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
我不但为哈利惊险曲折的故事所折服,而且深有感触。
男孩哈利·波特刚刚一岁时,一个万圣节之夜,最邪恶的魔头--“神秘人”伏地魔残忍杀害了他的父母,也给哈利落下了闪电形伤疤。
十年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猎场看守海格告诉哈利,他其实是一名巫师,已经被霍格沃茨录取。
哈利在新学校结识了几个新朋友:高大的罗恩、聪明的赫敏,还有时常犯迷糊的纳威。
可平静愉快的生活被打断了,一天深夜,哈利首次得知了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一块魔法石。
他一步步破解谜团,查明真相,最后他终于战胜了伏地魔,保护住了魔法石。
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的。
哈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摧毁阴谋,杀死魔头。
再狡猾的犯罪分子警察总能千方百计地抓捕归案。
蛮横无理的帝国主义分子想要瓜分中国,在民众的起义声中也被迫四处逃亡。
不法制造商制造伪劣产品牟取暴利,消费者总能应对。
无缘无故想要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不得不停止阴谋……这不都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吗?
同时我也感受到孤儿哈利生活的幸福。
在霍格沃茨,每位朋友都帮助他,每时每刻都给予他关怀。
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人性的伟大。
一个个温暖的名字,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都让我们懂得了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刻给予关心,朋友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在危急时刻宁愿舍己为人也不要弃人不顾。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第一部在大荧幕重温后,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惊为天人的童年滤镜碎了。
不过只是碎了一颗星,从五星跌到了四星。
大荧幕观影会把感官开启到最大,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看完整个系列后再看第一部,会发现很多铺垫,世界观事无巨细的完整,所有状况背后都能找到合理解释。
比如动物园里和蛇说话;韦斯雷夫人在第一次在火车站热心帮助独自前去坐车的哈利就知道她对于麻瓜或孤儿的立场;哈利独自坐在一个车厢没有熟识的朋友,见到罗恩跟他说话后一定非常开心,所以当罗恩尴尬的拿出饭团时就慷慨的拿出金币买了所有的好吃的两个人一起吃;赫敏乐意示好,在车上就认识纳威并帮忙找青蛙了。
但是放大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从儿童视角看,不同寻常的巫师校服,精美的城堡校园,能上天入地的魁地奇,都足够惊奇。
但是如果我当年三十岁,可能跟现在看到《爱丽丝梦游仙境》、《JOJO的奇妙冒险》差不多。
服化道的惊艳不足以抵消剧情的不合理和内容的稍稍低龄。
例如:姨夫一家不堪通知书的扰乱竟然举家搬到与世隔绝的海岛;海格出现在电闪雷鸣的深夜渲染的无比恐怖;教授惩罚学生离开城堡的手段竟然是派海格带领三个一年级生去黑森林找独角兽……很多情节为了展现魔法世界的奇幻做了抓马的设置,包括配乐、演员夸张的表演。
当我开始审慎的琢磨这部电影到底拍的如何时,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最戳我这个成年老影粉的是厄里斯魔镜前老校长劝哈利不要沉迷的这段。
人都有软弱无力的时候,所以镜子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当初镜子被造出来的原因。
但是人的缺陷会让自己活在过去而无法勇敢迈出新的一步。
这也是镜子要被撤走的原因。
白发苍苍的老校长说出这些话,是令人信服的。
另一段令我陷入沉思的,是伏地魔的脸在奇洛教授的后脑勺上狰狞地说,世界上没有善恶只有有权利和没有权利。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错的。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镜。
从来没有见过父母的哈利在镜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边,而笼罩在其他兄长光环下的罗恩看到自己成为了佼佼者。
“这镜子能看到将来吗?
”罗恩兴奋地问哈利。
“当然不,我父母都已经死了。
”哈利黯然地说。
这是一面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为这面镜子着迷了,常常违规来到镜子前面,享受与父母共渡的美好时光。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体会被父母关爱的幸福——尽管那种爱只是表现在镜中的父母对镜中的他的抚爱和微笑。
刚开始时,哈利会不时的回过头来,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后,而后来便只是席地坐在镜子跟前,呆呆的看着。
他明明知道镜中的那个哈利并不是自己,但是他却无法不为之沉醉。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出现了。
他告诫哈利:“这面镜子既不告诉我们真相,又不增长我们的知识。
人们在它的面前变得很脆弱,沉迷于他们所见到的,甚至变疯了,但不知他们所看见的是真还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然而每个人都有欲望。
我们向往快乐,但却会为了各种事情而不快乐。
在真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就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满足,在自己身上没有达成的目标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规手段难以企及的财富就投注于彩票上。
因为这样,有的人会网络成瘾,有的人会恨铁不成钢,有的人会嗜赌如命。
然而,不论是通过虚拟世界,还是子女,或是妄想实现欲望的那个“我”,都不是真实的我。
要让自己幸福,我们所要依赖的只能是镜子外的那个自己。
魔法之一:影片虽然由美国华纳公司拍摄,但在忠实原著的原则下,演员全部起用英国的著名演员,而摄制组成员竟有800位之多,群众演员达到上千人。
拍摄资金本来是1亿美金,但为了让影片更忠实于原著,所以影片最终投资超过了1.25亿美元。
而影片中著名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是英 国建于1093年的牛津大学的杜汉大教堂。
神秘的古零阁银行是澳大利亚驻英国的官方机构。
牛津神学院成了影片里霍格沃兹的医院。
而英国伦敦动物园也为影片的开场戏提供了全部场所。
如此精良庞大的制作,是近年少见的。
魔法之二:影片由于是美国华纳公司出品,所以制作方特别邀请了世界上名声最大,曾获5次奥斯卡奖、18次格莱美奖的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
这位《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星球大战》系列的作曲者,这次创作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全部音乐,那神奇而诡异的音乐与影片中的魔法世界十分贴切,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也已经由国内的华纳唱片公司引进了。
欢迎来到霍格沃兹学院,欢迎来到魔法的世界!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开山之作,《魔法石》无论从剧情的起承转合、节奏的丝滑把控、特效的精巧震撼都无愧于观众,看似闲碎的镜头都在为后续的闯关埋下伏笔,骑上扫把当找球手、下巫师棋当骑士、读万卷书活学活用,一条揪出内鬼守护魔法石的暗线在哈利探索校园的过程中逐渐显明,直至结局反转迈向高潮。
还必须怒赞系列选角,究竟是什么天才能选到丹尼尔和艾玛两位演员,盛世容颜在大银幕上看简直是给眼睛吃一顿米其林大餐,而且各演员演得不尬且灵动,从选角上系列影视化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虽说电影时长受限些许细节不足导致部分情节存在漏洞,但不影响观感,毕竟这是魔法的世界。
罗琳写下的这篇魔幻故事流传二十余年仍不过时,看完心底泛起阵阵暖意,爱是焚恶除邪的魔法石,哈利早已把它放进口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1)9.22001 / 美国 英国 / 奇幻 冒险 / 克里斯·哥伦布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这七部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密室,这一部的剧情更紧密,情节也耐推敲,从一开始的多比上门警告哈利,到买书碰见德拉科·马尔福一家,后来遇到爱哭鬼桃金娘,再到汤姆陷害海格,最后到和16岁的伏地魔和蛇怪斗争,这里每个人的出现都有一定的作用,这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最关键的有灵魂的日记本也是德拉科故意放进金妮的口袋里,来接近哈利波特,从而达到伏地魔的目的,那本有灵魂碎片的日记也就是魂器之一,这就和最后一部死亡圣器连接起来,这也是很精彩的地方。
最后表白一下我赫敏女神!!!
永远是童年最好的回忆,我永远相信我也收到过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迷路了没找着我家- -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赫敏,依旧是我女神啊,在里面简直不能更萌一开始高举着手非得回答问题,后来拿了一本特别厚的书说是借来消遣,魔法会的也是很不少,简直学霸之魂熊熊燃烧还有说一些罗恩不懂的问题时那明显的来自学霸的蔑视,萌化了好么!
要爱死这个小姐姐了
今天没有出门,在家消停一天。
即便是消停的一天,其实我也没有消停,重新看了一遍《哈利伯特和魔法石》的DVD,其实只是为了几个礼拜前在央视6套看到的关于这个系列影片的剖析还有那个那些演员们的一口标准的英国口音,倒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些东西,说我学语言学到走火入魔也罢,我就是深深迷恋这些东西。
看完以后,还是很享受的,但是真的觉得看电影,特别是好看的电影很伤神,一天一片就够了。
好在哪里呢,首先赞一句,魔法特技很棒,画面效果很好。
片子据说是J.K.Rowling亲自把关的,难怪跟书给人的感觉很一致,相当了不起,虽然书是很早以前看的,电影这么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就像画画一样,拍电影只求神似就可以了,这方面我给打100分。
说到符合原著,英国人好像特别擅长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回想当初,我对《哈利伯特》系列也是不大认同的,不过我倒是没有关上自己的耳朵,去讽刺那些哈迷们,我有时也发愁,是不是我丧失了童心呢,今天一看,发现它还在呢,那我就放心多了。
其次,我还喜欢里面的小演员,看他们如此入戏,一个个把这个魔法故事像模像样地演绎着,我真是佩服得很啊,抛开男主角小哈利,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缺点明显的罗恩和赫敏,也许因为他们比较像正常的孩子,身上也没有家世的光环,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认可,不像哈利,一出生就是个名人,就得到特别的关注。
央6的评论里面说,罗恩家是魔法师里面的工薪阶层,真是说得太恰当了。
我还注意到了,央六评论里面说到的对等级制度的嘲讽,我觉得电影在这一点上对观众有很深的教育寓意,上帝的宠儿,并不见得是那些成绩优秀智商高的人,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骄傲,把成就归功到自己身上。
这部电影其实在情节上,除了题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从头到尾,都弥漫着爱,不管是小哈利重入魔法世界受到的欢迎也好,罗恩的家庭也好,海格,邓布利多和麦格教授的慈爱,格林芬顿学院的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也好,都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就算是哈利死去的父母的形象得偶尔闪动,也是如此具有感人的力量,这些东西虽然是很普通,也算不上什么桥段,但是却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东西。
我想,其实好的片子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像李安那样出其不意的桥段,也能博取大家的青睐。
我们是否太沉浸在承认世界里面的忧愁和烦恼当中,忘记了最初的美好的东西呢?
罗琳的哈系列,固然是越发展越可以让人嗅出很强的商业气息,但是她的开端确实非常美的,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其实,创造出这么一个体系庞大的有机的魔法世界,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觉得,就书而言,深入地看,哈系列已经快追得上《指环王》三部曲了,只要后者的翻译再好些,中国的观众就能领略到它的真正魅力。
当然,要欣赏指环王还有一个时代感的障碍,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追求美当然要付出一点代价啦,只是要耐着性子而已嘛。
故事完整流畅,构建的魔法世界初步成型,三位小主演也是演技十足。
哈利的人物设定自带使命属性,或许更适合小孩子看,成人看了就知道结局,意思差了点。
幕后大boss现身比较意外,挺好。
最喜欢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丹尼尔这时候养眼啊,罗恩滑稽啊,艾玛聪明伶俐啊。
3个小朋友第一次的合作就初期的好。
哥伦布导演果然是小鬼当家拍多了,各种逗趣和儿童惊悚桥段。
布景;色调;服装;道具;特技;镜头运用都超赞。
节奏也恰到好处,果然是魔法世界的开篇。
悬念,紧张,离奇,喜剧充实着整部片子。
作为一个忠实的哈利波特粉丝,我能将1-7集小说倒背如流,里面几乎每一个的细节我都记得。
将一次元的小说变成三次元的电影,在电影界十分常见。
但能够将如《魔戒》《哈利波特》这类与现实世界差别很大的小说还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魔戒》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我却已看了无数次,我曾经试过通宵看《魔戒1-3》的电影加长版,从一个电影粉的角度来说,《魔戒》无论是选角、配乐、摄影还是背景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总让我忍不住就心情澎湃想流泪。
也许是因为我未曾看过小说,所以可以怀着赞叹的心情看《魔戒》。
从《魔戒》电影可以看出导演对《魔戒》的爱,他将中土世界里的风土人情都描画得极其美丽,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人物间的情感碰撞十分自然。
总想着要找个时间将《魔戒》的小说看一次,也许在我N刷电影时会有新的体验。
而《哈利波特》不同。
我是先接触《哈利波特》的小说的,而且太熟悉里面的细节,总会忍不住用批判的眼光来看电影:他们有没有将美丽的魔法世界还原?
他们有没有糟蹋J•K•Rowling的一片苦心,有没有对《哈利波特》的爱?
我带着无数的疑问,在8集哈利波特里穿梭而行。
不过我也知道将《哈利波特》与《魔戒》电影做对比,是不公平的。
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的感情是复杂的,因此也隔了这么些年才写这个。
我喜欢电影里人物、场景等的高还原度,但人物之间的对手戏略显生硬,无法将书中字里行间那些细腻的感情一一表现。
这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哈利波特》里的演员都是小朋友为主,即使容貌能有几分书中的神韵,但却是“一开口就暴露了”的级别,成人演员们的表演相对而言更为自然。
而且《哈利波特》电影的导演换过好几个,每集电影之间不像《魔戒》那样风格统一。
到第四集之后,当故事内容越来越复杂,画面色调越来越阴暗,导演大刀霍斧乱改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那种“赶快拍完赶快上映赶紧收钱”的商业片感觉让我十分痛心。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可能电影还是不错的。
但看着导演乱改剧情,我总怀疑没有读过小说的人有几个能看懂这部电影。
2010年7月15日,我在台湾时刚好赶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我坐在电影院里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是我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的电影的结局。
从我2000年读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到之后经历每一次的期待,到看见第一集电影时的惊喜,到现在2014年,14年,这是陪着我长大的童话,哈利、罗恩、赫敏都长大了。
电影里的每一个选角都是那么地契合原著,是他们将那些单调的文字里没有形象的人物具象化,是他们使小说里的人物及场景可以跃然纸上,但他们都长大了,他们终将离开魔法世界,但我还不舍得毕业。
《哈利波特》之后,再无《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场景还原度:5颗星 人物还原度:5颗星 情节还原度:5颗星这一集还原度爆灯。
我最爱的一集!
我依然无法忘记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的欢呼雀跃,真的是还原得太完美了!
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哈利波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使我脑海里模模糊糊的形象全部具体了,而且我并没有幻灭。
作为一个小说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完美的。
尽管情节细节上有所删减,但基本上故事都完整地呈现了。
先说人物选角,从一出场的邓布利多、麦格教授、海格、德思礼一家,还有哈利波特三人组,到之后出场的霍格沃茨所有人,韦斯莱一家……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选得太!
好!
了!
而我第一次看见可爱的小丹尼尔就一直在感慨“他就是我想象中的哈利波特!
”他一脸呆萌地将哈利波特初次接触魔法的手足无措新鲜好奇完美地呈现,加上眼镜、生日等等元素,我认为他就是为哈利波特这个角色而生的,He’s born to be Harry Potter!
以至于之后看他演绎其他作品会有不安。
他为哈利波特而生,为哈利波特走入了娱乐圈,他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但哈利波特的完结不能让他的演艺生涯也完结,看得出他为摆脱哈利波特而转型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离开了哈利波特他还能走多远,we’ll wait and see.比起罗恩和赫敏,哈利比另外两人更难演,因为他是小说的第一人称,有太多太多的内心戏,丹尼尔在这一集的亮点是还原度高+呆萌,比起另外两人的演技还是略输一筹。
罗恩与赫敏的扮演者戏路都蛮广的,这两人的颜艺在第一集里就可见一斑,虽然略显造作,这是小演员无法避免的。
尤其是当年的Emma Watson,那么小就把赫敏初见罗恩和哈利的那种小高傲演绎得活灵活现,Emma Watson不愧是我的女神!
而最让我惊喜的也从一而终地喜欢的是韦斯莱双胞胎,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恶作剧口吻,那样的“不羁放纵爱自由”,抱歉我言语贫乏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我对他们的爱了!
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而言,书的内容相对少,而电影的篇幅有限,作为系列的第一部,《魔法石》更急于向世人展示制作团队对《哈利波特》这部小说的还原度是多么负责任。
小哈利住在楼梯下的碗柜房间、对角巷里的琳琅满目、古灵阁“可恨的小推车”、霍格沃茨学校礼堂的天花板,还有霍格沃茨的桌上的美食(例如在万圣节上,满桌可爱的苹果、南瓜),这一部给所有的忠实粉丝是一个惊喜,那些所有只在书里的魔法场景都如此真实的反映在屏幕上。
而且我还终于见识到魁地奇时怎么玩的,开心导演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一些有爱的小细节,我相信这一部导演对哈利波特是有爱的!
例如一开始哈利波特选魔杖时那些小细节导演改得很好,在书里小哈利只是乱挥一下奥利凡德就会神经质地换,而电影就更加直接用错魔杖就会打坏东西抗议,虽然删除了奥利凡德碎碎念每支魔杖的规格的台词(我认为是可惜的!
)但也算是不错了。
例如哈利波特初次与伍德练习魁地奇时当放开金色飞贼时波特能清晰看到金色飞贼在飞,而伍德却周围看看不到,说明小哈利果然是有天分做seeker的。
例如斯内普教授,除了每次教授出场导演都有镜头特写小哈利的双眼,还加入了教授在小哈利第一次比赛前鼓励他!
神啊!
罗琳绝对告诉了导演所以才加入这么一个情节!
而比赛时赫敏看到教授全神贯注念咒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看到奇洛教授当时也很专心地注视着哈利。
对于哈利的同学,本来这一部除了三人组以外就只有纳威有一些描写,不知道为什么导演突然为西莫加入了爱爆炸这个属性,结果这个梗从第一集用到第八集乐此不疲。
海格养龙的那一段基本还原了小龙出生的描写与海格满眼的爱意还有马尔福的偷看,虽然删减了很多“送小龙走”之类的情节,但比起小说,反而觉得电影的进度到之后的禁林冒险进度都更合情合理。
而寻找魔法石的旅程的还原度也很高,包括三个头的路威,只可惜面对着魔鬼网时罗恩的经典吐槽“你还是不是一个女巫啊”没有了;好奇怪为什么钥匙要攻击人。
还有赫敏的经典推理也没有了,残念。
但巨型棋盘的还原度超高啊,罗恩的演技在棋盘对弈时非常好,那种果敢、决断的牺牲精神还有“人家虽然很勇敢但人家还是怕痛的”全部都表现在脸上了,罗恩同学做得好啊!
最后再说说一些小遗憾的,例如分院帽没有唱歌,皮皮鬼没有出现,小赫敏对校规不那么在意了变出来的果酱罐里的火啊,圣诞晚会啊,还有哈利波特在镜子里应该能看到一大家子人嘛,但是一直只有他爸爸妈妈出镜了,估计是找一堆人也不容易(其实找丹尼尔的亲戚来演不就好了?
)。
有一个不太合理的就是海德薇明明住的是猫头鹰棚屋,怎么老出现在哈利波特的宿舍?
最遗憾的是邓布利多的演绎跟我的理解有所出入的。
邓布利多在书里感觉上是个老顽童,但在电影里他太严肃了。
“笨蛋、哭鼻子、残渣、拧”这句台词居然也没有了。
这在最后哈利与邓布利多的对话中非常明显。
在书里,邓布利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甚至在最后的对话里都一直在打趣,但在电影里他却非常严肃,甚至一点笑容都没有。
还有哈利波特问的“第一个就无法回答的问题”,哈利波特在电影里根本就没问!
魔法石,贤者之石,贤者之石能够让人生命延续,名字与作用都跟钢之炼金术师里的贤者之石一模一样,而且魔法石也是炼金术师制作的。
想到这里,我对尼可•勒梅的六百年生命有点不寒而栗。
第二部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看晚了,实在是期望高了。以为是某个不知名的小孩意外击败伏地魔,结果是出生即满级的Chosen one那一套,而且玩的没有星战漂亮。想象力其实可能电影看多了实在没看出来哪特别突出。而且哈利实在是光环太大了,角色有点无感。赫敏也是有点不太讨喜性格。罗恩和鲁博是唯二有好感的角色。邓布利多这人其实给我感觉不好,基本只关注好学生,那些明显有点走歪的学生一点不管,而且这学校安全措施实在太垃圾了,感觉每年意外得死不少学生。可能是看晚了吧,但是实在get不到一点,和白开水一样
在戴老师家看的。大一。唯一看过的一部哈利波特。
有没有不是it's in your blood这种血统门阀的奇幻故事。snape挺妖娆。
忠实原著有时候未必就不能打造惊喜。
比原本想象中的要好,只是人物有点多,名字不太好记,最后的打斗也实在算不上精彩;适合小朋友们看,不过这种电影的未删减版会多出什么确实有点令人好奇;我已经变成赫敏的粉了~·~
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魔法世界,而且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奇妙。
很早看的,凭印象打分。少儿片。WOT
这部电影是刚上中学过最后一个六一的时候,学校给放的,太久远的记忆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电影精妙绝伦的现,让我第一次对想象中的“魔法”,有了一个具象的观感。虽然那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我不会忘记那份感动和震撼。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分院帽,格兰芬多,魁地奇,都是最精彩的记忆!
我对这堆小孩的魔法完全不感冒
重温童年回忆,惊觉就连最小的细节自己也记得。多么奇妙美好又温暖的霍格沃兹啊,承载了我太多的幻想与期待。天知道一年又一年,我趴在窗口等了多久猫头鹰。
那时候是有多可爱啊,刚接触魔法的种种新鲜和刺激,比起后面的黑暗剧情以及丹尼尔越来越大叔的模样,真是怀念这里啊。
记得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好像才一年级
【B-】重看第三遍,在滤镜尽失之后,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发现,奇观的吸引力是有保鲜时效的。假如奇观不在结构中有着清楚的推进作用和互动关系,那么它对情绪调度的影响也会沦为一次性的道具。这种“放置性”的奇观堆砌满了整部影片,也填充了其实不够丰满的骨架,当奇观在复读的过程当中变得暗淡,我们发现这部故事的刻板与其味如嚼蜡。本身子供的导向就让角色对话,行为逻辑和立场树立等部分变得十分简单(甚至有点固化和潦草),角色之间的对话引导感太强,面向观众的部分过多,导致整体结构显得拖沓又啰嗦(特别是赫敏,简直就像个引导触发支线的NPC),冲突再如今看来也是草草了事,再配上早已不新鲜的视听作为佐餐,实在体验不佳。
电影?也就是不好意思不看,实在低能
作为HP系列的开篇,算是合格完成任务,对人物的交代都很清晰,在许多分裂的HP其他几部,这一部是最忠实表达魔法世界的异彩纷呈的,在交待情节的同时仍不忘学院里的幽灵,会动的画像和楼梯,这在后来几部都几乎没有了。
2024.10.15 大银幕二刷,时隔22年重温,多次热泪盈眶。尽管如今看来本片有些瑕疵(不仅是特效,还有后半段的节奏把控不佳、高潮乏力等),但毕竟是这部宏大又漫长的奇幻史诗影像化的开端,拍得已然相当稳重。前半部比较充分地展露了魔法世界和霍格沃茨的种种瑰丽奇妙的细节。此后受制于主线剧情推进与有限篇幅的矛盾便几乎再也没有这般缓缓铺陈耐心描写的机会了。不少伏笔已在第一部给出,比如奥利凡德说的“是魔杖挑选巫师”、哈利的蛇佬腔、西莫·斐尼甘的“爆炸属性”,还有罗恩和赫敏的情感关系也初露苗头~ 片头由(婴儿时的)哈利额头伤疤进入、再由(11岁时的)伤疤出来的匹配转场不仅大幅压缩了银幕时间,更成为整部电影主线的一个象喻。德思礼家涌入漫天录取通知信的场景如梦似幻。最后也是以冒险实践/道德品行的试炼代替期末考试。(8.5/10)
身为哈迷的我《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最爱的三部是《魔法石》《阿兹卡班的囚徒》和《死亡圣器(下)》 。—— 第三届北京电影节《哈利·波特》八部连映。2013.04.19:去看《哈1》时,先是搞混地铁站口,出错;而后打的赶过去,还是错过电影的开头;刚坐好,没想到才看几分钟,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幸福;···快乐;···掌声不断;···激动不已。—— 2020.08.20:难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身为哈迷的我也再次来影院“会见”熟悉的朋友们、“参观”向往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了。看完后,意犹未尽,好希望能像2013年北影节那样把后七部也一并在影院重温一下。
我是个普通的人,以至于完全无法共情于他。甚至到了打boss,也是迷迷糊糊就获得了能力,他的一切都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我嫉妒。可是我嫉妒又能怎样,只知道跑到这里打一星。哈利波特全程就会抿嘴眨眼,跟个呆逼似的,最后说他勇敢无畏。我反而觉得赫敏才是真正勇敢那个,并且也用坚定和勤奋为自己的勇气做好加固。就好像在银行里把犹太人比作妖精,这本来挺有趣,可是当全片下来都在告诉我,有些人只要抿嘴眨眼,管他平时有多无所事事,那也叫大智若愚,他也能备受关爱而不可质疑。因为这一切出生时就定下了,就好像那个用嘴讲剧情的弱智黑帽子说的,无需真正认识,只需加以评价:又一个xx家族的。
演得好烂。而且最后强行把学院杯颁给主角学院好弱智。而且强行搞出这么弱智的表哥一家也是够弱智的。
小演员真是太萌了,想想看哈利波特现在的长相,有点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