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怎么又是你我们的纽带双面繁花滨虎第二季人在囧途天使的印迹:苦难我的长颈鹿好朋友女神捕之计中计心中的秘密太平间闹鬼事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女村医新弦遍地狼烟引证燕振昌加百列的地狱1吸血小英雄遇见春天来自星星的你轨道9钢琴教师旧案寻凶创伤ISWIM史前巨鳄遗产回答不出时尚单恋学级活动!飞天大盗第六季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自己的焦虑。

在《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我的焦虑。

电影开始,娜莎的妈妈用干牛粪当燃料煮牛奶,我在想她那碰过干牛粪的手到底洗没洗就开始煮牛奶;娜莎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拿起陶瓷佛像把玩,我恨不得冲进去一把夺下,要是一不小心砸碎了应该会被妈妈骂吧;娜莎一个人去放牧,我根本顾不上看草原那辽阔壮观的美景,我提心吊胆害怕狼群跑来袭击她;娜莎迷路了被好心的老婆婆收留,我又在焦虑这为素未谋面的老婆婆到底安的什么心……总之,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度姿势僵硬,十分焦虑。

好不容易电影结束,88分钟的电影却觉得史无前例地漫长,我就像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如释重负,还好还好,我假想的什么意外都没发生。

按照习惯,看完电影要去刷影评,别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温情但不做作;质朴醇厚;哲理;流浪…….反观自己的观影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我尊重和我不同的人,也无惧成为不同别人的人。

可是在这差异里我警觉到今天的电影我只看到了自己的焦虑,被焦虑绑架的人是看不到美的。

回过头再来看电影,把多余的焦虑抛开,电影说简单也简单,讲的就是小女孩娜莎想要收养流浪狗被爸爸拒绝,十分不舍只好放弃。

好在最后机缘巧合,小狗救了娜莎的弟弟,爸爸同意留下小狗,大家开开心心踏上了转场的道路。

剧情平实却有深意,透过电影有人看到了游牧民族在天性和时代之间的选择或者娜莎母亲告诉她的“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什么都要”我不能随意下定论只能说这是一种类似中国“舍得”的智慧吧,或者老婆婆说的“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于我而言,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是一部五月的电影,是化解焦虑的电影。

 2 ) 流浪是一种基因——评《小黄狗的窝》

这是一部你会被娓娓道来的故事,绝美绽放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音乐迷住的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眩目的桥段,质朴的和一块白布一样。

但是想来,越是这样纯净的东西才越是可以直接穿透繁琐的花边,触摸到你的心底。

所以,电影的美丽画面在我眼眶闪过的时候,我只有痴呆的在胶片的粗砾摩擦间长吁短叹。

电影说的是,蒙古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但是爸爸妈妈担心这只狗来历不明,怕受到狼群攻击,所以,不同意养狗。

最后,小狗在关键时刻防止了娜莎的小弟弟被秃鹫攻击,小狗又回到了娜莎的家。

这部电影是是曾经荣获奥斯卡提名的 《骆驼骆驼不要哭》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最新力作,同时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电影。

这部由德国、外蒙古两国联合作的影片,摘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

电影翻译过来,里面的狗的名字居然叫点点,汗~~~~~又正好某人很洋洋得意的和我发短信说他家楼上的狗名字也叫点点。。。。。。。

再汗个~~~~~~还是我的老习惯,选择几个关键词,厚着脸皮来说说这部电影。

关于电影名和寓言式对话。。。。。。。

这部电影的英文版的题目是——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把题目中的小黄狗和电影中的小狗对应,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电影中的狗是白色的。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娜莎的爸爸埋葬了一只狗,把狗尾巴编成辫子,告诉女儿,这样的话狗会在下辈子编成编着辫子的蒙古人。

倘若不看完电影,至少你在没有看完大半以前,都会不太明白这个寓言。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三处寓言式的对话。

片首的父亲和女儿的对话是第一处,其实在这里的理解应该是。

蒙古人何尝不是那些编着辫子的狗转世来的呢?

递延这蒙古人的流浪血统,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结束。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一部讲述动物和人的亲情电影,还不如你睁大眼睛看好,这是一部讲述蒙古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电影。

蒙古人出生,死亡,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种平衡。

而所谓小黄狗的窝其实就是指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方式。

另外,这个片首的寓言的图面美丽的让人心慌,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美丽的好像一首诗。

第二处寓言式的对话,是娜莎想要留住点点,和妈妈求情,妈妈说,你可以咬到自己的手掌心么?

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

我一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哲理多少要迷人很多。

这个哲理从非演员的妈妈的嘴中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你会很震撼,然后被打动。

娜莎知道,在自己以后长大的路上,自己会喜欢很多东西,可是却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

你必须有所取舍。

据说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也是这样。

在一个地方放牧也要有所取舍,你不能什么都要,这个就是蒙古人马背上的质朴的睿智。

其实,在这里还反映了娜莎一家人面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的态度,当流浪放牧已经变成一种非必要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选择住进楼房,就好像开始的时候娜莎童言无忌的说:如果我们住在城市,要住在最顶端,才有阳光,住在下面,就很阴暗。

是不是娜莎的爸爸要选择进城当售货员,过一种和流浪完全绝缘的生活?

——一样的,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也不能什么都选择,你必须舍弃。

第三处寓言出现在娜莎迷路的晚上,娜莎住在一个蒙古老人的蒙古包里,老人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小黄狗的故事。

娜莎认真的问自己下辈子是不是还可以做人。

老人瘪着没有牙齿的嘴,笑着给她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你可以让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下辈子做人了。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

老人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多么难,所以人生多宝贵呢。

这个寓言和第一个其实是对应的,或许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里都加载着一只编着辫子的黄狗在上一辈子的灵魂。

人的一生多么珍贵。

这样传统而优美的寓言教育方式,在蒙古包温暖的灯火下,照着的一面是蒙古老人纵横沟壑的苍老的脸,一面是娜莎童稚天真的脸颊。

这样的场面动人而有标志意味。

三处寓言式的对话贯穿了电影。

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透视出,你认为原本离你要愿的蒙古人的生活。

关于写在蒙古人血液中的的流浪基因。。。。。。。

我从来以为蒙古人的流浪是写在基因中的,随着血液的延续一代一代的递延下去,生生不息。

所以,流浪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父亲在去城里卖羊皮之前就和母亲说,等他回来就准备迁移。

于是,在父亲回来以后,电影不厌其烦的用镜头肢解了娜莎一家迁移的过程。

这段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一个蒙古包,人们在里面安睡,吃饭,工作。

只要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蒙古包搬走,利索而不留一点痕迹。

于是在5分钟的镜头语言下,娜莎一家人原本住的全部家当都被放在牛车上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而且神情自若。

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什么发生的人们,想来已经比娜莎一家少了很多抵御不可知明天的本领。

这也是这些人儿可以乐观并豁达的原因。

关于矛盾,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或者书,或者简单一些,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为有矛盾,所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电影的铺展中,两对矛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娜莎想要养点点,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

这个是故事发展的明主线。

第二对矛盾是娜莎一家的前途——选择流浪还是选择安定?

这个则是故事的真正主线。

第一对矛盾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解决,娜莎得到了心爱的点点。

第二对矛盾则根本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留给我们,当娜莎一家的马车在草原上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们写在血液中的流浪基因会被外面的高楼大厦的安定方式所替代么?

没有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于是放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选择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娜莎一家的原本生活方式已经被一些外来的方式所改变着,其实我觉得,如果导演在这里是带有批判色彩或者是带有倾向的来描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都会显得很逊色。

导演没有带有色彩的描绘这种变化,而是用中性的电影语言叙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渗透。

导演用几个场景来体现这样的冲突和渗透。

在父亲去卖了羊皮回来,给母亲带了一把新的塑料勺子,还有一支手电筒。

母亲很高兴,而这只不幸的勺子在接下来就很有象征意味的被烧坏了,所以,或许外面的摩登产物并不是都适应草原的流浪背景的,会水土不服的。

同时,父亲为了安抚娜莎,给她买了一只会跑会叫的粉红色玩具狗。

这只粉红色的玩具狗在暗色的蒙古包中一出现,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不但是扎眼,而是荒诞。

玩具狗的叫声引来了门外的点点,一只真狗,一只假狗这么突兀的对峙,其实这样尴尬和荒诞的对峙,何尝不是传统的蒙古人的流浪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安定的生活方式的对峙的比拟?

寥寥几个镜头,胶片下的语言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然后,母亲拿起包着手电筒的报纸看着,问起父亲关于城里大选的事情。

其实,为什么说导演在电影的倾向上基本是中性的,也就体现在这里。

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是流浪确是处在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位置上的。

你完全可以小国寡民的生活,可是一个民族却不能选择小国寡民的生存。

当大选这样的政治事件渗透进牧民的生活中,安定的生活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必然。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父亲的摩托车,母亲的缝纫机,还有娜莎得以到城里去上学,受完备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是传统的生活模式所不能给的。

其实娜莎家这样的牧民也不是抗拒城市里的生活,娜莎的弟弟很可爱的说:姐姐说,在楼房里住,就不用到外面嘘嘘。

而父亲也有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想法,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先辈的礼物,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做售货员的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

在电影最后,娜莎一家的马车还有羊群和一辆宣传大选的车互相交错走过,宣传车上的大喇叭不停叫着: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可是,娜莎一家没有停留,只是和宣传车交错而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娜莎一家将偏离城外的生活方式,当安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原有的流浪方式或许只可以作为一种长辈赠与晚辈的血液中的礼物。

记住流浪,但是不要抗拒安定!

关于温暖的家庭感情。。。。。。

看完电影我会很感动于娜莎一家人的生活。

当扎着小辫子的娜莎回到家的时候,爸爸为她换衣服,小娜莎天真的和爸爸说起自己得了一颗小红星。

还有爸爸在找到了儿子以后抱着亲了又亲的模样。

记住,你不用在这里举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东西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烧钱机器雕刻出来的演技派明星来。

他们是真实的一家人,或许在拍电影以前还在烧干牛粪,还在晒酸奶糕。

所谓的演技根本就是狗屁的东西。

在这里,你从镜头上看到的是一些真实的生涩的流露。

爸爸和妈妈亲在娜莎脸颊下的声音,响亮而温暖,我觉得这个音效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在手背上亲了下试试看,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感情,听起来没有意思多了。

另外要说的,在电影结尾的时候,一家人均有出镜。

都是一些比较温情,但是精巧动人的小片段,张望镜头的弟弟,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妹妹,还有唱歌的妈妈,以及羞涩的捂着嘴笑的爸爸,还有抱着点点的娜莎。

我的嘴角一直向上扬着。

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

 3 ) 神秘&陌生蒙古草原

第一部蒙古電影,作為中國鄰國,神秘又陌生。

#《小黃狗的窩》電影《小黃狗的窩》(原名《Тувинская сказка》,英語名《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是2005年由蒙古裔導演畢力格道爾吉(Byambasuren Davaa),執導的一部蒙古電影。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一個遊牧家庭的故事,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關係以及傳統文化。

#故事簡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娜賽的小女孩,她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蒙古的草原上。

有一天,娜賽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小黃狗,並決定帶回家。

儘管娜賽對小狗充滿了喜愛,但她的父親認為,小狗可能會吸引狼群,對家庭造成危險,因此堅持要把小狗送走。

影片通過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展示了家庭、自然和傳統價值觀之間的互動。

#主要表達的主題家庭與親情:影片細膩地刻畫了,蒙古遊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親情。

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反映了孩子的純真,和對動物的愛護。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和支持,展示了遊牧家庭的凝聚力和溫馨。

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影片中大量描繪了,蒙古草原的壯麗景色,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遊牧家庭的生活方式,依賴於自然環境,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這種生活哲學反映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影片也觸及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

娜賽一家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但也面臨著,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和改變。

這種衝突體現在,娜賽父親對小黃狗的擔憂上,象徵著對於現代化改變,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擔憂。

童真與成長:娜賽的經歷展示了,童真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學習。

她對小黃狗的喜愛,代表了孩子對於,友情和責任的理解和成長。

通過這個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如何在家庭和自然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小黃狗的窩》以其簡單,而感人的敘事方式,捕捉了蒙古遊牧,生活的美麗和質樸。

影片通過,一個孩子與小狗的故事,傳達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讚譽。

小黄狗的窝 (2005)8.22005 / 德国 蒙古 / 剧情 / 比亚姆巴苏伦·达娃 /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4 ) 异域风情的人性美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当然,以中国现今的华丽大制作来说,这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情节不夸张不刺激,却透漏出一丝温馨,时不时带来一点会心的微笑。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间的一些蒙古牧民生活细节,也长了不少见识,增添了对大草原的一丝向往。

当然,也涉及到城市化,以及牧民生活变迁的主题。

中国,真正的帐篷式牧民应该更少了。

外蒙古面临同样的变化,虽然不是主题,也透漏出创作者的一丝担忧。

教育子女的方式令我感叹,那么人性化,甚至没有依据呵斥,一直是向朋友间的交谈,而且,把米针尖、啃手掌两个简单的通过故事说出朴素真理让人久久难忘。

这时看的第一部外蒙古的影片,亚洲电影风格的多元化对亚洲电影的整体促进非常有益。

希望蒙古电影一路走好。

 5 ) 清新隽永的小片

导演拍纪录片出身,《哭泣的骆驼》风靡一时。

据我观察,可能启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大量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让俺们这些远离大草原的人明白了牧民生活的辛苦和幸福。

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片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在极美的草原风物映衬下,显得非常动人。

 6 ) 由自然和谐的蒙古草原,论及中国大导演的不作为

(一)这是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并非我国内蒙,讲的是蒙古草原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导演用了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的长镜头,舒缓地展现了一幅幅广袤优美的草原景象,和在此的人们并不富裕但平和的生活。

影片反映出的那种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那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知不觉中,会触动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种和谐关系唯一源于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叫做“爱”。

这个导演还有一部片子,叫做“骆驼骆驼不要哭”,非常想看一下。

在我比较早的一篇博客“我看好电影”中,一并介绍了过去几年我看过的好电影,以及我对好电影的看法。

我也说过要继续update好电影清单,这是开始的第一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好电影浩瀚无边、生生不息。

(二)下面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再次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一个导演,尤其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其责任在于真实记录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在于向世界传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

不仅如此,而且要用一种“美”的形式,传递出的也是美的感受。

蒙古导演琵娃做到了,但我以为张艺谋、陈凯歌等没有做到。

依我看,他们已然很难做到,因为所谓都已经“功成名就”了。

没关系,厚重的中国大地上的好导演会产生,有责任感、有美感、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刻认知的好导演一定会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7 ) 农业文明的理想

充足的草地,用来养足够的牲口,从而过上满足而平静的生活。

由于有充足的草地,于是人们可以不必为了资源而你争我夺。

人性的弱点 - 欺诈、谎言、无端的敌视、自私自利的争夺 - 全部消失了。

人性的优点 - 友善、互助、对同类无缘无故的爱、毫无怀疑的完全信任 - 都发扬光大了。

人性真是奇妙啊,为了获得自己最珍惜的,不惜去做自己最厌恶的。

蒙古人为了他们平静的生态和纯朴的理想,不惜去杀戮和征服,并在其中最终失去原来的生活方式,不知是进化还是退化,而成领主和无所事事的贵族。

这也就是农业文明的最大的悖论:它极端依靠合适的气候,充足的土地,和和平的环境。

而气候总是在变化,有了天灾,于是人祸就来了。

每当Eurasian Stepp的气候变得恶劣,蒙古人和其他的草原海洋上的渔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他们的高原之家,向南,向西,寻找他们新的游牧的草地,于是,和当地的居民一定会产生冲突,冲突升级,变成战争,而最终的胜利者,往往是蒙古和其他民族的骑兵们。

但他们又真的胜利了吗?

为了占领新的土地和新的民族,他们不得不使自己去做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往往是在他们失败之后,草原的气候又会变好,那么回去。

土地是一定的,所以当人口增加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充足的土地也是保证不了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歉收、天灾、洪水而引起的饥荒的负荷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如果低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会有暴乱。

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特别是可耕地的隔绝,使得这种暴乱往往演变为内乱,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马,所以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组织起来向外扩张。

写到这,突然想到,也许蒙古人本身也不是那么的和平,也许无数次的内部战乱使他们意识到,与其为了草地拼的你死我活,还不如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去当征服者来的划算。

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气候,人口,或和平的失常。

和平的失常,实际上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农业文明的存在,需要土地,但对土地的保护(军队)则需要税收,而农业文明的特点恰恰是只为了生存需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生产(为了利润生产的农业是商业体系下分枝,不成为农业文明)。

这使得任何军事上的动作,都会使农业文明感到不堪重负。

而没有军事的保护,又怎么能有和平呢?

美国的Jefferson总统,曾经幻想,要让美洲大陆变成freeholders的天堂。

每个人分一片农场,打倒万恶的商业势力,让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也许也只有在大洋隔绝的美洲才可以被幻想吧。

但是,美国的农业一开始就是为了利润,种植园主们和工厂主们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除去他们的利益的冲突。

但现在的蒙古却是左右逢源了。

北有俄罗斯,南有中国,再加上全球变暖,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它做为缓冲带,军队是越少越好,冬天的气候变暖,也给放牧造成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蒙古也在不可避免的变为现代国家。

商业的力量是不处不在的,他们的放牧,也变为了为了利润而运行的产业。

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进入城市,融入新的世界。

他们的生活,也像被考古纪录片一样的记载,珍惜,怀念,被人们变为一个传奇,一种用来缅怀的理想化的却并不存在美好的昨日。

 8 ) 小黄狗的窝

一些亚洲导演,为我所不喜,但我又不得不关注他们。

小黄狗的窝,她那个女导演,也是其中之一。

想通过平易之事,来表现宏大的文化变迁,多数力不从心。

这个也差不多,也是其中之一。

我有她的《骆驼的眼泪》,我还没有看。

我希望现在不看它,若她再拍多几部,那时我会拿出来看。

原因,不知道。

因为是我在看电影。

我也希望导演都可以不为荧幕做电影,那样电影就真正的有生命力了。

像书法一样的,电影,若像书法一样,真令人憧憬。

 9 ) 从青歌赛原生态唱法谈到原生态电影

我们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应该感谢青歌赛,更应该感谢这些那些来自草原,来自深山,来自林海雪原,来自世界之巅的歌者。

他们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大地,歌唱神明。

聆听这样的歌声,你会忽然觉得那长调好似悠悠的从他们的嘴中拉了几百年上千年,会忽然嗅到那发自泥土的特有的芳香,会忽然被原始的母性震撼。

看过几天后我忽然醒悟: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竟然早已经远离了祖先踏过、野火烧过使人类生养不息的土地。

于是我联想到了电影,其实展现原生态的美,电影更加直观,更有优势。

就在青歌赛前我看过一部蒙古电影《小黄狗的窝》,这是一部彻底的原生态电影。

大草原土生土长的牧民,真切的蒙古包,写实的牧民游牧生活。

故事很简单:草原上一家牧民,小女孩在捡牛粪的路上遇到一只小狗,于是带回家要留下它,而父亲怕是狗和狼群有关系带来后患坚决反对,最后在迁移时把狗留下来,而在他们迁移途中却发现最小的孩子没在车上,父亲回去寻找时发现小狗忠实的保护着孩子,使孩子免遭秃鹰的侵害,于是小狗终于被接受了。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特别说:“我必须找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家庭来演这部电影,因为这才是他们的生活,换成演员就变成演戏了。

”“牧民的生活状态也在变,也许再过二十年想表现牧民的生活也只能请演员来演了。

”(顺便提依据,这个导演是在德国留学的,作品《骆驼骆驼不要哭》还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

实力不可小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怎么生活,他们和自然结合的是那么贴切,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畏。

于是我也联想到国内一部不错的电影《花腰新娘》,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云南花腰彝族的爱情故事。

花腰彝族有一个风俗是女子嫁人三年后才能与男方同方称为“归家”,女主角凤美敢于和老的礼法抗争,和男友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

故事虽俗套,但展现的民族风情却让人眼前一亮。

张静初的表演可以说精彩,但毕竟是表演。

现在我就想:如果故事不是刻意的雕琢,如果不是专业的演员来表演,那么这不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电影么?

如果是这样,这部电影的名气绝非现在可比了。

巧合的是这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冠军好像正是彝族姑娘,而且恰巧就是花腰彝族。

于是我又联想到很多电影,阿富汗的《奥萨玛》,伊朗电影《圆圈》,前几天看的马其顿的《暴雨将至》,甚至还想到了90年的奥斯卡影片《与狼共舞》,影片中的原生态因素一定为影片获奖增色不少。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那根民族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哪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他们的原生态生活也在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漫漫的蜕变着,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电影是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想着这些电影,耳边萦绕的还是那些歌声。

这些歌就是他们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的生活?

是否一定要住进楼房?

是否要再建设一个开发区?

是否---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经常选错。

 10 ) 窝阔台的歌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躺的一张床边有个柱子,柱子上贴着张电影的海报,电影名《窝阔台唱歌》。

这是一个启示。

也许若干年后真有这么一部电影问世,将会是我拍的。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蒙古国第二任大汗。

蒙古,与我有不解之缘。

我确实某一次长途开车,狂听蒙古、图瓦的原生音乐,入了迷,产生了拍一部蒙古题材电影的想法。

电影里主角们都是蒙古人,完全讲蒙古语。

我要用我这汉人之手,拍出最纯正的蒙古味道。

当时产生这想法时还意淫着,这个电影,得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拿个奖。

具体的就不说了。

是我个人的创作秘密。

梦醒之后,花了点时间研究已有的蒙古题材影像作品。

找出几部口碑还不错的来。

蒙古国女导演比亚姆巴苏伦·达娃《小黄狗的窝》就是其中一部。

还有其他几部,也在寻找资源,慢慢下载,慢慢看。

这个片子90分钟影像,真是平淡如水。

就是一家依旧住在蒙古包里的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流水帐。

三个几岁的孩童,一个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妻。

和一条从附近山洞捡来的小狗。

全片几无矛盾冲突。

唯一矛盾点是父亲对女儿捡来的小狗的不喜欢与排斥。

片尾,小狗正如所料地救了其中一个孩子,父亲也正如所料地接受了这条狗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

真是俗套得可以。

但这个片的价值,就在于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21世纪背景下,即将消逝的游牧生存方式。

我知道,如今在我国的内蒙古,牧民早已住进了楼房,不以蒙古包为生活场所。

对蒙古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应该相差不会太大。

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朴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文明侵蚀殆尽。

所以此片的任务是,以一家人在蒙古包里的居住、生活以及最后的迁移,来作一首游牧文明的挽歌。

我躺在床上,有时专注,有时随意,有时分心,让这90分钟在我面前流淌而过。

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观众,这个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也许是都市病和失眠症的一剂小小药方。

《小黄狗的窝》短评

牧民的狗跟狼混,咬羊。“妈妈,你知道你的前世吗?”小女孩捡了一条被抛弃的狗,后来这条狗赶走秃鹫,算是救了那个被当做女孩养扎小辫的小屁男孩,才被男主人接受。选举宣传车,外蒙古大概是普选吧。“请做出正确的选择”。

5分钟前
  • 南高峰
  • 还行

看了一个差画质的,故事不喜欢,景也不好看,可恶。

9分钟前
  • 何大逗
  • 还行

自然的叙事方式,甚至都让人忘记这是电影。

12分钟前
  • 虚无野种
  • 推荐

美丽善良的蒙古风情,非内蒙古!

13分钟前
  • 披头饭之歌
  • 推荐

這一步風景紀錄片

18分钟前
  • aigohyuan
  • 还行

剧情其实很薄,节奏缓慢,狗作为线索时隐时现,全片高潮部分只有三分钟左右——飞驰的马、狂奔的狗、撕扯腐肉的成群秃鹫、蹒跚而懵懂地只身赴险的孩童,惊心动魄得格格不入。但展示的蒙古风土人情相当迷人,很喜欢拆卸蒙古包再感谢和告别草原的那一部分

22分钟前
  • 阿苯
  • 还行

有生硬之处(特别金句OP&三男子选举围谈)。剪切偏套路drama。优点难掩:难得蒙古日常生活纪录片风格的自然捕捉(特别三小孩) 山洞老妪豁牙笑转世为人难。花十几分钟拆除蒙古包:游牧民族进城前,人畜无害的最后一点心防。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值得关注。

2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你能咬到自己的心手么?

28分钟前
  • 月光不失色
  • 推荐

不懂,氛围喜欢,小女孩和老奶奶对谈那里,很淳朴的感觉很喜欢。小女孩可爱

30分钟前
  • Gonzo
  • 还行

温情但不做作,也并非流于形式的“高级心灵鸡汤”,非常质朴的镜头,非常淳厚的情感,几个娃娃真可爱,忠狗亦萌呆;对于草原和家乡的眷恋,流淌在每个镜头里,几处点睛式的哲理对话,自然天成。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清新的画面

39分钟前
  • 沁沁
  • 力荐

原生态得近似纪录片

44分钟前
  • 孝宸
  • 还行

作为中国人对于蒙古草原的生活方式绝对不会陌生,包括歌声的空灵与传说的特色。原生态的拍摄方式让极致的质朴充满了厚重的美丽和感染力。这是一首挽歌,不动声色地蔑视着塑料勺和可笑的布偶小狗。现代社会的宣传车开过,留不下丝毫痕迹。这远古生活像浓得化不开的墨色,浸透到内心深处四下蔓延。

48分钟前
  • 宇宙佛系渣渣蓝
  • 推荐

纪录片

51分钟前
  • 末喜喜
  • 还行

把小狗捡来,又随意丢掉,丢就丢了,你把它拴在那不让它自由地跑干什么?看到这里感到很伤心。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牧民,帐篷里供奉着佛像和油灯。只有针尖上落下米粒,下辈子才能再做人,所以人生是多么宝贵。才知道戛纳影展还设置了金棕榈狗狗奖,真的太可爱了,我要把每年的获奖和提名都看一遍!

56分钟前
  • 宇宙最焦虑患者
  • 还行

娃太可爱了!

1小时前
  • shouzhong
  • 推荐

重看依旧不太喜欢,为了描绘夹在传统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搭建出这样一个前世今生的隐喻似乎有点事倍功半……作为载体的小狗戏份又不够多,最后给观众留下让Landscape唱主角的印象实在辜负苦心。最后一个镜头完美承载了惜别故土一刻充满未知的情绪,但现在看来这一部里尚存的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愿景,在『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已经消失了。

1小时前
  • OreoEmpanada
  • 还行

天然质朴的画面,不带现世的焦躁,是动人的映像。你伴着美丽的传说而来,离去时,感谢杭盖草原的收留,仪式是你的歌。天舒草漫,呼麦悠扬……

1小时前
  • 劳拉Lora
  • 力荐

上好的纪录片

1小时前
  • AP
  • 推荐

音乐太美了

1小时前
  • ssssu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