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特岛7月22日
Utøya 22. juli,恐袭夏令营(港),7月22日重生(台),U - July 22
导演:埃里克·普派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亚历山德·霍尔门,布瑞德·福里斯达,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苏陆士·萨达特,马格努斯·莫恩,张特兰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18
简介: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详细 >
紧张。杀鸡宰兔,坐以待毙,跑也没用,跑得慢会被死神赶上,跑得快会赶上死亡
一镜到底对于恐慌气氛的渲染的确有所帮助,视线始终跟随女主并结合主观镜头更有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对于未知的恐惧,不过这样“拘谨”的视角在吊足观众胃口的同时,也制造了等待疲劳,一个半小时的片长,始终未现凶手真身(有两处远景惊鸿一瞥),影片又没有像其它优秀的惊悚片那样设置其它干扰因素来间断性地使观众分心以此来缓解其焦灼的心态,所以最多半个小时的坚持,接着困意就如约来袭了。
只是你营造的戏剧性不足挂齿
实在是太难看了!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但是整个故事缺乏逻辑,毫无波澜。女主角漫无目的的东跑西藏,好多次为凶手感到着急,哎!
和同题材《7.22》比起来,无论角度上还是完成度上都是偏弱的。一镜到底比《摄影机不要停》还要粗糙,既然是还原真实紧张感,几断煽情戏和作死戏就格外让人想快进。最棒的观感来自于凶手寥寥几个身影和帐篷外的脚步声。
旁人根本无法体会的恐惧绝望以及对生的渴求,通过被害人视角展现一次恐怖袭击的全过程。女主从理性的寻找妹妹,奔跑,躲藏,到面对死亡,最后的崩溃,中枪,整个过程令人扎心。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愿世界和平。
作为电影太拖沓了,作为纪录片又感觉有点不到重点,就是卡雅陪人死亡那时和最后是亮点
营造真实感的手段已经被导演们拿捏透彻,无非是手持摄像机拍摄制造抖动的镜头,加之以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长镜头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但在这部电影里,即使三者都用上了,但剧情还是稍显薄弱,两点不突出,可能导演是为了反映普通人在面临灾难时最真实的一面吧。但不管怎么说,节奏是硬伤。
这种情况下女主不死谁死。。。能不能好好躲着。。。一镜到底如果用在肯好好躲着的人身上其实没有什么意义,难道要听他们唠一个半小时天么,就为了拍电影特意整个找妹妹的梗,可以到处跑带着摄影师目睹岛上的屠杀了,但编剧还非在结尾整这么姐姐死了,妹妹安然无恙的梗出来,观影十分不愉快了,就跟着姐姐跑的那一段看着也很无趣,就根本闲不下来。
女主死了
女主就像故意送死一樣,生怕別人不知道她在哪
在电影院前排看巨幕的长镜头,实在让人晕眩。如同片中的女孩,天使一般勇敢而充满同情,却不幸生在人间,抵不过极端主义的枪声。
又是个一镜到底,镜头的每次抖动都发散着巨大的恐惧和无力感。但真正惊喜的是结尾处男女主角互诉衷肠,无限的趋近于传统类型叙事的时候戛然而止,女主中枪倒地,男主自顾自的落荒而逃。在灾难和意外来临时,这才应该是没有滤镜的真实!
恐怖主义就像笼罩在欧美人民头顶挥之不去的阴云。不知道敌人是谁?不知道他们藏在哪里?不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发动袭击?更像是影片中的枪手一样,虽然没有一个镜头,最多的镜头也只是模糊的身影,但带给人的恐惧却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觉得晃动的摄影机让人看的头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伪纪录片的感觉,使观众置身其中,与当事人共同经历绝望!另一部同一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对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以及日后漫长的恢复的过程。而这一部讲述的是事件发生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两部同样优秀!
【2018.2.20 柏林】千万不要以为你家人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了,可能他们活得比你聪明多了。反传统的结尾能给一个好评(加俩星)。其他部分真的特别没劲(值俩星)。
相比另一部相同事件改编的电影,本片显得黯淡。女主的很多行为令人费解,她是在自救或救助他人、抑或自寻短见吗?还有那个悲催的混门票进来的傻大哥,他们的对白让人感觉这是一部青春骚动的言情片。
小成本电影吗?只闻枪声,躺着聊天可以聊30分钟
被一人屠杀的脆弱逃亡
全程贴脸拍摄,东躲西藏。虽然一镜到底,但处理的太过简单,内容很水。
完全忘记了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