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Danny Collins今天想介紹一齣電影。
這不算什麼大片,也不是藝術氣息的那一種,都很荷李活下~但題材都是我喜歡的. 它是一齣音樂片子,(中咗我)也是關於唱歌的,(又中我!)(其實我不是任何音樂片子都喜歡,相反(好挑剔添!...好容易覺得唔啱睇, 有時仲彈三彈四, 好黑人憎下!)不過,這片子有我很喜歡的藝人,亞爾柏仙奴 Al Pacino.而且不是一個長青實力演員,帶著一位新演員那種,是一人擔的.如果一向鍾情音樂類電影,又愛看老牌演員,這片,值得一看啊
在一个略有纪念意义的十二月八日,静静的看完这个2015年的新电影,虽主演已是赫赫有名的阿尔帕西诺,但是电影本身并没有被大做文章。
《丹尼柯林斯》,这是个有情怀的电影,也是个除了情怀以外我们还可以考量自身的电影。
已是大红大紫的摇滚明星丹尼柯林斯,在一次巡演过后收到了一封来自约翰列侬的,40年前的信。
40年前,才刚刚发行了自己第一张专辑的丹尼柯林斯,接受了一个小杂志社的采访,提及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约翰列侬。
奇迹的是,采访过后约翰本人读到了这篇报道并给杂志社写了一封寄给丹尼斯的信,但是由于杂志社的野心,这封信在40年后才辗转到丹尼的手上。
40年前的丹尼柯林斯是什么样子?
影片开头导演就留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一直给他背影的镜头,面对着杂志社的采访,他支支吾吾,嫩生生的,没有套路,没有包袱,就像记者盘问他那样,“为什么我觉得你对于即将成名所会经历到的一切事情都是恐惧的?
”“是的”他说,这是电影开始,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丹尼柯林斯的正面镜头。
阿尔帕西诺那张脸,哪怕只闪现几秒钟都让人印象深刻。
戏骨之称并不是简单现于评价的言语之间,我可以看到他从眼睛中流露出一个音乐界新人对于自己前途未知的恐惧,真实的恐惧,还有一份对音乐的赤诚之心。
而40年后的丹尼柯林斯,已经不复当年真诚。
嗑着白粉,挺着啤酒肚,带着浮夸的首饰,说着荒唐的话语,在千万简单买账的歌迷前唱着口水歌,享受着万人拥簇的优越感。
他的生活装备了所有堕落明星的标配物件:烟酒毒品,香车别墅,放荡的年轻女朋友...40年前面对将要经历这一切的他来说是恐惧的,而今,他已经被腐蚀。
流行,走红,富裕和荣耀,给了他什么,不过是麻醉剂,不过是污浊眼球的尘埃。
是的,污浊的眼球。
影片中很多次给阿尔帕西诺以脸部特写,一张布满皱纹的黝黑的老脸,总是带着戏谑的表情或是将要喝醉的游离状态,不温不火,不需要通过语言说些什么,好像皱纹都能给他发声。
收到信之后的丹尼,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充满堕落充满肮脏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带上的无数绿帽子,于是他收拾行李,来到新泽西,想要弥补自己生活40年犯下的一桩错,他虽不是浪子,他只是想回头。
接下来电影的大部分剧情都在描摹丹尼和自己儿子的故事,关于家庭的重新组合,关于亲情的缝补剪切。
一切就是在告诉观众,他浑浑噩噩的这40年里,缺乏了创作缺乏了灵感的同时,更是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与亲情的。
就算左拥右抱各种各样的女人,也不过看在金钱面子上的逢场作戏。
他陪着儿子面对癌症,帮自己的孙女治病,一桩桩救赎的事情,而同时他也在此时创作出了更纯粹的作品。
在那首歌里,他淡淡的唱着“我在这条盲目的路上游走着,直到我看见更好的方向”。
比起曾经在电影中听到凯文史派西翻唱克恩的音乐,阿尔帕西诺的声音更有风味。
电影中有两次相同布局的镜头,都是丹尼柯林斯从幕后走向台前,掀开大幕,迎接观众呼声的时候。
前者在电影开始不久,万事俱备,走出后台面对聚光灯,唱出一首首烂熟于心的歌,日复一日的套路;后者是他在新泽西的小演出,几百人的小酒吧里面,简陋的后台,然他却鼓了很久的勇气踏出那一步,昏黄的舞台灯光,一架简单的钢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想给自己回头打上的标签。
但是他终究是老了,没有勇气面对着一众看惯了他摇摆取乐的观众唱出不同以往的歌曲,人们在台下对着他大喊着的时候,他的信心和勇气就在一点点消逝。
那首在漂泊的过程中写下的歌,伴着流行元素的鼓点,掩埋在庸俗观众的欢呼声之中。
演出过后,大麻酒精,积累的救赎都成空口白条,同样伴随着一场亲情的危机,事业的困境。
他知道的,那首歌不会是大众喜欢的,甚至会被观众言语唏嘘,于是他选择的是放弃做自己,迎合他人笑脸,因而这注定不会是老丹尼一次涅槃重生的仪式。
不过这也是二次自我重启的开端:他送走了豪车,退掉了酒店的豪华客房,留下那封让她改变道路的约翰列侬写的信给自己的红颜知己,离开这个包容了他迷途过错的半路的家。
不需要仪式,不需要表达,经历至深的亲人和知己失望的眼光,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回头。
在电影《天鹅绒金矿》里面,brain slade脱下了自己穿着摇摆了70年代的华丽服饰,梳着大背头,开始唱着世人最吹捧的美国梦,他把以前最纯粹的自己杀死在旧时的舞台上。
丹尼柯林斯也同此般,在一众脸上堆满褶子的老女粉丝面前摇摆,在一次次自己的唱片被售罄后洋洋自得。
只是他一直没有看破,他是被大众消费的产物,而不是消费大众的赢家。
流行,注定是庸俗的,大众欣赏他的,就像灰色的潮水,你看不到底,个人风格就像黑色的墨水,在灰色的暗流中看不真切却又醒目。
明星们在这其中,就是顺流而行的角色,沉醉于成名后带来的富贵,早已忘记音乐,艺术创作的本质。
保持本心者已很难得。
70年代的约翰列侬,离开了披头士的光环,结伴小野洋子,写下了很多关于他爱与和平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艺术结晶。
那时候他给了这位尚有初心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他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富有和名气不会改变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会”,然而命运却让他的灯塔之光没能照亮这位年轻人余下的四十年,显然他后面的40年都在改变了初衷之中度过,却留下他在回首过去的一片懊恼。
导演们多次将镜头对准摇滚乐,拍它的醉生梦死,它的紫醉金迷,好像在通俗大众眼中,摇滚和致幻剂,和酒精,和没完没了的俗烂交际一样都已经是被捆绑销售的东西,见诸于天鹅绒金矿,见诸于各种乐队的传记片之中。
不可否认,很多摇滚明星的个人作风都带有这些标配元素,好像没有嗑药磕到嗨翻,就没有艺术创作的灵感。
但是摇滚并非如此糜烂---《丹尼柯林斯》这部传记电影在浅显的剧情下其实也想告诉我们这一点。
约翰列侬所昭示的精神不是腐烂不是浮华,是本真的追寻,是赤诚的信仰,不需要致幻剂来加以浮夸的放大。
一个紫醉金迷了40年的艺人,尚可以回头,找寻当初的信仰,那么你我的初心,是否依旧呢?
电影中响起列侬的imagine的时候,丹尼靠在自己别墅泳池前的椅子上,看着抽大麻抽到嗨翻的小女朋友,手中拿着的是那封列侬亲笔写给他的信,“富有和名气不会改变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会”,同当头棒喝,就像告诉丹尼,生活多讽刺,总不经意回头给自己补一刀,看看你活得多么糟糕,再激励你浪子回头。
片尾,丹尼柯林斯故事原型出现,叙述了当年自己面对采访时说的话:“当被问到将要成名后是否会改变,我想我其实面对这些富裕和荣华,是肯定会变的”。
现实生活不像电影一样充满情怀,丹尼本尊其实只是当年的一个民谣loser,然而他的故事在很久以后的今天借着怀旧的名头被搬上银幕,现实没有打电影剧情的脸,只是想简单说明,除了怀旧的情怀,我们还有不忘初心的必要。
12月8日,是列侬遇刺的日子,纪念逝者本身,还是纪念这一个符号,在很多已逝的艺术家被过度消费的今天早就被模糊了答案:张国荣,梅艳芳,黄家驹,约翰列侬,一开始纯粹的听他们的歌,到后来变成标榜自己的一种方式,你我也许曾经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们用纪念来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又用纪念假装自己一直善始善终。
我们在电影中找到共鸣的情怀,但是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同样初心依旧?
当人潮喧闹涌动时,你在哪里?
当人潮悉簌散去时,你在哪里?
你是否也在仰望,那个令人神往的背影?
这部受到真人故事启发,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保留了真实故事里的情感,演绎了故事中的情节。
《纽约观察报》评:阿尔.帕西诺 献上了近年来最出色的表演。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个肆意的70年代,源于那个在音乐的宇宙中,从未陨落的星:John Winston Lennon 。
一封来自1971年,约翰.列侬的亲笔回信: Stay true to your music. Stay true to yourself.这是对灵魂的鞭策,这是偶像的回首,这一刻他在看着你。
四十年后,当我们听着他的音乐,神往的是那时的生活方式,还是那样纯粹的态度?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从海报中背影的角度,来展开这部幽默不羁的温情剧作的一角。
约翰.列侬的背影1971年,20多岁的丹尼.科林斯,在噪杂的杂志社里,面对《Chime In》杂志编辑的访问,玻璃窗外的阳光晃得让人睁不开眼,编辑的手中烟雾缭绕,几乎淹没了他的视线。
面对这个脸上写满70年代的愤慨与执着的年轻人,编辑忍不住两次感叹:“At your age.”“Jesus age.”,这时的丹尼.科林斯不懂得出名的含义,更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面对什么,他的心里是对死亡的恐惧,是像列侬一样创作,用音乐表达自己,现实世界离他很远。
而40年后,当他在现实世界拥有了名誉,金钱和女人,却远离了心中的音乐。
那个年轻的自己早已消失,那个列侬写信回复的人,已经不见了。
现在的他,再也无法与列侬有任何的交集,无论是创作上还是心灵上。
时隔40年后,第一次拿到列侬当年写给自己的回信,丹尼.科林斯开始反思,如今这个开着巡回演唱会,把着金发姑娘,喝着酒,吸着毒品,坐着专机,开着跑车的他已经三十年没写过歌了。
即便有再多台刻着自己名字的钢琴,也听不到自己内心灵魂的声音。
于是他想追回当年的自己 ,面对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面对糟糕的婚姻,遗失的家庭,荒唐的人生。
他试图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与家人重获联系,找回那个还能感受生活,感受美好,书写心情的自己。
这期间必然被无数人嘲笑唾弃,其中包括他的经纪人,酒店经理,还有他从未见面的亲生儿子和儿媳妇。
为了再次遇见那个70年代的自己,他开始用酒店的便签纸记笔记。
先是每天零散的感受,杂乱的思绪,再后来是孙女申请私立小学的课程,最后是儿子癌症化疗的医学术语,重新融入生活后的点滴笔记,最终浮现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
即便这样的尝试与努力,当他真正准备回归原创歌手的身份时,在酒吧 live show 的现场,他却退缩了。
这里没有感人的高潮,只是一个无奈的老人强颜欢笑,在众人的哄抬下,改唱了那首滑稽的成名曲:“What’s going on? Hei , baby, what’s going on?”。
这首歌像《鸟人》里男主角一直在重复的台词一样,纠缠着他,嘲笑他的人生。
阿尔.帕西诺说导演让他演绎的这个角色,就像所有朋友都希望他继续扮演《教父》里的迈克.柯里昂一样,而他想扮演的只是丹尼.科林斯。
一场无厘头的闹剧结束之后,生活还得继续,巡回演唱会还要演,那首《What’s going on》不知道这辈子还要唱多少遍,还要多少次在欢笑里悲伤,每唱一次,仿佛自己的心又破碎一次,距离曾经的自己又远了一步。
当丹尼.科林斯第二次被人感叹:“At your age !
”,是在他60岁的时候,他的经纪人弗兰克反问他,你别告诉我,你这个年纪,要开始写歌,寻找自我。
生活中没有时光倒流,失去的永远不会回来,60多岁的丹尼.科林斯,没能做回年轻的自己。
但是他说,总有一天他会唱出那首歌。
最后把跑车送给了希尔顿的门童,自己改乘计程车。
很多天之后,默默到医院去陪伴儿子等待复查结果,他只是找回了at his age 的自己。
影片中你将看到,阿尔.帕西诺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荒唐的老头子。
(预告片里我真真把他看成,上了年纪的钢铁侠了。。。
) 丹尼.科林斯的背影人们对一些特定的年代歌手执着不放,就像对自己的青春无法释怀一样,生怕自己的青春幻象破灭,其实青春早就一去不复返。
但是人们总爱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喜欢千百次的画面重现。
而一些影视歌名人,便承担起了众人青春储物箱的角色。
他们不可以老去,他们不可以沉寂,不可以改变,人们不关心他们本身,只关心打开箱子时,记忆中的脸庞还在不在。
当台下的观众早已头发花白,疯狂的跟着同样年迈的丹尼.科林斯合唱着“What’s going on. ”的时候,莫名的令人觉得滑稽无比。
而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痴迷名人,名人的孩子就是个例外,丹尼.科林斯的儿子就准备无视他一辈子。
母亲十年前癌症离世,女儿刚满6岁,妻子再次怀孕,自己却被检查出遗传了母亲的癌症,生活让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出现,就是在嘲笑他的无能,他不想给父亲补救机会,但是现实却让他没办法坚守自己的尊严。
对于父亲的背影,他从未奢望过,他自然的抗拒,他愤恨的不平,但是他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接受这个可笑的父亲,滑稽的表演着自己的荒谬。
当他再一次在诊所看到父亲时,他是无奈的。
等待医生的结果的时,丹尼.科林斯试图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宽慰儿子一切都会好的。
儿子突然反问父亲:你能保证吗?
丹尼.科林斯竟然满脸严肃的脱口而出:我曾经让你失望过吗?
这下终于不但把儿子逗乐了,也把全场观众逗笑了。
只不过这次不是嘲笑,而是无奈的发自心底的笑。
整部电影在获得大野洋子的授权下,使用了九首约翰.列侬的歌,时而悠长,时而轻快,温情的曲调,让画面里多了几分温馨的色彩。
每个人心中的那个背影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背影,可能是偶像名人,可能是亲人前辈,我们一生又有多少机会和片刻,可以跟自己心中的背影有那么一点点的交集,被认可,被关注。
电影核心围绕 Connect 和 Reconnect,找回自己,找回与身边人的亲密联系,让心中的背影转身,让自己也成为别人心中的一个背影,有些事情不能放弃,亲人不能放弃,爱情不能放系,灵魂更不能放弃。
关于那个荒谬的自己 在这样主题下,电影里充满了自嘲和荒诞元素,丹尼.科林斯的整个晚年生活就是一个笑话,他身上的那个渺小的自我,在他常年的混乱生活和疏远家人的现实中,显得那么萤光微弱,岌岌可危。
跟他有关的事情总是莫名其妙的,住到哪里都要把一台大钢琴搬进酒店房间,开着巡回演唱会的大巴车去找儿子一家人,没完没了的约酒店经理吃晚饭,利用一切资源不择手段。
在他厚脸皮的坚持以上这些行为后,身边的人终于被他的疲劳战打败,最后他有机会教儿子弹琴,登上了孙女的全家福,将自己写的歌弹给酒店经理Mary听,做到了真正的 Stay true ,即便过程是荒唐可笑的 。
记得之前看完《While We’re Young》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Face the reality,we are boring.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而看完这部《Danny Collins》之后,带来的感受是:Sometimes,we are ridiculous.Life is ridiculous,but that's it.最后,看到时光网首页提示:4月25日是 阿尔 .帕西诺 75岁生日,北美的时间还是正日子,特此祝他生快。
2015年4月25日 多伦多 小玄儿撰写-------------------------------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在《Imagine》响起的时候,我坐直了身体,幻想故事走向男主音乐的自我救赎之路,那一刻我以为这是电影精神鼓点的开始,却不成想是全篇的唯一巅峰。
关于音乐,推荐《醉乡民谣》关于父子,推荐《大鱼》,甚至《法官老爹》关于暮年与艺术,推荐《年轻气盛》好莱坞的技巧在多动症的Hope,在留给经理的信,在结尾男主的幽默安慰中都有体现,精彩且有心,此外的剧情充满了俗套的油腻剧情,男主和酒店经理/父子的谅解在好莱坞的套路之中随意解释。
想想看在《Imagine》歌声响起,镜头推向帕西诺摊在椅子上的眼神,一部短片戛然而止,会给几星呢?
1. Working Class Hero“...A working class hero is something to beWhen they've tortured and scared you for twenty yearsThen they expect you to pick a careerWhen you can't really function you're so full of fearA working class hero is something to be.....”出现在Danny Collins开着豪车回到自己那被小女友用于和情人幽会的别墅的路上。
用“working class hero”给一个功成名就,过着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老年摇滚歌手做背景音乐实属讽刺。
2. Whatever Gets You thru the Night“ Whatever gets you through the night'salright 'salrightIt's your money or your life'salright 'salright....”Collins生日派对上的配乐。
写于Lennon与Yoko分居时期,后收录于Walls and Bridges。
复古夜店风衬托出豪宅派对内的纸醉金迷。
3. 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恐怕是Lennon独唱生涯里最负盛名的一首单曲,“imagine”一词从此与John Lennon的名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现在Colins在派对的喧闹结束后,第一次阅读到Lennon给他的回信后。
从那一刻开始Collins迷失自我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机。
Collins迷离的眼神,醉倒在草地上不省人事的女友,远处清洁残局的服务生,随着悠扬的琴声一一映入镜头4. Hold on "Hold on John John hold onIt's gonna be alrightyou're gonna win the fight..."在Lennon逝世三十周年后,被滚石杂志列为其最被低估的二十首歌曲之一。
Collins告别过去,拥抱新生活的背景音乐。
5. Beautiful Boy"...Before you go to sleep Say a little prayer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用于Collins与分别多年的亲生儿子的失败会面后。
个人最喜欢的Lennon歌曲之一。
原本是Lennon写给自己儿子Sean Lennon的,歌曲中淡雅婉转的东方元素恐怕也是受了Yoko的影响。
6. Cold Turkey“...Can't see no futureCan't see no skyMy feet are so heavySo is my headI wish I were a babyI wish I were dead..."出现在Collins在演出失败后嗑药买醉,留下房间里的一片狼藉时。
Cold turkey原指一个人短时间内很快戒除了某个习惯或者成瘾的嗜好,而不是通过逐渐减量或使用替代药物等手段逐渐戒除。
有时特指瘾君子突然完全戒毒的行为。
音乐迷幻的曲风配上Lennon飘忽不定的嗓音,全曲本身就如同一个瘾君子嗑药后迷醉癫狂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提的是该曲强大的录制阵容:主奏电吉他手为Eric Clapton,Klaus Voormann担任低音贝斯的演奏,古典配乐则由小虫鼓手Ringo Starr完成。
7. Love“Love is real real is now love is feeling feeling love love is wanting to be loved..."在Collins离开酒店,离开自己爱慕的Mary,离开好不容易失而复得的家人,踏上巡演的道路上时响起。
在钢琴声里Mary,儿子的画面一幕幕闪过,没有了他,他们的生活依然照旧,而这首Love似乎是在为Collins这段日子里所有的的爱做上一个令人心碎的总结。
8.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Well we all shine on,Like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nd the sun,Well we all shine on,come on and on on on..."片尾曲。
全片最终以意料之中的皆大欢喜结局落幕。
*Help!
Help! 是Lennon在The Beatles时期创作的歌曲,描述了成名后面对生活的巨变时不知所措的苦恼情绪。
虽然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但歌词和影片主题却有一定相似之处。
不论是Danny Collins,还是他的儿子,此刻都急切地需要彼此的帮助,“like I've never done before"。
“When I was younger so much younger than today I never needed anybody's help in any way But now that these days are gone I'm not so self assured Now I find I've changed my mind and opened up the doors .... Won't you please please help me..."
老套的电影,曾经红极一时的老歌手,如今靠着唱无聊的口水歌过着生活,当然,生活无忧,但却毫无意义,一天,他收到了迟到多年的新,约翰列侬的信,他决定要振作一下,离开外遇的年轻妻子,搬到酒店,想作一首新的曲子,去找自己的私生子,和家人团聚,但儿子癌症、媳妇临盆、孙女多动症,他只好又回到唱口水歌的境地去,但这次,他带着的是希望...大概如此,不算难看的片子,至少结尾那里两父子等待癌症治疗结果那里,挺好看的。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8月号ipad版,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这只是个关于可能性的故事。
作为故事原型的Steve Tilston在1971年发行首张唱片《An Acoustic Confusion》之后,并没有飞黄腾达40年,也没有30年未作一曲,而是在同期出道的巨星们的光辉照耀下,黯淡地走到现在,单是个人专辑就出了十几张,我们也不知道他的音乐是否像电影里那样,辜负了他未收到的列侬来信中请他“对你的音乐真诚,对你的生活真诚”的教导,因为他无名到了虾米只有列侬喜欢的他那张处女作的程度。
有趣的是,我横看竖看摇滚老炮圈,也没发现哪个资历那么老的巨星能做到30年不写歌却持续红到丹尼·柯林斯这个级别,来看演出的也不会只是片中那些老年人,滚石也只有10年没出新专辑,就是老帕西诺借的演唱会拍摄场地——过气老队Chicago的演唱会,也是贵乐队推新专辑的地方,他们的音乐比柯林斯丰富,即便吉他手和小号手很厉害,也没红到能被希尔顿酒店前台的打工大学生立刻认出的地步……摇滚圈的竞争比我们想象得残酷,于是此片只能是对虚构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假如一个人少年得志,从此抛弃梦想与真情,连唯一的私生子也不认,吃了40年老本还屹立不倒,突然收到偶像列侬40年前的鼓励信,会不会良心发现,改变人生?
而帕西诺也以他自然散发的巨星魅力,不露痕迹地演活了这个有点荒唐、有点脆弱、还有点善良的摇滚老混蛋。
与歌迷(骨肉皮)上床、产下私生子这种事在摇滚圈并不罕见,柯林斯选择走进私生子汤姆生活的时机碰巧微妙:第一,汤姆的女儿,也就是柯林斯的孙女,多动症到了不医不行、医错毁孩子的地步,他却没能力送她去专业学校;第二,温柔贤淑的妻子正怀孕,马上要产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工薪阶层好男人汤姆得了遗传自母亲的白血病,还身负20万美元贷款……他的自尊心并没有大到拒绝能帮他部分解决诸多困难的富爸爸的地步——这也是我喜欢务实美国佬的地方。
汤姆让柯林斯明白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普通人的现实。
柯林斯自己的困境也多,当经纪人与柯林斯对话,我们似乎在看柯林斯的自我和本我交锋,金钱、名利、女人、创作力……一切都会因为他的改变而难以预期。
时隔30年,他终于写了首具有真情实感的新歌,面对年纪和他一样大的那帮观众,他依然只敢唱口水老歌“Hey Baby Doll”,在台上表演他演惯了的老年小丑角色。
毒品、肤浅美女和荒唐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戒掉。
他追求希尔顿旅馆的大堂经理玛丽(安妮塔·贝宁饰演),或许只是试图接触他应该恋爱或迎娶的、与他年纪接近的成熟睿智女性,在此过程中,也学会用尊敬欣赏的目光去看女性了。
他们是否会在一起,无法断言。
柯林斯是否会如他所言,在巡演时唱新歌,也无法断言。
汤姆是否会战胜病魔,更是无法预知。
但改变会带来希望,给汤姆女儿取名“希望”或许是创作方埋的隐喻。
最后一场戏,从不放弃(死缠烂打)的柯林斯陪着儿子等待检查结果,以他的幽默、世故、经验和爱意,告诉儿子,如果医生叫他唐纳利先生总是有坏消息要说,而叫他汤姆就是好消息。
故事就在医生的一声“汤姆”中结束。
这是极好极好的。
三星半Guide 01:全片都是列侬名曲,歌迷福利。
大家都是为了帕西诺才看这部电影的,我懂。
Guide 02:你还可以看:《鸟人》、《绝美之城》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电影《Danny Collins》通过揭示著名摇滚歌手Danny Collins的人生历程,唤起了我们对珍视改变机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尽管Danny Collins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困惑和矛盾,但他终究觉察到自我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并毅然决定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真谛。
这种从内而外的勇气和决心必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人生似旅,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遭遇着各样挑战与抉择。
电影中,Danny Collins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我,透过表象去触达内心深处的真正愿望与追求。
珍视那些能改变我们的时刻,从内心深处挖掘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是电影《Danny Collins》所期望传达给我们的深邃信息。
像我一样见p滚也好,pacino撑场才给高分也好,黑转粉粉转黑精分了也好。
这部电影某些方面确实在套路狗片中金鸡独立。
但pacino总能让人想起Don Corleone,这印象挥之不去。
即便是《热天午后》《闻香识女人》这样的作品也无法让我一个脑残粉忘怀那个庞然的办公桌隔着的威严身姿。
一些人总说pacino戏路窄,这样的温情套路片即便他是的方法派表演法的巅峰,大家也是看不上的。
我也看不上,所以老是出戏。
还没看到pacino出场便总觉得隐约听到《The Godfather Waltz》。
在我一心两用想着其他事情时,还是发现了影片里一些细节做的很好,如开头时烟雾缭绕和记者背后玻璃窗的反光营造出让年轻的danny无所适从的氛围,他不得不歪着头避开反光。
记者桌上没来得及吃完的羊角面包,粗暴的打断danny以后重新录时间更让我猜想这嬉皮士绝对昨晚喝大了。
然后突然跳到pacino“演出前的忧郁”,倒了一格酒,顿了一下,倒了大半杯。
每次类似这样的桥段出现,我总会在停顿的这瞬间替他们说一句“fuck it”。
然后我继续神游天外……但还是觉得不安,旋即又安慰自己,75岁高龄的老戏骨既然选择了这样的剧本,一定有他的理由!
他又不是凯奇叔!
看这样的套路片不如再看一遍《遗愿清单》什么的吧?
在各种思想怪圈里循环,一直到他儿子出现……妈 蛋 这 不 是 大 西 洋 帝 国 里 的 反 派 吗?!
忘了叫什么名字但一样来自西西里还喜欢窒息PLAY的黑手党吗?!
妈蛋我的纠结到底算什么!?
导演你根本就只想拍黑帮题材吧?!
吓得我开了瓶啤酒压惊。
danny寻找自我的道路那么轻而易举,抛开奢侈的生活,转到,唔……不那么奢侈但是依然开着跑车虽住希尔顿标间但买了架钢琴暂用的生活。
虽说按下冲水开关冲掉可卡因,转身继续喝威士忌,只消遣,不沉迷。
顺便泡泡虽已中年依然傲娇的酒店经理啦,送孙女上高大上的私人学校啦,给她买一房车的玩具啦。
虽然儿子被检查出遗传性白血病,并不影响他在家人和新欢的陪伴下写出自己三十年以来第一首歌,他似乎已经成功重新找回了那个不会抽烟,没有酗酒,不靠嗑药的自己。
他向挚友兼经纪人frank宣布这个好消息,然并卵,frank开始絮絮叨叨的说哎呀一个酒店经理说好听就真的好听吗,还有我跟你说啊,你其实也没那么有钱啦嗯,不继续巡演的话大概你的奔驰SLS AMG最后会换成丰田普锐斯什么的啦,不想喝西北风就给我滚去巡演啦。
danny头大如斗,我他妈就是不想巡演才跑来新泽西的好吗?
你这是逼老子靠吸收日月精华果腹吗?
老子这几十年酗酒嗑药,全因列侬后摇滚已死好吗?
老子一把年纪做个小曲儿很艰难好吗,老子这么出名,唱新歌也不行啊?!
frank再次表示然并卵,danny表示老子搞个gig试水总行了吧?
frank表示好吧老子一样得抽10%的水嗯。
他拉开酒吧后台小小的帷幕出场,听众如他儿子所说清一色老弱病残。
角落里不知道谁在叫嚷着"唱baby doll!
",他没有理会,自顾自开始弹前奏,琴声萧萧,mary的眼神里满是鼓励和憧憬,她早就暗暗决定,等他唱完新歌,就答应他一直以来的邀请共进晚餐开始正式约会。
可惜除了他儿子和mary以外,这首新歌无人欣赏。
突然呼声开始此起彼伏“baby doll”,“paly baby doll,danny”。
他茫然,诧异的目光扫过全场,手却没有停下来。
孙女hope也高呼“弹baby doll!
”他的目光停在hope身上,琴声戛然而止。
mary继续用鼓励的眼神期待着他继续,但此时他对精神攻击免疫。
他用暗淡眼神望了一眼mary。
因为这一刻,他决定屈从。
他转过身,让冷板凳乐手phil替他弹奏,起身走到钢琴前,咧着嘴对听众们说,我知道你们想听什么。
于是射灯配合的照在他身上 ,前奏开始,放弃了新歌试水,他又要唱起一度决定抛弃的陈词滥调。
mary不解和责怪的眼神被他轻轻避开,儿子轻蔑一笑转过脸他视而不见。
这两个陪伴他写歌,也是仅有的两个听众,对他剩下的只有失望。
不但有“演出前的忧郁”,还有“谢幕后的失落”,他茫然的走回后台,碰到年轻的未婚妻和她的姘头。
他们给他带来了一贯消遣用品,可卡因。
未婚妻在裱好的信框玻璃上倒上两道。
他凝视片刻,拿起吸管……这一刻摇滚死没死倒无所谓,他几乎也死了。
死在屈从。
所以即便是儿子发现他在后台嗑药后的责怪,还是mary在电梯里的质问。
他都只能含糊其辞。
他知道,他的听众都太老了,他们没有也不想发现,也不会接受他突然的改变。
他知道也许再没机会唱起那首歌,接下来的巡演里,要唱多少次《baby doll》,这些陈词滥调的每个词都在痛殴他。
如果坚持唱自己的新歌,那可能巡演会失败。
巡演失败的结果是,他失去经济来源,那么孙女治疗多动症的私人学校学费他儿子负担不起,更别提他儿子的白血病治疗,虽然tom前期没有接受他的资助,甚至在发现他嗑药以后对他再次厌恶,但他依然要资助孙女,他不会放弃“家庭”这个终极目标。
他依然在儿子出结果那天提前到医院陪同。
所以他的屈从有了意义,他的放弃升华为牺牲。
昨晚正好看完冰与火之歌第五季最后两集,不小心记下史坦尼斯说的话,关于选择"sometimes a person has to choose sometimes the world forces his hand. if a man knows what he is and remains true to himself the choice is no choice at all.he must fulfill his destiny and become who he is meant to be.however much he may hate it"看漫也好剧或电影也罢,只要让我窥见哪怕一点雷同之处,都能让我把情绪投射上去。
按佛洛依德的说法,这是一种防御机制。
我知道除了字面上“屈从”以外,你和danny大概就没有相同的地方。
我只是想找些例子,替你安慰我自己。
或许你也不是受到影响,只是借他人之实,来辅证自己的决定。
所以,这其实不是什么影评。
所以我绕那么大一个弯子到底是干什么……
老帕的确是给人惊喜的人 每一两年都能有电影 烂片当然会有 但好片真的也多啊都是废话 目的是感叹老帕 吹吹老帕吧这一部说实话在电脑里挺久了 补帕的电影补了很多了 比起男朋友德尼罗(闭嘴) 老帕的电影少很多 看多了上世纪或者2000左右的 这部是算近的了看这部完全是因为电脑下太多电影没内存了hhhhh打算看完之后删了 因为觉得这部会很普通 甚至我自认为猜到走向了 但没想到啊现在看完了 首先是把自己笑了下 这部自以为很普通甚至我会拿来吃饭时候无聊看看的电影 后面剧情鼻子酸过 紧张过生气过 现在我还去了q音啊云村啊还有虾米大佬那找ost 甚至去了soundhound都没找到老帕唱的hey baby doll和don't look down哭了啊 但这部电影还是要留在电脑里咯
一开始看我还不知道是有关列侬的其实这部电影真的 大部分人应该都会猜到剧情 糜烂的巨星生活 生日那天收到三四十多年前偶像列侬写的回信 然后要重新做人?
找到了一直没见过的成年儿子 并且开始写歌 不再唱那首唱到烂的热歌但是老帕就是给人惊喜啊其实我觉得好电影最后半小时都是精华最后半小时我看到进度条的时候 有点奇怪 因为按道理如果是大部分同题材电影 最后就是Danny Collins登场 唱了他这些天创作的歌吧然后就结束了 约到了前台姐姐 儿子的病也没事 和儿子家人幸福下去blablabla但是这一段居然不是这样的老帕上场前的紧张 和对前台姐姐的结巴 真的可爱也真的让人会心一笑 觉得下面出场唱自己的歌他会得到认可会得到掌声但是他弹起了钢琴 准备开口唱新歌的时候听到下面都在叫他唱hey baby doll时候 老帕的眼睛啊老帕的眼睛真的是会演戏吧
Danny说They hate my guts 唱起了hey baby doll这里泪目了 真的鼻子酸了最让我情绪泛滥(?
)的是结尾啊其实Danny拿本子记住医生的话一开始开头就有 那时候觉得挺感动的 但没想到算是个小伏笔啊
其实很简单的对话 但这一段是真的也泪目了 因为真的儿子的害怕 和Danny第一次做爸爸 在这种等医生说病情的情景下 他们两个真的演技666啊(我就是帕吹没办法结尾居然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倒是没想到唉 因为是部好电影 我把后面全看完了 到黑屏的最后一秒 真的比想象中棒太多了就像安蒂加西亚的注册情缘
注册情缘 (2013)6.8201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 亚当·罗杰斯 / 维拉·法米加 安迪·加西亚希望老帕继续演下去 带来更多惊喜awww2019了 我还是很爱阿尔帕西诺啊
帕西诺居然都75了·····
昨天母亲过来说了奶奶葬礼的事,二叔还在执迷我的无亲情,今天无意看了这部电影,两度落泪,亲情?呵呵,当你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姓氏的时候,或早或晚都会没亲情的,在过往的糟糕日子里,学会无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全部戏剧冲突就在那封信里了,后面就只会洒狗血了……基本上传达了一个只要你有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价值观……话说那儿子在老婆怀孕的时候不告诉她自己有病非要得等到人家生了才说,这尼玛是人干的事?!
艾尔·帕西诺又演了一个在迷茫中自省和重振的演员
很温暖
弘扬主流价值观
老戏骨依然出色,然而这歌唱的…另外最近流行《醉乡民谣》式故事?
帕西诺一贯的出色,但是他实在实在,太不像个歌手
我相信,每一幅图画,每一首好歌,每一部经典的影片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图画是人生的定格特写,音乐是人生的回味瞬间,而电影,是人生的重新演绎和剪辑。
It's easy if you try,
我们不以自己的身份来决定如何避开自己的困境。
演员都好棒 故事略欠缺 音乐元素过于弱了
a tribute to Lenon: How to be yourself and never give up.
一部以民谣歌手Steve Tilston的真实经历改编,关于老浪子自我救赎的温情小品。题材屡见不鲜,平白直叙的剧本也并不算出彩,阿尔帕西诺唱歌是个看点,电影结尾让我动容,大晚上在温情片里找到我想要的感动这就足够了,四星半。
这竟然是今年的。这。
这电影要不是艾尔帕西诺,完全可以沦为平淡。但是因为有了他,他让这个角色熠熠生辉,做明星很闪亮,救赎自己显得很可信,连吸毒颓废都不那么让人讨厌。衬得上各种帅气吸引力。片尾转真人,找个和真人差不多的估计老早就看不下去了。
中规中矩鸡汤片。
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复杂的剧情,却很温馨、反省。前两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麦卡特尼获得了隆重介绍,还演唱了一首关于17岁女生的歌曲。感觉列侬更具人文价值、作品更有深度、而且后期不那么追随市场了,那时想如果列侬活到现在,两者孰轻孰重?也许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那时也怀念列侬了吧。
摇滚老爹的少女心 @@
略鸡汤略俗套 但戴黑框眼镜的阿尔帕西诺很帅 不过还是 美人迟暮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