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科学的正确的最伟大的剧之一。
应该被列为全世界成年人必看剧,不看不许成人。
最让我感到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是:当我以性侵受害者站在证人时我才明白,要求性侵证据清晰完美逻辑严密这一法规是完全有问题的,法律是由一代代的男性建立的。
这个世界的女性远远没有到可以说向下自由的那一天,这一代代由男性建构的法律体系需要我们修正,这一代代全是男性的派出所、法院、检察院、陪审团再无法容忍了,就像RBG说的那样,十二个大法官全部都要是女性才行,全部都要!
不战斗,等待我们的就只有蹂躏和死亡!
面对性侵,女性在事后除了做尽可能完整的证据留存等事后措施,在事前推动法律上、教育上程序正义修正,更要学会锻炼出足以防身的体格。
就该向冰岛那样,早早的鼓励女性更多尝试过往被定义为男性主导的格斗比赛,鼓励男性从小学会共情和感性思维。
女性没有时间休息了,她们必须从小摒弃所有玫瑰色的幻想,要明白,她们先天在体格上弱于男性,并且因此随时可能被摧残,在达到力量平等前她们绝不可能和男性有自由的性爱,她们的命运必须抓在自己手中。
在性爱中,只有男性发自内心的明白她不可能被他压在身下任他蹂躏,才是最根本整治性侵的手段,他们会通过女性的力量明白什么是No的。
双方再有智慧头脑社会地位的平等,在最原始的性爱中都无法消弭力量差距,没有任何时刻比此刻更想学会打拳。
要想夺回国家之间平等对话的自由,只有国防科技力量上的相对平等才能做到,千百年来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力量的落后会带来多少灾难,女性怎可放任自己生理力量低人一等!
所以在客观差距无法消弭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异性恋,就像不能让小女孩和成男恋爱一样,不能让下属和上司恋爱一样,不能让学生和老师恋爱一样,没有权力的平等就不可能有爱情,同性恋是这个时代女人的宿命!
我没有那一刻比现在更恐异性恋,在千百年来的男权社会里找寻自由平等的爱情无异于粪中找花。
在达到力量上的平衡评估前应该禁止结婚,当然婚内强奸的判定也必须完善。
身为女性,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
法律一直以来维护的是男性眼中的正义,我们努力必须让法律看向所有人。
“一些大律师从中央刑事法庭专程赶来看这部剧,她们提出了TESSA提案——《对严重性侵犯的质询方法提案》,并向政府提出异议。
还有中央刑事法庭的一位女法官,她将这部剧定为法官上任的必修剧目。
所以在法庭上,证人经历是公诉人必须听取和考虑的内容,而不是仅凭当事人对性侵经历感到困惑,或者证据不足,就妄下断论当事人在捏造是非。
这是极端离谱的。
我真的非常感激你们发现了这一点,我是从现在、当时的记忆和我们对生活的情节化阐释三个部分,来构建剧作结构的,女性对创伤的叙述与既有法庭更倾向采纳的证人证词是如此迥异不同。
”——编剧Eve·Ensler“从源头来看,将男人与男孩置入讨论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需要成为对话内容里的一部分,也需要支持这场运动,否则改变寥寥无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需要站在我们这一边,对他们的性别教育需要被看见,每一件小事都至关重要。
……法庭上的庭审宛如儿戏,他们并不想弄清楚真相,只想得到他们想要的法律真相。
性侵相关法律的重点,往往会集中在男性身上,女性作为受害者负有精神难以承受的举证压力,传统上都是从男性嫌疑人有没有被诬告的视角出发,来自全社会的羞辱都加在了性侵受害者的身上,仿佛这原本就应该让她们承受,这是她们咎由自取的结果。
我想这部剧能够拓宽视角,让人们看见并且不带羞辱和恐惧的自由讨论女性受害者的感受,这件事实际上的全社会的羞辱,而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更适合处理这类问题的对话机制,我希望由此能够在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们中间建立这种意识。
包括在学校系统中谈论性同意,我想这是能够取得改变的唯一方法。
一旦我们开始讨论这些事情,你就不能假装它们并不存在。
这个社会一半由女性组成。
”——Soma(反强奸文化运动组织者)摘录自初步举证百老汇公演后编剧发起的圆桌会议。
还是先废话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前提,日常几乎不太关注舞台剧、话剧这类在剧场演出的作品,我确实从未听说过《初步举证》。
看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由朱迪·科默参与的,剧场演出的官摄版本,和法律题材有关的作品,以及涉及到女性议题,其他一概不知。
对于提前知道,甚至看过剧场版本的观众,大概能想象我这种会经历怎样的观影心路历程——天呐,开头的台词也太密集了吧,这台词怎么背下来,舞台剧对演员这方面的要求真是太强了。
这么密的台词我真的会有点跑神诶……以下是按照观看全程我实时冒出的感想,全程剧透请注意——虽然不是所有台词都看到记住,我能看出来这一段是在树立女主人公作为刑事案件辩护律师,业务能力超强的“强人”人设。
哦好,接下来就要介绍女主家庭背景了,没提到爸爸,好像有点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的,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夹在中间的那个女孩。
等下等下,所以整出剧只有朱迪·科默一个演员,居然是全程由她自己口述和表演的独角戏啊……啊,求学背景,加了“英国小镇女做题家”人设。
向左看,向右看这里,因为逗趣的表演和讲述,能在其他密集的台词中,留下深刻印象。
啊,女主背景交代完,职场时刻现在进行时。
去Pub玩那里感觉有点“不对劲”诶,搂腰,和亲脖子,难道不算性骚扰吗。
好吧,如果是互相看对眼的办公室恋情,前面的就当是恋爱铺垫了,但亚当搂腰不算性骚扰吗。
(我有点记不清跟泰莎职场“恋爱”故事的前后顺序)提到为性侵案被告辩护时,女主人公作为“女律师”的优势,以及那个“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让更多的女性不受到侵害”的被害人。
从讲述,到舞台重点放在卷宗上灯光,有“不好的预感”。
从泰莎和那个男的喝了不少酒,回到自己家亲热,和前面她为被告辩护的性侵案如此相似的展开,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不是吐槽这种剧情上的所谓没有悬念,反而我作为观众,从身体到精神都开始进入一种紧绷状态。
然后,是一场雨,直接下在舞台上的雨。
接下来,是全程仅出现三次的音乐时间,DAY的数字不断跃动,从1到100,到200,到500,最后停在782。
我眼泪哗就下来了。
我会哭,是因为想起我这两天刚听完的独树不成林播客第184期节目《在美国忍受诬告是什么体验?
》中,播讲人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什么事都没做错的彻头彻尾的受害者,在面临背叛她的两个人发起的诬告官司中,为了应对司法程序和校方审查,而对自己生活、事业、人际关系全方位的摧毁。
我也想到我身边认识的一个女生,历经两年的时间,终于在前阵子尘埃落定的离婚官司,在这段不算很长但也绝对不短的时间里的经历。
以及之前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快忘记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性侵案件中,当一个被侵害的女人决定从法律层面惩罚强奸犯,必然要面临怎样残忍的、羞辱式的,一次次揭开伤疤的痛苦。
而这些,也的确由再次登台的泰莎告诉了观众。
之后从报案、到接受身体检查、再到把一切告诉妈妈、以及法庭戏,我基本全程都跟着剧情和朱迪·科默的表演走。
我注意到,之前仿佛作为“罐头笑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台下观众们,终于在泰莎总结陈词阶段,让作为电影观众的我看到了。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剧场很小,舞台也好小啊,观众距离舞台和演员居然这么近。
官摄镜头从这里开始,不再只是拍舞台全景和朱迪·科默的面部细节,而会偶尔投向台下的观众们。
我参加的是全女观影团,电影结束后还有观众的映后交流环境,女孩子们很健谈,聊了许许多多不同角度基于电影的感想。
后来我想,如果我发言呢,我想跟同场观看的女孩子们分享什么呢?
会想聊一聊司法程序的繁琐,以及漫长的时间对人全方位的折磨,聊播客独树不成林的树老师, 我那个终于离婚的朋友。
会想告诉大家,尽管如此繁琐、折磨和痛苦,但还是要坚持,如果不经历这些,如果不去抗争,不去争取,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可能都得不到。
会想提一下前段时间徐娇的室内禁烟事件涉及的关于个人(尤其女性)权利边界的话题;会想说说最近围绕林奕含作品一个很奇怪的讨论方向“弱女”。
会想说,《初步举证》里的泰莎绝对是“强女”的代表了,尽管剧情里也用她在事发后无措地洗了澡,茫然地离家走在街头,气愤地删了短信,这些让她事后骂自己蠢的第一反应,刻画了她“弱”的一面。
想聊一聊,何为“强”与“弱”,如何看待“强”和“弱”。
强和弱的行为,似乎可以清晰地划分:仗义执言的是强,唯诺忍让的是弱;果断冷静的是强,惊慌失措的是弱;不哭的是强,哭的是弱……但谁也可能一比一地按照并不存在的《女强者行为指南》实践,总有踏错的时候,懦弱的时候,妥协的时候,退却的时候,甚至完全放弃的时候。
人,总是更倾向慕强的,文艺作品如此,所以独角戏的泰莎一定要是这样的角色,无论她在过程中犯了多少错误,最后她一定要掷地有声地呐喊出自己身为专业法律工作者以及受轻视、侵害、污蔑的女性的声音。
最后泰莎的陈词是那么直白:现行法律是男性为主修订的;性侵案从法律思维要求逻辑的严丝合缝,与受害者作为一个人类,在自己身体遭受兼带毁灭精神的侵害时,无法在被侵害时及以后如此精准地回忆并保存证据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
性侵案维权的一系列法律流程,都充满了对女性受害者的不尊重。
这些观点当然不新鲜,不出挑,不惊世骇俗,无论在相关主题的文艺作品,还是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讨论的真实案例中,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但我们现在还很需要这样直白地、大声地、铿锵有力地、一遍又一遍地说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我本人,反而为这个法律议题陷入某种矛盾中。
上面我提到独树不成林的树老师,在她被诬告的官司尘埃落定后,决定不反诉诬告她的两个人,让一切成为过去。
当然不是因为她大度,播客最后她也分享了和自己博导之间关于法律的讨论,博导是这么劝她的:不要把法律制度的公平,和个人意志的公平混在一起。
现代正义制度的制造者告诉我们,制度层面的正义不是由个人判定的,法制就是为了提供中立的第三方,且是非个体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只在乎制度的公正,而非个体的。
公民社会,个人把判断正义的权利从制度上让渡给第三方。
不能从法律层面追求个人复仇和个人正义,只有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不要让渡自己的权利。
我在想,《初步举证》的编剧借由女律师“泰莎”之口,说出性侵案判定从法律思维的不合理之处,那么其他类型案件的判定呢?
如果法律对所有罪名都要求的逻辑链条的严密,在某个性质的案件中,可以由其他认定方式取代,那么其他类型案件要从什么层面去成为法律思维的特例呢?
而当我意识到我这么思考时,我突然背脊发凉,觉得自己实在太置身事外的冷血了。
因为我是那个“向左看”“向右看”中,几乎没太受过此类伤害的女性幸存者。
所以我才能如此“冷静”地以所谓中立视角,去讨论法律中的问题吗?
还是我始终待在我不自觉的社会“强者”地位,而不自觉地对“弱者”诉求感到“对方感情用事”吗?
对,泰莎是“弱者”。
尽管舞台表演中不断用表情和台词,去塑造这样一个面对为自己以及不计其数的女性受害者争取权利的“法律强人”。
但泰莎毫无疑问是“弱者”是一桩从开始就极大概率失败的案件的弱者,是一个对乡村女孩从家庭到求学各种歧视的社会中的弱者,是一项男性从业者占据多数及高位的行业的弱者,是从法律制度层面从决定为自己寻求公平正义那一刻起就注定的,弱者。
我的大脑在各种观点的打架中,已经得不出什么关于强和弱的结论。
我在电影落幕时,在戏中的泰莎以演员朱迪·科默的身份接受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我开始哭。
我为这个虚构故事中的“泰莎”哭,为我居然第一次知道“三分之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哭,我为现实世界中经受真实苦难的“泰莎们”哭,为我为什么不能坚定地同意这部作品传达的法律观点哭。
我为能看到这样的作品而开心,又为具体的故事而难过,同时还为其中的表达而纠结痛苦。
这便是,优秀的作品了。
第一次ntlive的体验,适应不错,全场看下来真的很服朱迪·科墨的肺活量和她大张大合收放自如的演技!
本片的标题很有意思,初步举证,和片中提到的初步审查是同样的格式,初步审查意味着将审判的权利移交给法庭本身而非陪审团,那么初步举证则是证人、原告、受害者基于自身立场的辩护。
二者的区别恰好对应了泰莎的前后转变。
她从坚信法律、致力于在法庭的博弈中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冷血”律师,到幡然醒悟法律体系存在残缺与局限,敢于质疑问题根本的证人。
鲁迅在百年前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句话直到现在也丝毫不过时。
不然为什么明明是受害者,却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揭开自己的伤疤,用大量无懈可击的细节来证明自己的无罪呢?
为什么明明是施暴者,却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和借口来粉饰自己犯下的罪行呢?
辩护律师一味地履行自己所谓的职责来进行无罪辩护,进而忽视被告可能存在的犯罪事实,这难道就是对的吗?
法律是人基于制定的,服务于人这个总体概念,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限制每一个单一个体。
而这种限制同时也会因为时代、制定者性别的因素产生分歧。
当泰莎时隔多时步入法庭,她看到法官是男人、被告的辩护律师是男人、就连速记员也都是男人。
偌大一个法庭,一个平等判决所有人类生死存亡,是非过错的神圣的殿堂,女性的容身之处竟然仅存在于夹缝之间。
这很悲哀。
所以尽管再痛苦、再绝望、再被事发时的阴霾所困扰,詹娜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来这里不为别的,只为了让更多的女孩不要像我一样受到他的伤害。
”泰莎还是站了出来,她说:“我害怕我的一切受到影响——朋友、家人、工作,我害怕她人审视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但是,我不能辜负曾经那个坚信法律,坚信这个体系能带给我正义的审判的我自己。
”她还说,“这就是我,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一直以来贯彻的证词一致性并没有那么适用于性侵案件,something has to change” 的确,something has to change,法律不应该非黑即白地框定出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模板,然后粗鲁地把所有证人的证词套入其中。
作为同时审判两个性别的工具,法律应该兼具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声音,这一点也同样是金斯伯格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堕胎法案在各国的差异性可见一斑) 影片海量的台词还引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律师在辩护时酌情还是酌理、给有潜在可能犯罪的人做无罪辩护应秉持公平公正还是委托人优先的原则、改变法律时如何做到改变规则,建立新的游戏、在改变不了法律的情况下,被性侵时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贴近法律规定的完美受害者、性侵受害者因为没做出完美的反抗而承受的苛责何时能停止 题外话,这个牵扯颇多,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盛行的对“房思琪式弱女文学”的审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声讨中,我没有看到同为女性最基本的同理心和作为人类的悲悯心,反而是自诩先进,自认为刀枪不侵的所谓“强女”对弱女的恐惧。
是的,她们看似刀枪不侵,实则脆弱无比,不承认人遇到问题本能想逃避的劣根性,转而想要扼杀她们认为人性中软弱的部分。
然而拒绝恐惧本身也是一种恐惧,不承认本身也是一种逃避。
前期的泰莎如此,批判房思琪弱女叙事的博主也是如此。
看看朱利安身边的男性朋友多么支持他,他们多么团结吧。
自诩强女的女性也请正视每一个或深陷泥潭、或身处险境、或思想有局限性的所谓弱女吧。
女性是一种处境,所有发生在一个个体身上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可能都在持续不断发生着,在施罪者得到审判、环境得到改变之前,请一直前行,一直直视身后和身前的人,一起找到新的出路,一起改变。
非常震撼的演出。
我一度感觉到窒息感觉到痛苦感觉到悲伤悲愤和无力,然后她告诉我,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忽视被忘记。
Judie一个人独撑全场,单人演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演出了一个小镇做题家好不容易成为顶级辩护律师,却在和同事第二次约会的时候被强暴,她彷徨迷茫几乎做了所有错的事情,她自我谴责自我厌恶,却仍然坚定地走诉讼程序。
她想知道她信任的法律系统是不是真的可以给她公平和正义。
她………败诉了。
在这个系统性压迫的体系里,站在证人席被审问的是受害者,警察系统法院系统几乎全是男性,她用自己的法律修养和真情告白在法庭上控诉,却不能打败这个体系。
陪审团宣读判决的时候也不敢看她的眼睛。
如果正义和公平不能得到支持,那一定是有什么错了,那一定是有什么需要改变!
Judie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女子演起,逐步改变,后半程几乎都是哽咽和泪水,都是控诉与悲痛。
我一边流泪一边非常感动,感动于这个全女性团队做出的精彩剧本和表演,感动于她发自灵魂的演技,感动于从这个表演里发出的声音。
First step is awareness, and the next step is change.
把女性书写受害经历称作“弱女叙事”其实就是要求女性是“完美受害人”。
“完美受害人”是父权制下针对女性设置的一个巨大陷阱。
因为按照父权制的逻辑,你作为受害人,过于完美,那么显然你是在撒谎,此时重点聚焦于“对你的质疑上”,而不是“施暴者应该受到的惩罚”上。
如果你不是完美受害人,重点将不会聚焦“你所遭受的伤害”以及”施暴者应该受到的惩罚”,重点将放在“你的不完美“上,舆论以及舆论的制造者会对“你的不完美”狂轰滥炸。
看出来了吧,父权制下,不管你是不是”完美受害人”,重点都是聚焦于对受害者的审判上,而不是对施暴者的惩罚上。
如果一个女性把女性所遭受的伤害如实说出来,就要被被称为“弱女叙事”,不用怀疑,这些人就是想让女性受害者闭嘴,这些人就是父权制的帮凶,这些人书阻碍女性进步的渣滓。
父权制下,女性没有真正的赢家。
朱迪·科默主演的《初步举证》整部电影都在解释“为什么在父权制下,女性没有真正的赢家?
”。
在影片中,她叫泰莎,年纪轻轻已是伦敦最优秀的刑辩律师。
可以说,她是精英中的精英,强者中的强者。
作为小镇女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的法学院,开始在那里接受“精英教育”。
开学第一天,院长就告诉她们:“你们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被淘汰,你们不是同学关系,而是竞争关系”。
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是社达主义,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就是“强者叙事”。
在所有人中,泰莎她无疑是最有可能被淘汰的那一个,带着这种随时被淘汰的压力,她努力钻研法律,认真消化教授所讲的一切。
“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要相信你的法律直觉”。
经过几年的法律教育,她完全内化了这句话,甚至把法律当做信仰和唯一的判断标准。
最后,她顺利毕业,在一家顶尖律所工作。
此时,她终于挤进了精英圈子。
她能成功挤进这个圈子,是因为她熟练掌握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
这套游戏规则就是律师会把法庭当做大型的狩猎现场,原告则是他们的猎物。
他们作为猎手,会利用法律逻辑设下重重陷阱,等着猎物跳入,而没有受过法律训练的人很难发现危险,发现时为时已晚,而法官从始至终都是这场狩猎的观赏者。
这套游戏规是她从最优秀的律师兼上司亚当身上习得的,当她能熟练运用时,她也成了最好的律师。
而不懂这套游戏规则的人,根本不可能留下来。
正如泰莎讲的那例子:一个叫做苏菲的女孩,刚从学校毕业,在他们律所实习。
被告想做“无罪辩护”,苏菲直接问对方“告诉我实话,是你干的吗?
”。
她刚说完,就被亚当和泰莎拉到一边训话。
他们告诉她,你只需要为他辩护,而不需要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犯罪。
苏菲反驳:“如果他真犯罪了,我还要继续为他辩护吗?
”最后结果是,苏菲离开了,再也没有在这个行业出现过。
泰莎是这个行业的常胜将军,她严格遵循法律逻辑,只为法律辩护,不做道德审判。
只有一次,泰莎怀疑了自己可能做错了。
那是一个叫詹娜的性侵受害者,她直视着泰莎的眼睛说“我告他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我只是不想其他女性再遭受这样的伤害”。
那一瞬间她觉得詹娜说的是真话。
但是,她立即反驳“不要相信你的直觉,要相信你的法律直觉”。
当她用法律逻辑讲述完这个故事后,詹娜输掉了官司。
因为詹娜的证词处处不符合逻辑,处处都是漏洞。
直到,有一天,泰莎遭遇了跟詹娜同样的事,她被同事朱利安性侵了。
那天,俩人喝完酒,她邀请对方到她家,然后他们开始接吻,在这期间泰莎吐了,她感到身体不舒服,想要暂停,但是朱利安不顾她的意愿强奸了她。
事后,泰莎的大脑一片混乱,跟很多性侵受害者的反应一样,第一时间不是报警,留取证据,而是去卫生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
然后她一个人哭了好久,最后才想到报警。
据斯德哥尔摩强奸救助中心的调查显示,70%的强奸受害人在遭受性侵的当时,身体会无法动弹,无法表示拒绝,陷入一种解离状态,英文称“Tonic Immobility”(紧张性强直静止)。
如果把这个词直译,就是“假死”。
也就是说,动物在察觉危险的时候,会呈现一种仿佛死去的状态。
随后,她正式控告朱利安性侵了她。
当朱利安得知此事时,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作为男性,他不觉得性事过程中女人有喊“不”的权利,也不认同有“性同意”这件事。
他的反应坚定了泰莎要打这场官司,但泰莎没想到这是一场持久战。
整整782天,她做了无数次陈述,一次次讲述自己的受害过程,不停地清洗自己的身体,经历过无数次噩梦、呕吐、自残、自责,中间暴露了她所有的隐私,她的家人朋友都受影响,不断遭受同事的怀疑和嘲笑,最后她还主动离了职。
在这期间,她也曾问过自己:“你确定要继续下去吗?
”最后,让她坚持下去的是她对法律的信仰,她曾发誓忠于法律体制,她相信法律会还她一个正义。
在这期间,给她最大支持的是她妈妈。
妈妈一直鼓励她“别让那些混蛋打败你”。
开庭那天,她穿上了妈妈送她的红衬衫。
法庭外,一位年轻的女警察陪伴着妈妈,开庭前,她拍了拍泰莎的手臂,这是泰莎除妈妈外得到的唯一鼓励。
法庭里,全部都是男人:辩护律师、指导律师、法官、书记员……她多么需要一个女性在场,但唯一的女性就是她自己。
显然,她在孤军奋战。
审判进行了三天,朱利安绝不认罪,他请了皇家律师给他辩护。
结果,明明犯罪的是他,被审问的却是泰莎。
当辩护律师开始问话的时候,泰莎知道狩猎开始了,这次她是猎物。
作为律师她在极力避开对方设下的陷阱,尽量理性应答,但是,一旦切换到受害者身份,她就会陷入恐慌不安、记忆混乱的表述中。
最后,她输了,同所有的性侵受害者一样输掉了官司。
为什么?
因为关于性侵的法律根基就是错的,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男性制定的法律系统不符。
法律系统要求性侵受害者的证言简洁而富有逻辑。
但是当一个女人被强奸后,她根本不可能有逻辑地讲述自己被侵害的经历。
因为被性侵是一种腐蚀性创伤,开始是身体的恐惧和痛苦,接下来会蔓延到思想和灵魂。
所以,对性侵过程的回忆,是不清晰、不连贯、缺乏逻辑的,而这一切会被法律判定为证言不可信。
以前泰莎辩护律师,也是这样判断的。
当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时才发现,这样的判断本身就有问题。
她之前那么相信法律,她一直以为法律会保护她。
现在,她发现由男性制定的法律根本不可能保护她。
作为最优秀的律师,遭受性侵时,都不可能打赢官司,说明什么?
说明在父权制下,女性根本不可能赢,除非改变司法系统。
最后,所有人都走了,只有那个女警察和妈妈等着她,她们用眼神安慰者她,这是她输掉官司后得到的唯一的温暖。
每三个女性之中,就有一个性侵受害者,而我们的法律却不能为她们伸张正义。
所以,法律必须改变,司法系统必须改变。
更多影评,见公号“时空记1994”
她手执法律刀解剖当事人,任凭交叉询问痛苦涌出,她也坚守执念,辩护律师只是司职,抽干证据以胜官司即为本分。
直到身份换位她也遭侵,深陷泥淖。
法律的冷难让滴血的心愈合,开膛破肚曝光隐私也争不到绝对公平。
没有关怀与体谅,只有计算和物化,他逼问侵犯时的每一个细节,抓到漏洞强撕逻辑巨口,步步紧究拆倒情绪危楼。
在男性主导编纂的法系之下,一把折伞只能为一半人遮雨,三分之一曾遭侵犯的女性,大都站在了雨泼的角落。
她也曾对如此法系恪守不渝,那时她还躲在法伞的荫蔽下,从她受犯的那一刻起,她被无形之力推到了伞外,淋了782天的雨,她又怎能相信法能伸张正义。
朱迪·科默一气呵成的表演将行云流水的剧本完美呈现,张弛有度情感拿捏,无冕之王。
独角戏也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对冷血律师,对侵犯恶魔,剧本拍成电影也一定精彩。
初步举证 (2022)9.52022 / 英国 / 剧情 / 贾斯汀·马丁 / 朱迪·科默
一个曾经对法律体系毫无质疑的常胜女司法人,一直以来持续为性侵害者做无罪辩护,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会如何?
在海报上,女主角Tessa既是戴着律师头套的冷酷司法人,又是拼尽全力呐喊却终归静默无声的性侵受害者。
呈现这一转变的是几乎发生在同一场景内、全部由演技和台词构筑的长达100分钟的无留白独角戏。
从立于不败之地时对能力的自负,到庭审时声嘶力竭呐喊的愤怒不平,再到对司法体系生出质疑的悲切无奈:无论是面部肌肉牵动的方式、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还是近乎完美的台词,Jodie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摄人心魄来形容。
台上着装的即时更换和对同一道具的利用十分巧妙,简单的转换就能让人感受到Tessa心境的急转直下。
而被害者立场的第一人称自述使人更加感同身受:遭受侵害的她因恐惧清洗了身体更忘记取证,蹒跚着去报案的她听到的是警察嘴里泡泡糖的破裂声,感触到的是被掰开下体拍摄性侵痕迹的羞耻;庭审上的她嗅到的是老熟人法官眼中转瞬即逝的同情,看到的是旁听席男方亲友神情中的不齿。
原告席上的她指甲深深陷进手心,内心的痛楚却远胜肉体。
这长达782天的诉讼过程使她饱受trauma摧残,变得身心俱疲、事业被毁。
职业素养更没能为Tessa在证据留存上带来任何帮助,她亦没能像自己在过去的案件里对受害女性的要求那样,保持绝对冷静。
被父权制定义的司法体系仅仅看重“法律事实”而非真相,对细节的复盘仅仅是对受害者无休止的羞辱,那个曾傲慢地坚信着“we just care about legal fact but not absolute fact” 的她此时对法律的信仰已经完全崩塌。
最后一幕,向观众嘶吼着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案卷放回巨大的书架上,与背后无数的性犯罪记录融为一体,变成无关痛痒的数字。
这样广泛尖锐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再有什么题材创新,但受害者视角的一人独白绝对是此类题材最能令人移情的呈现方式,更不用提最容易被当作缺乏法律事实处理的熟人侵害案件。
支撑起一切的是Jodie的卓越演技,让我在这巨大体量的monodrama中几乎没有一分一秒的注意力转移,完全屏住了呼吸。
这才是无愧演员一词的表现力,对她的未来寄予无限期待。
同时也希望所有在社会新闻中质疑被侵害者的人都来看看这部作品。
初步举证 (2022)9.52022 / 英国 / 剧情 / 贾斯汀·马丁 / 朱迪·科默这部电影的后劲太大了,以至于我看完电影吃饭的时候,还几度哽咽,觉得难受。
电影讲的是关于正义、侵犯和司法体系的大问题,但里面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1、泰莎在报警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觉得连累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之后的782天里,没有回应前同事“可以找我帮忙”的善意,因为觉得羞愧,开庭时也只有妈妈出现,而且妈妈非常坚强,没有作出任何表情来影响泰莎。
反观朱利安,不仅请各路人士给他写信证明“清白”,还有同学到现场“助威”。
2、泰莎有过纠结,要不要报警,但是最后促使她报警的,是她害怕如果不这么做会伤害自己的内在小孩,让自己不再是自己。
这个叙事简直太熟悉了,女孩们需要做多少事、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让自己信任自己,向自己证明自己,面对被侵犯这种事,真的也只能自己救自己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杀死自己的内在小孩。
3、泰莎和朱利安在办公室睡了,女孩和朋友们说的是他很可爱,想进一步发展,朱利安却是到处炫耀,甚至在下一次女孩精心准备的约会当晚qiangjian了她。
女孩们也想强调xing解放,但是这个社会环境里,越是解放,受伤更深的不越是女孩吗?
但我觉得泰莎会走出来的,因为她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更多人。
卷宗一卷一卷亮起的那一刻,我明白我们都会帮助自己的。
如果影片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这段话后就转向庭审结束,那我可以给8分,可惜并没有。
加上后面的内容,结合整体来看,除了反智,很难用其它词来概括。
质疑刑事诉讼三要素(即人证物证口供)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没问题;质疑刑事证据三性(即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也没问题。
说到底是把矛头指向程序正义及无罪推定,认为某类案件的相关法律及司法应该更完善,司空见惯了。
但把这种不完善简单归因于男性,“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还在影片是特殊案件的背景下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我们在性侵案上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受害者。
”,最后还来一手偷换概念,“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那这就很没有说服力。
正因为是强奸,刑事八大案之一,证据才必须要具备三性。
特别是影片中这种没有物证口供,只有被害人证言的特殊情况,更是要谨慎对待反复求证。
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只能说同样的主题,除了精彩表演,“反方”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要好太多。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2006)8.32006 / 日本 / 剧情 / 周防正行 / 加濑亮 濑户朝香————————————————————————————回复评论区既然质疑是司空见惯的,怎么会不承认。
我不满的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用一个特殊案件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还简单归因于男性,是很奇怪和反智的,完全没有说服力,这削减了批判的力度。
说交叉质询残忍,可影片里的案件除了证言还有什么?
就算假使影片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交叉质询的残忍性才故意这么设置的,那在这种特殊案件中,证言作为最后能定罪的机会,当然会被反复求证。
主角作为一位有五年刑辩律师从业经历的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但这一点是无关性别的,性侵案再有特殊性也是刑事案件,不会根据不具备三性的证言直接判刑。
在这种情况下,主角最后说“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在性侵案上我们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被害人。
”、说“性侵案的立法基础是错误的,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说“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这还不够奇怪和反智吗。
比如质疑受害者这点,当然可以批判,可放在只有证言的特殊案件背景下就很变味。
主角怎么就从自身经历得出性侵案全错了。
既然在只有证言的情况下质询都是错的,那怎么才是对的,直接判刑吗?
所以我才说“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再比如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于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这句话,怎么就男性了,这和男性的关系在哪?
换成全女警局就不是人证物证口供了吗,那要根据什么去判刑量刑呢?
还有婚内非自愿性行为这个例子,一个是强奸的认定,一个是强奸的确定,完全两码事。
毫无疑问,法律和司法还不完善,我也支持批判,但不完善不是简单一句男性定义男性塑造可以概括的,也不是这样才能改变的,这是偷懒行为。
还是那句话,影片如果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后就转向庭审结束环节,那我可以给8分,因为到这里故事逻辑上是没断掉的,批判性也不会比现在差。
可惜并没有,最后几分钟就像我吃美食到最后吃出个苍蝇。
影片初步举证,但它的举证过程有问题,这很关键,也是给5分的原因。
————————————————————————————再回评论区,也是最后一次质疑鉴赏能力也好,觉得视角狭隘高人一等也罢,不管怎么用词,之前的评论至少是没有脱离电影本身在讨论的。
但一觉醒来看到下图所示的几条评论,除了让人觉得评论者理屈词穷外,可能就是荒诞了。
我接受一切关于电影本身的评论,拒绝一切无厘头的评论。
(发现第一次回复的评论自删了,为了避免后人理解不能,故截图)
昨天被B站推送了National Theatre Live的新话剧《Prima Facie》,因为撇了一眼是律政题材,我就下意识点开视频,结果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期间落泪数次,情绪也久久不能平复。
该剧的梗概,就是一位出身平凡的英国女生,通过不懈努力考入剑桥学习法律。
毕业之后,她成为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屡屡凭借巧言善辩,帮助被告人打赢官司。
眼看未来一片大好前程时,她却在某天晚上被约会的男同事酒后强暴,从此开始了人生噩梦。
在经受了782天的身心折磨之后,她以原告人的身份出庭作证,只为将伤害她的人绳之以法。
简单说几点我的观影感受吧:1、Jodie Comer的全场表现,值得落幕时观众们的standing ovation,我想她的演艺之路一定会前途无限。
虽然至今我也没看过《Killing Eve》那部大火的美剧,但Jodie的话剧首秀还是让我真切感受到,她一个人在台上撑起近2小时的戏,得需要多大的体力和才华呀。
Jodie不仅酣畅淋漓地呈现大段大段的台词,还能借助肢体和音色变化,再现不同人物的戏剧冲突。
同时,她还不断更换装束、移动道具,以便快速切换剧中场景。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Jodie表演的某些瞬间,会联想到另一位英伦才女演员Emma Thompson的模样和声线,总之是对她一见如故,大为欣赏。
2、最近十来年,英国的文艺创作者在女性议题的讨论上,确实做到了不断突破和深化。
我记得,在2011年BBC推出的律政剧《Silk》中,有一集就是关于某女性被前男友性侵的案件。
剧中的辩护律师Martha(也是我最爱的英剧女主角)极不情愿接手此案,为可能有罪的男方辩护,因为她深知:每一位声称遭受性侵的女性,都会被警察和律师无情盘问:她们是否穿着暴露、是否喝酒过量、是否生性放荡、是否投怀送抱。
最终,性侵案件的定罪率是极低的,在社会影响上也会对女性权利的争取愈加不利。
然而,出于律师的职责要求,她不得不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客户洗清罪名,目睹未能胜诉的女方在法庭外情绪崩溃。
在本集的最后一幕,Martha回到家中,伴随着唱片机里的悲伤灵歌,独自一人默默痛哭。
如今2022年,类似的题材再次被搬上舞台,最后的结局还是一样令人失望。
但是,这次的女主角Tessa,因为既有过像Martha一样为潜在性侵施暴者辩护的经历,又有过身为性侵受害者无力举证的不幸遭遇,她最终勇敢地在法庭上指出:现有的法律体系,总是要求受害者的证词逻辑清晰,只有这样它才能被当作可信的定罪依据。
当女性受害者面对律师咄咄逼人的诘问,出现情绪波动、言词不一时,就会被认为是当庭说谎、进而输掉整个官司。
可现实是,女性对性侵过程的细节记忆,很可能是混乱不清的,因为她们在案发那刻,经受着极度的身体恐惧和精神创伤,也因为她们在日后,面对种种质问和异样眼光时曾产生过自我怀疑。
所以,性侵案件难以定罪的问题不在于女性,而在于法律本身。
人类社会几千年形成的法律框架,是一代代男性主导制定的,它没法从女性角度来展现全部真相,实现公平正义。
或许,我们未来应该努力的事情,是去质疑和改变现有法律,而不是漠视或拷问每位受害者。
最后,还是记录下《Prima Facie》剧中的一段原话,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去思考社会现状,发出微弱却宝贵的声音;也希望国内的影视编剧们,能跳出“霸道总裁爱上我”、“后宫佳丽争君宠”的老套题材,不断向高手学习,精进业务水平呀。
“There was a time, not so long ago, when courts like this did not see non-consensual sex in marriage as rape, did not see that battered women fight back in a manner distinct from the way that men fight. Yet once we see, we cannot unsee, can we? Now I see, from my own experience, that we have got it all wrong when it comes to sexual assault... The law is an organic thing. It is defined by us. It is constructed by us, in light of our experiences, all of ours, so that there are no excuses any more. It must change because the truth is that one in three women are sexually assaulted, and their voices, they need to be heard, they need to be believed, in order for justice to be done.”
看到的不是政治法律的缺陷和未来,是白人对阶级意识的无助,然后希望用女权来团结来锄强扶弱。整个电影是单人剧的形式,不能否认表现力是完美的,但剧本很功利……很适合给那些 会去剧院寻求兴奋与净化的人群看:精英的降格,精英为民请命,普世价值。但这不是剧本的错,只是我作为中国非顺直女有些无力无语罢了。电影期间有一半时间我都在怀疑,是不是我太局限了?最后在女主慷慨激昂时,我游离着,找到的借口是,在那个时代,她或许是在渴求男主代表的高级社会地位,以及模仿异性恋交往方式。又或许,追求女权的大部分人,就是想要女主那样高昂的(实则是伪装与融入的)社会地位(胜率超高的女律师)———大女主,但我志不在此,所以没能满意,到头来共情率为0。。不过恶心得倒是感同身受
表演满分,题材6分,故事4分,舞台设计1分。看完之后仿佛自己也做了一组铁人三项,观感有点累。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文化败落的今天我会如此失望的根源——因为规则的不公、政策的冰冷,需要这般有力的人文艺术来拯救。只有这样,当人类被洗脑、被规训时,才能有重生的希望。
文化和法律都要形成新的共识:一次同意不代表次次同意,任何习俗、经济和法律约束都不代表永久的同意义务
如此多讨论性侵的电影,没有一个是胜诉。辩护律师,陪审团都不敢确信自己就是对的。男性定下的规矩从没考虑过是否适用于女性,没法保护那三分之一的女性
都是什么人在豆瓣上,给一个“单人单口背台词且台词还是枯燥极度缺乏戏剧冲突的剧”,打分9.6?
看了三分钟,就知道是装,电影具有独特性,反而是一群人打九分以上,票房说明一切优秀的电影怎么也要精彩纷呈的故事吧
唯一一点,100分钟的台词量
这部剧妙就妙在:讲述的是一位处在人生得意阶段的所谓大女主勇敢承认自己是一名x暴力受害者的戏。上野千鹤子曾说过“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
我可以说服我自己这就是酒后乱性,这就是一时性起。可是我被毁掉了,我的自尊我的努力,我的事业,我的人生,以及我对于法律系统的信仰。我一直所做的所努力的东西,我开始怀疑它们否认它们。这728天我不停用我学习来的交叉讯证来质疑否认自己不论是从事实到记忆。这本身就是不对的。为什么受害者要一遍一遍的回忆自己遭受的痛苦,从开始报警到身体检查,到法庭作证。一遍一遍仔细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前我总是试图用“她的描述不清晰模糊”来验证她的不可信。可是只有当自己作为被侵害人才明白,自己是没有办法去完全描述这个痛苦的过程,而侵害我的人却站在那里,什么都不用说只要站在那里。整个法律的制定是由你们男性制定的,这整个就是错误的!!也许我没有办法赢得此次胜利,但是我可以证明这就是错误的。看你的左边,看你的右边!!
7分 观影感受的强度是很大的,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字幕,不遗漏信息,还要感受演员的情绪,一场看下来挺累,可以想象演员的现场表演强度是我疲惫感的五倍甚至更多。就内容来看,对于经常了解性犯罪议题的观众,本片并没有给出更多新信息。另外本片不属于严格的电影媒介范畴,各项电影要素都缺乏,无法按照评价电影的标准给出高分。
782天里雨没有停,但最后灯会一盏一盏亮起。如果公平甚至不在法律里,那就继续发问,继续质疑。
NTLive 最打动我的是Jodie在表演结束之后背后的案件卷宗一个个被点亮的时候 她坐在桌子上的暗影里一颤一颤地哭 很难想象连演两个月这样的独角戏是什么样子的心态和精神去支撑的
如果不是女性主义的主题,感觉7.5都到不了。。最后对法律的探讨实在是太差太差了,按她这个逻辑,以后谁用嘴说说被强暴了,就该直接把男方抓起来?那还要法律干嘛啊,无语。没有证据就是判不了啊,不然呢?被一大堆无脑夸骗进去看了,这种独角戏的表演也实在是枯燥得不得了,9.5这分数真是看笑了,求求你们能别看到女性主义就来打满分吗,这对别的真正的好电影公平吗??
当泰莎复述暴行细节时,那些被法庭视为“无关情绪”的颤抖与停顿,此刻化作刺向制度的利刃。舞台灯光如X光穿透她的骨骼,照见所有女性共有的隐痛。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都遭受过性侵,三分之一的概率,那是嵌进历史的血痂。"详述你的四肢当时的位置""你为什么不推开他"这些看似客观的质询,实则是将性暴力解构为可量化的技术参数,暴露出司法体系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审视:要求受害者像精密仪器般记录创伤,却默许施暴者以"激情失控"脱罪。当检察官暗示她在编故事时,她滑落的眼泪,正是千万女性在制度暴力下的集体创伤显影。落幕时,她不再祈求制度怜悯,而是以肉身撞响觉醒的钟。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是所有在规则迷宫里寻找出口的女性,用伤痕写就的檄文。当她最后直视镜头说出“必须改变”,那不再是角色的独白,而是千万人冲破幕布的呐喊。
恭喜影片仅用最低成本、用最具逼格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选取最主流讨巧的女性发声题材、直接了当地强调了当今女性解放女性独立女性应当被尊重但现实是女性是弱势群体且一直都在被男权侵害、巧妙地通过了独角戏形式反衬出女性在地球上的孤立无助、又利用了大众泛滥的同情心和女权尊严煽动“you are not fighting alone"的情感、呼吁了由男性建立的法律得照顾女性、公平对待女性(就像公平对待黑人一样)从而获得了9.6的一致好评!导演非常的敏锐,善于挖掘人的潜在情愫、衷于揭示世人何为平等正义,这真是一个无(人)人(尽)知(皆)晓(知)的现代话题,何其深(浅)刻(薄)!极具商业价值!
姐妹话挺多。你不能只在法律对你有利的时候才相信法律。
首先,这不能称之为一部电影。
劝路人不要看评分这么高就去看,我就是这样结果感觉被耍了一样。独角戏加上外语作为大众看有些无聊,尤其是前面部分。支持维护女性权益但是电影根基有些偏颇,凭啥说法律系统对女性不友好,被qj的又不一定是女性,男性在性方面的权益法律保护的更薄弱吧?评分高的离谱,2颗星给女主演的演技和耐力
本来想打3星,最后还是决定遵从内心真实意愿打2星。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女权主义样板戏,再精彩的表演也改变不了这一深入骨髓的立意与主题。全片情绪远远大于逻辑,真不知道主角人设中的100多场官司是怎么打赢的。这个案子真正的聚焦点是什么?是证据,证据,证据!结果全是口号。西方白左意识形态操弄搞了这么多年,怎么还把脑子弄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