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杀戮

Carnage,躁爸爸狂妈妈(港),今晚谁当家(台),杀戮之神,会客厅杀戮,屠杀之神,文明的野蛮人

主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11

《杀戮》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杀戮》剧情介绍

杀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幽冥时代3龙的牙医废柴舅舅第一季高达创战者国际杀手的真实回忆录麒麟特战队之机甲核心发明之父周恩来回延安没有说出的秘密那个女孩罪案终结第六季嗜血本性BJ单身日记萨米大冒险MR73左轮枪致命愿望天方异谈2生活大爆炸第十季G调的玛瑙红等你爱我太平间闹鬼事件荔枝光俱乐部闹鬼校园他告诉我的最后一件事第一季因爱富有2忠诚织田肉桂信长桑拿夜我讨厌韩国卡林加

《杀戮》长篇影评

 1 ) 论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十分感谢波兰斯基这个老头子,还有四位演员以及全体剧组,还有那栋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作为本年度所看的第300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年度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子着实给了我年末的惊喜。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

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

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

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

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

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

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

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

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

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

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

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

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

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

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

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

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

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

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

这还了得!

人之常情,给予理解。

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

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

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

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

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

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

于是就打起来了。

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

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

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

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

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

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

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

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

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

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

围绕的中心是孩子。

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

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

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

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

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

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

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

互相恭维。

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

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

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

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

夫妻内部矛盾。

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

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

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

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

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

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

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

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

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

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

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

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

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

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

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

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

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

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

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

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

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

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

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

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

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

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

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

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

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

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

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

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

她骂了P女士。

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

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

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

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

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

崇尚暴力,喜欢享乐。

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

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

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

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

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

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

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

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

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

整部电影颇有笑点。

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

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

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

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

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

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

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

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

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

第三个元素,台词。

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

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

片名取名为杀戮。

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

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

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2 ) 70多分钟,波兰斯基也知道长了,烦。故弄玄虚。

无非展现了丑态百出的一面,一面装的像个文明人,一面在捍卫自己的领地。

一面看人笑话,一面向对方施压。。

电影其实挺无聊,要说的事也挺无聊。

演技挺好。

有时候不理解拍这样片子的意义。

说到底无非导演展示一下把一个枯燥,屁大的故事讲得挺好的能力。

演员演技还挺好的。

就电影本身,意义不大,看着也没多大意思,相信没人会看此片多遍吧。

大部分人看一遍也就够了。

豆瓣评论太高,太大,太上。

我呸!

 3 ) 世界不因讨论而改变

波兰斯基的电影一向给人以阴沉灰暗的印象,即便是略带温情的《雾都孤儿》,也被伦敦难以散去的雾霾所笼罩。

片名叫《杀戮》也不奇怪,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导演向来不吝展示人性中恶的一面,影片中自然不乏大胆的暴力镜头和诡异的心理状态,所以一早我就做好了裹在被子里寒毛竖起冷汗直冒的准备。

只是《杀戮》着实出乎了我的意料。

全篇唯一的暴力场面就是小孩打架,唯一的武器就是一根树枝,唯一的伤害就是两颗门牙。

没有恶棍,没有阴谋,没有扭曲,没有极端,没有边缘人性,没有绝境心理,有的只是四个衣冠楚楚绅士淑女之间从头至尾的唧唧歪歪,从极简的形式来看像一出舞台剧,从穿插的笑点来看又像一集情景喜剧。

天知道杀了什么东西又戮了什么玩意儿。

不过,要是忘记片名,这电影看似平淡如水,似乎也有一种奇异的魔力,叫人在喋喋不休中欲罢不能。

人们之所以爱看情景喜剧,是因为它贴近现实生活,所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烦恼芜杂的心态都可以在观众心中引发共鸣交互。

本片就是因为一次平常的纠纷引起两个家庭苦恼抱怨大爆发,四个人的个性特色极其鲜明,这样的人物形象很容易投射到自身、家人、同事等等,或者是上海老娘舅中的那些主角,鲜活生动如在眼前,丝毫没有“高于生活”的距离感。

更重要的是,影片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令人心寒齿冷的真相,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完全是无用功,讨论不会导致世界的任何改变。

这么说恐怕会令许多辩论高手谈判专家坐不住,但电影的事实明明白白摆在眼前,两对男女一开始外表亲和努力讨好寻求认同,但是每个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价值体系又把对方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

《巴别塔》说的也是沟通的障碍,但是它更大而化之地通过语言、民族、文化的差异来探讨。

从这点来讲,《杀戮》的讨论更加深刻,也更具有普遍意义。

因为四名主角都操着同一种语言,住在同一个城市,从经济条件看应该都属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恐怕也差别不大,但就是外在那么类似的四个人,在化解一个小小矛盾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意见始终无法获得统一。

即便是朝夕相处的夫妻,说到痛处居然也会撕破脸皮反唇相讥。

所以看似和平的室内讨论,其实是在同室操戈;看似恩爱的夫妻关系,其实也是同床异梦。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都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自以为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凌驾他人的一切。

和平爱好者看不惯学校帮派,动物保护者看不惯抛弃仓鼠,利益至上者看不惯道德说教,平等主义者看不惯职业歧视,所有的人都互相看不惯,认为对方的行为和观点触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一定要对方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才肯善罢甘休。

仔细想想,我们真实生活中实在不缺少这样的人,就算是我们自己,又何尝没有因为一些并不伤大雅的观点不一而表现得痛心疾首与家人朋友同事不欢而散日渐冷漠不相往来呢?

这样看来,“杀戮”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语言的暴力,一种价值观的冲突,每个人持着道德之剑互相砍杀,刀光剑影之中不见血肉横飞,只有满屋的酒气和一地的呕吐物。

只是肢体的暴力可以决出胜负,语言的暴力的结局只能两败俱伤。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辩论这件事来说,过过嘴瘾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片头片尾的安排实在妙不可言,也避免了让本片完全沦为舞台剧的可能。

镜头只是远远观望,听不见孩子们说话的内容,也几乎看不清动作细节,暴力的背景也是一派绿色和平的和谐景象,令人想到在室内的谈笑背后却反而是一番肃杀的气氛。

这更进一步证明,比武斗狠远比比文斗口容易和解得多,到底哪个文明哪个野蛮,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红袖添饭在评论《雨果》时说,获奖后的老马丁成了无所羁绊的老顽童,不再卯足劲要追求认可,而是以俏皮的姿态玩电影于股掌之间。

评论也同样适用在波兰斯基的身上,早已集大满贯于一身的他也过了围着奖项转的年代了,自然可以拍出《杀戮》这样创新而不造作、深刻而不沉重的小品来与影迷同乐。

从这点来讲,如果没有那些金人金狮金熊之类的东西,或许电影更加幸甚。

 4 ) 《杀戮》:另一种杀伤力

(芷宁写于2012年1月6日)不足80分钟的戏,4个主演,简单的几个场景,就能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又颇有感触,这便是影片《杀戮(God of Carnage)》的魅力。

而它被呈现得如此这般充满张力引人入胜,除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具有毋庸置疑的掌控能力之外,和该片有个扎实精彩的剧本不无关系,也和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

该片脱胎的戏剧原作译名为《杀戮之神》,是令人钦佩的女剧作家雅丝米娜· 雷札06年的作品,雷札的剧作向来以结构精巧,布局精妙,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丰富犀利见长。

有幸看过她的话剧《艺术》的普通话版——03年该剧被上艺搬上舞台在京公演时,几乎形成了一股“艺术风暴”, 直接导致一票难求,首都剧场门口人满为患。

而这部《杀戮之神》也和《艺术》一样,一经公演就获奖无数,被译成多种语言,风靡世界舞台。

从舞台到影像,波兰斯基加上了一堵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影片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会客厅里完成的,偶尔有厨房和洗手间入镜,而门外的走廊则更像是一个分段的标志,每次由走廊再入室内,剧情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可见波兰斯基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和对场景的有机调度,《卫报》并没有夸错——“波兰斯基的执导是精准的、明确的,而且完全合乎影片的目的。

他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第四面墙令人惊艳。

而且完全符合戏剧剧本的设定,把故事圈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现实中的很多事很难用理智去衡量,如,争吵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而谈判则需建立在理智和秩序的基础上。

具体到小孩打架,其原因和过程很可能都是单纯的,而成人的争吵则带有各自的观点、成见和情绪,常常越辩越乱。

于是,在现实中小孩之间闹矛盾,家长通常不去理会,因为一旦搀和进去,就会把小孩架吵成大人架,而当大人们吵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小孩们很可能已和好如初了。

该片伊始,两小儿打架,一个把另一个的牙齿打掉两个。

两家家长本着文明人理应沟通理解的理念,开始了接触,希望就小孩的“暴力”事件达成和解。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无奈的,两对夫妇从一开始表面上的彬彬有礼,逐渐露出彼此瞧不顺眼的倪端,继而相互愤怒的指责嘲讽,吵得不亦乐乎。

其间不仅两家对吵,夫妻之间也吵,还间或地,因性别差异而划分为男女两个阵营。

于是,各种平日里隐藏着的矛盾浮出了水面,平素性格里压抑着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从家庭责任吵到社会责任,从职业偏见波及个性差异,从教育方式扩展到世界观,吵得酣畅淋漓、乌烟瘴气,却不可能有结论。

这两对夫妻似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特质,自由作家佩内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演)属理想主义,注定要在现实中碰壁。

而她的丈夫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演)是个消极享乐主义者,因为对现实失望所以他乐于活得肆意点,这对夫妻的生活理念从来都是背道而驰的。

律师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则是个现实实用主义者,注定会对理想主义者嘲讽,他的妻子、金融界的OL南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注重形象,平日里总压抑着自己……让这4位就某件事达成共识,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涉及各自的宝贝,于是他们唇枪舌战,相互攻击,让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台词蹦出,令影片充满了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

就表演而言,高手过招,总会让产生流光四溢的效果,凯特一如既往得好,精准而细腻,其中因紧张而呕吐的戏估计会排上某类排行榜,瓦尔兹的表演松弛自然而贴近角色,福斯特演出了作家的敏感和神经质,而赖利的戏似乎较前三位的相对弱一点。

片中的几个道具用得不错,如手机和郁金香,律师艾伦很忙,手机总响个不停,手机延伸了影片所能表达的空间,还催化了旁听者的情绪,让其引爆了一个高潮。

郁金香本是作家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可在最后,它也和手机一样惨遭情绪失控者南希毒手。

另外馅饼、咖啡、酒精和雪茄,均起到了让人物获得情绪释放途径的作用,也一样带动着剧情发展。

有时候,杀戮并不需要刀光剑影、荷枪实弹,语言的杀伤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特别对于所谓的“文明人”而言,戳中要害的话赛过毒药。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会客厅杀戮》,很靠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991293_d.html

 5 ) 过瘾,不过主要功劳是原剧本

“Carnage”原是著名的舞台剧,曾荣获托尼奖。

讲的是两个家庭因为儿子打架而坐在一起商讨和解不成,却节外生枝,引发一系列大吵架的故事。

四个角色时而站在各自家庭的阵营,时而加入性别的阵营,时而加入同性别的内斗,时而各自为战,涉及了处事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男女之别、婚姻的压抑,乃至人类文明与动物本性的层面。

作为舞台剧,这一切几乎都靠台词来撑起,可见这剧本是非常精彩扎实的。

罗曼·波兰斯基将其搬上荧幕,并请来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四位功勋卓著的演技派来飚戏,看得着实过瘾。

四个角色分别代表的现代人的四种典型。

朱迪·福斯特是研究非洲的学者和作家,热爱艺术,以文明的理想主义者自居,一开始她也是最和颜悦色的。

但随着其他三位都不认同甚至讥讽自己的理想主义,其中讥讽的最凶的竟是自己的丈夫,到了心爱的画册被弄脏,她就彻底失控了。

可以说凯特的那一呕吐代表了普通人对她这类“文明人”的真实看法。

另外她反复强调己方是文明人才愿意在自己儿子牙齿被打掉的情况下还和对方坐下来谈,似乎是想将负罪感强加于对方,并且带有我是文明人不和你们一般见识的意思,也显示了她的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作风。

约翰·C·赖利,朱迪的丈夫,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庸俗的凡人”,他在四个角色中文化和事业水平都应该最低。

起初还和朱迪站在一个战线,后来随着气氛不断升温,他对妻子的文明框框的不满暴露了出来,在放下所有面具承认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庸俗的混蛋”之后,释然的讥讽任何人,释然的破口大骂,也释然的和“敌方"克里斯托弗品起了威士忌和雪茄,把婚姻中的压抑一扫而空,倒是让妻子措手不及。

这其中有他不少令人捧腹的“小人物式吐槽”,堪称亮点不断。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里的Boss纳粹上校,那股无敌的、令人着迷的欲擒故纵的匪气也带到了这部电影中来,职业是个狡猾的律师。

从他无尽的业务电话来看,这是他唯一关心的事。

老婆吐了一地他其实也毫不在乎,可以说他对孩子打架这件事更是不屑一顾。

他可以说是个毫不掩饰的“野蛮”人,积极奉行最冷漠的解决方式,他是最站在朱迪对立面的角色。

那一副玩世不恭的淡定样子,许多冷言冷语也是令人叫绝。

如果说赖利是小人物的吐槽,瓦尔兹就是一副置身事外的不屑与讥讽,只有手机泡汤了才抓狂。

本片戳到我的大部分笑点都来自于他,实在是演的太酷了,偶像。

凯特·温丝莱特,投资经纪人,工作狂律师的妻子,可以看出相较于对方这是个高收入家庭。

她所代表的形象是被压抑坏了的人们。

她装扮时尚,也知书达理,努力在过分的丈夫和对方家庭之间维持局面,但她肠胃和内心都不舒服爆发了之后,翻脸最彻底的也是她。

攻击面极广,怒斥赖利扔掉仓鼠是谋杀犯,大骂朱迪存心找碴,然后再把最可恶的老公的手机扔进了水里。

可见平时忍得有多痛苦。

在这四个精彩的人物的交锋之中,孩子打架的事早就被抛诸脑后。

这之间贯穿了两个家庭的矛盾、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是永恒的战争)、两个男人之间的对峙(但谈到烟酒就一笑泯恩仇了)、男人和女人的冲突(把手机扔水里之后男女的不同反应非常典型),以及所谓的文明和野蛮之间的矛盾(三人围攻朱迪)。

虽不能说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哲理,但环环相扣,连接的自然流畅,生动且激烈,用一个房间装满了戏。

同时还在精妙时机插入来电(克里斯托弗的客户与约翰的妈妈),让场景、人物、情节都有了延伸。

不过鉴于本片是从戏剧改编而来,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版究竟有哪些新贡献呢?

从电影与戏剧的最大不同---观众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特写,尤其是演员的面部表情(例如朱迪气壅于胸、青筋暴起的样子与克里斯托弗的淡定状)能够得到更清晰的表达。

其他比如对电话上的来电者的特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

除了这些特写,电影版也没运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它所倚仗的还是对话。

电影的时间弹性的特点在本片中毫无用处,因为电影版和舞台剧一样,现实时间和剧情内时间是一样流逝的。

相反的,舞台剧中演员和观众更丰富的互动,在电影中就丧失了。

所以总的来讲,这部电影的精彩,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原剧本。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以小见大,精彩绝伦

《杀戮》除了导演游刃有余、成竹在胸的调度,更是仰赖了四位主角的精彩演绎。

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根本看看名字就能想象到他们之间的火花四溅。

两位男主角性格差异较大,各有千秋,克里斯托弗即使饰演律师也带着些“无耻混蛋”的阴狠。

朱迪和凯特有美国中产妇女的共性,表演上难免有飚戏之嫌,朱迪偏执,凯特虚伪,难得二位性格细微处把握的也很好。

《杀戮》是由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联合制片的79分钟喜剧影片,该片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约翰·C·赖利等主演,于2011年9月1日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两对家长由于孩子打架而见面,随后发生争执的故事。

语言的交锋中,涉及话题包罗万象,从家庭教育到人生观、夫妻感情男女关系,但是都逃不脱悲观绝望的方向,话题看似无机的被提起,实则丝丝相扣,与情绪节奏配合的恰到好处,全然不是随便编排的。

 7 ) 别扭拍档————压抑已久的兽性大发

毫无疑问的,电影作为一种感官消费品,刺激感官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可谁都知道不应仅仅如此,在电影刚刚诞生的上世纪初我们把电影视作奇迹因此可以忽略一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可在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又一味的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绝不能使影迷记得并给予好评,甚至这是种返祖现象,不仅仅是电影业,如此循环更是对影迷的间接影响:花花绿绿的场景,毫无新意的台词,完全不用思考的故事情节,会使我们的一切在无形中退化。

眼睛,只接收而不处理图像,那么再完美的背景也不过收获一个“美”字,也许最多是用不同语言从不同人种口中说出的“美”;耳朵,所谓左耳听右耳冒,现在的电影让我们至少是我有种有耳朵跟没耳朵在看电影时效果一样,只要存在一星半点的智商就完全可以复制性将一种故事模式下的所有台词从头到尾自己编出来。

因此,杀戮着实让我惊艳。

首先,七十八分钟加片头片尾的超短小篇幅,少见的同时也限制了其销路,换句话会说,可能波兰斯基并没有把杀戮看做是一部需要与人分享的电影,这更像是一种小规模范围内的自我审视,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沃尔茨,约翰C赖利,当然还有波兰斯基本人,这些名字太过响亮,以至于从拍摄到成片都带着曲高和寡的优越感,这必定不是这一小撮人中龙凤的本意,可存在阶级思想的世界,无论如何不得不如此思考,毕竟他们名字代表了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正做到了微观世界,以小见大,故事的起因相当简单:俩小男孩打架,其中一人随手用棍子一抡,打掉了另一个的门牙。

可后续发展就相当荒谬了:两对父母在被打小男孩的家中会面商讨解决办法,甚至毫无意义的起草所谓事件情况介绍书,道貌岸然地寒暄,期间打人孩子的律师父亲不停地接电话跟人讨论某医药公司降压药对人产生不良反应遭起诉的案子,谈话,接电话,尴尬,要走,被假客气拉回来,咖啡,水果馅饼,谈话,接电话,尴尬,这时候,高潮降临,温丝莱特突然一吐如注(惊艳啊,惊艳,温丝莱特把她最不堪的表演奉献给了杀戮,我不禁失笑。

)最要命的是她吐在福斯特最宝贵的绝版画集上,崩溃,福斯特彻底崩溃,走道儿开始有点儿晃悠,说话开始有点儿冲了,然后,又要走,在走廊里爆发,招徕邻居,又被拉回房间,这时,一直彬彬有礼的被打者父亲终于抛弃伪装破口大骂原因仅仅是因为打人者母亲对其扔掉小仓鼠的行为穷追不舍,最后,荒谬的用酒来解决一切,喝的烂醉虽然依然口无遮拦但气氛竟然融洽的诡异,更讽刺的是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兄弟竟然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第二天和好如初,除了门牙,一切如常。

这电影给我感觉很特别,电脑屏幕突然变成了一扇擦得通透的窗子,房间的动向一目了然让我觉得好像自己是个窥视欲过剩的偷窥者,因为这完全可以归结为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发生,可就是这种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小事儿却最易被人忽略,最后我明白,看的兴致勃勃的我,其实就像是回放自己的生活,陌生也真实。

全篇不过五次换景,公园,客厅,走廊,厨房,盥洗室,比情景剧都省事儿,四人的气场相映成趣让人完全可以忽略场景的过于简单,四人的演员身份被注销,有的只是操心的爸妈,找这四位来演,证明演技更是升华电影,一定是波兰斯基斟酌到绞尽脑汁之选,事实证明,他的聪明再次得到回报,这电影着实值得一帧一帧的揣摩。

 8 ) 实在界的入侵与波兰斯基的嘲弄

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

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

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

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

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

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

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

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

“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

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

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

(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9 ) 真正的暴力

生活中随处是暴力,并且真正的暴力是无形的,去年我在和一群素未相识的人相处的时候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样说是因为当你在一个野蛮的环境中和当你未进入成人世界时暴力的形式是相对比较直接的,而恰恰在一个文明、体面、和谐的环境中,这种暴力才浮出水面。

近期一些身边人身边事让我感触颇多。

每个人都很脆弱、自私并本能性的捍卫自尊,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说谎,都在忍耐、掩饰和攻击。

一味地坚持己见和自我将中伤他人,击溃他人的虚伪、伪善。

这部电影中的四个人,当每个人都在压抑愤怒、用理智束缚本能的时候,气氛尴尬、僵硬、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当每个人都撕破伪善的面具咆哮过后,气氛轻松很多,每个人也都可爱许多。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得出,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未必适合孩子,也未必适合解决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人们若能学着像孩子一样处理问题,往往问题会简单很多,而每个人也都会轻松许多。

这是部对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非常细腻的电影,映射出的伦理问题也很多,四个人展示了生活中矛盾的方方面面。

值得观赏。

 10 ) 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是在和美国人一起去看Contagion的时候发现了Carnage的海报, (哈哈, 放英语原声的电影院就那么几个)远看还以为是Ozon的Potiche.那天因为地铁月票除了问题, 迟到让人恼怒. 当然最后还是很愉悦, 因为进到厅内发现仍是室外戏打架的小孩,which means大戏尚未开锣.*我第一声笑是要归功于凯特的玉手. 是那种因为真实所以喜感的效果.双方正在为维持人类文明做着压抑自我的努力, Alan跑去接电话–已经不是第一个. 屏幕中央是叽里呱啦的Alan, 右下角伸出一只指甲艳红五指不断延展做出召唤暗示的玉手. 一下子笑出声来. 配合之前Nancy频频一脸尴尬(一开始她总是想要缓和气氛的那个, 因为Alan总是挑战气氛)嗔怪”Why would you say that?!”, 面子面子! 跃然屏上.手套, 一次次掏出来放回去. 电梯门,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最好笑的场景当然是双女翻杂志! 噢你喜欢艺术噢. 恩.你儿子喜欢么. 不谈了, 他要是喜欢就好了, 你儿子呢. 噢我们一直带他去美术馆音乐会培养情操的.哈.哈.哈. 所有的女人你们都会有这一刻! 都会有! 我仿佛已然看到战火纷飞.Nancy惊世一吐改变了所有的格局. 嘴脸统统浮上来.“你有没有听到他叫她什么?”“Doodl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Doodle怎么了.”囧.你一定有过! 一说曹操曹操就到. Speak of the God of Carnage, and there you go!Nancy酒意渐浓的时候, 镜头就开始不规则摇晃.而坐在那里最享受是看两位像Bree一样头发纹丝不乱的中产阶级女主, 任由刘海因为歇斯底里一点点掉下来.*你知道独幕剧的精华全在台词. 拍成电影更是困苦, 逼仄在客厅/浴室/电梯间. 就这样兜兜转转. 你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跳出这点逼仄, 但你就是乐得看他们怎么被一个单词一只仓鼠拽回茶几. 简单粗暴的老好人? 一根筋的神经质女? 嘴上不饶人的淡定男? 再也装不下去的修养女? 欧. 不是他们怎么有这样一台戏.最爱是Alan. 活脱是里的Emma Thompson一般.从两家对峙到男女对峙, 真正是人类天性. 那Penelope歇斯底里控诉完自己的丈夫的时候, 大家还没有缓过神, 她来一句: 不给我们也倒点酒么? Nancy: 是阿. 我们也要喝酒. 战不战, 戏不戏, 高潮才刺激.然而编剧怎么会让你高兴! 最后一定是把临时同盟也掰成碎片.黑莓? 手袋? 你当他们是身外之物? Your whole life is in it.*上一次看到朱迪福斯特已经是久远到<漫长的婚约>的事情了. 高智商童星什么的一直敬而远之.谁知道你看她戴起眼镜, 一脸优越感地坐在电脑前面说”不要armed? 那也可以阿. 我们改成carried.” 那一刻我是不怀疑, 她本人的一些特质, 就这样跳出来. 那种模糊又清晰地优越感, 是每一个敏感的小孩都曾经在自己/别人的家长脸上或者举手投足间看到过的, 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所以多自豪. 占了上风的时候–尤其是当作为一个家长占了上风–眉眼嘴角的得意统统都溢出来. 而被她演起来, 好像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莞尔. 这点, 比后面的青筋爆起/噙泪不落要让我印象深刻得多.*也想不出更多. 真的是人人都出彩.You’ll love it. 把中产的面子里子, 统统扒了个干干净净.[My favorite: WE ARE ALL SHORT-TEMPERED SON-OF-BITCHES.]http://theimportanceofbeingidlepola.wordpress.com/2011/11/23/%E4%B8%8D%E7%BB%99%E6%88%91%E4%BB%AC%E4%B9%9F%E5%80%92%E7%82%B9%E9%85%92%E4%B9%88/

《杀戮》短评

尷尬但也寫實而現實

5分钟前
  • spondee
  • 较差

屁大点事扯半天,最后集合喝挂。不过看几个演员的表演,倒是蛮过瘾。

8分钟前
  • 黑稻子
  • 还行

沿着大师的道路,用大师的方法,最终走向大师的面貌。没撑住,没生命力,女演员们没hold住飚戏欲。同室相煎,半生不熟。

12分钟前
  • l
  • 较差

飙演技的独幕剧,福斯特最后的狰狞的表情真是过目不忘。当然选取的事件本身并不算新,甚至显得有点陈腐。具体的情节设置也多少牵强,尤其是几次进出和情绪爆点的设计,显得匠气,最后孩子们之间的单纯对成人的“文明”形成反讽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整个剧情倒是完整度很高。

1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是部节约成本但是十分考验演员演技跟台词能力的电影。如果我是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的人,可能会更理解这部片子。

18分钟前
  • 微千葵
  • 还行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孩子们的事情最好还是让孩子解决。无论是表演还是剧情都更适合舞台,包括过度的戏剧性。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啰啰唆唆地烦,看得只想掀桌。

25分钟前
  • 其安
  • 很差

美国式or西方世界的吵架,不感冒。。

30分钟前
  • JIE
  • 较差

除了卡司强大,其他都远不如1994年的《死亡与少女》,要知道,他是波兰斯基,不是其他小破导演,交出这样的作品,真没啥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阵容很豪华,结局很讽刺。又一部局限在小空间里的话痨电影,四个主演狂飙演技。罗曼·波兰斯基 黑色幽默 喜剧

38分钟前
  • i.mzyf
  • 较差

辛苦演员了,那么多台词

40分钟前
  • 需要复制的尼文
  • 较差

波兰斯基给我们上演的一出闹剧,即使在四个人的谈话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立场,先是两个家庭的对立,然后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接着受害者女性与施暴者男性联盟,最后竟然成了三个人围剿受害者女性。沟通这种东西真是一个笑话!(里面出现了培根的画册)。

44分钟前
  • Eco
  • 还行

带有强烈舞台剧风格的小品,剧作没什么新意,也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不过单看四大腕飙戏也还蛮有意思,只是到最后十几分钟就过于无聊了。PS:福斯特这次的表演也有点过火。

48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中产阶级婚姻生活始终透露着乏味,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只是重复着冷漠的对比罢了。朱迪比其他三个人都抢镜,波兰斯基这几年的电影都有些让人失望。

51分钟前
  • 歌尔德萌
  • 还行

波兰司机大师也无聊到跑来抢小朋友导演们的生意了。

5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沟通的无效

59分钟前
  • Nobervem
  • 力荐

完全没看的欲望……

1小时前
  • 怨念柒
  • 很差

这种片 我不懂

1小时前
  • charlotte
  • 较差

演相声呢这是?

1小时前
  • 普莉恩皮察雅
  • 较差

本来想给1星的,芝麻绿豆大的事情,4个神经有问题的在嘈了一个下午!最后1星是给两个孩子和好的画面

1小时前
  • 封一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