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嘿玛嘿玛

Hema Hema: 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等待成一首歌(台),在我等之时唱首歌(港),赫马·赫马:我等待你为我唱的那首歌,嘿玛 嘿玛:在我等待之时给我唱首歌

主演:次仁多吉,瑟东·拉姆,廷里·多吉,梁朝伟,周迅

类型:电影地区:不丹,中国香港语言:宗卡语年份:2016

《嘿玛嘿玛》剧照

《嘿玛嘿玛》剧情介绍

嘿玛嘿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 ,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硫磺泉镇的秘密第一季暗金烂狗兰卡斯特的最后一次飞行翻转人生请回答1994三国三恶人行迹变幻天降大劫青夏:恋上你的30日行尸之惧第六季意外杀手2:杀手假期乐高大电影2拯救甜甜圈:时空大营救特工管家解谎侦探少女棺材石嗜睡症强扭的瓜生命中最特别的朋友逃狱者伊藤君A到E境界触发者第二季青红野人之雨林诀安德烈:黑色的迷宫宝贝儿回家祈祷者占领2少年巴比伦

《嘿玛嘿玛》长篇影评

 1 ) 带着面具“找自己”

太喜欢这部片子了,看完去看《旅行者与魔法师》。

片子从面具开始。

就算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你是谁,但是人性的某些真实切面还是会隐匿在面具之下。

比如,偷窥、猎奇、偷盗、性爱、恐惧。

所谓的“找自己”,真是既讽刺、又精妙的暗喻,并不一定是和谐、宁静,就是千疮百孔的人性。

面具带厌了,就换一副试试。

或许,当做体验就好了,并不需要试图成为另一个人。

如果那只是一副面具,他人所爱的,只是背叛了自我的一个表象。

那么,我们所耽溺的,究竟是他人之爱,还是一整个幻象?

活着的唯一方式是忠于自我。

好了,这下问题又来了,自我又是什么呢?

笑。

是忠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忠于自己的发心,忠于自己贪婪、懦弱、丑恶,也忠于自己的勇敢、善良、天真。

忠于生命的无常,忠于真假幻变的虚空。

我们是戴着面具的,甚至戴着好几副。

无法去说是完全本真的个性,因而自得其乐比较好;还是拥有宽阔心灵,因而接纳他人比较好。

应当说,二者可平衡、本无差。

既已深深地理解自己,大概也能尽多地理解他人。

最近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几个采访,他说自己最恐惧的事情就是他人的期待,恐惧自己被视为无上完美的人,被视为不需要上厕所、揩鼻涕的人。

他说,我也是在修行的人。

对了,他也是个在意自己正在老去的人。

是的,我们都是凡人。

极爱片中的那段戏剧,关于人死亡之后的层层拷问,关于自己整一生是否伤害他人,又是否利益他人的盘剥。

中阴身,意识与身体渐渐分离,而后落入未知,落入轮回。

人倘若有恐惧、有敬畏,或许这辈子便能够立限吧。

想到,当一个人死去,意识消散,肉身日渐腐烂,心里升起悲戚。

你看,无论是谁,我们都赤条条来去。

一生的时间,如果不精进,如果不用在重要的、可贵的人事上,如果不曾浸没在山河湖海的静默中,如果不曾拾起人间烟火,与爱人秉烛夜游,如果未能用肉身行动践行未知,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人间无时不刻都在上映此类剧情,分分秒秒都将欢愉、悲伤示现,我们是麻木了吗,怎么都看不见了呢?

有趣的是,一边是生死大戏,一边是窃窃私语、蠢蠢欲动的凡胎肉身。

尽管有人讲了个深刻寓言,但还是挡不住当刻欲念。

男女互相勾引,避开了舞台上极力演出的人。

我总是在想,如果是我,我在那样的情境里头,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会在一出精彩大戏前,转身走掉,投向一个男子的温存怀抱吗?

最末是赎罪。

男子因误,强奸了一个女人,还杀了她的丈夫,二十四年活在炼狱的煎熬中。

他竭力去找,结果找到声色场中的女儿。

暧昧、幽暗的灯光下,舞池中是一群放肆狂欢的人,他们何曾不戴着面具呢?

只是不再需要那些木质材料,脸皮已是一种心照不宣。

生死爱恨还在上演。

真实幻觉不曾被真正分辨。

如果真能赎罪,那该多么好。

如果真能把一生罪孽、悔恨赎清,那该是多大的造化,多大的幸运。

过去的每一步、每一幕,遇见的每一个人,产生的每一种心绪,人为圈定出时间结界,时间从10:23跳转到10:24,骨骼肌肉在成长、停滞、坍塌,细胞在狂舞中生成、死去,这些、这些,都在成就着而今的我。

过去与未来的分隔,就是在这一刹。

怎么可能将过去洗脱呢,如何才能预见未知呢?

让我去生,让我去死。

过去一直在说,聪明是种天赋,善良是种选择。

就算不是善良,其他的种种判断,都是自己的意志。

这个世界不就是心的世界吗,眼前的实物不就是心中的倒影吗?

前天跟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他说,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基于需求本身。

包括,商业活动、公益行为、甚至是宗教。

“你说的‘宗教’,是普罗大众、求神拜佛、有利益交易的宗教吗?

”“不。

无论什么宗教行为,哪怕是追寻真理的,都是基于需求。

为什么要追寻真理呢?

”承认,并且觉得他说得对。

唯一一点就是,无趣、太无趣了。

“需求”二字卡死了丰盛、反叛的鲜活。

这种看似切中要害的本质,仔细一想,实在是流氓逻辑。

四海皆准的粗暴简直就是一种扼杀。

比方说,孙悟空称自己为“齐天大圣”,拜托,那可是振聋发聩的“齐天”。

人性微妙而伟大的要义,不就在于此处吗?

我们能发愿对自己善良、爱自己,因而对别人善良、爱别人吗?

可以的,可以的。

让我来记录下这一刻,让我在这小小的隔间里,窥见蛀虫般的狭隘,也将自己放任到广袤天际。

 2 ) 你的力量来源于剥离了虚假的自我

从实修中解读电影。

当处于社会活动中,我们会给予“自我”虚假的社交面具,以此来伪装成利于自我生存的模样,同时也分散了自心的注意力与觉知力;在密林中,我们戴上面具从而面对的是更真实的自己,因为剥离了社会价值,反而在面具之后展现深层次的自我——就连曾经的自己都不曾注意过的贪嗔痴,我们的觉知与注意转到了自己的内心。

不再为生存谋利的场合下,“自我”的欲望会极大地展现。

所以护卫对戴上面具的人说:“你的力量来源于此。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时,你不需要向别人展现你是谁的时候,你只需要面对你自己。

在进入之时到朔月之间,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上升或堕落,全看你自己。

可超越可缠缚,可救赎可杀生。

当男主与女一在暧昧纠缠时,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随时举行的派对、舞蹈、篝火晚会。

在第一个篝火晚会上,他们探知了彼此身体的性别,暧昧渐生;第二次表演生死仪式上,男人愈发追逐她的躯体与身影;第三次,男主围着女主打转时,女主引诱他入密林时,护卫敲起了鼓提醒了表演的开始。

这三次,男主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疏解,因为每一次舞蹈或仪式都在提醒他,他有欲望但经由“觉性”而克制,最后一次的鼓点提醒了他没有进入密林深处共赴欢情。

但是性欲的驱动一直都在,随地角落里交媾的男女、女人躯体的线条锁骨白腿,都在刺激着他的渴求。

带着面具的他围着带着面具的女人打转时,没有语言也没有人性的感情,而只是出于性欲的驱动,好像公狗围着发情期的母狗打转一样,只是因为性欲。

终于,在夜深人静四处无人,黑夜将一切隐藏,再没有仪式、鼓声、篝火来提起他的觉知之时,对于换了面具的女二来说,强暴发生了。

完全的欲望的发泄。

只要那个女性胴体之上的头颅覆盖着的是同一个面具,那么对男主就意味着“可交媾的”信号,所以不管她当时到底是谁,他只想发泄、也只需要发泄。

贯通全剧的经文是《中阴闻教得度》,在第二次的生死仪式表演上,男主追随女一的身影时,表演审判者对“死者”念着:“你可曾引诱你的母亲……你可曾强暴过你的父亲……”可是被欲望牵引的人们,并不再顾忌面具下的身份,也不在意与ta在静默无声中调情交媾的对象是否有ta的血缘至亲。

他们只想要欲望被满足,无暇思及其他,或是根本不再需要顾忌,因为面具掩藏了自我、掩藏了一切。

欲望被扩大,社会伪装被扒下,人们的上升或堕落,就在心念之间。

即使男主杀死被强暴者的丈夫之后,他只需换一个面具就可以不被发现,也没有人追究,因为良心会一直谴责他。

直至二十四后,他依然背负着愧疚与痛苦,杀人的罪恶感如同咬在骨缝上的毒蛇一般,追随了他半生。

如果说入密林时的准则是戒律,篝火晚会、生死仪式表演、护卫的鼓声是觉性的提醒,那么在密林中放下社会身份全然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修行的话,那么——有人坚忍度过了朔月,直至出关;有人轻微破戒,只是说话交流;有人严重破戒,偷窃窥探;有人则犯了重戒,奸淫杀生。

朔月之时,所有人都可出去,回归俗世与社会角色,但每个人的心境或升或落,各各不同。

无论有多少佛祖菩萨还是仁波切,修行终归关乎一心,各别自证智行境而已。

 3 ) 宗萨钦哲仁波切借电影谈金刚乘

1.假如我们出生在某个电影院里,我们可能分辨不出眼前发生的只是一种光的投射,是一部电影,而电影中的事件并非真实 - 它们并不真正存在。

我们不明白屏幕上看到的一切,包括爱恨情仇, 其实都是通过光线投射出的效果。

当然,不会有人提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坐好,集中精力,观看影片。

如果有人打搅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反而可能会说:“闭嘴!

”我们完全盲目地沉浸在这个投射中。

假如我们旁边有个人说:“看,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一切不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一个投影而已!

” 这时,我们就有机会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部电影,它不真实,没有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站起来离开电影院,我们可以放松,继续观看,并随着电影的节奏,体验各种情绪。

如果我们确信这只是一个投射,那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往前加快节奏,或者选择重看电影,电影完全由你掌控。

当然,也可以选择随时离开剧场,然后再回来继续看。

一旦我们确定自己可以随时离开,也就可以选择继续舒适地坐着看。

2.有时,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会控制我们的情绪,一段悲惨的景象可能会刚好击中我们的弱点,就这样我们被裹挟了。

但此刻,我们心中的某个东西也许会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修佛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整部轮回或涅槃与一部电影一样毫无内容,而且不真实。

只有看清这个,佛法才会深刻地进入我们的心海。

身处这个世界,我们永远被各种光芒和美丽所吸引,但是,一旦我们看清本质,哪怕只有一秒钟,明白这些表象是不真实的,我们将获得一定的信心。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赶往尼泊尔或印度,成为僧人或尼姑。

我们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工作,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每天拿着公文包到公司,到办公室。

我们依然可以坠入爱河,给爱人献上一朵花,交换戒指。

但是,内心某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一切本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这样的一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有类似惊鸿一瞥似得感悟,那么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瞥,就可以让我们的余生感到幸福。

现在,也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对我们着我们的耳边低语: “嘿!

这只是一部电影!

” 我们却什么也听不到,因为我们完全被分心,根本听不进人家的耳语。

也许就在此时,电影里有场大车祸,或者是音乐声很大,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个信息。

也许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却因为我们的“我执”曲解了这个信息。

我们感到困惑,并相信电影里的一切是真实的。

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

福报非常重要,同情心也很重要的,比较之下,福报是最重要的。

没有福报,我们就像一个无知的乞丐,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彩票,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笔钱,很快散尽钱财。

但是,如若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福报,并接受从那人传递的信息。

那么,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1)从小乘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起身离开电影大厅,或者闭上眼睛,不让自己被电影带走,并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

2)在大乘层面,我们通过明白电影不是真实的事实来减轻我们的痛苦,知道那只是一种投射和虚空。

我们不必停止观看电影,我们明白它并不真实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关心电影院里的其他人。

3)在金刚乘层面,我们知道这只是一部电影,我们没有被愚弄,我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节目。

电影对我们的影响越大,我们越欣赏电影带来的辉煌效果。

我们与观众分享我们的见解,并且相信,观众也能够欣赏和感激我们所看到的。

3.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功德。

在小乘佛教,通过放弃来积累功德。

看电影让我们受苦,我们有理由停止观看。

在大乘佛教中,我们则以同情心积攒功德,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关心别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从被卷入电影到看清电影事件的虚无,再到纯粹关心他人的福祉 - 此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金刚乘,我们可以进入快车道,通过虔诚投入积累功德。

在我们耳边呢喃的人,我们吸收他给的信息,感激他自由的心灵和存在的深度。

并且深信自身也有这种超脱的潜力,这让我们更加欣赏他。

这种片刻的虔诚,哪怕仅是一秒,仅是一点点的虔诚,就能积累巨大的功德。

如果能够与那个在耳边呢喃的他保持一致,他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其他观众如何被电影所俘虏,而这一切又多么的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不带着困惑并挣扎着去寻找释然的途径,那么,就可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并成为一个可以坐下来欣赏演出的人,或许,我们还可以对其他人耳语呢。

 4 ) 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

早就听说了这位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其作品。

本片是他的第四部长片,入围马来西亚首届国际电影节,做为评委我才一睹真容。

洗脑、洗眼,惊艳、惊思!

我所喜爱的藏文化被他演绎的如此奇特,佛教的人生哲思如此丰富地化入了声画之中,佩服!

民族音乐、舞蹈、仪式,佛教精神与现代社会,虚拟世界和真实人性等等的揉合,梁朝伟及周迅的闪现,无不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才智。

推荐!

在尼泊尔首届国际电影节上,我们曾把最佳短故事片奖颁给了一位近中年的尼泊尔喇嘛导演描写修行生活的影片《鸟之年》,他说:他拍电影的师傅就是这位不丹活佛导演。

我还真没听说过其他宗教里的在职的牧师、阿訇等做电影导演,运用这一现代艺术手段去表达自我的。

藏传佛教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研究。

 5 ) 人生无常,及时醒悟

宗萨仁波切.我的偶像。

整部片语言很少,靠的都是眼神传递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

这样的片子需要含金量很好才能出作品。

恕我愚昧,对佛教了解的太少,只看懂了皮毛。

1.一失足成千古恨--男主经不起诱惑,误奸了梁朝伟在剧中的女人,更是误杀梁,导致自己内心受折磨24年。

2.在森林里的舞台剧还是音乐剧?

额...随便啦.内容绝对真实靠谱,都是佛陀宣讲后,弟子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佛经里的内容,真实性是某仙侠剧渡劫飞升所不能比的。

剧里所有的舞蹈动作都不是随便乱跳的,都有一定的密意,密意懂么?

不懂去恶补一下藏传佛教里的名词理解。

整场剧里,提到了无常、死亡、中阴身,包括人死时眼耳鼻舌身意的退化,以及出现的种种虚假之相--最执着的亲人呼喊你的名字等,经书里讲了,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提起正知正念,内心有一丝不舍亲人的念头,那就完了,下辈子还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得解脱。

所以啊.这部剧我还得多看多体会,温故而知新

 6 )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作者:萨吾奇

拉康提出过这样的理论,小孩子在婴儿阶段,通过不断在镜子中观看自己的影子,通过自己能够控制的身体的动作和其在镜子中呈现的一一对应的反馈,确定了一个“自我”。

稍微大一点之后,这张镜子就变成了父母的表情,身边各色人物的语气和态度,老师手里的皮带,以后又变成被人类奉为真理的传统和各种训诫,你的工资和对家人的责任等等,这面镜子告诉你可以各种这样,不可以那样。

因此拉康认为这个“自我”是伪的,因为这是镜子或别人塑造/要求的“你”,是按别人的看法扭曲一个更真实的你自己的愿望而表现出来的“伪自我”,如相同一个人如果生在藏族,他不能喝马奶,如果生在蒙古就能喝,人还是一样的人,但是镜子对你的要求不一样,你按照从小培养的习惯表现出来的“你”也就是他者定义的“你”,不是真实的你自己,拉康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给这个“你”,叫他者。

“做真实的自己!

”这个口号意味着,你要服从自己最深处的想法,甚至是潜意识,拉康自己就认为把潜意识实现出来才是真的自己。

但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那个控制我们的镜子,即便在青春期的逆反时期,我们不过是用另一个镜子去对抗之前的镜子,当我们为了反抗父母这面镜子强加给我们的“自己”时,不过是去学“反面人物”开与之抗衡,认为这次我们做了真实的自己,但这个“反面”依然是另一个镜子。

嘿玛嘿玛中,男主角前往的密林就是这样提供展现“真实自己”的聚会地,象征地狱狱卒的人来迎接他,将他带入一个和以往世界不一样的地方,他的身份被隐藏,在这个密林之外,人的身份就像拉康说的那样是一个他者,隐藏这种身份才能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或许还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思考。

在聚会中,除了主线主角的状态以外,另一个副线是“主办方”表演的戏剧,这出戏剧围绕死亡和中阴展开。

佛教给出的中阴概念,中阴是死亡到重生的过程,按照佛教的解释,中阴期间你才会有一次机会展现真实的自己,那个阶段你将不受任何东西的控制,甚至因为阎罗要计算你的善恶德过,要判定即将去往哪里,你即便想不展现自己都是不可能的。

聚会中,每一个参与者真正表现了在另一个世界隐藏的自己。

在密林之外,他们不能窥探别人,不能随地交媾,也不能让别人喝尿,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都有窥探的欲望、性冲动和恶作剧的快感,但是这些都被整体社会的那面镜子给压抑了,不能随意的表现出来。

但在密林之中,你再也没有压抑自己的可能,就像戏剧中的死者没有隐藏任何自己善恶的可能一样,每个人完全的追随自己的内心的召唤,没有节制,没有他人的牵制。

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戏剧舞台的死者被投入象征痛苦的地狱铜锅里,为自己生前的所行受罪。

这暗示了主线即将步入恶业当中。

果然,主角的被面具所迷惑,误把前来和男二约会的同面具女二当成和自己暧昧的女一,在女二的反抗中他再也不能自已,犯下罪恶,又因为这个起因的蝴蝶效应而杀掉男二,男二的面具是代表善的静相白色神灵。

“做真实的自己!

”这个被西方推高到绝对真理位置的口号,却没有伦理和道德上的正义性,正如男主角的恶行是真实自己的结果一样,后现代以后的现代社会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我们精明于所有的知识,却同时撼动了善恶的根基,再也没有什么是善和恶,如果不是各种传统力量的缓冲,那个理性、科学、无教无神的新世界,是一个可怕的地狱,是一个没有人前来指引的中阴之道,每一个人将不得不在赤裸裸的自我的欲望下,遁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西方世界的一声“上帝已死”,让伦理成为利益的考量和暴力的规范,离开了利益,离开了诸如警察这样的暴力机器,再也没有道德的立足之地。

密林中,那个听见呼救就奋不顾身的白面神一死,道德还将如何拯救我们?

作为一个仁波切编导的作品,嘿玛嘿玛直指人性。

它让我们思考,不管在他人的规范当中还是自己的欲望当中,没有任何解脱的可能,只有无尽的轮回让我不断做出无论如何都不会正确的选择。

我们猛然发现,那个两千年前在菩提树下证得解脱之道的佛陀是那么的正确,无论你多么自由,如果离开正确的指引,那还有什么结果可得,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

二十四年后,男主角戴着双面面具再次回到密林,双面面具是一喜一悲,主面为悲,因为他还有心结未了,背面为喜,因为毕竟他在心结中似有所悟。

最后他愿意脱下自我的这张面具 ,而开始救赎的道路。

 7 ) 见面会的一点问答

事先搞不清导演什么路数,本来以为会是无故事,《天地玄黄》那样的,结果还是讲了一个故事——是一种弱故事,不以故事驱动的。

就不复述讲啥了,我感觉这片更像一位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处在隐匿之中,其实只是自以为吧。

不说什么现代技术,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在显示着你是谁,比一张脸更能说明“身份”。

刚好安排有映后见面会,制片、摄影指导、男主演都来了。

现场回答了一些问题:这是一部众筹电影。

因为是众筹,所以更能放开手脚,不受投资方的干涉。

上师导演给一些有名的演员写了信,希望他们参与,也表示因为预算紧,所以可能飞机、住宿的费用都只能请明星自理。

最后周迅和梁朝伟参加了,算客串吧,戏挺少。

绝大多数参演的都不是职业演员。

观众很在意片中12年一次的秘密活动是真的吗。

制片的回答是:这是虚构的。

其中的歌、音乐、舞蹈都根据不丹习俗创作的。

“关于死亡”一段的唱词确实让我觉得很特别。

但使用的面具是参考了不丹的传统面具。

只是真正的不丹面具多是木制的,戴着会很重,片中他们采用纸浆来做。

而梁朝伟戴的一副是不丹一座寺庙里珍藏的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董。

男主戴的面具是参照导演的脸型来做的。

因为很多野外的夜戏,导演又希望用自然光,摄影指导于是采用火作为光源。

电影来自导演观察网络聊天室产生的灵感。

匿名之下人得到了释放,更能做自己。

但即便匿名,总还是有一些规则是摆脱不了的。

男主演谈和导演的合作时,讲了两个例子:拍完一条自己总爱紧张的问行不行,导演总爱说可以了。

某天晚上2点多的拍摄,大家围着导演讨论问题,导演突然说:那个保安看起来很冷,拿件衣服给他。

这样看来上师做导演也确实是从容平静的,不会苦兮兮的追赶一些东西。

 8 ) 起心动念即是修行

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其中,努力表现面具应有的特质、行为、修养。

有的时间一长,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习惯,甚至面具揭都揭不下来。

而有些还是为表演行为,但还是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一旦有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不需要面具,没有观看观众。

有多少人是本性出演?

是放纵自己的欲念,把贪嗔痴发挥的尽致淋漓,随欲所为,还是本着初心的模样,自律自省。

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人的一生都在善恶两念间修行,行必果,自己积的善业行的恶业像天平的两端,那些起心动念、手起刀落自己怎会做不到心中有数,善业可能容易淡忘,但做的恶业会刻骨铭心,一直追随着你,折磨着你,直到有一天,你敢直面自己的过去,揭开尘封的秘密,也将自己释放。

这一刻,可能无比轻松自在。

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九九归一,初心都是教人向善,保留自身最大限度的善良。

ps. 梁朝伟自带一双辨识度很高的迷人眼,即使带面具只一下即可辨认。

他那一笑,就像宗教,深不可测。

面具很好看,音乐吟唱很好听。

 9 ) 总要看几部看不懂的电影

一些喜欢台词。

“匿名是一种力量。

隐匿身份能使人上瘾,也会令你胆大妄为。

你的面具是你暂时的身份,同时它也能保护你。

没人知道你是谁,这就是你的力量。

你得忏悔,这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在对自己的感知幻象忏悔啊哦 尊贵的人啊 不要畏惧死亡 因为你已死亡你已从此生的梦醒来,将掉入来世的另一场梦中,希望那会是灿烂的梦现在你是赤裸的,此刻不该浪费,赤裸是很珍贵的”面具好好玩 总要看几部看不懂的电影

 10 ) 我们都在幻象里,企图撞见真理

(文/杨时旸)总体而言,《嘿玛嘿玛》是对于当下世界的一次戏仿,对于真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对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进行了一次变形的、梦幻般的、寓言式的关照和讲述。

它有关因果报应,也有关世事轮回,由于这样的主题和导演特殊的身份,很多人更乐于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它。

但实际上,它每一笔都写尽了现实和俗常。

它不难理解,即便它从表层上看如此像一次多媒介的装置艺术集合,简短的台词,融合着谶语,喉音,管笛,邪魅的舞蹈,生杀予夺的仪式,神鸦社鼓,妖巫遍地,但实际上,从内里去看,它没有完全遁入自说自话的虚空,而是在最终完成了一次具备现实意义的精神关照。

一个男人从现实去往原始地带的丛林,戴上面具等待接引。

他将进入12年一次的仪式,人们都将头戴面具,暂时忘记自我。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盛大的沉浸式游戏,一次VR狂欢,就如同导演本人所说,确实是网络聊天室给了他灵感,匿名之下的身份意识,欲望的勃发和控制,人伦的解体和重塑,以及即便蒙蔽了身份也终究无法彻底挣脱的某些桎梏,这一切都在这场仪式中被见证。

这仪式中有虚伪的部分,比如,男人被告知,戴上面具,穿上裙子,是为了消弭姓名和性别,但实际上,性别又怎能消弭?

到处都是性征。

那些对于脸面的屏蔽,反而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欲望和诱惑,没有身份被识别的恐慌,人们更愿意为所欲为。

那丛林里到处都是欲望的符号,桌子上摆放的酒,帐篷里交媾的人,暴力相向的弓箭和砍刀——性与暴力,如果说,原始丛林里的仪式,有让人们重回安宁,寻找内心声音的意味,其实,它显然也有着蛮荒的另一面,得以凸显人作为动物性的特征。

男人跟随女人的手势而去,也是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去,但中途有人调换了面具,阴差阳错,宣泄欲望的媾和变成了一次意外的强奸和杀戮,原本是为了忘记一切的仪式,却让自己在回归现实之后,沉溺于罪责和愧疚之中24年。

这种报偿又是何等残忍呢?

身份、轮回和报偿,几乎就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一切了。

在人类世界,所有人都必须以姓名和脸面作为一种最简便的识别系统,而这种识别系统本身也会形成道德约束。

那场深山里的仪式,需要人们用面具遮蔽脸孔——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新的面具代替了旧的面具罢了。

仔细想想,那仪式中的人们,和影片开头、结尾的那两场夜店戏中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吗?

人们在夜店里,隐没于光影、电音、烟雾,摩肩接踵,缠绵起舞的时刻,彼此又知道谁是谁?

面孔上酒精泛起的红晕和射灯洒下的绿光,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面具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时候算是褪下面具?

什么时候又是戴上面具呢?

这成为了一场满是禅意的追问,在世上,或许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

只不过有时有形,有时无形罢了。

24年间,一切都变了。

当初,进入那片森林,像是遁入原初和虚无,但多年之后,接引的当口却传来了一串诺基亚的手机铃声,而仪式核心的神秘土著舞蹈变成了一场电音派对,降神仪式成了假面舞会。

传承多年的拨弦乐器被架子鼓取代,一切都变成了夏令营。

所以,深山里的世界和外部世俗是同构的,哪里又有什么净土。

这其中有微弱的悲叹、有平静地接纳也有一点点嘲讽。

以普通的观影习惯去切入,《嘿玛嘿玛》或许显得晦涩甚至不知所云,但如果换一种视角去看,它其实直白又简单,甚至,它比绝大多数商业故事片都来得简单得多,它的戏剧性在于某种突然的峰回路转,一次身份错位,引发了一场血腥,粗暴又直接,犹如宿命本身。

《嘿玛嘿玛》除了那些不丹传统的面具和一些改编的唱词,它更像是一次世俗社会的镜像展现,开头和结尾中的夜店是一个世界,原始森林里是另一个世界,它们互相映射,看起来迥然相异,但实际上毫无差池,同样屏蔽身份,同样被欲望驱使,陷于其中的人们同样自以为是。

导演说,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

那两个世界,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幻象?

或许只有在对比之中,在暧昧的对照之中,才能大致摸到真理的轮廓。

(本文首发腾讯娱乐电影频道)

《嘿玛嘿玛》短评

不喜欢

3分钟前
  • 周卡皮
  • 很差

1.我相信導演本身有其靈性上的高度與深度..2.但是其表現手法上我給一星級.你知道了某些深理.若要弄成電影讓人知道.則必須讓人知道..而不是拍完後..還是自己知道那些深里..3.豆瓣的某些評論員..只要是自己看不懂的+好像導演真的有那摸一回事.都是高分片....知之為知之..

8分钟前
  • CHEN HUI LAN
  • 很差

好尴尬的片儿啊,哲学语言和视听语言切换有bug,几句话能说明白的道理非要弄个故事= =

9分钟前
  • 徐内向
  • 较差

灵修班淫乱史

11分钟前
  • 柔软机械
  • 很差

垃圾

15分钟前
  • 刘书彦1928
  • 很差

故事和意思其实蛮好理解,就是一堆人带着面具我看着就呼吸困难特难受。开始我以为在看《大开眼界》,然后我们当中有一个人被杀瞬间跳到了狼人杀,24年后一言不合开始普通disco尬舞了也是吓了我一跳。梁朝伟和周迅还不如不露脸。反正片子不和我口味,我还是喜欢人间的东西,仙界就算了吧。

19分钟前
  • 却山
  • 较差

浮生于世,你我凡胎肉身,因一张面皮而不敢做僭越尺度之事。十二年轮回的神秘丛林,一副面具禁锢容貌隐藏身份,却解放了可怕的兽欲。匿名是一种力量,可怕之处在于心中不再有尺度。别害怕死,应畏惧生,不计后果的生之欲才会将人吞噬。凡事有因皆有果,铸成大错的男人耗尽半生才领悟,尺度一直在心里。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什么暖蛋玩意,天天他妈拿着宗教当宝了,一群原始未开化的人。

23分钟前
  • Walkfish
  • 很差

6.5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面具戴在脸上屏蔽了光黑暗就留在了心里掏空了生活就与世隔绝欲望却在身体里发胀直至罪孽的手操控了溢出的恶可怕的不是摘下面具的毁灭而是从戴上到摘下那被吞噬的过程可怕的不是不计后果而是明知后果却无法抗拒的原始兽性

24分钟前
  • 之晨
  • 还行

喜欢周迅

29分钟前
  • 甜筒-
  • 还行

什么鬼,催眠电影。

33分钟前
  • 翁青年的六英镑
  • 很差

周迅和梁朝伟感觉有一腿……

35分钟前
  • Dare
  • 很差

噱头居多,但是幻象犹存。

36分钟前
  • 豆友1598962
  • 还行

原来真的是周迅,原来真的是梁朝伟,不丹的片子居然还有熟脸。从语言上来说一股西藏的味道,离得近影响还是挺大的。原始森林和现代文明的交错,仪式感很强,强到有些做作。

39分钟前
  • Kazia
  • 还行

看过~

40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舔伟仔

41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诗意的部分很好,但仪式过多让人感觉影片缺少节制。起用周迅和梁朝伟似乎是想提升影片或是有发行上的考量,但实则破坏了影片的纯粹。

43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面具给人心带来了更多伪装,更多编织的可能性,宗教性,仪式化,舞台表演,主线清晰但是太多的边边角角扰乱观感。

45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还行

不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光片 这种电影语言 仁波切还是专心修行吧 宗教狂热分子集体高潮

48分钟前
  • 孟小红
  • 较差

我TM……

51分钟前
  • 六尺之上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