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生命宛如致命性病,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波兰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详细 >
死亡是最大的荒谬,存在于理性和逻辑的最后的一环~
本以为流入平庸,最后一刀完美收尾。
有些沉重的片子,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In Stock~
“愿不愿意给我的花浇浇水?”影片中最温馨的一段,但我想说爱不是某个团体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应该从老年开始活。我们病痛,衰老,活到100多岁,然后我们会变得年轻,会满怀期待,等你长到20岁、12岁、2岁,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多神奇。最后变成宝宝,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只管吃奶,然后死掉。” 还有我发现或许自己上辈子是华沙人...
一向钟情临终电影~海报制作如此牛逼~又诞生在令人神往的波兰~不过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没有与《爱在山的那一边》一起看的缘故吧,感觉剧本孱弱,其实在生死的灰色地带,在人性与神性的模糊地带,还有太多可以挖掘了~话唠片,不过有些对白还是蛮喜欢的,开篇的铺垫也算精妙~
和扎努西无论如何都隔着距离。同样拍“信仰”相关的大哉问,对比基氏扎努西的理性路线总让我觉得有些隔靴搔痒/无动于衷
喜欢。对现世与死亡这一永恒的双重命题的探讨交叠于两重叙事之中,既有神启般的瞬间,又有光亮的绝佳隐喻(宇宙飞行的燃料)扎努西可真会拍啊。这部让我仿佛依稀看到自己的未来。
可能确实是到年龄了(作者和角色),抽象命题隐入了具体而微的日常,且确实构成了较强的共情效果,厉害。梦谶部分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开篇片场部分调度有《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味道。整体远比《爱在山的那一边》舒适。
扎努西何许人也
...
思考生命
《生命宛如恶疾》似乎更为贴切。
病重痛苦的那一段很经典,揪心的看
愤世嫉俗者的朝圣之路喔喔喔
正如剧中男主角的一句对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两部电影的互文结构,犹如片中前景与背景之间的虚焦转换。还有故事中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这三重结构,在完成各自服务主题的剧情使命,无疑也是导演创作观念的表达:生活要比电影丰富的多,就看你怎么去聚焦?
奋力求生却最终难逃死亡的宿命。焦虑、孤独、执拗、畏惧死亡,直到最终与神和解,向死而生,肉体虽腐朽而生命永生。宗教色彩很浓郁…其实没怎么很认真看所以也不谈看懂了多少。演员演技太好了他在街边咖啡馆哭的镜头太像我爷爷了……开头的音乐好喜欢…
死亡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犯不着如此自悯。
生命宛如恶疾,残忍如此诗意,终究还是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