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豆瓣的时候惊呆了一下,以为我来错了地方。
今天看了绝世高手,那就简单的说说这部让人全程冷漠脸的电影。
本片导演和演员是同一人,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
听说是为了致敬周星驰,而导演本人也是周星驰粉丝。
然而,这部片子真的很浮夸,很让人绝望的浮夸。
1.演员尴尬,男主是个混混,女主是女张飞,当郭采洁操着一口弯弯普通话的时候,很出戏!!!
而男主那些所谓的骗女主的招数,真是弱智到了一种境界。
而蔡国庆饰演的蔡老板,最后在唱同一首歌????
老干妈的出场自带光圈???
汤姆,杰瑞???
完全黑人问号脸?
这就是无厘头?
这就是所谓的搞笑?
这就是中国喜剧的出路?
未来?
豆瓣竟然七分!!!
2.整部电影从群演到演员没一个演技在线的,全程都在浮夸浮夸再浮夸一点。
连影帝范伟,我都感觉到了满屏的尴尬。
更何况其他没什么演技的演员呢?
论一个导演和电影对演员影响的重要性。
3.美食雷人,连夸的所谓的美食????
说看着很好吃的人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还有你真的看到了有认真做美食吗?
难道不是一个个的在练气功么?
这部电影唯一能与它一战的,只有邓超的恶棍天使,甚至说恶棍天使都比绝世高手好一点。
电影里面穿插的亲情,还有男女主的爱情,只让人感受到了满屏的尴尬,所有的一切都有一种生硬而又强行搞笑,强行感人,强行夸张,强行让人接受的生硬感。
整部片子让人感受到了所有人的浮躁,喜剧不是摘抄,也不是浮夸,更不是尬笑点。
一个先天没有知觉,挨揍不疼却冒充高手的小混混(卢正雨 饰),一个人称女张飞的暴力少女(郭采洁 饰),一个醉心于织毛衣的过气大师(范伟 饰),一个只会做黑暗料理的美食大亨(蔡国庆 饰),一个可以用汤操纵情绪的当代孟婆(陈冲 饰),一个身患强迫症的日本武士(仓田保昭 饰),为了一本失传的秘笈,引发了一场绝世高手的爆笑对决。
及格线以上的无厘头式模仿致敬,剧情和人物设置上模仿《功夫》《食神》《破坏王》,表演上模仿周式风格,整体的布景也都大打怀旧牌,模仿8、90年代的风格(唯一和谐的嫁接,但只限于为制造几个笑点铺垫,你看不到类似《功夫》猪笼城寨对社会风貌的全景式展现)。
可以看出男主已经很用力用心在照搬周星驰的表演风格了,连讲话的节奏都是,但缺乏层次、代入感以及喜剧节奏的把控,影片开始约半个小时看到卢正雨才稍微不尴尬,加上一帮配角没有除了范伟(简直达叔2号)以外真的都有尬演嫌疑,造成表演撑不起剧情的窘境(笑点全靠剧情制造,演员表演拖后腿),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就不足。
当然,亮点也不是没有,至少看完后真的更喜欢郭采洁了,可爱,她的表演风格太适合这个角色了,这一刻紫霞、双刀火鸡、段小姐在她身上复活,真女神
卢正雨是我非常支持的年轻导演 有创意 也愿意磨东西 在短片里面就发挥自己非常难得的喜剧精神 这种精神既不太过浮夸也没有受到当前中国喜剧普遍屎尿屁的影响 反而有一种纯粹感 但是绝世高手作为一部两个小时的长片还是暴露出来导演自己对于电影节奏和内容把握的失败 但这种失败都仍旧是可贵的 可贵在虽然仍旧将性的擦边球带到电影当中作为笑料 却只是自我调侃而非性别玩笑 虽然故事发展过程中一度进入到对周星驰电影食神和功夫的模仿致敬 但是卢正雨自己的影像特色依旧十分抢眼 尴尬到冷的笑料 以及部分挑选的十分精准的演员角色(范伟老师和蔡国庆老师真是本剧精魂 )都让这个电影在局部上拥有一定的可看性 但这却不应该是卢正雨的合格作品 毕竟在叙事内容上的缺陷在一开始就暴露出来 而且夹杂在其中的一些笑料明显有让人硬笑的成分 远没有短片绝世高手中的淡然随意 有野心不是坏事 因为你确实有撑得起野心的才华 但仍然要重申的是 这个故事离完美真的还很远 绝世高手 仍需磨炼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
几年前看过嘻哈四重奏,对模仿周星驰的卢正雨有些许好感,总觉得无厘头搞笑后继有人,这次提前去影院看了,老婆看后说好尴尬,我说好失望。
全片最大的问题在于笑料和节奏感,笑料都是一种模式,可能星爷的电影看多了有防护体,本片基本97%的笑料没让我嘴角牵动;节奏感更别提了,赶着结束似的。
导演,片商给了你两小时了呀,你这么着急干嘛啦。
卢正雨,你让我失望,感觉还是比较业余的,一味的模仿实在让你困在了自己的牢笼里。
最后我要说,希望太大所以失望也大,我本是挺你的,要不然不会提前去看,如果你看到,请先伤心,然后反思,到底什么才是这一代观众想要的。
可以预想7月7号公映后豆瓣的评分会比变五惨多少,希望你挺住,当然你不是只为了票房的话。
看完片子后,觉得没有很差,也不是特好,但是作为一部喜剧片是及格的,我认为给7分(10分制)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一部模仿周星驰的电影,模板就是《功夫》,掺了些《食神》,。
我认为这部电影需要给予鼓励,周星驰类型的电影不是好拍的,之前那么多模仿周星驰的电影,拍的垃圾一样,还要蹭星爷的IP。
再厉害的人也需要模仿,但是我觉得卢正雨模仿的太执着了,简直把《功夫》copy了一遍,看电影的时候我无时不刻都在把卢小鱼脑补成周星驰演会怎样。
周星驰是很棒,但是只有一个周星驰,卢正雨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需要的是周星驰的传人,但不是周星驰本人。
最近去影院看了好几部电影,最令我感到惊喜竟然是一个处女座导演的处女作。
没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卢正雨是谁,不过一开头就扑面而来的周星驰式无厘头搞笑,挺意外的。
毕竟,不烦感,不尴尬,挺像那么回事。
导演的脑洞略大,生活中应该是个日漫爱好者,很多场景充满了浓浓的动漫风。
几乎每个人物都像是漫画中走出来的,非常鲜明、神奇和颠覆过往印象中的形象。
最令我大跌眼镜的是几个“熟人”,春晚嘉宾蔡国庆、金马影帝范伟、国民女神陈冲和日本武士仓田保昭。
我特别想问问蔡国庆,是不是欠导演一个亿?!
不然怎么会接这么魔性的电影,而是无限自黑,随时开玩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的梗。
熟悉星爷电影的人,一定看过《食神》和《功夫》,和膳集团的蔡老板就是集合了两者反派特点的新BOSS,残忍无情,唯利是图,看不起任何小人物,并且视如蝼蚁,恨不能将他们的自尊践踏成泥。
蔡国庆演这种角色,简直是推翻他家喻户晓的“送福”娃身份,有点突破自我啊。
画风分裂,充满了诡异的笑点。
当然,作为一个老年艺术家,奉献最大是仓田保昭老爷子。
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是那个《精武门》里武艺高强、不苟言笑的日本武士,但在《绝世高手》里,他和范伟一起被集体开涮。
他扮演一个有强迫症的快刀高手,跟黄龄、杨迪、柯达饰演的堕落街摊贩打赌时,把强迫症黑出了新高度!
那场戏是整场电影中笑点最密集、最流畅的一段,电影院里的人都笑翻了。
但是,并没有完!
跟范伟的那段毛裤戏,也超级精彩。
拿过影帝的范老师,贡献了一点都不油腻的隐士风。
面对东瀛“一秒男”的强势来袭,卖碟、卖惨、卖秘籍的范老师,拿着钩针轻松应战。
我都想象不出来,导演是怎么编出“毛线裤”这个神奇招式的!
脑洞大到上天,还捕捉到了星爷搞笑的精髓。
关于陈冲女神的出场后的表现,也超级颠覆和好玩。
老艺术家们,放下身份和节操,带着新人们把无厘头进行到底,承包了大量笑点。
电影总体风格上,有鲜明的港片印迹,剧情并不难猜,但细节处理上又充满了卢正雨式的转折,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作为普通观众来说,是一部看得见诚意和用心的合格喜剧。
最起码,卢正雨贡献了一部完全区别于当下内地导演所拍出的喜剧电影,它并非网络段子的集合,也不是多重巧合的卖弄,充满了说不清楚的认真。
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我跑到网上搜了一下导演的资料,发现预告片和改档期的小片子也骨骼轻奇。
我也因此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拿来分享一下。
比如,预告片里,有很多镜头,在正片里是没有的。
说明改档后卢正雨重新剪辑了成片。
前面提到了仓田保昭和范伟的比试,范伟有一段穿日式和服,做艺妓打扮的镜头。
预告片里的画面更多,成片里反而剪掉了一些没用。
怎么说呢?
就是在电影行业出现了众多圈钱之作之后,还有人在认认真真打磨着自己的作品,因为个人不满意,就推迟上映时间,坚持进行修改和调整的导演已经不多了。
所以,当我对《绝世高手》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卢正雨的执着和对电影及星爷的热爱。
或许这些老艺术家、老戏骨们,正是看到或感受到了导演的追求,所以,愿意用演技和形象反差提携和成全后辈。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被坏的风气改变,反而会因为好的风气变好,电影市场也一样,期待看到更多用心去拍电影的人。
学周星驰的表面却没有学习到周星驰的精髓,周星驰的电影让人自然而然的发笑,而这部绝世高手演技浮夸。
剧情抄袭。
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看的。
影评得了6点几分,哎,感觉高了。
、学周星驰的表面却没有学习到周星驰的精髓,周星驰的电影让人自然而然的发笑,而这部绝世高手演技浮夸。
剧情抄袭。
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看的。
影评得了6点几分,哎,感觉高了。
、学周星驰的表面却没有学习到周星驰的精髓,周星驰的电影让人自然而然的发笑,而这部绝世高手演技浮夸。
剧情抄袭。
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看的。
影评得了6点几分,哎,感觉高了。
、
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失败的模仿了。
我忍着恶心看完前十分钟,发现是真的难看,来到豆瓣发现评分竟然6分多,评论竟然有很多好评,我想是不是后面会比前面好看。
回去继续看了十分钟,实在是非常恶心,我感觉我就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
说实话,周星驰的电影在10年前20年前是很好看的,最近我也重温了好几部,以现在的审美来看,只能说还行,拍的好的也可以说好看。
这个绝世高手很明显在模仿周星驰的风格,不过那些梗都已经审美疲劳了,与我而言毫无笑点可言。
尤其是台词说的太差了,一点也不好笑,这种模仿,东施效颦都不足以形容,实在是太恶心了。
写影评真的是件挺纠结的事情。
像我这样的非专业群众,不能洋洋洒洒理论知识,不会诙谐风趣还自带干货。
在豆瓣这种高手如云,专业资深与利益营销齐飞,会心文笔共粗鄙之言一色的地方。
早已习惯了“拿来主义”,一向都只是“多看,少回,不写”。
只是这样“拿”的久了,心中还是会有一些惭愧。
毕竟那些供我娱乐休闲欣赏学习的或网络或荧幕上的影视作品的背后,的确是很多人春风秋雨的辛苦和成败昭然的压力。
想要表示一下“资瓷”,除了买票,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动动手写点什么帮助推广一下了。
所以,提前声明,纯粹个人想法,非专业不资深,说的不妥的地方,可笑可轻拍,谢谢。
————————————————————看“锦鲤”看的不早,是从三部曲的《绝世高手》开始的,当时觉得拍的挺好玩,但也没特别喜欢。
之后又找来了《四重奏》,看《四重奏》时才真正喜欢上卢正雨的表演风格。
再然后看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时,就是抱着看卢正雨“作品”的心态了。
至于他的相关信息,比如,他的大学生涯,他的电影梦想,2007年《鲁豫有约》和周星驰的那次“历史性见面”,也自然而然会去网上搜索查询。
这样下来,对卢正雨这个人也就从喜欢到有了一些了解,有了了解,自然也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最早喜欢卢正雨,是因为他那种“夸张反差”的表演风格。
虽然在多看了一些他的视频之后,我感觉他的想法中和他的作品里肯定不是仅仅只有“夸张反差”的。
但至少到目前,这种风格仍然是卢正雨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因为最鲜明,所以成了烙印,也成了指摘他最多的地方,“他就是在模仿周星驰,他就是周星驰的影子”。
在我看来,像归像,也的确有在模仿,但说影子就过了。
曾经有一次和人闲聊周星驰的时候,一人说到:“周星驰的电影就是好笑啊,他总是在好像最要正经严肃的时候就最戏谑搞笑。
”我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比如《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四大才子河边吟诗,《国产凌凌漆》里的反派和凌凌漆的第一次见面,《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临刑前说死妖精等等。
这些场景,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且无论是“一本正经”还是“胡说八道”都是平时的放大版,造成了一种很大的“反差”。
我不敢说这种“夸张反差”就是“无厘头”的特色精髓,但我确实认为这是在周星驰的演绎或导演作品中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而且好像这种风格或方式也并不是从周星驰才开始的。
制造“反差”是喜剧中制造效果的传统手段之一,在各种喜剧形式中运用的人很多,只不过就像说兵法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样,能随机应变而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人很少。
我至今记得《第十放映室》的专题节目里说:“香港无厘头直到遇见了天才的周星驰,才算是找到了最合适的烹调人。
”卢正雨是做喜剧的,使用喜剧中经常使用且经周星驰之手已经非常成熟的“反差”手段来制造喜剧效果是比较正常的。
对于一个在电影梦的成长过程中就将周星驰视作精神导师,在现实生活中更得周星驰亲自教育培养的新手导演,在自己前期的作品中呈现出比较浓郁的偶像风格也是比较稳健的。
更何况,卢正雨的“反差”风格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复制模仿周星驰。
正如之前所说,对于同样的传统经典喜剧手段,不同的人会用出不同的效果,有人用的尴尬无比,有人用的浑然天成,更为关键的是,高水平的电影人往往会在这些传统喜剧手段中融合进属于自己的特色。
比如许冠文的电影也制造“反差”,但是是冷着面的“反差”,是斯斯文文、慢慢悠悠、傻傻乎乎的“反差”,而周星驰的“反差”,无论从语言、表情、音调、场景、道具上来看都要夸张许多。
卢正雨的“反差”师承周星驰,却又不尽似周星驰,卢正雨长着一张比周星驰苦大仇深的多的脸,他的“一本正经”和“胡说八道”更夸大,且对立的也更直观,身体动作,台词语调,画面剪辑上也有着“锦鲤”的独特感觉。
我想正是因为即有传承又有发展,所以才会看见很多网友说“卢正雨是学周星驰学的较有韵味的一个。
”之前有看见一些文章和评论中提到“卢式无厘头”这个词。
其想表达的是卢正雨对周星驰的传承发展不只是在“夸张反差”的喜剧手段上,更是在“无厘头”这种电影风格上。
作为电影文化语境中的“无厘头”,肯定不仅仅是指百度百科中所定义的一种没有中心、偏离常规、胡乱随性的语言风格,而应该是一个包容概念,是文化内涵,思想追求,艺术修养,历史背景,现实环境,故事方式,,台词语言,商业考量,工业水平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除了夸张搞笑外,周星驰将小人物追求的核心思想,香港的本土文化的展现等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用了30年的时间,才有了“周星驰无厘头”的金子招牌。
而对于卢正雨电影,周氏电影因素存在多少,属于其自己独特的部分又存在多少,它们加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映,这最后的结果和“无厘头”电影是一脉相承还是另起一行?
我们在卢正雨以往的作品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又或者即便我们看完了其正式做电影的处女作之后仍然云里雾里。
对于一个新手导演来说,一切都应该还是未知。
就拿这次的《绝世高手》来说,我总的感觉就是“用周星驰的瓶子装了卢正雨的酒,但不是最好的酒”。
所谓周星驰的瓶子,就是故事的框架结构。
卢正雨这次用了《功夫》人设,《食神》的桥段,期间还融合进了很多致敬偶像的镜头,像《破坏之王》里的世外高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画桌对决。
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觉得我又看了一遍山寨的《功夫》《食神》或其他,相反,我感觉我看到了一个情节笑点都很饱满的新故事。
在每一个看似相似的地方,卢正雨都用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方式来填充。
比如堕落街虽然也有三高手,但杨迪、黄龄和柯达不但完全和城寨三高手气质内涵不同,而且还与自身的一贯特色结合的很好。
卢正雨饰演的卢小鱼也和高楼之上潇洒率性的史提芬周、马路街边苦善压抑的混混星仔相去甚远。
卢正雨这瓶新酒用了2年时间反复打磨,期间还邀请了赵英俊,开心麻花一块创作,为的就是故事和笑点即满且新,我觉得我看到了效果,因为几乎每个配角都很出彩,用一篇影评的话说,就是“倒是男女主角表现的很克制”。
至于有很多人说的这就是《功夫》+《食神》,我也没什么意见,毕竟导演自己都说了,他确实是用了电影中传统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要说对影片还有什么不满,当然还是有的。
第一:故事似乎缺乏深层次的内核。
电影里对男女主角对妈妈的思念,男主角心中的小人物正义感,老少两对的爱情的描写都有“轻飘”的感觉,还不够“醇厚”。
虽然我一直在笑,也觉得故事很好玩,但看完电影没有对人物和思想性的东西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周星驰的电影中无论是混混星仔、尹天仇还是至尊宝作为小人物的奋斗都在情感上让我们有认同和感同的地方。
而卢导当年四重奏里的“锦鲤”也比影片里的卢小鱼更加亲切和轻松。
好的喜剧肯定不仅仅是喜剧,好的喜剧往往更加注重思想和情感的内核,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话西游》和《喜剧之王》会百看不厌。
第二:表现方法还是有些癫狂过火。
可能是因为在取舍喜剧效果和艺术气息上无法很好的拿捏,太想保留“卢正雨风格”,太想用每一个背景和画面去传递信息。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表现方式,只能从个人审美的角度来说,当年看《功夫》的时候,周星驰穿着宽大的白色衬衫和灰色西裤,侧身抱着干净淡然的黄圣依,《只要为你活一天》的萨克斯前奏骤然响起,旧香港,人世浮沉,男女相知,人间美好都在那一个瞬间里了。
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其实周星星的成长离我们还是有段距离,当然我们看见他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就是星爷。
而卢正雨离我们要更近些,2007年他还在以草根身份颤颤巍巍的朝圣偶像。
十年的时间,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启了电影的生涯。
我并不是很羡慕他接触到周星驰并能在他身边学习的好运气,因为我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运气。
但我感谢他对电影梦想真正的坚持,有好几年的时间,卢正雨的贴吧和嘻哈四重奏的贴吧里都充斥着“锦鲤去哪了”“卢正雨最近都在干什么”的问题,当后来知道他跟着周星驰系统学习影视制作的时候,我的确很高兴卢正雨还是那个努力的“经理”。
用已经烂大街的话来说,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中国电影圈,能沉的下心,忍的了性是好事。
这种经典模板,年轻人是可以学习滴。
所以,有的时候喜欢一个演员或是导演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有才华而又肯勤用功,如此而已。
也希望卢正雨能一直如此下去,不要改变。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将来的中国影坛,一定会有这个导演的位置,我也明白,现在再来拍他的马屁已经错过了“相逢微时”的时机。
但是,咳,“你还说你不欣赏我!
”
喜欢这种一本正经搞笑的风格。之前还担心会像网剧,没想到电影感做得这么好。结尾出现“卢正雨导演作品”,莫名感动,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卢正雨:未来的喜剧之王。
周星驰的影子太浓重,但笑点密集,俗,但也有雅的成分
没有网剧那么纯粹,但是笑点至少比《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要高级。即使里面有些人跟全片的气质很不搭,但有日本食神和四大金刚的设定,依然弥足珍贵。问题就是太像周星驰,连女主一定要不好笑这点也模仿到极致。
有佳句无佳章,主线太弱,节奏混乱,旗袍妹妹和新佑卫门大叔好评,范伟好评
我们的广电能不能把烂片审掉一些,这种片子又浪费时间又浪费社会资源,干掉一点不可惜
还蛮喜欢卢正雨的脑洞,其中有几个动作/做菜的概念关联还是很妥帖有趣的。梗很多,怀旧感也不让人厌烦。动画的部分比较煞风景,不过整体还是非常有华语新cult的风格。更期待卢小鱼的邵氏风格。
想想食神再想想功夫,会舍不得给高分
偷偷为了今天JP姐姐的拥抱打一个高分好评,有才气和努力的创作人总是应该被欣赏的。
三星半。虽然看过去都是周星驰的影子。但有什么不好呢?
无厘头,穷尽所有可能、无限浮夸的恶搞。导演放很开,也很有特色(但缺少自我风格)。所以在这一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功夫》,看到《喜剧之王》,看到《食神》,看到《少林足球》,看到“周星驰”。但周星驰毕竟只有一个。
像是重看了一遍《功夫》的故事梗概,但粗糙和混乱的程度又像是买到了某种淘宝产的外贸尾单。
另一种意义上的恶棍天使。
多一星给堕落街,即便是这样“下等”的堕落街,当然也比真实版的做作。商业资本总是能被“爱”感化或战胜,而现实中真正封闭堕落街的力量,正是胁迫你不允许你谈论的力量,是你我都知道“爱”肯定战胜不了的力量,而它在这部电影中成了最终将商业装回牢笼里的“正义力量”。
笑劈
你国人从来没看过喜剧
全片搞笑不足,浮夸有余,大部分演员表演用力过猛,成片几乎离「摆渡人」就只有一步之遥,还好有仓田保昭,这个少数没被「周星驰化」的角色,却成了全片的唯一亮点。
这一部真的就是《食神》和《功夫》的新编吧,充满了港式无厘头,然而这种层次比较低的恶搞已经很难打动观众了。卢正雨没有自己的风格,模仿周星驰的痕迹太重了。
一种娱乐嘛,生活就是此刻,此刻看彼刻是娱乐,度过此刻是生活。
为说句心里话鼓掌。唯一一个笑点。剧本其实就是周星驰《功夫》的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