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Juno》讲述了一个十六岁的美国女孩Juno在初尝禁果后怀孕生育的故事,她打消了堕胎的主意,挺着大肚子上学,并通过杂志广告为孩子找到了理想的养母,最后把孩子生了下来。
而这整个过程中,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审判和惩罚。
相反,她的家人和朋友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她——当她向父母坦白自己怀孕了,并且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继母即时的反应是为她的勇敢而赞叹,然后立即想到的要给她补充维他命——而Juno由始至终的表现和成长也没有辜负这个善待她的世界。
在我们声称的文明社会的伦理风俗看来,Juno在影片开始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在现实中这种“错误”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并非其行为本身导致悲剧,而是来自道德审判和惩罚。
但在影片里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年青人有欠妥当的一次冲动之举,正如这件事情本来的性质一样。
人类最初为社会的稳定存续提出了道德,然而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道德的发展总是滞后而沦为人们脑中的僵化教条,因此世上到处充斥着偏见、蛮横、压迫和戕害:人们以“道德”为武器自相残杀,尤其是针对个性独特或智识超脱者。
而另一类人则以道德之名实行自我禁锢,以自罚的方式无望地企图超越人生的绝望,比如清教徒。
实际上人类文明一直处在道德困境中。
这部影片的基调越是轻松,我们的内心就越沉重,因为仍向往着真善美且理智成熟的人都意识到影片里的情节在我们的现实中“不可能像这样发生”。
我们所有人终生都在犯错中成长,尤其对于还缺乏能力的青少年来说犯错可以使他们避免在成年后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这并非说孩子们犯错值得鼓励,而是成年人应理性地思考这些错误的本质和性质,而不是诉诸教条或情绪,动辄进行蛮横的干预甚至惩罚。
有一句被说滥的套话却是至理:教育在于引导而非约束。
约束永远是容易的,只要你的力气比孩子大,就可以禁止他们做各种事情,但这不会令他们向往和变得更好,只能(迟早地)激起他们的叛逆。
而引导却是用好的事物吸引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好和鼓励他们去追求,从而使他们爱上生活,继而懂得自爱和爱别人。
不过《Juno》并非一部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影片。
“人生的错误对人生是必要的。
”尼采说。
但我们也知道终其一生反对道德教条的尼采死后,他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崇拜”被纳粹教条化,从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对伦理道德和人性缺乏深刻和清醒的认识,而盲目地溺爱和偏袒孩子(现实中不乏这种人),那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简单地对道德去教条化最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人们按照各自的喜恶和利害去解释道德,而这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
因为现实中人们的普遍品性、智识和一个理想世界需要人们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尽管不少人已经意识到道德野蛮的一面但我们仍然用野蛮的道德去匡扶社会——正因大多数人本身就不美好,所以道德也只能随之不美好,否则就功利的角度而言反而会适得其反。
伦理道德始终是实用主义的,所以也是“功利”和“善变”的:道德价值只在理论中是绝对的,在实践里从来都是相对的。
我们要记得尼采还说过:“高贵者要求自己不使他人感到羞愧:他要求自己看到一切受苦者而自感羞愧。
”——他的“超人说”是建立在如此崇高的人类品性之上,而不是针对卑微、麻木和愚昧的人,比如崇拜他的纳粹。
其实纳粹分子和我们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并不都是比我们残暴的人,而只是在特殊的时代、社会、文明传统和民族处境下迷失于价值判断中而已。
要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向外的强力扩张,而是向内的自我修炼。
和读尼采一样,看《Juno》这部影片使我萌发由衷的向善之心,并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尽管这部片里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甚至不少内容看起来还相当地“离经叛道”。
因为我们深察片里登场的人物身上近乎完美的宽容和善良,正是因为他们首先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使他们生活在了一个(影片虚构的)相对完美的理想世界里。
当我们怪责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多么糟糕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并不那么美好。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不应为了让生活过得更顺利而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这只会让这个社会的糟糕得到巩固。
正如前述,我们应做的是自我修炼和提高: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准备。
(我并非指来世,而是指精神的现世。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所说:我爱那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道德变为自己的偏爱和宿命,因此他甘愿为自己的道德生存或死灭。
(尼采说的道德是关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和我们一般说的不同。
)——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电影往往会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增益;在适当的时候认识某个适当的人也有同样的效果。
《Juno》里并没彻底虚构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也有现实的一面,比如校园里的闲言碎语,但Juno性格上的独特之处使她免疫于这些影响:她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勇敢和自我,把别人对她的不恰当的评议视如不见、听如不闻,且恰度地并没变得自负和自我中心。
自我首先应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和差异的尊重,保存自己的同时又不贬损他人,特立独行但不指手划脚,既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自负),也不觉得别人应围绕自己运转(自我中心)。
尽管一般而言总是任意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某方面的“主流多数”更容易忽略和否定差异,横蛮地把“多数和少数”理解为“正常和不正常”,从而激起少数一方猛烈甚至悲壮的反抗。
Juno是一个具有品性上的纯粹性的天才,这种人非常罕见:她很单纯,但她简单直接地抵达了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复杂的过程才有可能抵达的境界。
或者说她的天性是那么完美和使我们向往:在她面前,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更简单。
我们可以察觉Mark的转变,他重拾自我的勇气也或多或少地获得于Juno的影响。
偏偏Juno喜欢上的Bleeker却看似平平无奇,如果说她主动和Bleeker对性的尝试带有好奇的成分的话,那么在婴儿出生后他们则真正地开始相爱。
Bleeker长得并不帅,而且有点木讷,除了擅长长跑(这在美国是冷门运动)以外似乎并无突出之处。
不过Bleeker很坦诚,他确实很稚嫩,但他从不尝试表现自己不真正具备的成熟、趣味或性格等,而同样率性的Juno(也包括我们)欣赏的正是他这点。
影片里的另一对重要人物是Mark和Vanessa夫妻,他们年届不惑仍膝下无儿,于是在杂志上刊登领养广告并被Juno相中。
随着Juno和他们深入接触,我们知道这是一对居住在郊区的富裕夫妻,真正渴望一个孩子的其实只是妻子Vanessa,而丈夫Mark只是在曲意配合而已。
实际上他对婚姻也几乎只剩下配合了。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Mark和Vanessa的差异是如此明显和巨大:Mark是九十年代那批朋克青年,并且他内心的火焰从未真正熄灭。
Vanessa则是个有“教养病”的高级白领,虽然片里并没交待她的职业,但我们从她的着装打扮、家居装潢和聘有私人律师等方面可以大致掌握她的身份阶层。
她待人接物总是很拘谨,她像患有强迫症似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谦恭、友善和体面,使和她打交道的人禁不住要怀疑自己接触到的是否真实的她。
然而她的虔诚使这些都变为了她的“可爱的瑕疵”。
像多数女性一样,她渴望平凡安定的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婚姻。
毫无疑问Mark和Vanessa曾经彼此深爱对方,因为Mark为了和她一起生活而屈居于平庸乏味的中产社区,他和这个地方根本格格不入,并且他放弃了对自由和音乐的追求而从事枯燥无趣的广告歌曲创作(尽管也因此赚了不少钱)。
而Vanessa则一直尽量体谅着丈夫的那些在她看来不切实际的个人追求,比如忍受他穿着“幼稚”的摇滚T恤和特地在家里辟了一个音乐房给他。
可是尽管他们曾经相爱并一直相敬如宾,但当他们为了爱而长年压抑自己的本性后,爱的火焰便渐渐消耗殆尽了。
实际上所有夫妻的情况都是如此:纯粹的爱只是片刻的火焰,而婚姻则是漫长的契约关系,当爱消失后维持婚姻的将是另外一些人类感情。
这是人性使然。
永远忠于爱的人反而会不断“背叛爱情”,因为他们永远忠于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大多数并没这样做的人是因为忠于纯粹的爱将使人无法避免地损害另外一些我们重视的感情。
婚姻并不总是爱情的升华,有时候两者甚至誓难共全:如果说婚姻是道德的,那么人性就是不道德的。
Vanessa直白地向Mark摊牌:他对摇滚的追求不可能实现,而她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却可以实现,并且因为Juno的出现眼看就要实现了。
但问题是成败对Mark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永远不能成为摇滚明星,但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他才会感到幸福,哪怕最后他凄凉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但这种失败仍比妥协的胜利更值得骄傲。
何况“永不妥协”本身就是一种高寒凛冽的胜利。
如果不是因为Vanessa急于收养一个孩子并且Juno迅速地出现,他俩的婚姻大概还能依靠双方共同的牺牲而维持一段时间,但那样的结局未必更好。
当Vanessa听到Mark提出要离婚以继续自己的音乐追求时,她当即的反应是不无赞赏地叹道:“你真是了不起。
”——没有埋怨、没有指责,而是赞美(因为针对Mark的追求而言,他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这种超越了私心的爱和理解使我们动容。
尽管像她这么有教养的人很难不使人觉得她身上的一切包括她的幸福婚姻和美满家庭都是粉饰出来的,但此刻我们终于相信她的虔诚是表里如一:她对待Juno的态度确是发自真心而不是仅出于对礼仪的讲究——和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Juno相比,Vanessa尽管显得平庸却并不虚伪,她具有的是另一种真诚:她的真诚并不对自己的感知刨根问底,也不残酷地迫使自己面对事情的本来面貌,或许在很多敏感的时刻,她意识的深处已察觉到Mark的犹豫和厌倦,但她虔诚地把救赎寄托于自己对幸福的信仰之上。
信仰(并非指宗教信仰)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索求,是承受而不是逃避。
纯粹的信仰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使它一再令你失望你仍永远相信,而不是去怪责和质疑。
(这并不反对人进行价值思考,只反对功利的权衡。
)所以当Mark使她的希望落空后,她既没有为难他,也没改变自己的初衷。
如果说Juno是一个真诚的女孩,那么Vanessa则是一个虔诚的女性。
实际上她在每一处体现的对Juno不怀偏见的尊重早已赢得了我们的好感;她那过于教条的修养由于她同时具有的宽容精神也变得无伤大雅;她身上洋溢的温暖母爱使我们完全信任她会把婴儿抚养成一个热爱生活的幸福的人——正是这些使她在我们的心目中从凡尘俗世中超脱出来,迈进理想世界的门阶。
可以说,这部影片里的人物对待彼此总比对方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预期的更好——更宽容和无私、更尊重和耐心,以及互相信任和理解——换言之这是一个比现实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我们既向往也有可能真实地追求到的理想的世界。
2012.11.大理
Juno怀孕了。
我的朋友也怀孕了。
Juno十六岁。
我的朋友也十六岁。
昨天我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接到了她的电话.她声音沙哑的说,你在哪儿?
我说我在江北.她说,我也在江北,我有话跟你说.我说,你在哪儿,我去找你.见面,她先看到我,我没认出她.真憔悴.看到我,她笑了.我以为是感情问题,一如既往的感情问题。
她说,我们别去那些贵的地方了,我在存钱.她说,我怀孕了.她说,我想把孩子生下来。
虽然如果换作是你怀孕了我一定会强制的要求你去把孩子做掉。
她说,可是这是自己的孩子,杀掉他,做不到。
她说,对了,你知道吗,孩子是RH血型,也就是熊猫血型。
她说,你觉不觉得很奇迹,孩子是这么珍贵的血型,是不是在证明,我们的爱情也同样珍贵?
哈哈.她说,其实我想,即使以后必须和XXX分手,我也无所谓了.我要孩子,孩子最重要.她说,我想,马上退学,回珠海把孩子生下来.出国的时候带孩子走.她说,翻译证,托福什么的,我都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养活孩子。
但我想要这个孩子.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的父亲对我来说根本不足以和孩子相比.她说,当然,我也很爱他,可以的话,我想嫁给他.她说,如果是正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再发生,该多么好.她说,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变得坚强无比.她说,他真傻,他说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她说,我没怪他.我知道这是错误的感情表达方式,但感情是珍贵的.她说,我想告诉妈妈,可妈妈会伤心的.我知道告诉了妈妈这一切会好很多,但妈妈会很伤心.她说,孩子会很苦的吧.我给不了太多物质上的东西给我的孩子.她说,你打过吗?
我害怕我真的害怕.我的孩子,就要这么死了?
我应该保护他的我怎么会去杀了他.看着她憔悴的脸上依旧漂亮的五官,我忽然想起了那年我一抬头看见的那个娇媚的小美女.她走进教室,直接就坐到了我的身边.冲我笑,说同学你好呀.你叫什么名字呀.我说,镇定点儿,镇定点儿.我说,你找对人了,我下午才看了Juno.我说,如果我是你,如果孩子的父亲是XXX,我也会想把孩子生下来.我一定会非常想把孩子生下来.我说,但想只是想,想生下来和真的生下来是有非常大的悬殊的.我说,去做掉吧.真的.我说,你先吃点儿东西,我包里有酸奶.我说,我说,我不光觉得熊猫血型很奇迹,我还觉得你今天的整个出现都很奇迹.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奇迹,我们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说,别退学,但把孩子做掉之后你可以找个理由休息一阵,大不了重新读个高二.我说,你现在是个母亲,母性的光辉的确挺强烈的.我说,这次经历会给你很多,但你付出得也够多.我说,你看,我用了经历这个词.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让它过去吧.我说,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我说,其实谁忍心杀掉自己的孩子?
谁都不忍心,谁都做不到.我说,我没打过.我也害怕,害怕得不得了.我怕我真的把孩子生下来,可我更怕我不能生下来.我说,我前男友跟我说,避孕药其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男人戴套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而女人吃药伤害很大.值得女人为他吃避孕药的男人绝对不会让女人去吃,而不值得的,又何必去受这份儿苦呢.我说,避孕药尚且如此,怀孕就更甚了.离开那个男孩,我知道他爱你,可他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你.我说,好笑吧,跟你说这些话的我其实也一样,做到和说到是两码子事,我前男友对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回答他的.他不明白女人是什么生物,永远不明白.我说,但我们是女人,我们自己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妈妈也是女人,暂时先别告诉妈妈吧.她真的会非常伤心.我妈妈也跟我说过,如果有了什么事情一定要跟妈妈讲.可是妈妈不知道我们一来怕她伤心二来我们从小早就习惯了自己去面对.我说,人不摔打长不大,但摔打和折腾是两回事儿.看见你不开心我会很心疼.我说,我们生一个孩子下来不是为了养活他,而是为了让他能够长成一个完整的人.养活是太低的限度.何况我们连养活都成问题.我说,你知道Juno是怎样选择的吗.她选择生下来但不是自己养.并且她不希望得知孩子的一切.说她不负责也是不对的,她精心为孩子选择了合格的家庭来让孩子生长.说来说去她只是做了回产生某个生命的容器.这和你是不一样的.我说,你看,你脸上的表情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不是吗.我说,我们不是Juno,这里没有Juno.送她回家的时候我们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慢慢的走着.快到的时候她抱住了我,她说,你让我考虑考虑好吗.我说,好.她说,要做掉的话,你陪我去好不好.我说,那肯定.我没有心情再去评论Juno的是非,我现在敲下这些字,只是想把它留在这里,我提醒自己,你不是,我也不是,她也不是,我们都不是,Juno.这就是事实,它完全真实.
郑爽代孕事件的余波已经渐渐消退,昨晚我又重温了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小成本青春喜剧片《朱诺》(Juno),这是一部在讨论郑爽事件时被屡屡提及的电影,是一部少有的直面了未成年性教育、意外怀孕、堕胎和弃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影。
故事很简单,16岁的少女朱诺刚上高中,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与田径队的帅气男孩布里克偷尝禁果,就不小心怀孕了。
她本来准备偷偷地去堕胎诊所打掉这个孩子,在门口遇到一个强烈反对堕胎、主张每个宝宝都应该诞生的「反堕胎人士」,恰好是她的亚裔同学,她告诉朱诺,她肚子里的宝宝可能已经有指甲了。
联想能力十分丰富的朱诺立马感觉到这个孩子不再是一个无生气的物件,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她回家与父亲和继母摊牌,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她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但她认为自己从各方面来说都没法做一个好妈妈,所以想通过合法途径为孩子选一对靠谱的养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后将孩子送给他们抚养。
最终她的计划成功了,她获得了成长,渴望孩子的养母也实现了愿望,皆大欢喜。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再一次感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朱诺身处的环境,似乎对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件事接受度太良好了,当她对父母宣布自己闯了个大祸的时候,他们都猜测她可能是吸了大麻或是酒驾了,好像意外怀孕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他们就非常顺畅地陪着朱诺去找领养夫妇、做产检,就像朱诺只是去外面捡了一只流浪猫说是自己要养上半年再送人那么轻松。
我想,每个未成年人,都会羡慕朱诺拥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就像当年看《成长的烦恼》时的感觉一样。
但在重温这部电影之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感触,终于懂得了它为什么能入选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
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讨论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它更多的是在想象,一个让女性更加自由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
豆瓣电影详情页里被顶到最高的一篇影评《爱丽丝梦游政治正确仙境》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影描写的不是目前还活着的美国人的生活。
也不是以前曾经活着现在已经死了的美国人的生活。
甚至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的真实生活。
它描写的是「温和的美国自由主义者头脑中理想的政治正确的美国。
」或者说,影片里的朱诺,并不生活在现实中的美国,而像是生活在一个对女性更加宽容和友好的乌托邦。
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对早恋或性行为的污名化,也没有将堕胎上升到道德高度,更没有在生育之后随之而来的「母性绑架」和「母职惩罚」。
面对意外怀孕这个难题,中美两国国民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普遍会认为堕胎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孩子生下来的话,绝对是大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在郑爽和张恒感情出问题之后,郑爽一家人都想让代理孕母把孩子打掉的原因,在这个性教育严重缺位的国度,那些号称无痛人流非常轻松的广告却随处可见。
「开始了吗?
」「已经结束了。
」这样的对话,会让人产生堕胎就跟打了个盹儿一般简单的错觉。
如果两个孩子是郑爽自己怀的,她就算是在大月份选择引产,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也算不上是黑点,相反可能还会因此强力虐粉,再狂吸一波流量。
弃养,才是中国文化的痛点,俗话说「宁跟要饭的妈,不跟做官的爹」,就是默认母亲会比父亲更负责任、对儿女更好。
在众多社会新闻的评论区里,那些在厕所生下孩子不知所措的女学生,那些因为无力抚养而遗弃孩子的女性,会比选择堕胎的女性受到更多的口诛笔伐,人们默认了,既然你选择生下孩子,你就应当抚养他长大,这就是「母性绑架」。
这种认知,其实是将孩子当成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附属物,所以才会发生亲生父母虐待孩子,但却鲜有剥夺他们抚养权的案例。
我们不敢承认的是:很多人就是不具备当父母的能力,先天没有,后天也无法习得。
而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则将堕胎视为最大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很多「少女妈妈」,以及随之产生的连锁问题。
《朱诺》里有一幕场景,是朱诺去医院做B超,听到她要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操作B超的技师说了一句「太好了,谢天谢地」。
朱诺的继母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因为之前看到很多未成年妈妈,她们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有害了。
毫无疑问,她的话非常政治不正确,因此被朱诺一行人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说的话是对的。
而政府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很多国家,母亲主动放弃抚养权是合法的,而且政府也会主动剥夺一些不合格父母的抚养权,将孩子交给其他有意愿有能力的家庭收养。
林毛毛说过,在德国,女性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主动放弃抚养权,都不会被法律追究。
(注意,不是随便往街上扔,而要走合法途径去安置好孩子。
)
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权益,避免因为将孩子和母亲的强行绑定,导致后悔的母亲疏于照顾或者虐待孩子的事件发生。
比如被亲生母亲虐待致死的小苏丽,她的母亲燕志云憎恨她,是因为她是违反计划生育出生的孩子,母亲因此丢了工作,将一腔怨气发泄到她的身上,长期吃不饱饭的她,在三岁多的时候抓吃鸡食,被她母亲用针和膨体纱线将嘴缝住……这恶行一时轰动了青海高原,《人民公共安全专家报》、《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都作了报道。
但是她的母亲没有丝毫悔意,依然变本加厉地虐待女儿,两年之后,可怜的小苏丽还是惨死在燕志云的手下。
我们在谴责燕志云这样的「恶母」之外,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复,如果,她在生下小苏丽的时候,就可以主动放弃抚养权,如果,她在最初虐待小苏丽的时候,就会被相关部门剥夺抚养权,那么小苏丽,都有机会好好地活下去。
既然现在全世界都在面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要再想着靠道德绑架和社会舆论去逼女性生孩子了,相反,想要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自由和帮助才是。
给她们生育或不生育的自由,堕胎的自由,生下孩子后不想抚养的自由,而不要再用「这是一个女人/母亲应该做的」之类的话术去绑架她们的人生。
像朱诺这样的未成年人,或者其他实在无力抚养孩子的普通女性,谴责她们不负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是,该怎样去帮助她和她的孩子,让她们的人生都不至于因为彼此被毁。
就像《朱诺》里幻想的那样,朱诺只是将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而已,除了少部分说闲话的,大家都报之以足够的善意,她的生活也很快回到了正轨。
当然我并不是支持代孕和随意弃养,而是这个社会应该更加完善制度,去帮助女性实现不被母职惩罚影响人生的自由。
只有生育这件事给女性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越来越小,保障越来越多,女性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提高。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坏处大于好处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
Juno这片子,刚一开场看到那卡通处理的文字和画面,我就觉得很对味。
清澈干净的音乐,温暖灿烂的阳光,渲染出酷酷的青春。
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陈述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件其实很沉重或者可以被描述得很horrible的事情,用如此一个轻松的基调去讲述。
16岁的孩子,一路走着喝完一大桶橙汁,为了制造做三次pregnent test的原料。
用可爱的汉堡型的电话打给women now,中途电话接触不良,还要晃上一晃。
跟男孩说,我想,我应该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生理课上说,一旦怀孕了,就很可能会生出孩子。
男孩说,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就像妈妈和老师们一样。
男孩的同学说,你知道Juno怀孕了吗?
……就像我们的妈妈和老师一样?
……你知道是你的吗?
……你太厉害了!
……我看你应该留胡子了。
……为什么大家都看着我?
因为你的肚子是个球面。
哇你开始学几何了。
一次一次,忍俊不禁。
原来,事情也可以被描述得不那么horrible.有些细节其实很感人。
继母说,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上帝的这份馈赠。
继母在B超室里跟护士争执以捍卫“出轨犯错”的女儿。
或许在中国人的眼里,一个母亲,在这样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女儿感到羞愧,应该和别人一起指责自己的女儿,但是,Bren没有。
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女儿就不会是一个好母亲。
她对护士说,做好你自己的事情的就可以了。
她或许是要说,不要随便去评价别人,你并不能知道别人到底是怎样的。
于是我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父亲说,我以为你是一个知道适可而止的女孩。
Juno沉默一会,眼中有难得的严肃和无奈,说,我也不知道我是哪种样子的女孩。
其实谁也不知道谁到底是怎样的。
仅仅是不要随便去评价别人。
其实,她并不因此就应该被定义为一个坏孩子,是不是。
至少她能勇敢地去承担,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去承担怀胎十月的痛苦。
她不能跟同学们一起看电影砸甜甜圈,还要忍受所有人奇怪的目光,但是,她不责怪任何人。
她甚至仅仅在男孩约了别的女孩出去的时候有些生气,而后来还是觉得是自己不对。
面对以及承担,是多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她尽自己所能,付了责任。
或许青春就是这样。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摔跤。
能不摔跤当然更好,但是,就算摔了一跤……又怎样呢。。
也许会有些疼,但至少不会摔成残疾,不会对于在未来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构成障碍。
那就行了。
阳光依旧鲜艳,青春依然灿烂。
经历过泪水,懂得了即使相爱的人很难永远快乐地在一起,却终究可以寻找到一个爱你的可以接受一个最真实的你的人——不管你开心还是生气,美丽还是丑陋——爱你的人还是觉得太阳是从你的屁屁里升起的。
那才是你值得相守的人。
虽然,或许你要经历很多才能遇见,甚至是一场失败的婚姻。
但也许,他已经就在你的身边。
影片的最后,女孩穿着帅气的衬衫骑着帅气的赛车背着帅气的吉他去找男孩,暖暖的色调,阳光软软地洒在房子前面的台阶上,男孩女孩唱着清澈的歌,温柔地相吻。
这样的画面,温暖到落泪。
青春依然是纯净的,是不是。。
很喜欢的片子。。
有喜欢的色调。
喜欢的音乐。
喜欢的车子。
喜欢的房子。
喜欢的阳光。
喜欢的青春。
「Juno」(鴻孕當頭),雖然說著老套的少女懷孕故事,電影卻沒有濃厚的說教意謂,反而不時予人如沐春風之感,彷彿在告訴我們:生命的每個當下,沒有非走不可的路,只有想走的路,人生的選擇何其多,不同的選擇造成不同的結果,似乎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走過了,勇敢的承擔了,就會得到成長。
Juno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十六歲高中女生,她和要好的男同學Bleeker發生關係後,意外懷孕,她沒有太大的驚恐,經過一番掙扎,最後決定將寶寶留下,並為寶寶事先找好了適合的養父母。
我很欣賞Juno的父母得知她懷孕的消息後,對待她的態度,沒有一般父母大發雷霆的反應,父親沉默了一下,繼母只是問了一句:『妳有想過更好的選擇嗎?
』Juno搖頭,繼母說:『妳真有膽量。
』他們沒有責備Juno的行徑,緊接著商量該怎麼好好照顧Juno,父親只在最後淡淡的說了一句:『我一直以為妳是個懂得自律的女孩。
』一直表現得勇敢堅強的Juno,就在這一刻終於流露出少女該有的迷惘,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女孩?
這一切該怎麼辦比較好?
即使做了決定,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所幸她有很開明的父母,不評斷她的好壞,只是幫助她一起走過這個非比尋常的當下。
我想,Juno之所以這麼有主見,在面對青少年避之唯恐不及的「未婚懷孕」(在他們的認知裡,這是屬於大人的事),也是因為她相信父母不會因為她的失誤而看輕她,這樣與眾不同的人格,來自她內在堅強的自信,而她的自信來自於父母看待她的方式:不因為她年紀小,就不信任她的判斷能力,我覺得能被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看待的小孩,真的非常幸運。
Juno為小孩找了一對出色的年輕父母Mark和Vanessa,優渥的居家環境,品味不凡的風格,看得出來是個極度渴望擁有小孩的家庭,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應該會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慢慢發現,許多表面看來美好的景象,其實也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差距:Mark熱愛音樂,是個商業廣告作曲家,雖然過著雅痞的生活,但他心裡始終住著一個童心未泯的「小孩」,年輕時組團的夢想,在結婚後被壓縮到只剩下一個房間的空間,同樣熱愛音樂的Juno,彷彿喚醒了他內在沉睡的小孩。
全心想當媽媽的Vanessa,無法認同丈夫「長不大」的想法,不同的人生價值觀,讓這對看似金童玉女的年輕夫妻,走向了不同的路。
原本滿懷希望的Juno,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狂奔,藉此平撫受傷的情緒,好不容易將車停靠在路旁,卻忍不住淚如雨下,年輕的她不明白為什麼相愛的人卻無法好好的生活在一起?
我很喜歡後來Juno的父親告訴她的一段話:『人要長久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並不容易,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愛你的人,他愛你純粹是因為你這個人。
心情好,心情壞,美若天仙,英俊瀟灑,或其貌不揚,不管你是怎麼樣,那個你找對的人,始終會從你的身上看到陽光,那便是值得你去黏一輩子的人。
』說得真棒!
隨著年歲增長,我慢慢了解「愛」不全然是一件單純的事,愛一個人是有條件的,兩人會互相吸引,必定有某些相似或彼此喜好的特質,戀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一種「自我投射」,愛上一個人,不一定是因為那個人的緣故,有可能是愛上了符合自己心裡條件的想像,換句話說,也許愛上的是某部分的自己。
如果不能把對方看成自己想像以外的獨立個體,這份愛就很難長久維繫,也很難保不變質。
所以,我覺得Juno的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可能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相愛,每一份愛也有不一樣的深度與厚度,重要的是,那個愛你的人,他所愛的究竟是全部的你?
還是部分的你與他自己的想像?
我想真正能長久不分離的愛,不應該只是一時的熱情(因為愛情不可能永遠火熱,細水長流才是常態)而是尊重也喜歡對方的「自我」,然後願意一起經歷生命的每個階段,並在與對方融合的過程中,心甘情願的為對方放下某部分的小小自我。
我覺得能手牽手一起散步在清晨與日落時分,是很美的人世風景,那畫面也許不夠濃烈,卻有一種淡定的溫柔,讓人在任何一刻想起時,都能感到溫暖知足。
所以,Juno終於領悟到有「愛」的人生,對她而言有多重要。
她一直以為自己的思想比同年齡的人成熟,那也是因為她一直以絕對的自我意識看待其他人,她慢慢發現原本看來幼稚傻氣的Bleeker,其實很有想法,他就像他最愛的薄荷糖,香味清新,不咄咄逼人,卻始終溫和的堅持自我。
我喜歡兩人在陽光燦爛的操場上,Juno把Bleeker的手輕輕放在她的肚子上,Bleeker靦腆的笑著問她:『我們現在可以接吻了嗎?
』一如每一段青澀的初戀,即使中間隔著兩人的寶寶,愛依舊在陽光下自由的閃爍著。
最令我感動的畫面是當Bleeker從田徑場上跑到醫院,面對剛生產完的Juno,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躺在Juno身後,默默的抱住她,兩人手指交握,Juno微笑著流下了眼淚。
從大人的世界走過一遭,他們不再是未經世事的青少年了,然而,Juno相信「愛」會帶他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一樣是陽光燦爛的午後,兩人在木造的白色平房前,彈著吉他,對唱情歌,陽光自然的灑落在他們身上,耀眼而明亮的是他們眼中的彼此,只聽見悠揚的歌聲反覆唱著:『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but you.』電影的音樂很棒,清爽的民謠風貫穿整部電影,從60年代到90年代的歌曲,傳遞著既復古又前衛的情懷,如同熱愛音樂的年輕女主角Juno,喜愛著比自己年齡還老的樂團,總能在音樂裡飛揚起舞,藉由經過歲月的音樂,訴說著自己對人生的希望與堅持。
陽光下的另類人生,是不一樣的體驗,相信自己,不隨波逐流,才是Juno口中所謂真正「很酷」的人生!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是:怀孕的朱诺对她孩子的收养者说“你们应该去中国!
听说他们送孩子就像送免费的IPOD一样!
”因为我17岁以前都住民政厅里,当时就很不解,为什么每天总有一辆又一辆的满载着外国人的旅游大巴开来这里办领养证。
看到那些外国父母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他们怀中哭闹的中国婴儿,我心里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周记,叫《没有故乡的孩子》,就想他们从此踏出了国门,却再也没有了故乡,因为无论到哪里,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他乡。。。。。
很可悲的事,至少对我来说。
我想一部电影可以拯救一个每天沉迷于弱智长篇剧集浪费生命的人,我想一个角色可以叫这个人对耿耿于怀的事情微微一笑,我想,这个女孩叫人从开始笑着羡慕,到最后哭着嫉妒,然后,后悔的一塌糊涂。
Juno。
传说中宙斯的妻子,唯一的妻子,所以她有着傲人的资本,足以抵挡和决定一切,关于自己的一切。
所以16岁的小姑娘juno,在怀孕之后叼着一根烟斗翻了翻眼睛对男孩说,是你的孩子。
那男孩吓傻了,她拍拍屁股骑车走了。
我听到音乐响起,却丝毫没有沉重的意味,juno只是以为,你有权利知道,但你无权干涉。
这是属于她的人生,cool,并且让我羡慕的直至嫉妒。
她一本正经的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养父母,方式彻底而决绝,这是我的语言。
而按照她的说法,那是传统和肮脏。
她有着率性和硬朗的心肠,所以在面对真相时,她比一般人更柔软和善良。
我爱她眼睛一转就闪过的莜麦和智慧,我欢喜她两手叉腰时的慵懒和琐碎,我爱她短暂的迷惑和眷恋,我爱她恍然大悟的自觉和磊落。
这女小孩多像我们心里的另外一个自我,因为自私,所以无畏。
在即将面临的生命眼前,我以为那是沉重的,但她却让我觉得轻松,让我在开怀中甚至遐想,其实,生一个孩子,没什么,真的没什么的。
在所有需要后悔的时光里,如果有一个女孩能如juno这样坚强果敢,如果我们的心肠都像硬桃子那么硬,然后又像花瓣那么软。
这一刻,突然有种冲动,其实做妈妈,也不是那么可怕。
关于婚前性行为一个老外告诉我,他恨电影,因为电影给了人们放纵的理由,他的很多朋友的第一次都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生的,他认为这很不道德,虽然他是一个模特,有较好的外形条件但是他到现在还是处男。
因为他认为在婚前对一个女人的侵犯是对她莫大的伤害,在婚前,一切都还没有保障之前不要拿走女人最美好的东西,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被他的想法吓呆了,在我原来的印象里,外国人都是很随性的,没想到他的纯洁与固执是这么令人惊讶。
我想我们通过电影给了我们很都做坏事的理由,也给我们的心灵减少了很多犯罪感,渐渐迷失,回想当年的我们,那些曾被嘲笑幼稚而落伍的我们,是不是才是一个真正的有着正确价值观人?
我们要反思的太多了,电影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我不否认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境,让我们摆脱了现实的残酷,哪怕一个小时也是很美的。
但现在我感觉到的是它就象慢性毒药一样在影响着我们,我们是思想。
我们的行为。
恐怖的是我们一点都没有察觉。
《朱诺》获得了第80届奥斯卡的四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不知道本文与读者见面时,本届奥斯卡是否已经揭晓,细想这四个提名,虽然都是重量级,但其实都不大靠谱:老态龙钟且有训导处主任倾向的奥斯卡,估计不会把最佳影片发给一部虽然题材严肃但是风格搞怪的青春喜剧,也不大会把最佳导演颁给一个刚拍第二部长片的年轻小伙;剩下最佳女主角(20岁的演员Ellen Page)和原创剧本(29岁的编剧Diablo Cody),真要获了奖也属于爆冷。
不过总得来说,作为据说投资仅250万的独立电影,总票房已经将近九千万,超过同时获得提名最多的《老无所依》和《未血绸缪》的票房总和,并在其他电影节和影评人评比中获得无数赞誉,《朱诺》已经足以令人瞩目。
故事很简单:叛逆但可爱的16岁高中生朱诺,心血来潮和某男同学做了一次,居然就怀孕了!
怎么办?
第一个反应当然是去打掉?
但是被恶心的黑医院和反堕胎组织的同学吓了回来。
她想了想,干脆在邮购杂志上找个想领养小孩的夫妻,然后把孩子生下来送掉。
亏得老爸和后妈支持,闺蜜力挺,朱诺叼着饮料管,挎着小书包,吊儿郎当地挺着大肚子,开始她的少女妈妈之旅。
对朱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别人的白眼,而是如何给孩子挑一个好的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领会到人生的另一重含义。
高中生就有性行为?
对这个事实表示大惊失色的家长们多半掩耳盗铃。
营养好,发育早,大众传媒里又是铺天盖地的性启蒙,让这些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少男少女怎么搪得牢?
身体发肤,虽然受之父母,但是使用权还不都在个人?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她们注意保护自己!
问题是心花怒放之时,哪里还能想起什么保护措施。
可一旦怀孕,怎么办?
——貌似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随手搜了点资料: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将近500万例未婚流产手术,其中50%是青少年,也就是说每分钟有10名少女流产;北京市一家医院的妇科大夫透露某月内有不到20岁少女流产手术2000例;梅州有一少女做人流,四个男同学抢着来做家属签名……美国情况更特殊,因为根据西方的宗教和伦理传统,除非危害到母亲的生命安全,或者胎动尚未出现,否则堕胎是很严重的罪。
美国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认定,禁止堕胎是违反宪法的,而此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几乎历任总统和州长官都会对堕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据说当年避孕套的发明就是为了减少堕胎现象,可是直接效果却是加速了性解放的进程,这也是个有趣的悖论。
可是,少女妈妈就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20岁以下的妇女怀孕高达80余万人,其中80%是中学生。
有报道说现在美国中学里,带孩子来上课的女生已经见怪不怪。
甚至,早育妈妈可以申请各种类型的资助和政府补贴,有些中学生到毕业前已经有了两三个孩子,各种补助加起来比上班收入还高。
另外早育的中学生也可以选择将孩子交人领养,而为了领养一个孩子,养父母不惜重金支付全部医疗费、营养费、甚至学费或者生活费,生孩子反而类似勤工助学了。
了解这个背景,再看朱诺的故事,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有如此轻描淡写的态度,寻找领养家庭的过程也比较顺利,可见这个现象在美国已经司空见惯。
这里要说明的是,开放的社会氛围并不代表放纵的社会风气,多数美国人其实和我们一样传统。
问题是一旦木已成舟,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朱诺的亲爹后妈没有责骂她,这是出于对孩子的自我选择的尊重,他们最大限度地容忍,并且尽力去帮助她,和她一起走过这段路程。
这一点让人非常感动,看朱诺心神不宁地向父母坦白的那场戏,我的心拎得比她还高,好在:虽然家长表示了震惊,但是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赶快给女儿找个医师来体检。
毕竟现实中的少女妈妈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令人侧目的,所以多数文艺作品涉及到这个话题,总是苦大仇深。
诸如美国的《杀婴少女》,韩国的《珍妮与朱诺》,香港的《早熟》,还有一部日剧《14岁的妈妈》,等等,都描述了尚未成熟的心智将要面对生儿育女这一重大命题,其中轻松惬意的寥寥,沉重灰色的居多。
但是《朱诺》却能让你一直笑个不停,从一片阴霾中华丽轻盈地转身。
《朱诺》成功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少女妈妈话题的质疑,转移到了朱诺这个可爱的小朋友身上。
这里要大张旗鼓地向诸位介绍本片女主角Ellen Page。
这个年方20的加拿大小姑娘在片中展现出迷人的才华,近乎完美地表现出了朱诺那种略带叛逆的小可爱,和并不张扬却味道十足的酷劲,让人忍不住猜测是不是Page本人就是这样的性格。
在一些关键的段落,Page又精准地表现出朱诺情绪的重要变化,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细节,当她在商场里遥望瓦尼萨的眼神,少女被女性内在的母爱所震撼的感觉,令人回味。
Ellen Page年纪不大,但是从影经历已逾十年,小小年纪就被提名奥斯卡影后,前途不可限量。
朱诺没有去堕胎,也没硬撑着把孩子带大;她虽然不理解作为母亲的责任,但是她满心希望孩子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她对性是好奇和轻率的,但她对爱是认真的,充满希望,否则她不会为了瓦尼萨的家庭矛盾而痛哭……她的勇敢,简单,和絮絮叨叨的小聪明,让我们从第一眼就心生疼爱;我们不会去怪罪她,甚至连恶心兮兮的同情都没有,因为她那么坚定,一切尽在掌握。
这里我们要把热烈的掌声献给本片编剧,Diablo Cody。
这个网络红人是靠写博客出名的,曾经做过白领,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总会做脱衣舞娘。
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自然写出来的文字也是犀利大胆。
《朱诺》据说是根据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的,主人公的台词也都是美国青年的口头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片中朱诺唠唠叨叨,语速又快,但是说出来的话妙趣横生玲珑剔透,必须承认,这些台词为本片增色不少!
16岁的朱诺面临人生重大的挑战,她略有沮丧,但是没有一丝的胆怯和逃避,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也对她肃然起敬。
作为一出轻喜剧,《朱诺》选择的却是最让人笑不出来的题材,可电影是要拿去卖钱的,就不能讨人厌。
所以影片淡化了朱诺们将要遇到的其他问题:生理的挑战,家庭的压力,社会的歧视,等等,而选择了较为折中的路线,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一个小女孩心智成长的温情故事。
这就是好莱坞的化骨绵掌,或者说是捣浆糊的本事,他们总能找到最酥软的那条筋络,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本来,可以看《朱诺》的时候,我人还在古巴,前一天刚刚在哈瓦那的沙滩上晒坏了脊梁,皮肤碎屑哗哗地掉,于是便没了看电影的心情。
这一个错过,便是近两年。
回看当时,红肿的皮肤火辣辣地疼,想来就是青春的代价。
能灼伤人的,不止是阳光,还有来不及抑制的荷尔蒙和没有踩刹车的16岁恋情,而这一切,将在春天分娩。
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容易走入说教的死胡同,但《朱诺》显然把准了观众的脉,在滞重的藩篱面前轻轻越过,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将计就计。
“轻”不是淡化主题,诸如青春期的躁动、意外怀孕和难题的解决,“轻”是另起炉灶、不落窠臼以及导演、编剧共同合谋的独具匠心。
【与堕胎无关】很多人把《朱诺》当做青春教育片来看,以为美国人持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态度来进行一项严肃的电影实践,实际上,这部片子不想把观众引入现成的答案,比如怀孕了该怎么办、家长的态度如何,这些问题早已经被千讨论万评论,失去了嚼头。
编剧和导演所要做的,是怎样另辟蹊径,来点儿头脑风暴似的小冒险。
如果只是粗粗一看,影片里朱诺一共来了至少三次“逆行”场面,不是从一对跑步的男生中间从容穿过,就是在学校里同学异样的眼神里溯流而上。
她穿着暗红色的卫衣,留给摄像机一个背影,不禁让观众头脑里闪出《水果硬糖》里的画面:这次小萝莉不会又发威杀死一头大灰狼吧?
这些画面,仿佛预示着朱诺令人纠结的叛逆,即将翻江倒海,然而,很快影片调转潮头,立刻煞尾,不再纠缠于朱诺是否会把学校和社会搅得乌烟瘴气。
就如同朱诺在影片喝掉的“十吨”SunnyD橙汁,虽然难免让你咋舌,却着实无害,亦如同她从药店买来的一卷绳索(其实是叫做Red Licorice Rope的干草条,可以食用),当她把它缠在大树上准备“上吊”时,却戛然而断。
观众发现自己上当了,原来朱诺不会如同其他少女问题影片里的问题少女们,用自杀来以示刻骨铭心。
这便是整部影片基调的明示和开场白,影片的“轻”也由此开始。
朱诺也许是延续了她生母的叛逆基因:很小时,朱诺的母亲就离开她去亚利桑那州寻找新生活。
每年情人节,忿忿的老妈就给她寄回一个礼物:仙人掌。
如果这不是在恶心人,起码也很邪恶,意思好像在说“爱情连带刺的玫瑰都不如,也就是盆扎死你的仙人掌”。
想来每年都被这样礼物唬惯了的朱诺,对待爱情也好不到哪儿去。
倒是她的父亲,一个H-VAC工程师(专门维修制热、通风和空调设备的老男人)可爱的多,找了一个喜欢狗却没养成狗的继母(因为朱诺对狗的唾液过敏),两人生活了十年。
游走在循规蹈矩和剑走偏锋的朱诺,势必要经历一番些微的情感挣扎和选择,只是这次,还是与沉甸甸的道德追问无关。
唯一负责道德追问的是Su-Chin(一个华裔面孔,这种预设似乎想说亚洲人都喜欢道德说教?
),她拿着牌子在Women Now流产援助诊所前面高喊反对堕胎的口号,与朱诺不期而遇。
朱诺也真够呛,净扯些昨晚作业你做没做啊,要不要嗑点儿药啊啥的似是而非,生生把苏琴忽悠得不知所措。
倒是苏琴那句“也许孩子已经长出指甲来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下子唤醒了朱诺身上的母性,于是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给可能需要他的人”。
无论如何,让朱诺从诊所里冲出来、让苏琴高兴得谢主奇迹的不是道德思量,而是人性关怀。
“指甲”——那么具象的物件,仿佛触碰可知,远比口号通透。
“堕胎 ”,在社会学者、卫道士或是宗教人士手里的烫手山芋,如此轻易地被轻轻扔弃,举重若轻,我们也就不必费口水进行正反双方的激烈论战、也不必耗精力看女主角被舆论和自省双重压迫得体力不支。
反正朱诺的父母得知她怀孕后,只是脑电波短路了一下,立刻就开始全速运转,帮助她考虑孩子生出之后的事情了,继母布兰达甚至花几秒钟计算出生孩子所要准备的全部花销。
父母都没有大喊大叫,我们也就别一惊一乍了,否则就会像影片里给朱诺做CT检查的可怜医生,因为小小藐视了一下问题少女,就被问题少女的妈妈大大鄙视了一番。
其实,最大的人性关怀不是刻画要不要堕胎时的生死煎熬,而是描绘让生命诞生过程中的温存与善良。
这一点,《朱诺》突显的智慧,高明得多。
【男孩们懵懂,女孩们萌动】所有知道艾伦·佩姬演技的人,大概都预见到了她在《朱诺》里的生猛,实际上她扮演的朱诺在影片开头的举动就足以印证这一点:亲手搬运见证她怀孕的“物证” ——沙发到Bleeker家门口,脚下铺着花斑大老虎的地毯,嘴里叼着福尔摩斯的烟斗……早熟路线昭然若揭,相形之下,Bleeker亮黄色大裤衩里刮干净腿毛的大白腿,倒是稚嫩得让人生疑。
就这样,早熟的果实十月怀胎,女孩们开始忙于物色富有爱心的收养者的时候,男孩们还在大嚼Tic-Tac薄荷糖。
我相信朱诺不是一夜之间长大的,或许给她起名的父母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希望收养孩子的夫妻马克和维娜萨问朱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是不是因为阿拉斯加的首府(阿拉斯加州有的首府Juneau,发音与Juno相近),朱诺说不是,是因为罗马神话,朱庇特(宙斯)的老婆就叫这个名字,她是女性、婚姻和母性之神。
一切表明,朱诺呱呱坠地的时候就使命在身,无怪乎在怀上孩子之后,她只慌张了那么一下就能从容地应对。
我们可以忽略她手上的汉堡包电话和大号饮料桶,因为这只是她身上的年轮,真正说明她成熟的,反而是其聪明的心智。
你可以说她被父母纵容,但是当父亲陪她找到马克和维娜萨的时候,她很快搞定了收养大事。
她意识到仓促之间怀上的孩子得不到安全感,不如为他/她找到一个已经用心准备多年的准父母。
或许女权主义者会注意到朱诺的倔强,但实际上,她远非高举女权的旗手,更多的孩子气,淹没了她的过激。
女孩们已经长大、发芽,男孩们在做什么?
在影片初期,我的男性视角始终抵触它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无所不知。
朱诺和她的朋友热烈地讨论怎样找到一家合适的收养者,男孩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跑步穿过,从没有关心过粮食和蔬菜。
包括马克,维娜萨的丈夫,似乎被维娜萨包装成一个过分压抑的音乐宅男,好像维娜萨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而他只需要在一个窄小的房间里偏安一隅。
他以为一本大肚少女的漫画和一部血腥四溅的恐怖片,就可以撩拨少女的心弦,殊不知朱诺少女怀春已然女人,决不能被她外表的纯情拉下水。
所以马克因为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父亲而选择退出的时候,朱诺及时奉送一张励志字条,他打开一看,却是朱诺和维娜萨两个女人的接头暗号:如果你继续,我也继续。
马克在女人的母性攻势下,彻底出局。
编剧把彩头留给了布里克。
一开始被我们认定为软蛋的布里克,最终收获了朱诺的芳心,胜在坚持。
如果我们倒带来看,布里克是那个一声不响的移山愚公。
朱诺佩服他唯一的爱好或许就是薄荷味的Tic-tac。
在我看来,能一直喜欢一个牌子的糖果,吃上十年八年不腻的确实不易,更甭提始终珍藏着朱诺的小内裤了。
再加上一成不变每天好几英里的跑步、朱诺吃醋让他换女友时的绝不背叛,都足以成就布里克“新好男人” 的封号。
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布里克跑出了个400米冠军并打破地区记录,让假装高傲、嘲讽朱诺的其他男人们灰头土脸地闭上了嘴。
好不容易,彼得·潘才亦步亦趋地跟在朱诺女神的身后,慢慢长大。
而朱诺女神,终于擦干了满脸泪痕,发动汽车,一路向北。
你可以记住那么一个镜头:右边河道旁的一艘沉船已经海枯石烂,而左边一列满载的火车,正勇往直前。
3+。Very cool. / 'You should go to China, you know, 'coz I hear they give away babies like free iPods.' 'At least you don't have to have the evidence under your sweater. I'm a planet.' / "A comedy about growing up...and the bumps along the way"(海报语)
2008奥斯卡全面堕落的代表作二。
利特曼导的都是些题材看似庸俗的文艺小片,比如在云端,比如朱诺,可是却都渲染出了中产阶级末日的悲凉感,佩吉演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萝莉,比如水果硬糖,比如朱诺,但是却都迸发出逼人的气场,这两个人在一起,这么一个被韩国排成偶像剧电影的烂题材,居然折射出了如此高的中产阶级隐喻和如此广大的
不知道为什么对ellen page没好感 他出柜以后更甚 juno的做法就是hit&run 无法赞同
喜欢朱诺这样的 相当special 她男朋友是演歪小子斯科特的主角 这里面也好呆哈哈
what's the point??? stars only for the ending song
没看完,少儿片
........演出好看..我不知如何形容的電影//
超爱爸爸说的那段寻找真爱的话 find sunshine from his ass.还有后面,当然,那个人就是我,你老爸。其实影片真的反映了很多~
美国的家庭好开明啊~朱诺不错,不过她男友逊了点
真佩服他们能用这样的甜蜜融化这么大的困难 看的我都暖洋洋的 里面的音乐也都选的很不错 看完之后轻轻松松 我真喜欢Juno的性格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o find somebody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 good mood, bad mood; beautiful, ugly. 我还以为juno会和那个老男人在一起...
看不下去……
独立电影才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吧?女主比在盗梦里稚嫩,但是那种感觉很好啊~~~还有珍妮弗加纳的出演,不得不感叹,岁月不饶人啊~~~
本人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 不过里面的那个想当妈妈的人很漂亮
16岁的少女,迷恋一个品位不错的成熟男人很容易,喜欢一个阳光呆萌的闷骚男孩亦是不难,难的是在生活的摇摆不定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依靠自我的独立精神。男孩穿着脏球鞋翻身抱住朱诺,他们还没计划好未来,生活却已经在推着走了,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议论指摘道德讨论就随他们去,谁叫我们还年轻。
复杂问题简单化,严肃问题轻松化,成人问题低龄化。各种不现实的酷。原声还不错
对未婚先孕主题的理想化探讨,剧作异常扎实精彩。艾伦·佩吉的那件红卫衣令我想起[水果硬糖],但不可否认,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无懈可击。| -You're, like, the coolest person I've ever met, and you don't even have to try, you know... -I try really hard, actually. (8.0/10)
这个片子是在说早恋怀孕也不怕,可以送人的。
好电影要经常说话,如果画面是用钱堆砌,而不是用感情营造的漂亮,还是多说有意思的话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