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星河浩瀚,宇宙无边,美丽的地球已经焚烧殆尽,可悲的人类满怀期待奔向火星,弹丸之地,花无生命,唯独的意义,在于到达本身。
期待与恐惧相辅相成,唯自我意愿被违逆为最痛苦。
众生百态,淋漓尽致,权利与金钱退居二线,当歌舞不再升平,邪恶战胜理智,只有兽欲而不思考之时,才能卑劣的活下去。
六百万年飘荡,落向何方毫无意义,生命早已殆尽,一切只是一堆烂铁。
无欲则刚,不念过往,不期未来,才能存一丝坚持,转念一想,地球还不如安尼亚拉号,有何绝望?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流浪地球》为国产太空科幻片历史掀开了新希望的序幕并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它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更在于它"带着家园去流浪"引发了深植于国人的乡土情怀的强烈共鸣。
恰如刘培强所说"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人类开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就再也没有退路。
那么如果人类太空移民计划失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亚拉号》则向我们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
1、 星舰文化《安尼亚拉号》讲述因地球遭到破坏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后人类无法生存,人类打造了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飞船离开,前往火星移民,但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极小概率事故导致失去动力,由此开启漫长而孤独无缘的太空流浪之旅。
在这艘载着8000人原定用三周时间从地球抵达火星的"安尼亚拉号"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来的生存需求。
保障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水的大型藻类工厂,
满足旅客娱乐休闲的酒吧、舞厅和商场,
甚至还有一个能和人脑建立链接、给予人精神寄托的AI系统"MIMA"。
在电影里,"安尼亚拉号"的庞大程度甚至要比《星球大战》里帝国歼星舰还要大一圈,它已经跳出了普通星际飞船的概念,甚至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太空移动式家园。
但当"安尼亚拉号"偏离航道、走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已经从欧美古老的大航海移民文化,转向了长期居住在太空的星舰文化。
不仅是本片,还有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太空旅客》等都是星舰文化的体现。
《流浪地球》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星舰文化的另类表现,别人是造艘飞船,而它则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比起突出归乡心理和与原住民矛盾激化的移民文化,星舰文化则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与孤独。
2、 寄托与希望无论是移民文化还是星舰文化,当人类从故乡离开前往新的生活目的地时,都是满怀希望的。
所以当安尼亚拉号的舰长宣布飞船偏离航道后并提出可能在两年内利用某个天体的引力进行返回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站出来取而代之,因为所有人仍旧把前往火星当做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安尼亚拉号上生活。
因此当飞船上的运行工作出现空缺的时候,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了参与其中,为返航出一份力。
尤其是在五年后宇宙中飘来一根被认为是"燃料棒"的探针时,所有人的希望瞬间再度提升到了顶峰,连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倾尽全力去研究。
恰如《流浪地球》里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的珍贵在于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漫长而枯燥的漂泊过程中,人们怀希望的内心会不断被现实所打击,最后衍变成了绝望。
电影通过AI系统"MIMA"的变化来体现看似平静的人们内心所发生的情感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在"MIMA"下会看见生机勃勃、风光秀美的地球,而随着人类内心的绝望和恐惧不断增加,画面也变得诡异起来。
直至最后,AI系统"MIMA"也被人类的绝望所吞噬,选择了爆炸自杀。
3、 绝望与毁灭AI系统"MIMA"选择爆炸自杀其实就代表了人类情感上的巨大转变,希望变成了绝望。
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人,行为也开始崩塌。
精神的空虚促进了邪教的诞生,生存的欲望转而变成肉体上的欢愉。
在邪教唆使下拖家带口自杀、无视道德伦理进行集体性行为。
当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些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在章回体的叙述下,绝望情绪不断叠加。
24年后还活着的人们早已佛系,选择静静等待死亡。
近600万年后,安妮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一颗宜居的星球时,可飞船内部早一片死寂,所有人也早已化作一片尘土。
《安尼亚拉号》最后以全人类团灭作为结局,与其他太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无疑带给观众一丝震撼和反思。
从结局回看开头就会发现,人类无论是移民到新的星球,还是漂泊在太空,最终的毁灭其实早已注定。
人类不知节制的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导致了环境令人类自我无法生存。
移民新星球还是太空,其实都是人类自我短暂的喘息,任由自我"野蛮生长"才是导致自我毁灭的关键。
人类其实渺小的,无论人类如何野蛮生长终究影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
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人类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它们。
所以人类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应学会自我克制,然后保护好地球。
因为保护好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600万年,那种遥远,是人类放弃希望的理由吗?
其实,即便是地球,也不过是个大号的没有动力的飞船而已,地球何尝不是如同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气泡,在浩瀚的宇宙中正在和太阳系一起缓慢地漂流呢?
地球和电影中的飞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而已。
我们同样不能驾驶地球,太阳物质耗尽,就是地球的末日,这个是必然的未来,那为什么当人类在地球上的时候,能够满怀希望孕育后代,繁衍不息,而换了个小号的家园,就很快放弃希望呢?
从科学上讲,地球能维系生命繁衍,是因为有太阳,这颗恒星在不停的提供能量。
这是ANIARA号不具备的条件,即便是飞船上的食物、水、空气等等都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来自哪里?
只能靠消耗物质,这一点电影并没有交代,我假定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人类制造的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就好比太阳属于地球的核反应堆一样)太阳会燃尽,飞船上的反应堆也会燃尽,二者的处境也是相同的。
我觉得,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失去了地球家园,未来又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们很快崩溃。
如果飞船上的人类心理足够坚强,他们不放弃,他们繁衍了第二代,对于出生在飞船上的人,那么地球就不过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们不会有“失去”的感觉,正如当今的人出生在地球上,你觉得你失去过什么没有?
第二代会不会满怀希望,改进科技,捕获空间物质,利用物质创造新能量呢?
他们会跟地球这条大船上的人一样去繁衍,去探索吗?
生命最终,都是虚空,人类现在已知的世界观里,文明无论多么璀璨,其实尽头就是黑暗,是死亡和毁灭。
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并没有放弃希望的迹象!
当人类从一个大号的地球,换了个小号的飞船,就因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进而又失去了希望,所以自我毁灭了。
杀死人类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假如不考虑物种延续繁衍需要的最小基数(就是假定飞船上人数足够多),假如也不考虑物质消耗问题,就是假定飞船上能实现无穷尽的物质循环利用,那么人类真的不应该放弃希望。
哲学上,有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存在?
他们目的是什么?
古希腊自然法哲学家说:人类的目的就是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寻找幸福生活。
这是人类的第一要义。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地球人,基本秉承的正是这种人类哲学,什么是信仰,这大抵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吧。
LSD味浓,迪厅光效,小成本下未来感并不突出。
太空cult止于群交,人性之恶仅够生存,外星钢管就亮个相,没有献祭没有罪恶,没有变异没有独裁…《深空失忆》和《ANIARA》,是太空战场和太空坟场,是cynic和宿命论者,一个是史诗般的预言,充满自大的激情,一个是平静的绝望,就这样缓缓离世。
很北欧,每次以为要出现巨斧砍人了,或者舰长要变希特勒了,就来一段充满迷幻感的床上运动,让人心惊胆战的某个潜在psycho又是鬼叫又是大笑,镜头就顺滑地切过去了。
很温,偏冷,整体上不会引起太多感情激动。
最美的是一段拉情。
一个默默留意,关键时刻甘为她挨打;一个为她打造一座光幕,遮挡来自宇宙的无尽黑暗。
然而Isagel,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好像看到了她的命运。
外冷内热的人,精确、理智,也会是虚空来临时眼中星光尽失、彻底绝望的人。
MR和她截然不同,乐观、坚强,有源源不断的热情。
她那么爱她,她也那么爱她,可是再多的爱也留不住下定决心要离去的人。
较之石棺中的社会实验,导演更倾心于演绎negative和positive的斗争。
那个最最积极向上、想要大家都满满正能量的舰长,居然也屈从于绝望,拖着一只割腕失败的血手来大礼堂颁奖。
片尾的视听绝了,然而“流浪”的起因设计得太不用心了,只能说太空垃圾罪孽深重。
无力感渗透进每一个细胞,维持在不癫不殇的水平,像是吸食少量后又灌了半瓶白葡萄酒,“小嗨怡情”。
1968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
他站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上去遥望距离他比较遥远的二十一世纪。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库布里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穿越回过去的人,因为在那部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不敢相信,但是真正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从片中看到的那些理念没问题了,但实践起来却一言难尽。
因此,那部电影被称为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跨时代的里程碑制作,电影本身不仅仅遵循了一个物理上以及航天上的设定,而且通过这个设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最为可贵的是,那些想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是库布里克令人折服的地方,同时也是那部作品让人尊敬的点。
为什么那部电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提出来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之前的科幻电影仅仅是满足于视觉上的科幻,并没有对于科幻本身的概念性的东西做一个相当全面的解释。
但是库布里克在当时的科幻电影大环境下,进行了科学的猜想以及实现,这是难得可贵的。
无独有偶,对于此类型的跨时代的电影本身就非常小众,因此,很多导演进行尝试的时候,就会尤为慎重,一不留神,一部佳作就有可能折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属于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它并没有用炫彩夺目的特效来为我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华丽,仅仅是用一个朴素的概念,就足以让很多科幻电影汗颜。
这部电影叫做《安尼亚拉号》是一部软科幻与硬科幻结合的作品。
相比于很多的超级英雄为大家营造的科幻环境,本片还是比较保守的,相比于星际迷航等科幻巨制,本片算是小成本的。
但是这些硬件的薄弱并不代表本片的内核质量较低,即使是最苛刻的科幻影迷们,在本片中找到瑕疵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飞船展开,一个名为安尼亚拉号的飞船在太空航行,它的目的地是火星,这艘飞船可以和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它是那么的华丽且充满人情味。
没有人认为这艘飞船会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彻底沦陷。
但是这个小毛病很快就到来了。
因为飞船的动力装置中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将整个动力系统全部弹出到太空,此后的飞船没有了动力装置,很快的就成为了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于是,船上的人们开始了恐慌与骚乱。
关键时刻,船长为大家画了一个“饼”来充饥。
他预言,飞船在航行4年之后,就能利用某一行星的引力来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
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船上的一个天文学家否定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坦然接受了这艘飞船将永不靠岸的事实。
人们继续在安稳中度过着这平静的日子,好在船上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虚拟空间最终也消失殆尽。
日子又开始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漫长的时间的拷问下,谁也没有经得住考验,人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唯有这艘孤零零的飞船继续着自己未尽的航行。
本片在当今超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完全是一股子清流,而且本片引入的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开始拥抱科技的时候,科技是否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为人类造福。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否真的像预测的那样,依旧能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
本片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这是在《流浪地球》中,人们提到的话题,当一切看上去非常渺茫,人们是否依然会有希望,这个问题是一个设问,且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用几代人的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让人们看到了答案的曙光。
但是在本片中,即使是活到最后的人们依旧是不能目睹答案的真容,这就是悲剧所在。
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区域总是掉以轻心,但是悲剧却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来到的步伐。
很多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但是粗心的人们却总喜欢用漠视来面对这些惊天灾难。
我们经常用战胜来形容自己与灾难之间的平衡。
但总是忘却了灾难本身需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重。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与绝望,往往只距离一瞬。
……你好,再见
看完《安尼亚拉号》,很震撼,同时又深感无力。
人性和宇宙的无垠太令我触动了!
一、人性1、对家乡的怀念,是人类远行时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尼亚拉号上有一个设施,名叫MIMA,它可以根据人的回忆,让人可以梦到自己心中地球最美丽的一面。
安尼亚拉号在之前往返地球火星载客时,单程仅仅耗时1个月,MIMA的体验者少之又少,女主MR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
但自从安尼亚拉号偏离轨道,堕入宇宙深处时,人类得知自己短期内无法归家,MIMA的体验者暴涨。
谁都想念家乡的美好,谁都怀念家乡的温暖,这是游子心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MIMA“投映”的地球是大家心中的精神乐园2、贪得无厌、滥用无度,依然是人的本性。
MIMA的好让大家排着队来体验它,MIMA的管理员从1人增长到了8人。
长期的过度使用,MIMA也受不住了。
但无论是舰长还是游客,都没有让MIMA休息的意思。
最后,MIMA自爆了。
舰上人类的精神支柱崩塌!
人类过度使用MIMA,MIMA自爆!
在安尼亚拉号,人类对MIMA的滥用导致了MIMA的爆炸,在地球,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终将会导致地球的毁灭,就像电影片头一样!
龙卷风、熔岩、地震...人类在探索和开发宇宙时,同样是不爱护空间环境,乱”扔“垃圾的,安尼亚拉号被击中偏离航道,“凶手”居然是人类自己留下的太空垃圾(螺丝)。
太讽刺了!!!
安尼亚拉号被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撞到二、宇宙无垠1、无意义宇宙到底有多大?
片中的天文学家说,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你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广袤!
是的,宇宙大到大家都只是在等死。
没有尽头、只有黑暗、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第三年就有48人受不住自杀了。。。
第7、8年,女二也自杀了。。。
她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她认为,这是她孩子最好的结果,她不愿她的孩子,一生都在等死!!
第10年,连舰长也开始想自杀了。。。
以为捕获到能源时,但却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
天文学家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家都是在白费功夫!
但舰长不放弃,舰长说得对,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保有希望,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希望呢!
如果失去希望了,在黑暗的宇宙中,依靠什么活下去?
舰长不想人们失去希望 第24年,剩下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祈求神明赐予他们一点点光明。。。
这时候,即便生死,都无意义了。
在黑暗的宇宙,连一丝光都是奢侈!
眼都瞎了。。。
2、宇宙就是大大大!
船长说,第2年,我们就可以遇上大质量行星,并且依靠他的引力返航。
(虽然是骗人的)但,整整过了接近600万年!!!
安尼亚拉号才遇到这一颗可以返航的行星。
看起来也像是适宜居住的行星!
600万年,,,多么难以理解的数字,到底是走了多远,要走过多少个时代!
要知道人类史也才几万年!
根据目前天文学最新的研究和观测,地球距”可能宜居的行星“,最近的一颗都有100光年的距离!
而人类目前掌握最快的速度,不及光速的万分之一!
大家自己细品。。。
600万年后,安尼亚拉号才进入一颗行星的引力区 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人类之于宇宙可能连尘埃都不如,太渺小了!
地球毁了,我们去哪里再找这样的一个家!
美丽的地球
安妮亚拉号太空流亡,可以这么理解更适合。
这是一部在物价超级贵的国家拍摄的成本超级小的科幻片,演员之类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特效和场景都比较简单,大场面更是没有。
但基于的原作却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反浪漫科幻,我一段段看完,非常枯燥,甚至跳了许多尿点……但是看完最后一章节,随着结尾音的渐隐,我始终无法走出来我的状态——原作的立意与对于人类社会追求、伦理深性的思考,就像神明进了思想者的心境。
以下剧透也没关系,反正你们也不会看,非常小众。
影片讲述故事很简单,一艘载有8000旅客的飞船从地球飞向火星,中间为了躲避一个太空残骸,飞船自动紧急避让,结果残骸里一颗螺丝钉击中了飞船引擎燃料箱,为了不让飞船炸毁,船长只能释放掉燃料。
在太空中避让的飞船就像一支永恒的箭,偏离了原有轨道后,也再没有燃料启动引擎进行再转向,宇宙没有阻力,只能随着原来的惯性朝着未知的方向永远漂流下去……茫茫太空,无法停下来等待救援,无法对方向做任何一点点转变……这倒霉的8000乘客开始了永不结束的旅程。
够浪漫吧,就这故事立意,如果让我拍商业大片,有无数种拍法能拍出更赞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忠于原作,一定会有自救与救援,一定会有偶然事件,还有英雄主义——至少也来几个《太空旅客》里路过大角星的超级场景……可惜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残酷无比,你想要高于生活的刺激,多一点点都不会给你。
8000流亡的乘客,却有可维系生存的电力(电与燃料是分开维护的)与生命维持体系——船上的管理层需要作出选择:告诉绝望的真相,还是予以希望创造最小规模的人类社会。
很显然,无助却有判断力的领袖都会选择第二种。
而整个作品告知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类社会的结构、需求和伦理,生命力,将随着时间变成什么样子……最小社会的构架,最低的生存需求,是如何演变运行,最后我们的个体与集体的追求,是如何作出决断……
思考一下: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尽管地球于宇宙似尘埃,但对人类却是无比伟大……人类真像还没断奶却成长了大脑的孩童一般,我们立足地球可以遐想比如浩瀚的太空,创作的作品可以飞达宇宙的边缘,而我们也在努力去探索走出地球的方法。
母亲地球犹如巨人般观摩我们的兴奋却巍然不动……或许在哲学上四十亿年历史深厚的记忆,相比人类沉厚太多,我们一切的行为都似小儿科般不入神明的法眼。
ANIARA就是如此,尽管有8000人的涌现效应,有足够的水和空气还有电力,但在宇宙中就是如此无助,而星球给予人们的,只有在这漂流途中知道永远回不去时,才知无比宝贵,即便是那残留的记忆画面,都足以构成人们维系精神活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珍视的只有那些不公平的存在——钱与物,需要劳动获取的食物,别人土地上的水和空气,但却从来不觉得地球母亲公平分给所有孩子的空间、引力、被遮挡的辐射与适宜的阳光、土地与生物的多样性、甚至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麻烦——皆为馈赠。
在这部影片里,这些都不存在,而整艘船无论多么努力去用人类的思维来维系小社会的生存,结果都是徒劳,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只适合短暂的断奶,无论是精神上至少维系与地球种群的联系,还是说人一生的使命是去扩展地球种群的疆域,总要有一份东西是人类与地球无形的脐带,直至我们真正地从地球断奶而捕获了新的星球。
除开地球本身的馈赠,回到人类社会的延续性——最小社会8000人,存活了24年。
有种科学研究是说,某个族群的数量与多样性少于一定值的时候,这个族群将必然走向灭亡。
8000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繁衍力与多样性,大部分人寄希望于回归,极少数人能积极去拥抱未来。
当影片后面段落绝望的氛围逐渐展开时,我突然觉得应该感谢这现实社会与人际给我的一切包括麻烦——因为有了饥饿和不公平才有追求,因为有了追求才有人际的关系,因为有了人际关系的爱恨而有了抉择与生活的多样性。
没有任何种群能在不断的公平享乐中延续下来,人们是因为积极解决问题才有使命价值,因为有不均匀的存在才有了流动性与活力。
人类社会的延续是建立在精神的骗局、设定的使命与真实的疆域扩张之上——没有需求制造需求,没有矛盾建立矛盾,人类社会繁荣的真相是要不断产生碰撞与挑战,这其实是我们精神耐以生存的土壤。
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是唯一一个能接受未来的人:在飞船上出生的一个孩子。
被人类社会养育,虽没有地球的馈赠,但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所有的世界就是这个飞船。
哲学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幸运的,积极的,有未来的;伦理上来讲,这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幸,就连屏幕前的我都觉得这个孩子的人生太残酷了,他无法享受到真正地球世界的美好,而穷极一生都需要在这个孤寂的漂流石棺里度过——站在乘客的角度,的确是如此的看待——从而孩子的母亲我所料到的结局,最后连同孩子的结局,都是我迟迟难以消化的——我尽管知道会是如此的规律,却无法接受这悲剧现实的必然性。
有没有一种可能,哲学点讲,8000乘客积极养育下一代,就把飞船作为下一代的世界,船长是希望如此的——但这最小世界不是母亲这代人能接受的,换成我,也接受不了。
影片的最后,过了500万年,飞船内的一切生命都消散了,载这一船的骸骨到了天琴座的星球……如果说8000乘客都有灵魂,或许只要知道有个终点和期待,500万年也能度过去吧。
所以说,支撑人类精神生存的是希望,希望并不是现实的获得,美好的晚餐,竞争的优势,而是人类对于未来可以更好的一种期待,也承载这代人的使命,我们可以为这期待追寻无数代人,脚步不停。
就像这次疫情一般(本文于2020年初写)无数医护奔向前线,全民共克一关,期待的就是社会回归正常,尽管回归正常也不能说比之前好,但至少比现在好就无比不错了。
一次事件的降临带来无数的麻烦,却能让后续的世界有新的流动与精神状态,总比一个陈暮枯朽的世界要强。
最后感谢一下她:地球给予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希望,去实现我们的想象,而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有且只有她可以依赖。
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过好自己,为后代的希望垫一垫基础,人类长河,终究我们都是一束漂亮的水花。
明惠我想去你家吃饭!
一场太空旅行的意外,巨大的太空飞船成为所有人的监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残缺的社会,自然就会出现独裁者与受迫者,掌权者会给予群众“美好”的“希望”;而在虚假的谎言背后,发哨者必定迎来死亡的结果,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继续漂泊,剩下的依然存有希望的人们,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等待,会出现纵欲、邪教、自杀以及反抗,反抗者必然会被镇压与杀害;在这场没有胜者的空间里,经过二十年、又经过一百年、再经过五百万年,人类的尸骨变成微乎其微的细菌,太空飞船都将成为宇宙的残骸;那时没有国家、没有语言,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也没有污染和瘟疫,人类从来不会有歉意,人类从来不会有正义,人类从来也不会敬畏,那些死去的人类也只是权力的牺牲品;我们对于这片偌大的星际来说,我们是不足为道的;这座巨大的没有任何人类痕迹的、洗刷了那些罪孽的馆柩,才可能会降落在天琴座旁的“地球”上。
时不时给点糖or给点希望直到团灭太残忍了,休眠技术真的很重要……
不是科幻
我真的装不起来,这剧情挺没意思的
外星移民、人造引力、电能无限,这么发达的科技却没有备用的推进方案;片中所有问题都是精神层面的,却没有半个是物质层面的;这么多乘客没有想修船的,也没有反抗机组的,全员逃避现实,而且在崩溃前就产生了邪教,离谱;披着太空的皮,讲的全是地球故事,随便换成个地球末日背景,片中的情形都能通用;不愧是北欧片,脱离了性和自杀就不会讲故事了,展现宇宙浩瀚人类渺小的情形如太空旅客、太阳浩劫、深空失忆、2001都把故事讲得很好,而这部电影中只有无病呻吟;总而言之,本片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舞台,讲了几个矫揉造作的故事,于科幻片不及格,于文艺片也不及格,不建议浪费106分钟的生命
小成本科幻居然能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个题材感觉确实也不需要更多的特效或者画面了,本片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我十分满意
科幻是皮,表达是里,绝望中如何生存?这是个伪命题。
前几个热评都太有文化了写的。。。恕我学识少 不太能欣赏这部。。。
非常无聊
牛逼。看完做了一晚上噩梦,啥也不说了难怪人家能拿诺贝尔奖而且还写于60年前。
无法返航,只能一直往太空中漂移下去的飞船上,尽管有城市,有娱乐,有学校,有酒吧,但是... ... 嗯,会发生什么呢,人性的丑陋集体爆发,鞋教的诞生,绝望,放纵,都会出现的。归根结底,科技再发达,人类也改不了那操行。
小成本,结尾减分。
一部相当优秀的人类心理学题材电影,用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演绎了摧毁人类的终极心理因素:孤独感
真的很难看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结尾加一星
北欧一贯的晦涩装逼片,非要找高逼格叙述点,虽然也是诺奖小说的锅,宇宙漂浮在几百万年后
地球就像MIMA一样不堪重负,以后地球的下场或许就和MIMA一样。本片的教育意义大于科幻片本身。但是别忘了,它的前提先是一部科幻片,厚此薄彼谈什么教育意义。别拿小成本说事,科幻片好电影比比皆是。作为科幻片,除了几个合成的宇宙外景以外,其他的基本上看不到科幻元素,段落化的结构跳戏的不行。
底层逻辑比非洲工业化还糟糕
小成本科幻电影,内容和创意值得鼓励,如果再精细一些就更好了,更能对得起四颗星
不如《神秘代码》,不如《不要抬头》。我倒是挺佩服片中那些自杀的人,不怀揣虚假的希望,他们是勇士,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反倒是那些搞邪教的人才是懦夫,不敢直面自己的死亡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