,耍心机,玩阴招,在高龄御姐的道路上义无反顾的话,你就是自砸招牌的主儿。
第四,看来纵横演艺圈太久,徐才女人情欠的太多了。
金牌导演赵宝刚,情景剧鼻祖英达,成都厨子刘仪伟纷纷在大屏幕上露了脸,朋友捧场是一回事,观众捧场与否是另一回事。
刚刚上述三位再加性感晚娘钟丽缇,军港之夜苏小明再加老牌玉女梁咏琪外加香港潮男李治廷坐一桌的场面,大家觉得欢不欢!
简直是驴肉火烧配港式奶茶还要配上西北拉皮子。
在影片结束之时,我及时竖起了自己的中指。
(PS.最新进展,因为听说“里面的人全有病”的烂片巨制《倾城之泪》首周票房达到了1600万,我都想给《亲密敌人》打五星了。
虽然我喜欢周冬雨,但看《倾城之泪》真的会让您想抽死自己的。
)正当《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两个大老爷们儿为了“争上游”打的水深火热的时候,一个倔强的小女子横空出世了。
她,就是万千70 80后文艺男青年心中的女神,老徐……打个比方,如果给让无数人觉得坑爹的《杜拉拉升职记》打30分的话,那么《亲密敌人》最起码能拿到80分。
当然这个80分,并不是和两大片来比较,事实上,《亲密敌人》也许并没有《十三钗》的大气和《龙门飞甲》的情怀,但剧情紧凑,风光养眼,黄立行耍贱都快赶上王小贱了,笑点十分密集,如果拿它和《失恋33天》比,那就是,《失恋33天》除了文章哪哪都特一般,《亲密敌人》,除了老徐的演技,哪哪都挺好的!
说到老徐,我并不反对她靠卖萌装纯这一招鲜吃遍影视圈,只是希望她在进行电影艺术创作的同时,别忘了自己还是个演员,演员还是不能像才女一样只追求自然美,何况您又是需要靠穿吊带碎花小裙子来突出文青气质的姑娘,对副乳和脖子还是需要多在意一下的,毕竟大银幕那么大,你让观众看着那对抖动的副乳情何以堪,只能套用《十三钗》的话说:你看看你两边这么晃荡晃荡的怎么能行啊!!
之所以觉得《亲密敌人》值得推荐,是因为徐静蕾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是为人民着想的,不管她演的怎么样,但至少她在筹划电影的时候,对档期选择有着明确诉求。
“为圣诞档量身定做的爱情喜剧大片”这是徐静蕾对《亲密敌人》的定位,看着简单,但对正处于盲目疯狂青春期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大多数导演都处于沉不住气的阶段,电影还没做好就赶着要上映,对大环境压根置之不理。
就拿贺岁档来说吧,您看人家北美人民过年,去年看了罗伯特·德尼罗的《拜见岳父大人3》,今年看连邦·乔维都参演了的《新年前夜》,什么叫雀跃!
什么喜庆儿!
再看我们,大过节的不是南京大屠杀就是大漠孤烟直,就算入围了奥斯卡,人民群众也没法跟着您乐啊。
更何况,去年我们还看了《赵氏孤儿》,前年看了《十月围城》,大前年还有《梅兰芳》,真是年年过年有血流,满眼都是心酸泪啊,我们能不一年比一年苦大仇深么?
所以,在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观众还是需要《亲密敌人》这种生于春风里,走在新世纪的电影来平复我们那苦逼的心的,这种“定制的快乐影片”,对于刚刚经历完离奇井喷的内地华语电影界来说,是一种必需品,也是急缺品,而徐静蕾这种有目的的定制意识,也恰好折射出了中国的青年导演,正在渐渐走向更冷静、更专业的电影工业正轨上来。
《亲密敌人》讲的其实是一个比二人转还俗不可耐的爱情故事,一对分手恋人,经历种种风波重新走在一起。
不过虽然俗,但并不影响老徐生生打造了好多让人特别有“体感”的台词。
比如,黄立行跟梁咏琪控诉:“她想去投行工作,我就帮她介绍,她却反而更生气,躲在一个角落默默掉眼泪,然后你就只能不停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可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对不起什么。
”再比如,徐静蕾走路摔了一跤,黄立行在旁边大笑,徐静蕾爬起来就喊:“你知道我最恨你的是什么?!
就是我想哭的时候,你却想笑!
”比如钟丽提教育他们俩说:“结婚就是碰上了就要赶紧结,恋爱太久就结不成了。
”比如最后,徐静蕾大胜黄立行时候说:“太好了,你终于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对手了。
”这些都是成熟男女的爱情观,每个谈过几次恋爱,经济又独立的姑娘应该都会感同身受。
现在好多二百五男的,你跟他说你想让他陪,他跟你说“我最牛逼!
”,你跟他说你挣钱比他多,他跟你说“我最牛逼!
”,你跟他说你怀孕了,他跟你说“我最牛逼!
”,你跟他说咱们结婚吧,他跟你说“我最牛逼!
”,你跟他说你要跟他分手,他跟你说“我最牛逼!
”……完全没法交流,因为人家压根没把你放在眼里,为了能让男的觉得棋逢对手,女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用尽各种办法,只为寻求平等。
其实《亲密敌人》从终端上也是要说这么一件事,艾米闹啊折腾啊,最后嘟着嘴去投行跟derak打啊算计啊,说白了就是为了让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就是忍不了同是哈佛毕业凭什么你那么忙,我这么闲,就是耍小孩儿脾气也是为了争口气……这么说着,还觉得挺有女权主义色彩的……由此可见,世上本没有好导演,恋爱谈多了,也有可能成好导演……
某投资银行的经理戴瑞克李(黄立行 饰)正忙于对某锂矿企业进行收购,而他的前任女友艾米梁(徐静蕾 饰)此时也来到香港,以另一家投资银行副总经理的身份担任该锂矿企业的财务顾问,这对昔日情人即将在职场展开对决。
戴瑞克的得力助手瑞贝卡(梁咏琪 饰)试图以好友身份劝说艾米退出,而热门金融博主亨利(李治廷 饰)发现了李、梁二人的过往,原来艾米因戴瑞克事业繁忙,绝少时间陪伴自己而赌气分手,不久却在戴瑞克的安排下,亦加入了投行领域。
戴瑞克与艾米在飞往伦敦的航班上巧遇,为了从收购案中胜出,二人连番缠斗,而随着事情的发展,这对儿亲密敌人的关系再度变化。
我一直强调商业片,不禁会让人认为老徐拍电影就是想赚钱。
可事实呢,真如她在访谈里说的,的确可以赚钱,但对于她来说,如果真的很想赚钱可以去参加活动,去剪彩。
我理解她去做导演来自于其内心的一种想法,我没有说是热爱,而是想法,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的一件事,徐自己说是三分钟热度的人,而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已经自导自演了5部电影了。
我理解这些的发生来自于她的真诚,对自己的真诚。
觉得自己能做,可以做就去做了。
关于情节我想说一句,大家有没有忽视佟叔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的出现体现了徐静蕾的一种情怀,或许你认为这只不过为了突出商业的残酷,但我理解为是对命运的激流冲击的对自己未来的航向完全失去左右能力却还始终怀有良知的底层人的关注。
在艾米(徐静蕾饰)老家成都,当艾米的亲属长辈在热烈地讨论是否应该以西式婚宴举办艾米与Derek(黄立行饰)的婚礼时,身为真实成都人的刘仪伟却建议两人的婚宴应该吃火锅庆祝。
不经意的一句台词,却彻底击中了此片命脉。
在笔者看来,《亲密敌人》的确是一出西式婚宴的冷火锅,它是如此不协调、笨拙、不对味,于观众而言,着实是一桌拼贴了无数标签却浑然不知其为何物的残羹冷饭,创作者所能做的,便是将不伦不类的残羹冷饭一律倾倒在火锅中,任由观众品尝。
至于个中滋味究竟为何,他们已不愿再深究。
影片设置的背景为处于金融危机风暴中的香港——中西方融合的前沿国际化大都市。
影片在初始阶段,便辅以快速剪辑的镜语营造出香港快节奏高压力的大都市图景:都市白领在高楼林立的健身房挥汗如雨,职业女性脚踩高跟鞋快速地穿梭于高楼大厦写字楼,香港市民争相购买股票。
紧随其后,本片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所有人都被贴上英文标签,艾米与Derek二人情场分手后,职场再见,效忠不同的投行,面临着职场上的针锋相对,同场竞争。
片方在宣传时,特意强调“商战”,主线为商战,副线为情爱,用托马斯•沙兹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一句话说,是“透过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冲突处理性别的矛盾与情爱。
”为突出“商战”的绚丽效果,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游动的,创作者不惜花重金,把分体空间设定为跟随男女主角辗转的全球各地。
香港是工作中心自不必说,主角们靠着海南航空的两张赞助票愣是从香港飞到伦敦这样低级的商业性植入我们也先不提。
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男女主角俨然是空中飞人,以工作的名义招摇撞骗,行游四方,逛遍全球。
五星级酒店、香槟红酒欧式大餐、豪华跑车、豪华住宅,一系列属于社会上层的标签,瞬间闪瞎你的眼。
拿国外的MTV式风景哄骗观众也就罢了,就连女主角的老家成都也难逃厄运,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为堪比欧洲的华丽景色。
欧式街道、新的产业区,宽阔的马路,成都不再是朴野市侩生活味的城市,它变得陌生而可怕。
艾米的家显然也是一派好莱坞乌托邦式的家庭架构,在美式别墅的花园里,亲戚朋友款款走来,举手投足间俨然是西方家庭的味道,连见面都改成了贴面礼与拥抱。
创作者绞尽脑汁为观众打造一个自以为的“高端”环境,“时尚的气质”,站在自我的阶级属性去臆想大众,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说之前的国产romantic还停留在三里屯、国贸级别时,那《亲密敌人》则在影像与语言两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不仅把视角放准全球,在语言系统上也进行了革新。
后九七时代的大陆女与ABC(american born china)男的爱情故事,全片将近一半都以英文台词进行,这就使得全片的语言系统显得冗杂而尴尬。
艾米的香港同事说着不地道的国语,梁咏琪时不时穿插几句粤语,李治廷说着港灿的拗口国语,本是操一口京片儿的徐静蕾与英达、苏小明等人却不知为何空降成都。
这些尚且是国语范畴,当徐静蕾飙出英文台词时,你是否又有一种重新考六级听力的胃部不适?
徐导演的执着,不仅仅是在于要把电影拍成与“静蕾体”一样好看,还要在一票华语女星都不敢张嘴开洋腔的自卑时代里,勇敢地背诵出一首首带有京腔的犹如四六级作文般的台词。
徐静蕾是内地少有的、以演员身份出身的年轻女导演,自2003年开始当导演后,在八年间先后执导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五部作品,前三部为艺术电影,以《杜拉拉升职记》为分水岭,标志着徐静蕾从艺术电影创作者转型为商业片导演。
在《杜拉拉升职记》收获到1.5亿票房后,更加扩大了她对商业电影的野心。
作为女性导演,她着迷于女性独立角色的书写,迷恋于塑造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我和爸爸》里的少女小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学生,《梦想照进现实》里的电视剧女演员,《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每个角色都带有创作者自我指涉性的延续,倔强、勇敢、感性,基本气质大致相同。
《亲密敌人》同样延续了以往女性角色的气质,但是又与前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这部主流商业电影中,女性可以参照为“花木兰模式”的变形,演变为“商战+恋爱”模式,艾米是女强人序列中的一员,她不甘心“一年365天只有28天在一起,在一起时也天天工作打电话”的感情,不想在感情上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宁愿跳槽到另一家投行,选择与前男友在事业上较量抗衡。
这意味着女性权力的崛起,她与Derek竞争,试图僭越性别秩序,身上贴满了伪好莱坞的标签,但到头来还不是轻叹一声“我好累”,在影片最后接受了Derek的求婚,殊不知却在自身所预设的男性中心标准下维护而肯定着男性权威,最终以好莱坞式的父权制影像语言编码方式让女强人在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同时坠入男性中心意识形态的罗网。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般,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同存在。
面对日益完善的消费社会和庞大而不可小觑的消费文化,也许它们并无法带来女性的真正解放,相反却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压抑。
通篇看来,女主角艾米的逻辑是混茫而错乱的,她始终无法说服自己,身为导演的徐静蕾同样也说不圆这个弥天大谎。
我们丝毫看不到艾米与Derek之间的爱情有多么感天动地,却常常感受到人老珠黄青春不再的女主角努力收起隆起小腹穿紧身礼服的无奈与倦怠。
爱情的解决是借由两人事业上的合作走向和解,更为讽刺的是,男主角求婚居然是用一纸合同,婚姻细则皆被资本侵蚀异化,在物化的时代,爱情却无法成为抵抗异化的救命稻草。
时代发展太快,这样的空洞无奈也许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现实的几分残酷。
在影片结尾,导演又象征性地出了几行字幕,鼓励大家要在2012年“在一起”,以画蛇添足般的笨拙结束了自己都无法证明的伪命题。
我们是否可以说,走出内地的“杜拉拉2.0”脱离了群众,不但没有给予观众、尤其是都市白领心理上的安慰,相反却在物化的环境中给了她们当头一棒,“高端”与“时尚”变得虚假而难以忍受,如空中楼阁般的剧情设置会让观众很受伤。
无论是商战还是情爱,于艾米而言,并不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叙事策略上,也无关痛痒,而恰恰被徐静蕾忽视的那一部分“头等大事”、那些市民性的根本欲望,在电影中得不到一丝展现。
而回忆起《失恋33天》里东方新天地的喷泉旁的那个甜吻,或许后者更能激发一个观众对于影像的认同感。
唯一能让观众获得认同感的。
第一,是这么高端的人,也用联想电脑。
第二,这么高端的人,居然也用微信。
一个前辈跟我说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情,随时保持愉快的心境。
我不知道如果持续的平和愉快,是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囚禁。
愤怒的权利是否需要自我屏蔽,而我应该和世界保持多远的距离,这都是不能和别人探讨的话题。
有时候平静的预计,然后以一种“果然”的心情安然接受结果真的比失望轻松很多。
我早知道自己不会喜欢《亲密敌人》,但还是愿意陪J同学在这个寒风肆虐的周末看黄立行和徐静蕾两个人谈一场别扭无比的恋爱。
当我努力在荒芜里寻找亮色的时候,忽然觉得密斯笑点高真是越来越平和了,这是迂腐还是进步呢?
如果说《杜拉拉升职记》是模仿《穿prada的恶魔》,那这部几乎原版人马拼凑成的《亲密敌人》则让人想起《史密斯夫妇》。
全片就像是那种最常见的死重但是毫无内容的时尚杂志,每一页都是美轮美奂的铜版印刷,通篇的浮华奢靡,但是那些暴发户式的炫富并传递不出任何价值观,创作者的思想不要说抵达另一个心灵,单是要穿透那些华服豪车都极富难度。
而看着我一直认为气场不搭的徐静蕾和黄立行照猫画虎地学着Brangelina爱意交错间争锋相对时,我已经不会尴尬了,而是觉得疲惫。
本片中最单薄的主线便是身为投行领袖的黄徐二人暗含爱意的商战。
尽管很烧钱的拍了南非、澳洲、伦敦、香港、成都,大英博物馆……,但那程度真的不如看一个专业点的财经报道来得精彩。
奢靡华丽的场景把单薄的公司收购战衬托得奇傻无比。
《圆舞》里有这么一句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放在这里恰如其分。
场景的堆砌更显示出底气的不足。
蹩脚的英文、土大款家宴里的红酒、假模假式的头等舱、游艇商谈、无休止的豪车华服……,那些伪上流的恶俗趣味几乎全齐了,而电影看起来却还是无比寒酸,单靠物质真的没办法把人变成一个贵族。
而我也知道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片子,他们在电影院里放肆的笑,J同学也一直在笑的同时望向我,可我真的连应酬都做不到,唯有用巨大的一杯饮料当作盾牌。
当听到电影里徐静蕾极为愤慨的说出“我想哭的时候你想笑”,我突然觉得这一刻她真的很懂我。
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将爱情进行到底》,我记得挑剔了一大堆。
而看完《亲密敌人》,我只想赶快回家睡觉,原来所谓平和,不过是累了。
老徐的进化评《亲密敌人》从《杜拉拉升职记》到《亲密敌人》,老徐和小黄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了,而更大的进步,我觉得是对于故事情节的编排和对于整个场景的把握上,所以我说,老徐在导演的路上取得了进化般的进步。
故事的情节是公司之间的并购战,加上男女对象之间的冷战,最后随着男女对象的和好,公司并构成了合作。
情节上没有很大的新意,这种合作双赢、对抗双输的思想也属于一种观念上的沿袭,甚至是一会儿英文,一会儿中文的对话会让人觉得很拗口,但总体上说,这部片子应该是有进步了。
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是人物的刻画,男女主人公本事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后来因为感情的原因在工作中成为对手,男主人公对于工作的执着、女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热爱,最后通过沟通和妥协达成了一致。
其中的对白成为了很多恋爱中男女对话的经典。
小黄说:“我一直迁就她,可她就是不满意。
”老徐说:“他总是经常道歉,可是他却不知道为什么道歉。
”这种事业型男和生活型女的恋爱对话,有点意思。
第二是主题的深化,这些年来我们经常谈论工作压力、放松生活成为了白领们的话题,怎么去协调工作和生活?
怎么去获得人生的意义,从这部影片来看,我们能得到一些答案。
最后一点是场景中气氛的烘托,这一点做得更加自然和协调,比如说刻画两个人之见若即若离的爱情故事,通过长短镜头结合甚至通过偷拍后的镜头回放,这种效果我觉得比较好玩有趣。
2012-1-3
不说啥深奥的,请问,1那个打酱油的摄影师是干嘛的?2这世界上有爸妈管自己的女儿叫amy管女婿叫derek的吗?
老徐脱上瘾了。
因为我爱黄立行。
走好不送...
的确是杜拉拉升级版,如果杜拉拉值0.5分(满分1)的话,这部片就是0.5的二次方,0.25分。因为它几何级数的放大了所有缺点,包括装嫩女主角的全程无精打采。
太TMD假了,就当练练英语听力看个风光片吧。
伦敦的那家店不错~
如果2012不是世界末日,那么,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好无趣的片子,我和二哥边看边再看还有几分钟才能结束=______________=
商战版史密斯夫妇+中国资源意淫战
哈哈哈,欢喜冤家~
徐才女導的最好看的一部商業片.尤其在今天hassells的fire alarm响了10个钟后再在影片里看到fire alarm響特別有感-欲哭无泪之感 2012 0804 HB 12A
老徐 您是要闹哪样啊 继杜拉拉生殖器后果然一点长进都木有 都木有啊
你们这是装逼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这片到底说爱情还是商业,我没看懂!给4-5星的绝对的都是托!没有意义的内容!老徐钱多了玩的片子?
商战还是蛮好看的
带妹子去看这个,准备趁他们亲热时创造气氛亲妹子一口的,结果整部电影他俩一嘴都没亲,操,给一星
没看一会就发现此片配乐和摄影很不一般 感觉绝非国货 最后看字幕果然配乐摄影全是外援…… 有这两点就很是精彩 可惜剧本和徐静蕾那角色差几口气 不然能成好片
故事ok,唯一奇怪的就是,投行经理说话夹英文很正常,可到他们口中怎么就如此违和
金融商战玩的嫩,卖弄时尚全球跑,高端人士用联想,礼服睡着变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