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It's Bread, It's Air, It's a Miracle

主演:夏雨,西川,陈粒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剧照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2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3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4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5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6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3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4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5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6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7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8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19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剧照 NO.20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剧情介绍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将日本作为第一季文化之旅的目的地,选题囊括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从吃、喝、建筑、设计、二次元、职业、情绪、自由行八个角度切入,夏雨(演员)、陈粒(音乐人)、西川(诗人)三位嘉宾在每集分别带着三本书,到不同的地方触摸真实的日本、解决自己的困惑、探寻自己的答案。与此同时,刺激观众对读书的欲望,对旅行的渴求,引领观众感同身受,开阔眼界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解旅行的目的和读书的意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大不小之都会好的狩猎灵魂五尺神探少年宝亲王暖秋谁杀了马尔科姆X第一季绝地战警:生死与共时尚王国毕业的我们深宅如渊魔法使光之美少女!!~MIRAIDAYS~等待野蛮人巴黎单身公寓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第二季昆塔:反转星球等爱归来12日云上的云我没病神医生人勿进(美版)宇宙战舰大和号2205新的旅程前章赏金猎人飞龙在天未来学大会魔王学院的不适合者第二季Part2心弦为君而鸣血色星期一女清洁工换心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长篇影评

 1 ) 不是欣赏水平不同,是世界不同

第一眼看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名字,怦然心动。

就像看到了很熟悉的人,很熟悉的事物,就像,看到了自己。

第一集看过后,果然如此。

很多深刻的东西,一眼看上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但你莫名地喜欢。

然后再看下去,会发现其内涵之深刻,气韵之动人。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其中的“面包”,“空气”,“奇迹”,都指向了纪录片的主题——书。

而这样的语言形式,一是如诗一般,二是很有日语的风格。

是的,这是一部在日本拍摄的、关于书的、有嘉宾真人秀形式的,旅行文化类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真的好喜欢这句话。

仅仅看了第一集,我便已然感知到这部纪录片的奇迹。

这几年我们常说高级感,如果说有高级感的纪录片,我上次看的,还是去年的《奇遇人生》。

(纪录片风格的真人秀,或者有明星名人参与的纪录片)打开此片。

一眼望去的低饱和色调,这很日本。

迷离梦幻的剪辑,这很日本。

安安静静地推进,这很日本。

看到有人说看不懂片子的剪辑,我恰恰相反。

我很喜欢它的剪辑,那种混乱中的迷幻感,像极了这看也看不懂、猜也猜不透的人生。

而在日本的土地上,人们对于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思索之多元、之深刻,更像这看似混乱实则关联的剪辑一样。

所以,我喜欢。

但我也理解不喜欢的人。

我不想说欣赏水平孰高孰低,只是眼前世界不同罢了。

就像纪录片中那些不同选择的人、那些不同的生命体验一样,这世界原本就是不同。

关于自杀者。

我一直认为,自杀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勇敢者。

很多生者往往会说,“有什么过不去的?

自杀太懦弱了。

”其实不然。

很多自杀者,不是害怕生活,是看到了生活的无意义,是失望,是绝望。

自杀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探索与世界新的接触渠道罢了。

有一处,很特别。

东寻坊防自杀组织的爷爷说,现在自杀少了。

因为现在流行一种游戏,很多来这里的人一直在玩游戏,自杀的人想等这些人走了再跳海自杀,但是玩游戏的人都不愿意走,那些自杀的人没办法只好回去。

这种情况,听起来好像很荒诞。

好像是游戏“拯救”了生命。

再仔细想想,里面蕴含的信息太多太多。

我从很小就想到一些事,很多事想不清楚。

我后来觉得,可能就是想不清楚的。

有一天,我顿悟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这话从小就属于“名人名言”,很熟悉很熟悉,可直到那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而后瞬间想起了这句话,也便理解了它的意思。

我想,我不知道我热不热爱,起码,我就这样生活下去吧。

我能理解部分自杀者。

我不爱玩游戏。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去看片,会深感剪辑之细致动人——把看似完全两个相反气氛的事情散乱地剪辑在一起,自杀和游戏。

跟老爷爷聊天结尾处,陈粒问了一句:“那您觉得,不自杀了之后,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画面中老爷爷停顿了一下,然后,切到了海浪,伴随着老爷爷的一句话:“不改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这个片段经过了剪辑,我不知道陈粒问过后,老爷爷说了还是没说。

或许没说,这一句是从别的对话中剪辑过来的。

或许说了,但是隔了很久很久才说的。

或许说了很多,不适合播出,只留了这一句。

进行了这样的剪辑,如果是刻意为之,那么我想说,我接受到了。

我不知道老爷爷心底究竟怎么想,可当他看到了那么多的自杀者,又挽救了那么多自杀者,他对生命的认知应该是与很多人不同,对快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什么是快乐?

我想,就是虚无的活着。

这是悲观吗?

不是,是本质。

我前边说,这个纪录片是高级的,也便体现在此了。

高级的作品从不是直白地给你的,它只是用看似平淡的记录和不经意间的剪辑,悄悄地传递给你信息,让你思考。

你或许接受到了,你或许延展更多,因为每个观者都是不一样的,都会从自己的经历与价值观出发,产生新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循环。

纪录片选择的三个主人公,挺成功的。

夏雨。

会画画,和日本漫画产业贴合性强,自身经历也比较丰富,喜欢极限运动,不断挑战自己,本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思考,与片子气质相投。

陈粒。

喜欢听她的音乐,这次才看到她音乐之外的一些表现,竟是比较可爱、欢快的风格,不知私下里是否如此。

不过,能写出很多细腻作品的人,应该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部分。

西川。

诗人,是很融入生活的那种诗人,很地气的那种诗人,是介乎于普通人和虚无缥缈类的诗人中间的那种诗人。

于是,他能从普通人常态化的视角去看一些看似奇奇怪怪的事物,并且通过他诗人诗意化的视角去尝试理解、体会。

有举重若轻之感。

我喜欢这个纪录片,我说它高级,说它深刻,甚至我想说它伟大,想说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们伟大。

它和完美无关,与心灵契合有关。

就像日本,最神秘,最古老,最传统,最克制,却又最发达,最先进,最多元,最包容。

这说明经济和文化这两个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像西川看到的三国志,虽然源自于我国的三国演义,却在日本被重新演绎,并且不断丰富形成产业。

所以我说,拥有很多,很厉害,抓住一点无限深入,也很厉害。

一集,太快了。

直到片尾出现才意识到结束了。

滚动字幕中的“本集书单”让我惊讶地想起,哦,这是读书节目啊(纪录片)。

或许读书节目(纪录片)本就该这样做,有些刻板的讲书节目多么生硬啊。

书的形成本就源自于生活,书的故事本就写着脚下的土地。

一集,却又太丰富了。

我看后思索了很多很多,我想此后每一集,我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毕竟我们是同一个世界的。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2 ) 阅读和旅行背后,是生活与文化的对话

“铁臂阿童木会飞的形象原来是参照了孙悟空的元素”“一款可以捕捉‘小精灵’的游戏居然可以拯救生命……”6月27日,文化旅行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在腾讯视频上线,通过一段旅程将这些有趣又深刻的故事娓娓道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人离开的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科罗廖夫)书,要算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尔基)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序”中,这三句话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明晰了贯穿节目的主线——阅读。

当然,节目不止于单纯的阅读,而是让阅读遇上旅行,将旅行融入阅读,带领观众在“旅读”中探寻文化给予生活的启发,也挖掘生活之于文化的灵感。

一场碰撞的“旅读”之行“我们为什么旅行”?

“我们为什么阅读”?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首集开篇便抛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节目中,演员夏雨、歌手陈粒、诗人西川三位嘉宾分别给到了不同的答案。

于他们而言,旅行的意义或在于寻求创作灵感,或在于跳出固有思路,或在于挣脱现实束缚,而读书的动力则源于自身对安全感和知识的渴求。

也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点明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主要形态——以“阅读”和“旅行”为线索,节目让三位嘉宾各自携一本书籍踏上日本的大街小巷探寻文化,观众则跟随他们的脚步和视角成为这场“旅读”的同行者。

在这一过程中,书籍成为旅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标签。

正如夏雨在节目中谈及,自己曾去过日本几十次,唯独这一次是带着书籍出发。

也得益于书籍的指引,这场旅行才变得更为特殊。

也恰恰是这两个问题点明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的主要形态——以“阅读”和“旅行”为线索,节目让三位嘉宾各自携一本书籍踏上日本的大街小巷探寻文化,观众则跟随他们的脚步和视角成为这场“旅读”的同行者。

在这一过程中,书籍成为旅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标签。

正如夏雨在节目中谈及,自己曾去过日本几十次,唯独这一次是带着书籍出发。

也得益于书籍的指引,这场旅行才变得更为特殊。

除了探寻文化根源,挖掘隐藏其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外,《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还尝试探讨“旅行”和“阅读”对生活的馈赠。

在陈粒看来,旅行和阅读可以让自己跳出束缚,暂时忘掉一些具象的烦恼,启发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应该专注于什么。

有意思的是,这场“旅读”之行是充满未知的。

当衷爱漫画的夏雨遇上漫画大师手冢治虫的友人和亲人,相同的爱好让彼此之间的共鸣自然而发;而当已过知命之年的西川走近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不同代际、不同圈层的碰撞和交流呼之欲出。

通过选取夏雨、陈粒、西川三个截然不同的“样本”,《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渲染出三条不同气质、不同境遇的旅程,映射出当代社会不同圈层的生活态度:中年演员夏雨不仅对阅读和旅行感兴趣,更是一位忠实的漫画爱好者,对知识时刻保持强烈的渴求;独立音乐人陈粒是年轻人的代表,年轻人的特立独行、热情果敢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60后诗人西川对当下日本潮流文化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他探寻神秘文化的动力。

探寻文化与生活的连接点首期节目中,深受漫画《铁臂阿童木》影响,夏雨对漫画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为了寻找漫画创作的动力,夏雨带着《日本漫画60年》出发,尝试在这场“旅读”中体味到艺术和生活的关联。

夏雨不仅前往开杯乐泡面博物馆作画,还与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助手渡部淳和儿子手冢真以及《铁臂阿童木》动画制片人黑川庆二郎进行了深度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不难感悟到,美好艺术的创作者恰恰是生活本身,而艺术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大众温暖。

正如黑川庆二郎所言,手冢治虫希望通过画笔给孩子们带来精神的慰藉,他笔下正义勇敢的阿童木也希望给孩子们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回忆。

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陈粒带着《任天堂哲学》,并怀着“解密游戏密码”的期待踏上了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她不仅穿着二次元人偶服,还在玩家云集的秋叶原体验了儿时喜爱的经典单机游戏。

但当她的脚步靠近福井县东寻坊的海边,“自杀圣地”又把她和观众的思绪瞬间从游戏拉回现实。

据东寻坊防自杀组织发起人茂幸雄介绍,这些人或遭受家庭暴力,或经历学校霸凌,他们有着不同的烦恼……好在近年来自杀人数已经大大减少。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款叫作Pokemon Go的游戏“阴差阳错”地拯救了他们。

在陈粒和茂幸雄的对话中,生与死的话题,引发观众的思考:人生总是存在不同的烦恼,但比起消极地回避,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多沟通和交流,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点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可以看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致力于让大众重新思考“阅读”和“旅行”的真正意义所在,从而更加清晰地找到文化与生活的连接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多维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困惑。

内容创作如何“愈行愈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着“诗和远方”,但他们却多身处繁忙的工作中无法抽身。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旅行类纪实内容应运而生并崭露头角,借由记录一段真实的旅程引发情感共振,成为年轻人的一大情感出口。

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的《奇遇人生》以探寻的姿态展开旅程探索未知,在新奇而冒险的体验之后,着眼点回落于“遇见自己”,审视自我。

保留前者“旅行”的内核,刚刚上线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则对节目形式和故事内核进行了创新。

聚焦“阅读”“旅行”,节目希望透过近距离探秘文化,引导观众在阅读中旅行,在旅行中思考,让自己和社会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对话。

不止于《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腾讯视频对蕴含文化内核的节目的推进一直在进行:5月11日上线的《佳节》,以“春望”“秋思”和“冬聚”为时间链条,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引,串联起不同地域的传统节日和共同情怀;刚上线不久的《邻家诗画》对诗词进行别开生面的解读、观照、演绎,引导公众进入诗歌的意境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季播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四季则将继续通过书信魅力,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体会感人的世故人情。

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兼具这两个必备要素的节目才能“愈行愈远”。

从《奇遇人生》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从《见字如面》到《佳节》,腾讯视频尝试通过一系列节目丰富平台内容储备,并借助“文化”符号传递出的能量涵养大众,其背后也彰显着腾讯视频作为主流网络视听平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推行业成长的使命和担当。

 3 ) 真的只能这么浅显吗,浪费了资源啊啊啊~哎~

真的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找三个对各个主题都基本不懂的人去踏寻日本??!!

每个主题都过于浅显了,浅显到我都有很多问题想问那些日本人,而主人公却只问了是什么为什么这种问题,真心觉得浪费了资源。

最气的是讲手冢治虫只讲个阿童木??!!

手冢治虫的价值真的非常深远和深层啊,都不仅是漫画层面了,不仅是可爱和好看的层面了,只阿童木?!

个人想法,可以有一个人完全不懂,一个人喜欢但懂得不太多,一个人非常懂完全享受的那种,这三个人来讲同一个主题,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我会更喜欢。

当然最好找比较懂的人来玩,给观众点营养。

 4 ) 遇见你,是我的奇迹啊~

最近被介绍看了这部纪录片,打开豆瓣,评论竟然是一水的差评,有点无法理解。

而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大概就像是这封闭疫情下,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且沉浸…

西川,夏雨,陈粒,三个时代三个行业的人,去走近日本,本来这个立意就让人感觉很有意味,为什么要去盲目否定?

让不懂二次元的西川了解二次元,不喝酒的夏雨品酒,不懂咖啡的陈粒品咖啡,这难道不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

学会去了解自己不熟知,或从前未能探索的世界;愿意去感受新世界的奇妙、未知与惊喜;愿意去接纳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在他们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去记录屏幕上浮现的文字;无数次按下暂停键,把他们所到之地加入想去的清单;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去豆瓣上标记他们引用的书籍,点亮那个“想看”的标签…大概,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意义。

喜欢那个没有门头,潜心学习了12年才开店,不愿透露姓名和地址的咖啡店喜欢那杯黯然销魂的手冲,还有用极尽古早的手工降温方式用心冲调的奶咖。

喜欢他们又在纯净的雪地里,感受天地一色的纯净和奇迹。

喜欢那个为了温暖他人而不断吟唱的僧侣乐队。

喜欢那些为了传统,继承,文化的延续,而过千年还在继续的坚定。

那些传承几十代用心经营的旅店,花两三年凭一人之力手工打磨的器皿,还有坐落在小岛上如孤寂泪滴的美术馆……这些无不成为这嘈杂而浮躁社会中的定心剂,就像那尊坐落在北海道札幌市的真驹内泷野陵园内的“头大佛”般,让你的内心一点点被洗涤,澄澈,再泰然自若。

是啊,生活,不一定非要快节奏,你或许在像无头苍蝇般持续忙碌紧迫之后,在某个疲惫的夜晚忽然惊觉,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活着为了什么?

也许,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每天到底如何忙碌,而在于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地去执着,让自己学会慢下来去专注地坚持地实现那个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才能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和生命的价值。

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到底怎样才会真正地快乐?

你,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无悔一生?

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生命骤然离去,感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不断告诉自己,活在当下便好,可是,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

是该及时行乐?

还是尽兴而活?

是该立刻马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还是去实现那个一直藏在你内心里未能实现的梦?

我们,该如何而活?

这部记录片,似乎给了我们一部分答案。

去过日本的我,本就惊叹于他们的生活态度,惊叹于他们对卫生和环境的要求,更惊叹于他们在频繁的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的从容不迫,而这部纪录片,给了我更多欣赏的理由。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虽然这个民族也有不少让人无法理解和诟病的地方,例如片中提到的,食鲸……但是从中立的态度而言,你不能因为某些不好的因素,就全盘否定一个多元的文化,需要不失偏颇地去客观对待,才是良方。

所以,比起那些不好的,我大概也是,喜欢更多一点。

你看了,就能大概理解。

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理解,去宣泄,也许,这是这个民族带给我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低饱和的画面,偏日式的文字,严谨的日本人的作风,书中一次次被引用的文字,多维的了解更铸就了立体的喜爱和尊敬,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再到伊坂幸太郎的《华丽人生》,再加上最近在看的山田宗树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再加上我所爱的高产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又一本悬疑…无一不让我感觉这个民族的某些灰暗,压抑,极尽克制,还有绝望的一面,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日本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文化,本就具有多元性,好在旅行的意义,还有这样的纪录片让我更多维地去理解,这个民族的真正底蕴,而不只是停留在书里,新闻资讯里,还有盲目的风评里。

《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任何事物,只有你抱着开放接纳的态度亲自去探寻求索,才能窥见个中真谛。

何必因某些偏见而让心灵的窗封禁,这世界,总有一束亮光,能滋养你的心灵。

(下图于2020.1摄于日本-格)

 5 )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今天真美,幸亏没死在昨天。

01和朋友聊天,她提到一件事。

网上爆出17岁少年跳桥自杀新闻那天,她仔仔细细把视频看了十几遍。

从桥上车突然停下,少年打开车门。

冲出马路,不顾身后追出来的母亲,没有一丝犹豫,直接翻上桥栏杆跳了下去。

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好像早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

少年母亲在桥上懊悔痛哭捶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绝望至极的后悔。

“你知道我看到这段视频的感觉是什么吗?

是解气。

好像他做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做的事。

”微信那边,跳动很久的正在输入后,她发来了这句话。

“当时新闻不是说,那男生是因为在学校和同学产生矛盾了,回家跟妈妈说,却被骂了吗?

他一时想不开,就寻了死。

我就把这段逐字逐句说给爸妈听,想看看他们反应。

你知道我妈说什么?

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她那表情。

就好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

她特别愤怒的说,这么点小事就自杀?

爸妈真的是白养了。

也太不懂事太不孝了吧!

”当时的朋友,感觉自己血液一直冲向头颅。

想反驳,张了张嘴,却还是咽下去了。

只是心里被撕裂了个口子,在泊泊往外流泪。

为什么?

因为从小到大,她也是被这么对待的——没有支持,没有理解,好像在黑暗里踽踽独行了很久。

那个男孩,一定跟她一样,在幻想中跳下去过很多次吧,直到成为现实。

人总是不能理解另一些人的痛苦。

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是有多高高在上,才会说出这么傲慢的话。

那时我就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个截图。

每一天都那么值得期待,为什么会自杀?

乐观的人从来都不会懂。

对于某些人来说,现实让他们实在撑不下去了;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难以忍受丝毫得不到理解的孤独吧。

02为什么会说到这个话题呢。

因为最近铃铛看了一档腾讯视频推出的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片中,独立音乐人陈粒造访了日本的自杀海岸“东寻坊”。

这里有悬崖峭壁,浪花拍岸,九十度的岩石足足绵延了一公里,是很多绝望的人选择永恒宁静的栖息地。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在悬崖边看着不停翻滚的海浪,然后一头栽下去。

海岸不远处,长居着一位70多岁的茂幸雄老爷爷。

14年里,他拯救了640多名自杀者。

当提到为什么他们会自杀时,老爷爷的回答让人感慨。

众所周知,日本是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国家。

以前我一直好奇却没想过为什么,看完这档纪录片我开始思考答案。

在茂幸雄老爷爷口中,那些决定放弃生命的人们里,有些生病了不想拖累家人,有些遭受着无止境的家庭和校园暴力。

有些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崩溃,有些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

突然想起以前也曾听过,日本经济危机中,大批失了业的中年男人,因为没有了赡养老婆孩子的能力,担心会被家人嫌弃。

于是每天假装拿个公文包去上班,找个公园从天亮坐到天黑。

到了实在糊弄不过去那天,干脆一了百了,再不用给任何交代。

所有在黑暗里找不到出口的人们,跳向疾驰而过的电车,走进自杀森林自我了断。

投身惊涛拍岸的大海,甚至是在家中静静腐烂。

为什么日本自杀率这么高?

也许陈粒和茂幸雄老爷爷的对话透露了原因。

当陈粒问道,当他们不自杀了以后,有什么途径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爷爷沉默了几秒,回答道:不改变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相比于中国“根本不把你当外人”到黏腻的人情社会,整个日本大环境更倾向于冷漠到失去温度。

他们对人无比礼貌,上下级等级森严,实际上是划清界限,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心灵壁垒。

再加上日本文化中从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特点,他们独自承担的压力因为无人分担而越加沉重。

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也就更容易走向自我毁灭。

此外,相比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自杀是懦弱逃避的行为表现;在日本人眼中,似乎视自杀为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敢——在绝境中主动剥夺自己的生命,也是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中国人的崩溃是外露的,像洪水一样喷薄而出;日本人的崩溃却是隐忍的,压抑到极致后用最安静的方式结束。

让人唏嘘的是,虽然中日文化环境都迥异。

绝望,却是那么的异曲同工。

03看完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想。

自杀到底是懦弱还是勇敢?

也许这才是真相吧:他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勇者。

只是一群得不到理解的少数派。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些可能抑郁的人,不去说这点烦恼算什么啊,怎么这么矫情,坚持坚持这种话,而是试着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可能也就不会走向绝路了。

所有放弃生命的人,让他们绝望的最根本原因都是无人理解。

就像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身患抑郁症的网友说过的话: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我的痛苦。

就不要和我说勇敢,不要和我说坚强,你就陪着我坐一会儿,我会好受点。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

对方的每一句“好想死啊”,“感觉活不下去了”,其实都是在呼救啊。

他们只是居高临下的说着,你这点烦恼算什么?

这么矫情真可怕。

坚持坚持就好了,这么想怎么对得起爸妈?

每一个字,都是逼迫他们走向不归路的致命一击。

对于绝望的人来说,能拉他一把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和支持。

告诉他,即使我暂时还不明白你的感受。

但你还有我,我会陪着你的。

自杀不是勇敢。

还有什么能比一无所有连命都丢掉更糟糕的呢。

也不是懦弱,毕竟连死都不怕还需要怕什么?

只是我想,放弃之前为什么不再多撑一秒?

人生就是面包,空气和奇迹,活下去,就会有好多好多种可能性。

毁灭自己,会让你失去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所有绝地翻盘的可能性,认识未知美好的可能性,延续更多故事的可能性,越来越觉得没有放弃是一种多么明智决定的可能性,珍惜自己皮囊甚至到每一根头发丝的可能性。

所以当感到绝望的时候,不如马上去吃一顿一直舍不得吃的美食,去拥抱一下爱的人。

去蹲下来看一朵花,去对那些让你有一闪念放弃的人和事破口大骂。

撑不下去了,就说出来,去寻求帮助吧。

不被理解,不是你的悲哀,而是别人的狭隘。

想想这个冬天过去,还有春夏。

春天藏在土壤里的迎春花,秋天满地金黄的落叶,夏天平静无垠的湖面,麻雀叽叽喳喳掠过树尖。

你会发现今天真美,幸亏没死在昨天。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

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

而是……”“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via.史铁生《务虚笔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摇铃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6 ) 初步探索日本

对日本的了解,或者说对其他国家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好像井底之蛙一样,一说起其他国家,脑中就是一片空白。

这也情有所源,目前工作上面的事情已经够让自己忙活十二个小时了,下班后又想休息一下,还有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所以更没有时间去想,去考虑这些事情了。

这次趁着疫情封闭在小区,没地方去,我自己就开始看这些纪录片了。

纪录片从一个人的自由开始说,一个人的自由也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事情,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

日本人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和我们一样都会寻找自己释放压力的事情,有些人是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动漫,有的人喜欢音乐,这都会不同。

日本的动漫二次元文化是非常厉害的,铁臂阿童木是很早的动漫人物了,他就出自于日本。

很多人喜欢二次元的原因估计也是因为之中的人物形象能够给自己一些安慰吧,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就可以通过动漫来实现。

日本吃的方面,很早之前日本还是杀鲸鱼海豚吃的。

另外中国的美食在当地也非常受欢迎,比如这个兰州拉面。

平时午餐基本上都是便当,他们做的便当是非常有创意的。

对于日本我们都接触到的东西,推理小说。

 7 ) 第一集,轻微剧透

为什么我们不活着,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有好事发生?

为什么这个国家如此矛盾,压抑又放纵?

为什么他们待人似乎冷漠无情,又很温柔深情?

第一集中讲到死亡,讲到二次元,讲到漫画,本来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事务,却在日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不成熟的认知里,日本是一个压抑的社会,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整个天空似乎时刻被压抑的雾霭笼罩着,繁华的大街上的人面色匆匆,公寓里因腐烂味才被发现的尸体,在日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围墙,把自己包围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本人给我的感觉是太有礼貌了,把自己和别人划分得很清楚,这可能让他们丧失了在三次元社会里坦诚的社交能力。

但是人终归是会孤独的,不敢轻易寄情现实世界,于是他们找到了二次元。

白天他们衣装革履,面色从容的穿梭在大厦之间,终于等到了晚上,他们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优胜感;在漫画中,与主人公互诉衷肠;在女仆店里,忘我的挥舞手臂。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刻板的日本人是怎么做到这般角色转换的,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反差萌”。

往往走进一条街就又是一副面孔。

在这样的社会中有的人磨圆了棱角,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但也有一些人他们想要改变,于是他们塑造各种动漫角色,为社会注入希望与温情。

他们派奥特曼来打怪,哆啦A梦来帮助受校园欺凌的孩子,阿童木来鼓舞人心,柯南来寻求真相。

画家们用这种方式来鼓舞大家,请大家务必对生活保持热情,积极寻找真善美。

我想这就是我深深喜欢着的丧到极致,再温柔到极致的日本吧。

 8 ) 旅读我爱了

今儿看完第一集,一颠儿一颠儿跑来写一点热乎的评论。

这部纪录片完全是喜欢的类型。

谁不想旅行呢?

看看素未谋面的景色。

谁不想读书呢?

书籍就是标题所要表达的: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我喜欢那个收尾的感叹词,那一定是全身心地感叹,是切入骨髓里的意识。

融合了褪色的画面和三位风格迥异的人,还挺有意思的。

所以说起旅读,自然是爱了。

它能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感同身受。

就像第一集里的诗人西川想要了解二次元的文化形态。

诗人的态度,其实我是蛮喜欢的,开始他无法理解二次元为何物,到头来可能还是无法举手赞同。

他以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走入贩卖店、商城和咖啡店的体会、深入大街小巷的感知,以他的角度来看那是雪莱的heart of hearts,只不过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接受他们成为了爱心发射的一种表达。

(这样*\(^o^)/*❤️ )所以,那一种文化形态在日本的这种社会人群中成为他们自适的“小天堂”。

最后呼应了一下,茂幸雄爷爷说:要就这些试图轻生的人,还是要改变社会环境吧。

那一种文化形态也是利弊共存的,良莠不齐的。

它也有包容的一面,其实还有更多的文化形态或是说社会形态,与未来的人要相互融合,犹如水乳交融一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小天堂了,可能轻生的人会更少一点吧,过着平常的生活吧。

陈粒问道: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景,为什么还会想要轻生呢?

茂幸雄爷爷点点头,气息缓缓散出,漾着难以言说的涩:是啊,为什么呢…那些觉得海浪很可怕的人,没有跳下去;反而是那些觉得海浪很美丽的人,纵身跃入了…一瞬间,和相同故事的李白捞月撞在一起。

乐观面对生活的那种人,总以为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对生命。

他们之所以乐观,就像陈粒说的,遇到下一个难题不禁喊停没啥用,逃避没啥用,还是要直面它解决它。

-

 9 ) 藏在面包的空气里,充满奇迹的书单

作为一个强迫症,整理了节目里出现过的图书,有时间读这些书的时候,大概能穿梭到书中的日本🇯🇵1.《日本漫画60年》《日本之镜》《任天堂哲学》2.《便当时间》《四季和食》《沙门空海》3.《雪国》《山之音》《嫌疑犯X的献身》《百鬼夜行》4.《忍者之国》《旧时之美》《小津》5.《千利休 无言的前卫》《持守一间小而美的咖啡馆》《诞生的苦恼》6.《工匠自我修养》《诚实的手艺》《无用之用》7.《设计与死》《建筑的声音》《意·象·京都》8.《奥之细道》松尾芭蕉《音乐即自由》坂本龙一《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

 10 ) 读不懂日本人的“坚持”

最近在准备日本旅行,听闻有个纪录片很好看,叫做《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讲述从演员、音乐人、诗人视角看到的日本。

看了几集莫名有点感伤。

选择让艺人或艺术家去拍摄记录日本,在一开始就说,书是人类发明最大的奇迹,每一集都辅助一些书本读物,片子的定位无疑是走文艺范,而且是很刻意的文艺范。

不得不说,撇开这些,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纪录片的,用一些微小的事物和角度记录日本。

真切的让人感受到,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创作。

虽然以前也知道一些日本的设计和社会背景,但那种体会非常遥远,看到很多细微的事情后,反而觉得真切,真切到我都有点压抑。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国,资源匮乏,封闭的空间,养成人们含蓄、压抑、克制的性格。

历史以来收到的文化冲击很少,匠人的手艺都是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样的人们更愿意坚持、传承、精雕细琢一件事物。

因此很多中国消失的文化或手工艺,都还能在日本找到影子。

一个被初音未来形象治愈的上班族,和初音举行了婚礼;曾经一条鲸可以养活七个村的捕鲸活动,到现在日本公然退出国际公约宣布继续商业捕鲸;明明喜欢唱歌,却成为旅馆继承人的女将…太难理解日本人的坚持。

相对来说,中国人的性格实在太包容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很难看到人们执着着坚持什么,大部分人都乐于接受并适应新环境。

生活在东海的小渔村,我小时候也听过老一辈人捕鲸的故事。

姥姥说,平常我们那的海面是没有鲸鱼的,在台风来临之前,有一个港口外的海面上偶尔会有鲸鱼出没(现在好像没人见到鲸了,偶尔会有海豚结对掠过),渔民们划着多条比鲸还小的船出海,用最原始的鱼叉捕鲸。

由于是台风前,海面上的浪已经是非常大了,鲸鱼的力量也很大,要是失手,很容易掉到海里。

也有渔民因此丧命。

但集体的力量总是强大的,鲸鱼最终还是会被捕捞上岸。

我曾经问过姥姥,捕鲸是因为鲸鱼好吃吗,人们为什么不要命去捕捉?

姥姥回答,鲸肉其实并不好吃,但是肉多啊,体积像一个广场那么大的鲸,足足可以养活这些渔民很久,而村里没有参与捕鲸的人家,也可以分一杯羹。

所以每次捕到鲸,就成为全村人的狂欢。

捕鲸行为到我妈这一辈就没见过了,渔民们的生产工具改良了之后,不需要捕鲸也能养活全家,有个体面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冒险再去捕鲸,也没人把捕鲸当作文化进行传承。

只剩下姥姥说过的故事,两根比我还长的鲸鱼骨头,至今展示在妈祖庙里。

仿佛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对比日本捕鲸的故事,我有一点点伤感,国人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导致没有人愿意做传统的守护者,但又很庆幸不用再猎杀鲸鱼。

虽然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去捕捞鲸鱼为食的物理需求已经不存在了,人们可以去选择什么不吃,这不也是很妙的事情吗?

所以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

我想如果没有看这个纪录片,也许我会开开心心的旅行,吃吃喝喝玩玩拍照打卡,买买买然后回家。

现在不能假设我旅途中想什么,也许什么也不会想,毕竟是带着小孩子去旅行,孩子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短评

有诗有酒的综艺纪录片

7分钟前
  • 明月清风我
  • 力荐

有点矫揉造作

11分钟前
  • 春日野
  • 很差

凌乱,莫名其妙的装

12分钟前
  • 请叫我王光明
  • 较差

看完想说 鲸鱼们,千万别往日本海游。。。

16分钟前
  • 宁宇是我啊
  • 力荐

没有西川,看不下去

21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说是旅读,书和片子的联系其实没有多大。每期选的主题都还很有意思,三位嘉宾在同一主题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从自身出发,去探索,去解读。但是每期只有四十多分钟,每个主题的一个方面都远远不够,三个角度更显浅薄和松散。个人觉得最好的一期是“未知的世界”,妖怪、推理、物哀三个角度极具代表性又彼此独立,汇成一个主题时产生了奇妙的效应。并且对三者的由来、发展、现状都描述地比较完整。其次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消失的职业”和“喝的好奇”。其他……或许是编剧想体现旅行的偶然吧,内容太过松散,镜头也很是随意。最后,看完好期待中国版啊!

24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还行

剪辑真的太乱了,开头近十分钟还没开始正片,每个人都在走设定好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念节目组准备的旁白。拜啦

28分钟前
  • 十不
  • 较差

印象很深的是捕鲸部分…

29分钟前
  • 混混就过关
  • 推荐

一个词,造作。

30分钟前
  • 雲叔
  • 较差

用纪录片来讲述一个国家的很多层面,太过于简短和片面了,就是列了个部分大纲,不过不缺乏我对于日本的兴趣,日本一些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35分钟前
  • 吴彦祖55555
  • 推荐

很用心的游记型纪录片,让你对日本这个国家和夏雨西川陈粒这三个旅人,可以有各种维度的认知。映像很美,读的俳句和文辞很美,三教九流芸芸众生很美。可惜剪辑有些难受。我截了不少图。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流于表面 而且剪辑实在差到让人难以忍受……

44分钟前
  • 呼啦呼啦洪
  • 较差

没想到是一个挺舒服的纪实节目,旅行和读书真的太搭,日本真的想去好多次!

48分钟前
  • 东东余额不足
  • 推荐

只看西川还是挺好的!那俩?呵呵

52分钟前
  • Seddie
  • 还行

挺乱的,浮于表面。镜头也晃的莫名其妙,完全没学到精髓。看在札幌真驹内泷野墓地出镜的份上三星,这段本来完全可以给廊道到大佛这段路一个长镜头,明暗对比的美和倒影池展示的静动全都没有表现出来。

57分钟前
  • 脑是可以治愈的
  • 较差

对日本文化的阅读稍浮于表面,三个嘉宾的视角都没有给出更深层次的解读。

58分钟前
  • AZWayne
  • 还行

还挺有意思的……这个片名。

60分钟前
  • 橙子小番茄
  • 还行

画面太混乱了,一集填充的内容太多,节奏太快,剪辑得逻辑也不够强。想要说点大道理,表现得文艺十足,但就是觉得别扭。

1小时前
  • Kkkkiki.
  • 较差

当代中国才应该派遣唐使回到当时的唐朝。

1小时前
  • MiyoYeol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拍的些什么鬼啊!伪文艺,装逼,一盘散沙,一团乱麻。没有旅游,更没有解读,没有文化,四不象的节目。改个名字吧《是无聊是装逼是奇葩啊》

1小时前
  • 飞天小面教主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