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奶水》是一部秘鲁女性电影,是秘鲁女导演克劳迪娅-尤萨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获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9年瓜达拉哈拉墨西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Magaly Solier)奖。
《恐惧的奶水》全片充满了拉丁美洲特有的魔幻写实风格,凸显出专制独裁政体对秘鲁百姓在思想上的钳制与禁锢。
《恐惧的奶水》的故事有些离奇,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是中国落后的农村地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女主角叫做法斯塔,和母亲相依为命,两人从村落里搬到小城市利马后,就与舅舅一家住在一起。
母亲怀法斯塔的时候,正值秘鲁的恐怖统治时代,游击组织攻击家乡时,杀害了法斯塔的父亲,强奸了她的母亲,还强迫法斯塔的母亲吞下从父亲尸体上割下来的生殖器。
自此,法斯塔的母亲生活在恐惧当中,而这样的恐惧,深深地被灌输到法斯塔的内心深处。
法斯塔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从来不与人来往,与母亲之间则是透过吟唱的方式沟通。
法斯塔对外界有很深的恐惧,不敢一个人在外行走。
每次走路时,一定要贴着墙走,因为家乡的人告诉她,离墙远的地方有游魂徘徊,不紧贴着墙走路,灵魂就会被游魂给抓走。
事实上,法斯塔相信,自己的弟弟就是被游魂给抓走灵魂才早夭的。
对于法斯塔的奇怪行径和想法,舅舅一家和邻居们相信,这是因为法斯塔喝下了她母亲的“恐惧的奶水”所造成的。
突然,法斯塔的母亲死了,悲伤的法斯塔流着鼻血在舅舅一家面前昏了过去。
舅舅将她送到医院后,医生检查发现,法斯塔在阴道里塞进了一个马铃薯,这个马铃薯的生长,造成法斯塔子宫变形和发炎,必须尽快动手术将马铃薯拿出来。
法斯塔的舅舅觉得很荒谬,怎么可能会塞个马铃薯,因此一再告诉医生,法斯塔生病的原因是“恐惧的奶水”。
医生斥责法斯塔的舅舅一顿,要法斯塔在复诊时将马铃薯取出来。
法斯塔之所以会将马铃薯放进阴道里,是因为她母亲曾告诉她,在他们家乡,有个女邻居就是这么做,所以得以保住自己的贞操。
法斯塔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因此她也要用马铃薯来保护自己的贞操。
舅舅一家并不富裕,而表姐即将举办的婚礼,更是让家里阮囊羞涩,没有多余的钱来为法斯塔的母亲购买棺材。
而法斯塔又坚持要将母亲送回家乡去安葬,要像儿时母亲背负她那样,从家乡外将母亲的尸体背进村里。
因此,丧葬费用和运费就成为法斯塔必须解决的问题。
她只好听从舅舅的安排,到镇上的女音乐家帮佣。
对法斯塔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她对外人有很深的恐惧,也害怕独自行走。
女音乐家住在一个很大的宅子里,屋外有宽广的花圃。
法斯塔在那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服侍女音乐家,并在确认身份后帮园丁开门。
女音乐家近来面临创作上的瓶颈,演奏会即将到来,却还编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为此,女音乐家还把钢琴给砸烂了。
在很偶然的机会里,女音乐家听到法斯塔为了安抚紧张的情绪而哼唱的歌曲,觉得很特别、也很出色,因此她要求法斯塔再唱歌她听。
不过法斯塔在外人面前实在唱不出来,为此,女音乐家承诺法斯塔每唱一首歌,就将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给她,当法斯塔唱完所有的歌,就可以拿走整串珍珠项链。
女音乐家的园丁是个沉默的老实人。
每次来到女音乐家时,都是法斯塔为他开门的。
但是法斯塔不愿直视园丁的脸,因此每次都要他将手伸到窥视窗前,透过手掌来确认身份,确认无误后再开门。
表姐的婚礼在即,舅舅给法斯塔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婚礼之前将她母亲的尸体下葬,甚至还趁法斯塔不在时,在院子里挖了个坑。
不得已,法斯塔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女音乐家面前,含着泪鼓起勇气吟唱起来。
为了准备婚礼,其他女亲戚没办法来接法斯塔回家,而法斯塔又过于恐惧于单独在外行走,结果最后是园丁送法斯塔回家。
不过园丁只是默默地跟着法斯塔后面,未曾主动与其搭话,在快到家时,也是默默地站在转角注视,直到法斯塔安全进门。
马铃薯造成法斯塔莫大的生理痛苦,她不时要用剪刀修剪长出体外的茎枝。
然而她却不愿意到医院动手术。
在夜晚,法斯塔会抱着母亲被包裹住的尸体,贴着母亲的脸吟唱自己心里的话,可是母亲不但没有回应,还掉落一缕缕的头发在法斯塔的手上。
法斯塔为女音乐家吟唱的歌曲越来越多,在天平上,珍珠也一颗颗地移到属于法斯塔的那一边。
法斯塔和园丁也逐渐熟稔,开始会主动找对方说话,而在回家的路上,两人也从一前一后,变为并肩而行。
甚至,法斯塔会偷偷地在嘴上含着一朵艳丽、红火的花朵,独自在门后等着园丁的到来。
只是在开门前,法斯塔就把这花给扔在地上,不让园丁知道自己的心意。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园丁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色彩缤纷的糖果捏在手心,法斯塔紧张地在裙子上擦抹了双手,然后鼓起勇气伸出张开的手掌。
这些糖果洒落了一地,最终关头法斯塔收回了手,还是没有勇气承接这份感情。
终于,天平上属于女音乐家的那一端,就剩一颗珍珠了。
法斯塔冲到园丁的面前,问他为什么这园子里什么花、什么植物都有,却独独没有马铃薯?
园丁反问她,那为什么你总是这么恐惧?
法斯塔说,我愿意这样!
园丁冷然地说,这世间,除了死是由不得人的,其他什么不是都是出于自愿。
不种马铃薯,也是我愿意这样!
法斯塔受到刺激了,她愤然转身,哭喊着说,难道你就不会害怕被人杀?
被人强奸?
园丁有些愧疚,立刻对着法斯塔的背影喊着,马铃薯很难种,而且周围到处都是。
女音乐家的音乐会开始了。
在为女音乐家梳理好头发后,法斯塔独自坐在化妆间里等待。
突然,她听见了女音乐家的钢琴声,跳跃出的音符正是自己吟唱的“美人鱼与音乐家”。
法斯塔激动地跑到舞台边,躲在帷幕后头看着聚灯光下的女音乐家,下面坐满了人,好多好多的人。
而演奏结束后的掌声,轰然不止。
在回家的路上,女音乐家兴奋地坐在乘客座上,和正在开车的儿子说着演奏会的成功。
法斯塔一个人坐在后座听着两人的对话,她也很开心,她忍不住地说,他们真的很喜欢。
于是,女音乐家让儿子将车停下,赶法斯塔下车。
没有人愿意被人知道自己的创作抄袭自一个乡下人。
而法斯塔只能在黢黑空旷地路上,追着车子为自己还没拿到的珍珠哭喊。
表姐的婚礼在热闹中上场了,法斯塔穿上美丽的衣服,木然地站立在亲戚朋友的欢笑声中。
那晚,法斯塔非常不舒服,她倒卧在床上。
突然,舅舅冲了来,紧紧地捂住她的口鼻。
法斯塔不断地挣扎,并用力地吸着气。
舅舅说,无论如何,你还是想活的,你还是想用尽全力呼吸这空气。
舅舅松手了。
法斯塔立刻夺门而出。
她奋力地奔跑在路上,穿过市集的人群,进到女音乐家的家中,在地上一一捡拾属于自己的珍珠,然后紧紧地拽在手上。
在女音乐家的大门口,法斯塔昏倒了。
直到园丁来上工时才发现了法斯塔,他扶起法斯塔的头,而法斯塔睁开眼,用力扯着园丁的手臂说,把它拿出来,把它拿出来。
于是园丁立刻背上法斯塔,一路穿行在街巷上,将法斯塔送进医院了。
是的,法斯塔想活下去,所以她鼓起勇气独自在街上奔跑,独自去取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勇敢地告诉自己所爱的人,不需要再用马铃薯来保护自己的贞操了。
一个女性终于解放了自己,从过去的恐惧中,从封建的迷信中。
法斯塔和舅舅一家人租了一辆货车,将要沿着漫长的路途将法斯塔的母亲送回家乡。
然而,法斯塔在路上看见了大海,于是她改变了心意。
法斯塔一步一步地背着母亲,走到了大海的旁边,她指着遥远无垠的海洋与天地,比起封闭落后、充满痛苦回忆的家乡,这才是归宿。
法斯塔安葬母亲后又回到舅舅家。
亲戚孩子们喊她出来,说门口有人找她。
推开门,法斯塔看到一朵美丽的小花挺立在花盆中,而小花的旁边,埋种了两个马铃薯。
法斯塔弯下了腰,深深地嗅闻这朵花。
<完>《恐惧的奶水》是一部不太复杂的电影,尽管风格上有些魔幻写实的意味,但导演所要传递的讯息和处理的手法,都是比较清楚直白的。
这电影在西方应该是会获得比较大的回响,但在中国,有点观看本地农村片的感觉,估计比较难获得广大的好评。
毕竟,距离产生美,太熟悉了,也就不美了。
但事实上,可能是因为电影导演是为女性,因此影片的质感和背后的音乐,都透着细腻与温厚。
而拍摄手法尽管相对简单,但其中那不疾不徐的节奏,连续一致的叙事意图,和埋藏在其中的种种象征事物,都让人难以相信出自于一个拍片经验不算丰富的秘鲁导演,从这些点来说,《恐惧的奶水》算得上是一部佳片。
这部片名字是《伤心的奶水》,如果是冲着这有点令人误解的题目去的,最后肯定会令你伤心的。
这里边有文化沟通的问题,也有翻译的问题,不去深究。
很多时候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名字会勾起人的欲望,如果这部西班牙拍的秘鲁电影名称不起得这么令人好奇的话,相信也很难传到中国。
最近一部国产片子《东风雨》,称耗资一个亿,但遭遇票房惨败,票房不足三千万。
究其原因就是观众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观众看它的理由是什么,观众凭什么进电影院看它?
片子一开场就很不一样,一个老女人的歌声,画面是黑场只有歌声,持续了大概一分多钟,唱了她的一生遭遇的悲惨,出画后是她女儿用歌声和她对唱,母女通过歌声交流,表达的情意要比对话丰富得多。
当她妈妈把心里的秘密唱出来后,就安静地离世了。
而她母亲的痛苦却以某种方式留给了她的女儿。
整个片子就围绕着这个曾经的野蛮和残暴滋发的毒瘤在现实中带给这个女孩的痛苦展开,并以最终剔除掉生长在她身体里的土豆作为结尾。
割舍掉以前的苦难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需要拿生命作赌注。
片子叙事特别的慢,而且很简单,除了一些比较有意象的构图,其它内容都很平淡,是因为技术手段达不到还是刻意的泛古典风格还不好评断。
除了那种特别喜欢沉溺的人,要不就有可能没有耐心看完,不过音乐做得还不错,这部片子应该算是半个音乐片,歌声、琴声、鸟叫虫鸣。
导演还是营造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中的现实,一个现实中的幻想。
许多人喜欢脚踏实地活在幻想中,而歌声里才是现实中的现实。
故事内容不难看懂,但个人猜测:对国内观众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好故事。
原因就好比“抗战电影”拍的再精彩,不置身战场,也对抗日战争感同身受”,更何况,这是一部他国背景下的故事。
甚至即使对秘鲁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也难有情感共鸣。
虽然故事本身脱离我们的生活环境,但还是能感受到创作团队对于那段历史的控诉,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颂扬。
(拍摄感觉,有点像贾樟柯导演的风格,如果不太习惯剧情、艺术元素的观众,个人不推荐观看)细节!
对,就这么突兀,不需要转折,看完整部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细节拉满!
导演绝对是个细节控!
影片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无处不在故事内,就像一个整体,它就应该在那儿,有了它,故事才如此清晰。
就像女友今天涂的口红一样。
相信大家对扔掉地上的马铃薯须都有印象,这个就不多提了,为什么塞马铃薯……因为便宜吧,反正不是我说的,是园丁说的。
下面,列几处细节,咱们共同咂摸,我没发现的,欢迎补充。
钢琴与钢琴家夫人。
法丝塔刚到夫人家,女管家就向她描述了夫人。
如果只是这些,那导演认为不够,女管家戏太少了,再加上点,所以就有了对法丝塔的体检。
有了这些,夫人的形象就可见一斑了。
以为只有这些?
又天真了,夫人的所作所为,与这相比过犹不及。
剧情里,夫人利用完了法丝塔,便将她赶下车,也没有按约定给她项链。
因为,她抢了法丝塔的作品——那首歌,或者说,她认为那不该是法丝塔的,应该就是她的(我不认为夫人有犯罪感而不敢面对,理由马上来)。
显示了夫人不单生活洁癖,而且精神也有洁癖,所以,她毁灭性的抛弃了旧钢琴。
我想,她应该是通过一些细节,发现了法丝塔碰过那架钢琴。
影片中虽然没有镜头给到“法丝塔碰了旧钢琴”,但她一定碰了,因为新钢琴她就碰了!
而且原来的钢琴摆在厨房门口,离她那么近,而离夫人却那么远,她没有道理没碰过。
而夫人就是不喜欢别人碰她的私人物品,所以女管家会告诉法丝塔“没事时就待在厨房里”。
新钢琴换了位置,换到了原来沙发的位置更容易出现在夫人的视线内,而且在钢琴前还放了一把凳子。
她要让法丝塔知道,这是我的,我在用,你别碰她。
随意路过钢琴时,她“仔细”的想确认法丝塔有没有再碰她的钢琴。
夫人与照片法丝塔舅舅对医生说“每当她感到害怕,她就会流鼻血”。
而当法丝塔第一次进入夫人的房间,她就流了鼻血,因为墙上的一张照片,一张军人照片。
这张照片即说明了夫人的社会关系,也说明了法丝塔对于社会动荡给她带来的恐惧。
怕屋及乌,她也害怕夫人。
她故意冷掉食物,有机会进入厨房,想让法丝塔给她唱那首歌。
而法丝塔前一分钟还被电视里的动画片吸引,甚至有笑容,后一分钟却说自己唱不出来,因为害怕但这份害怕更甚于平时的“没有安全感”。
法丝塔之于夫人的作用,只是那部作品。
所以,出于厌恶,她将法丝塔赶下车,不在乎她离家多远,也不在乎治安有多差!
而不是因为罪恶感。
法丝塔与社会治安差,是故事的主题背景。
一整部片子都在渲染这个主题,其中最多的当然就是法丝塔的行为,而动荡的社会也是法丝塔行为的原因。
除了上面说到的照片,法丝塔也害怕独自面对男人。
在下山路上,当一个陌生男人迎面上山,她会选择原地等待后面的家人,从家人的表现上看,法丝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
而且,法丝塔在任何时候都要贴着墙走,她是这么告诉园丁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最后奔向夫人宅院的路上也一样,手会不自觉去触碰墙,确保自己离墙很近。
当然,这恐惧并不是没来由的。
女管家“如果给不认识的人开了门,他们会把房子清空。
”所以最后法丝塔能进入夫人的房间,所以珍珠撒了一地,所以夫人死在了床上(我是真愿意相信床上的那个是钢琴家夫人)。
Peace and love虽然夫人对法丝塔是如此刻薄,但她给了法丝塔一份工作,一个改变的契机,更应该说是脱变。
蜕变的过程,是纠结的。
虽然法丝塔恐惧单独面对男人,但是一个相对熟悉的男人,和街上随时会出现的危机比起来,她选择了园丁。
即使最后一段路她是小跑着回家的,但频频回头。
当剧情中第三次给园丁开门,她是叼着一朵娇艳的红花的。
园丁要给她糖果,她甚至还擦了擦手。
虽然园丁碰到她手的一刻,她还是下意识抽回了手,但裤腿从围裙里滑落后,她这次头也不回的跑了。
相对于上一次频频回头,也许不好判断是“看园丁有没有在远处保护她”还是“舍不得园丁”,这次,一个更安全的场景下(无论是院子内没有陌生人,或者园丁已经让她认为是安全的),她的跑,很大程度上,是害羞的可能。
也许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没有尝到被保护和爱的滋味(园丁也说她选择雏菊,是因为需要安慰)园丁的出现给了法丝塔曙光,让她有勇气取出体内的马铃薯,让她有机会看到大海,开始新生。
秘鲁人民也摆脱混乱时代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影片中所有关于花的细节,真是一窍不通啊,即使百度了每朵花的花语和样子。
欢迎大家科普补充。
)
那恐惧夺去的一切!
虽然带着写实主义影象标志,情节舒缓到相当程度,但骨子里却是诗化的。
那些镜头的固定、移动;特写、大远景;长镜头都是很写实的影片的特征,当然影片题材本身也是属于现实主义。
但是深层的东西却是被诗化的,歌曲应用、演员特殊的表演方式和很多隐喻的表达都不是在此类型影片中经常看到的。
Al ver el miedo de ella veamos nosotras mismas.hay k quitar el miedo por los hombres y reforzamos el mente.el deseo es una cosa peligrosa que resultamos difícil a controlar, sobre todo los hombres. Ellos se aprovechan de sus ventajas físicas a dejar el deseo les manda.Una lástima...
《伤心的奶水》,是我假使看第二遍能更懂一些的片子,但是我又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因为我已经想打人了。
影片一开始就没有画面,只有很诡异的吟唱---法斯塔垂死的母亲的声音。
她早年时被恐怖分子强暴,得了一种叫“伤心的奶水”的怪病,临死之前害怕这种病会通过哺乳传染给法斯塔。
整个片子就是诡异的,凄惨的,神经病的。
法斯塔看着别的姑娘相继出嫁,自己却无法如此。
后被介绍到一个女钢琴家的家里当保姆。
女钢琴家用珍珠换得法斯塔的歌声,最后在一场演出中得到了很高的名望之后将法斯塔抛弃。
这个片子没有赚到我的一丁点儿眼泪。
我只知道法斯塔总是问“为什么我依旧不开心”“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
我讨厌神经质的法斯塔。
不过,她那张像男人一样棱角分明的脸,我还是比较有好感的。
最最让我震惊的是,她在看到一只鸽子受伤挣扎的时候,小心地叫着“小乖乖”,把鸽子从笼子里抱出来,又随即丢给了一旁的狗吃。
这和后来她病发的时候,她爸爸捂住她的嘴,想把她捂死如出一辙。
这是我看过的唯一的一部秘鲁的片子,真不知道那是个怎样的国家。
仿佛西方人总是把它和中国统统规划到“神秘”“古老”的圈子中去,但是我是真的对它喜欢不起来。
法斯塔将死去的母亲的尸体藏在床下,深怕被别人埋掉,还时常拿出来抚摸。
她将土豆塞入自己的阴道,并常常拿镊子镊掉信长出来的土豆牙。
我是想不明白这是出自什么样的一种心理,秘鲁当时的环境有多污秽。
我发现了我相当残忍的一面---我对那种跌跌撞撞,诡异消极的人永远有恐惧之心。
因为我想不通,为什么要把自己不好的状态加重强调延续下去呢??
摘要:《伤心的奶水》获得年初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涉及了秘鲁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诗意地以女性自我拯救的过程,完成关于如何面对民族伤痛的隐喻。
《伤心的奶水》 The Milk Of Sorrow导演:克劳迪亚·尤萨(Claudia Llosa)主演:玛嘉丽·索利耶(Magaly Solier)(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影片获得年初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随即有出现了几个不同译名:“伤心的奶水”,“受惊吓的乳房”,台湾人索性更进一步,美其名曰“惧乳”。
谈及译名差异不在于重呼要讲究翻译的信达雅,事实上很多人看完影片会发现,哪来的奶水和乳房,一部以上半身为名的电影结果是讲到了下半身,奶水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延续。
《伤心的奶水》涉及了秘鲁这个国家的独特历史背景,结果导演什么都不明说,连对白、字幕提示都没有,隐秘的过去只出现在母女俩低声哼唱的伤心歌谣中。
先声夺人的开场中,大概能听明白法斯塔的母亲遭受过强暴,现在老得奄奄一息。
后来母亲走了,法斯塔要按照原住民传统习俗把母亲尸体带回老家,手头拮据的她选择去当佣人赚钱。
说完基本剧情,回头来看下法斯塔,她鼻子流着血,一头倒下了送医院。
法斯塔似乎身患怪病,她采取了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害怕受到侵犯。
沉默寡言的法斯塔不喜欢跟陌生男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一会黯然泪下一会自怜自唱。
渐渐可以明白,法斯塔的怪症状是跟母亲有关,找到答案并不算难。
她在主人房间里看到了墙上的军人画像,一阵作呕。
一些精心设置的长镜头用来跟拍人物行踪,大特写主要用来表现法斯塔的内心变化。
《伤心的奶水》有不少意象上的东西值得分析,法斯塔用土豆堵住了下体,原因不是大小合适,而在于土豆“命贱”,哪里都能活。
法斯特时不时要拿剪刀去掉有毒的芽,不过镜头上交代得比较隐晦,一阵气喘后紧接黑幕。
土豆跟受害的秘鲁女性建立了一种联系,也许法斯塔和母亲还有段颠沛流离的经历,后来才到了舅舅这边。
舅舅家所在的地方黄土朝天,房屋简陋,条件堪忧。
跟法斯塔的悲伤相反,那里总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婚礼,大人小孩欢歌笑语,怡然自得。
目睹婚礼对法斯塔也是一种刺激,怪病让她跟男人绝缘,很难拥有正常人的情感也体会不到生活快乐。
为了渲染法斯塔的悲伤,她始终离不开母亲的尸体,从抚摸头发到表现出恋尸情感,可见女儿受母亲影响何等之深。
中年花匠的出现对影片起到了重要暗示,法斯塔嘴里衔着一红花给他开门,结尾土豆埋盆里后也开出了花朵。
法斯塔对花匠有好感,但是难以逾越内心障碍——母亲的尸体一直没有处理。
花匠把法斯塔送到了医院,她终于带着母亲上路。
穿越一处隧道,看到蔚蓝大海,一整个就是医治内心创伤和女性自我拯救的过程。
《伤心的奶水》混杂地表现了荒谬和悲伤、真诚和虚伪,原声里的吉他和民谣也算动听。
作为一部柏林路线的得奖影片,它意在关注女性,重掘历史记忆,只是过分强调了题材和主题的先行,在背景思路上跟2006年金熊奖《格巴维察》颇为相似,手法稍有不同而已。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514/f4e2e7.html 南都删减版本】不少观众会对影片故事浅尝辄止,但是这部电影的寓意深远,超脱了故事本身。
——Lee Marshall(《每日银幕》) 一部充满自由气息,具有女导演的天赋跟美感的作品,它做到了举重若轻。
——Jacques Mandelbaum(《世界报》)
这种节奏缓慢自说自话的片子,你说它不好吧似乎不怎么合适,毕竟拍这种片子的导演要比咱国内的导演上心的多,你要说它好吧,又觉得对不起自己,你得费老大的劲给它作解构,自说自话见仁见智,结果看片子的诸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这么一个东西说得不像是一个东西了.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基本就是三个方向.从女性导演角度考虑,拿杜拉斯做范本,整部电影就是女性的自我解放问题,这种东西也是老生常谈,咱不细说了.从第三世界国家角度讲,这属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最后传统最终向现代文明屈服,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路子.从秘鲁自身国家历史角度讲,电影涉及到一段被隐藏被边缘化的历史,这个大家一定明白这就是人家的伤痕文学了,一边说还得一边羞答答地扭屁股,西方人估计看着新鲜,我们倒也觉得不稀奇了.把这三个东西合一块,基本就是整部电影了,这就跟体操里单杠差不多,杠上扭臂有一点,空中动作有一点,落地空翻也有一点,虽说哪个可能都不是最难的,但合在一起是套动作只要没什么失误,咱们的体育评论员就觉得能拿奖牌了,裁判要是不给就说人家不仅偏心还是黑哨.所以这个片子拍成这样让你赞美赞不起来,想骂又没地方下口,既不让你堵气也不让你顺心,参加电影节刚好,到最后你不让它得奖都不可能啊.
作为前往目的地前的“临时补课”,找到了这部金熊奖电影。
导演善于运用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大环境的荒谬,那单纯的女孩认为被强奸的母亲会把疾病传染给她,相信往阴道塞马铃薯即可防止性侵,信任盗用她词作的雇主会把珍珠送给她……这单纯的女孩把自己的遭遇用平静的心唱诗句,无需煽情的佐料,即能感受她的悲伤。
女性潜流,都容易就此而忽略。
法斯塔,她是如此具体的一个女人,不,没有观影伙伴们的提醒,她就是一个被谜一样的外壳包裹着的女人。
她只有符号或者说女性对我而言从未如此的陌生。
以自然解文化,向内流露的是细腻的女性经验。
她的心中每一处伤都有一首看不见画面的民谣,她喜怒无常,她痛经,她有她自己的生命体验,她有没有了母亲无人倾述的烦恼。
她坚守梦想,她保持距离,她识别他们的语言,识别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双手,她紧握着信任,她不是拒斥所有的男性,是我们不懂得她的关切。
她幽谷含花,她就是待嫁的新娘。
闻曲悉心,她就夺步而来,只要有赞赏,她也能面露一丝微笑。
她隐忍着误解与轻蔑,她能低微到尘埃中拾捡珍珠,背负着家仇国恨,她能高亢着唱出大海。
人群中她如此异样,你却不知道为什么与众不同?
也许只要找准她初恋的圣物,糖果也能讲一大段一大段饱满的人生记忆,话不用多,一句就能融化内心的坚霜。
导演克劳迪亚略萨用永不停止的婚庆致敬女性的青春;死亡、欢快还有贴耳的情话。
“漆黑的夜晚,是谁在为我哀鸣,我悲痛欲绝,心中的苦痛却无人倾听,这样无尽的痛苦……永无止境……”
濃郁的民族傳統以一種迫害的姿態讓女性困守於「歇斯底里」中,大段結婚的場景和習俗更有某種「直男癌」似的迫害,女性只能退守在用民謠和歌曲自我安慰的囚牢中,十年前還有如此晦澀與充滿民俗性的手法,如今則採用直接的明喻了。
那些唱进人心头的歌
节奏和画面都把握的很好。可能还需要一些历史知识来了解剧情。
看得我很郁闷 音乐倒是不错。。
忧伤的,缓慢的。接近结尾时沙漠中的那段吉他配得很棒。整体上有那么点晦涩难懂。
没看懂,好电影起码得让人看懂吧
太晦涩,不了解相关历史加上字幕的问题很难看懂,还好民谣和吉他配乐蛮不错。
一开始母亲的歌就把我震到了
2010.05.02 故事有点闷,更多的是窥探遥远而陌生国度的某些生活现状。
看了十五分钟就被姑娘的脸和土豆的地理位置恶心的看不下去
她唱的歌谣都好好听。
除了风景画面和音乐以及利马的风光,我没记住太多。
闷得要死,土得掉渣典型获奖影片..
仔细看那些教科书一般的固定镜头还有一次次穿越光明与黑暗,看那些远景在沙漠上行走和特写行路的侧脸,看那些琐碎的有点慵懒或有点魔幻的细节隐喻,看那些压抑的不可宣泄的凝练感情和被弱化而强调的政治内涵,看一位天才般的秘鲁女导演奉献的如此精准的影片.啊我鸡冻了...
如今对这种片实在是享受不来
这是一部很晦涩的电影 女主角的神情很悲伤 虽然言语不多可是演技出色 影片很注重细节 最喜欢的画面是女主角叼着花朵 撩着发丝 始终无法走出阴霾的她在最后终于背着母亲的尸体站在了大海前 一切痛苦都可以释然 音乐诡秘但是很好听 PS:看的貌似是剪过的 PS:PS:DB的简介很..
你们的故事我体会不来 @2010-07-18 19:41:18
开场我以为是唱歌呢好惊艳听着真伤心
老子没看懂,也许是因为不了解影片背景。
就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