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面哈维说过,昨晚和朋友一起在酒吧看到街上的奥乔,就认出了奥乔,所以我就去理了一下时间线,男主男二20年后相遇,清晨奥乔看到穿着kiss的哈维在楼下经过,早上奥乔旅游然后到海边,中午把楼下经过的哈维叫到楼上,下午两人去买东西,傍晚在楼上谈心,晚上两人分离,20年后两个人从相遇到分离只有一天时间。
所以哈维是在两人相遇的前一天晚上认出男主后,隔天凌晨就穿着kiss衣服去男主周围想让他认出来
可见哈维爱奥乔是有多深,相隔20年仍然一眼认出男主(相反男主却认不出哈维),而且这件20年前奥乔离开留下来的kiss衣服,也被他保留了20年。
奥乔问哈维这件衣服有什么含义的时候,哈维只是说这是件旧衣服而已。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旧体桖能穿20年不坏,后来我想应该是20年没穿过,只是这次遇到男主后才特地穿上的,真的我哭死
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当我越来越靠岸,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痛恨抵达终点。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中转总是一种解脱。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抵达于我,意味死亡。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永远停留在陌生疏离的节点。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我就拥有了永恒的自由。
(文本标题是跳舞桥段的歌曲,文本是Ocho走后书的停留页,重新翻译了一下:)
2019年一部阿根廷同志电影拍摄制作完毕,陆续参加各类独立性质电影节,期间收获一众影迷,更在一些影展上获得最佳国际剧情片奖。
2020年2月这部影片在腐国上映,故事内容与巴塞罗那古城建筑相互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叫人回味无穷,它就是《Fin de siglo/世纪末》,作为一部处女座影片,能有这般收获,其中的付出只有电影人自己知道。
影片取名《世纪末》,刚开始看时并不能明白其意,只是被从游客角度出发的视角所吸引,跟随镜头里的角色游览城市的风景,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一切慢慢有了头绪。
世纪末,很多人都被“世界末日论”所困扰,就连大小电台也针对这一话题频出科学报道,可见,在那个阶段,一种焦虑躁动的情绪隐隐的掌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这部电影的关系,就在于,影片男主Javi与Ocho在世纪末交谈中,所展现出对此的情绪状态。
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
当然,这不是关键,有心的观众把它看作是一个时间的分界线,它串联起主人公分开又相遇的时空,年份的数字在变,周遭的一切也在变,但初次相遇与再度相逢时,悸动的心理状态依旧保持新鲜,是时间拉开了距离,也把固有的情感变化,隔档在“熟悉”的范畴之外,身体本能的喜好在历经变迁中才会仍旧朝着眷念的味道探寻。
这正契合了影片中段,Ocho离开后留在床上的那本《Close to the Knives》里所引用的话“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把它看作是Ocho的真实写照也未尝不可: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恨抵达目的地,旅途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对于我却意味着死亡。
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导演将影片做了三段式剪辑,从【现在时】跳回曾经的【过去时】,去缅怀“似曾相识”的感情之下双方共同经历的时光;然后再从【现在时】切换到【未来时】,以构想两人一同生活后所可能面对的种种。
前一个切换手法直接,没有做任何过渡就开始引入画面,后一个切换看似平缓,却要让观众带着满满的疑惑来看完,如果不再次推敲,可能会落入“没看懂”的境地。
这算是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小游戏,就在“开冰箱”的刹那,完成了切换的过程。
飞鱼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拍的更加深邃一些,若是借鉴《穆赫兰道》的手法,整部影片会显得更加高级,当然这里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
整部影片以“情”为主线,虽然有大尺度的片段,但都是服务于剧情,撇开“同性”的外壳,其所构成的感情世界伦理观在各类群体里都会存在。
但这部影片,确实引发了LGBT群体内部关于“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等话题的思考,而影片优秀的剪辑也在于,给角色一次面对未来的机会,即使当下无法圆满,看看未来是不是就能够性事和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呢。
看完全片,飞鱼发现,这部处女作与2011年英国上映的《Weekend/周末时光》有几分相似。
第一,题材一致,两部影片都是描写的同志群体(这里以男同为主),通过性事引出故事主线;第二,双男主的搭配,没有其他主要角色纠葛,正面反映主角的情感活动;
第三,主角双方相处时间短,《周末时光》就两天,《世纪末》算上“曾经”的桥段,也不会超过一周。
若将海报的基调,角色扮相,影片结束前的画面考虑在内,这两部作品就有的一拼咯。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有圈点,如剪辑方式、表现手法,以及最后可能有的结局。
话说回来,优秀的作品就该有供于他人借鉴参考的地方,不是吗!!!
非常喜欢的韵味悠长的剧情,以下是我自己的揣测。
二十年前,ocho来到巴塞罗那,住到女闺蜜sonia家里,与sonia的男友javi发生一夜情,男友javi爱上了ocho(题外话,sonia跟ocho说,怀疑自己前男友伊莱也爱上了ocho,她总是被某一类人吸引和伤害,好像宿命一般),当陷入爱情的javi看到了ocho翻开的书里面写的一段话“过渡是轻松的,抵达却意味着死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式,永远留在过渡中,永远都在中转,保持失联和陌生,我就能活在永恒的自由里”,javi瞬间了解了ocho的真实感情观,知道ocho是不会为自己停下追求自由的脚步,所以情感的急剧起伏引起了生理性呕吐。
第二天,ocho如期离开。
javi跟女友分手,但仍然是好朋友,多年后,利用sonia提供的卵(冻卵?
),javi跟丈夫得了一个女儿。
二十年后,ocho又一次来到巴塞罗那旅游,头天晚上,javi跟朋友在酒吧时看到了ocho并认出了他,于是javi穿上那件Kiss体恤,在ocho阳台下,在ocho去沙滩时…创造(尾随?
)偶遇的机会,终于莫名的好感让ocho叫住了楼下经过的javi,俩人再次发生一夜情,谈话中ocho也想起了往事,对javi的感情升温,想进一步发展,但javi适时拒绝了,留下失落的ocho,独自“复制喜欢的东西”(javi的话),他陷入幻想中,跟javi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不可避免的平淡,束缚,熟悉的左右手的感觉,让ocho倍感乏力,但他在幻想的阳台谈话里,多次强调自己曾跟一个男人一起过了二十年,自己已经记不起他是谁,那个男人肯定不是javi,可能即便是幻想里,潜意识也固执的认为,javi是会让自己一辈子记住的那个人,因为跟javi在一起时,没有约束,只有激情,只有舒服。
ocho的幻想是他纠结矛盾的体现,一方面,他希望跟ocho不要错过彼此,步入一段稳定关系,但时间久了激情退却,只剩平淡和束缚,感情如何维系?
相濡以沫,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舍得跟javi从此相忘于江湖。
ocho幻想过后,回到现实,看着javi短暂转身而后毫不犹豫的大步离开,令ocho情绪惆怅,他拿起酒杯独自品尝着爱的失落和孤独。
影片似乎讨论的无关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感觉都是适用的,那就是,爱要怎么做才好?
是要平淡有责任的归属感还是追求烟花绽放美好却短暂的瞬间?
这是个薛定谔的猫的问题,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还是没看懂强行有解释的话,那就是二十年前喜欢上了哈维,但是那个时候更喜欢自由就走了,二十年后再遇,发现自己还是喜欢他,但他已经有另外的人生轨迹了,然后踩到鸭子幻想二十年前和他在一起的后来种种,再回到现实,他已经远去,世纪末的邂逅未曾变过,另一种轨迹也未曾拥有。
喝口啤酒,画面很美。
没错,相对于好看或动人,我更倾向于用有趣来形容这部电影,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剧情安排都挺有意思的,男二下楼那一幕一度让我以为电影会朝着悬疑方向发展,只能说主角不愧是诗人;最后的结局干脆却又令我感到一丝意外,可能是整部电影的对白过少亦或是导演刻意的节奏安排,到巴萨市景和烟花部分我都没反应过来全片已经结束,直到片尾字幕的出现. 其实在刚出预告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就有着不小的期待,以为这会是西语版的周末时光,还想着看完后或许能对比看看,不过现在看完才发现,这两部电影除了结局都是分离,又仿佛并没有什么相似. 感觉周末时光更注重对内在情感的挖掘,不管是两人之间还是男主自己,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内容和情绪明显就轻松很多,更多的是为你展现了一种对恋爱与人生可能性的幻想,或许遗憾或许释然.
整部电影最爱的一幕
这段英文,大概是理解第三空间故事的关键。
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I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第三空间应该是臆想吧,二十年后再相逢,他回想当年奉为圭臬的这段话,或许有些后悔,于是臆想如果自己是和他处在联系和熟悉的状态会怎样,能否获得期待的自由状态。
两个男人的三个空间,其实也是三种典型感情故事:激情偶遇,怅然重逢,朝夕相守。
哪一段都可以很美好。
迟到总比不到好。
——我有吃暴露预防药。
——但我坚持无套不欢。
——你有长期感情关系吗?
——有过,二十年。
——为啥分了?
——因为我怀念单身的感觉。
哪怕我们在一段感情关系里,我们也多是自己一个人。
如果好人们不要小孩,这个世界很快就会被狭隘、偏见和种族歧视的人占满。
我感觉我们似曾相识。
在家里一起听歌扭舞很浪漫啊。
要小心倒退的垃圾转运车啊。
你真的想要小孩,而且能够忍受当父母的艰辛,才可以考虑要小孩。
女生的美声唱腔有点像民国女歌星啊。
喂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吃水果,好有趣啊。
书看到一半想爱爱了。
三星半
MIFF 2019的第二场,看完「灼人秘密」的失落,并没有动摇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毕竟,美好的肉体和脸蛋怎么可能会出错呢。
从预告片和简介来看,我以为「世纪末」讲的是一场艳遇的故事,最后加上一个深刻的反转或者剧情揭露。
看到最后才反应过来一切都是一场猜想。
1. “心 屬於你的 我借來寄託 卻變成我的心魔”也许,从Ocho在度假公寓的阳台上第一眼看到Javi,这一场心魔缠绕就开始上演了。
影片在开篇的至少前十分钟没有任何一句台词。
街道,海浪,冰箱的开关门碰撞,和Ocho呼吸声,唯独没有一句独白或对白。
这就像是内向胆怯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的情欲和喜欢的人,四周山崩地裂,内心风疾雨骤,喉舌却被灌进水泥无法出声。
怎么办呢,把他当在一次遐想的对象吧,让我把身体浸在夏日的海水里,心,就暂时寄放给幻境中的你吧。
影片多次出现Ocho一人在末世感极强的几何建筑中游览,周围空无一人,甚至连树木花菜都没有,配上金属摩擦与回音效果所产生的恍惚的氛围,其实影片在一开始就预示了这是一场无法安宁地独处,寻求出路的独角戏。
2. “深陷的是我的軀體 飛楊的是我的靈魂“Ocho终于开口叫住了阳台下的,身穿「KISS」印花上衣的男人,尽管他的邀请生硬得有些滑稽,Javi还是来到了他家。
无关紧要的问候之后就是一次不受控制的情爱,两支有力的躯体互相缠绕着对方驶向停靠站。
之后两人外出晚餐,一同去热闹的市集采购了白葡萄酒和羊奶芝士。
在晚餐的对话中,彼此发现其实在多年前Ocho的一次假期旅行时,两人就见过。
当时Ocho来拜访友人Sonia,而Javi正是那是Sonia的男友。
在那一次的旅行中,Ocho大病一场,而Javi细心地照顾着他,在Ocho离开的最后一夜,他们在迪斯科和酒精的助威呐喊中,第一次,也是二十年来的最后一次,拥有了对方。
而那件「KISS」 印花的上衣,也是在那一夜两人的游玩中获得的。
如今Sonia因故去世,Javi在一段开放的婚姻中,和丈夫有一个女儿,Ocho则需要为自己二十年的恋爱长跑放一个假。
忆当年过后Javi决定不留下过夜。
离开Ocho的住所后,故事似乎开启了另外一个支线。
3. “尋找螢火蟲的微光 等待沼澤中的璀璨“Javi离开后,Ocho家原本空荡的冰箱被塞满了家庭日常的蔬果食物。
饭厅里Javi正在喂着女儿吃早餐,他央求着Ocho接手因为他要去上班了。
此时Javi的衣服夜变成了黄绿色的格子衬衫,对话变得家常,似乎在这个设定里Ocho时Javi的丈夫。
他们讨论着要捐掉那件印有「KISS」字样的上衣,因为再也没有人穿它了。
Ocho在带女儿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在街头唱歌的Sonia,依然是死寂的街道,没有对白,仿佛在这个世界Sonia没有死。
Ocho和Javi追着爱情的萤火虫,到达了婚姻沼泽地。
4.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 沒甚麼執著”最后两人回到了最初的那个阳台,Ocho说到:“我很确定,那个和我在一起二十年的人不是你,我不知道是谁,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很确定,不是你”。
最后,Javi依然穿着那件印花上衣,从Ocho家的阳台下离开。
这是一场猜想吗,也许一开始Ocho就没有对Javi说过话,Javi只是一个在阳台下路过的路人;又或者,一开始的情爱是真的,当年的邂逅也是真的,猜想从晚餐后Javi离开开始;看了导演的影后访问发现,他想要表达一种时间与恋爱的关系,在一起转眼间二十年,电影也许是把相遇,相处,对爱情和家庭的疲倦,恋人对时间的感叹,以非线形的方式糅合在一起讲述。
电影中散落的逻辑碎片很多,没办法一一深究。
也许一切都是一场孤寂的内心海啸,也许一切都是酱油瓶盖堆砌出来的启示录。
歌词引用:林夕「百年孤寂」,李格弟「勾引」,林郡帆「微光」
挺喜欢的。
第二段的时候还以为是另一种的周末时光,还在感慨类似的表现不如前辈,结果就加了第三段,瞬间就有了自己的感觉。
最后关于“我不知道,但我确定不是你”的描述,我的理解是,如果当年真的没有错过,他们会在一起并将持续在一起,Javi就是他的“transient”,二十年也不会变的“transient”。
但可惜错过就是错过,男主只能是另一种“transient”。
中间二人参观环节,中断的画那一段,男主的意思是不想知道结局,但男二已经剧透了,但是男二立马表示男主不乐意可以不去看结局。
对应两人关系,我觉得表现出来的意思类似于男主一如既往想要中间态,男二在即使知道二人结局的情况下,其实是愿意不剧透的(三段床戏那里男二的主动努力看出来的),所以二人结局不会像看画一样,反而会在真的终点前,相互讨论这一辈子。
总之,我这个人有了自己意愿后,什么剧情都会往上靠的。
第三段平地乍起高楼,他在楼上向下探,时空交织,一眼望穿二十年,待回过神来,楼下的他遁入夜色,世纪末的一场梦交换了身份终于此刻醒来,无限怅然。
结构对账太工整让人想起诺兰感,形式大于内容,内核太飘了。过于私人化导致很容易两极分化,没有共鸣就没法理解。
可能是叙事问题,平行时空感生硬又钝挫。
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I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兜兜转转二十载,在虚虚实实中,终究还是丢了彼此。
谜之基情
???什么鬼
有点儿故弄玄虚诶..
看不懂
就像阴郁的英国悬疑电影一样,以阿根廷为代表的西语国家的同志电影已经有了独特的颓废气质和美学风格:低饱和的色调、频繁穿插的空镜头、要不极其零碎要不就极其冗长的大段对话以及盆景式的小品剧情。本以为又是一部马可伯格叙事风的电影,没想到是时空穿插加开放结局,意外的浪漫。
喜欢夏天,喜欢绿色的夏天。
有点膈应人的电影
没有目的地去异乡,遇到同样没有目的的异客,吃个饭也好,喝一杯也罢,上个床也行,都是形式上的过客。只有故事,那些漂流的过去交织在一起,斑斑点点地找到相同的轨迹,能在两条锈迹斑斑的轨道上继续,才是好的结局。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happy ending,love 不提了,peace都实属不易。
不知道想说什么
一头一尾的tshirt打招呼真的令人唏嘘,剩下的有点矫情,隔靴搔痒没搔好
我没看明白
太妙了,20年不过南柯一梦
好吧,我明白影片想說找有真實情感交流的基友在一起(我也很認同這種態度),然後呢?然後就用幾場對話戲去與觀眾交流電影、交流創作心態、交流愛情觀點。再然後就不知道在幹甚麼了,就莫名其妙結束了。★☆
如果我能一直中转,那我就是自由的。名之为自由的错过和短暂的遐想很美。
有点像周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