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首阳的命运是极好的, 这个时候的首阳也就是世祖大王对应的是中国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两人都雄才大略,夺位过程都惊人相似,所以两人甚至惺惺相惜。
首阳的儿媳就是后来很有名的那位仁粹大妃,她丈夫是首阳的长子桃源君。
仁粹的姑姑是永乐帝的丽妃,后来生殉于长陵。
永乐帝和这个朝鲜世祖大王有太多相似处了,所以他不可能否定首阳,因为两人夺位的经历一样,否定他等于否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只有通过宣扬首阳所做所为的合法性,才能从侧面告诉天下自己也是合法的皇帝。
而后来其他的后继者亦或篡位者就没这么顺利了。
后来的光海君就因为不是嫡长子申请册封被万历拒绝了五次。
再后来废了光海君的仁祖也因为以下篡上而被明朝定性为篡逆,直到清朝修明史的时候朝鲜派人来求情才册封他的王位。。
暮沉星落,大地苍茫。
善易者不卜,善观者无言,也许观相师最终体认到了这一点吧。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被命运所绑缚,而是被命运轮转所幻化出的焦灼和恐惧所绑架,当然,说成喜爱也是无妨。
观者为谁?
所观为何?
能所双亡,是为无我。
喜欢电影里的这几句话:“我看到了浪,却没有看到风,因为有风,才有了浪我看到了千万不同形色各异的面孔,却没有看到时代的车轮可是,小浪终会变为大浪,正如大浪也最终会化为千万水滴一样......"仰望星空,喜欢在众人沉睡时醒来,感觉血管内无数的锋芒在生长,我知道,那也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泡。
都说魔鬼在诱惑世人,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我只是庆幸灵魂的自由,粉碎这一切,拥抱全世界。
其实《列子》中有一段故事,简直就是翻版了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恶侯使视盗, 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然取盗何方?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列子▪说符》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列子臆说》上册第七讲对这一节的讲解,综合参会,必有更多收获。
左侧为首阳大君,右侧为端宗,字幕里提到的“左丞相”即为金宗瑞 电影《观相》讲述的是没落两班、观相家金乃敬和儿子镇衡来到了汉阳为人观相,因为逐渐声名鹊起,被左相金宗瑞邀请为其甄选人才,得到了左相和国王(端宗)的信任,镇衡也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金宗瑞担忧咄咄逼人的首阳大君(端宗的叔父)图谋篡位,金乃敬看过首阳的面相后也这样认为。
金乃敬得知国王在看观相书,发现书上所说的“奸臣之相”在额头上有痣,决定潜入首阳的府邸为其点痣。
国王越发怀疑首阳,而金宗瑞也下了刺杀首阳的决心。
但是,镇衡由于在政事上秉公,触怒金宗瑞的手下而被弄瞎双眼。
镇衡的舅舅为了报仇,向首阳泄露了计划,首阳趁机诛杀金宗瑞并发动政变。
镇衡为了保护国王而被打为逆臣,最终被杀,金乃敬幸免于难,离开汉阳回到乡野。
正如金乃敬在影片末尾对首阳大君的谋臣韩明浍说的那样,“我只看到了人们的面孔,却没看到时代的车轮,就像只看到了时刻变化的海浪,其实应该看到的却是风向”。
世宗大王去世(1450)以后不过两年,继位的文宗也不幸病逝,朝鲜的王位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落到了当时才十二岁的李弘暐(端宗)身上。
当时的朝鲜,可谓人才济济——以金宗瑞、皇甫仁为首的顾命重臣和以成三问、申叔舟等人为首的集贤殿文臣共同辅佐端宗,如果没有意外,本来也能算是一个“盛世”。
但是意外,就发生在端宗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身上。
在文风颇盛的世宗朝,首阳大君李瑈是个好武的异类。
据说某次他骑马下坡,马失前蹄,摔到地上的他落地之后居然毫发无伤。
三朝元老李叔蕃(太宗朝“戊寅靖社”功臣之一)看完都感叹,说此子颇有乃祖之风。
李叔蕃自己也没想到,他这随口一说,居然一语成谶。
首阳大君的野心逐渐膨胀。
常言道,“秦桧还有仨朋友”,而首阳大君不论从哪方面都比秦桧强得多,于是很多同样怀有野心的人聚集到了首阳大君身旁。
有人说“始于明浍,成于麟趾”,也有人说“始于权揽,成于麟趾”。
不管怎样,这几个人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权揽,世宗朝右议政权踶的次子,朝鲜初年著名文人权近(“檀君不是人名而是称号”的说法就是他发明的)的后代,绝对的系出名门。
但是不幸的是,世宗31年(1449),权踶因为修史获罪,被追夺告身,“有幸”成为了朝鲜王朝第一个史祸受害者。
不甘沉沦的权揽,投到了首阳大君的门下。
韩明浍,艺文馆提学韩尚质之孙,早年父母双亡,屡试不中。
因祸得福的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朋友——权揽。
一番试探下来,权揽发现韩明浍不但处事果决,而且非常有野心,正是策动政变的极好人选。
经过权揽的推荐,他进入首阳大君幕下,又为首阳大君推荐了数十位武士。
说到郑麟趾,就必须提及从世宗朝开始的文人荟萃之地——集贤殿。
集贤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派强大的政治势力,甚至可以和皇甫仁、金宗瑞为代表的辅政大臣相颉颃。
比如《世宗实录》后面是否附《王礼》的问题上,郑麟趾、申叔舟等集贤殿文臣就战胜了金宗瑞的意见。
但是集贤殿内部,也是有着论资排辈的现象的,“超迁”被认为是不合规矩。
所以,作为集贤殿的后辈,郑麟趾、申叔舟等人就投向了首阳大君。
端宗元年(1453),首阳大君趁拜访金宗瑞之机将其刺杀,随即率兵控制王宫,矫诏召集诸臣。
当皇甫仁、赵克宽、李穰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面对的是重重包围着王宫的士兵,以及手持“杀生簿”的韩明浍。
数位重臣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首阳大君的刀下之鬼(其实是锤死的,不是砍死的),而幸存的大臣看到满地的血迹和环绕王宫的士兵,哪敢多言?
端宗也只能将“军国重事,悉委世祖总治”。
此事,史称“癸酉靖难”。
是夜,月落天暗,有流矢堕。
——《端宗实录》端宗元年十月十日其实靖难之后,日后为端宗复辟奔走的集贤殿诸臣并没有像想象的一样马上开始组织推翻首阳大君的活动——他们甚至曾经为了获得所赐的“靖难功臣”封号而摆宴庆贺。
只有一个人除外,他就是“死六臣”之手的成三问。
也许,那时他就看清了这只“大虎”的本质。
(和电影里不同的是,被时人称作虎的不是金宗瑞,而是首阳大君)两年后,首阳大君逼迫端宗退位,端宗被尊为“太上王”,形同软禁。
这时,集贤殿文臣们终于认清了首阳大君,不,是世祖的本质,他们广泛联络诸臣,意图拥戴端宗复位。
这时,集贤殿诸臣发生了第二次分化。
成三问、朴彭年等人选择了忠于道义,而申叔舟选择了向世祖效忠。
创制韩文,编撰《龙飞御天歌》,译介汉籍......曾经在韩国历史上合力写下浓墨重彩的好友,因为不同的信念分道扬镳。
(在刺杀世祖前,有人问成三问如何处置申叔舟,成三问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不杀之”)世祖元年(1456),成三问等人试图刺杀世祖的计划暴露,成三问、朴彭年、河纬地、李垲、俞应孚和柳诚源六人为首的数百人被杀,史称“死六臣”。
(与此同时还有金时习等六人不仕新君,归隐山林,史称“生六臣”)在凌迟的刑场上,饱受酷刑折磨的文人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诗句:食人之食衣人衣,素志平生莫有违。
一死固知忠义在,显陵(文宗的陵墓)松柏梦依依。
——成三问虽曰金生丽水,岂水水生金?
虽曰玉出昆岗,岂山山玉出?
虽曰女必从夫,岂人人可从?
——朴彭年死后,这些“逆贼”也没能入土为安,他们的遗体被分散到朝鲜八道的不同地方埋葬,似乎是想让魂魄都无栖身之所。
而为了防止再有人打着端宗的旗号造反,他被降为鲁山君,流放到江原道。
流放的生活究竟孤寂到了什么程度,从他的诗作里可见一斑:一自冤禽出帝宫,孤身双影碧山中。
假眠夜夜眠无假,穷恨年年恨不穷。
声断晓岑残月白,血流春谷落花红。
天聋尙未闻哀诉,何奈愁人耳独聪。
世祖二年(1457),为了永绝后患,在申叔舟的提议下,世祖遣人赐死鲁山君。
一如“靖难”后的永乐成为了明朝声威的顶点,世祖时代,朝鲜王朝进入了她的全盛时期。
韩明浍在世祖继位后历经睿宗、成宗朝,权势不倒,四封功臣、三朝元老、两代国丈(睿宗的章顺王后韩氏和成宗的恭惠王后韩氏均是韩明浍之女)的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得以善终。
但是正如电影所言,“总有一天小浪会变成大浪,如同大浪总有一天会变成无数水滴”,韩明浍因为牵连了成宗废尹氏之事,被燕山君开棺戮尸。
申叔舟在世祖一朝得以一展所长,北击女真、出使日本,著有朝鲜王朝第一部介绍日本的作品《海东诸国纪》。
但是申叔舟依旧没有摆脱阿附世祖带来的恶名,韩语中将绿豆芽(容易变质)称作“叔舟豆芽”,就是来自申叔舟。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首阳通过弑杀叔弟子侄,屠杀祖父太宗、父亲世宗、兄长文宗所留下的大批老臣(老臣子绝大多数反对首阳,经过首阳清洗,朝廷高级官员几乎为之一空),逼迫侄儿端宗让位,成为君主。
这是首阳在仿效祖父太宗李芳远(原为靖安大君,战功显赫)发动两次王子之乱 ,屠杀反对他的兄弟子侄与朝臣(其中包括他的老师郑道传),最终夺得王位。
李芳远建国功劳大,最有资格继位,却遭父亲与老师的猜忌与杀心,不得以兵变登位;而首阳无资格继位,因为野心发动政变,其中捍卫国家三十余年安全的一代名将金宗瑞也杀掉了。
这不得不说是李芳远为孙子首阳开了先例,首阳也为后世子孙开了先例(中宗反正、仁宗反正等废王事件),真是因果循环。
当观相变成一种迷信,虽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却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洪流。
这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人物塑造完全为了表达这种对于时代的无力感而服务,显得很刻意,只有宋康昊的角色有层次,其他的都是一张纸。
个人并不喜欢这种角色太单薄太脸谱化而且重点是太无脑太浅薄的设定!
剧情上,片头片尾的呼应是一个亮点,唯一让我觉得有所回味的点。
然而,韩国的政治斗争就是那么简单的么?
拉五个人到宰相家门口,结果宰相就三个人保护,三打五没打过,然后宰相就被捅死了,这就是政治斗争?
宰相就因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就要这样英勇就义?!
躲都不躲了?
感觉实在太水了,即使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但毕竟是在讲政治斗争,真的都这么简单何必还来玩什么观相啊!
观相为载体,在大的时代浪潮下,人的命运如何早已注定,无可更改。
虎狼之争,结果早定。
振衡:叛贼家庭出生,想考科举,入仕做官,腿有残疾。
后入仕,无意中卷入权利的漩涡,眼睛被弄瞎,最后身亡。
金乃敬:汉阳第一观相师,祖上曾做高官,儿子有才华,命运坎坷。
作为观相师,观得面相,解不了命运。
平轩:金乃敬的小舅子,曾从商,祸从口出,遇事急躁,不思量。
非常爱护外甥振衡。
虽然从来没有特别关注过韩国电影,但是近几年来他们国家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却越来越多的占据我的视线。
这次来看观相也是由于同学的强烈推荐。
虽说看过之后感觉也就只是一个及格的分数——可能并不是很合我的口味,又或许是某些感觉并不必要的地方太过冗长,让我觉得这个微整形拯救朝鲜失败的故事,可以一看却并不想重温。
如果说想要分析故事背后,电影名称的背后含义,或许能写一篇长长的影评。
导演把最美好的东西扼杀给我们看,把即将到手的希望硬生生地抢夺去,只留下一阵唏嘘。
而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或许应该比及格再多给一些分数。
PS:我一定要说一句大君真是狂霸酷炫吊炸天,一瞬间就把我俘获了嗷!
我一向不是反派控,但是这只反派的气场真的好想跪舔嗷!!!
看相本是挺正统的学问,偏偏被别有用心的江湖术士和成心卖弄的业余玩家整的玄奥无比,导致大家都用猎奇的眼光看待。
《观相》这部影片扫清了很多盲区,有正本清源之效果。
比如主角自己说,观相不仅看面部相貌,也看话舌和举止、品性和喜好,这几乎是行为分析学的前身。
再比如,面向并非直观,看相也不是跟背书一样背下一堆特征和性格对应,而是一门精细而缜密的手艺,要做长期的全局观,还受制于“测量会影响结果”的测不准原理。
如果照搬书本,按图索骥,必然会差之千里。
这大概让很多试图翻两本书、请两位老师、背几张图解就学到一招半式的观众大失所望。
但稍微想想,窥性情,测心思,知未来,哪是那么容易上手的技巧。
古人确有这方面的智慧,那是几千年揣摩人类处世之道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但古人也教导我们,天机不可泄露,至少不该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泄漏。
观相术在片中并非屌炸天的神术,反而是个较尴尬的存在。
相师最早小试牛刀,揭穿谋杀犯一幕,换了柯南剧,疑犯肯定会套路化的来一句“你有证据吗”,这相师就没辙了。
但他用的是《千谎百计》的心理攻势,让疑犯主动招供了,影片也巧妙的将这个窘境回避过去。
这里罔顾逻辑的炫耀相术神通广大,是欲扬先抑,为之后的悲剧做伏笔。
调查谋杀案时指明,死者是长寿之相,却偏偏早丧,属于命里之外,点出相师智有不逮之处。
命理变数太多,即使将一张相里里外外端详至尽,也不可能精确预测出未来。
后面相师又告诫儿子“警惕面向变坏”,说明人性复杂变量之多,非相师可以穷尽。
再者,身在此山中,焉能不诉诸感性。
相师心系儿子,有了感情投入,一叶障目,理性打了折扣,水平再高,也要出偏颇了。
心知相术乃是一门“混沌学科”,因此相师本人也并不抱有十足信心。
主角预测自己晚年鸿运大开,等真得到王的青睐,委以重任、平步青云之际,并没有“早就料到”的云淡风轻,反而与普通人撞了大运的诚惶诚恐和喜不自禁并无二致。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相术再能勘破天机,也只能臣服在政治游戏的规则下。
相术师成群结队跟风膜拜强权,某女术士当众阿谀奉承,死于刀下,连自己的生死大事都看不穿,何其悲哀。
繁复诡变的权力斗争中,一切互为因果,主角企望以点痣铲除对手,岂料一圈连锁反应下来,反给对手增加了胜算,真有点《蝴蝶效应》越改越糟糕的讽刺意味。
影片也反映,当时社会对于相术的态度,和如今大众对待冷读、心理学、行为分析大同小异。
有人斥之为迷信邪说或魔术表演,此乃人的本能心理所致,因为作为“玄术”,原理不透明,是个大黑箱子,看高人从现象推到结论,少了中间过程,他说啥就是啥,难免被斥为神棍。
当然并非解释不了,而是要引用的素材太复杂,若每次看相都长篇大论,岂不是赔本买卖。
也有人出于感情原因而本能排斥相术,多半是听到了不悦,片中小王起初便是如此。
为数最多的则存着将信将疑之心,或将之当做救命稻草,或视作宁可信其有的娱乐产物,相师声名远播,携带礼品趋之若鹜者甚众,这更接近一种明星效应,正如当下的许多气功、风水大师,且不论法术真假,明星光环是实实在在的,自然能吸引达官贵人踏破门槛。
归根到底,《观相》是历史片,有别于奇门遁甲的东方奇幻片,所以对相术的描绘,摒弃玄之又玄的世外高人和神仙道术,呈现一种草根大众可以欣然接受的通俗文化。
到了后半段被用作政治角力,试探和反试探,伪装和揭露,寻找证据,削弱政敌,已经越发靠拢悬疑片的一种心理战略。
西方有灵媒破案剧,借助超自然力量揭发凶手,韩国从相术切入演绎擅长的历史题材,也颇具匠心和旨趣。
而我们国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严肃处理此类素材,许多本可以大做文章的传统文化,被浪费在吊儿郎当的神话和戏说剧里,至为可惜。
(文/方聿南)
对该段历史不甚了解,因此片后火速谷歌补习。
《观相》以“癸酉靖难”此史事为背景,引入相师金乃敬一角,以其家世境遇,宦海沉浮,引出对命定与自由意志的探讨。
故事上若做“不恰当”类比,可以说与明史“奉天靖难”异曲同工,又可见玄宗后期二李之争,不妨戏称为朝鲜的“光化门”之变。
虽说是魔幻版阴谋宫斗古装片,但改编合理,人物塑造丰满,节奏得当,剧情紧凑,又获诸多奖项认可,的确为名副其实的好片。
美术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设计,虽说或与真实时期有所出入,但其制作材料挑选上,充分考虑角色身份,老板娘(妓院)的薄纱,透视,蓝紫调;金乃敬身份变化及不同时期衣物材质变化——粗布、棉布,丝绸;正反派衣着风格,宽袖的文臣长袍,窄袖或捆袖的猎裝,布缎与皮革、兽裘、红,黑颜色对比,加之光线、色调的配合,为全篇色彩之协调与画面美韵锦上添花。
至于主演,宋康昊之于金乃敬,嘴臭心软,油滑市侩,实则赤诚正义的父亲角色可以说驾轻就熟,出现宋康昊三个字就是演技保障。
(此处有李小小滤镜)李政宰之于首阳大君,稳定发挥,超额表现,精准的以其演技塑,完美造不拘小节,阴鸷狠戾、杀伐果决且野心勃勃的”叛臣”形象。
回归故事。
观相,即观眼,耳,口,鼻,观感,观行,观性,继而见过往而卜前路。
一眼可见吉凶,一言可定生死,若非江湖骗子,那便是通天异人,仁者用之则为仁。
右相眉端目正,看似猛虎,心怀大道正统,匡扶设计,实为忠臣相。
左相面若豺狼,佣兵结党,暴戾恣睢,骄横恣肆。
若以天数,则胜负易分,但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老板娘所说,观相更是观言观色。
金乃敬受制于反贼身份,虽有观相之能,通天本事,却只能隐匿山野,出山是为门楣重耀,也是出于内疚,希望以此给予儿子更顺遂的人生,即为“情”。
先王李珦,虽对其说将信将疑,虽说不信,终是信了。
深夜乔装造访,令金乃敬观左右而先辨反叛之迹,早做准备,希望能让年幼的世子能在党政乱世中存活,仍为“情”。
再说小叔叔李彭宪,山野村夫,好吃懒做,总见色误事,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会在深夜悄悄鼓励侄子追寻梦想,情急愤怒之下的成为逆转局势出乎意料的“咬钩之鱼”,还为“情”。
于是,与其说是政治诡斗,权谋党争,不如说是情与势的博弈。
心为相定,相由心生。
当韩明浍一行,以傩戏鬼相覆面,金乃敬便再看不清真相,为子女家人安虞而困,为情诱,为情胁,心生了犹豫,最终惨败。
相观林林种种,观不透的是人心,断不准的是私情。
文字游戏也好,骗人把戏也罢,信则有,不信,便是一笑置之。
黑衣夜骑火光闪烁中,首阳招天下相师,龙袍加身而发问,“我是否有王的面相?
”他或许需要一个答案,更非鬼神玄说的肯定。
三颗反痣也好,嫌隙怀疑也好,都只是堂皇借口,因谋事者不为情困,枭者乘势而上,强者顺心而为。
至于相与命,非王者虑,困心扰神之说尔尔。
王道不由天定。
誓心成王者,即是王的面相。
观相终归是左道玄说,能看到海浪的时刻变化,却看不到风向,能看清人的面孔,却看不穿时代滚滚洪流。
浪分大小,却因风起,势分衰盛,却由人定。
命定论或是自由意志?
“独子中箭毙命怀中,他事先知不知道呢?
”“我倒是不知道呢。
”os:他脱了他又脱了他脱完了,我起立了我鼓掌了我大声说妙。
以前刷到过,可能入不了那个时候的我的眼吧,昨天看某音面相相关的视频又在评论区看到有人提及了,加上失眠觉得既然睡不着索性看部电影吧。
emm怎么说呢?
这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get到李政宰的颜吧,可能因为古装造型修饰了他的脸型,然后他的气场也确实适合演反派,一出场就是一看就知道是主角的那种,和其他人不一样,有壁,然后主角团权谋也玩不过他,还妄想赢其实有点天真了,最后连儿子也输掉了,所以没两把刷子不要卷入zheng/斗,搅和进去干啥呢?
看似好像是因为舅舅插足才导致谋划刺杀失败,其实别人足够强,就算有刺杀周围肯定也有暗卫啥的,明的暗的都玩不过,所以结局他悟到的才是真理,历史的车轮是无法改变,那种局势和浪潮无法逆转,整体节奏高潮放到比较后面戛然而止的结局处理感觉也还好,整体看下来一脉相承没有像以前看同样结构的片子一样感觉特别拖,只是主角团确实太被动太无力了,势力手腕啥都没有就一个观相,和儿子相处还被跟踪,只能说防范意识不强吧。。。
当然愿意拍这个题材还是蛮新颖的,毕竟国内。。。
你们懂得,只是对他们而言毕竟不是本国的东西,拍不出精髓吧,很多分析都流于表面了,给人感觉主角没什么内涵的感觉。。。
所以李政宰演技直接碾压了,人设也碾压了,确实光环盖过主角比较出彩吧。
在我眼里迷茫时也真的很希望有这种看似能预知未来的人指点迷津吧,可是清醒时的我又知道,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命运了,遇见这种人的机率也很小,就算遇见了,别人看也只能看个大概,更何况还有一些主观的认知影响判断,不同阶段的精气神,面部的变化,整体的感觉等等等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一个人的,日久见人心,古人诚不我欺是真的!
与其观相,不如问心,感知自己的心究竟是什么感觉,想做出什么选择,相由心生,未来也随之改变,就算真的改变不了结局,无力归无力,至少努力过了不会后悔。
舅舅有句台词说他看“心相”,但是导演没有从这个角度深挖还是蛮遗憾的,后面儿子的执拗略微体现了一点。
整体三星吧,多一星给李政宰好了,我认为这是他的颜值和造型巅峰,可以为了这个多给一颗推荐星,颜值巅峰期的人总是养眼的。
带动历史往另一个方向走要靠什么?是暴力和变革,勾心斗角又怎样?这部电影最后所延伸到的主题比其想往历史大片进步的方向要更值得注意。
演的部分正常,但相术部分太少,沦为了一个为了引出黑色闹剧的噱头。第一幕第二幕都不错,第三幕时候完全没节奏了,哭戏时简直跟一头撞地上了似的让人直想跳台。
李政宰好像陈道明哦
呃,与期待相差甚远,看了一半就聊想到了结局,观相的部分也太少。
先王驾崩,幼主无能,叛贼篡位,血流成河,如此稀松平常的宫斗情节硬加上个江湖术士,是企图借此讲什么大道理呢?观相一事本就难登大雅之堂,若只凭他人寥寥数语便决定一生命运,岂非太过儿戏?而屏风后面的那位,你与大佛寺门口那些无所事事的半仙们又有何不同呢?即便真是先知附体,也得管好那张嘴。
导演是想拍出史诗的赶脚,只可惜情节太薄弱,流水账一样的叙述。刻意突出人物性格反而太过矫情,还好宋康昊演啥像啥,就是少了点苍凉感。
易学三部曲。天命这件事,我等小浪花怎么去窥伺动向,只有被推着走的结果。
成为王,败为寇。历史的必然性皆源于偶然。片子前后部分风格不统一,但结尾的一黑到底还真的是不落窠臼。
首阳大君得位不正
弃
I
棒子讲历史总是喜欢拿些民间传说披上真相的外衣,故弄玄虚,调性不搭
一星给玄学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历史的车轮下,我们都太渺小,只是化成悲剧的灰烬。
我们看到时刻变化的海浪时更应该看的是风向,毕竟海浪是因风而起;我们看到别人面相的善恶,更应了解到环境对心境的影响,而面相是心境的直观体现。印象最深的是权臣为了不被观相师说中他是被砍头的下场,从此做人变得小心翼翼,最终安详死去,但在死后多年却被掘坟砍头,终了他也无法改变自己既定的结局…
李钟硕在里面就是个炮灰啊,话说这个电影想说明什么?我太愚笨
咬着牙看完的。前半段还是不错的,三顾茅庐式的开场,观相师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的放荡不羁(不知是怎么培养出那么正经的孩子的)宋康昊演技了得。进城后无时不刻得斗心眼却拍的欢乐十足。最后悲剧收尾有点意外,并没有展现出观相师高大全形象,全剧十分真实,却也过于平淡,没有留下想象空间
一个字可以评价此片了:二。
比起天朝的政变戏、冰与火和纸牌屋,政治戏和权利人物的心机弱爆了。结局杀子是一定的。
首陽大君長得像陳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