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午宴之歌

The Song of Lunch,午餐之歌

主演:艾玛·汤普森,艾伦·瑞克曼,Andi Soric,肖邦·哈里森,约瑟夫·朗,Georgina Sutcliffe,Christopher Grimes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午宴之歌》剧照

午宴之歌 剧照 NO.1午宴之歌 剧照 NO.2午宴之歌 剧照 NO.3午宴之歌 剧照 NO.4午宴之歌 剧照 NO.5午宴之歌 剧照 NO.6午宴之歌 剧照 NO.13午宴之歌 剧照 NO.14午宴之歌 剧照 NO.15午宴之歌 剧照 NO.16午宴之歌 剧照 NO.17午宴之歌 剧照 NO.18午宴之歌 剧照 NO.19午宴之歌 剧照 NO.20

《午宴之歌》剧情介绍

午宴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是伦敦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编辑,经历了写作生涯的惨痛失败后,只能在工作之余写写诗,一边唾弃着他平淡无奇的工作,一边为曾经的失败爱情心怀遗憾,渐入颓唐中年。 “她”(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他”的 旧情人,离开他之后嫁给了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巴黎过着光鲜滋润的生活。 分开15年后,两人再度相约在以前常去的餐厅共进午餐。满怀期待赴宴的“他”却发现,餐厅已面目全改,曾经熟悉的一切无迹可寻。“她”依然亮丽,却少了他记忆中的样子,食物依旧,话题却不尽人意。这一切只是他沉溺诗歌的幻想,还是他真的已经随着那老去的一切被遗弃了? 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龙门驿站之太阳花奈何BOSS爱上我野狼与玛莉美女上错身第五季我们村的指导员青春便利店我在大理寺当宠物死亡游行朵儿的战争特殊病人约翰尼与克莱德胚胎之内X战警寻宝假期2:自然召唤鬼拳3丑女贝蒂第三季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冷血入侵温暖的日子条子家族的崩溃一天的终结判我有罪迷宫:秘密爱闯堂兔杨光的快乐生活3罪证子弹农家乐王子的圈套重拾人生我的心里住着一只猫

《午宴之歌》长篇影评

 1 ) 心慌意乱地唱午宴之歌

我不是文青,绝对不是。

并非因为“文青”在当今像是骂人话,而是因为我的思维结构与文青格格不入。

我看重事实,讲求证据,逻辑,推理,科学事实,这些东西无一不是艺术的大忌。

自然而然地,我尽量不碰文艺片,不读诗。

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我看了三遍,都没看完;西莫斯·希尼的诗集我也知道写得极好,却就是看着……不给力。

文艺片那大段大段无声镜头,长镜头,超长镜头,不停地蒙太奇,我受不了。

你知道我在看《乡愁》时会走神到什么程度?

因为片子里基本没什么对话,我忍不住胡思乱想:这个教堂是东正教的还是天主教的?

东正教堂我可从没见过,不知里面放的圣乐和其他教派的是不是一样的?

是不是格里高利圣咏?

那巴赫的音乐呢?

……我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连续几天一字不讲,但要我长时间忍受无声的有声电影是很痛苦的。

诗歌我从来不喜欢,这里尤指现代诗歌。

唐诗宋词我还是愿意一读的,给个注释就更好了。

国外诗歌我得羞愧地承认自己好像只读过《浮士德》。

对,我喜欢看长篇叙事诗,有文采又有内容,文质彬彬,寓教于乐。

又是孤陋寡闻了,不知道如今还有把叙事诗拍成影视作品的。

我值的就是这部,《午宴之歌》(The Song of Lunch)。

原作者是出生于我国(香港理论上算“我国”吧?

)的英国诗人克里斯朵夫·里德(Christopher Reid)。

两位主角也很熟了,一位是女人喜欢的老男人,另一位是男人喜欢的老女人——顺便问一句,男人有喜欢老女人的吗?

反正我是喜欢的。

这部片子我目前看了三遍,已经看得抑郁了。

连续不断的优美词句和对细节的捕捉让我根本不可能胡思乱想,更要命的是,我就算胡思乱想,可能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细节(我无意暗示自己有什么“诗情画意”)。

对本人而言,一部好的文青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让人看得心慌。

上一次让我看得倒吸凉气的作品是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一本我发誓不再翻阅的顶级个人禁书,读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好,《午宴之歌》让我重温“心慌意乱”了,而且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午宴之歌,瞧这名字,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轻松愉快的样子。

抱歉,是我幼稚了,Professor Snape和Professor Trelawney在一起能怎么轻松愉快?

这下好了,抑郁了,怎么办呢?

以前用恶意解构作品的办法驱赶忧愁,但面对她,我无能为力。

要不这么得了,背背诗作,里面有一百多个高分词汇呢,用到考试里,得牛逼啊?

考试是扼杀一切情绪的手术刀,不是么?

 2 ) 他在一场午宴中迷失了自己

文|阿嬷「出去吃午饭,可能需要一会儿时间。

」他把黄色便签纸贴在了电脑屏幕上,丢下办公桌上的杂乱文稿。

像去执行一项隐秘任务,轻巧地离开了办公室,通往电梯间的走道一个人也没有,一切就像他预想的那样,非常好。

暂时性地从乏味的工作中抽离,置身伦敦灿烂的阳光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他像个年轻人一样,踩着急切而轻巧的步子,跳跃着闪过或闲散或蹒跚的行人,目的明确地去赴一次特别的午宴。

餐厅是旧的,要见的人也是旧的,他对这场午宴不可名状的期待里,却跳跃着某种新鲜的兴奋。

当然,新鲜的远不止这些,他马上就会意识到。

在他这个年纪,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令人生厌的。

餐厅的地址是旧的,但服务员和餐单却是新的,透着一股脱离他掌控的败兴气息。

生脆作响的塑料餐单,高谈阔论的年轻人,花样繁多的披萨,这一切新鲜都在消减他的愉悦感。

不过还好,对方如他预想的晚到,一切仍旧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又不自觉地陷入了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之中。

他点了酒,拿起杯子,他比自己所想的还要口渴。

而就在这一饮而尽之间,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了。

这让他恍惚失措,他根本没有看到她进来。

而这种恍惚,只是他迷失的开始。

她像从前一样,又不一样。

她和从前一样美丽,只是皮肤没那么光滑了,她的声音和从前一样温情,只是胃口没那么好了。

但无可否认,她对他而言依旧充满吸引力,那股无以名状的期待变得清醒。

过去的日夜在他脑袋里重演,这让他频频失态。

她有着幸福女人都有的一切。

而他,和十几年前没什么区别,只是变老了。

对男人来说,这是最残酷的事情了。

在曾经相爱的人面前一无所成,让对方更加确信。

当初彼此的分开是正确选择,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

更要命的是,他对她还有期待。

她的眼睛,她的脖子,她的皮肤,她的上唇,她触摸他手掌的姿势。

一切都让他体内的躁动变得分明。

只是这种欲望不像年轻时候那样新鲜了,目光里盛满了中年男人的猥琐。

这该死的岁月!

他甚至有些泄气了。

像所有一事无成的颓丧中年男人一样,肆无忌惮盯着女服务员的大腿和屁股看,脑子里满是些下流场面,哪还有什么体面可言?

他在想,该如何结束这场午宴?

一间餐厅,一对恋人,一次叙旧,一词一句,一举一动,全透着让人无法自拔的气息。

旧爱重逢的戏码,有人觉得无聊,有人非常痴迷,我是后者。

 3 ) 诗意可餐——文学魅力英伦造

文艺片范畴,通常为法兰西的特长;但谈到将“文学艺术”在影像上辗转呈现的热情,则非英国人莫属。

拥有自中古时代起就大放异彩的足以自傲的文学史,莎士比亚的后裔们自然非常自负于他们独有的如同贵族世袭制一般的文学宝藏。

不提自莎翁以来,英国的戏剧和小说如何成为了文艺复兴文学中的旗帜和标杆,对于18世纪往后类似简•奥斯丁和勃朗宁姐妹这种广受好评的大众情人类的文学作品,英国人向来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

类似于将《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这样的名著改编在银幕上,从单集到系列的BBC古典剧目再到电影,翻拍了无数遍也不嫌烦。

在互联网一统江湖、快速浏览网络讯息的方式几乎争夺了所有传统书读者的当下,这个闻名的岛国则永远竭力为正统文学留下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

文学视觉化将文学经典翻拍成影视作品并不见新奇,但将一首诗歌扩展成一幕剧的做法,却是将缪斯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由瑞克曼(Alan Rickman)和汤普森(Emma Thompson)主演的《午宴之歌》即是这一出小小银幕舞台剧的绝佳代表。

电影改编自诗人Christopher Reid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的同名叙事诗,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诗歌讲述的是某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和他早已嫁做他人妇的旧情人在分手15年后再聚伦敦某餐厅叙旧的故事。

如此小众的文艺剧最初依旧是在傲娇的BBC播出——作为某档晚间节目的单集剧目。

按照BBC 2台《午宴之歌》节目监制人Greg Wise的话来说,BBC一定深得上帝眷顾。

“因为除了BBC,我不知道还有哪家广播公司有这样的洞察力,勇气和责任心来保证这项工作完成。

”——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笔,是一贯的BBC风范。

深得上帝眷顾的可不光是只有BBC。

满世界都忙着在捞钱,大英帝国却有闲暇为“国家诗歌月”造势——《午宴之歌》即是为2010年国家诗歌月应景而推出的。

该诗所获的柯斯达文学奖也是大有来头,其前身为英国惠特公司自1971年所赞助的“惠特笔奖”。

柯斯达奖的奖项内容、奖金及评选方式皆沿用传统,评审员广泛涉猎作家、书店老板和新闻工作者;其评判的标准是选出一本写的尽善尽美、富娱乐性并且值得向大众推荐一读的好书。

其中,《午宴之歌》所获得的“年度代表作”(Book of the Year)奖项的审查小组则有九位成员,包括各审查小组的主席及其它三位热心读者,于全部得奖作品中评审出的唯一的一部作品,成为年度代表作。

当年,《午宴之歌》获得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这导致了诗歌最终被搬上了银幕,并获得了英国影界两位老牌戏骨的首肯:“他们几乎是迅速就确定了同意出演此剧的意向。

”事实上,BBC的《午宴之歌》确实是将诗歌的文学性还原到了最佳状态。

在这幕不足50分钟的短剧中,没有连贯的完整剧情,没有清晰度人物设定,镜头的设置和运用多半为静止局部特写的画面切换,慢镜头的运用将各种细节展现的分毫毕现。

而电影中最佳看点即为大段内心独白似的优美台词。

这些提炼自诗歌的戏剧语言,配合着画面传达出这个无法止住失落情绪的带点残酷的故事。

万事皆变,而昔日的旧情人在一顿并不愉快的午餐中依旧未能达成双方预想的愉快期许。

对于故事主角的他来说,目睹在巴黎过着精致生活的她,比较自己的现状,暗生失落的情绪导致了荒诞的戏剧性结局。

这种悲剧式样的宿命往往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生活真实所在,却借助文学和影象艺术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

也许这才是文学作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最为珍贵的存在意义。

无戏剧,不演员和好莱坞大片打造出的流水作业一般的标杆型帅哥靓妹不同,英国演员通常都被赞誉为气质绝佳,功底深厚——那是因为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经历过舞台戏剧的浸淫,而不仅仅是一个杵在那儿当摆设的花瓶。

比起肌肉救世主男和波霸性感尤物,考究的仪容、整洁的服饰、谦卑的姿态、优雅的举手投足才是英佬奉行的精髓,万般情绪在浅笑中流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诵读更是备受推崇的唯一标榜。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英国演员都能在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屏的双料上玩得左右逢源,但从十四行诗到弥尔顿,文学素养已成为英伦人深入骨髓的特征。

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功力是其银幕上更多发展的基础,而对于这些老戏骨来说,举手投足,腾挪辗转中,未曾开演,自成戏剧。

《午宴之歌》中的两位主演——艾伦•瑞克曼和艾玛•汤普森可不仅仅只是《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两位知名教授而已。

艾伦除了演员身份,还任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在舞台剧、电视节目、导演、编剧、乃至戏剧配音上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DRA)求学时,他就已经接受了正统科班的戏剧训练;毕业后,他并未一头踏入影视圈,而是在英国各种定目剧团和实验剧场中演出各种话剧和戏剧,深谙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

这些经历无异于对他日后进军银幕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演对手戏的艾玛•汤普森也是戏剧班底出身,就读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英国文学系;在学生时代,艾玛就加入了剑桥大学的戏剧社团“脚灯俱乐部”(Cambridge University Footlights Dramatic Club)并担任社团副主席——这是一支建于1883年的学生戏剧社团,在英国高校广泛享有盛誉。

大学毕业后,艾玛在音乐剧和BBC电视剧中取得表演领域的成就。

她同时还做过戏剧评论,改编剧本——总而言之,在英国,演员们基本遵循这样一条定律:无戏剧,不演员。

《午宴之歌》中,大段的旁白和诵读,其语境之优美,音调之抑扬,展示了两位出众演员深厚的戏剧功底。

提及戏剧,艾伦曾表示:“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述真情实感,抑或谎言以蔽之。

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你的情感。

观众们能通过你的表演,认识和发现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者没有。

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你不会期待他们在观看你的表演后,走出剧场,脑子里仅仅想着‘哦还不错吧,可是出租车在哪儿?

’”失落的财富对于英国佬来说,保持着如此高姿态的文艺架势一方面基于古老传统,一方面源于自傲的贵族精神。

如同古老的英国皇室一般,这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一直是老牌帝国昂然自居的资本。

如今,英国人为之自傲的悠久传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

当所有的人都在追寻感官的刺激和快餐式的享乐时,坚守着精神层面的孤芳自赏显得分外孤僻,但这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午宴之歌》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再功利,诗歌这样一种优美精致到不容亵渎的高昂“消费品”,也有存在的理由。

对于某些传承下来的珍宝标准而言,不是追寻利益最大化,也不是游戏人间;而在皇室也平民的世风日下中,某些固执的精神贵族对最后一块阵地的坚守,却是用最值得钦佩的一种方式来保卫着最具高贵精神的人类文明和他们自创的珍贵文化财富。

 4 ) 《午宴之歌》

有的文字能带给人画面般的遐想,而她的节奏、韵律就是音乐。

有的影音加上人物的表演同样能带来文字一样的思索,是诗、是歌,同样也会成为自省后人飘忽然的动机。

看了两边,第二遍尽量不受画外音的干扰,不一样的感觉,同样的感、伤。

长度也恰到好处,饱满却令人意犹未尽。

 5 ) 爱的余威

片子不长,诗句很美当斯内普遇上特里劳妮,也许压抑深沉的基调就早已注定。

低沉完美的嗓音,深情细腻的原诗,连续两遍,说不清的若有所失就像弥漫在空气中一样,道不出原委,却不来不去,静静淌过,从片头至片尾。

是什么让原本心底的诺言失效,让那些念念不忘最终被置之度外。。。

是岁月呵,还是彼此呢?。。。

我们终于成为了再无瓜葛陌生人,这个结论如此坚定又如此令人受伤。

坚定得一如当恋情一开始相信一定会从此携手与共的信念一样;受伤,就像一件融入自身记忆个人成长的物件出乎预料的突然割除,好似被放了冷枪一般,虽不致命,却也伤的不深不浅,一经提起便会长久的隐隐作痛,这大概可称之为爱的余威吧,是如此的不可阻挡。

会有人觉得女人占上风,男人可怜么?

其实他们一样的,一样会感怀于原来曾与之共享过一个灵魂的另一具肉体今天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模样吧。

曾经靠的那么近,应此也更对比出此时此刻这中间隔着的距离,无法精确,大抵刚好一个餐桌,是彼此够不着彼此的距离。

女人打扮得有多精致直接反应她对面的人至少曾经于她来说是多麽的举足轻重,才让她远从巴黎就这样翩然而至只为赴这一次短暂而无望的午宴。

他们都忘不了时光长河另一端的彼此,无奈他们已经在不同的方向上跑的太久,一切都已不再。

只叹那流失的时光和那个你。

再见吧,走远的不可追。

那些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的若有所失便是那不可阻挡的爱的余威。

 6 ) 过去已死?还是时间偏袒了你

影片最后“床边还有人独坐十分苍老的人羊皮纸似的脸庞稀稀落落的白发平整的梳起失明而呆滞的眼睛黑色的领带黑色的套装像是西西里坟茔中的死尸”WHY?或许我并不适合看这样的短剧里面太多的短兵相接让我措手不及太多的心计太多的得失太多的在意但是最后的这个镜头静止在一个衰老男人的目光里谁又能想到他就是那个为了爱牺牲了自己一辈子的悲情男人看过将爱之后很多人写12年后会怎样刚好女人说,刚好十二年两个在一起也不会太快乐的男人女人在十二年之后会是这个模样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舔舐更不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回家吧老男人不停的喝酒而老女人指节明显的手始终拒绝着共饮的邀约如同这家餐厅过去已死真正停留在时间里的还有诗歌时间偏袒了这个做了正确决定的女人笑起来看到皱纹明显哲人慧眼中始终彰显最明确的拒绝好吧,我承认我胃疼这是一部让我胃疼的电影我讨厌争吵我讨厌男人推卸责任我讨厌男人装疯卖傻我讨厌男人不顾及别人感受自以为是我讨厌男人在失去某个女人后假装的痛苦与悔意这个老男人让我讨厌我讨厌他诗歌中不停的反复与折磨我讨厌他不得体的西装外套和假装的优雅讨厌他猥琐的眼神讨厌他的幻想我讨厌这个电影但是却始终不敢妄加评价它精致、优良,冲突明确两位演员演技精湛,细节把握准确,情绪酝酿完整但是我依然讨厌这部电影如同我讨厌这个老男人

 7 ) 【诗般的妄想陈词,犀利的对答】

去伦敦SOHO区吃一份意大利餐,是因为与旧日情人的约会,虽然那里的餐厅不是很体面,在男主角的印象中,往时的Zanzotti's是传统的意大利餐馆——"木篮中的Chianti红酒,掰开时碎渣微溅的脆面包棍,纯绿纸桌布上交错叠着红色格子桌布,玻璃水罐上的斑斑指纹,还有佯作亲切的马西莫(餐厅老板)在桌间周旋穿梭"。

但这里拥有十五年前的恋爱幻想,以及一位文艺老青年仍然对于执着自我兴致盎然。

故事画面开始于一个偷闲的午后,充满着清新爽朗,正是男主角大好心情、得意忘形的行走在伦敦布鲁姆伯瑞区(Bloomsbury),那里出版商云集,映射着这位终究落寞的男主角,逃脱不了出版界自尊与竞争相矛盾的残酷命运,至今,他才出版过一本诗歌集。

步行20分钟,来到SOHO区,他挑剔起了这里的改变——“一堆鸡肋,缺少文化,毫不可靠”。

剧中不少尖酸的言辞,令某些观众特别是女性开始厌烦。

当然,描写剧中的人物思绪及用餐细节十分有趣,又处处着迹于男主角敏感又自恋的言行举止,这时已经想象得出为何十几年前情人离他而去,而今日的相见已不存在什么幻想了。

餐厅里,他又开始挑剔服务员微笑欠奉一言不发,桌布改成了白色没有了爱国之心,餐牌用上哗啦作响的塑封纸卡硕大无比,菜单上披萨品种太多口味繁杂,而在他总结为“在新的不善经营之下,一切终究是变了”。

这时,他要先点一瓶红酒,酒单就在菜单背面,红酒作简单的分类——Merlot一瓶16.3镑;Chianti一瓶15.3镑;Rioja Crianza一瓶15.6镑,他点了一瓶Chianti。

接下来看看是如何描述初尝一瓶廉价红酒的——“砰,瓶塞抽离瓶口,他灵敏的鼻子想要获取逃逸的酒香,侍者按规矩将酒斟出少许,两分满,他举杯细闻...Not corked,他要亲自倒酒,入口颇涩但应会后味绵长,他拿起他的冰水,泡泡一拥而上向他致意,轻掇一口感觉冰凉的泡沫拍打他的上颚,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口渴,一饮而尽直到冰块堆至上唇”。

描述的有点讽刺,这时,他的旧日情人安然而至。

似乎此时,故事才进入对话阶段,但导演没有马上迎来中国式的嘘寒问暖,让观众久久等待之余,却又舒服的看着他们轻吻,指尖抚摸着对方手背,目光伴随着轻奏的钢琴声对她进行细致的扫视,轮廓突出清澈怡人,最后却聚焦到她那鲜红的名牌皮包,消费无忧的迹象,财富的味道!

完了,自尊又受伤了。

在等她发音:“There(到了)”,他回应:“Here(来了)”。

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午宴约会。

一开始还能优雅地轻斟细掇——“他倒了两杯酒,凭耳朵判断量度,让两杯酒奏出相同音韵;杯沿叮咚轻碰,酒光婀娜摇曳,酒色深邃黯淡,一口美酒下肚,他们于是心满意足”。

可不争气的他又念叨了,多余的怀念起旧日用木篮子装承的酒瓶。

点菜时甚有喜感,再结合略带妄想症的话题,他这样形容自己在出版社的工作——“一份粗制滥造的手稿,经过流水线要变成文艺作品,今早某个傻冒的新作,一通淫词艳曲幼稚哲学低级散文,胡言乱语的滚出来,便成为本周最佳节目之类不知所谓的东西,欺蒙拐骗荒诞离奇,而明天,我们的天才们会从动物园逃出来直奔我们,爪子里举着毫无生气的最新巨著”。

而她,只描述了一下自己“Business as usual(生意照旧)”以作回应。

她点了南瓜饺搭海鲈,他是白汁红肉那波里披萨,对于食物的评价,牛肉肥瘦正好,续随子酱味道也没有太过,可是形容他的披萨,一轮盖满粘稠物的面团,边缘微微烧焦,哎,又是他。

而在他眼中的她就优雅得多——落下餐叉,刺穿,划破,切断,锯割,片开一块鼓鼓囊囊的闪闪发亮的通心粉快,乘起半块送入口中咀嚼。

慢慢地,他进入了往日的意淫,他们的床上云雨,穿过酒气蒙蒙的迷雾,他又再一次被提醒“你的眼神有点不正”。

但无论他如何意淫,在每次思绪飘远时,缓如细水的钢琴伴随着旧日片段,另一种性感的呼吸声随着镜头落在她香肩长颈,他想轻轻吸吮,用鼻子蹭蹭她的下颚,观众都能尽情享受着这一切。

当微醉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又再现于他对最后一杯酒描述——“最后一口酒的滋味,如锈般蚀在舌上,粗粝,但舌头仍在渴望,杯中剩下的酒发出铁锈紫般光泽,所以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深切相爱,舌发出静默的呼唤,而酒虽无生命气息,却会留神倾听,那这一次举杯之时,就不要停留,好让情人得以相见,它们亲吻了,一瞬间极致的快感,不足以尽兴,好在可以随后不断重演”。

最后一杯Grappa落肚,他醉倒了,醒来已是故事尾声,却有种反讽的唏嘘,在空挡的餐厅里他终于见到了已近风烛残年的餐厅老板马西莫,“如西西里地下墓穴中的尸体般僵硬,空有躯壳毫无生气,仿佛轻触一下便会溃散一地”。

《午宴之歌》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 的叙事诗,Alan Rickman与Emma Thompson主演,诗般的妄想陈词,犀利的对答,用Alan Rickman磁性声音作心里独白再好不过了。

 8 ) 我渴望老去後的一場午宴

50分鐘的話癆電影下酒,改編自Christopher Reid 同名敘事詩。

劇情大概是,混不太好的圖書編輯和他已婚舊情人,在15年後共進午餐。

結果Rickman演的這位老男人喝個爛醉,跑餐館陽台睡著了,等他清醒女主已離開。

冷靜緩慢的旁白,當練聽力特別好。

在舊愛面前,老編輯的回望,臆想、猥瑣、不捨、自大、自卑⋯⋯是綜合版的“我們”。

愛如雲煙,散了就讓它散了吧~沒什麼了不起。

Emma Thompson在十幾分鐘的對手戲里,真是美出天際~

 9 ) 感官盛宴

这部电影让我脑海中闪现最多次的词是“细腻”。

它极其细腻地描写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怀着期待赴宴,一点一点地失望到底。

旧情人再见,大半会是这种结局吧。

相见不如怀念。

刚开始我不敢相信一部电影可以通篇用画外音解说——那不成了看图说话了吗,既然画面能看到,为什么还要解说?

既然有解说,那画面的价值不就被大大削弱了吗?

习惯这种方式之后,才注意到画外音的文字那么精当优美,遂明白,唯有如此,这种形式才成立。

眼睛欣赏着老戏骨丝丝入扣的表演,耳朵欣赏着诗人的才情,当然,还有男主角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不啻为享用了一场感官的盛宴。

看到一篇缈沨写的影评《诗意可餐——文学魅力英伦造》,觉得特别好,衷心夸赞了一下。

那篇影评写于十一年前,那么久之前的一位作者漂亮的文字穿越时光感动到今天的我,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粘结力和穿透力吧。

 10 ) 文艺老青年的大彻大悟:本以为爱情是一首歌余音绕梁,原来不过是一顿午饭,吃完就完。

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很“意识流”,我观看完后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内心真实的独白而已,一个文艺老青年的“诗意”呢喃。

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灵感,失去了爱情的滋润,倍感孤独和寂寥,这种生活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得有多么折磨。

虽然诗人是孤独的,但孤独的人又是可耻的。

这一点儿也不矛盾!

一个骨子里很浪漫的人,没有爱情可以谈是多么让人痛苦的事情。

我们故事里的主角浪漫么?

虽然他是地道的英国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是一个比法国人还浪漫的人,虽然他的外表看上去不是这样。

也许,他的这种浪漫只是没有人会欣赏而已。

饭馆还是那个饭馆,不过饭馆内却已然:物不是人亦非了。

老哥怀着一颗悸动火热的心,本打算借着午宴的机会,与曾经的挚爱重温那久违的浪漫。

但是当他踏进这家意大利餐馆的那一刻起,他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他那与生俱来的文艺细胞被迅速调动起来,最要命的是哥有一颗诗人的心,刺激着老哥的大脑神经,对他所能见到的一切开始“写意”式的进行着臆想,结果这个文艺老青年彻底失控了……当她如约而至,他凝视着她,往昔的种种美好情景渐渐浮现眼前,顿时醋瓶子碎了一地,真是五味杂陈。

这种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透过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阿伦·瑞克曼把一个情感饥渴的老男人那种既矫情又酸涩的味道演的活灵活现。

他那特别而迷人的声线,撩人心肠的台词,迅速把观者带入了属于那个情景下的语境中。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幕,当这个文艺老青年看出那位苍老的盲人是谁时?

他突然想到了那首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他知道他的爱情已经随风远逝,可是他却还用爱情紧紧捆绑着自己,把生命耗费于这飘渺里.......时间去哪了?

《午宴之歌》短评

看不下去

4分钟前
  • 黄金万两
  • 较差

7分钟前
  • emma
  • 力荐

傲娇说明书……

9分钟前
  • 夏白夏-
  • 推荐

too much narration

11分钟前
  • wyice-burg
  • 较差

不错

14分钟前
  • NAHTE
  • 力荐

哇哦, 单是旁白已经美到无以复加!

18分钟前
  • atmosphere
  • 力荐

看过的最莫名其妙的电影了,绝对不是我的菜。。。%>_<%

19分钟前
  • 一茗
  • 较差

可能是品味不够,所以没看下去

22分钟前
  • 较差

经过这样拍成的诗歌我可以看下去了

27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The song of lunch

31分钟前
  • 喜呢萌萌
  • 推荐

看了一下豆瓣评分,发现我和群众的品味恰恰相反,这电影有种让人呕吐的下流感,旁白是装出来的自以为是,不自然,男主是猥琐的,还动不动对脸部来个特写,🤢🤮女主是没有灵魂的。隔夜饭快吐了,这是...减肥电影?!😰

34分钟前
  • FirstLast4ever
  • 很差

"but he might have died and be returning as a ghost." 15年后,你约到了曾经的亲密恋人,你们在老地方共进午餐,你压抑着、遐想着、冲动着、尴尬的遮掩着,试图在她眼睛里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但最终确只能承认:爱如云烟。

36分钟前
  • 7酱™
  • 推荐

内心敏感的男人

39分钟前
  • 卤肉饭
  • 还行

Cela n'est que pour faire plaisir au producteur. :)

41分钟前
  • 闻人林
  • 较差

语言非常细腻、非常美。让我想到Jeanette Winterson。有些时候借由影像会认识到好的作家,就像那天的小剧场话剧一样。

45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AR的表演课,ET负责喂招。电影的发明让illusion和reality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也没有道德评判,可是电影工业却朝着消解现实一路狂奔过去。但它应该是这样,未完成,不彻底,混沌又有照见人心的真实。想到叶芝的饮酒歌:当我们还未老,未死,我举杯,看着你,叹息。

50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无聊到爆,会讲故事么,你搞抽象么,浪费我时间。

51分钟前
  • izumi
  • 很差

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但这个男人也忒失败了一点。。。

53分钟前
  • 莉迪亚
  • 推荐

太文艺了,Before Sunrise 那种刚好

56分钟前
  • 细雪
  • 还行

分手之后,就不要再见了。

60分钟前
  • 走走停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