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知不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但《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小升初期间最爱不释手的读物之一了。
近几年看片多是围绕着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丰腴圆润的少女,层层叠叠的长裙,扎满鲜花的礼帽,每一次握手礼,每一次小舞会,都彰显着小乡村的温情和英国人隐藏的小傲慢。
小小安妮亦是遵从着这个故事架构,只是这次把画面转移到了爱德华王子岛上。
不得不说,整个三季的剧情所呈现的画面符合我阅读原著时的期待和构想。
只是导演的想法早已超越了对原著的解读,当然我并不排斥对原作品的合理改编,马修和玛丽拉等主角的形象在剧版中更加丰满立体,且不说这个改编是否必要,至少整个情感架构搭建起来了。
但是,尽管我关闭了弹幕观看,也试图屏蔽掉所有不客观,安妮这个角色的塑造实在是令人费解,甚至达不到差强人意。
作者用了大量的情节,几乎是套用了安妮鲁莽,大吼,大哭,反省,成长这几部曲来体现人物的进阶历程,但我很难能从中找到书里那个虽然话唠但是温暖可爱的小安妮。
不论是第二季想要表达的同性恋,种族歧视,女权主义还是第三季的言论自由等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始终认为这部剧集给予女主的使命太大了,她已经被描绘地不再是那个眼里有着奇幻世界的绿山墙安妮,而是肩上背负着开化改变乡村人民,宣扬女性自由,人权平等的时代女战士。
只能说,这一部已经不是小小安妮,是大大安妮了。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一版的演员都选的不错,Gilbert🆘哈哈哈哈哈哈哈。
1904年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在她最新的儿童故事里刻画了一个烦人精一样的小女孩角色,凭借她迅速地火遍了加美大地俘获了无数老老少少的心。
她叫安妮,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头红发,以及一张叽叽喳喳永远停不下来的嘴。
年幼时父母就都已离开人世,辗转被邻居、孤儿院、家庭收养,几番波折后到了十一岁,安妮阴错阳差地被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一对老兄妹收养,在这个岛上她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整个故事以安妮的视角,窥视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上的诚实质朴的人、壮丽的海洋景观,以及诗一般安详和谐的田园生活。
故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数量多到不计其数。
从电影诞生起,《绿山墙的安妮》就不断被翻拍,最早有1919年的无声电影版,而之后几乎每隔十年就会有新版电影、电视问世。
甚至是最广为人知的,由高田勋和宫崎骏这两位日本动画大师共同打造的《红发少女安妮》。
最近几年也有《清秀佳人》、《清秀佳人:美好星辰》、《清秀佳人:火与雾》等等等等。
但有一个问题在于,这些版本里的主角安妮,都是这样的:
没读过原著的人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真正认识安妮的人都知道,她其实并没有这么“高配”。
奈飞在2017年推出了《小小安妮》(《Anne with an E》)的美剧,备受好评,第一季烂番茄评分为影评人好评度84%、观众好评度85%,中国网友在豆瓣打出8.8的高分;今夏播出的第二季,豆瓣评分依然维持在8.8分。
奈飞版《小小安妮》里很不一样的是:安妮的角色——并不那么好看。
没有精致的蓝色连衣裙,没有丝滑妥帖的红色发髻,也没有白净的脸蛋,就是一个干干瘦瘦,红头发扎着两条小辫子又瘦又小的女孩,眼睛又大又亮,长着一脸的雀斑,挂在身上的衣服松松垮垮,整个人看起来有些营养不良。
和原著里描述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十岁左右的女孩儿,上身穿着又脏又难看且过于短小的浅黄色灰绒布罩衫,头上戴着一顶已经褪了色的褐色水兵帽,帽子下面是一头浓密的红发,两根小辫子从帽子下面伸出来,瘦小而苍白的脸上长着好些雀斑,大眼睛大嘴巴。
如果是目光更敏锐的人来观察,便能发现,这个女孩儿长着尖尖的下巴,棱角分明,两只大眼睛里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嘴唇线条优美,长得可爱逗人,藏着丰富的表情,前额宽阔……身上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
据说,奈飞为了寻找到最符合小说中安妮形象的女孩,在全地球范围内进行选角,最终,来自加拿大的14岁女孩艾米贝丝,从全球1889个女孩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个角色。
安妮的这副形象决定了故事的一大半亮点。
虽然贵为儿童故事的主角,但是她身上没有童话里公主极致如雪一般的单纯,也没有灰姑娘舞会遇王子的好运气,她普通得就像个邻家女孩,对自己的外形总是很不自信,有时甚至是极度绝望,尤其是那头无法改变的红发—“胡萝卜须”。
当时人对于红发的态度并不友好,红头发是大不列颠原住民凯尔特人的特点,这种人当时处在社会鄙视链最低端,因此安妮的红头发一直使她被同学们嘲笑,她从街上卖货的人那买来一瓶染发剂,想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黑发。
没想到染成之后安妮发现,黑发还不如红发,丁点都不适合她,可是后悔也晚了,重新折腾了一番,红发死活回不来了,甚至最后给自己搞了一头奇怪的绿发。
她还是个话痨——是真的可以把稍微欠耐心的人烦死的那种话痨。
安妮在火车站见到来接她的性格腼腆的单身老男人马修,面对陌生人,她本该简单地打个招呼而已,可是她竟然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堆:“很高兴见到你,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了,正担心哪!
我还想像了各种各样的理由。
刚才我还想,如果你今天晚上不来的话,我就到对面铁道拐角,爬到那棵大樱花树上一直等到天亮,一点儿也不用害怕。
隐藏在盛开的樱花中,沐浴在月光下睡觉,不是很浪漫吗?
就如同睡在用大理石砌成的客厅里一样。
如果你今天晚上不来,我想明天早晨也肯定会来的。
”
甚至因为在老师要求每个人自我介绍的时候过度表现,替别人全讲完了,被要求罚写一篇《论说人闲话的坏处》的作文。
还是个Drama queen——带着花环幻想自己是公主。
话不好好说到处“作”。
《小小安妮》第二季豆瓣热评有一条:“安妮几乎集齐了所有让现代成年人厌烦的特质,长相刻薄,行为诡异,屁事多,造作,浮夸,白日梦。
但是她活在绿山墙啊,这一季看完流下了感动的老母亲泪水。
”正如安妮喋喋不休的那些话里包含的内容一样,安妮古灵精怪,有着无穷的朝气和想象力。
“闪光的小湖”,“雪皇后”,她给她世界里目所能及的所有有趣的东西取名字。
看见五月花,她觉得自己身在天堂,看见了去年枯萎的花朵的灵魂。
她无比地热爱生活。
和一家人去看海,坐在马车上感叹不断:“我真的是爱死秋天了,我真庆幸活在十月会来临的土地上,你们呢?
我仍旧想不通为什么你们从来没去过海边呢?
你们在过去五十年里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去的,我很爱你们俩但这真的令人不解,太令人困惑了。
我火了十四年每天都朝思暮想,但就是没有机会。
我等不及瞧我们错过了哪些,我很确定我们错过了许多……”
她每天都在自己为自己创造惊喜,生活里处处都是可以取悦她的事和物。
她酷爱阅读,想尽一切办法读书,认为阅读是自己生命的源泉。
读《简爱》,也可以读地理。
在谷仓里读,在压水的时候读,甚至教家里帮干农活的男孩识字,帮助他通过阅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小小安妮》的第二季,除去原著故事里安妮的成长故事,还有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女权、种族歧视、同性之爱等等。
剧里在煤场工作的黑人,在地下呆了十年,也仍旧小心翼翼不敢出半点差错,生怕被上司炒掉鱿鱼。
他对工作时老喜欢拉着他聊天的男孩说:“你是白人,你终究只是这里的过客,从这里出去,你还有别的机会,别的路可以走,但我不是的,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年,我的人生没有别的选择,我只能继续在这里待下去,因为外面,更没有我允许我生存的地方。
”那个时候,哪怕奴隶制已经废除,但黑人的地位仍旧没什么改变,一个两三岁的白人小不点,话都讲不清楚的时候,都会指着看到的黑人问:“他是来偷东西的吗?
”
而针对于女人,那时也还有《社交礼仪手册》这之类的东西存在,父母对于女儿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将之培养成淑女,以后找个好人嫁出去。
那时女性想要嫁给上层人士,需要迎合男性的喜好,学习一些相对严苛的日常礼仪,穿着裹胸,束腰,打扮得体,才能在社交舞会上赢得男性的青睐。
不然,就如同黛安娜妈妈说的,只能嫁给鱼贩。
但即使还只是半大的孩子,安妮也会和好友也感受到了这种“区别对待”,私下聚在一起质疑书里的内容:“为什么只有女人需要说话小声,不能打嗝,不能大笑?
”
所以新来的那位特立独行的女老师成了安妮最崇拜的人——穿着长裤骑着自行车,大龄未婚,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屑一顾,只是一心拼自己的事业:她将课堂的教学形式改成圆桌交流的方式,带着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用土豆点亮灯泡,了解最新的科技。
《小小安妮》中则充满“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困窘”,比起原著甚至更有沉甸甸的现实感。
不仅是安妮,生活没有对任何人施以特别的仁慈,艾凡里小镇上的居民也都面临各自的难题,大多数人需要时刻跟贫困斗争,还要面对人性各种复杂的考验。
青春不等于低幼,成长里不单只有恋爱的烦恼。
不管你今年多大,只要对爱和纯真的向往还在,安妮的这则“儿童”故事都值得一看。
刚刷完第一季,剧里的运镜和画面都很棒啦~就是有些剧情看的挺揪心的,安妮经历了很多,还能一路前行,超级佩服~其他人物也挺喜欢的,马修,玛莉拉,还有她的小伙伴们,让安妮的生活多了很多美好。
第一次那么喜欢一部剧,而且竟然想看原著😌当年为啥没早点看,说不定读后感都好几篇了~~~~~~~~~~~~~~~~~~~~~~~~~~~~~~~~~~~~~~~~~~~~~~~~~~~~~~~~~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Anne's bravery.I'm definitely a big fan of her. Every character is so touching. Oh, my sincerey god! It's worth to watching.
火车上对过去的恐怖回忆,以及对未来的畅想,这个姑娘依然闪闪发亮,虽然话有点多,但是看走向,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感染人,给马取名字,跟樱花树道别,一路上嘴巴叨叨个不停,虽然知道男农场主有点尴尬,但依然没有阻止她,她内心的窃喜与期待,很有意思,继续追……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谈不上好看的姑娘,依然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容貌焦虑真的没有必要。
楼主当初看这部剧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黎贝卡的推荐。
一个红头发的小姑娘,总是充满各种修饰之词去赞美她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因为风景美如画,因为其他我想不起来的各种原因,总之,我去看了这部剧。
女主形容的白樱瑞喜之路
马修和马瑞拉所住的绿山墙农庄
原著故事的发生地-爱德华王子岛风景的确美如画。
剧里取景的地方就是原著小说里故事的发生地,爱德华王子岛。
原来是英属殖民地,后来加入加拿大。
女主安妮是一个孤儿,在当时女孩儿并不怎么受到欢迎,尤其是特别需要劳动力的农庄,但是安妮凭借她的热情以及能力终于收获了绿山墙兄妹的喜爱。
跟普通被收养的小孩反应不同,当安妮被兄妹俩确定收养后,她并没有畏畏缩缩看人脸色的过活,而是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我觉得多亏了马修和马瑞拉两兄妹的包容,才让这个童话得以发生。
上天让一个人遇见了另外一个人,自有其深刻的用意。
就像安妮遇见了马修和马瑞拉,一个收获了爱用以驱散黑暗,一个收获了热情用以改变古板和严谨。
可以说,这条主线的故事,就是满满治愈的味道。
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却不是这个剧的女主角(当然她也很好),而是一个配角老太太。
她叫Rachel Lynde,剧里译作雷切尔。
在剧作的一开始,准备收养孩子的马瑞拉就曾跟马修提到过她,一个特别热衷于八卦的邻居。
长相富态,胖胖憨憨的,总是过于热心别人家的事,以及习惯于口没遮拦,后期还特别热衷于做媒。
那个被疯狂做媒的女老师是这样形容她的,“好像她拥有一副天生的使命感,在做媒这件事上”,真是让人笑爆。
就是这样一个好像满身都是缺点的女人,偏偏好像特别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她和她的老邻居马瑞拉因为是否该解雇女老师的事发生争吵后,她气的说出——“我再也不会来了,如果我再来的话,我会先寄信通知”。
然后在这一集的尾声,当马瑞拉打开门时,雷切尔拿着一束花默默地站在门口。
“没有寄信通知吗?
”马瑞拉故意反问。
雷切尔摇摇头,并一脸可怜巴巴地递上手里的花,“只有一束来自我封闭思想的花”。
两人默默互瞅了一秒,然后相视一笑。
给你们欣赏一下这两人绝世幼稚的吵架前后▼
是不是特别可爱的两人?
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人性的善良。
这种善良表现在,即使马修(马瑞拉的哥哥)在一开始接到安妮时,也觉得她很聒噪,但当安妮跟他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仍然愿意去思考并且作答,尽管经常是“well...”“emmm......”当雷切尔太太对黑人巴什的到来表现出惊恐时,她仍然愿意试图去了解并给予他家人帮助。
这就是这个世界上难得的善意,可以克服自身的不快,去给予别人一些积极的回应。
最后来说一个本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点。
是来自巴里夫人的一段话。
当时她的丈夫因为独断专行,被人骗去了很大一笔钱财,她的妻子有怨无处诉,只好抓着孩子折磨。
丈夫明知道妻子是生自己的气,却不愿主动开口沟通,导致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一个低气压中。
终于孩子的一句话点醒了巴里夫人,“为什么大家都不再彼此相爱了?
”对孩子感到万分抱歉的她立刻找到了丈夫,并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
仅以此,送给在婚姻中的各位。
文章首发:公众号“真实少女”,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改编用力过猛,还是演员演绎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小女孩为了生存极尽讨好之能事,变脸速度超级快,各种看人下菜碟,当她在姐弟面前时是一副面孔,看到农场小男孩,意识到威胁她地位了,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心理超级强大,脑筋转的忒快,如果职场中有安妮,你可以想象她会是哪种人,我的天,好可怕,完全没有孩童的纯真,大人都被她玩得团团转,用尽心机取得一席之地……宫斗剧里的话,估计能活到最后。
如果我在13岁的年纪就认识安妮。
我可能会像她对着摆钟玻璃上自己的镜像一样。
我会我看见她就像看见自己一样,那么亲切,那么为自己窃喜。
现在的我,长高了,从孤独变得也拥有一些朋友,可以从容地混入街上走来走去的人群,虽然不会显眼,但也至少不会遭人冷眼。
人总是会长大的。
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书本上的,社会上的。
我努力做到社会主流的一些标准,我努力迎合大多数人喜爱的模样。
因为我想让别人喜欢我,我怕让人讨厌我,我怕我没人爱了,因为我怕那时候,我也不会去爱了。
我为自己的生活设定某种风格,他们也都说,我适合这种风格。
服装商告诉我们穿这件衣服会让我们拥有他们承诺的魅力。
我随着亮屏的便捷化世界,变得适世,生的平安,和所有人一样,拥有为同一种东西高兴的反应,被成功的人说服,听从他们道理。
我还越来越聪明地暗自在意那些,那些关乎别人眼中的好,一切可以满足我虚荣心的,一切东西……装饰,外壳,人的行为…… 那天,我看见安妮,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一样的,心里是,一样怪诞的热情。
心里装得下一切炫彩的传奇,或带着雨水的悲伤故事。
我没什么朋友,可我可以为自己编造一个只属于我的,理想世界。
我看见安妮想起自己。
我笑了,我像在看自己曾经的天真与丰富的想象力,我为那个独特,充满魅力的,曾经的我,高兴。
我哭了,我哭我丢掉的真诚。
这真诚不为谁,是为我自己而哭。
我长大了,适应了社会,丢了可爱的安妮自己。
可能因为我没有红头发,我只有看不见的,通红的心和肠。
我压制,我隐藏,直到那些原来是的珍贵,彻底消失。
安妮,我不配和你一样痛快得活着。
因为,我没有勇气。
我生活在人群里。
我的背后不是大片绿的草地,不是有雾气的森林。
没有宽厚的阿姨,对我好奇的男孩。
但是终归还是怪我。
我不勇敢。
我想,如果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会不会还是那个可爱的自己。
我看着你勇敢的快乐。
我好羡慕你。
我好爱你。
安妮,我回不去13岁了。
现在的我学习你,可能不太可能改变什么了。
但我现在认识你了,就比不认识你之前变了一点点。
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打动我的情节。
第一集Matthew 听到马蹄声抬头看见Marilla 把应该离开的Anne带回家以为自己看错,不可思议又发自内心松了一口气的笑容!
真是善良的人呀。
第三集Anne和大家说自己在过去收养的家庭的故事却被大家质疑是不检点的女孩,Matthew却在心疼她之前的经历对Marilla说“A girl at her tender age, she ought not to know such things.”Marrilla也站出来维护Anne,太酷了。
第五集Matthew偷偷为Anne定做新裙子后默默观察Anne的反应,看到她开心又惊喜忍不住露出的笑容,还有一家三口衣着齐整亲密地挽着手驾车去教堂,真好啊,他们真的是一家人了呀。
第六集Miss Barry听到Anne说她想做一个新娘,却不想成为谁的妻子的回答“First, you can get married any time in your life if you choose to do so. And two, if you choose a career, you can buy a white dress yourself, have it made to order, and wear it whenever you want.”“I’m a proponent for making one’s own way in the world.”还有Anne受到启发说出的“I’m going to be the heroine in my own story.”至今仍然受用。
第七集Gilbert与Anne告别那个眼神!
好喜欢Gilbert呀!
“即使全世界都相信你是坏人,但只要你问心无愧,你也会有朋友的”——《简·爱》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讲的是纯真善良、自幼失去父母的小安妮,11岁时阴差阳错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不但得到了马修和玛丽拉的喜爱,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还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看看根据这本书改编、2017年开始播出的系列电视剧《小小安妮》。
这个红头发小女孩自从来到艾凡里小镇开始,就没有一天是安安静静的,大家都既讨厌又喜欢这个“话痨”式的小姑娘。
带着真诚、善良,安妮给艾凡里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又一场“地震”般的震动,让这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逐步接受新的观念。
因为安妮,艾凡里小镇的女孩们从自小立下的做一个在家里的好妻子变成了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艾凡里小镇的男孩们则认识到了自己对女孩们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艾凡里的大人们开始原谅过去、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儿童成长的作品,它更多是要告诉每一个看的人,自由才是每个人的底色。
马克吐温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由此可见“安妮”这个人物塑造的是多么出色。
蒙格马利一生写的作品中,“安妮”算得上其中举重若轻的部分。
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拍摄的电视剧《小小安妮》系列自从2017年开始已经播出三季,从安妮来到绿山墙开始到安妮去奎因学院上学结束。
十一岁的安妮来到绿山墙,也即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一生。
绿山墙庄园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作者蒙格马利生活过的地方,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前往。
我们都会遇到安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安妮。
一个人的童年能有多遭?
被弃养丢在孤儿院,父母双亡,领养家庭是一个又一个地狱,因女孩身份被领养家庭嫌弃,在孤儿院被别的孩子欺负,被孤儿院院长体罚,安妮到此才十一岁。
因为没有人教给安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安妮学会了自己看到的一切事物。
当安妮第一天来到学校和好朋友戴安娜参观学校的时候,看见自己的老师泰德·菲利普斯和学生普瑞丝·安德鲁靠得很近的时候,她迅速想起了之前在被领养家庭听到、看到的一切。
安妮说“菲利普斯老师衣服里有一只小老鼠,而普瑞丝会抓着它玩”,同学们一听到安妮的讲述,纷纷表示恶心,并表示不想和安妮一起玩。
开学的第一天并不愉快,安妮不仅没得到自己以为的美好的校园生活,反而成为了学校里被排挤的那个人。
大家都在嘲笑这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小姑娘。
“孤儿”是安妮的代名词。
成为孤儿不是安妮选择的路,看见那些不该看见的画面、学会那些不好听的话语,也不是安妮选择的路。
她只不过是出生三个月后,父母因病去世,被不得不送到孤儿院,然后辗转多个领养家庭,只为了能够活得下去。
而那些领养她的家庭不过是因为家里小孩子多,领养一个可以干家务的孩子总比雇佣一个仆人花费得少,还可以随意打骂、惩罚。
本以为自己这一次会被好好的收养,却没想到一见面对方告诉自己“我们想要一个男孩”,安妮也回敬了一句“我也情愿自己不是女儿身”。
眼见绿山墙的玛丽拉不打算收养自己,安妮被送回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有着好多个孩子的家庭,想收养一个小女孩。
看着满地的孩子,安妮说“就算死也不想被她收养”。
在学校里刚交上朋友,就因为和一个男孩一起走进教室,而被伙伴们孤立。
甚至安妮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错了”,赶紧向伙伴道歉。
在大人坐在车上遇到马受惊的时候十分受惊,而安妮即使被甩在了地上后,依然能立刻站起来指着那条狗大喊“GO HOME”。
丝毫也看不到安妮的慌张和抱怨,她笑着说“习惯了意外情况”。
在大人面对着生病的孩子手足无措的时候,安妮毫不慌乱地进行着救治行为。
小小的年纪,安妮一眼就看出大哭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能够让得了“急性喉炎”的孩子脱离危险。
如果不是她的身高和外貌告诉别人她只是个小孩子,你会觉着她是一个久经岁月的人。
一想到命运的坎坷,立刻想到了余华先生的《活着》,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首一生的时候,你很难想象他的一生居然那样磕磕绊绊,但同时我们也会被福贵的坚韧所折服: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活着,但是我们活着。
一个人的价值观能有多善良?
安妮从未真正恨过一个人。
对孤儿院院长,她礼貌询问;对曾经欺负过她的孤儿院的女孩,她说了一句“我没想过你会在这里”;对第一次见面就嘲笑她长相的大人,她也能低头道歉;对前来领养她的人,她表现出大人般的感恩,握着别人的手不停地摇着;面对嘲笑她的老师和同学,她选择再也不去上课,而不是上前理论;面对只把她当成干活机器的布莱维特太太时,她也直接表明自己对小孩生病的治疗看法;面对大火肆虐的时候,她完全不在意对方是孤立自己的女孩之一,而且勇闯大火中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有很多时候,安妮都有理由“怨天恨人”,但是她没有。
别人给她带来的伤害是可以轻易地忘掉或是埋在心里永远不再想起,就算是命运带来的坎坷,安妮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完全的忘却。
在安妮的想象中,她时而是高贵的公主,时而是解救天下的英雄。
大量的阅读不仅培养出了安妮的非凡的想象力,还让安妮拥有丰富的词汇量。
每次安妮一开口就是连绵不断的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等。
这也是安妮面对生活的方式。
安妮的伤心通常不会持续到第二天,每一天的清晨,安妮都能“满血复活”。
“谁知道这个世界会怎样,可能早上还是一如往昔,但是到了晚上就会有幸运降临”。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安妮,仿佛她永远没有悲伤、没有痛苦。
面对时常打骂安妮的收养家庭哈德蒙太太,安妮在哈德蒙太太要送自己回孤儿院的时候说“别丢下我”;第一次来到绿山墙的时候,玛丽拉说要把她送回的时候,安妮晚上伤心得吃不下去饭,到了早上就变成了满血复活的小公主,她披着床单扮演公主;在被同学排挤的时候,她为了不让玛丽拉和马修担心,就假装自己去上学,实际上却是躲在森林里;在生活中没有人陪伴的时候,她假想一个朋友时刻陪伴自己。
在艾凡里对那些不同肤色的人抱有敌对的情绪的时候,安妮赞叹塞巴斯汀的肤色是上天所赐,并在后来和塞巴斯汀的妻子玛丽成为了挚友,向她学着如何烘焙,在玛丽去世后,安妮还想着自己要照顾好玛丽的孩子德尔芬。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安妮总是好心办坏事。
想让马修拥有自己的爱情,安妮私自和马修的初恋珍妮通信,马修得知后很生气,安妮也很委屈,但她学会了和别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想法;想探寻玛丽拉的头纱的秘密,却失手把头纱弄坏;想帮助自己的伙伴柯尔解决手臂受伤的问题,却直接引发了学校里最大的一场争斗,导致斯塔西老师可能被辞退;想要为好朋友乔西讨回公道,却让大家都指责乔西的“放荡”,并给报纸小组带来了危机,最后印刷机被拿走,学校被烧……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安妮下一步会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小孩究竟会带来什么变化?
但我们却都想和她在一起,一起去探险,一起向世界出发。
记得另一个成长类人物角色是哈利·波特,在那个魔方世界里,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也是一起进行着探险,一起向黑魔法对抗;还有似乎永远都长不大的《猫和老鼠》中的汤姆和杰瑞,它们的世界也是在不断的探索。
一个人的处境能有多幸运?
来到绿山墙,是因为中间介绍人传话失误,本打算领养一个男孩,却送来一个女孩。
无疑,安妮是幸运的。
安妮幸运的是,在经历了无数次被领养、被打骂的人生后,还能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无比喜欢、对明天充满希望;安妮幸运的是,被绿山墙的卡斯伯特兄妹领养,终于可以好好的生活。
有了像父母一样的人——玛丽拉和马修有了好朋友们——戴安娜、鲁比、柯尔、杰瑞、吉尔伯特等人有了梦想、自由、快乐。
能够遇到斯塔西老师、约瑟芬·巴里,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父母的消息,知道他们的确是因病去世,还在第三季结尾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电影《盲点》讲的是一位运动员迈克尔的人生际遇,安妮是书中塑造的角色,迈克尔却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人,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善良、幸运。
明天的样子——你永远想象不到安妮可以做成什么的事情?
她可以治疗生病的孩子,因为她曾经被领养的家庭里有许多孩子,她深知小孩子要怎样喂养。
她冲进大火里,用自己看过的知识阻挡了火势蔓延。
她对不愿意去她家住的同学说,你放心,不会有人觉着你和我站在一起了。
她也曾弄坏玛利亚心爱的头纱,打碎上学第一天的杯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却被嘲笑。
她为了和朋友在一起,直截了当地拒绝男孩的示好,甚至第一反应是自己做错了,对不起自己的朋友,并发誓以后绝不和那个男孩说话。
她对那个孤儿院的院长礼貌地问话,对临时来的货郎表现善意。
虽然没有获得新老师的好感,但依然竭尽全力想办法留下老师。
这是对成人界限的拷问——你是孩子还是大人?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所有的孩子也终究会长大成人。
大人说“我们想要一个男孩”。
孩子向大人问道“既然不要我,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为什么不把我丢在那里,为什么要让我见识到了这些之后,再告诉我都是假的。
”孩子问大人“大人觉着孩子是累赘,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呢?
”孩子说“不是我拿的”,大人说“就是你”。
第一季第四集开头,孩子和大人的衔接画面叙述了生火的一个过程,孩子砍柴、捡柴、生火,大人烧水。
大人说“在我的时代身不由己,现在你可以自己做主”。
安妮救了一个小孩子,旁边的大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来回踱步。
第一季马修说“我感到伤心,她只是个孩子。
”第二季孩子总盼望长大,穿大人的衣裳,说着大人的话语;大人却想活得像个孩子一样,也因为他们错过了整个童年。
第三季马修说“你担心她的远行,我更担心她的心。
”大人说“我没办法抚养你们”,孩子说“我需要知道我父母的事,我需要知道他们是不是爱我”。
大人说“谁做错了都没关系,你的名声受损,女孩的名声受损之至关重要的”。
孩子说“我没有做错”。
大人说“你不能在报纸上写这些”,孩子说“报纸是说出真相的地方”。
男孩说“你就像一个荡妇”,女孩说“你掌握一切权力”。
安妮“除了你,没有人能决定你的价值”男人说“管好你的孩子们”,女人说“他们不是孩子,他们并没有不受管束”。
孩子说“为什么要假装说假话,为什么要假装成大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安妮的到来揭开了无数人的过去。
马修的过去、玛利亚的过去这对兄妹一辈子未曾婚娶,电视剧第一季第一集就通过安妮的口吻问出了这个问题,而后在三季当中逐步揭晓了两位的初恋,甚至还叙述了他们的家族——母亲和哥哥(都已过世)。
马修曾经也是个被学校同学孤立的人,是他的哥哥麦克帮他重新找回自信;玛丽拉也曾经拥有爱人,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导致她不能婚配。
他们在安妮身上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
戴安娜·巴里一家巴里一家是十分有钱的,遵守着所谓的礼法,培养着淑女的形象。
但安妮成为了戴安娜的朋友之后,戴安娜逐渐地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巴里夫妇也开始从强制子女到遵从女儿们的选择。
任课教师的恋情由于安妮的“胡言乱语”,艾凡里小镇到处都散播这位老师和学生的谣言,即使最后以求婚收场,阻止了流言散播,但是安妮的加入却让普瑞丝认识到了自己是女孩,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妻子。
约瑟芬祖母的爱人也是因为安妮的“撒谎”,安妮、戴安娜、柯尔才能成功参加约瑟芬·巴里举办的聚会,但是同时也让戴安娜发现自己祖母曾经的恋人是女性。
两个骗子的阴谋通过安妮的查询,最终确认两个寄宿者是骗子,虽然无法挽回损失,但是那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却是让安妮认识到了,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要被他人所蒙蔽。
生活在丛林深处的人安妮喜欢结交朋友,对于密卡茂村的采访,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个生活丛林深处的部落,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灾难,因为他们是印第安人。
这是安妮的治愈与被治愈之旅“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流淌在亲人之间,多年来早已司空见惯,若是起了作出改变的念头,似乎觉着是作践彼此。
于是我们选择守候着这份感情,希望持续下去,彼此视若珍宝。
”安妮在马修的病床前朗读的部分。
安妮在寻找生命能够依靠的地方,而艾凡里小镇的人们也因为安妮的到来找回了自我,这个小镇因为有了安妮而变得更加激情,就像马修和玛丽拉在绿山墙的生活一样,平静如水被打破,剩下的就是水面下的东西浮现出水面。
电视剧在叙事手法上有很多精妙之处第一季开头,安妮坐在火车上前往领养家庭,第二季开头,安妮拿着绳子走在路上去自己喜欢的那棵树上,第三季开头安妮骑着马行走在森林里,和自然归为一体,她在寻找自己的归属。
每一季的开头都预示着这季的主题。
第二季第二集安妮的噩梦预示着绿山墙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类似带有预兆的地方还有很多,如第三季开头玛丽的去世,之前便描写了玛丽的儿子伊莱贾的到来给玛丽带来了灾难——吵架、手指受伤、东西被偷。
“我印象中的真实世界宽广辽阔,那片土地充满希望,恐惧,震撼,激动人心的事物,静待着勇敢的人前往探索,深入其无限境地,于危难中寻求真正的人生知识。
”——第二季第七集安妮朗诵的段落。
这既是书中的段落,也是安妮的写照。
第二季出现的斯塔西老师第一次和人握手的状态和安妮一样,不断摇晃。
表明她们是同一类人。
第三季,“那些沉寂许久的温柔和愉悦的情感,在我的内心死灰复燃了,这种令我惊讶的新奇的感觉,我允许自己感受这种震撼,我可能会死,但首先是你,我的暴君和折磨者”——杰里读的《弗兰肯斯坦》里的句子。
这个时候玛丽拉经常去看玛丽的女儿米妮梅,每一次都很高兴。
“我们身为女人,强大而神圣,在这神圣的夜晚宣告:我们美好的身体只属于我们,我们有权选择所爱之人以及信赖之人,我们将带着优雅和尊重行走于世间,我们将永远为自己的卓越智慧而自豪,我们会尽情释放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展翅翱翔,要是有男人敢轻视我们,我们就让他走开!
我们的心灵坚不可摧,我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与我们同行吧,女神!
我们深受您的眷顾!
”——孩子们在火堆旁向火之女神宣誓。
这是她们对自己身为的女性这一性别的新的认识,其中一个孩子最后说“做女人真好”。
这是一个关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性别差异,霸凌,女权,肤色差异,种族差异,自由,独立,希望的故事。
安妮打破了绿山墙的宁静,掀起了爱德华王子岛的动荡,以爱和真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安妮像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让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人打破偏见,重新审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这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带着无限的想象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了我们希望,给了一百年后的我们无限的未来。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文字思想者”。
这姑娘可真烦人!
感觉小姑娘又作还妄想,一点都不讨喜…不知道这剧怎么吹到9分的
Anne的生命力和爆发力真是让人羡慕。
选角大失败,这个安妮太不得人喜欢
Netflix上看的,滔滔不绝的英语让我有点自惭形秽
啊啊啊红发多好看呐啊啊啊小妹妹你多漂亮啊
和《德雷尔一家》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通过everyday life (either biographic or fictional) 来描绘出特定时间(19世纪末vs.1930s)-地点(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vs.希腊科孚岛)的人文风俗志,landscape也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可以说得上是当代剧集中返璞归真的一种
我从未设想过,安妮是个历史级的话唠。与父亲的几场戏特别棒。
绿油油的田野,鲜花满簇的树林,清透的蓝天与无垠的大海。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总是能写出我心中所爱所向往的女孩的形象。
这个结尾结的有些淤的慌,小演员的个性或者表现力有点儿过于夸张了
怎么好意思让安妮这么美好的儿童文学说黄段子,还私自加戏卖惨,这些都不能容忍
史上最厌恶女主,一出场就bb个不停,有重度妄想症整天想成为公主,想博取女孩好感却总把男孩当假想敌(男主和杰里)神逻辑,警醒着我不要有女主身上的缺点。原著可能不这样,演员演得太猛让人觉得太造作,建议第二季换掉!男主占一星,他的出现才使整部剧发展并好看起来,能看到怦然心动、情书的影子
第一集很惊喜,温暖治愈,第二集安妮刻薄杰瑞开始满头问号
场景很美,但是黑暗改编太强行了吧???女主巨招人烦,原著安妮可不是这样的
第三集开始逐渐跑偏。。把Anne拍成一个仿佛精神分裂的话唠
不好看,当年的美好感觉都没了,又看了一遍原著,发现问题不是我长大了,是编剧导演乱改。就是找一个人从头到尾读一遍绿山墙的安妮都比这剧好。P.S.安妮可不是像剧中那样天天说自己能干活其实什么活也没干过,原著中有这样的描写:她(马瑞拉)想到了回家的时候会看到熊熊升起的柴火,已经摆好茶点的桌子,而不会像安妮来绿山墙之前那样,开完救助会后只能面对冷冷的一切,便感到非常满意。
小女孩的表演痕迹一定程度玷污了原著的纯真美好~
花一下午时间看完了7集全部,小姑娘的演绎深得人心。但因为从第五集开始对小说的改编过于大,而伤害了主人公成长的完整性,她与吉尔伯特的情感走向也变得痕迹斑斑,这是遗憾。
改编的太过分了 爱德华王子岛的美也没多体现 三星全部给原著 真不懂这个8.9分是怎么来的:)
红头发安妮系列小说比哈利波特系列带给我的东西更多,教会我很多很多东西,很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阅读过这样的著作。唯一遗憾的就是当初看的小说版本找不到成套的,想收藏起来却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