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格瓦拉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正充当着凶手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我们都是谋杀者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两部传记电影看完了。
第一部看的很痛苦,看了两天,中间也瞌睡过。
第二部一次看完,没有任何睡意。
很明显,第一部没有第二部更吸引人。
第一部讲述切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
用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插入切格瓦拉的回忆。
回忆他如何从一个阿根廷人变成一个古巴革|命|者。
如何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沉闷。
简直是一部流水账。
也谈不上什么情节。
就是一群战士在丛林中战斗,然后如何牺牲,以及如何得到人们的支持,再进行战斗。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看的很痛苦。
只有在片尾进行城市中的巷战时,才看出一点紧张气氛。
才感觉到这真的是在革命。
第二部讲述的他在南美带领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队战斗,最后被害的故事。
这一部就与上一部有很大不同。
既然有战斗,那肯定有冲突,自然有看点,能吸引观众。
所以,第二部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
不能说很过瘾,但可以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的生存状态。
真实反应游击队的电影,不多见。
战斗进行的不是很激烈,但拍摄的很真实,游击队确实是如此进行战斗的,他们进行的并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战斗。
两部进行比较,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很多,个人感觉,这是两个导演拍摄的两部影片。
传记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人物,一般来说,要塑造几个人物。
《切格瓦拉》两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人物——切格瓦拉,其他人都是龙套。
看完影片,我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懂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其他的方面,编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的表演,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就可以了。
没有看出他对角色有更深入的塑造。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
拉美地区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活习俗。
还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切格瓦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我个人认为,他犯了很多错误。
外国人到一个国家,要推|翻|该国家的政权,很难取得人民的支持。
他游击战的方法也不正确,他应该多看看毛泽东的书,跟我们伟大的游击战高手学习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部西方国家拍摄的切格瓦拉传记。
这是西方人对他的诠释,很难客观的去评价他。
我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西班牙演员,可以猜出主要演员都是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或者阿根廷之类国家的吧。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记录,要想多了解他,还应该去找别的资料,比如古巴的,苏联的。
2010-09-30[切·格瓦拉传上集:阿根廷].The.Argentine.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下集:游击队].Guerrilla.2008.BDRip.X264-TLF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
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
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
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
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峥嵘的山神追迫着他!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了罗西南多的肋骨。
这泅潜者的孤独已经像海一样广阔,一样澄明。
连续十年,纯洁的疯狂引领他步向殉难地。
血在漂荡、在飞!
一颗子弹,咬噬着他勒紧的意志。
挣扎着,这哮喘病发的大陆。
野草纠缠着,哑默的岩石黑色闪亮。
1967年,我的灵魂正远游于西伯利亚的冻原……一路上布满了灰色的火星、余烬;天空散落着,肮脏的雨雪。
一棵树支撑着他,这归于土壤的力量,这圣.塞巴斯蒂安的孤独已经像海一样淼茫。
林枭划过阴冷的天幕太阳在高照吗?
哭泣他沉落的岛屿。
我的灵魂猝然被他痛苦的闪电打散,那遥远的潘帕斯高原……夏日的溪水,花茎的清香。
啊,一片黑暗,像一颗彗星向他逼近——1999年这是我写于10年前的诗,后来被改编加入诗剧《玻利维亚地狱记》结尾。
清明梦——致切•格瓦拉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怀抱那印第安小女孩,她早已长大、婚嫁,带着女儿,仍然祈祷、唱歌和哭泣,拿着你的红水壶接雨,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战斗那印第安施咒的下午,看不见的饿鸟和众天使扑翼,幽灵们不肯转世,仍点数自己骨殖。
在雨水中,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鼓声仍然阵阵。
我愿小声击鼓至力竭而死。
我愿是你身边的“中国人”胡安•巴勃罗•张,在炮轰中碎裂了眼睛,再不落泪。
是的昨夜是中国的清明,我梦见这出卖你的美好世界,炊烟渐升,人们播种、编织、搓下玉米,在节日用彩带装饰曳地的裙裾,飞行在凛冽长风里。
2009.4.6.昨日下午在香港电影节看《切•格瓦拉》,看到切被捕前一刹,突然浑身冰凉,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
夜有所梦。
这是早上醒来后写的诗。
他是一个阿根廷大夫。
在墨西哥听从了一个古巴演说家的鼓动一同来到了那个前途未卜的加勒比岛国。
拖着哮喘的身子,他完成了革命。
如果故事这样结尾,那也之和千万个国家里发生的千万次政权更替没什么两样。
革命,然后权利再分配。
然而他却在大权在握的时候放弃了一切去了委内瑞拉,强迫着那里受压迫的人民接受古巴模式。
虽然古巴革命的成功并非偶然,但是玻利维亚的失败确是必然,毕竟古巴革命的领导者是一群古巴人和一个阿根廷人,而玻利维亚的土地上却是一个阿根廷人和一群古巴人在努力。
切想用同样的方法解放不同国家的尝试屡屡碰壁,一则是当地民众很难相信一个非本国力量组织的革命,二则政府也可以借鉴古巴革命中当局的失败经验对付游击队。
没有群众基础又没有隐蔽性,游击队式的胜利是难以维持的。
当哮喘再次的降临在丛林中革命者身上时,古巴的革命伙伴们正在享受革命的果实。
我们无法探知切坚持在各国革命的真实意图,无法追寻他的信念之源,但当他的血染红异乡的土地时,他不愧为南美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
影片的最后,切在去古巴的船上远远看着卡斯特罗,作为一个外国人,就算是同生共死的并肩厮杀,或许也始终无法真正进入古巴人的圈里。
革命,也许只是切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吧。
所以切,到了天堂你也会继续革命吧。
SDMS评分:71分同时下载了两部《切·格瓦拉》的电影,但是看完第一部《阿根廷》之后,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部。
这两天正好大病一场,身体比较虚弱,躺在床上睡了一整个白天,然后夜晚来临,担心自己睡不着觉,就把第二部《游击队》打开来看了。
这么说起来,很多切·格瓦拉的个人崇拜者估计要骂娘了。
但我觉得这套电影真的不是那种让人欣赏和满足观影愉悦的电影。
斯蒂芬·索德伯格流水账般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人物的革命历程,朴实地交代下来。
没有故事悬念,没有叙事结构,没有精致的对白,没有刺激的光影效果……本来也没打算为《切·格瓦拉》写点什么,不过今天在看完《游击队》之后,我还是有一点触动。
为什么《游击队》比《阿根廷》动人,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阿根廷》只是一个武装革命的故事,而《游击队》是一个人的伟大理想的陷落。
斯蒂芬·索德伯格用卡斯特罗朗读切·格瓦拉的信件作为开篇,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理想主义的情境之中,而这种理想主义,是在第一部《阿根廷》中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在古巴,切格瓦拉如果说还有一点愤青或好战分子的影子,那只有在玻利维亚,他才真正展现出他的革命情怀和人类主义理想。
这种情感上的高度认同,缘于一种非常纯粹的劣根性思维。
一个人,唯有在富贵加身的时候,抽身离去,才能证明其最真正的心灵上的价值。
所以有些时候,很多人跟我说对财富没有追求,只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我是不信的;你只有拥有过财富,再将之放弃,那才是有说服力的无欲无求。
切·格瓦拉在《游击队》中正是证明了这一点,才使得故事的情绪得以在平铺直叙中,维持饱和。
如果说,《阿根廷》的高潮在于片尾长时间的战斗情节,那么《游击队》的高潮,则高明了许多。
因为影片在最初已经树立了切·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形象,所以影片中,任何一次对这种理想主义造成冲击的戏份,都是一次高潮。
比如当游击队成员纪律涣散或思想腐朽的时候、比如当游击队的无线电报出现故障的时候,比如丹妮娅身份败露的时候,还有派往法国寻求帮助的革命者被玻利维亚军队捕获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不幸遭遇”。
绝望的游击队成员,伴随着切·格瓦拉哮喘加重的病躯,谱写了一曲革命失败的哀歌。
这是电影题材本身的胜利,而不是斯蒂芬·索德伯格导演手法的胜利。
纵观两部《切·格瓦拉》电影,导演塑造成功的人物只有切格瓦拉一个,其他人如浮云一般一个一个飘过。
也因为此,这两部电影都没有那种可以让人过瘾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手戏。
也许卡斯特罗也是一个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但那是因为他特殊的背景身份,而《游击队》中,除了切格瓦拉以外,我现在还能清楚地想起样子来的人物只剩丹妮娅了——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角色。
人物塑造上的漫不经心,加上叙事上的去技巧化,让我们对《切·格瓦拉》很难形成一个公允的判断。
赞同者可以称颂它写实,批判者也可以说它没有观赏价值。
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导演就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并且编纂合适的情节,去强化它,并打动观众。
斯蒂芬·索德伯格一直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叹的导演。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性、谎言、录音带》到《永不妥协》,到《毒品网络》,还有那玩票似的罗汉系列。
我相信他绝对有能力拍出让人叫绝的电影,他的履历表也证明他能胜任任何题材。
他在《切·格瓦拉》上的尝试,也许只不过刚好不太对我的胃口而已。
尽管如此,《游击队》中有几场戏的处理还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比如身患哮喘的切·格瓦拉在饿坏的马匹不愿走动的时候,疯狂地刺杀了它;比如玻利维亚的年轻士兵在看守切·格瓦拉时,与他简单地对话,在“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标签身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上困境,而当切·格瓦拉问能否给自己松绑时,年轻的士兵吓得出门而去,并表示再也不愿走到切·格瓦拉身边。
这些细节,也许将证明《切·格瓦拉》在影史上的杰作地位。
他对一个年轻人说:“没有一个人是不可或缺的”。
他当然知道,自己也是这样。
所以最后,当他鼓励那个行将枪决他的年轻人说:“快,开枪吧!
”因为他早就准备好了。
史地文所得博格总是能把故事叙述的很清楚,这从他很早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就可以见得。
这里,20世纪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定性了:稳重,敏锐,一个革命者。
后来的故事似乎所有人都知道,所以如果抱着知道结局的心态来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会觉得节奏慢了点。。。
两部加起来3小时左右应该就够了,甚至有时让我觉的电影里的切很像唐僧。
但当然,我是崇敬他的。
切说:革命者拥有最纯净的人性。
多引人遐想的一个概念。
不知道他是不是这样定义自己的,但所有追随者肯定都是这样定义他的,彻头彻尾的革命者,为了革命可以放弃一切。
其实不管为了什么,如果一个人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那他一定是纯净的。
或许若是为了革命,就更稀有了吧,所以切才被称为精神铸成的人。
但周总理就批评他了吧,不顾后果,不动脑子,放一把火就跑,怎么能成功呢??!
但我们就不从方法论上来争论了,毕竟切这个名字,象征的是精神。
切还说,革命者最重要的是爱。
爱他所拯救的人,爱每一个人。
真矫情。。。
但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
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
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
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
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
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
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街头又一次看到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于是突然冒出再看一遍Che的想法。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想弄清楚,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的今天,为什么切格瓦拉(下文简称切)会成为东方世界的宠儿,热血青年眼中的偶像。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个人对切的性格分析就八个字,桀骜不驯,革命到底!
这样的性格注定会成为英雄,但不一定会是伟人。
有人将他比喻为拉美世界的毛泽东,其实不然,他距离毛主席的功绩实在相去甚远。
他有战术素养,但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战略眼光!
缺乏战略眼光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着眼于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对于战后国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没有明确定位。
这点影片中也有体现,即切最初参加革命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而并非古巴共产党。
而他又是在与古巴共产党合作之后才逐渐了解斯大林主义,即社会主义。
所以古巴选择社会主义,并不是根据国情确立的,而是与美资本主义的敌对关系,导致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土地改革实行初期,地主阶级土地被征收,交于个体农户,同时禁止国外集团占用古巴土地资源。
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封建制度,使农业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然而在刚尝到土改甜头的格瓦拉却在土改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大搞工业化。
于苏联进购了大批设备,占用了大片甘蔗田,用以炼钢,采油。
从而导致1962年古巴农业遇到了土改后最大的瓶颈期(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
直接导致1963年古巴政府颁布了第二项土改法,将农村资产阶级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财产。
看似是彻底消除了剥削,实质是为缓解因工业化建设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的时间,1965年。
这也是古巴难民涌向美国的第二阶段。
这一趋势迫使1965年9月,卡斯特罗单方面宣布允许古巴人从卡马里奥卡港离开到美国。
这从一个侧面恰好反映了,此时古巴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很多,获得自由的民众却没有获得满足温饱的生活。
而此时的切,却离开了古巴,转战刚果,继续着他的“圣战”。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他革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独立?
回过头来再看对他的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个人认为有偏差,应该是人道主义革命家。
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圣斗士。
他战死沙场,以英雄的形象谢幕,而并非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特求切粉勿喷。
最后聊聊切的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一个被好莱坞甚至世界低估的好演员,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但他的演技比皮特更老练内敛。
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小金人一座,为更多人熟知!
说来有些神奇,我是在古巴的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电影的票价及其低廉,但偌大的影院仍然显得有些空荡,各个角落散布的观众也是以白发的老者居多。
我们找了个很靠近银幕的位子,影像缓缓而出,仿佛至若崎岖的玻利维亚丛林。
影院的空旷让声音有些回荡,再加之战士之间不太清楚的俚语,实在是有些难懂,这也让身边的同伴起了睡意,不过我还是一直认真的看着,只因为他——切画里行进,镜头亦步亦趋地跟随;战斗,视角在树丛中掩护;对话,低沉平静中蕴藏着力量;导演并没有在着力刻画一个伟人的崇高,就如本片的片名一样,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战士,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阿根廷人。
当退去那些后人附加给他的诸多光环,就是电影里的埃尔内斯托 格瓦拉。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的一个切,却给人最深的感动,当他治好了乡下小男孩的眼睛,他的妈妈一路念叨着Que dios le cuide...(愿上帝保佑您……)直到他的身影远去;当他哮喘发作在玻利维亚丛林的大雨中喘息,我的心也跟着抽痛;当最后摄影机以切的视角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我的泪已经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当他的尸首最后随着直升飞机飞过玻利维亚的上空,我相信他的灵魂已经不朽…………画外话说 Benicio Del Toro 的扮相还真算得上是形神具备了,除了比切整整大了两号以为……电影院里有个爷爷随着影片的进程时不时突发怪笑……不知是觉得影片与真实中的切相去甚远,拍的荒唐而发笑,还是与切有过什么个人恩怨的,无奈冷笑……反正听得人浑身发麻影片结束散场时,为数不多的观众却大部分迟迟不肯退场,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容易出的来的结尾,也看到有些花甲的老人坐在座位上簌簌流泪……切格瓦拉之于古巴人,确实有份难以言状的情愫...一次难得的经历,看了一部难得的好电影,还原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战士……
相信索德伯格的水准,相信切格瓦拉的精神不应只停留在T恤上,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片子~
08 最佳
当直升飞机扬起的尘土遮住了人们的双眼,一个革命者的死带来不了任何的痛苦。这是个悖论,为了纯粹的理想主义而死,但他不是基督。
不知为何如此高分,在人物传记片中略显无聊,不了解历史的会看得昏昏欲睡,主要是介绍背景的旁白没有,一直就是组队,然后躲藏被扫射歼灭,唯一比较有意思就是在村里到处买物资,而不是明抢,和一样世界的人,有些许区别。
结尾的音噪处理不敢苟同 对于切 我们不需要这种感同身受~~
解放全世界。自由引导人民……
时有亮点;沟壑;人民“敌意”的注视(集体无意识);知道结局的悲壮感;
再见理想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只看了第二部分;好莱坞出品的难得的朴素风格传记片。
比較喜歡下部。
索德伯格的新片,太闷太长了,不喜欢。
可能不会去看第二遍了。太揪心...
上一个时代的本•拉登,如果后者不去安排撞双子楼,而是安于在荒山野岭去颠覆第三世界的考迪罗,现在恐怕也已经被印在很多白左的胸前叻
最后Che倒地的时候,用很刺耳的声音来表现死亡的痛苦...这种干预观众的手法,不知道是高明还是下作...
理想,现实,人生。
片尾曲真好听
拍的太流水账了,只是拍发生的事,毫无自己的思考,没有表现人物的内心。他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偶尔看到周总理对他的评论,就深切的注意到了切格瓦拉的局限性,没有发动群众,只是放一把火就走,自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人渣
这种革命传记还不如中国人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