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也来看战争片啦,向大毛学习。
接触自己感兴趣的(๑><๑)在弹幕里被科普了另一部战争片——七武士,也想去瞅瞅啊。
还有一部电影好像是一镜到底,讲苏联历史的,也想看呐(ノಥ益ಥ)战争场面很厉害,就是对地方军人刻画并不够,基本一个敌军指挥人员都木有!
在B站看弹幕啥的全都是武器科普和军粉的撕,最后那秆机枪太酷了(。ò ∀ ó。)还有德军破坏战壕,活埋苏军那段,真的刷新偶的世界观!
一个遗憾,就是电影里没有德军制服特写。
再一句,这部电影不愧它的成本——200万美刀,很多武器据说都是尽力还原的。
战争真够残酷的,还有,为啥最后有六个活着的人?
不是说五个么?
电影背景是德国入侵苏联,德军推进到莫斯科近郊,苏军准备阻止的战斗。
苏军战斗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针对德国空军及坦克的优势,战斗前教员画草图讲解坦克构造,并做了坦克模型,让战士拉着坦克模型前进,战士在坦克前进时,躲在战壕里,等坦克过去后,用燃烧瓶进行攻击,战前的实际训练,保证了后续战斗中重创德军坦克。
开赴战场前,战斗动员讲话,营长讲话水平很高,不懂俄语,看了翻译的字幕,也足以令人感动,虽然只是平实的语言,但的确鼓舞了战士的士气。
"亲爱的同志们,红军战士们,你们让我钦佩!
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你们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侵略者闯进了的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战领莫斯科,占领我们祖国的心脏。
这里,是我们的,不是他们的。
我们的嘴唇都咬出血来。
我不信德国军队的神话。
在这里,他们的侵略会阻止。
因为你们驻守在这里,在抗击他们的侵略。
敌人会在这里看到,他们闪电战的破产。
因为我们的愤怒,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有不可战胜的精神。
献身的时候到了,为俄罗斯人的家园。
我们知道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知道我们将如何为她奋斗。
我们无法逃避。
克服恐惧吧,红军战士们,拿出勇气来。
敌人向着莫斯科推进,他们妄想占领全球。
海陆空全出动了。
但是不会踏过此地一步。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
兄弟们,历史将会写下,我们英勇光辉的一页。
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经无处退缩,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今天,全人类都在看着我们。
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保卫着祖国和人民。
我们将无愧于这个荣誉。
"战斗前的阵地准备,炮兵,重机枪,反坦克手、步兵的配置,战壕、防炮洞、假阵地。
战斗中的火力位置转移,战斗中的互相配合,体现了军人的专业素质。
面对强大的德军,顽强奋战,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但也不畏牺牲,达到了战斗的目的。
一部非常专业的军事电影,值得回味。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7年第6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
受制于低迷的经济状况,俄罗斯已无力重塑苏联时期战争片层出不穷的辉煌。
2010年—2015年,“战斗民族”终于一改俄罗斯战争片“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还不好”的窘迫局面,推出了相对精致的《布列斯特要塞》《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女狙击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年版)等。
2016年11月16日,俄罗斯战争片《潘菲洛夫28勇士》公映。
在将道具还原与战争场面特效推向新高度的同时,这部电影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舆论漩涡中……道具虽“假”效果“真” 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水平在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常识的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少挨“骂”,战争片不得不拍得越来越专业。
《潘菲洛夫28勇士》显然在道具与战争场面特效方面做了不少工夫。
制片方请来了军事历史俱乐部“列宁格勒900”的负责人阿尔乔姆·科金,作为电影的军事顾问,从卡累利阿地峡军事博物馆借来了二战时期的苏军军装,又从切尔诺戈洛夫卡军事技术博物馆借来了武器装备作为道具。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武器装备比较全面,包括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PPD式7.62毫米冲锋枪、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DP式7.62毫米轻机枪、M1910“马克沁”式7.62毫米重机枪、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燃烧瓶、RGD-33式手榴弹与RG-42式手榴弹组合而成的集束手榴弹、RPG-40式反坦克手榴弹、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与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德军重武器包括容克-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sFH 18式150毫米榴弹炮、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轻武器则只是点缀了MP40式9毫米冲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等。
受限于有限的道具,苏联时代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往往不太精确。
苏联制片方往往将所有德军坦克的道具都制成“虎”式重型坦克的样子,或1942年之前的苏军也装备了PPSh-41。
在本片中,虽然PPSh-41再次“穿越”到了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但作为“真身”的PPD也露了脸,其他武器装备的设置也很符合真实。
例如苏军步兵投掷燃烧瓶之前要先拉开导火索,反坦克枪只能射击德军坦克观察孔或发动机舱等薄弱部位才能奏效等细节。
观察仔细的军事爱好者,甚至能发现所有德军坦克的车载机枪,都是MG34,而不是1942年才可能出现的MG42。
此等毫不糊弄观众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实际上,拍好这些坦克进攻的场景,确实很不易。
无论是找来真正二战时期的德军坦克,还是重新制作能跑的铁皮道具车,显然成本都太高。
最终,道具组采用了计算机特效与模型拍摄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的坦克模型比例,从火柴盒大小,到1︰16,甚至1︰1的全尺寸木制模型,可谓应有尽有。
《潘菲洛夫28勇士》摄制期间,道具组工作人员使用坦克模型拍摄,并制造降雪的效果。
实景拍摄期间,片场的德军4号F1式中型坦克1︰1全尺寸木制模型。
其行走机构使用了绿幕,以便在后期进行计算机视觉特效的加工。
附近的其他坦克也使用绿幕制作。
“真实”故事实为“假” 在苏联时代,“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
根据苏联的宣传,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第316步兵师抵御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
在杜博谢科沃,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指挥第1075步兵团第4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官兵,与德军54辆坦克与大量步兵展开殊死搏斗,在击毁德军18辆坦克,击毙击伤800多人后,全体壮烈牺牲。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更是详尽地展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
克洛奇科夫手持反坦克手榴弹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之前,喊出的那句:“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震撼而深刻的印象。
这场战斗结束后不久,苏联《红星报》连续报道了这个英雄事迹,并详细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公布了28名牺牲官兵的名单。
他们的事迹在前线和后方迅速传播,成了鼓舞苏联军民抗击德军的偶像楷模与大无畏精神的象征。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甚至为28名官兵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没过多久,苏军就发现了这个“英雄事迹”并非真相。
参战的苏军官兵并非全体阵亡,而是有6人活了下来。
其中两人重伤被送往医院,两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一人在战斗中被炸昏,德军将其掩埋后,他又逃出墓穴,重新参加苏军;一人被德军俘虏后,设法逃脱,并回到被德军占领的家乡,参加了德军控制下的伪警察部队。
在苏军内务部的强迫之下,那个从墓穴逃脱出来的士兵,被迫承认自己是“冒名顶替者”,最后惨死于劳改营。
后来,斯大林也得到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实为虚构的报告。
然而,在苏联作为榜样的英雄事迹却是捏造的,无疑成了巨大的丑闻。
最终,这份报告没有公布于众,造假者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1966年,《新世界》杂志曾在此质疑“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伪,遭到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严厉批判。
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军事法官阿法纳西耶夫中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报告,真相得以天下大白。
实际上,第1075步兵团第2步兵营第4步兵连确实曾抵御过德军第11装甲师的进攻,但并非只有28人,而是有140人参战。
在当天的战斗中,全团击毁了德军9辆坦克。
这显然与苏军红色宣传机器颂扬的“潘菲洛夫28勇士”事迹相去甚远。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德军3号G式中型坦克与4号F1式中型坦克掩护步兵,向苏军阵地滚滚而来。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苏军步兵使用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枪,阻击德军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片段,在苏军步兵的冲锋枪扫射之下,德军步兵人仰马翻。
他们身后是正在燃烧的4号F1式中型坦克。
支持或批评?
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军民士气,国家宣传机器进行的宣传中,多少都会有些“虚”的成分。
即使是美国,也在著名的“硫黄岛插旗”照片中采用了“摆拍”。
但是,“潘菲洛夫28勇士”的“虚”简直过了头,达到了丑闻的程度。
这就使电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在俄罗斯引起了媒体与民众的激烈争辩。
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虚构的成分太高,但在俄罗斯国内,仍然不乏支持者。
实际上,这部电影最初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取的资金。
制片方通过众筹,为电影筹集了3474万卢布,俄罗斯文化部与哈萨克斯坦文化部也捐赠了资金。
最终,设计发行了大量军事类计算机游戏的盖金娱乐公司,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大量资金。
舆论的争议反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炒作效果,使这部耗资1.5亿卢布的电影,收获了3.84亿卢布的票房。
“潘菲洛夫28勇士”确为虚构,但这个虚构的故事也确实曾激励过苏联军民抗击德军入侵。
至于因此而选择“挺”这部电影,或是“反”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立场决定的了。
中国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或观众,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
然而,在史实的记载面前,仍然有人不肯相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就纯属是“苏粉”的一厢情愿了。
在国外,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平权是“政治正确”的表现,因此这部完全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的“纯爷们”电影,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歧视女性”的指责。
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观点,真是只能“呵呵”。
如果导演真把什么漂亮的“女文艺兵”或“女医护兵”硬塞进电影里,再与某几个男主角产生了八角恋爱,那这电影真就没法看了。
当然,即使不看政治立场的“挺”或“反”,这部电影也存在其他缺陷。
作为“战斗民族”拍的战争片,电影几乎没什么文戏。
从电影的30分钟开始,双方“一言不合就开干!
”分量如此足的武戏,显然会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但实际上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都觉得“意犹未尽”。
太早进入了高潮,后来反而难以为继。
从军事细节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可以作为军事科教片来看,尤其是苏军反坦克阵地的布设,反坦克炮与重机枪的位置,正好能打击来袭德军的侧翼。
但是,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却并不成功。
角色的刻画很平淡,人物性格不够突出,只有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英雄主义。
大敌当前之下,这些苏军官兵简直镇定得像机器,完全看不出来是临战之前才刚刚接受过反坦克作战训练的人。
德军官兵则完全沦落成了“匪兵甲”、“敌兵乙”的符号角色,愚蠢到迫近苏军战壕,也不知道投掷手榴弹,使这部电影带上了浓重的“抗德神剧”色彩。
当然,最“坑爹”的还是,这部120分钟的电影,看到最后才发现有长达16分钟的片尾字幕……
事先声明,没看过字幕版,听不懂俄语,靠着野生字幕君的帮助猜测对话的意思。
但实际上毛子压根没打算给你拍太多的人文戏。
影片一上来就是炮兵中尉教步兵排怎么反坦克,外加步兵团长(我猜的职务,但是看这光头如果加上希特勒的小胡子明明就是潘菲罗夫本人嘛)硬着心肠布置战斗任务。
毛子的观点就是不管会不会死,为了祖国都要去死。
反正都是死那还是赶快磨磨枪多拉几个垫背。
随后就是夜晚出发进入阵地。
毛子的美学这一刻表露无遗,天边的晚霞衬托年轻战士必然无果的爱情,清冷的月光反应出普通战士的心境。
甚至行军途中点烟没点着的插曲都隐现出年轻人的乐观。
当然影片的大头还是作战画面。
从简单挖战壕到布置火炮阵地,从通信兵架线到制作假阵地,这部片子每一个细节都和去年爱沙尼亚的小众电影《1944》一样,看得出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
而一部用心拍的电影,一部体现编剧导演用心的电影,哪怕它可能有这种那种缺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足够了。
反正对我这个不太懂电影艺术的普通人来说,看到毛子没弹药拿着斧头刺刀准备拼命的时候是揪心,突然M1910横扫德国兵的时候我激动地简直要跳起来!
这就是毛子,不怂任何敌人的毛子!
对于任何侵略者毛子只有一种回应:干!
潘菲洛夫师(摘自网络) 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功卓著的步兵师(近卫步兵第8师)。
以其第一任师长潘菲洛夫(1893—1941)命名。
1941年7-8月间,在阿拉木图市组建。
番号为第三一六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
编入西北方面军。
同年10月中旬调人西方方面军)属第十六集团军,参加莫斯科会战。
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抗击扑向莫斯科的德军。
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28名勇士阻击德军坦克壮烈牺牲,以潘菲洛夫式英雄载入史册。
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阵亡。
根据国防委员会决定,该师被授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
1944年又以解放列日察再获“列日察师”称号。
全师在苏德战争中共有1.4万余人立战功,33人获苏联英雄称号 。
油画作品 潘菲洛夫师全称为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列日察步兵师。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的1941年7、8月间,苏联红军总部在阿拉木图立即组建了这支部队,番号为步兵第316师,下辖步兵第1073、1075、1077团,炮兵第857团以及其他部队,全师当时主要以哈萨克人为主,齐装满员,全师约1.5万人。
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部队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调到莫斯科,立即投入战斗。
1941年8月末,调西北方面军,编入第52集团军,9月,以部分兵力在小维舍拉市东南抗击敌轮番冲击。
到10月10日,调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作战,并在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编成内参加莫斯科会战。
1941年10月15日,全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30公里地域首次投入战斗。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坐落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顷。
公园林木茂盛,景色秀丽,内有长明火、光荣纪念碑、军官之家等建筑。
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它是为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而命为现名建造的。
那场战斗结束后,这28位勇士全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公园是当地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假日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
因为是先看了《28勇士》,再看眼下热映的《八佰》,所以很自然的这两部战争片形成了比较。
前者只用了200万美元,后者花了5亿多人民币,据统计“用了300颗照明弹,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钱多,钱少,都能拍出好电影。
但是一部电影看过之后在脑海中能停留多久却是重要的。
28勇士是在6月份时看的,那几个士兵的样子到现在还活灵活现,他们讲的俏皮话你还想得起来。
《八佰》是前天看的,所谓的群像到今天却几乎是一片漫漶。
今天电影频道首播,又看了一遍。
坦率地说,我比在两个月前更加佩服安德烈·谢罗帕这位菜鸟导演了,他因为从童年时喜欢28勇士这个故事,长大后花了7年筹钱,拍成了电影,这部处女作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讶。
管虎导演也是很早被八百壮士的故事感动,花了10年拍成电影(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审片挫折)。
两位导演的不忘初心自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固然惨烈且可恶,可是拍摄战争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有大的不言自明的统一答案,具体到每一部,却又应该是千差万别。
《28勇士》可能会被类型片、商业片导演视为某些不懂规矩(比如轴线规则),但它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自始至终贯彻完成了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战争不仅是铭记痛苦和悲伤,更要铭记战斗英雄和胜利!
这在影片一开头其实用字幕标出了。
因而英雄是什么样的,就变得比历史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英雄更能激励今天极易陷入怠惰的我们,也更为重要。
在德军的印象中,28勇士所在的第316师是怎样的呢?
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说:“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那么如何展现让德军记忆深刻的坚韧顽强的俄军士兵?
影片开始时的气氛是居然是轻松的,除了军官们沉着的脸,士兵们说着笑话分析德军坦克的弱点,锯木头做木头坦克,夜行军讲故事,收集铁丝网,假装用裹脚布投降,用步枪打飞机。
等到40分钟后炮声一响,你就知道这群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统一的俄罗斯士兵在瞬间同仇敌忾,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在第一轮的战斗中以防守为主,躲炮弹,猫在掩体里,还有功夫嘲笑德军的炮击是交响乐、指挥糟糕等。
他们聊着家乡、土地、祖国、死亡等疑惑重重的大话题,却不影响装弹夹、做鸡尾酒瓶炸弹的军事动作,更不影响后面坦克逼上来时的奋力还击。
两人一组的反坦克枪士兵阵亡了,旁边的士兵拿起武器说了句“这玩意怎么用啊?
”接着就射杀成功,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有些得意。
编导这种幽默地自嘲和处理死亡的态度,可能正是这些士兵让德军害怕的原因,而这样的勇士也足以让他们的后人敬佩。
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如何实现逻辑自洽?
非战争场面也是重要的。
第一个镜头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房屋、小河的夜晚,远处有一条黑森林,天边有隐隐的霞光(字幕标示1941年11月14日),第二个镜头是教堂和农舍。
然后是凌晨动员,黎明出发,夜行军,炮击的阵地,一个士兵还傻呆呆地看着炮击后的土地,担心不能种庄稼了。
全片空镜很少,全景不多,但营造的俄罗斯广袤、美丽的大地意象已经成为28勇士们努力捍卫的家与国。
那些打在俄军士兵脸上和身上的光带着强密度,衬托出英雄的光辉轮廓,却又是自然的。
一位菜鸟导演为何成功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不能忘了,他是站在半个多世纪来、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精神脉络上的。
仅就历史而言,1941年的6月到11月,有3部电影分别表现了三场与莫斯科相关的战斗,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1985),7月的《布列斯特要塞》(2010),11月14日凌晨到16日中午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而《28勇士》相当于是把《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局部放大,并且直接取了“我们身后是莫斯科”这句台词。
有源头活水,加以主创的智慧和努力,成就了本片,包括影片的配乐带动节奏和情感也恰到好处。
《八佰》当然值得一看,它要解决地是中国的民族情感表达。
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视觉奇观吗?
它的来龙是什么?
去脉是什么?
与中国战争电影的关联是什么?
似乎还没有理清。
它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你记住了什么?
如果是那句“战争背后就是政治”,岂不是令人沮丧。
《八佰》不缺钱,不缺技术,它缺什么呢?
中国电影人看看这部低成本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没有坏处。
我就想知道豆瓣里那本片唯一的女演员到底出演了什么角色我就想知道豆瓣里那本片唯一的女演员到底演了什么角色我就想知道豆瓣里那本片唯一的女演员到底演了什么角色我就想知道豆瓣里那本片唯一的女演员到底演了什么角色我就想知道豆瓣里那本片唯一的女演员到底演了什么角色………………………………………………
本文转自中华网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军迷朋友都对前苏联在1985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印象深刻,这部传世巨作全景反映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交战历程,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希特勒在签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发出的蛊惑人心的狂妄宣言,斯大林在十月阅兵前夕发表的鼓舞士气的经典演讲,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一位苏军指挥员在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前讲出的豪迈遗言:“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充分展现了苏军将士誓死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首都的英雄气概。
俄罗斯战争新片《潘菲洛夫28勇士》的宣传海报,该片以卫国战争这一电影片段是有历史原型可循的,它源于在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迹。
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激烈战斗中,来自第316步兵师第1075步兵团的28名指战员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坚守阵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均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由于第316师后来以其师长潘菲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这一英雄群体被称为“潘菲洛夫28勇士”,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播,成为战时激励斗志的楷模,战后更是写入教科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2016年,俄罗斯人再次将其搬上荧幕,新片《潘菲洛夫28勇士》将在11月底公映,并将引入国内院线播放。
以此为契机,笔者收集资料,为准备观影的朋友们扒一扒这段战地传奇背后的故事。
俄罗斯战争新片《潘菲洛夫28勇士》的宣传海报,该片以卫国战争驰援首都1941年9月底,德军在取得了基辅合围战的惊人胜利后,将主力集中到中央战线,集结了3个集团军、3个装甲集群,超过190万人的兵力发动代号为“台风”(Operation Typhoon)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Vyazma-Bryansk)完成了新的双重合围行动,消灭了大量苏军部队,并趁势推进到距离莫斯科仅有100~120公里处,之后暂时转入防御,以补充战损,积蓄力量,准备对莫斯科发动最后的突击,以期在红场上结束1941年的战役。
为了加强首都地区的防御力量,苏军最高统帅部调集增援兵力强化莫斯科周边接近地的防御,第316步兵师就是在这时被调到莫斯科前线的。
第316步兵师并不是战前苏联陆军的常备师,而是战争爆发后在中亚军区紧急组建的动员师。
该师于1941年7月12日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Alma Ata)组建,下辖第1073、1075、1077步兵团,第857炮兵团和第597工兵营等单位,其兵员主要来自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加盟共和国,首任师长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军事委员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潘菲洛夫少将(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
第316步兵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的画像,他在1941年11月1潘菲洛夫于1893年1月13日生于萨拉托夫的彼得罗夫斯克(Petrovsk),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革命时期加入红军,在内战时期曾在著名将领恰巴耶夫(即夏伯阳)指挥的第25步兵师中历任排长、连长,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3年毕业于基辅联合军事学校,后历任营长、团长,参与剿匪作战,从1938年担任吉尔吉斯共和国军事委员,1940年晋升少将。
从他的从军经历看,潘菲洛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和意志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第316步兵师在8月1日举行了成军宣誓仪式,经过短期训练后于8月中旬开赴前线,在8月底抵达诺夫哥罗德的博罗维奇地区(Borovichi),与进攻列宁格勒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打了几次遭遇战,后于9月8日编入第52集团军预备队,在后方度过了一个月时光。
10月11日,第316师被调入入西方面军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Konstantin Rokossovsky)指挥的第16集团军,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Volokolamsk)约41公里长的战线。
当德军在10月中旬发起猛攻时,第316师经历了艰难的战斗,在德军的压力下向莫斯科方向撤退并建立了新的防线。
1941年冬季,向莫斯科前线开进的第316步兵师的部队,该师英雄传奇1941年11月16日,德军第46装甲军向第316师的防线发起猛攻,其中第1075团的阵地是德军突击的重点,而“潘菲洛夫28勇士”的战斗就发生在这一天。
根据苏联宣传机构的报道,当天第1075团第4连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指战员在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Vasily Klochkov)指挥下,坚守在杜博谢科沃村(Dubosekovo)附近的阵地上,当时他们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却要面对德军坦克的集群冲锋。
报道称当时德军在该连阵地前集结了54辆坦克及大量步兵,向克洛奇科夫率部防守的地段实施轮番进攻,而28名苏军战士就是凭借少量反坦克武器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
第1075团第2营第4连见习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上尉的画像,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对这场战斗做了重点展现,克洛奇科夫在德军坦克逼近时向战士们进行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动员:“小伙子们!
20辆坦克小意思,我们每个人还分不到一辆呢!
”苏军战士们将德军坦克放到近距离,用反坦克枪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向履带里塞进手榴弹,将燃烧瓶投到坦克引擎盖上,使用一切能用的手段瘫痪德军坦克,并与逃出坦克的德军坦克兵展开近身搏斗,很多人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克洛奇科夫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说出“背后就是莫斯科”的经典遗言,手持手榴弹扑向冲进阵地的德军坦克。
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克洛奇科夫和他的部下总共击毁了18辆坦克,给德军造成800余人的伤亡(后来歼敌数字改为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改为大部牺牲)。
反映克洛奇科夫上尉率领战士们与德军坦克英勇搏斗的画作。
据报道关于11月16日杜博谢科沃村战斗最早的新闻报道出现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Izvestia)上,该报前线通讯员伊万诺夫在(Ivanov)题为《战斗中的近卫第8师》(第316师于11月18日改称为近卫第8步兵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次战斗,文中提及防守第1075团左翼的一个连在遭到德军包围的情况下奋勇作战,击毁德军坦克9辆,并使3辆坦克起火,成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并未出现克洛奇科夫等人英勇牺牲的情况。
11月27日,国防人民委员部机关报《红星报》(Krasnaya Zvezda)刊发了战地记者瓦西里·科罗捷耶夫(Vasily Koroteev)撰写的《莫斯科战役中的近卫军人》,文中首次提到了潘菲洛夫师的28位战士击毁了18辆坦克,最后全体牺牲的伟绩,报道还声称这些战士们在阵地前还击毙了一名试图向德军投降的胆小鬼。
次日,《红星报》又刊登了由著名作家、编辑部主编亚历山大·克里维茨基(Aleksander Krivitsky)撰写的社论文章《28位英雄的遗愿》,对这次战斗做了详细描述,并声称所有牺牲指战员的遗体都安葬在杜博谢科沃村的集体墓穴中。
1942年1月22日,克里维茨基撰写的一篇题为《为了28位陨落的英雄》的随笔文章刊登在《红星报》上,文中提及了克洛奇科夫的最后遗言:“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文中还声称这个英雄群体的最后一位幸存者伊万·纳塔罗夫(Ivan Natarov)在野战医院因伤牺牲前描述了他们的战斗情况,在这篇随笔中还首次公布了28位勇士的名单。
报道“潘菲洛夫28勇士”的两位新闻工作者科罗捷耶夫(左)和克通过《红星报》的连续报道,“潘菲洛夫28勇士”的事迹迅速在前线和后方传播开来,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创作作品,对他们的英勇奋战和牺牲精神进行讴歌颂扬!
1942年7月21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追授克洛奇科夫以下28名官兵“苏联英雄”称号,此后“潘菲洛夫28勇士”就被树立为受到全体苏联军人和苏联公民崇敬的英雄楷模。
1942年7月21日,“潘菲洛夫28勇士”被集体追授“苏联英真假虚实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的顽强战斗和英勇牺牲令人惊叹和感动,但只要略有军事常识的人稍微研究一下这场战斗的兵力对比,就会感到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夸张了。
很难想象,28名步兵仅依托野战工事,凭借少量反坦克武器能够抵御54辆德军坦克和大量伴随步兵的进攻,并能击毁其中三分之一的坦克!
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实性主要存在四个疑点:首先,按照惯例前线官兵的立功表现应由基层指挥员逐级上报并加以核实,至少也要得到友邻部队的证实,但是在这一事件中,无论是第4连所属部队的营长、团长,还是师长潘菲洛夫,或是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都没有接到相关的报告,他们几乎都是从《红星报》上获悉这一英勇事迹的;其次,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并不是战斗的亲历者,但他们在报道中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连克洛奇科夫的最后遗言都一清二楚,这十分可疑。
尽管克里维茨基声称是从战士纳塔罗夫口中获知战斗详情的,但根据第1075团的记录,这位纳塔罗夫早在11月14日就已经牺牲了;再次,根据第1075团团长伊利亚·卡普罗夫上校(Ilya Kaprov)的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大约140名战斗人员,并非仅有28人;最后,克洛奇科夫等人在数小时内击毁了18辆坦克,这对于德军而言是非常严重的损失,但在德军方面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加以印证。
左为“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的纳塔罗夫,据说,他负伤后被送入实际上,在1942年3月“潘菲洛夫28勇士”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前,苏军内部就已经发现了报道的不实之处。
当时,苏军内务部门以“试图叛变投敌”的罪名逮捕了西方面军的一名士兵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Danil Kuzhebergenov)。
在审讯中,这位士兵声称自己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他被炸昏,随后被德军当作尸体掩埋了,但他设法逃出墓穴,并加入了一支骑兵部队。
调查人员发现科茹别格诺夫的确在第1075团第4连服役,而且参加过杜博谢科沃村战斗的其他人员也证实了他的身份。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敢于指出中央权威报纸的错误,内务人员强迫科茹别格诺夫签署一项声明,承认是为了逃脱惩罚才冒充牺牲的勇士之名,第1075团政委也写信称自己在上报名单时将名字搞混了。
在此之后,名单中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被改为亚斯加尔·科茹别格诺夫(Askar Kuzhebergenov)。
近卫第8师确有一位叫这个名字的战士,但师部记录显示此人于1942年1月入伍,不久即牺牲了。
可怜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以“冒名顶替和胆小懦弱”的罪名被投入劳改营,直到1976年去世也没有洗清“叛国者”的污名。
战后调查在战争时期,苏联官方通过拙劣的方法暂时隐瞒了《红星报》的失实之处,但在战后不久的一个意外事件让“潘菲洛夫28勇士”的疑问再度浮出水面。
1947年11月,哈尔科夫军事检察机关怀疑定居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坎特市(Kant)的伊万·多布罗巴宾(Ivan Dobrobabin)在战时有投敌行为,将其逮捕。
在审讯中,多布罗巴宾告诉调查人员他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他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被德军俘虏,后来设法逃脱,但他并未返回部队,而是回到家乡——处在德军占领下的乌克兰彼列科普(Perekop),加入了辅助警察部队,成为一名小头目。
1944年,当德军败退之际,多布罗巴宾逃离家乡,并重新加入苏军部队,在战争结束后移居坎特。
多布罗巴宾的供词得到了证实,他最后被指控参与反游击行动以及协助德国人强征劳工,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的伊万·多布罗巴宾(左)在战斗中被俘多布罗巴宾事件再度引起了对于“潘菲洛夫28勇士”真实性的怀疑,苏联官方随后展开秘密调查,军事法官尼古拉·阿法纳西耶夫中将(Nikolai Afanasyev)奉命主持这项调查,他设法询问了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包括当时的团长卡普罗夫、新闻报道的作者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以及《红星报》总编大卫·奥滕贝格(David Ortenberg)等人。
卡普罗夫承认尽管在杜博谢科沃的战斗极为激烈,但他没有听说报纸上所报道的战斗事迹。
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面对军法官的询问,最后承认“潘菲洛夫28勇士”是他们虚构的,并交待了整个报道材料产生的过程。
负责调查“潘菲洛夫28勇士”真伪的军事法官阿法纳西耶夫中将(1941年11月24日,科罗捷耶夫前往第16集团军司令部采访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在那里他遇到了近卫第8师政委谢尔盖·叶戈罗夫(Sergei Egorov),后者告诉他该师有一群战士面对德军54辆坦克的进攻战斗至最后一人,他们还处决了两名意志动摇的投降份子。
这位政委说他当时并不在现场,而是从师里其他政工干部那里听来的,因此不知道有多少人参战,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叶戈罗夫建议科罗捷耶夫以此为素材撰写稿件,在报纸上进行宣传。
由于前线局势吃紧,科罗捷耶夫并未深入基层部队了解详细情况。
在返回莫斯科后,他与总编奥滕贝格提到了叶戈罗夫提供的新闻素材,后者认为值得报道,并询问有多少人参加了战斗。
科罗捷耶夫随意地说有30人,包括2名意图投敌份子。
奥滕贝格认为两个叛徒也太多了,因此科罗捷耶夫最后成文时减为一个。
28位勇士的故事就这样在《红星报》的总编室里诞生了。
11月27日,科罗捷耶夫关于近卫第8师作战情况的报道文章刊出,文中首次提及了“潘菲洛夫28勇士”。
11月28日,编辑克里维茨基撰写社论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
表现“潘菲洛夫28勇士”坚守阵地的油画,从画中可见他们使用反1942年1月,在杜博谢科沃的德军被肃清后,克里维茨基根据奥滕贝格的指示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以收集资料使他们的虚假报道看起来更真实,当时包括团长卡普罗夫、团政委阿赫梅特汗·穆罕默德雅罗夫(Akhmetzhan Muhamedyarov)和第4连连长帕维尔·古尼迪洛维奇(Pavel Gundilovich)陪同前往。
当地村民收容了6具苏军官兵的遗体,其中包括第4连见习指导员克洛奇科夫,于是他就自然成为28勇士的领导者,此外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还为克里维茨基指明了一处集体墓穴的位置。
根据克里维茨基的要求,穆罕默德雅罗夫和古尼迪洛维奇从第4连阵亡及失踪人员名单中挑选了28个名字,这样“潘菲洛夫28勇士”就有名有姓,言之凿凿了。
这次实地察访为克里维茨基在1月22日刊发的随笔提供了新的素材,并让这个虚假的英雄传奇最终成形。
至于克洛奇科夫的遗言,克里维茨基在战后调查时承认那是他的个人创造。
科罗捷耶夫和奥滕贝格都对军法官强调,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鼓舞前线部队的士气。
随着调查的深入,阿法纳西耶夫中将还发现在“28勇士”中除了科茹别格诺夫和多布罗巴宾外,还有4个人没有阵亡,其中2人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2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
1948年5月10日,阿法纳西耶夫向苏联总检察长递交了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给出的结论是“潘菲洛夫28勇士”完全是子虚乌有,是纯粹的编造虚构。
阿法纳西耶夫的报告也被送给斯大林、日丹诺夫等党政高层领导审阅。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极为令人难堪的事实,一个被广泛宣传的英雄典范居然是捏造的,这无疑是严重的丑闻。
出于很自然的原因,这份报告被束之高阁,不予公诸于众,所有造假者也未被追究责任。
表现“潘菲洛夫28勇士”坚守阵地的油画,从画中可见他们使用反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苏联官方不容许任何对“潘菲洛夫28勇士”的质疑。
在1966年2月,《新世界》杂志(New World)刊登了题为《传奇与事实》的文章,首次公开对“潘菲洛夫28勇士”提出疑问,结果遭到来自苏联最高领导勃日列涅夫(Brezhnev)个人的严厉指责,他认为这是对“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的英雄历史的诽谤”。
在苏联各地仍然以各种形式纪念28勇士,包括雕像、绘画、诗歌、影视作品等等,关于他们的故事也一直保留在学校教材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各种档案材料的解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真实性的争论再度出现。
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在其官网上公布了阿法纳西耶夫报告,这表示俄罗斯官方已经承认“潘菲洛夫28勇士”是虚假的。
战斗实况既然“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并未真实发生,那么在1941年11月16日,第316师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战斗呢?
后人根据战时资料对当日的战况进行了重现。
当1941年11月中旬德军在莫斯科西北郊发起新的攻势时,第316步兵师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8公里的杜博谢科沃地区,防线正面宽度为18~20公里,其左翼为第126步兵师,右翼为莫斯科步兵学校的学员混成团。
在11月16日向第316师发起进攻的德军部队是第46装甲军第11装甲师,其目标是为两天后的另一次攻势夺取有利的出发阵地,而在当天德军计划占领杜博谢科沃以北8公里两处村庄的结合部。
第11装甲师组成两个战斗群向第1075团的阵地实施首轮攻击,在该团左翼第2营的阵地正面,德军投入了一个得到炮兵及步兵加强的装甲营。
1941年11月,德军装甲部队穿过茫茫雪原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第1075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曾遭受严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但在新的战斗之前该团已经得到了补充。
据团长卡普罗夫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120~140人,约占编制员额162人的80%,可以视为具备完整的战斗力。
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并不清楚,按照编制该团编有一个装备4门76毫米团属野战炮的炮兵连和一个装备6门45毫米反坦克炮的战防炮连,但有证据显示该团在11月16日的火炮装备情况与标准编制差别很大,当天该团配备了2门76毫米M1927型野战炮,数门M1909型76毫米山炮和1门法制Mle 1897型75毫米野战炮。
所有这些火炮的反装甲能力都很差,76毫米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仅能穿透31毫米装甲,而山炮和老式法制野战炮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
第1075团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装备数量不明,目前可知的是在当天第316师全师仅有1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个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小组,据从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看,该团在抵御德军坦克集群冲击时难以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而一线步兵能够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威力。
当时该团仅装备了11支14.5毫米PTRD反坦克步枪,其中第2营配备4支,此外还有手榴弹、RPG-40型反坦克手雷以及自制的燃烧瓶。
PTRD反坦克步枪的威力相当有限,仅能在近距离击穿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而对坦克正面装甲几乎无能为力。
至于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及燃烧瓶等近战武器都需要非常接近目标才可能命中,而且杀伤效果也很弱,往往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实战表明,被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很少。
综合上述情况,第1075团虽然兵员尚算充足,但反坦克能力相当薄弱,很难抵御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战局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座散兵坑内,两名苏军战士操纵一在11月16日清晨,德军坦克部队向苏军前沿阵地进行了火力侦察。
据卡普罗夫团长回忆,仅在第2营阵地正面就有10~12辆坦克,但在第4连阵地前有多少坦克他并不清楚,前哨战的结果是德军在第1075团阵地前损失了5~6辆坦克后撤退了。
不久,德军投入了预备队,向第1075团发起全面进攻,经过40~50分钟激烈而残酷的战斗,苏军的防线被突破。
卡普罗夫从团部赶到前沿,亲自收拢幸存的官兵向新的阵地转移。
在这场防御战斗中,古尼迪洛维奇大尉的第4连损失最为惨重,全连140人仅有20~25人幸存,该团其他连的损失相对较轻。
苏军未能守住杜博谢科沃地区,当地被德军占领,直到12月20日才被苏军收复。
根据苏军战报记录,在11月16日当天第1075团总共击毁了9辆德军坦克,这个数字仅为报道中“潘菲洛夫28勇士”击毁坦克数量的一半,还是全团的战果。
1941年冬季在冰天雪地里与德军顽强战斗的苏军战士,他们为保从11月16日到20日,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的第316步兵师及其他苏军部队遭到德军2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的攻击,并逐步向莫斯科近郊撤退。
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第316师的顽强战斗给德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迟滞了德军的推进,消耗了德军的进攻力量,当德军先头部队遥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塔时,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第316师蒙受了巨大的牺牲,全师伤亡9920人,其中3620人阵亡,6300人受伤,换而言之,该师组建时征召的首批官兵几乎伤亡殆尽。
第316师的坚韧顽强也让德军印象深刻,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提到了第316师:“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
1963年苏联发行的潘菲洛夫将军诞辰7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右第316师的浴血奋战得到了苏联领导层的高度赞誉。
11月17日,斯大林批准了国防人民委员部关于授予第316师“近卫军”称号的报告,该师随后更改番号为近卫第8步兵师。
11月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在战斗中阵亡,他之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11月23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决定以潘菲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近卫第8师,这是苏军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以指挥员命名的师级部队之一,另一个就是潘菲洛夫曾经服役的第25步兵师“恰巴耶夫师”。
虽然“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潘菲洛夫师官兵的牺牲精神和卓越战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值得俄罗斯人永久的缅怀。
今日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的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这
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
在中国的《八佰》上映之际,CCTV6播放了俄罗斯2016年制作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
两者故事类型相似,都是困守堡垒抵抗侵略者。
二战时期,潘菲洛夫上尉率领步兵誓死抵抗德军,成功狙击德军坦克部队。
这是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段壮烈的史诗篇章。
至于真相如何,虚虚实实,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资料、研究判断。
不是一直说莫斯科保卫战是“一个冬天的神话”么。
因为是在冰天雪地展开战斗,所以看此片视觉上会有奇观的观感。
但可能是语境差异,本片并没有唤起我更多的共鸣。
战争场面宏大,但人物并没有塑造得很好,德军显得也太傻逼了。2.5星。(20170623,成都和平电影院)
就是干,硬干,没废话
毛子的主旋律电影,打德军跟割韭菜似的
不及《莫斯科保卫战》中的片段远矣,尽管拍摄技术、画面啥的在进步,掩盖不住电影内涵的浅薄另外。。。可能是曼德拉效应显现,印象里28好汉是都阵亡了的,没想到竟然还有幸存者,所以结尾的时候难怪我摸不着头脑
20190720看的,特燃。
五星,真实,朴实,考据,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大发威力的武器,死得平平凡凡。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虽然这28人的英勇事迹是否真实存在过尚有争议,不过即便用谎言来揭示战争的真相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说这个故事是红军同仇敌忾保卫莫斯科的缩影,无处可退的破釜沉舟实实在在被写入了历史。片中没有一味去煽情,击退德军的不单是勇气更是巧妙的战术专业的战壕,值得战争片借鉴。
在中国的《八佰》上映之际,CCTV6播放了俄罗斯2016年制作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两者故事类型相似,都是誓死抵抗侵略者。
最亮眼的是哈萨克人
导演一直试图寻找当年的那种情怀和壮烈感,单纯的依靠布景、定影、战火效果太单薄了
实际片长108分钟左右,前半小时的铺垫戏和聊天因为字幕质量的缘故很是影响观感。几乎占去电影篇幅一半时间的战斗戏份实在NB,虽然排场不大但非常壮观。更为壮观的是片尾滚了整整10分钟的3万赞助人名单。
不是军事迷。受不了正面对垒争分夺秒的枪战时刻还停下来说说废话感叹一番的场景,很多地方非常像国产抗日片。豆瓣的电影怎么说呢,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评分系统下,高分不一定优秀,低分肯定恶劣。
坦克太傻了。
就一小片阵地能拍这么长时间。
给简中精苏伤痛文学补星好吧
前二十分钟一直在说话,不耐烦了,往后拖着看了一下。
还行,。6.8
细节满分
德国人要是就这智商42年就得被反推回柏林
前面半个小时演的都很慢,后面的就是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