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魂需要离开自己的肉身离开肉身所在的那个地球时也就是要经历所谓的“死亡”时在脱离肉身之后会在一处被称为“星光层”的空间被自己在这一生中所珍爱的已经离世的那些灵魂家人迎接和陪伴一起去回顾这个灵魂的这一生帮助这个灵魂去了解在这一生中还未曾了解清楚的自己、父母、伴侣等等帮助与这一生中还未得到和解的种种珍视的关系达至和解而这一切最终都会指向无条件之爱然后灵魂才会真正地离开这一生世中的这个肉身、这个地球和这段人际关系继而投向另一个新的生命旅程以上就是这部电影所演绎的内容这是为今天世界上那些准备好要带上肉身达成这种生命旅程之间的巨大跨越的人所准备的一部影视作品它值得准备好这样做的灵魂个体的关注
Difficult to listen and comprehend. The pacing is absurdly slow, and it was quite uncomfortable sleeping in the cinema. The sudden scene transitions reminded me of "The Father," a similarly suspenseful, family-themed film that was equally tedious and had me on pins and needles. The true nature of Harry and Adam's relationship remains elusive—real or imagined? If the film doesn't provide enough subtle hints and leaves it open for interpretation, it might as well not have been made. I believe the movie's theme revolves around self-acceptance, embracing a difficult childhood, and coming to terms with one's sexual orientation. The male lead looks quite handsome here; I didn't find him attractive when he played Moriarty.
(原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最初是一名剪辑师,2011年一部好评连连的《周末时光》令他获得广泛的关注,亦成为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同志浪漫电影之一。
几年后,仅用六周拍摄的《45周年》(2015)获得了五项英国独立电影奖提名;电影的两位主演,夏洛特·兰普林与汤姆·康特奈,更是同时获得了同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奖项。
此外,他还创作并制作了HBO同志剧《寻》(2014-2015)及其电视电影特别篇。
除了屡次封神的表演和日常而细腻的情节叙事,海格的作品一向以对同志角色与关系的真实刻画见长:细腻的变焦、动态平衡的双人镜头,编织出舒缓、沉浸的对话语调和氛围,往往只是几个日夜的展现,观众便会被日常中迷人的“意外”们吸引——迷人的不仅是角色的情愫,还有他们的孤独与不安。
无论如何,海格以往的电影是有着浓浓现实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美学并扎根在社会生活中,正因如此,他的2023年新作《All of Us Strangers (都是陌生人)》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他要如何着手去展开一个悬浮在玄幻与现实生活间的区域呢?
日前正在61届纽约电影节上映的《都是陌生人》,改编自1987年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
同一部小说,早在出版的翌年,被导演大林宣彦改编为电影《幽异仲夏》,留下了许多温情与悲伤并存的记忆。
海格的版本也遵循着原著小说的大体故事结构,只是放弃了狭义上的“恐怖”元素:原著和《幽异仲夏》里两段并行的意外邂逅始终在温情中暗藏不安;而《都是陌生人》则削减了这种处理,更聚焦于性少数者的家庭与成长疗愈、艾滋危机时期以来的同志史,以及普遍、超越时空的“爱”。
亚当(安德鲁·斯科特)是一位中年同志编剧,独自居住在伦敦边缘一栋几乎空无一人的崭新高楼,一边听着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怀旧音乐,一边创作着一部关于80年代和自己童年的作品。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高楼窗外一个现代大都市遥远而静谧的天际线。
这是所有的城市,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他们都有着一样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一样地匍匐着低垂、闪烁的楼房,纵使视野广阔,却也无处联结。
亚当沉静的身影渐渐浮现在都市的画像之上,在变得真切之前便隐入画面。
用后见之明来看,这个细腻的叠画开场,已然预示了全片的气质、传递了整体的信息:首先,这是一场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一个人所代表的内在世界,与整个广阔的外部世界自然地融合转化;然后,电影的画面也将亚当平静的面孔离间成一个若隐若现的“陌生人”,似乎是对其身份、对他者、对家庭的概念的疏离;最后,这将涉及到一段群体的回忆与地缘特征叠加成的历史,它正无形地笼罩着广阔的城市远景。
一晚,楼中仅有的另一位神秘住客哈里(保罗·麦斯卡饰)敲开了他的家门,醉醺醺又自来熟地同亚当调情。
虽诞拥有相似的同志身份,亚当沉默内敛,哈里更年轻也更热情主动,经历一番波折,甜蜜和激情依然迅速将个性大相径庭的二人包围。
如同海格的其他同志电影,浪漫唯美的性爱场景重塑着部分观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一番云雨后,哈里更是大胆地舔舐亚当身上残留的体液,这样直白的性感必定也打动并影响着更为性压抑的亚当。
不得不提一句,保罗·麦斯卡在一年前的《晒后假日》中,扮演着女主成长记忆中去世的父亲;而在一年后的《都是陌生人》中,他恰是以死后幽灵的形式复现,与另一名主角的成长记忆并行。
如果真的有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形而上的“电影世界”存在,这有意无意的巧合便是最奇妙的戏剧性。
与此同时,沉浸于自己的童年碎片并为之寻找剧作灵感的亚当,正进行着另一段平行的旅程:他坐着(情感与时空的?
)列车前往自己童年在郊区的住所——一栋早已废弃的独栋住宅。
在又一个广阔的自然远景与亚当面孔的叠画以后,亚当似乎是完成了对外部世界投影的重设;他看见身后的树林边缘有一个中年男子(杰米·贝尔饰)正招呼他过去,表面上如同一次同志之间心照不宣的艳遇。
两人一同到了那栋童年住宅门口,与另一名女子(克莱尔·芙伊饰)相见如故:原来两人正是亚当30年前车祸去世的父母;他们似乎一直在老宅生活着,两人的模样和屋内的装潢摆设都与当年别无二致。
自那以后,亚当不断地回访,与父母重续着童年时便终止的对话和陪伴,在都市边缘的高楼和郊区老屋之间来回漫游。
这种新情人和父母的超现实并置,促成了亚当出柜的契机——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尝试,其实是自幼失去家人、长年形单影只的亚当本来没有办法经历的场景。
但父母对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他们去世的那个年代,时间带来的观念隔阂使得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全然成为陌生人。
其实无论父母去世与否,人们会遭遇的都是类似的场景。
在与父母的分别对话中,亚当向他们告知了自艾滋病危机笼罩的80年代以来同志史的线索,像是法律的前进、社会态度的更迭、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类似的历史“代沟”也发生在哈里和亚当之间,毕竟哈里是更年轻一代的同志,他同亚当进行过一段关于“gay”如何逐渐被“queer”取代的对话。
寻回家庭的意外之喜也疗愈了亚当。
童年被霸凌的创伤记忆、细腻的情感、压抑的恐惧,在父亲的理解与那句“对不起没能给你一个拥抱”的道歉中化为释然的眼泪。
这份属于那个年代同志群体的记忆和经历,从荧幕上的他人口中说出s,顿时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
只是,观众始终会记得亚当的父母已然去世的现实,一丝隐隐的“不可能“永远伴随着每一分和解,令人悲从中来。
尽管真挚动人,这种直白的对话是有遗憾的:过于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电影的可能性被框定在了某个目标的范围内;对话退为了群体对委屈的宣泄、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甚至说自我沉迷;父母最终也只是以亚当想象的、需要的方式在与他对话,让他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
人到中年重新碰撞遗失已久的家庭概念,似乎还有别的探讨空间:性少数群体无法组成传统意义的异性恋“家庭”,而他们大多又是传统意义“家庭”的产物;究竟是“家庭”的概念需要全新的定义,还是要从观念上重新理解性少数群体和自身家庭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值得去更深入呈现的问题。
随着与几个幽灵交往的深入,《幽异仲夏》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展现男主角原田如何聊斋式地日益严重消瘦、形容枯槁;《都是陌生人》的影像则用精美的电影语言,直接承载了亚当逐渐陷入模糊的意识中的状态:剪辑跟随意识的流淌与骤停转换着场景,亚当的层层梦魇在加速更迭,高楼与老屋的边界也变得不再清晰;他眼中地铁上那个培根画作般扭曲的人是自身恐惧的投射,也是陷于过去的回忆(或想象的温情)中造成的混乱。
但另一方面,这一切也是破茧而出前加速的分化与阵痛,促使亚当最后对童年放手。
在这个意义上,《都是陌生人》依然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作品:灵异事件具像化了记忆与生活的衔接,让主观世界不同思绪的碰撞拥有了载体;同时亚当编剧的身份和进行中的创作,更加合理化了这些意识流动的存在和虚实边界的消解。
海格企图让音乐成为唤起记忆最直接的方式:Pet Shop Boys, Blur,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歌曲,都是影片感情线索,自带了完整的氛围。
由于“怀旧”体验的不同,这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于中国观众而言多少是有感知壁垒的。
映后海格也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作品,就连电影中亚当童年的老宅,也是海格本人童年时的居所——他甚至将整个场景的每一个布置的细节都按照自己童年的记忆还原。
《都是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唯心倾向,让观众在温情过后最终被巨大的孤独感笼罩:与一个人联结最紧密的父母、情人,竟然都不是活生生的人,整个成长自愈到放手过程也只能在内心安静发生。
但或许,其实对于每个孤独的性少数者而言,伴侣都像是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同样痛苦的幽灵,只有敢于紧紧拥抱这份虚无的痛苦,才让爱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吧。
#RFH#LFF#HeadlineGala 第十一场伦影节影片,目前最喜欢,感觉影片是男主死后的灵魂归家之旅。
开场以为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故事,男主看着打火机,小孩儿的照片和圣诞树上的挂饰,让我感觉他的孩子可能去世了。
当他见到父母后则让我想到了《我想结束这一切》,甚者感觉两部电影中以家庭影响所产生执念的表达都一致,父母作为愿望的达成出现,满足他曾经未有机会得到的答案。
中途还有情节一度让我认为双男主是一个人,存在自我剖析的可能(刚好最近看了《爱情万岁》)。
但当结尾处他见到Harry的尸体时,我就非常确信男主选择了死亡,而且这个死亡就在开场,濒死之际的他看到人生走马灯,对于未能见父母最后一面的遗憾,对于失去男友的心痛,开场看到的打火机属于Harry而圣诞树上的挂饰属于父母,当他失去一切,似乎也没有值得留恋的,最后告别父母,拥抱爱人,化作星光。
视觉上,色彩是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笔,影片属于利用暖色表死亡,蓝色表犹豫的回忆。
蓝色的男主和男二都带着那种独特的孤寂感,而预示着死亡的橙色也是在开场慢慢把男主从蓝色天空中衬出的颜色。
镜头上,运动镜头非常细腻,只有一场戏的固定镜头转运动时有一顿,不知道是为什么,手持的戏抖动程度也在表现情绪起伏状态,跟父母道别时的镜头跟第一次跟父母坐一起是一样。
镜子的使用也很多,第一场两人见面时就利用镜子同位两人的画面位置。
《公民凯恩》的镜子深渊也多次出现来表达两人的状态。
光影使用感觉不是特别突出,有场背光戏印象很深,Harry站在窗户前,背后是伦敦蓝色的夜晚。
听觉上,配乐还是非常美的,消音处理的两场戏真的非常棒,尖锐的音效使用的也很好,就是过于频繁,不太喜欢,还有很多时候利用音效体现情绪抒发也不咋喜欢,乐队执念贯穿了整部电影。
《呼啸山庄》中也同样地在喊“let me in,let me in”。
结局也似乎是一样的。
1. 不是很喜欢解析剧情,但看到很多影评所谓的解析有点不是很合理所以说说我的理解。
电影院二刷之后读了原著,因为导演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以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有原著故事线在脑海中。
第三第四遍看的时候带着原著结局的印象,大概更好的理解这剧情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著里Harry是个女性角色,她在书中一开始和Harry一样喝多了之后上来找男主,被男主拒绝了。
在书的最后男主发现女主在被拒绝的那晚就自杀了,之后她心怀怨恨,报复性的让男主能见到死去的父母,以此来消耗他的阳气,男主确实难以抵挡重见父母的好奇和慰藉,无视朋友劝阻一再去拜访父母的鬼魂。
在书的最后女主显出女鬼的模样试图带走男主。
总而言之,是一个略带惊悚的聊斋故事。
带着这个设定来回看电影,首先电影非常明确的指出了Harry是第一晚被Adam拒绝之后就死了,至于是overdose还是自杀,这点不清楚。
(Harry最后床上和以鬼魂出现时候穿的衣服都是第一晚的,手上和床边的酒瓶都是第一晚拿的)但至于为什么第一晚之后Adam开始见到鬼魂这点电影没有任何解释和说明,只能靠观众想像,但其实无论是为什么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电影营造的情绪和对于孤独的展示,所以导演并不想过多去解释。
但他写剧本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逻辑在的,细想有可能是Harry死后,有一个可以看到死去的人的异度空间入口对Adam打开了。
Adam借此机会重新和父母建立感情并试图修复之前因为时代和代沟造成的各种误解和伤害。
Harry再之后都是鬼魂的形式出现的,直到最后一次Adam推门看到Harry的尸体,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
Harry鬼魂再出现问道:How come no one found me? Where are my friends? My brother and sister. Where are my Mum and Dad? 结合之前两人的对话,Harry也是个因为queer身份和家里人很少联系的边缘人。
第一晚Harry本就孤独伤心喝了酒之后想找楼里唯一的住户Adam排解被拒绝之后就更伤心以至于嗑药加喝酒死去了。
之后或者Harry自己或者宇宙中神秘力量打通了Adam去异界的通道,我的理解是为了引导Adam去Harry的住处找到他的尸体,即使这样也是几天之后,尸体已经开始有味道,如果没有Adam的话,恐怕尸体会更加面目全非。
这样理解的话其实是一个稍稍有点温暖的结局,Harry的鬼魂帮Adam解了心结,也帮自己留了个相对不那么难看的死亡。
2. 电影本身是想讲孤独的,同时也讲了不同时代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以及相应造成的影响。
性少数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孤独的底色在,Adam这一代人,从小或多或少都会被欺负,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喜好,只是偷偷的跑去火车站,向往着以后可以去伦敦这种大城市,离开自己的家乡。
因为大城市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同类人,好像去了那里就可以更自如,更可能找到另一半。
但同时Adam也是不敢想什么是组成家庭,什么是爱,因为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大概这辈子都没有找到另一半组成家庭并有下一代的这种生活的可能性,这种未来没有路可以走的阴影,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即使几十年后同性婚姻合法了,也很难弥补的缺失。
Adam来到伦敦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是自己一个人,因为即使来了城市,有很多同类人,但其实他们也都和Adam一样,因为对未来没有值得憧憬的东西,所以不会或者很难真的去爱一个人。
大概有自我保护的原因在,既然看不到未来,那何必要交心呢?
大都市:伦敦,纽约,上海,都是类似,不少人为了找同类而来到这里,然而这群孤独的人即使聚在一起,也难以融合,只是形成了一群孤独的个体,像是群居的孤岛。
电影通过Adam和父母的对话,其实展示了现在(英国)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起码大多数人不会当面辱骂殴打,艾滋也不再是可怕的绝症,但是底色孤独的这群人却好像没有怎么真的改变。
Adam和Harry也是两代人,Adam还不是很自在称自己是queer,觉得是insult。
Harry说他父母都知道他的取向,他们也都ok with it,但还是不自觉的,会变成edge of the family。
Adam下面的一段话大概是对这所谓的时代进步给性少数群体带来的感受的很好的阐述 It’s so much better now, of course it is.Most of the scabs have healed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be back there again. Skin all fucking raw, feeling how you used to feel. 3.这片子并没有想提出或者解决什么问题,只是用一个相对巧妙的框架在讲了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对于孤独的展示和对情绪的渲染是给能改同身受的人一个慰藉的。
仿佛这个导演,这群演员,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人也在经历着这些事情,有着这些很难描述的想法和情绪。
我们好像通过电影找到了同类人。
虽然最后我们也只不过是天上的星星,永远只能待在自己的轨道,看到同伴的时候,也还是会试图照亮一下彼次,提供一点微光和温暖而已。
第一次尝试无中文字幕电影,体验感还不错。
电影一开场朋友就和我吐槽英音根本听不清听不懂特别是保罗麦斯卡的,安德鲁的还能听懂一些,本人也深有同感。
前半场连猜带蒙,好在故事线很清晰一知半解台词也能看懂。
不过一开始就听到了adam和情人说父母12岁就去世了,结果后来出场了很多有父母的画面使我深深迷茫是不是听错了,看到中段才意识到没听错,父母是adam的幻想;以及不禁感叹你们gay子能因为一个望远镜里的对望就从陌生人到do,这也进展太快了吧~哈哈后来才知道情人也是幻想出来的。
孤独的adam。
整部电影的画面我很喜欢。
胶片的复古质感,回忆里暖黄色的光,以及有几个画面很有表现力,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其一是adam在火车里混乱,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孤独而尖叫那一个场景,虽然adam的身体随着年龄增长,但他的灵魂却一直困在在了小时候没有父母的那个小男孩身体里。
还有一个画面我也很喜欢,就是adam右边睡着妈妈,左边的情人揽住了他,等他再往右边看去,妈妈已经不在了,也是一个对父母是在幻想中的暗示…最后父母离去的时候,酒馆中的光昏黄,服务员端上来了三杯酒水,可是只有一个人在桌上且泣不成声。
看完电影回到家以后又看了眼Andrew的ins,才发现这个故事的简介是“is a ghost story”,哑然失笑,实在精准,三个ghost,也许是四个ghost的故事。
总体来说体验感不错,为了Andrew给五颗星。
同性在这个电影里是一个话题,一个横亘在孩子和父母间的一道坎。
但通过跨过这道坎,男主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治愈。
十二岁时父母因为车祸离开了,缺失的父母变成了男主一生永恒的主题。
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一直在找寻什么,就像他试图在找寻母亲那只掉落在车祸现场的眼睛。
我们内心的深处,多么希望来自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肯定。
男主和父母出柜的两场戏非常令人动容。
父亲和儿子之间,关于男子气概无法展开的讨论,在那一刻解开了。
父亲说出了他对孩子以前的不理解,并且道歉。
男主也因此获得了勇气和自己和解。
也生出勇气来保护父母,跟父母说他们在车祸里去得没有痛苦。
分别那段,父亲颇有信心地说,这个应该由比我们年长的儿子说。
电影里有很多这样的片段,不管年龄如何倒置,男主在父母面前就是个孩子,父母那心疼的眼神,无尽的爱,说不尽的关心。
以及在给完足够的支持之后,送男主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
这里蕴含着深深的接纳和相信。
男主在一次次和父母的重逢中,弥补了生命中的诸多遗憾。
最终虽然依然要告别,但是这是好好说过再见的道别。
是有力量的告别。
就像最后和Harry的道别,因为有了爱,这些都没有那么可怕了。
首先声明这完全是我自己看完之后的脑洞,虽然一部分理论在国外reddit 等网站上也看到类似的猜测,但绝不是官方的观点。
其实如果设定Adam就是为了写剧本臆想出来的一切,已经足够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电影对光影的处理,几位主人公的演技,还有配乐等都有很强的氛围感,对于现代社会孤独感和LGBT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涉及的恰到好处。
所以请不要当真!
不要当真!
不要当真!
脑洞的起源是关于Adam自己到底死没死的争论。
很多人觉得Adam也是鬼魂,我后来重新看了一下也觉得有些细节的安排很能说得通,主要原因以下:1. Adam所在的公寓楼,偌大的一栋楼就只有他和Harry两个人居住,这在伦敦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2. 整个片里,Adam坐火车地铁,到郊区找父母,周围似乎都很空旷寂寞。
除了父母之外,就只有夜店那里人最多;但基本也都是一些路人身影。
如上面提到,这在伦敦根本太不符合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给过特写镜头的路人,比如Adam第一次去父母的小镇时门口看到的孩子,后来火车上和他对视的孩子,夜店里和他对视的黑人queer大哥,要么是孩子,要么是边缘人物,这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3. 开头莫名其妙的火警,另外Adam经常喊自己脑热感觉在发烧。
4. 如果父母是鬼魂的话,他们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Adam不可能这三十多年从来没去老宅子探访过,为什么之前从没看到过,突然这一次去就看到了年轻时的父母?
所以一个说的通的解释是,Adam是在影片开头去世的,去世的原因大概就是引发警报的,要么是大火要么是燃气泄漏一类。
开头有镜头他从冰箱里拿出剩菜加热,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所以也能解释他为什么一直感觉在发烧,大概是被烫着了@@他去世之后,相当于进入了地狱之前的炼狱(一个中间状态),因为他的灵魂还有很多没有处理的问题。
所以整个片里的伦敦,实际上是这个炼狱里的伦敦,很空旷,而且飘荡的魂魄很多是孩子还有边缘人士。
而之所以他整栋楼里只有他和Harry 两个人,是因为楼里只有他们两个是未亡人,他看不到真正活着住在楼里的其他住户。
这也就解释了,开头他去拜访父母老宅,第一次见到了父母的鬼魂。
后来和父母的告别,不仅是Adam自己和自己的和解,更是父母鬼魂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可能他们去世后就一直住在老宅里,因为和儿子的羁绊没有结束。
只有后来看到了来到炼狱的儿子,聊开了许多事情,这才能够离开,得以安生超度。
另外就是,似乎这里的鬼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已死,因为根据结局Harry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是也刚意识到自己已死不久还非常的迷惘。
我认为,他是在Adam老宅里真切地看到了Adam的父母,所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活着的,而之前他是不知道这些的。
也就是之后他回到家里,才感知到自己的死状(联想到Adam父母超度的过程也是她们死去的过程,因为有提到母亲眼睛先看不见)。
这点说的通的原因是,Harry和原生家庭不和,所以他的灵魂羁绊更应该是孤独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家人(他估计也不在意)。
所以看到Adam温馨有爱的父母,对于他自己也是一种救赎。
而此时Adam的灵魂还没到能接受自己已死的程度,因为自己在爱(浪漫之爱)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了结,所以他感知不到自己的死状。
但是结尾两人在床上变成星星的段落,可以理解为在这个过程中Adam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已死(变为星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燃烧?
),然后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同完成了自己最后的旅程。
脑洞结束,大家权当笑话看看~
试想你叫小帅,你是一个编剧,生活在大都市伦敦,小日子过得勉勉强强,事业上并不顺利。
爱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开人世,这世上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了,此时你是孤独的。
你喜欢在阴冷的雨天蜷缩在被子里深夜emo,想一些住在这栋公寓里的其他人也在想的事情,因为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我们都是陌生人。
一天你遇见了一个陌生男人,他长相英俊犹如古希腊雕塑,你的心跳漏了一拍。
到了晚上,古希腊男神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你开始写故事,写关于古希腊男神和你的美丽爱情故事,因为你太需要一个庇护所了,你太需要一个可以让你的心脏身体神经休息的地方了,于是你将你幻想出的古希腊男神的模样,作为暂时栖息的庇护所,存放所有的痛苦、情欲和对人与人之间连结的渴望。
正如电影中bgm歌词里写的那样,keep the vampire from the door.书最后一章的结尾写好了,梦也该醒了。
爱人没有离去,只是他从未存在过。
现代人的悲剧嘛。
zzz美丽的落地窗
电影院里是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和低声抽泣,因为故事的切入点实在是太令人代入了。
莫娘——《新夏洛克》里著名的莫里亚蒂教授的演员——安德鲁·斯科特饰演一个双亲在十二岁前就意外去世的孤儿,长大之后成了编剧,而某天意外发现了自己的父亲还在原来的街角便利店,跟他像没事人一样说,“我们回家。
”到家里,发现母亲仍是年轻时的模样,卷发飘飘,母亲看到他也不意外,说,孩子都长这么大了,真好。
他们请他喝酒,问他要不要抽烟,问他这些年来的生活。
家里还是原来的那栋小楼,客厅里的唱机放着儿时熟悉的音乐,父母在昏黄灯光的音乐中搂着跳舞。
二楼自己的房间,仍是童年时一模一样的装饰。
墙上贴着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海报,架子上放着旧了的熊猫玩具。
墙壁光秃,但被衾仍旧温暖,被父母的爱包裹着。
他迷上了去那里,一次又一次。
母亲问他现在的生活,问他有没有女朋友。
他说,我是个同性恋。
那个时代的母亲显然还没有完全接受,为他担心,他说,不用担心,现在的人已经不像那时候那样看我们。
他是个同性恋,但更深的标记是,他是个孤独的人。
看上去事业有成的他住在孤独的大楼里,除了他之外好像就只有另一个对他示好的同性恋者。
他的窗外是巨大的整个伦敦,夜色里的点点灯光。
他们两人在一起,温暖,疯狂,但当他母亲问他那是不是爱时,他说,不知道。
他试图带他去见自己的父母。
但当他们下了火车到达那栋小楼时,里面空空如也,看到的只有他父母的鬼魂站在玻璃门之后。
噩梦醒来,他向对方诉说了一切,对方让他鼓起勇气向他的不存在的父母告别。
他的父母似乎也知道他们终将离开。
他对挚爱的父母说,我们有那么多事情还没有做,比如,去迪士尼乐园。
那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事情啊。
他们在熟悉的商场告别——小时候爱和父母逛的地方,爱去的餐厅。
父母似乎预知了自己的未来,问他:“Is it quick?” 他忍住眼泪点点头,电影院里的观众潸然泪下。
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到现实,却发现那个伙伴并非他想象的那样……这真是一部孤独的电影,然而导演过于取巧,让人不哭不行,但同时也觉得有些刻意。
一是父母,二是童年,三是少数群体。
父母猝然离世在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那些遗憾无从弥补,而现在竟然得以重现,是任何人明知幻觉或梦境也抵挡不住的诱惑;能回到童年乌有乡的温暖床铺和小房间,也是多少人可求不可得的梦想,即使物理上的场景仍然存在,也不可能踏入当年那条时间的河流;而同性恋是第三个题材的取巧,这个故事如果改成异性恋,完全可以同样进行下去,可能导演觉得少数群体更不见容于社会,更容易孤独,从而引起的共鸣更多吧。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它很好地诠释了电影即梦境,幻觉即真实。
在这里,没有真实和虚假,你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一切都由音乐、镜头、剪辑营造。
观众不需要追究离世的父母为什么还在,他们还在本身就好到不需要追究原因;观众也不需要问为什么伙伴仍在,那些肢体、陪伴、谈话的内容都是真实。
这不是一个向外的可以讲述出来的故事,而是向内的心灵探索,弥补自己童年缺失和情感缺失的企图,甚至是主人公编的一个故事,借与另一个伙伴的肉体与灵魂的接触告诉自己:我是可以被拯救的,我也是可以拯救其他人的。
但最终,那个伙伴在哪里呢?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好喜欢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哇哦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3.0。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