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感觉整部电影看下来觉得牵强的地方有很多就说那个强奸犯吧 明明很富有 何苦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失去自由进入精神病院 就算是一时起意 也没必要那么草草处理掉小女孩的尸体吧 说明明显智商不够啊 好吧 从第一个被杀的开始 那个 后母 啥也不说 活该被杀第二个是那个女的 挺婊的 无话可说第三个男的 和第二个一样 都是比较渣的人 这个就不说了 也算该死第四个 那个胖子 我感觉其实略无辜 最后到底是死没死啊 应该没死按影片想要叙述的 貌似出车祸也是 胖子的错 惩罚是断了老二 可能一定程度上也算让他死了第五个 司机 我觉得可很无辜 只能说编剧这块很扯 一个正常人假使带了一个小女孩没钱 明显是要送到父母那里(小女孩既然打车肯定就是知道家在哪啊) 这样你才能拿到钱啊!
把丢路边是几个意思?
脑子秀逗?
实在想不通。
然后就是再不行也把小女孩带出荒芜区啊 毕竟你自己也要出来不是么 所以我觉得司机这里真的很牵强第六个是律师 从律师的言语上看 本身就是个渣 无话可说最后是强奸犯 他停到路边帮小女孩 其实我感觉强奸犯最初并没有那个意图除非他是惯犯 一般情况下 你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女孩挺孤零零的 难道第一反应是诱杀?
这期间影片没有做过多描述 好吧几乎没有任何描述 。
我感觉这期间必然发生了什么 小女孩是当天走失当天被杀 当天被发现 其实强奸犯遇到小女孩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好吧这我没有看太仔细)想表达的就是其实这里也很牵强。
他如果着重描写一下强奸犯和律师的无耻 可能会让影片更畅快?
(个人意见)最后的最后我觉得最直接导致小女孩悲剧的其实是她妈她妈在平常的交往中难道就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么??!!
还把孩子委托给她!!
难道不是自己的问题么??
所托非人难道不是自己造成的?!
然后车祸事件处理那么久?!
久到都到晚上了都没有去找自家孩子??
这块也很牵强啊 额 。。。
片子中牵强的地方有些多 有些事完全无法想象怎么就能那么发生了 所以?
(忘了说啥了)就那么看吧、、、
从这个结果看法律似乎又是公平的了,你是精神病,你杀人了,也不必偿命。
那我们是不是该拍手叫好,法律仍然公平?
我看到的是1.法律有漏洞,在这个漏洞被补上前,漏洞可被重复利用。
可怕的是法律不止一个漏洞,这些漏洞连起来我们称之为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可来回跨越。
2.有能力跨越灰色地带的律师往往很贵,这一条件筛选了普通人很难跨越灰色地带,即法律实际上限制的是大多数人,少数人限制不大甚至一定条件下可视为无物3.近期内没有更好的取代法律的手段曾几何时我听人说过“只要是人造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完美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法律这个东西诞生于神圣的古罗马,法律诞生之初有这么一条“如果一个人砍断了你的手,那么你也可以选择砍断那个人的手”。
我希望女主生活在神圣的古罗马,我更希望她的女儿没有死,那么也就没那么多人死了
《奥罗拉公主》,封面的短发女子清秀冷漠,精致的银色面具握在手中。
奥罗拉公主,曾经爱的昵称,后来血腥复仇的名义。
影片一开始的利器刺杀,鲜血洒满,刺穿手掌,扎入头顶的画面,一下一下那么多的愤怒。
最开始以为女主角是因为有缺失的童年,而心存对社会种种不公平和丑恶的痛恨,采取极端方式来宣泄或维护心里的正义;后来才知道,在怎样的人性残忍、事态冷漠、阴暗不公里她失去了自己六岁的女儿,甚至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
“我的女儿,才六岁,清早被人发现丢弃在这里,赤裸着身体,和这些垃圾一起。
而那个人却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而当年替报告辩护的律师说的话残酷却现实:法律,是可笑的。
强奸、凶杀、抢劫,这些事情自古就存在。
因为人们界定它们为犯罪,它们才是。
那么,如果法律的公正可以被金钱和权利蒙尘,奥罗拉公主只得自己复仇。
伤害、痛苦,这些都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怎能容忍被轻视和践踏?
哭喊着:爸爸,我怕!
我怕!
几近疯狂的她把自己和女儿恍惚融为一体。
逼出眼泪,能逼出众人内心的良知么?
六岁的小女孩,那样矮小稚弱地迷失在汉城街头,被从出租车赶下后,独自哭泣着穿过漫长的车行隧道。
墙壁有黄色的灯光,身边车川流不息,心里只有无助和恐惧,而那个唯一为她停下的人不是帮助她,而是将她带入死亡。
“她大概1.60米,大眼睛……她看起来很善良。
”身为警察的前夫说。
她确实曾是温婉的女人,带着女儿过甜美安详的生活,长发温柔地束于脑后,笑起来发自内心。
后来,她留短发,仍温柔地笑,甚至更魅惑,却眼神黝黑难辨。
她永远善良,而善良之人的反抗,因为对罪恶的憎恶,自身力气的微薄,更加竭尽全力、不留退路。
映射血色的利刃,她承担了多少痛苦和愤怒,亏欠她的人通通都要偿还。
我当时看哭了,我问亲爱的妈咪,我被人害了你会为我杀人吗?
妈咪瞪了我一眼,但我知道,一个母亲的深沉博大,战胜一切的爱,以及当这爱变成了仇恨绝望、自责歉疚的时候的那种痛苦。
可怜的小公主啊,那些人的冷漠阻碍,让你这朵美丽的小花过早的夭折,要怎样,才能消灭母亲心头不停啃噬着的恨意,除了喷洒的鲜血,凄惨的哀告,又如何能祭奠你那纯洁的灵魂。
可怜的小公主啊,母亲的眼泪已经留到干涸,心却在不断翻滚和疼痛着你最后时刻的无助,不化身复仇的利刃,又如何能以最惨烈的绝望来终结这仇恨。
孩子是天使,母亲是守护神,真希望世界上少一些悲哀的眼睛啊。
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
从子宫受孕开始起,肚子里的小生命,就在一点,一点地动着,一点,一点地长大着。
生孩子,是痛苦的,痛苦之后,看着怀里的的小一点,就那么一点点,浑身发红的皮肤,皱巴巴的皮,眼睛紧闭着,躺在怀里,小心脏在跳,小手蜷缩着……这是女儿,也是儿子,父亲永远感觉到不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疼爱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吸足了十个月的养分,也痛苦地折腾了母亲了十个月……当那个皱成一团,浑身发红的小可爱,一点,一点,长大了,会呀呀说话了,摇晃着身子,伸着小手,朝着母亲的怀里扑去,流着口水,嘴里口齿不清地叫着妈妈,我们看见的除了孩子纯真的笑之外,还有妈妈开心的眼泪,胸口那里,被孩子那一声一声地口齿不清地叫唤叫得很暖,很暖……单亲家庭,妈妈是最苦,也很知足,敏感的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她还有女人要负担起经济的压力,累的时候,女儿会靠过来,揉揉自己的双手,捏捏劳累的双肩……有的时候,女儿或许也会淘气得让人忍不住想要骂她,可是,当她哭的时候,挂着眼泪贴着自己的大腿时,作为女人的妈妈,心,会软,软到会抱着女儿一起痛哭……没有男人的家庭,女人会被其他的女人议论,没有父亲的家庭,女儿会被其他小朋友议论,夜晚,女儿乖巧地回到家,笑着对妈妈说学校的谁谁怎么了,谁谁谁又怎么样了,她笑得很开心,哄得妈妈也很开心……生日,即使没有父亲,还有妈妈在,妈妈的礼物,她的小天使快快乐乐地长大,这是当妈的愿望,却被一个自称精神病患者给杀死了……他说,他精神有病,精神有病的人,居然可以强奸六岁的女儿,知道把她扔在垃圾堆里,他的精神还真是病得不轻……垃圾堆旁,摄影机疯了,对着光着身体的女儿狂拍,路人,议论声一片,对着尸体指指点点,没有一个人,主动地脱下身上的外套为女儿披上……妈妈在垃圾堆外,哭了,眼泪一滴,一滴,一滴地落在臭哄哄的人杂声里,谁可怜?
谁同情?
时间会淡忘一切,当你我再次在十字路口相遇时,妈妈的笑容温柔地迷惑了一切,却那双曾经哄拍着女儿的小肚子睡觉的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世人都说她疯了,其实她并没有疯,她只是痛了,痛得想要喊出来,女儿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那块肉,现在已经发烂了,烂到骨子里都是仇恨的蛆虫在爬,如果不挖掉,妈妈真的会疯……鲜血、尸体,妈妈站在那里,冷漠地听着他们痛苦地呻吟,看着他们发臭,腐烂……天使在垃圾堆里,安静地,安静地停止了呼吸,人渣在酒池肉林中慢慢死去,鲜血染红了一片,妈妈的背影映在鲜红里,哭泣的眼泪,正在一点点地从魔鬼的表情里流了下来……
看了这部电影有很大的感触,一位失去女儿的可怜母亲为了报复那些害死她女儿的凶手,无论是对于她女儿的死有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的人都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令人寒颤……但是那个虐待孩子的后妈,那个尖酸刻薄不讲理的小三,那个背着老婆偷情的好色老总,那个猥琐恶心的烧烤店老板娘的屌丝儿子,那个为了利益拒绝搭载乘客的老司机,他们真的该死吗?
这些人并没有直接杀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缺少道德,没有人性,他们与小女孩的死都有关系,但他们在犯下这些错误的同时也不会料想到这些错误会害死一条人命,更不会想到一年后要拿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
如果要算起来,那些对小女孩视而不见的路人,那些没用伸出援手帮助她停下来的司机,是不是也算是凶手?
真正见死不救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见死不救,但又能怪得了谁呢?
在当今人们都习惯冷漠的社会,这些见死不救的行为层出不穷,或许我们也可能无意间害死了一条人命,这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有一个拿着刀片的欧若拉公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向你走来……
父亲母亲因为痛失挚爱而陷入疯狂,父亲却依然能平静地工作、生活。
他希望能成为牧师,能为失去的女儿祈祷,他把痛失所爱的痛苦、内疚都深埋在心底。
演员演得很平静,但他心里应该波涛起伏。
沉默的男人内心有太多纠结,他是一个警察,女儿却死于非命,凶手抓到了却逃过了惩罚。
面对社会的黑暗、法律的不公,他选择了逃避。
我开始想,女主角的复仇计划也应该包括这个男人,因为他的大意、他的工作第一,间接害死了女儿。
但她没有,也许是因为奥罗拉公主爱爸爸。
影片中反复播放的儿歌,稚气甜美,唱得是对爸爸的爱。
在前妻飞蛾扑火的复仇计划中,父亲终于不再逃避,奥罗拉公主在他心里复活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主张遭受不公的人都要成为凶手,只是现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有太多令人出离愤怒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希望,法律能够越来越健全,凶手不再逍遥法外,律师不再收受贿赂,奥罗拉公主的父母们能得到最后一丝安慰。
一个人的复仇毕竟是要付出生命地代价的,所谓杀人偿命,而法律不能再让好人受伤。
奥罗拉公主肯定也不希望父母为了个给自己讨公道而死去。
这样的代价太沉重。
受害者应该怎么说这些人呢?
受害者?
但他们同时也是帮凶。
虐待孩子的后母。
蛮横自私的“小三”。
好色狂妄的老板。
小气无情的的哥。
无理霸道的烤肉店老板的儿子。
他们都有缺点,但看起来都罪不至死。
但是,他们的小错误却起了连锁反应,一个又一个的人性弱点,导致了最后凄惨的悲剧。
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做一件小恶事,加起来就会导致大恶。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请改变自己,多一份小小的善良
《奥罗拉公主》,一部“悲伤且残酷”的女性复仇电影。
一段杀人情节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非常血腥。
我们都看到了杀人凶手的脸,一个美丽端庄却表情愤怒的女人,她用尽手段接二连三地杀死了五个人,其间险象环生,自己也差点被人杀死。
为什么一个柔弱的女人要这么做呢?随着故事的推进,真相渐渐揭开:郑顺贞原本是个和善的家庭妇女,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小孩,结果孩子最后被一个变态带走了,强奸杀害并抛尸于垃圾场,做母亲的随即就崩溃了。
她精心地部署了一切,不惜代价地和直接或间接导致小孩死亡的人进行周旋,并将他们一一杀死。
最后,她装疯进了精神病院,杀掉了那个因为装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变态,自己也自杀了。
电影很好看,但也让人郁闷,尤其是一段回忆的镜头。
往日那温馨的画面配上小孩子咿咿呀呀的歌声,再对比现今孩子悲惨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碎。
看到最后那个变态惊讶的脸,打死他也没想到竟然有人会这样为自己的孩子报仇。
所以说,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做母亲的,作为女人她可能是软弱的,但是为了孩子她可以很强大。
母亲一旦发怒了,后果很严重!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2005年的片子,无论是从叙事节奏还是结构上,依然可以打出四颗半星。
每场凶杀案都有一个引子,继母虐待女儿,小三欺辱送外卖的大妈,土豪的花心随性,小吃店老板儿子不务正业,出租车司机对客人的嫌弃不尊重,但直到律师案,我们才为之一惊,原来四位被害者真正的被害原因是这样。
正是这几位环环相扣的不善良才导致小女孩的死亡。
焦点聚集在垃圾场的哭诉,一场模仿女儿的哭诉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当观众都以为失去女儿之痛,为女儿复仇的母亲变成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后,奥罗拉顺利被送往关押精神有问题的羁押罪犯的场所,然后,她终于亲手结果了那位残暴的凶手。
原来,垃圾场模仿女儿的哭诉是为了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是有精神问题的,当然,心痛是真的,但目的也是真的。
结尾处,隐晦的表现了警察父亲对律师下手了,弥补了垃圾场律师没有死的遗憾。
完美的复仇终于结束了。
与人为善,善待遇到的每一个人。
奥罗拉公主,一个真正的复仇公主。
她6岁的可爱小女儿被奸杀后抛尸在垃圾场,于是小女孩的母亲郑顺贞展开了一场复仇计划。
把与小女儿的死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都杀了,包括虐待孩子同学的后母,为自己方便而任由孩子流落街头的奸夫淫妇,只因少两块钱而拒载孩子的出租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车祸还恶言相向的烤肉店老板娘的儿子,收受罪犯贿赂而无视法律利用辩护让罪犯逍遥法外的律师,以及,逍遥法外装成精神病人的罪犯。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公正。
我只是为了我爱的人。
”女主角绝望而诡异地哭泣道。
今天我就来谈谈人的心理应激机制,(出处---何少颖老师的课件,引用了心理应激机制和创伤期的分类,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哈)什么是心理应激?
范进中举,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头,狗急跳墙,奥罗拉公主的复仇。
而奥罗拉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心理反应。
因而她是有一定人格缺陷的。
人的心理应激机制一般有:1、选择性忽视。
2、选择性重视。
3、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
4.改变满足愿望的方式。
5、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6.蛮干、铤而走险。
奥罗拉公主的行为符合2,3,6。
她只重视女儿的死因,她的人生价值就是为女儿复仇,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我们应如何合理地把握心理应激机制并帮助这处在其中的人们呢?
首先,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隐瞒感觉,逃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
要让别人有机会去了解你。
在适当的时间,你需要把这心灵的最伤处的痛苦完全说出来,这时如果不解决干净,日后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等),都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所以要在合适的场合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让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其次,社会支持最为关键。
朋友和家人让其获得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而顺贞的社会支持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女儿的爸爸没有做到分担痛苦的义务,再加上如唯钱是图,不顾道义的律师,那些不尊重死亡的人们。
社会没有给予任何支持,还起了反作用。
做为一个社会支持,我们需要具备几点:同情心,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具体性,即刻性和面质。
同时:1,在创伤的前期做一个默默的陪伴者,避免武断地替当事人做决定,如给她递水和面包,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吃不吃由她自己决定,让其恢复自信。
避免过快地询问当事人的感觉以及说一些貌似爱心的空话。
如下:“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受难者的体验是撕心裂肺的,你这种轻飘飘的话会令他讨厌;“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死去的亲人是无可替代的,受难者会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你爱的人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受难者的看法;“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说这种话,是在帮助当事人主动遗忘悲剧,而这恰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源头;总之我们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
在灾难发生初期,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
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共同的亲历者,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
2,在创伤的二期,充当教师的角色,负责解释工作,将自己的灾难与别人比,给危险设定一定的边界,赋予行为以好的意义。
3,在创伤的三期,充当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可以让她再描述事件的经历,尽量让其把细节表达清楚,完善她的自我修复。
4,在创伤的最后期,充当牧师,这时就不必拘泥那么多细节了,可以与其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才可以说。
生命有一种倔强,内心有一种柔软,因为爱是全世界。
后面的情节设置还不错
非常好的片子~~~
复仇电影
有关复仇 。。。
还真是挺感人的,女主的演技很好,小萝莉也是又可爱又可怜,爸爸最后开始帮助杀人我还很没有原则的觉得做的对!
报复来得简单,伤痛却要根植
正宗韩国犯罪片
节奏很拖沓,毫无感染力,很没有韩国片的感觉。
开局还行,中后段乏力,格局也很小。导演刚转型,处于创作早期,明显不成熟。
有点失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的情感表达会不会太苛刻了一点。本质是个复仇故事。缺点在于,一来警察老公和杀人魔老婆之间的情感处理非常淡,甚至让人感觉这是选角的问题。二来开挂似的杀人魔老婆让人觉得不太真实,除了死法比较猎奇以外。三来主题探讨的内容虽然深刻,但事件和情节的组织不能指向所表达的情感(母爱的伟大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吗?)。四来观众虽然对主人公有一定情感认同,但最大的罪恶指向也没有表明(犯人真的是伪装精神病吗?女儿失踪当天的路人真的都应该死吗?),罪恶的屎盆子不知道往谁脑袋上扣,其实会形成迷惑。
漂亮的结尾
还行
露点了!
Hyeong-seong Jang很适合演这种角色。女儿遭遇不测,凶手却逃脱制裁,母亲选择以暴制暴,大开杀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625110震惊韩国的奇案,同一作案手法接连出现7次,凶手居然是她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178670血案背后的美艳杀人魔,只是一个母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9409805
相当直白粗糙地塑造了一个失心疯的女人,只有最后她进入精神病院那一刻才可能看出一点戏剧目的,但观众的耐心已经被前面粗劣的内容消耗干净了。
该死的,一个都不留 Princess Aurora,my Nemesis
看哭了。作为妈妈很怕看到这种事发生。但是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不了推卸的责任。爸爸妈妈是首要祸首。这也是他们深深自责的原因吧。坏人当诛!小女孩好可怜!
2008--273
结构非常巧妙的悬疑电影,削弱了失去孩子的痛,重点刻画一个疯狂复仇的母亲形象,连身为警察想当牧师的前夫也被感化,助她圆满一臂之力,结局大快人心,那些钻法律空子逃避制裁的人渣活该这种下场,偿命比救赎更重要。
太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