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11/04/salt/《Salt[特工绍特]》闲扯淡by @xinl.ve 110419Movie Rating:6-杜琪峰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被问到,《黑社会[Election]》的结局有香港版、韩国版和内地版,他自己认可哪个版本?
杜琪峰回答,我实际上只有一个版本,就是我的导演版。
不起眼,也不涉及挑战观众之于结局预期的《Salt[特工绍特]》,分别出了DC[导演剪辑]、Extended[加长]和Theatrical[剧场]三个版本,这种事情到底是因为什么?
猜测一下,导演拍了两个结局,自己拍了脑瓜,确定一个。
制片和发行觉得不能浪费,然后把另一个也剪吧剪吧的弄了碟片发行。
我看的Wiki这个版本是个国产拼接货。
在一个结局版本的电影结束后,把另一个的结局部分拼接上去,国内发布组做的事情。
两个版本最大差别在于Angelina Jolie在丈夫被杀后是否立刻着手报复,和美国总统是否被杀。
有没有立刻动手,决定于AJ角色的情绪铺垫和机会是否足够。
AJ表演出了痛苦和冷静,在她和Orlov二人共庆未来的时候,以霹雳手段动手干掉Orlov和同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反,延后AJ的复仇,变得情绪严重脱节,在旧船舱的一段剧情不尴不尬的。
总统是否被干掉,在本片中,第一个作用是判定Salt究竟是站在了哪条阵线;另一个作用是抛了个炸弹出来,接任总统一职的人非常可能也是俄罗斯潜伏的间谍。
毕竟,康格上校可以驾驶原子弹空降摧毁世界,希特勒也可以在电影院里被犹太人干掉,本片之中连原子弹都没有发射出去呢,一个美国总统挂掉并无不可。
总统挂掉,接任的副总统曾在俄罗斯生活过,父母均因车祸身亡,与Salt完全相同的经历,暗示着新总统也可能是俄罗斯的间谍。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帝国主义的确接受天朝文化熏陶不够,没注意版本越多,问题越多。
电影的灵感与俄罗斯潜伏于美国的10名间谍于2010年6月曝光的事件正好吻合。
10名俄罗斯间谍,有4对夫妇和28岁的单身女孩安娜·查普曼,均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在美国。
媒体评论,“俄罗斯启动这样一个计划,是把一批身份经过了加工和改造之后的人,安排到美国去进行定居。
通过以这种定居、投资、就业,甚至是进入他们技术阶层这样一个身份再来进活动”。
总统都有可能是俄罗斯的间谍,无疑是强化了外部力量对美国的渗透,加强了保守派观众的恐惧——虽然这种恐惧基本等于无稽之谈。
《Salt》强化了潜伏的戏码,严格训练小孩的心智、技能和信仰,然后接受变脸手术,获得另一种身份进入美国生活,成为俄罗斯最有效的间谍。
电影加工现实,到底会不会发生与我们又有何相干。
可能到时候计划成功,已经没有国的称呼,统一代号,塔图因[Tatooine]。
Salt.2010.2in1.720p.BluRay.x264.DTS-WiKi
这部片给4星是因为他流畅的剧情 快速的节奏 凌厉的剪辑还有不错的配乐 不想过多的挑逻辑的错误 因为这种爆米花电影 看的爽就可以了 对于大部分去影院看的路人来讲 不会像网上那么多无聊空闲的人来孜孜不倦的挑刺 何况他们口中某些所谓的BUG 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无知?
废话少说 这片的双结局还算做的用心 因为在片子中段就有不同的剧情 而不像一般的双结局 前面都一样 只是到了结尾的几分钟做了些改动 那样就缺乏了点技术含量先说一般看到的结局1(阴谋论) : 中段Salt在奥洛夫的老巢大开杀戒 杀光了导师和那些小伙伴 然后在白宫地下室 她发现老搭档泰德也是个间谍 在这个结局里 美国总统是被泰德枪杀了 结尾处 Salt又发现国安局的黑人主管也是俄罗斯卧底 最后Salt跳海逃走 字幕打出“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向在1974年空难的父母献花” 很明显 这个新美国总统也是俄罗斯叫卧底。。。。
于是乎 原来俄罗斯在下好大一盘棋 不知道还有多少间谍潜伏在美国高层中 基本上美国就这样被俄罗斯控制了 这个结局要表达的就是俄罗斯的那个从小训练实施的间谍计划成功了结局2 (阳光结局) :这个版本中 Salt没有在奥洛夫的老巢中打开杀戒 只是眼睁睁看着老公死,在白宫地下室 泰德也没有杀总统 只是把它打晕了,结尾处 Salt假装服毒自杀 在医院乘机逃跑 回到了那个训练基地 在这个版本中 国安局的黑人主管也不是俄罗斯的间谍了 跟前一版本身份完全变了 最后也没有什么新的美国总统 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 也就是说没有像上一版一样被俄罗斯控制。
最终Salt杀了训练他们的导师奥洛夫 炸毁了训练基地 告别过去 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这标志着俄罗斯的这个间谍计划失败了可以看出编剧还是很用心的 两个完全背道而驰的结局 这种大局观上的双结局比那些简单的在结尾换一种死法或者由死改生的双结局高明不少。
还没看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Salt》?
那你就OUT了。
从商业片的范畴来讲,Salt绝对是一部劲爆好片,影片讲述了一个类似《谍影重重》的故事:主角是名叫Salt的女特工,这个前苏联培养的精英特工,在经历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倒戈”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想象影片是多么精彩,当前克格勃前领袖奥尔洛夫,也就是Salt的导师来激活她时,那段对话尤其扣人心弦,这可是发生在CIA审讯室里: 伊夫林·绍特:你叫什么名字?
瓦塞利·奥尔洛夫:我的名字是瓦塞利·奥尔洛夫。
今天,一个俄国间谍将前往纽约刺杀总统,他的代号是KA-12。
伊夫林·绍特:这个KA计划是杜撰的。
瓦塞利·奥尔洛夫:难道你不知道这个计划吗?
伊夫林·绍特:很好,你可以把你故事剩下的部分告诉我的同事。
瓦塞利·奥尔洛夫:这个间谍的名字叫作伊夫林·绍特。
伊夫林·绍特:我的名字是伊夫林·绍特。
瓦塞利·奥尔洛夫:那么你就是那个俄国间谍。
相信这段对话雷到了不少观众,虽然达到了戏剧性效果,但逻辑上说不过去。
因为激活潜伏特工的方法很多,奥尔洛夫又是一位老手,用登门自首的方式激活下属,实在有脑袋进水之嫌。
或许,这是导师考验多年不见徒弟的一招,奥尔洛夫的供词让Salt十分尴尬,一方面跟同事解释,另一方面联系男友。
看到这里,我没有觉得Salt会是克格勃,反倒是其上司,一来肤色很白,二来就是面部轮廓形似斯拉夫人。
我猜对了一半,Salt和上司都是潜伏特工,当Salt从审讯室逃出,直到杀进白宫,才发觉上司也是克格勃。
这里,讨论谁是克格勃没意义,因为这纯靠编剧胡扯,真正值得注意的是Salt逃亡的过程。
片中数场街头追捕、飚车戏,大多由安吉丽娜朱莉本人担当,而那几场精彩的跳车、爆破场景也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马克达蒙、汤姆克鲁斯的谍战片。
然而,资深影迷会对这些嗤之以鼻,因为除了换成女特工,实在TMD没新意,就像看《24小时》这样混时间的剧集。
来看看该片最扯的另几场戏,首当其冲的是奥尔洛夫之死,Salt孤身一人铲平了这座克格勃苦心经营的水上碉堡,并轻而易举的杀掉导师,对于熟悉克格勃的人来说,这近似儿戏,如果奥尔洛夫如此不堪一击,又怎能培养出那么多影片里所说的精英?
第二个“扯点”是软豆腐白宫,众所周知,白宫是全美戒备最森严的碉堡,只要你未经允许踏进,不到半分钟,特勤局的人就会冲出来,而其坚固性、安全性更是不容置疑。
Salt孤身一人,便闯进最坚固的地下堡垒(与她一同进来的老伙伴可以忽略),并轻而易举敲碎“密室”墙壁,显然是扯得不能再扯了。
不过,影迷们喜欢刺激和做梦,《Salt》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它定会获得商业上成功,至于那些很扯的情节,有了爆米花和汽水,谁还会那么严肃得在乎?
况且《Salt》还要拍续集,像美剧那样延续惊险刺激。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扯有什么不好?
与之对等的是大笔票房收益,何乐而不为?
我第一次在豆瓣发帖,也不知吃错什么药了,就把第一次给皮嫂了。
其实这部片子在我这一个夏天看的电影里属于极次要极次要的。
既然起了头了就写下去了。
首先来说动作,我不像各位前辈那么专业,关于什么手提摄像机或是手摇发电机还有凌厉的剪辑或犀利的眼神之类的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不过有位前辈提到动作片最重要的是新鲜感,这个我万分赞同。
回想一下,小的时候看武打片,看的就是打,成龙大哥的那些电影,反过来复过去的看,就是看那些打。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麻木了,记得到了中学的时候,躺在沙发上看金庸剧,一到了武打场面,就像对待广告一样,立马换台,等到文戏了再换回来……当时觉得也许年纪大了,就不愿看这些打来打去的。
后来看甄子丹的《叶问》,说实话也没觉得有多好看。
可是他那个用手不停地拍小鬼子的脸,不停的拍不停的拍的场景却一直很难忘。
就只是那一个场景。
觉得看完整部电影,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这个动作。
再后来看《谍影重重》,到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伯恩在办签证那地儿胳膊扭几下就搞定了一对特警。
(后来听人说他用的是以色列的擒拿术,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指这里,欢迎各位前辈来指正)近些年看了这些动作片后,越发觉得,动作片的关键就是有那么一两个让人记得住的招牌动作。
废话了一大堆,现在才要说到正题,说道皮嫂的这部片。
很多人都提到了,我再说也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论点,不过确实是从皮嫂刚开始逃亡,就产生这种感觉了:太他妈像《谍影重重》了。
不过救我个人而言,里面的动作场面却不如《谍影重重》给人的新鲜感强烈。
我印象深刻的就两个动作:一个是踏墙回旋踢,感觉这招就像是星矢的天马流星拳一样,要用到死,印象中打boss时就踢了两次,只能感叹这个剑齿虎哥哥(我没记错的话他是《金刚狼前传》里金刚狼的大哥吧)毕竟不是圣斗士,不然的话同样的招数就不能管用两次了。
这招虽然够猛够炫,也适合当做主角的必杀技登记一下快捷键,但是算不上新鲜,二十年来《双截龙》踢了无数次了。
第二个就是最后勒死剑齿虎哥哥那一下,真是惊艳啊!
我比较孤陋寡闻,没看过太多电影,至少救我个人而言,这个动作是第一次见,利用了牛顿不知道第几定律,就地取材,先发制人,加上皮嫂的表情,吼声,还有雷人的男人头……这一切实在结合的太完美了,就冲着这一勒,我觉得这部电影作为动作片我没白看。
说完了动作,再来说爱情。
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爱情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皮嫂做的一切全是为了被擒住的变蜘蛛侠未果老公,好不容易夫妻相见了,然后他二话没说(实际上一话都没说)就便当了。
真是“蛛丝未吐身先死,长使皮嫂内满襟”。
话说我一度还怀疑过他是幕后大boss(原谅我年幼无知时狗血电视剧看太多)。
其实看完之后想一想,还是很赞同导演的安排。
我这篇影评起了个非常纯洁的题目,众所周知,爱情动作片往往没有爱情或是有很少爱情。
虽然爱情摆在动作的前面,但大家爱看的是动作,所以爱情还是得让路。
点到为止,为剧情服务而已。
有的朋友预言续集老公会复活,我觉得不太现实。
就像《谍影重重》里的玛丽一样,这么快节奏的影片,主角的伴侣如果跟不上,就必须要被淘汰,否则就会成为主角的累赘,故事的发展也必然变得拖拖拉拉。
除非他真的变成蜘蛛侠了,不然肯定没他的戏。
然后,希望这么说不会冒犯到演员,就是觉得他的形象跟皮嫂不太配,或者直接一地,觉得他形象不佳。
一开始在人民民主主义思密达国的时候,看到剑齿虎哥哥,我不停地说“这货不是男猪,这货不是男猪”,然后等到变蜘蛛侠未果未来老公出现了,我又后悔了,觉得还不如剑齿虎哥哥当男猪好……关于两夫妻的感情,很多前辈已经分析过了,我也就不再赘述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两句真诚的话够了,感动了,然后就成了。
说到底,这部电影概括起来就是:女版伯恩。
拍续集的意图很明显了。
说一下我个人的意见,《谍影重重》的动作戏虽然很赞,但是我觉得他三部加一块儿都没编出一个吸引我的故事,所以看完之后感觉挺不爽的。
这部戏也差不多,很多人说影片安排精妙,所以动作场面都是服务于剧情,我非常不赞同。
我觉得无论是本片还是《谍影重重》,都是典型的重文轻武,文戏有点就成,就是为了给动作场面一个展开的舞台而已。
然后说一下一些我的疑惑,希望各位前辈能指点我一下,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首先就是,片子一开始,给人感觉皮嫂似乎并不喜欢她老公养的蜘蛛,依我之见,这样的人不应该会花大力气去了解蜘蛛什么的,怎么刺杀总统时就那么准,刚好选的是能毒的他假死不死的。
或许可以理解为爱屋及乌,又或者身为一个特工早就了解了(写的时候突然才想到:也许她作为一个特工,对这些毒物的了解远胜过她老公,所以开场时才会出于善意提醒老公把那只蜘蛛放远点,因为她知道会让人麻痹)第二点就是主角的立场问题。
影片后半部分主角活跃的冬季,是不是得知了老头的计划后她一直打算的就是要阻止原子弹引爆?
那她为什么不干脆点趁早干掉刀疤脸,跟他混在一起又变装什么的,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其实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看得并不多,完整看下来的就一部《史密斯夫妇》,而看皮特的戏比较多,所以比较喜欢称呼她皮嫂。
希望喜欢她的朋友们不要介意。
我也不会用些很专业的话来评论她,只能从我角度去简单说一点,她真的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演员。
期待她能有更多好作品,也期待本片的续作能超越《谍影重重》系列,成为故事和动作都很棒的经典电影。
《特工绍特》讲述的是一个从小被俄罗斯的间谍部门安插在美国的女特工,但是后来却选择帮美国躲过一场暗杀又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名叫绍特的女特工,她是美国中情局的一员。
故事的开头就是绍特在朝鲜的任务失败被捕,美国政府也决定放弃她。
但是剧情一转,因为绍特的男友的坚持,美国政府不得不进行间谍交换,换回绍特。
绍特也因此而被男友的爱感动,有了一些改变。
回国后绍特与她的男友结婚了。
也许这应该是一个故事的美好的结局了,但是,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绍特与她的男友结婚后的一天,美国中情局有一名间谍来自首,绍特负责审问这名潜藏在美国的间谍,这名间谍却为绍特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有关绍特自己的故事。。。
原来在十几年前的莫斯科,俄罗斯为了安排间谍进入美国,特别启动了一个计划,将美国的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从小就培养为间谍,并在将他们送回美国本土的人家收养。
成为美国人,但实际上他们却是从小被送进美国的间谍。
所有人都觉得很诧异,绍特本人的表现一开始也让我以为她是被人陷害了,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料想。
从小爱看武侠片。
只要一看到打斗场面立马来劲。
大了也喜欢看动作片,那车只要往路上一飙,再上个鼓点,人就精神了。
可是,这个片子的打斗场面能让我看到不耐烦,能让我觉得,怎么还没打完?
怎么还要再拐弯?
1.情节设计过于复杂,以至于逻辑上都快混乱了。
按片尾看来,说是因为她被夺去了一切,所以她要复仇。
那么她一定是深爱着她的丈夫的,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少了个”深爱“的理由,就那么几个闪回,就算是交待了?
训练官没有必要亲自冲进CIA去下任务吧?
特工要的不就是万无一失和高度保密吗?
万一两个人当中任何一个失败了呢?
那不就暴露了吗?
而且训练官和她谈判的时候,她的表现很差劲,非常被动。
2.打斗场面过于陈旧,实在没有什么新意。
各种样式的打斗场面都来了个遍,有些走了个过场的感觉。
比如:“虎胆龙威”中的跳车戏“骇客帝国”中的摩托车戏然后还有爬窗,电梯井,地铁坑道,直升飞机跳水,驳船上面的全歼等等。
实在是:任务太多,亮点太少。
当我看到疤面男出现,她又有新任务出现时,已经开始觉得不耐烦了。
然后又打来打去老半天,要不是大家一起看的,我也要”跑了“。
谁也打不过朱莉小时候,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标准很单纯:谁打得过谁了?
一般都是打得过坏人的,才叫好人,故事也才叫故事。
《邵特》沿用了如此简单的标准。
这标准就是:谁也打不过邵特--安吉丽娜•朱莉。
即使不是《古墓丽影》里的劳拉,但是她就和电子游戏版里的人物一样,过关过卡,所向披靡。
从俄罗斯间谍揭发邵特就是刺杀俄国总统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开始了逃亡之路,她先从CIA总部,一群荷枪实弹的特种兵的眼皮底下跳脱。
又从自己家的公寓一路逃命,在高速公路上一路大货车、小货车、重型摩托车、经过枪林弹雨的再次从CIA她的上司和同事身边擦肩而过。
她单枪匹马,穿着窄窄的西装裙,赤脚从CIA逃脱的瞬间几乎可以说是落魄。
从此,就再没有可以打得过她的人。
她在重兵把守,国家一级警戒的防备下刺杀了俄国总统(貌似刺杀,实际仅仅注射了蜘蛛毒);她在俄国特工的据点一连杀死12个特工其中包括这个项目的总指挥;她甚至在美国白宫地下8层的密室里阻止了已经99%完成准备发射的洲际核弹,并在被拘捕的情况下还干掉了潜伏最深的她的CIA上司。
没有任何外援,没有英国特工邦德的各种先进的武器,全球通用的金黑卡,全球定位的卫星装备……甚至没有一个功夫超强的帅哥(比如邦德那里是若干美女)来救场,邵特就是单打独斗, 无人可挡。
不光是在《邵特》这部电影中,就连好莱坞动作女星排名中,朱莉也高居榜首,把《杀死比尔》中的乌玛•瑟曼、《生化危机》中的米拉•乔沃维奇、《霹雳娇娃》中的刘玉玲等打女都远远的抛在身后。
要是拼起事业、金钱、爱情和家庭,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打”得过朱莉。
那些年轻美丽性感的女明星在她的面前,只剩下浅薄,而那些年事以高,功成名就的明星们在她面前,远没有她活得精彩招摇。
因此,除了导演菲利普•诺伊斯和特效总监西蒙•克莱恩在打造视觉效果时的斐然成绩,和安吉丽娜•朱莉自身打女的气质之外,这部影片的成功有三成是依靠朱莉的个人魅力。
影片刚拍摄时曾经风传的电影中途换角风波,老帅哥汤姆•克鲁斯因为《邵特》的故事情节与《碟中谍》系列过于相像而放弃,因此朱莉才出演这个角色。
阿汤哥的人气和号召力两周前上映的《危情谍战》已有表现,坦白说,在票房号召力上阿汤哥也是打过不朱莉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朱莉大部分好莱坞的影评人都是中青年文艺男,他们喜欢朱莉,当然不光是因为她精确得好像机器人般的动作、长腿、厚嘴唇、时不时露出的背上的纹身,还有她随时在各大杂志封面被拍到的满溢的母性。
还有比朱莉还有集母性和野性更完美的化身吗?
假如还有母系氏族公社,他们是愿意选她做酋长的。
但是大部分白领女青年们也喜欢朱莉,当然是因为她活得够精彩。
看够了《欲望都市》那样为一双鞋子唧唧歪歪半天的都市女性(很不幸,看电影的我们大部分都生活在都市),是不是做梦也想像朱莉那样的出逃。
现代女生有多软弱就会有多喜欢劳拉和邵特这样的角色,这和女权主义无关,她象征着一种勇气、胆量、敢作敢当。
她不怕恶势力、不怕坏男人、可以自卫,对背后施以黑手的小人,只有一个字:打。
至于邵特,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她证明自己是真正的CIA,证明自己更忠于美国,才走上一路逃亡一路杀戮之路。
电影用邵特的上司Winter的话说:“你知道这个女人为国家做过什么吗?
”在粉碎这次阴谋之后,邵特翻身一跃从直升飞机上再次逃脱,开始了追杀其余的俄国特工之旅。
只有女性观众才认为自己找到了这逃亡之路的核心,那是一个女子失去自己爱人的落荒之逃。
不是为了报销美国,而是为了给被俄国杀害的丈夫的复仇。
在这一刻,邵特似乎成为我们心中的爱的女神,不惜代价,枪林弹雨。
她说:他们让我失去了所有。
这和CIA、俄国间谍没有太多关系,一个女人忠于自己的国家,更忠于爱情。
忠于那一瞬间,在热带植物园中,那个德国蜘蛛学家--邵特未来的丈夫关怀的眼神--初相遇,他问:“你常来这里?
”
关于特工的片子里,几乎是男性的天下,片中女人的作用很少。
007的女人只要性感就行,波恩的女人都是为了帮他活下去的。
而这个特工,不但是女的,她的男人也仅仅几个镜头,却成为了整个电影不或缺少的环节。
每个优秀的特工都是从最残酷的训练中熬出来的,SALT也不例外。
甚至她是NO1。
与其它特工不同的在于,她是个女人。
一切冲突矛盾因此而起。
Salt认为:你可以拿去我的父母,你可以剥夺我的童年,因为那时我还是一无所知的。
所以”父亲”,我爱你,你教会我许多。
所以,我可以去完成你所交给我的任何任务,付出生命都行。
Salt知道:这个人提到戒指的时候,她的丈夫就不安全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丈夫,就是SALT的最后底线。
一旦触及,所有人都会被报复。
“父亲”也预见不到,最锋利的钢刀,于平静中结束了他的命。
那个不离不弃的男人被“父亲”关在地下,水慢慢没过他的头底。
SALT的眼神是漠然的,似乎与己无关。
只有当她用样冷酷漠然地杀掉他们,为丈夫复仇时,才知道“父亲”已将她调教得如此之好,谁都看不出心思。
唯一的能证明她的情绪起伏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局里她焦急地打电话那一会吧。
凡触我底线者,杀无赦。
凡容我一线者,均放过一个女特工为主题,用这种细致的情感做为冲突主线是再方便不过了。
再加上茱莉的身手,电影的脉络就形成。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不用秀性感的茱莉,一个智慧多于神勇的女特工,还有让你烧烧脑子、再重串起所有的前因后果才能懂的情节。
本片进一步夯实了安吉丽娜.朱莉好莱坞第一打女的地位,剧情走伯恩的模式,好莱坞的编剧也最喜欢拿俄罗斯开刀取料,电影照进现实,即使冷战已经结束了近三十年,但苏联阴影还一直笼罩在美帝国主义的上空,而双面女间谍的设定更加强化了戏剧性,剧本细节也处处显张力,影片节奏酣畅淋漓,毫无冷场。
007、伊森.亨特、伯恩可以干的事,绍特照单全收,同样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因为性别的特殊性,她的归属感最终也不属于哪个国家或哪个组织,她的诉求在于公理正义,在于爱,谁剥夺了她最珍视的东西,她就灭谁。
如此气场的大女主特工电影,舍她其谁,一直希望它能发展成类似《碟中谍》或者《谍影重重》等系列电影,可惜自本片过后,朱莉女神逐渐地把重心回归家庭生活,忙着照料家里的一大窝孩子,偶尔的回归也是执导筒,可惜了…
茱丽在这部电影里一惯的美丽性感,身材好到可以做健身教练,身手灵活到可以和李小龙PK。
看她从高速公路上翻过栏干跳到奔驰的货车上,再从货车摔到卡车上,再从卡车滚到小车上,最后安全落地,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中情局的围追堵截,最后把一个人从飞驰而过的哈雷摩托上生拉硬拽下来,自己骑上去,一加油门,绝尘而去。
哗,太帅了,完全是一个武林高手在施展绝世武艺,气势之强,谁与争锋?有敢挡在她身前的,无一不是炮灰。
茱丽从古墓丽影开始,就走打女路线,早期的《移魂少女》里脆弱神经质的易受伤害的美少女形象无复得见。
在《原罪》中她虽然不开打,但以性感女性的魅力杀人,男人同样无可抵挡。
从《史密斯夫妇》到《特工绍特》,一步步把她推至动作片女星的最高峰。
《史密斯夫妇》还是她和皮特平分秋色,分庭抗礼,而这部片子,就是她个人的独角戏。
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她的陪衬,人人窝囊,个个熊包,打是打她不过,跑也跑不过她,安排计谋不如她,不露声色不如她,有情有义还是不如她。
最后她放过了俄国总统拯救了美国,只是因为俄国政府把她的一切都夺去了。
她的父母,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年和青年,她的丈夫。
俄国花那么大价钱这么多时间这么些心血制定的这个潜伏计划,彻底败在一个女人渴望家庭需要温情上。
——女人真是不可靠啊。
看看那个脸上的有疤的男人,为了把茱丽送进白宫还是五角大楼里,自爆了;看看那个方脸方下巴的男人,一直潜伏在中情局高层,最后按下投向德黑兰的炸弹,一点都不带犹豫的。
还有那个主动走进中情局说我是俄国间谍的茱丽他们的上司,杀起人来眼睛都不带眨的。
和这些坚定的男人比起来,茱丽真是太有负所托了。
那么多年的教育都没有成功洗脑,女人啊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还有什么大事可以让女人来做?
她们感情一旦泛滥,就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
一,做为一名特工,这个女人真不是人,是打架机器。
培养她的俄国那什么机构可以很自豪。
二,米国人还在冷战思维乎?
没事就整个俄国人要颠覆他们政权的片子出来吓自己,吓完了让人家温情脉脉地手下留情。
三,邪恶轴心他们很害怕,片头就是朝鲜人在伤害美丽的茱丽,末尾是往德黑兰投放炸弹。
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
要警惕,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视米国为敌人,时刻想着要摧毁他们美丽的家园,耳提面命,时刻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四,这个片名译得不好,按照九十年代的习惯,可以译成《特工狂花》,按照港人的翻译,可以译成《乱命绝望女神谍》。
我看过之后觉得吧,不如就照片子里的那个暗线伏笔,就叫《XX计划》。
片子看过有些东西已经忘了,这个计划叫个啥名都不记得了。
导演结尾明摆了要拍续集的架势。不得不说这不电影中安吉丽娜.朱莉的表演实在是无愧于自己在《古墓丽影》中所建立起来的动作女星的名声。影片并非爆米花式的狗血白烂,剧情在前半程匪夷所思,而后半程逐渐云开雾散。和马特.达蒙相比,这部女特工的故事并不逊色。希望能成为女版的《谍影重重》。以上。
这女人太厉害了!
别动我爱人,否则杀无赦!看我狂暴复仇顺带拯救世界苍生。女神就这样诞生鸟~
造型太差劲了…一点提不起兴趣看…好歹也曾是地球上最劲爆的妞啊,怎么了都…
动作片剧情都扯,但剧情扯到完全不可思议就不对了,连最基本的suspense of disbelief都做不到。这一点外加俗套连篇和动作单一,只是很烂的影片而已,娱乐都不够,不知为什么Ebert看好,Jolie都不漂亮
俄罗斯人已全面控制美国。朱莉用手铐杀人那一幕怪帅的
CIA女特工被俄方特工指为双面女间谍,其唯有阻止对方行刺副总统行动以示清白。《特工邵特》有着传统动作片的模式,包裹上政治惊悚剧和时下流行的动作元素的外衣,被称为女版波恩。冷战背景动作片如今看来纯属娱乐,悬疑靠狗血到极致的剧情营造,不过说实话这一部比史密斯夫妇什么的要好看多了
1.《通缉令》后再次出演类似角色,AJ都成了冷血女杀手的代言了。2.玩玩动作场面还行,剧情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基本和《敢死队》一样属于是怎么爽就怎么玩。3.AngelinaJolie老了啊,在片中的表现和性感完全不沾边……
谍战电影一直是观众买账商家青睐的题材,美国人拍起来更是驾轻就熟,比较有趣的是这部片子拿起两国元首开起了玩笑,虽说快餐式的电影没有什么营养,但光凭Angelina Jolie足可以让观众撑到饱,连连叫好。
美俄总统及其下属安全部门都是山寨货 没有逻辑可言
要没安吉丽娜·茱莉这片儿没法看……
超级喜欢,第一次只看了开头,觉得太写实就没看下去,没想到是越看越好看,好多小段落的创意都很新,值得学习。
这电影就是要拍一个系列.........只是朱莉演出的这个女人的执念和孤勇我还是很喜欢的。
本来想给三星,但一想那么多烂片我都给三星了,多少区分一下,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差劲好么,尤其在有旅伴那么次的片子垫底之后,不过怎么说,再不合理再扯淡都好,这种神乎其神的角色设定也只有朱莉女神能演了。
失败的编剧,让人头疼
那个蜘蛛不是小强,绍特才是小强,是打不死拍不扁的女小强。绍特干掉的都是坏人,对待路人甲乙丙丁则是把他们弄残但不致死。另外看到了一名优秀的特工首先得学会顺手牵羊,且面不改色心不跳,次次成功屡试不爽。
忽见另一个中文名:判碟狂花。。。。。。。。
虽然逻辑上有些硬伤,但论剧情张力,音乐的紧张程度,动作的一气呵成,本片算是一部合格的间谍大片了。而jolie的身手也只能说赞,很有潜质成为第二个borne,拍个三部曲。最让人感觉恐怖的就是,无间道真是无所不在啊,就算美国总统也会被掩饰的敌人近距离射杀,俄罗斯的特务机关真不是盖的。
好看,虽然女超人附身的主角设定有点假,但动作场面都还是够火爆。本来以为是双面间谍,但原来是因为“爱”。纵观大量影视作品,女间谍的命门还真的就是爱情啊。。。比较喜欢剧场版,稍微算是个人的爱恨情仇,而导演版根本就是美国把女主招安了,美国又救了世界。。。
看电影前,看介绍说主角原本是要交给阿汤哥的,这令我想到了今年阿汤哥的一部也是以特工为主题的电影-危情谍战。好家伙,前者拖泥带水,看得人想要睡觉。而朱莉演的这部,全片剧情紧凑,打斗出彩,配乐也十分好,朱莉个人魅力更是无法挡。俨然完胜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