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以爱之名绑架所爱之人。
因为天性使然,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的想法和我们一致。
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迫使对方去改变,结果致使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这个故事让我对夫妻关系,夫妻与孩子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知。
Buggis 夫妇对彼此的爱与包容让他们一起跨过了贫穷,战争与疾病。
所以他们相濡以沫了一辈子,也在他们年轻时的梦中情屋中过了一辈子。
他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先生乐观积极,关心时政,喜欢新鲜的东西,对待事业比较佛系。
太太保守感性,对待生活认真严谨,虽然是家庭主妇,但是在兼职工作中也取得了成就。
先生爱讲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太太不一定感兴趣,也会试着回应。
他们对生活充满仪式感,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庆祝纪念日。
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不单是自上而下天然的爱,还有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去尊重的爱。
剧中几个小故事体现出Buggis已经两代人的观念差别,很多时候父母虽然不理解,但依然尊重孩子的选择。
最让我感触的是Buggis太太对儿子的太太Jean有精神病的这个事情的回应。
她并没有哀叹儿子倒霉,更没有试图拆散他们,她只是对Jean感到同情,默默的接受了自己不会有孙子的事实。
夫妻也好,母子也好,我们是家人,亦是独立的个体。
90分钟的绘本风动画,记录了英国伦敦一对平凡夫妻40余年的生活日常,朴实无华的流水账叙述,包裹着充满暖意的色调、温馨幽默的生活点滴和半英伦乡村腔的英语口音,令人不觉赞叹这部电影的用心。
影片的男主欧内斯特,乐观开朗,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收音机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和党派纷争。
他会因为工党的胜出而喜形于色,会把辛苦的牛奶工职业当做漫步旅行一般潇洒从容,甚至在战争中自己家刚建的房子被炸毁也坦然面对从头干起。
女主埃赛尔比男主大五岁,女仆出身的她还残存着维多利亚时代女士的传统保守:高龄怀孕的悲喜交加,因为婚姻辞去工作默默无闻地扮演好家庭主妇的角色,儿子成年后还会因为他从事艺术的趋向耿耿于怀。
就是这样两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窗台的一次偶然邂逅走到了一起,而且相濡以沫地走过43个春秋。
这个过程里,他们会因为意见不合产生分歧,会因为忙于生计疲惫不堪,也会因为战争爆发、社会政策变化而愁眉苦脸,但这些都没能影响他们在剧烈更迭的大时代里保持对彼此的尊重和珍视:欧内斯特比埃赛尔小五岁,却一直视她为一个需要被呵护的小女人,满口的“苏珊宝贝”,在她每次情绪失控濒临崩溃时总是伸出宽大的臂弯揽住对方轻生耳语I know;埃赛尔虽然对政治、党争毫无兴趣却一直在欧内斯特喋喋不休吐槽时试图理性地配合对方发表观点,在欧内斯特天马行空地想出一些新点子时总会知性地规劝他忍住冲动。
看似是千万平凡夫妻生活的写照,事实上他们的爱情却一点不平淡,充实且互补,默契又合拍,这是令多少人羡慕的理想爱情应有的样子。
也许正是他们近乎完美的朴素爱情,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时代剧变,也让他们选择对自己的下一代保持尊重:即便儿子从事了艺术工作,还娶了一位有精神病且无法生育的女孩,他们还是坦然接受现实并平和相处。
影片的结尾着实令人意难平。
晚年的埃塞尔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渐渐忘却了欧内斯特,直到最后离世,也再没能想起。
许是习惯了多年的陪伴,妻子离开后,欧内斯特还是习惯在吃饭时多摆一副刀叉,睡前面对空荡荡的床道一句“晚安”,最终因突发心绞痛离世的他,或许是太过思念亡妻,在孤独地走过近一年后,最终在同一年的冬季也去往天堂追寻他的爱人,现实人物如此,安排在电影里也似乎算是一种不那么残酷悲情的结局吧。
特别是最后的结尾二人的儿子站在家里的庭院外意味深长地说出:“这是我小时候种下的种子长出的树”时,令人瞬间破防。
虽然结局令人泪目,但转念想想,这似乎是我们每个生活在现实里的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人终有一死,无论我们这一生遇见另一半后,会开启怎样轰轰烈烈抑或平淡如水的生活,始终是仅属于自己的珍贵陪伴,且终究有一个人会先走。
所以,珍惜当下,用心体验和伴侣在一起的每一刻,努力把平淡甚至残酷的生活过成诗,多年后才可以带有更少的遗憾和更多的慰藉去迎接人生的终点。
观看过程,脸上的笑容如同他们的一生,从最初不禁绽放,到慢慢消失不见。
当两个人都足够老的时候,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也会随之而去,人的意志真的可以左右生命。
这部经典的短剧,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一生,也涵盖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国家局势,政治、经济、生产力、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属于非常纪实性的、传体性的故事,或许会觉得那个年代、国家遥远,但似乎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流程。
爱情是这个故事讲述的起点,这绝对是一部既缓解晚婚晚育焦虑,又让人不排斥美好婚姻新生活的故事。
全世界通用,买房——一个喜爱的居所果然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即使最初与梦想还相差甚远,没关系,在彼此共同付出中,慢慢经营,日渐丰满。
就算支持着各自不同的共党,相爱的人也不惧怕截然相反的观念。
因为我有我的,我不反驳你的,你有你的,你别反驳我的,我们可以玩笑着讨论,但从不耳红面赤,一切就都很好。
能养成这么大的习惯,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又怎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惯对方呢。
婚姻中,总想去改变对方是极可怕的,根基已开始动摇。
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啊,有对方就够了,至于孩子嘛,真的,永远是在不可控之中,无论你们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
最后,不过还是两个人,孩子就像赚来的钱,始终又花出去了,从未真正属于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吧,一个骑着单车从窗台下经过,一个正巧打开窗户挥了挥手,那时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是一切充满期待与回馈的时候,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不 只如初见。
人越大,眼越浅。
生老病死固然是人生规律,但当面对时,还是很难过。
电影中,看到两老日渐年迈,有一幕,俩人一起在客厅看电视,爸爸离电视机很近地坐着,而妈妈则躺在沙发上,旁边还有大瓶小瓶的药。
那刻代入感特别强,眼泪开始绷不住,一直哗啦啦到片尾。
年轻时,妈妈是照顾者的角色,年老了成为被照顾的那位。
当妈妈离开后,爸爸用餐时,还是把妈妈的餐具一起拿出来。
让我想起纪录片《人生的果实》里,修一离世后,英子每天还是依旧为丈夫准备餐点。
两个普通英国工人,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工作育儿,简单生活。
他们跟随时代,一起经历过战争,也见证着社会和科技一点点地进步。
看似平凡,也很平淡,但却不失爱,我想,这就是小确幸。
我是一粒种子,准确来说,是一棵梨树的种子。
我之前生长在一个小花盆里,后来又被移植到了这户人家的院落。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叫雷蒙德的小男孩,也是他主张让我在这个院子里长大。
女主人埃塞尔也没有异议。
只有男主人欧内斯特有点不满,觉得我会挡住光线,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总而言之,我还是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这里,我见证着这户人家的日日夜夜,也经历着时代历史的变革。
雷蒙德逐渐长大,他得到了奖学金,也意味着将被文法学院录取。
女主人很高兴,跟旁边那户人家也炫耀着孩子的成就,男主人又持不同意见,他悄悄地说旁边那户人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女主人反问,“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还不行吗”,男主人便哑了火。
我想笑,但我笑不出来,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我只是一棵梨树。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老是这样,他们非常相爱,但时常意见不合,从而拌嘴。
就我能听到的来算,还是埃塞尔更胜一筹。
后来有一天,雷蒙德被警探运送回家。
他闯进了高尔夫俱乐部,偷了很贵的台球杆。
埃塞尔痛哭着在家里打他,出了门被问起时,又说雷蒙德是在协助探案,嘴硬得很。
日子也就这样平淡的过着,雷蒙德再没做过坏事,起码没有闹到家里,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
但是,他不想上文法学校,他想学艺术。
那天直到深夜都还有交谈的声音,转天,雷蒙德得偿所愿。
再后来雷蒙德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直到一天,他应需入伍。
他留起来的头发提成了圆寸,此后很久我都没见过他。
家里又发生了变化,我很想写信给雷蒙德,家里安装了电话,每次都会吓埃塞尔一跳。
还购买了电视,当然,欧内斯特的头发也越来越少。
雷蒙德退伍回家,我又看着他留起了长发,蓄起了胡须,也找到了一生所爱,珍。
时间停在这个瞬间就好了,每个人都怀着期待,等待着这次见面。
时间流逝得再快一点就好了,让我囫囵吞下失去埃塞尔的悲伤。
她老了。
某个寻常的日子从家里离开,我再没见过她回来。
又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欧内斯特给雷蒙德打电话,我听到了他压抑的哭声,我也想落泪,我是棵梨树,但我不是什么都不懂。
我想哭,但哭不出来,不是因为我是一颗梨树,而是因为同年,欧内斯特也离开了。
尘埃落定之后,雷蒙德和他的妻子回家了。
我听着我看着长大的孩子跟爱人如数家珍般介绍家里的一切物件,最后,他们停驻在了我的荫下。
“这是我用梨核种出来的树。
”雷蒙德这样介绍我。
我从一株他捧在手里的小苗,长到如今可以荫蔽他与爱人的梨树,见证了漫长的岁月,不过是一棵雷蒙德带不走的树罢了。
也好,也好。
我可以一直站在这里,用漫长的时间回忆我的过去,当然也会用漫长的时间去遗忘。
我是梨核种出来的树,见证了他们一家的离合,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伦敦一家人 (2016)8.92016 / 英国 / 剧情 动画 家庭 / 罗杰·梅因伍德 / 卢克·崔德威 吉姆·布劳德本特历史对于个人来说庞大的不可思议,但只要它倾倒在一个家庭上,每个人都会与之共情。
《伦敦一家人》这部电影太温暖了,仿佛能暂时治愈我那些特别drama的童年阴影。
Ethel和Ernest这对小夫妻在最合适的时候相遇、相知、相爱,两人一直甜甜蜜蜜,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对问题的看法如何不同。
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平凡生活比那些满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更令人向往。
很多爸妈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仔细想想现在社会的阶级哪有那么容易被打破(除非真的基因变异得到个天才小孩)。
与其散尽不怎么多的家财+拼了命“培养”小孩,倒不如让他们在还能有大量时间玩耍的年纪过得开心些。
在他们试错需要兜底时尽可能做到最好就行,其他的一切就听天由命。
影片中Raymond小时候因为战争需要被送去乡下寄养,Ethel随舍不得但还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照做了。
在儿子决定学看似没什么钱途的艺术,爸爸妈妈心底有异意但并没试图用亲情为令牌让他换个专业。
在孩子找了个精神有问题的对象且未来不能有小孩时,他们没强迫他吃下“为了你好”的毒药,表示支持他的决定。
这样情绪稳定、做事极其“懂事”的爸爸妈妈现实生活中估计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
还算新手妈妈的我最近对蹒跚学步的“苏小强”满是担忧,怕他触电、怕他撞伤、怕他吃得不多难以长高长壮。
但先生提醒说,我们做到尽可能babyproof、尽力看着他,其他的也控制不了。
我们又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想想也是, Que sera, sera。
只要他能天天快乐、健康成长、未来收支平衡就代表我们当父母是成功的,没必要奢求其他。
如果孩子找着了想为之奋斗的东西,只要合法,不管我们觉得多荒诞都应该像Ethel和Ernest那样对其予以支持,这是我们当父母该做的。
只要他们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很棒,何必追求飞黄腾达。
养孩子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公益,没必要给他们灌输自己牺牲多少,需要未来多少的回报。
因为生孩子这个决定是我们擅自做的,孩子没有过选择权,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如果纯粹为了个人利益,养孩子不如多投资自己的事业,这样等老了不能自理可以雇专业人士来照顾自己,可以去条件更好些的养老院。
思考许久觉得人成熟(长大)的标志可能就是内心更加强大,我们懂得永远有人比自己过得好,这是既成事实何必为此焦虑呢。
如果有人向我们贩卖焦虑,他们要不是为了刷一波自己参与度,要不是为了pua来更好操控我们,也可能是为了卖货。
焦虑对我们本身一点好处也没有,不如就当一个屁把它放了。
这部电影和绘本仿佛就是英国版的《平如和美棠》,只不过远没有平如和美棠那么多磨难。
社会背景同二战后的日本很像,每天都充满着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
随着故事主线的演进,Ernest 家慢慢添置了第一栋用电的房子,第一台干衣滚轮(就是那种把洗完的衣服里的水挤出来的滚轮),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第一辆汽车。
家庭这条线则更像是那个年代伦敦平民家庭的缩影。
结婚前Ethel 是名女佣,Ernest 是位工人,支持工党。
儿子Raymond成绩优异,考取了Grammar School (文法学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文法学校在英国社会阶级流动性上做出的贡献,无数平民阶级的孩子就是通过文法学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虽然成绩优异,但儿子Raymond 却选择了读艺术院校。
母亲Ethel担心儿子以后找不到饭碗,父亲Ernest把担忧藏在心里,嘴巴上只是说hope he will never grow too posh for us。
饶是如此,他们却从来没有干涉过儿子的人生选择。
虽然远不如宫崎骏动画的笔触精致,但鲜艳明亮的彩铅画风却给人以一种苏格兰羊毛尼般的温暖柔软之感。
圣诞档佳片。
英国手绘动画电影,改编自一个作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绘本,讲述他的父母,一对普通英国夫妇从1928年初遇相爱到1971年相继离世的故事。
1️⃣男主和女主是伦敦二十年代最普通的市民,一个是送奶工,一个是女仆。
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结婚,搬入靠贷款买的小公寓,依靠勤劳持家,慢慢从家徒四壁到置办起有着各式家具的温暖家庭。
2️⃣从1928年到1971年,他们一直住在这栋小别墅里,家见证了时光在此间停驻又流逝的整个过程。
收音机、电视、电话、洗衣机、自行车、小货车、轿车、摩托车等等具有时代印记的物品轮番上场;希特勒上台、二战爆发、丘吉尔上任、苏联参战、空袭、战后重建、工党胜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接踵而来;亲人分离、相聚、又再度分离,唯有小别墅和花园中的花儿一如往昔。
3️⃣他们的爱情婚姻故事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故事一样显得平淡而朴实,但平淡朴实的爱却最长情,也最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4️⃣当男主和女主相继去世,那栋见证人生的小房子失去了他们往日的气息,我仿佛听见它在哭泣,我也哭了,一瞬间好像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又好像什么也没明白!
以前看到《伦敦一家人》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本能地觉得说:哎呀,应该不怎么样的吧?
到底谁想要去看伦敦一家人怎么生活的呀?
然后想起《搞笑一家人》,虽然有时候也很搞笑,但是真的很没有品味的一部电视剧的呀。
但是昨天晚上因为我自己有一点点的心烦,于是想了想之后就是说:还是看这个动画片吧,看着像是一部动画片的模样。
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很治愈。
电影里面的爸爸,三观非常正。
结婚之前两个人一起去约会,路过一家音乐厅...妈妈说好想听一听呀,父亲说:“但是感觉花那么多钱听一场音乐会挺浪费钱的呀!
”于是两个人在门口站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愉快地离开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穷并且快乐着吧。
” 而且父亲身为一个送牛奶的员工,父亲送牛奶送的非常地快乐,父亲让我觉得送牛奶这件事情是那么地有诗意,让我觉得小小的一件工作居然可以有这么大的乐趣,我看到之后真的也好想说我自己去做一个送牛奶的员工呀。
妻子问丈夫说:“你想要升职吗?
” 丈夫:“我才不要升职呢,做个送奶员挺好的。
为了能每天看到小鸟我也不会升职的,我喜欢呼吸新鲜空气。
”这个状态真的是太棒了,父亲的状态让我觉得说,我现在也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一.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鸟叫的声音了?
看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之一就是:父亲身为一个送牛奶的员工,并没有说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每天应付了事。
相反,父亲很热爱自己的职业,父亲也不想要升职,父亲的追求就是:“为了每天能看到小鸟我也不会升职的,我喜欢呼吸新鲜空气。
”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此刻的生命状态。
我现在过的非常不好,我也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也不怎么热爱学生...如果说去采访一下的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说:“我就是我本身十分热爱小孩子我才去做老师的。
”很少有人是这样的,很少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的。
生活在城市里面的我,小区里面的树根本不超过五棵,一出大门见到的就是一些人,别说小鸟了,蟋蟀、青蛙的叫声我都听不到的,更加别说小鸟了。
所以说,很羡慕这部电影里面的爸爸的状态,他为了每天能够听到鸟叫的声音,而一大早就去起床送牛奶,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战争期间,父亲把孩子送到了乡下。
父亲和母亲住在一个类似于猪笼子的地方里面,但是正因为住在里面,等到有炮灰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而且不管他们家被炸掉了几次,父亲和母亲依旧是乐呵呵地,重整旗鼓。
怎么说呢?
就是他们不管多么地贫穷,他们是一直很快乐的。
二.没有你,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母亲离开人世了以后,父亲觉得整个自己的生命都不怎么好了,儿子在乡下,父亲一个人郁郁寡欢。
每天呆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没有人讲话,天天都不开心。
因为那个陪伴着自己几十年的人,真的就是说不存在与这个世界上了。
父亲觉得很难过很难过,但是又无计可施,父亲后来也没有好好吃饭,以至于胃疼的难受,在母亲离去不到一年的时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真正好的爱情,大概就是“没有你,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父亲和母亲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争吵,但是父亲还是很爱母亲,母亲则是勤勤恳恳的,这两个人,是那样的合拍,生下来的儿子画出了两个人相识相知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心里面那样的欢喜。
整个故事的画面,都让我觉得很舒服,很治愈。
就像是《夏目友人帐》一样治愈,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6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低了,因为真的太治愈了,我看完之后,仿佛有一团柔软渗透进了内心深处,让我的心变得强大起来,让我的心变得坚硬起来。
所以说,拥抱整部电影。
每个人都是一道年轮里的纹路,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有经历,这种经历往往和教科书不同,或更丰富、或更轻描淡写、或更沉痛。
当举国欢庆战争结束的时候,失去儿子的父亲就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不会被写进历史;当炸弹满天飞的时候,在乡下的孩子还在吃着好吃的梨,战争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万个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少年在战火忽略的农场吐出的梨核,几十年后在物是人非的小院里也长成了大树。
时间不糊弄人,人也不能糊弄时间啊。
全手绘动画还是喜欢,太过于集中在家庭成员的小格局里显得流水账,看不到特别想要表达的主题@芳草地卢米埃
画面挺漂亮
流水账换成了动画而已!
送奶工可以有独栋别墅还带花园?别太离谱?其实妈妈这个角色很傲慢无知。我喜欢爸爸这个角色。无论何时何地都如此都很勤劳。其实很多男人在家什么都不做。
男主女主的配音都70岁了。这怎么看啊。
流水账,本来想打一星的,画面和音乐还可以。
从孩子角度看父母的一生
不平时代,平凡夫妻的大半生,携手拥抱生活简单而动人。
父母爱情编年史,温情脉脉细水长流。以上世纪一个伦敦普通家庭的生活映射波澜壮阔的二战历程。手绘线条精美无比,细节刻画尤其出色。将父母的性格特色、待人接物、相处模式以及政见之争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日常里,短短90分钟仿佛见证了老夫妇的一世眷念。一辈子太长也太短,转眼暮白首,故人已逝添离愁。
开头骑自行车那段,整个人像要飞起来一样,在发光在发亮。
没有什么新意啊
父母的一生,单纯又美好。
有点伤感。
平淡,可能只适合英国人怀旧
像看了一本英国的儿童绘本,记载了几十年来一家人的变迁。
不喜欢女主,实在是不喜欢,反感。情商低,没本事脾气和意见倒不小,一天到晚逼逼叨,一天到晚吓自己,拿着一根破梳子在自己儿子后面追着梳了他那一头毛发一辈子,什么场合都能拿个梳子出来给他儿子梳,好似不在乎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让别人看起来好似他儿子是她养的一条京巴犬。愚蠢,没有智慧,没有魅力,叽叽喳喳,咋咋唬唬,大惊小怪,喜欢得瑟。
不如静态截图治愈,但配色舒适,水彩临摹典范。
政治味好濃厚,無數人復刻的生活模式,到今天也是無數人認為的幸福標準。不過,時代的確變了。
结局太悲伤了。想到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结局,就觉得更悲伤了。
故事讲得非常不好的一部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