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Manhunt: Unabomber Season 1,缉凶:飞机炸弹客(港/台),搜捕炸弹客,杀人宣言,宣言,炸弹追凶,Manifesto,Manhunt: The UNABOMer

主演:萨姆·沃辛顿,保罗·贝坦尼,简·林奇,迪塞尔·马德金斯,卡佳·赫尔伯斯,格里夫·弗斯特,瑞贝卡·亨德森,杰里米·博布,凯莎·卡斯特-休伊斯,琳恩·柯林斯,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剧照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2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3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4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5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6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3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4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5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6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7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8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19追缉:炸弹客第一季 剧照 NO.20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剧情介绍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确定在美国时间8月1日首播,首播集为两小时集。《追缉:炸弹客》由Kevin Spacey和Dana Brunetti担任本剧的执行制片人,执笔了本剧试映集的Andrew Sodroski也负责制作本剧。该剧根据现实改篇,大学炸弹客Ted Kaczynski是位大学数学教授,拥有167的高智商,以炸弹犯罪引致3死23伤。 本剧主要讲述了FBI如何抓住那些声名狼藉的“优秀”罪犯,第一季将着眼于FBI探员Jim "Fitz" Fitzgerald(Sam Worthington饰),一个不习惯用老方法收集情报的专门语言学家。他用自己非传统的方法让藏匿了近20年的“大学炸弹客/隐形炸弹/Unabomber”被绳之以法,关键之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两周后就死龟兔大作战夜行者披荆斩棘的大小姐BanGDream!EpisodeofRoseliaⅠ:约定度假胜地心慌慌望月大江东去历史的天空吃货皇后第二季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十二季特工总裁俏冤家幸运数字斯莱文灵异女仆第四季无限斯特拉托斯神探默多克第五季一起飞喧嚣小袋鼠戴茜唐门之神犼双雄靓太意式风味第一季心痛剧院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开封奇谈塔克洛班的困境听风者19号消防局第二季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曼联重生谍网第一季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看待人性失败的某一面

9.0很喜欢 这欢喜应该是属于个人的 男主95-97空档的两年在林间小屋干嘛为啥那样好像没说 纵观可能已不重要否则八集肯定不够 结尾很顺畅 凶手是为自己的荣誉活着否则宁可死但他愿意忍受诸般言语屈辱最后还不得上诉且需把牢底坐穿的行为我不能理解 我的理解是他是不认为自己错了的 男主的心路也戛然而止否则会没完没了 仅凭语言导向上的细密侦查得出的结论算是顺藤摸瓜般的找到了凶手 好像有点像做梦 虽然这本身已经很了不得但只是这个判断就可以吗…应该没那么简单 …… 凶手的出身大概用了一整集来叙述 关键点在他于哈佛大学就学期间参与一项心理研究导致 我一直在思考美国或那个先进国家有哪些是先一步其他地方的部分 这也算其一吧 人类终究是孱弱的 一点点风吹草动可能就被轻松毁掉…… 男主侧写师和凶手可能在某块心理层面上是比较接近的吧 虽然外在完全相反可内里却似乎是无限接近 可惜后面不了了之了

 2 ) 正义与爱的救赎

炸弹客的剧情,来自真实故事的改编。

独居在森林小屋的泰德,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科技的生活。

瘦弱、邋遢的他,有时竟一个月都可以不出门。

但如果开口,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才思敏捷、逻辑清晰。

十八年来,泰德向大学和航空飞机上邮寄了18枚炸弹,致使三人死亡,23人受伤。

1995年,泰德向美国三大报纸施压,要求全文刊登他的学术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否则将随时寄出下一枚炸弹。

《华盛顿邮报》全文刊登,论文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FBI探员根据泰德论文中的语言学特点以及泰德弟弟的协助,破解了这一疑案。

这一案件也成为FBI史上最昂贵的案件之一。

本剧一共8集,前4集用时间线切割重叠的形式介绍了测写师Fiz被派往FBI协助调查,在FBI处处受挫。

当他开始阅读泰德《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时候,他沉迷于利用论文当中的语言学特点来指证炸弹客的身份。

前四集的拍摄时间线一直在1995与1997年间穿梭,1995年抽丝剥茧寻求线索的艰难、Fiz在FBI局促急于证明自己的状态,1997年与泰德面对面审讯时招架不住的无力感。

IQ167的高智商罪犯和优秀却局促的侧写师,罪犯与抓住他的警察之间,彼此都是对方最熟悉的人,心理战和攻击对方逻辑漏洞的说服,紧张而精彩。

当此时,才进一步发现这位高智商炸弹客的高明所在。

再与办公室里那几位刚愎自用的官员对比,也理解为何18年都破解不了案件。

第5集,迷雾开始破解。

论文刊登后,泰德的弟弟根据论文的观点和写法,向FBI发去求证的材料,最终才使炸弹客的身份谜团逐步解开。

剧情开始转向泰德人生故事的叙述。

在泰德的信件中,他讲述了自己“被背叛被背叛被背叛”的一生。

聪明的男孩,考试成绩优秀,父母要求他跳级,不得不与跟他年长的同学相处,局促不安。

第一个好朋友有了女朋友之后抛弃了他,他在化学实验课上制作了爆炸物,从此失去了这个朋友。

16岁被哈佛大学录取,遇到了敬重的导师,交心沟通一年多,原来只是被当作洗脑项目的实验品,不断地接受精神摧残和虐待。

在哈佛的求学时光,即时泰德最开心的时光,因为终于有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愿意倾听和交流男孩内心的想法。

哈佛时光也是最悲痛的岁月,泰德在18个月的时间里,多次接受实验的虐待,折磨他的精神。

他说,但是我还是一次次地回到实验室,只是为了证明,你们无法摧残我。

最终项目失败,泰德却留下了一生的伤痛。

泰德曾经在伯克利担任数学老师,后来在弟弟的电话公司上班,被弟弟认为是写诗谩骂女生的流氓,解雇了他。

经历一次次的背叛后,泰德走进了小木屋,过上了原始的生活。

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他寄出了16枚炸弹。

躺在小木屋的时候,他说,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论文已经发表,我重新来过,有没有机会。

可是当他带着礼物走向那个真心待他的小男孩的生日party时,看到自己礼物的粗糙,他再次放弃了。

然后,他的人生只剩下牢狱之灾了。

他仍然无法感受和回应,他内心真正追寻的东西,爱和尊重。

他来到了FBI的拘留所。

泰德和Fiz进行了几次的面对面谈话,fiz自以为已经强大到去面对泰德去说服他认罪。

但每一次,都被泰德冰冷的理智驳得苦不堪言。

泰德最后一次感受的背叛,来自于律师团队。

女律师朱迪为泰德打领带、偷偷送巧克力,了解了泰德在哈佛遭受的项目试验,想要以偏执型综合症为泰德减免刑罚,而不是让他以正常人的形象为自己的辩护。

fiz与泰德最后的谈话,成为了压弯思想的最后一根芦苇。

最后的对话成为一个心理疾病的变态活着,或者为了自己的理论认罪,泰德选择后者。

泰德得到了三次无期徒刑和三十年有期徒刑。

他永远地失去了在公众面对展示自己的思想的方式。

他得到了最深重的惩罚,那就是得不到尊重,无法感受和回应,他缺失的,爱。

在故事的最后,我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那就是影片没有带给我们团圆的救赎,只是一次次的震撼。

假如第一次制造炮弹的时候,泰德得到应有的批评和关心,他以后还会选择用炸弹发声吗?

假如多一点将他当做孩子的关心,他在哈佛的时光,会不会早点抛开那个残酷的实验?

假如没有哈佛实验,他会不会活得更好一些?

也许不会。

泰德根深蒂固的,其实是他的学术主张,对于工业化社会的悲观看法,追求回归自然传统,厌恶工业化对文明的扭曲。

身处格格不入的现代社会中,缺乏掌控感,也许他注定是个矛盾的人。

第6集的拍摄,很多人都诟病是不是编剧强行洗白。

当然还是搜索了许多泰德童年的事迹。

父母将他当做光环的象征,不断地跳级,不顾他的需求,让他越发的想要脱离反抗。

但是也有资料显示,高中时期的泰德并不如影片中那样孤僻,他活跃在多个社团,成为老师的宠儿。

哈佛实验的摧残实在太痛苦,也成为泰德长成罪犯的导火索。

痛苦到极致,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也无法取悦自己啊。

走进监狱,当然是正义声张,罪有应得。

但是泰德内心对于罪孽,是否能得到救赎?

普通人如我,最大的提醒,大概是多关注身边的人,给他们一点帮助的爱。

与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吧.

 3 ) 再聪明的反派,也难免死于话多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需要他人。

这种沟通的欲望,对于Ted来说,却是致命的。

第一次,将manifesto发给报社导致了他被捕,他倾诉给David的一切,转而成为FBI的罪证与武器。

第二次,他要求见Jim一面,明知结果,却放纵自己暴露于说客之前,结果是终身监禁。

他需要一个听众,正是这一点毁了他。

他的律师和家人,毫无疑问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考虑的,但,最了解他的需要的,却是那个将他逮捕归案的探员——站在法庭的证人席上,囚笼栅栏的另一边。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反对以insane作为抗辩理由;尽管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不会承认他是正常的——他妄想偏执式的理性,他离群索居式的隐士生活,许多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会为此而邮寄炸弹——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共情(show empathy),无法理解别人的快乐与悲伤,表现得正常(behave normally)对他人来说轻而易举,对他来说,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当他孤身一人时,他无比安全,却并不快乐。

那时他已经到了男孩家门前,却因为以前被拒绝的经历而却步,Jim说得对,他不知道谁可以信任,谁不能;他做着错误的选择,一直都是。

而Jim,则是他的对屿,出了名的固执,不受欢迎;面对他渴望的一切,他曾经两次背叛他人(妻子和Tabby),最终也被官僚机构背叛。

但最重要的是,他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是工业化的受益者,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对身边既有的一切产生了怀疑——这想法一旦被种下,便无法拔除。

在剧尾,Jim凝视着十字路口的红灯,而只有他知道,有什么已经改变了,永远地。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目的与方法背道而驰,生而为人,我们几乎注定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

最后,Ted被关进监狱,远离了他最爱的森林和小屋;Jim,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认可,却只能看着一切被人夺走。

以他人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一切的原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不是呢?

 4 ) 追缉:炸弹客

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确定在美国时间8月1日首播,首播集为两小时集。

《追缉:炸弹客》由Kevin Spacey和Dana Brunetti担任本剧的执行制片人,执笔了本剧试映集的Andrew Sodroski也负责制作本剧。

该剧根据现实改篇,大学炸弹客Ted Kaczynski是位大学数学教授,拥有167的高智商,以炸弹犯罪引致3死23伤。

  本剧主要讲述了FBI如何抓住那些声名狼藉的“优秀”罪犯,第一季将着眼于FBI探员Jim "Fitz" Fitzgerald(Sam Worthington饰),一个不习惯用老方法收集情报的专门语言学家。

他用自己非传统的方法让藏匿了近20年的“大学炸弹客/隐形炸弹/Unabomber”被绳之以法,关键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大学炸弹客”的真实身份可能隐藏在他的"宣言"中,而这个"宣言"也是Kaczynski众多阴谋之一。

Paul Bettany饰演被称为“大学炸弹客”的Ted Kaczynski,而John Berchtold将饰演年轻时代的Ted Kaczynski。

 5 ) 探索频道如何挖掘一件旧案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为全球享有盛誉、拥趸上亿的纪实电视节目公司,美国“探索”频道在今年夏天推了出第一部电视剧作品――“Manhunt:Unabomber”,译名作《炸弹追凶》。

在“寓知识于娱乐”的指导原则下,“探索”频道选择进入电视剧领域并不令人意外。

电视剧毕竟是近十年以来大众娱乐节目中最具创新性、艺术性、社会性的表现形式。

美国“历史”频道早在2012年就已经尝试在人文科教频道中播出高制作水准的历史电视剧,各路叫好声一片、收视率一路冲高,“探索”频道的革新步伐似乎还显得缓慢一些。

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选择 “Unabomber”这个在上世纪80、90年代轰动一时、人尽皆知的连环爆炸案作为首部电视剧作品的题材?

在谜底一开场就被揭晓,新闻报导已多如牛毛的背景之下,如何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观众们一周一集地紧紧追剧?

如何挖掘这起案件中尚不为人熟知却又精彩刺激的科学因素,不违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频道宗旨?

如何紧贴当前社会环境,让这一起20年前旧案能够与时俱进,赋予观众“感同身受”的现实意义?

下周三(9月13日)这部八集电视剧将迎来大结局。

大家可以在一个漫长沉闷的假日,不被打扰、酣畅淋漓地看完全剧。

在看剧之前,我们也许要恶补一下背景知识,试着了解一位普通美国观众对“Unabomber”案件的基本观感,才能逐渐领略这部美剧的精妙有趣,引人之胜之处。

                   谁解救无能的FBI?

Unabomber是一个合成词。

Un指大学(University),A指航空公(Airline),Bomber指炸弹客,译作“校航炸弹客”。

从1978年5月25日至1995年4月24日这长达17年的时间,“校航炸弹客”利用各类邮件邮寄了16个包裹,造成23人受伤、共3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大学校园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其中一名受害者是一名即将成宇航员的电力工程学硕士。

虽然死伤人数并非触目惊心,但是“校航炸弹案”却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巨、投入警察力量最多案子。

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烟酒及枪支管理局、美国邮政检查署三家机构组成百人专案小组,运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展开调查,包括∶分析炸弹碎片的物理成分以确定零部件来源;检测邮包残留的DNA、指纹等生物线索以确定嫌疑人身份;邀请请犯罪心理学专家进行人物侧写以缩小嫌疑人范围等。

专案组甚至从军方借来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建立一个庞大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与交叉分析,在伊利诺斯州、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等三个案发地区分别列出了数千人的嫌疑犯名单。

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被彻底调查了一番,每一个人也都被排除了嫌疑。

数十年间,专案组获得的唯一真实可信的线索就是一位目击者对于“校航炸弹客”的外表描述,对于其年龄、身份、背景、教育程度与犯罪意图等核心因素则是一直毫无所知。

1996年案件破获时,新闻媒体将主要功劳归结于罪犯弟弟的举报,认为如果没有这位有识之士的“大义灭亲”之举,“校航炸弹客”仍会逍遥法外,给民众心理上带来极大恐慌。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联邦调查局真的如此无能吗?

“探索”频道的剧集简介开门见山指出,将调查从一无所获的泥沼中解救出来的是“法医鉴定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一种从未被认证也从未被使用的犯罪调查方法,通过罪犯发表信件的语言习惯特征来确定其个人身份。

当时,这种方法被不少专业人士视为“天方夜谭”,认为只是“病急乱投医”罢了,不料却在案件侦破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成为识别罪犯身份的唯一利器。

第三集中,协助破案的语言学女博士讲一个关于斯拉夫人起源故事,也许第一次让观众对“法医鉴定语言学”产生了信心。

                连环爆炸的目的何在?

上世纪90年代,这名罪犯自己说明制造这些邮包炸弹的动机与图谋,那就是反对工业科技文明对人类自由的伤害。

在寄出邮包炸死平民同时,罪犯还向报纸、学者寄出不少署名为“F.C.”信件,要求正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对于人类自由生活的迫害与剥夺。

其中一封寄给了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理查·罗伯特和飞利浦·夏普,信中警告两位博士,应该立刻停止他们的基因研究。

还有一封寄给《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要求发表他长达35000字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宣言,否则就要炸掉一架民航客机。

权衡再三之后,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违背了“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原则,允许这份宣言的最终公开发表

有人认为,这份“诅咒着高科技环境下现代社会的不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灾难、社会的动荡、生命意义的消失”的宣言不过是陈词滥调,但在“探索”频道电视剧集执行制片人安德鲁·索德罗斯基(Andrew Sodroski)眼里,却是一份“先知般的预言”。

“这份宣言中所描绘人与科技关系比20年前还要符合现状。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宣言已经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将如何被科技所绑架、所胁迫,所约束、所决定。

当手机响起时,你就必须接听,不管你是不是正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不管你是不是认为这事愚蠢而且无关紧要。

” 美国媒体报导这部剧集时这写道“在《炸弹追凶》发布会现场,许多人将听到、看到的信息输入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手机之中,再通过社交媒体成千上万地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

推特是在《宣言》公布十几后才出现的。

然而,这一场景却证明了《宣言》的准确性,即对科技的依赖将主宰人类的日常生活”

2007年中国《新周刊》杂志报导指出,美国阳光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利乔伊,曾在《连线》杂志上撰文《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他在文中大量援引《宣言》中的段落以此说明科技的危险。

遭到“校航炸弹客”重伤的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加勒特也承认,《宣言》推断不无道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未来,也许真的险恶重重。

在“911”前,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的主题并非只是 “文明的冲突”,反对工业文明也是恐怖活动的主题之一,包括环保运动、反对堕胎、动物权利保护等等。

一份1998年的美国报纸写道,“ 为了拯救环境而不断升级的破坏行动席卷了美国西部,已经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并使人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自1980年以来,至少有100起此类暴力事件发生,造成了428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工业文明仍然是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源泉之一。

”2011年7月,32岁的白人男性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发动恐怖袭击,先是在政府办公区引爆炸弹,炸死了8人;再是前往度假小岛,枪杀了69名参加暑期夏令营的青少年。

这名“独狼式”恐怖主义杀手在网上发布的袭击宣言,很大一部分内容抄袭自1995年的“校航炸弹客”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谁造就连环杀手?

这名拥有如此精巧高超的爆炸手法,怀抱如此“崇高伟大”人生理想的罪犯,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数学天才――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

1942年5月22日,卡辛斯基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智商高达167,16岁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20多岁在密歇根大学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因为他解决了导师也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他的博士论文全美国只有10-12个人能看懂”。

有些观点认为,尽管这位数学天才自幼内向、害羞、不爱与人交流,但并不存在心理疾病,也没有反社会人格,无论是他的高中老师们,还是哈佛当年的新生体检医生,都将他描述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是,卡辛斯基在哈佛求学时期参与一项心理学试验则可能对他的心理状态与人生信仰产生了巨大冲击,最终导致他变成一名连环杀手。

这段经历在美国媒体相关报导中鲜有提及,“探索”频道的电视剧集再现了这一过程,让观众们了解美帝国主义的一段极不为光彩的人权污点。

冷战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Henry Murray)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援助下主持一个“精神控制”实验项目,卡辛斯基与他的同学们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实验对象,测试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企图以此建立一套从心理上摧毁苏联间谍政治信仰的心理战审讯方法。

“ 默里让他的不知情的学生,接受了密集的审讯。

他自己称之为‘激烈的,全面的,辱骂性’的个人攻击,攻击他的学生们的自尊心和最珍视的理想和信仰”“ 被测试的学生进入了地下室,来自内心的声音命令自己必须遵守一切规则。

他发现地下室里有一盏足以使人失明的聚光灯对着门口,房间其它部分则陷入一片漆黑,一个讯问者坐在当中,几乎无法被看见。

讯问者粗暴地命令他坐下。

当他坐下时,他发现椅子被放置得如此精确,以至于聚光灯的全部光亮都集中照射在自己的脸庞上” 这个将学生当作为科学服务的“小白鼠”实验,也许直接导致卡辛斯基高度认同“科技和科学正在破坏自由和自然”的命题。

但是,与此同时,卡辛斯基也变成了另一个亨利·默里,将所谓的理想原则凌驾于普通人性之上。

为一种理念、为了一个原则,为了一种信仰可以牺牲掉无数普通人的性命,这就是卡辛斯基对其炸弹谋杀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内动力所在。

卡钦斯基的扮演者――Paul Bettany,明确地重申电视剧集绝不是为了同情卡钦斯基,但它确实试图引起你的同情。

“Ted有一部分是孩子,16岁被中央情报局(CIA)做实验,被羞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可怕的事情。

这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他,并以某种方式将他武器化。

”Bettany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不仅在美国,还包括英国乃至欧洲,对自己的国家觉得如此疏远以至于要跑到叙利亚去?

我们如何帮助那些内心深处觉得如此疏离以至于觉得自己不再是社会一分子的人?

强大演员阵容这部美剧演员阵容强大,都是赏心悦目、正当壮年、风度迷人的老戏骨真男人,可谓是色艺俱佳。

,包括来自电影《阿凡达》的Sam Worthington,来自电影《温布尔登》Paul Bettan——来自美剧《欲望都市》、《傲骨贤妻》的Chris Noth美剧《欢乐合唱团》的恶魔老师Jane Lynch,仅有短短几分钟的出镜却是让人印象深刻,饰演有担当、有魄力的美国首位女性司法部长Janet Reno。

另外,对于在体制内混迹多年的公务人员来说,这部剧集也会深深引起共鸣……在官僚体制内,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与努力,将是多么的困难!!!

参考资料Harvard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abomber,the AtlanticDiscovery’s “Manhunt Unabomber” Kaczynski as a true, heartless prophet,Salon.com“Manhunt Unabomber” explores the life of murderer Ted Kaczynski , Fox News

 6 ) 观后有感

老套的警察追凶剧,但包装了新颖的语言学抓人,质感不错,但不够完美。

1. 对他的宣言没有太大的感触,人类某种意义是被科技操控了,但没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话,我们远不需要回归原始生活。

ted更像是一个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老人,在呐喊着世界变了,用炸弹平息自己心中的怒火,或来自友人,或来自恋人。

2. 男主的人设非常不讨喜,抛弃妻子,背叛同事,不时无助且愤怒,直到最后一集之前我还觉得能接受,但看完ted的痛苦与挣扎,这个男主真的黯然失色。

3. 看多了这种警探剧,会发现凶手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天生的恶,对其他人没有过多的情感,对伤害别人没有负罪感(涉过愤怒的海),另一种就是后天的,是因为创伤而作恶,或是童年,或是如ted青年时期。

他们是有感情的,不过他们能够自洽,但这一般不能永久自我欺骗,就像ted最后在法庭已经无法自我陈述了。

4. 最后一集真是这剧的高光,如果每集都有这样的质量多好。

前面虽然用了双线叙事,但无奈剧里的破案过程比较平庸。

而第八集深挖了ted的内心,他是脆弱的,是容易被欺骗的,是有感情的,同样也是为信仰而坚持的,这甚至让人感到了同情,而且角色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

还有一点高光就是受害者的“诅咒”,真的让人从话语里听出他们的疼痛,愤怒,思考以及释怀。

5. 这剧里男主的两个领导简直塑造的差劲,破案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俩,虽然他说了每个来的都觉得自己是天才,但这也不能成为你无视真相的理由。

大胡子就不说了,差的令人发指。

而大领导其实是明事理的,每次都是他给男主开绿灯,虽然很艰难就是了。

但我最无法理解的是他计划失败回来怪男主,你可是决策者啊,手下是负责给方案的,真正决定执行的是你,你怎么觉得错都在别人身上。

一开始我还想这是不是领导常见的甩锅,但我发现锅你是甩不掉的,大家都知道行动是你组织的,那你不就在单纯的对手下无能狂怒吗。

这两个人我不懂是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6. 最后的镜头看起来像是男主要继承ted的意志,但我转头一想,男主是有同理心的,责任心的,他不是孤立的个体,是有人support的。

那他不会成为爆炸者,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所以红灯可能不是给男主思考的,可能是留给观众思考的,但我已经觉得对宣言无感了,自然也对这个ending无感了。

 7 ) 如果有如果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看完八集好心疼Ted,一个人的自述,一个人在小木屋前跳舞,被捕,被信任的律师出卖,被判终身监禁,我不知道是演员演得太好还是怎样,只觉得好心疼。

一个天才,不该被这般对待,如果有如果,如果出生在不一样的时代,如果自幼时便被更良善的对待,如果没有被那么多次的出卖,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可惜没有如果。

总是不经意想起犯罪心理的Spencer,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人吧,都是那般聪慧,敏感,脆弱。

智商太高的人容易被孤立,因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

正因如此,他们更渴望温暖,信任,关怀,以及爱。

可是,终其一生,只有孤独。

Ted制造炸弹,因此带来各种无辜人的伤亡,是他的错,完全是不可否认不可弥补不可饶恕的错,可是错误的源头呢?

所有人都有错,所有人都有罪。

天才不是怪物,怪咖也不是怪物,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8 ) 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的飞蛾扑火

这是一部少有的带有一定社会思考在里面的美剧, 且不说其在这一方向上挖掘的有多深, 这类作品出现在商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商品栏里, 已属难得.这部剧表面是在讲一个有过多起暴力恐怖活动的反社会人格罪犯, 和FBI侧写探员斗智斗勇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其实更深一点, 讲的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对社会对抗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如果想挖掘这一点, 首先得了解一个概念 -- 异化.异化这一概念最早在黑格尔的哲学作品中提出, 后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 逐渐形成了更具体化的对异化的解释, 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

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简单举例就是, 人们生产了汽车, 并驾驭汽车, 但随着汽车越来越发达, 人甚至不再操控汽车, 人逐渐失去了对其的控制, 人驾驶车这一情形, 其实质已变成了, 车驾驶人. 这种现象即是异化, 在剧里也有直白的描述:

e02 24:30在第二集里泰德和菲茨的首次会面里, 以及第一集泰德的开场旁白, 炸弹客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包含着对当今社会体制下的异化部分的批判:

e02 39:45而菲茨则向其倾诉自己在面对红灯时回想起的自己被物化被非人化带来的屈辱和无力感, 以表达自己与泰德的共鸣:

e02 39:00如果仅仅看泰德的这部分对自己的理念阐述, 还是饱含人文关怀的, 其实对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理性实证主义的批判反思, 也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关注并研究的议题, 著名的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对异化社会的批判) 等等, 其中后者最终绝望地以自杀的方式作为反抗. 回到泰德, 如果他的理念真的是人文主义的, 那要如何解释他的反社会的冷漠的伤害人类的行为? 其实原因在于泰德泰德不仅反对异化, 也反对社会, 反共同体, 反集体化, 向往原始社会, 这点在剧里没有表现出来, 但在他的宣言里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主张 ( 宣言的原文链接: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 在宣言里他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批判科学, 及科学技术支撑着的权力社会对人的压迫和伤害, 以及其出于对左派 '过度社会化' 的警惕而对其的篇幅不小的批判甚至攻击, 所以与其说他是个仅仅反对异化的xx主义者, 他实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 他的主张概括来讲是推倒一切, 回到原始社会, 回到人与人关系最朴素(存疑)的情境. 上述任何症状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它们的存在规模尤其大。

我们并非首先提出当今世界似乎正在发疯的人。

这样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不正常的。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与现代人相比,原始人所遭受的压力和挫折更少并更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的确,原始社会的生活也并非充满轻松与甜蜜。

澳洲原住民经常虐待妇女,性变装在美国的一些印第安部落当中也相当常见。

但总体来说,我们在上文各段当中列举的各种问题对于原始民族来说远不如在现代社会中那样常见。

--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所以泰德的理念部分的是和西方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批判、存在主义对理性实证主义的怀疑和反思存在交集的, 而将其与这些主义区分开来的或者说泰德理念"走歪"了的地方是其对社会的粗暴否定, 并走向了极端主义. 然而无论是左派还是存在主义, 反抗的都是异化社会中异化的部分, 而不是全社会. 泰德的问题在于对抗异化无望, 转而走向极端, 意图推翻整个社会, 无论从其手段还是结果来看, 都是完全反人道的. 虽然从他的童年的悲剧遭遇来看, 他是向往和人建立朴素而本真的关系的, 但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过于残酷且成本过高, 注定不会成功. 当今的哲学、社会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用更可行的方法消除这个社会里的异化部分, 但在思想已退出社会公共领域, 人们被智能手机主宰的当今社会, 包括这部分哲学思潮在内的哲学本身, 已无人问津. 而这大概也是异化社会下不可避免的结果.上面分析完泰德的理念后, 来谈一谈男主角菲茨, 对菲茨而言, 在接触爆炸案后, 一直存在于他身上的矛盾是其内心深处出于对炸弹人思想的认同(部分的)而对异化社会的反叛欲望, 和其作为体制一份子的使自己融入体制内的欲望的矛盾. 在1997年FBI去山林里找隐居的菲茨的时候, 菲茨是反叛的, 他的内心的矛盾仍未解决, 他对泰德的理念的部分认同让他感到负罪和痛苦, 于是最终选择和FBI回到泰德案去, 与其说是想帮助FBI倒不如说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 能够解决上述矛盾的答案, 为此他需要接近泰德.之后的剧情就是菲茨出于社会人的惯性, 在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下, 和泰德展开了博弈, 虽然在泰德眼里他不过是在被体制当做棋子一样利用. 菲茨的内心挣扎戏份主要在菲茨-女语言学家这条线展开, 随着与泰德最终博弈的结束, 伴随着菲茨和女语言学家的最后一次交谈, 菲茨批判的继承了泰德关于社会异化间接泯灭人性的事实, 否定了泰德极端行动中非人性反人类的一面, 他也因此获得了心理上的自我拯救

e08而泰德, 反叛如泰德最终被体制所吞噬, 沦为了体制的玩物,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里的男主角的最终结局一样. 这大概是对立志反抗整个社会体制的人的最残酷的处决. “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 -- 《局外人》在最终集, 导演以菲茨的"红灯恐惧"的画面作为结尾, 昭示着对于那些意识到自己身处异化社会中的人们, 他的余生都将 haunted by 这种异化感, 无处逃遁. 除此外, 导演希望以此警醒世人, 那些面对红灯会时而踌躇的人, 那些在异化社会中心神俱疲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们, 那些在社会已如此发达的今天, 仍要为了生存而把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中的人们, 那些在人潮中行走却感觉不到任何与他人的联系的人们, 警醒人们, 在空闲的时候, 把智能手机放在一边, 想想所有这一切是不是有哪些地方不对.但也许只是徒劳.

 9 ) 《追缉:炸弹客》人物原型及真实背景

这部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卡辛斯基被捕时的警方档案照片以下内容引自于维基百科 生平介绍卡辛斯基是波兰移民的后代,1942年5月22日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出生。

他拥有167的高智商,十六岁时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1962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卡辛斯基用了数月时间便完成博士学业,他的指导教授说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深奥。

全美只有十几个人能看懂,后来辛斯基在该校从事了四年多的学术研究。

二十五岁时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聘为助理教授,是该校史上雇用过最年轻的教授,但他对教学并不自在,在两年后辞去。

犯罪背景 卡辛斯基在1978年至1995年间,不断邮寄炸弹给大学教授、大型企业主管及航空公司,造成3人死亡及20多人受伤。

1996年4月3日被逮捕,最后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卡辛斯基的绰号:大学炸弹客/隐形炸弹,The Unabomber(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是指其为针对大学及航空公司的炸弹客。

卡辛斯基在1969年辞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教授职位,并在1971年到蒙大拿州隐居。

1978年5月25日,卡辛斯基进行第一次有记录犯罪:他送出一枚故意写错地址的邮包炸弹到芝加哥大学,该校工作人员收到“寄错地址”的邮包后,便把邮包退回“寄件人”-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Buckley Crist);卡辛斯基的犯罪对象便是巴克利教授。

巴克利教授收到“退回邮包”后,感到可疑,因此巴克利教授托一名校警代替打开该邮包;邮包炸弹在打开时发生爆炸,校警当场炸至重伤。

事后警方将嫌疑犯锁定为几位学生,卡辛斯基因此并无受警方怀疑。

1979年5月9日,美国航空公司444航班,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的波音727客机行李舱在飞行时发出巨响,随后冒出浓烟,一名乘客吸入浓烟不适,飞机被迫降落。

警方事后调查行李舱,发现一枚“邮包炸弹”。

由于计时机制出错,因而防止了炸弹爆炸;当局表示,炸弹威力足以毁灭飞机。

截至1995年,卡辛斯基对不同大学及航空公司寄出共16枚炸弹;共炸死3人,炸伤23人。

1995年4月24日,卡辛斯基给美国多间报社及杂志社发了一封信件,并承诺如果“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刊登他的三万五千字的学术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 Society & Its Future),他便会停止持续十八年的连环炸弹案。

美国联邦调查局最终以“阻止炸弹案再次发生”为由,允许刊登其论文。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解释了卡辛斯基的犯罪动机。

他认为工业文明使人类丧失自由,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

因此他针对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科技倒退的形式达成人类自由的解放。

在发表论文后,不少无政府主义者、少数卢德分子[1]及极端主义者转为支持卡辛斯基。

卡辛斯基的论文在报纸上刊登后,他的弟弟-大卫·卡辛斯基发现论文与其兄的写作风格及信仰极为相似;而在论文发表前,大卫的妻子琳达更曾怀疑泰德是“The Unabomber”,促使大卫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线索,最终泰德·卡辛斯基在1996年落网。

1996年4月,警方以国内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卡辛斯基。

卡辛斯基拒绝了其律师为避免死刑而提出的精神病理由,他亦因此解雇了其法庭指定的律师。

1998年,卡辛斯基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隐形炸弹客案件是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

作品不得不说写的挺有道理的 (捂脸)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英文版)引自豆瓣用户: 532EEDC9400A0 原文 http://www.douban.com/note/240140425/ PDF http://editions-hache.com/essais/pdf/kaczynski2.pdf EPUB https://archive.org/download/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epub 有声书 https://archive.org/stream/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page/n1/mode/2up 其他 https://archive.org/details/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回 (中文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19/15/15347270_410709909.shtml 其他卡辛斯基思想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包括CIA是否真的对哈佛大学学生做过心理方面实验,我还没有找到相关新闻,不过在卡辛上大学的那个时间段,CIA确实拿监狱的囚犯做过这种残酷的心理实验。

 10 ) 他竟然有演技

该剧根据现实故事所改编,故事灵感源于上世纪末FBI罪案里的“大学炸弹客”。

短小精悍的剧集,如片名所示,由爆炸案引起的调查契机。

不同以往的警匪剧情,利用非传统的调查方法-语言学,使藏匿了近20年的罪犯绳之以法。

没有想过萨姆·沃辛顿竟然是有演技的!

反派角色保罗·贝坦尼的演技简直开挂,分分钟暴毙在精湛演技下!

有一种想站凶手这边的冲动。。。

《追缉:炸弹客第一季》短评

Ted最后也是没法儿申辩,bad ppl are not always bad, only bad times

6分钟前
  • Seraphine
  • 还行

Discovery频道的FBI罪案调查剧,based on true events。

11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美剧的味太典了,一惊一乍的动作,特立独行的天才与古板的领导,莫名其妙的比喻,超越时代的政治正确…

12分钟前
  • 椰奶西米露
  • 还行

又一场真理与伦理的博弈,文戏精彩(仅次于《真探》),萨姆沃辛顿一脸面瘫演技略逊,双时间线交错前戏快节奏侦查工作后戏步步为营的心理戏更精彩,双线一气呵成指向最终谜题,到底是真理还是伦理的胜利?欢迎走进今日美剧《追凶:炸弹客》。

15分钟前
  • 有志
  • 推荐

9.0/10 分。2022.08.04,初看。S01E06,这个哈佛的实验真的是CIA搞出来的吗?泯灭人性呀。想抵抗工业化下系统的控制,结果最后却被整个司法系统给玩弄了。呵呵。。。万事万物皆有阴阳,科技的发展,会带给人们廉价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但也会让人沉迷于此,关键是在于你自己如何去看待如何去运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哪怕是一坨屎,它也是有其意义的,也可以做成有机肥料了,想想历史上的鸟粪战争鳕鱼战争吧,想想天朝古代为了抢一个农妇拉的一坨屎结果两村子互相斗殴打死打伤几十人。。。

17分钟前
  • Lonely
  • 力荐

赶紧看神剧,会下架呀呀呀呀

19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拍得好,演得也好。看完E6心情真是复杂,明知道不应该同情向无辜人下手连环凶手,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去同情他。尤其最后一集Ted意识到自己只剩三条路:死、认罪或装疯,第一条路没能得逞,第三条路不愿意,所以只能认罪。终其一生都在被别人背叛,到头来反倒是抓到自己的人才最理解自己。讽刺,又可怜。

20分钟前
  • Augentropfen
  • 力荐

故事好 演技差

24分钟前
  • F
  • 还行

耐着性子看到了第五集还是弃了,感觉这类题材的剧都容易拍得很无聊

25分钟前
  • 橱窗外的大怪兽
  • 还行

很有潜力的题材,但是十分恶俗低劣表现---- 我说的是个人遭遇这种归因展开。 一个可以用来反思的良好文本被用作对主角作人身攻击, 和对family 这个观众观看概念的滥用。 社会对人的扭曲并没有被详细探索, 质问, 剧集最后看似主角跪了, 但是社会犯罪在主角那停止了吗? 还是老话说的: people never learn? 又一个“mad guy boom boom boom, and get busted” 的 soap opera cliche

26分钟前
  • .
  • 还行

年度最佳

30分钟前
  • 啊酷呐,吗嗒嗒
  • 力荐

这个剧大概就属于大泽在昌书里说的那种,检具了解谜和变化的那种类型。能把一个真实事件改编成这样编剧功不可没。

33分钟前
  • 風來
  • 推荐

这部剧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尊重历史,尊重智慧,尊重人。最后即使菲茨杰拉德把罪犯绳之以法,但他对红灯的凝视反而更突出了创作者对于炸弹客“思想”的思考。即使是一个恶人,他的想法仍然值得了解、尊重。就凭这一点,恐怕我们追不上。

38分钟前
  • 披头
  • 推荐

删了第六集是不是会更好?单看第六集也没有问题。总觉得电视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杂。不评分了

43分钟前
  • 阿生
  • 还行

和官僚系统,经验主义做斗争成了破案最花心思的地方。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犯人,思维肯定与众不同,但说服傻瓜一起突破,其实是最难的事情。罪犯在大学时候遭受到的洗脑实验,为什么自己不逃离?奇怪。

46分钟前
  • 响指
  • 推荐

UUU

47分钟前
  • Jacke
  • 还行

三星半~男主并非高智商,而是善于学习,勤能补拙~可是面对愚蠢的FBI高官们,一直被排挤无视,那种无力感令人身同感受

49分钟前
  • Rosehelen
  • 还行

国内的作者和编剧们都来学习下,什么才叫侧写师,不是看几本教材和小说,然后靠着想当然就可以创作侧写师题材的文艺作品。

53分钟前
  • 咖啡只喝速溶
  • 力荐

一段云淡风轻的反社会独白之后,炸弹突然爆炸。仅仅这个开头,足够抓人且惊艳。

58分钟前
  • 鼓捣鼓捣屎打嘚
  • 力荐

Meh

59分钟前
  • 冷雨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