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看了《三城记》和《茉莉花开》,于是也想对比着两部片子。
相较月荣,我觉得茉、莉和花三代女性身上实在看不出太多的女性坚韧。
月荣在丈夫遭遇意外后,用扁担扛着两个孩子回家,这时的茉正穿着美丽旗袍依窗而望,不顾身后孩子的哭闹。
月荣可以可以毫不迟疑地把枪射向侵犯自己的土豪,茉却迷失在自己母亲姘头的狼爪下。
至于莉,既然无法忍受丈夫家中的贫寒,用自己无法生育的错误惩罚他人,那么她也不会向月荣一般,到上海,到香港,冒着种种危险,去寻找自己心爱的人。
道龙令我非常欣赏,那样的年代,普通人,能活成如他一般,已是成功。
没有大的眼界,不可能把握时代的潮流,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为病妻尽心竭力到最后一刻,心存善念,在盘剥百姓的位子上,虽已分不清黑白,虽也鱼肉乡民,但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月荣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便不再犹豫,虽有诸般困难,亦不回头。
我们用喜爱用当代的价值观要求过去的人,但当代人在当代生活中,能做到如道龙一般,已是优秀至极。
两人的感情,颇多细腻之处,但最是乡社对唱一幕最是动人。
周师傅亦是出尘,对心爱之人,发乎情,止乎礼。
虽万般喜爱,但若不能在一起,亦不生怨怼,飘然而去。
常人虽做不到,但这样的理想总能给后人一些启发,因为这样的洒脱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宽容了别人,亦宽容了自己,更加的美好。
收买华的死有些仓促,但细想之,那个时代的人,都要面临如此仓促的死,或者是任何时代任何人。
没有解释的机会。
在他身上也没有承载任何的历史使命,就是最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呢。
但他在素味平生时帮助他人,留给了一个女孩最美好的爱恋。
虽普通,却动人。
仇大姐和收买华都是很好很好的人,一开始,带着那么多好吃的去看月荣,之后更带着月荣寻找营生。
这是乱世的一个童话啊,乱世人心如豺狼,如一开头中夺了孩子口中鱼骨的乞丐,因为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难。
但越是这样,亦越会有发光的心灵,因为正是守望相助,才令得我们走出了那一段困难?
本篇的故事要从1937年讲起, 这一年的七月, 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战争的初期, 日军推进速度很快, 12月份就攻陷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然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距离此处不远的芜湖也在12月5日受到了日寇轰炸机群的袭击 ,一个叫陈玉荣的女人便是在这场轰炸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孩子还没有出生呢 自己的爸爸就去世了, 不过好在家中做着杂货生意 ,所以在经济上面没有太过于捉襟见肘, 陈月柔很受母亲的疼爱, 一直把他当做儿子养 ,这也让其养成了刚强独立的性格, 当时他们母女的百货店旁边有一个小伙子开的休闲摊 ,因为看人家还比较老实可靠, 所以母亲便把陈月荣许配给了他 两人结婚之后生下了两个女儿。
而小伙子也在火车站找了个工作, 虽然不是大富大贵 ,但过的也算幸福 本以为生活能这样走下去 但是日本人的侵略直接把这个家庭拖入了深渊 ……
对导演张婉婷有特别的偏爱,因为秋天的童话和玻璃之城。
秋天的童话的经典在于它的内敛,在于它可以将一种感动珍藏,而这份珍藏不会因为时代的久远而失色,每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都会有种温謦如初的感觉。
玻璃之城讲述了一个跨时代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唯美的画面,悲伤的故事,该片带给观众的启示和思考让该片的艺术性和故事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次对三城记格外期待,三城记讲述了成龙父母的真实故事,演绎了一段辗转安徽,上海和香港三座城市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对恋人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中追逐爱情,在那一个生存都无比艰难的时代,互相温暖彼此的生命。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家庭都是支离破碎,爱情更是被了无奈,悲情和离愁包围。
男主是个只认识几个字喜欢说脏话的大老粗,但是却是个简单的好人,对自己生病的前妻不离不弃,为了筹钱买大烟给老婆续命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特务。
对月容的感情也是很执着很坚持,他为了养活全家和躲避追杀跑去上海谋求生存机会,即使冒着头被枪击中的危险也要从公交车下来追月容,是爱情让人变的如此勇敢嘛?
女主知书达理,嫁到城里吃公粮的生活,可是战乱改变了她的生活,丈夫去世她为了养活全家买卖黑货,卖笑,打伤人,月容也是个充满了勇气和为爱情坚守的女性。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像是在洪水中挣扎,跟时代的大环境比每个人物都很渺小无力,他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他们想抓住对方彼此照应辅助,可是又改变不了命运,被冲散,被分离。
结尾处两个人的团聚也是带有时代阴影的,毕竟和家人孩子不能在一起。
影片的结尾让我紧张到心跳加速,无法呼吸。
<图片1>很久没看到这样感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看完之后又相信了爱情。
珍惜现在,珍惜已有。
两个主角的的演技都相对成熟,能控制每一句台词和动作。
电影比起大多数国产影片还是值得一看。
《三城記》中劉青雲和湯唯的角色為何沒有火花?
而成龍大哥是否需要以一種特殊且虛構的方式出現,而不是單純的缺席?
之前三年六月的評述鏈接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以及相關“電影人”評述豆列(應該需要登錄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還有香港電影魔鬼辭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電腦頁面 可點擊“香港電影魔鬼辭典”各條目開頭的“李翼的廣播”鏈接 進入比較“人性化”的排版:(2015年的《三城記》,涉及安徽上海香港,只是通片看下來,對於三個城市的印象有點模糊,一來在當時的戰亂時代,三地的差別應該不是太大,特別是對於在底層打拼過活兒的人而言,二來就算各有特色,應該也不宜在片中過於“張揚”,或突出……不過既然以城市加量詞來命名,卻只展現出一種同質的“虛無”來,再怎麼也是說不過去的。
感覺還是要有三地的對比,比如對於一件物事的不同叫法,或者於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呈現,看法,以及風俗習慣……這樣子就算只是用普通話說出來,出自一個走南闖北的人物之口,也會呈現出不可抹殺的特色來。
《三城記》裏有著諸多張婉婷,羅啟銳之前合作電影的元素和影子,甚至可說是集大成,不過與此同時,很多方面又有不同。
移民式的背井離鄉,“求同存異”的黨派及立場紛爭,還有看起來可能並不登對,卻極有火花的男女感情……但《三城記》在上述這些方面,跟張羅兩位以往的處理,或者說面對的問題,又是不同的,首先這片裏更多是在不得已,無方向的逃難,而不是事先有一定程度規劃的移民;至於所謂的黨派和立場紛爭,在《三》當然是被盡可能的模糊掉,這一點比起《宋家皇朝》來還要更嚴重。
而且,如果之前沒有看過同樣由張婉婷執導的2003紀錄片《龍的深處:失落的拼圖》,估計都不太清楚片中劉青雲飾演的房道龍,到底得罪的是哪路人馬?
……不過反正和日本人勢不兩立,總不會有錯。
然後當然就剩下重中之重的男女感情,劉青雲和湯唯的角色,當然看起來也是很不登對的,不管是在閃回,還是線性故事裏,歌聲或對白中,甚至無論是在開頭,或者結尾處……都沒有什麼火花,始終難以登對。
可能有人會說,這其實是中國香港藝人和內地演員合作時的老問題了,總是不搭調,難以有火花,而不像《秋天的童話》,中國臺灣片名為《流氓大亨》中的周潤發和鐘楚紅,《八兩金》裏的洪金寶和張艾嘉……當然《秋》中的周潤發,和他之後在《英雄本色》《賭神》《縱橫四海》等片中的銀幕形象,都有截然不同的設定,比較粗魯,不拘小節,《八兩金》中的洪金寶,幾乎也是類似的設定,而《三城記》裏劉青雲的角色,雖然在粗魯方面,可說是一脈相承的,卻唯獨沒有前兩個角色的另一大特質,那就是幽默感,至少是自認為是有幽默感。
我個人一直認為發哥就算是有幽默感,肯定也跟他自認為有的程度,有著不小的落差。
而洪金寶大哥的幽默感還是線上的,雖然更多是通過體態和動作展現,區別也只是在動作的幅度大小,而一般不是靠耍嘴皮子。
至於劉青雲老師,雖然他也參與演出過一些喜劇,但顯然不容易有特別出彩的發揮,而且他也不是自認為有良好幽默感的那一款,於是在《三》中他就真的只剩下粗魯這一特質,而欠缺了本該有的幽默,這麼一來,別說湯唯的角色難以跟他有火花,想來就算是觀眾,應該也很難對這個角色有太多的認同……畢竟大家都不是成龍本龍,很難像他在剛才提及的那部紀錄片《龍的深處》裏,倒坐在一旁的椅子裏,用一種仰視和好奇的表情與心態,聽他的老豆講那過去的“三城”往事……而湯唯老師,雖然她一出道,就有和中國香港資深男演員合作的深刻經驗,但至少在我看來,在那片裏她更多是一種類似戲中戲的表演情境,很長時間裏是需要演另一個人,同時竭力的掩藏,和隱忍自己,直到最後“忍無可忍”。
但《三》,以及她在大多數電影裏,並沒有這種“戲中戲”的前提設置,而且陳月榮這個角色,雖然認得字,能讀三國水滸,可畢竟算不上才女,很難想像剛轟炸完,她就做出冒著生命危險去看電影,這樣的“驚人”之舉……於是這人設本身就比較尷尬,或者說含糊,也談不上有多少真性情,跟房道龍之間的感情也是,沒什麼波折,平淡如水,既不可信,更不可愛。
而且就算是《秋》《八》中的男女主角,中間總是有“第三者”的,最後還不是大團圓結局,有時甚至連小團圓都稱不上。
反觀《三》,黃覺的角色,只能說是無傷大雅的“單相思”罷了,對於房陳兩位的愛情史詩,壓根就產生不了任何的威脅,更別說井柏然和秦海璐這一對配角,對於男女主角也起不到多少烘托的作用,只是更像是《太平輪》裏的群戲設置,甚至還會聯想起《失孤》來。
至於井柏然角色最後的結局,與其說是為了昇華悲劇氛圍,還不如說是起到明確黨派立場的功用,完全不能和《七小福》裏最後林正英的配角悲劇設置相提並論,當然那個師弟的瘋魔角色,也容易聯想起同樣由羅啟銳執導的兩集《霸王別姬》來。
我個人對於湯唯老師的銀幕印象,除了更擅長演出“戲中戲”之外,就是語言能力太過利索。
這在平時當然是一項很好的天賦,能夠在中英韓文,包括廣東話之間自由切換,無縫銜接,特別是在出席頒獎典禮等場合,更是能讓自己優雅的出盡風頭。
但另一方面,對於演員本身來說,我覺得語言天賦越強,有時候倒是會起反作用。
因為電影常常是講究“弦外之音”的,這不單關乎吐字的方法,是氣聲,還是字正腔圓,是脫口而出,還是欲言又止……當一個人語言天賦特別強,能在多種語言中間靈活切換時,TA就很難做到抑揚頓挫,欲言又止,比如湯唯在《三》裏的好幾場戲,特別是在墳前的一段,吐字和情緒就有點太過順暢和輕飄,難以表現出一種該有的凝(滯沉重)來……當然這樣的對白問題,應該也存在於她和劉青雲的感情戲份中,而不管她在現場是說普通話,或者廣東話,區別應該都不大。
這樣的欠缺火花,之前在張羅電影裏其實也出現過,最典型的倒不是在《北京樂與路》中的耿樂舒淇和吳彥祖身上,更發生在《玻璃之城》裏的黎明和舒淇身上,那是個所謂兩代人雙線發展的故事,相比較兒女一輩的吳彥祖和楊張新悅(原名張燊悅),黎明和舒淇所演的上一代人之間感覺更沒有火花,似乎很快會翻篇,被遺忘。
而究其原因,應該很難只是用演員的地域特色來解釋,而是黎明的角色一來並不粗魯,當然在此片中,也難以稱得上儒雅,另一方面也不幽默,更不灑脫,片中有一段表現他連續說粗口的戲份,不管他張合著嘴,外加賣力的手勢,試圖表現一種“黃霑”式的放蕩不羈,都是沒什麼說服力的,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這個角色的尷尬,或者說無趣,倒是和《三》中湯唯的角色,有的一拼!
如果說羅啟銳的《歲月神偷》是從小一輩的視角和口吻,來講述兩代人的故事的話,那張婉婷的《玻璃之城》中就有著迎面而來,不言而喻的脫節,儘管那可能是主觀故意的,用一個特殊的年份……但出來的效果,卻只是脫節這麼簡單。
最後再回到《三城記》,《玻》如果是脫節的話,那《三》就是缺席,老實說,不管幕前幕後,成龍大哥反倒是最大的“主角”,只是他不可能像在《七小福》中以某種方式亮相,畢竟這也不是講述家族史的紀錄片。
但這種缺席,無論如何也是造成欣賞障礙的,畢竟在那個戰火歲月裏,像他父母這樣的生死離合遭遇,並不算罕見,同時因為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於是不能做太多的戲劇性加工,從而讓愛情本身都變得太過“正常”,和寡淡……那應該如何改變這個“先天”的困境呢?
至少在我看來,不管怎麼樣,也得讓成龍大哥在片中有“存在感”,當然不是說以嬰兒,或者是以講述者的身份來亮相,而是可以安排一個少年的角色,先後出現在他父母的身旁,當然他不是成龍小時候,因為年齡和時間都不對,但他不妨看作是他的某種“替身”,身上有很多元素都是對應的,不是成龍,勝似成龍,始終在男女主角身旁,刷著自己的“存在感”,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虛構的少年角色最後肯定是要離開這個世界的,當然不管怎麼說,他肯定會比井柏然的角色更適合這個《三城記》的家族故事。
李翼。
作为一个职场单亲妈妈,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共鸣就是,阿龙的父亲和女主月荣的妈妈真是倒霉,这么多年,都是帮子女带娃,不仅没有人帮助,也没有经济支持。
最后房道龙和陈月荣在香港重逢,我想的却是,四个孩子从此真的是孤儿了。
尽管在整个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大多数时间也都在上海流落,并不怎么管孩子。
百度了一下,成龙的两个哥哥,后来在家乡作了普普通通的百姓,至今,成龙都不愿意开口叫他们哥哥。
而成龙的祖父,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经历了饥荒、灾祸的老人,连什么时候去世,都已不可考,便如在电影中莫名其妙消失一样。
父母最大的悲剧,不是孩子不争气,是好不容易孩子大了,孩子又生了孩子,再丢给你抚养。
就像是打游戏通了十几关突然断电,又从头开始一样,实在是让人沮丧。
男主女主深情相拥,三口之家甜甜蜜蜜,背后,却是父母的无端辛劳,以及四个孤儿的凄苦并不为人知的一生。
所以,林凤娇默默隐忍也好,房祖名不成器也好,吴绮莉也好,吴卓林也好,成龙的渣,似乎是上一代的遗传。
所以,很抱歉,我一点都不感动。
该片以成龙大哥的父母的真实爱情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上个世纪警察房道龙与陈月荣二人在战争年代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相思的故事。
影片整体比较文艺,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叙事节奏也偏紧凑,且故事线不太清晰。
不过观影时还是可以被男女主之间相互爱恋的真情所深深打动,这其中主要还是刘青云和汤唯二人有非常精湛而高超的演技,两人的表演太过真实,有种真情流露的感觉。
另外由男女主二人引发的另一对男女情侣的戏份比较少,对全片故事情节的推动没起太大作用。
故事很完整,情节交代的很清楚,有故事,有情节,有内涵,有灵魂。
汤唯、刘青云都是实力派。
悲伤的抗战时期四处漂泊的爱人和家庭,不美的爱情片 ,那样的年代苦是多些 ,也许束缚少些 ,自私可以变成自由房道荣对月荣说的一句话,“反正在这样的时代,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这样一条路上,哪里有好人坏人,都只是一群可怜人,只是制度的牺牲品而已。
较好的从国军残兵的角度反映了当年的历史,从电影角度说这个电影比较失败,剧本没有什么张力,大概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没有坏人,只有主角几个人,但是这样的剧情能上映就是一个奇迹了,在TG的面前用成龙老爸一个杀了好几个地下党的军统行动组特务的故事来做电影,能广电总局审批过,奇迹!
电影本身我就不分析了,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爷爷奶奶这代人在民国末年的生活状态,现在看上去他们都和和美美养了一大家子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之类的,也许我们能在大小屏幕和纸片上看到的就是解放后文革、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灾害之类,以我们父母视角来看待的TG解放后历史,而抗日、内战基本都被一边倒的宣传成TG万岁,蒋国军混蛋加笨蛋的类型,要么就是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的人类悲剧,要么就是黄河大决堤饿死数百万人吃人的惨剧,过于震撼,已经让我们忽视了当年最主流的老百姓过的日子。
而当年实际的故事都被忽视了,这个剧倒是很好的还原了一个三教九流的爷爷辈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这个剧值得一看,虽然有些乏味。
但是从成龙的爹妈这号人物的人性来说:我鄙视!
至少是不喜欢,对于男的来说可能要养家糊口,而且他是军统特务,杀过TG,留在大陆只有死路与一条,但是对成龙老妈来说:抛弃两个包办婚姻的女儿决绝的奔向新世界新自由,对我个人来说不可接受。
我认识一个老太,年轻在上海时是一枝花,家境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也很优越,老公是开小工厂的,也加入了党国,老太年轻时经常自己拿着可乐一个人看英文电影,自己下下馆子吃点喝点。
但是49年时家境急转直下,工厂被剥了,家里2个小孩,3个弟弟妹妹靠她一个人养,因为她老公带着金条去了香港。
过了两年,他老公在香港凭借一身出色的技工本领又另起炉灶小有气候,要让留守上海的老婆去香港,当时这个还风姿绰约的老太就说了一个理由拒绝了“我还有这么多孩子和弟妹,你能保证带他们过去吗?
难道让他们一辈子在这里受苦我们不管吗?
”,结果是他老公为了她又只身回了大陆,后面大家应该也能想到收财产,收房子,收工厂,反右,文革批斗,抄家,坐牢什么的该上的都上了,到今时今日他们从20多岁有两套别墅住成了一室户连马桶都没有小破房子,老太的老伴也没了好多年,从当年喝着可乐看英文电影变成了在家里收破烂给第四代买小金锁。
老太无怨无悔,就那么一句话”难道我要在香港想着他们吃苦,他们拿什么生活”。
对比之下,成龙的父母是怎样的,大家评判,是我我绝对做不出抛弃亲子一个人跑到外面逍遥快活的事儿,那个时候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未来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也许跑出去了,你或者你(新的)子女后代有这样那样的成就(成龙啊,不是他广电总局也不会给面子过审),但是请记住:留在大陆和孩子在一起,至少他们活着还是死了你是知道的。
这个老太是我奶奶。
上网一搜,关于本片的原型背景都很清楚,讲的就是成龙父母的故事,据说还原度高达90%,拍出过《秋天的童话》《宋家王朝》《玻璃之城》等片的导演张婉婷,12年前曾拍摄过一部讲述成龙家庭史的纪录片《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后来她就萌生了将家族史故事改编成剧情大电影的想法,其实一开始张婉婷打算拍自己母亲的故事,但遗憾的是直到母亲去世,她都没能好好听老人家讲述当时的事。
母亲去世后,张婉婷能想到的最熟悉那个年代的人就是成龙的父亲,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向整整一代人致敬。
刘青云和汤唯分别饰演了成龙的父母,命运曲线,性格做派,一望即知。
不过《三城记》除了龙父龙母之外,还有“收买华”和“仇大姐”这一对人物,虽然是配角,但这两人也在颠沛流离中从安徽到上海再到香港,冲破身份年龄文化层次等多重限制,同样成就了一段旷世奇缘。
家族史如今在历史记述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三城记》所反映的现当代史,当事人年事已高,但还健在,于是乎,对这些过来人的采访整理爬梳,就累积成重要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当我们对大而无当的社会史、民族史叙述颇感厌倦之时,家族史这种细小单位的历史建构就更加弥足珍贵,“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微观史学与年鉴学派同辉,宏大叙事泛滥成灾,现在反而需要微观角度的家族史切口来拨乱反正。
其实《一九四二》《太平轮》都可以这么被解读,电影改编,家族史的微观视角更符合编剧需求。
当然家族也不是孤立的,总要枝蔓出去,譬如前面说的,《三城记》里的龙爸龙妈,也需要收买华和仇大姐的衬托,才能支撑起一张故事网络。
相较于两位主角,我个人对两位配角的感触可能更深。
尤其井柏然饰演的收买华,这人一副小商贩打扮,于龙爸危难之时出现,虽是萍水相逢,但收买华古道热肠,替龙爸青云治病疗伤,在乱世之中,更是帮扶着暴躁粗犷的龙爸一同找寻龙妈。
四人之中,收买华最年轻,也最促狭——眼镜、帽子、胡须,一打眼还真没认出是井柏然。
收买华在四人中算是个文化人,还懂些医术,看来是个小知识分子的模样。
对这位“不速之客”,电影也没有完整交代其背景,乱世之中,看来真可能是狭路相遇——《龙的深处》我没看过,不知房道龙老先生有没有讲过这个人。
四人之中,收买华的命运最为完整,他同情共产党为其托运物资而不幸牺牲,也给这位年轻人的生命拉上了壮怀激烈的大幕。
仇大姐颇有风尘气息,又没啥文化,但“从良”的妈妈桑遇上了知书达礼、年轻俊朗的收买华,由一枚鸡蛋肇始,便彻底堕入了情网,而收买华对仇大姐的情愫陡升,也是乱世中难得的相依相偎。
收买华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应该不是大知识分子,做些小贩营生,与五大三粗的龙爸为伍,也能干些粗活,不过在苦力堆中,收买华一副眼镜总有些格格不入。
收买华这样一个底层的读书人,或曰那个时代的小镇文艺青年,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也没有公权机关直接倚靠,倒是颇有当下“北漂”的风采。
《三城记》中的收买华,一来在乱世中收获了爱情,二来也在思想体认上越来越倾向共产党,为其冒死偷运,甚至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入了党”,终在乱世中丢掉了性命。
1949前后知识分子们的心路转圜,是个很值得考量的论题,所谓“忍不住的关怀”,收买华也没忍住,个中缘由,一言难尽。
在刘青云、汤唯、秦海璐等几位老牌帝后的环伺下,井柏然的表演倒是不落下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捉妖记》成功,背后还少不了《失孤》《三城记》这样的历练。
收买华已死,秦海璐最后拿着一枚鸡蛋,那一刻,《三城记》动人心魄。
如果房道龙是劲道十足的辣子鸡丁,陈月荣是暖人心脾的排骨汤,仇肖玲是诱人的小龙虾,那么阿华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虽然在电影里,不是那种一出场就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人,但是却有种米饭特有的软糯的感觉,特别像那种用木甑蒸出来那种,大火蒸,当水变成蒸汽,缓缓的上升时,飘出的那股带着木头味道的米饭香。
我喜欢他一出场那副大智若愚的感觉,眼镜片后看穿了房道龙闪躲的心思,又烂好心的救人的模样。
我喜欢看仇肖玲带着上海式风月场所的笑,在众生里兜兜转转,一个转身,撞见了阿华,变成少女羞涩的模样……他身上有太多类似普通人的特性,偏偏让人特别的喜欢,打心眼里的喜欢。
最后他死了,以一种有点滑稽的方式。
他带的不是定时炸弹,他是太多太多的手表。
阿华死了,对于我而言,电影也结束……
影片取材自真实故事。演技没话说。
汤唯是怎么做到和谁搭都不配这件事情的。汤唯演技差就算了,刘青云你闹这样算什么鬼。
是太平轮的调子,可其他演技之类是不敢恭维,结尾稍显悲壮之外就没有了
真好,最后,终于在一起了。
看到一半已经睡着
汤唯演谁都是一个套路
张婉婷怎么到晚年越来越做作了,只剩最后甩出了一个“港生”的名字。
主线挺好副线乱,但是刘青云特别特别好,一开始唱“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光面容神情就无缘无故催人眼泪,所以我偏爱。
逻辑很不对头
最近好像一直看流离失所的战争片,逃难,逃难,逃难。那个年代的人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呀,等着一个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活着的人,是绝望的希望吧,不然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
女导演还是太过于浪漫主义了。总会跳tone到太平轮、黄金时代。汤唯真是一点儿演技也没有啊。
还不错但是看到最后发现是成龙父母的故事………十三磅巨婴还上新闻,成龙要不要这么屌………
运表那段是白痴编剧
写动荡年代辗转三地的爱情,无论是题材,还是围绕这一主线的场景和故事都足够动人,然而本片的编剧还是比较失败,大量带有浓厚现代感和文艺腔的台词充斥其间,每当观众刚被感动之时,就突然来一段搞笑的场景,让人无法入戏,影片的节奏也显得拖沓、冗长。或许导演不应该自兼编剧。类型片元素融入得过多
井柏然进步很大,被圈粉了。有汤唯有刘青云还有井宝,我满足了~
越琢磨越觉得好看~
一个小时对粗制滥造的忍受后愤然离座,烂俗的叙事手法,雷人的多余情节,再加上糟糕的特效和漏洞百出的后期声,真是白瞎两位名角。
反正我觉得好看。汤唯和刘青云实力演技好般配好般配。井宝和海璐凑在一起,俨然东北之光的既视感
看着刘青云的厚嘴唇唱京剧是什么体验?
裹脚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