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不留痕迹

Leave No Trace,荒野之心(台),无痕成长,叶落无痕,孑然无痕

主演:托马辛·麦肯齐,本·福斯特,Jeffery Rifflard,Derek John Drescher,迈克尔·德雷珀,Peter Simpson,Erik McGlothlin,达娜·米利肯,Alyssa McKay,Ryan Joiner,杰夫·科伯,以赛亚·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不留痕迹》剧照

不留痕迹 剧照 NO.1不留痕迹 剧照 NO.2不留痕迹 剧照 NO.3不留痕迹 剧照 NO.4不留痕迹 剧照 NO.5不留痕迹 剧照 NO.6不留痕迹 剧照 NO.13不留痕迹 剧照 NO.14不留痕迹 剧照 NO.15不留痕迹 剧照 NO.16不留痕迹 剧照 NO.17不留痕迹 剧照 NO.18不留痕迹 剧照 NO.19不留痕迹 剧照 NO.20

《不留痕迹》剧情介绍

不留痕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威尔(本·福斯特 Ben Foster 饰)和女儿汤姆(托马辛·麦肯齐 Thomasin McKenzie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父女两人在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一直都离群索居,不和现代社会有所接触。虽然丛林里的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但威尔觉得这才是他们应该有的生活。 某日,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父女两人,强制将他们带回了文明世界之中,虽然在这里吃得饱、穿得暖,但威尔还是觉得自己仿佛在坐牢一般。终于,他决定带着汤姆再度回到他的野生王国之中,可此时的汤姆显然更加愿意待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便利的城市里,父女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自己的意愿和女儿的渴望之间,威尔会如何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唐顿庄园第一季胜算义妹生活熔炉灰狗攻击破事精英猫猫逃走了逃出大英博物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爱我家关于我的父亲闪灵凶猛回来的大酱汤锅旧爱综合征公猫相信我:被诱拐的丽莎·麦克维皮革最好的我们鬼寺凶灵4小好、小麻、佐和子爱与真实我们的故事之沉默的年代2立体声当人心遇上仁心大军团广场事件4月的你,角宿星最后一根稻草歌舞青春音乐剧:假日特别集最完美的离婚

《不留痕迹》长篇影评

 1 ) 不留痕迹

整个影片非常克制,没有激烈的画面与动作,但是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彷徨,纠结,痛苦。

最后父女分开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会有激烈的争吵,女儿会不满爆发,父亲的苦苦挽留之类的,结果他们双方都站在了对方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女儿说:我知道如果你可以的话你一定会留下来。

父亲也非常尊重女儿的选择。

尽管父亲还是没有战胜PTSD,但还是让人感觉到温暖。

 2 ) 叶落无痕

晚上趁拷贝电影的时间里看了一部,当作是休息。

这部《叶落无痕》蛮有深度,让我想起了以前一个趣闻,我记得应该发生在老美,大家都知道人有时候会过敏,而有位女子让人惊奇的是,她说自己会对Wi-Fi信号过敏,还为这事状告电讯公司,最后的结局居然她还打赢了官司,但虽然是赢了,总也不能把她家周围的所有的信号都屏蔽吧,据说是给了她一笔巨款,然后她在深山老林里买了间房,过着没有网络的生活...这部电影确实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这个新闻,主角带着女儿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森林公园里,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然后一个小失误被巡逻队发现,这里不得不赞扬下社会福利了,居然还给安排房子还有专门社工照顾,但这人天生骨子里就是热爱大自然的天性,最后还是回归野外生活。

有点反物质文明的味道,让人不由得深思很多,大家现在每天奔波劳碌到底为了啥?

 3 ) 禁不起追问的社会

看完电影有各种不相关的想法冒出:甲——人是从群居动物演化来的,但是人类现在到底是在被社会保护还是被奴役,很难轻易给出答案。

不过即便如此,尊重彼此的选择是唯一能得到公认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父女二人分道扬镳了。

乙——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个父亲太自私,逼迫孩子做她不一定喜欢的事,难道城里的父母逼孩子上辅导班、去教堂或寺庙、入党、结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丙——看过一篇文章说婚姻的历史非常短暂(相比人类的历史),而且婚姻正在走向消亡,这是我坚信的,因为它违背人性。

人类怎样才能更自由地选择离群索居或与所谓现代文明脱钩的生活呢?

丁——《人类简史》一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不是制造工具而是编造故事。

戊——故事中有个悖论:如果爸爸真的喜欢远离人类社会,那他应该一个人生活啊,跟女儿在一起,虽然人数稍等,但本质上不还是一种社会生活吗?

己——社会为什么要强迫孩子上学呢?

表面上是为了提供技能、稳定社会,其实是为了给统治阶级制造需要奴役的对象吧?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父母完全可以自己教育,无论古今中外不都有许多先例吗?

而且孩子不愿意学习不也是为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的法律法规难道没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吗?

不能再说了,社会禁不起追问,我也得在社会讨食,不想被追赶。

 4 ) 逃不脱的社群之网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

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战争后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不合群的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影片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融入社会的老兵。

与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不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并且由于他当兵时的训练,他有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巧,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可能。

若只是他一人在林间生存倒也没什么。

可他还还是个单亲爸爸。

在创伤后遗症把他逼上绝境的同时他还必须承担照顾女儿的责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神奇的是,他做到了。

女儿健康快乐的在丛林间长大,出落得好似大自然的精灵。

然而,社会工作者们带着猎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处,用铲车摧毁他们的小家园,逼迫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合群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们心地善良地为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处,为父亲找到了一份暂时在林场的工作并为女儿安排入学。

女儿对这一切感到新奇并很快的融入社群生活。

可父亲却在被迫合群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创伤,日日受着煎熬。

虽然他尝试着为了女儿的幸福而坚持,最后还是因为无法与内心的恐惧抗衡,带着女儿再次开始逃离人群的征程。

你说他不爱他的女儿么?

他比谁都爱。

在艰难的丛林环境除了要自己生存还要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咬着牙做到了。

除此之外他还教女儿读书写字,甚至让她在知识上比在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还要优秀(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从前必定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

在女儿抱怨被雨水泡的双脚冰凉时他捧起女儿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

毫无疑问在遇到生死考验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去救女儿。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一起经历了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群的温暖却像涓涓细流一样冲开了父女间坚实的纽带。

蜂群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女儿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

当她骄傲的给父亲看的,父亲表情复杂。

他又何尝不知合群的好处,而他别无选择。

在无法忍受的心理疾病和照顾女儿的责任之间,他只能选择放弃责任。

回归开头的话题。

在完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你能逃多远?

本片中的父亲为了逃离人群不得不像通缉犯一样东躲西藏,并且要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位父亲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要完全脱离人群。

可我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可以逃避一段时间,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当我们生活不顺或者压力太大时,这样的念头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本片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你做不到。

长期进化的人类社会已经像一张蛛网一样将你牢牢困住。

如果你试图逃离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把你抓回来,因为你的异常心里而像审问罪犯一样审问你,逼你去教会(逼你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以为"为你好"地为你提供社会人的"标配"(房子,工作,车子等)。

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的建设而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

"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绝望的男主还在为挣脱社群之网而努力,让普通观影者对创伤后遗症的老兵有共情可能不太可能。

但最起码当意识到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做一只快乐的工蜂呢?

 5 ) 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深夜12点,一名小学家长在班级群里问女老师:“睡了吗?

”老师回答:“睡了,有什么事?

”那名家长说:“你睡觉了,我闺女却写作业写到12点还没睡。

”随后这个挑事儿的家长被老师“请”出了班级群,但是却有很多人支持家长的做法。

其实像这种不满教育体系的家长有很多,有条件的可能会请家教,让孩子在家里自学;还有的可能亲自上阵,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辅导子女;更极端的则像电影《神奇队长》一样,将孩子们完全与社会隔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当然,就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那些敢于做出另类选择的人,往往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由黛布拉·格兰尼克执导,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迹》,就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普通人对于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他们像“荒野求生”类节目一样,长期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帐篷里,靠采摘野菜、收集雨水为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会走到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父亲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仅教会女儿野外生存的能力,还教她如何隐藏踪迹,因为他们不想被外界打破隐居避世的生活,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迹”的来源。

影片并没有明示这对父女隐居的原因,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父亲是在服役期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这导致他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并且厌恶一切现代化产品。

隐居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静谧祥和。

直到有一天,这份静谧被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打破,随后警察和志愿者搜索到他们的露营点,并且把这对父女带回了救助站。

救助组织发现女儿正是上学的年纪,于是对父亲进行了心理测试,以确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会倾向。

不过这些心理测试给人的感觉非常宽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会得出心里不健康的结论,这也是对主观偏见的一种讽刺吧。

志愿者还对女儿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测试,发现她的读写能力甚至强于同龄人。

原来在隐居期间,父亲经常和女儿一起下棋、阅读,还会督促她做功课。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女儿还是要到正规学校上学。

于是志愿者把这对父女安顿在一个愿意提供住所的农场里,并且帮他们办理入学手续,以期待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这对父女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些帮助虽然是善意的,却不是父亲想要的。

那个农场主对父亲说:很多人都幻想有你们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兴能有现在的结果(指他们回归社会)。

本质上,农场主和志愿者们是慷慨的,他们不仅提供物质伤帮助,还带这对父女去教堂礼拜。

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花花世界,还和不少同龄人交上朋友,而父亲依然厌恶现代社会。

有一次女儿离家晚归,她对父亲说:“如果我们有电话,我就可以打给你了。

”父亲则回答:“永远都有方法不通过手机联系。

”在农场生活的这段时间,父亲需要帮农场干活作为回报。

这个农场的主营业务是种植圣诞树,就是将杉树修剪成整齐划一的造型,然后用机器打包运往各地售卖。

这份工作对父亲来说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在森林隐居期间,他周围的树木都是形态各异的,自由生长;回到文明社会后,他就和圣诞树一样,被迫与主流保持一致。

其实对于隐居者来说,他们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参与经济活动、不想应付社交场合,而主流社会显然无法理解和尊重这一点。

农场里的生活当然不是父亲想要的,于是在一个早上,他和女儿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远的北方森林。

父亲的计划并没有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虽然继续和父亲流浪,却渐渐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方式产生厌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营的条件更艰苦了,女儿差点被冻感冒,父亲也在一条小溪边扭伤脚,差点被冻死在森林里。

幸亏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帮助,于是他们就在好心人的房车里借住了一段时间。

等到父亲的脚伤痊愈后,父亲又想再一次的逃离,女儿则决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亲从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这一次,他终于明白:如果救助机构无权让自己重返社会,那么他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收留女儿的女人说,森林里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的隐居者,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挂在森林里,让那些隐居者们自行取用。

和父亲分开后,女儿接手了这项工作,这成为她与父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其实像父亲这样的消极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部《树上的男爵》,主人公因为与家人的矛盾选择在树上生活,他搭建了树屋,还学会了在树上打猎和取水,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地面。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隐居,最终因为吃了一种有毒的植物,死于食物中毒。

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归真。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断绝自身经济属性的“消极抵抗”。

其实怎样去看待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毕竟敢于对社会主流说“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6 ) 破了洞的蜘蛛网

开头的蜘蛛网到结尾的蜘蛛网,虽然多了几个破洞,人生总有不完美,但不妨碍你过自己喜欢的一生。

从商业剧本来讲,好剧本和差剧本相差太大了,好剧本里面两个人物就算做些平常的、无意义的甚至没有任何举动,都能感觉其中存在对抗。

差剧本总是要硬生生地挑些事出来给人物产生互动,或者靠演员之间夸张的表演。

《不留痕迹》也是那种可以发展无数方向来吸引观众眼球的电影,但全都不要,只取电影本身的基调。

可以说写剧本或拍电影处处存在陷阱,比如到了某个地方,觉得加点什么会很有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的个人癖好,二是觉得可以取悦观众。

如果弄出来的内容不同时满足电影基调和人物状态,大可以去掉。

这是绝大数差电影的一个毛病。

反观本片,举一个场景:他用药换钱,和买方的几句话。

解释男主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他以前可能有什么的经历,他现在内心的状态可能是什么,他也需要钱,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进一步引出了社会为什么会“帮助”他和她的女儿。

但为什么要这样拍了?

为什么不给观众多一点提示,多一点场景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了?

那么,这里,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通过解释或重现让你去感受人物内心,好的电影每一分每一秒其中的气氛,你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

现在的情况是人总体上越来越物化或媒体化了,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也肯定在某时某刻那些物化或媒体化的人会特别的耀眼、精致、出彩、刺激,就像商业大片一样。

但我还是喜欢那样的人,你很难说她出彩或不出彩,但却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想。

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每一秒都很舒服。

另外,如果确实想看本片,但之前没有看过类似的电影。

我的建议是先看《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瑞士军刀男》其中一部或几部。

四部都可以划分为现代丛林电影,但本片不是传统类型的剧本。

 7 ) 不留痕迹

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有点荒谬,电影的风格就跟法国自然主义小说一样散,法国现实批判主义小说还是比较有深度的,但是到了左拉后就比较散了,再后来的一些小说根本就是随心所欲。

    不过故事还是有点可看性,、很明显借鉴了美国电影。

一个算是非常有钱的男人,出现了生活危机,先是和老婆怀不上孕,第二是岳父岳母不喜欢他,他是倒插门女婿,让他常有工作危机,不自信,导致神经质,现在社会的弊病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抑郁,这是文明带来的弊病。

加上他的那个混混发小——所谓朋友,犯一些携带毒品、招妓等事情给他麻烦不断,混混发小杀死了他的老员工,他是个老板,而他却是帮凶。

 8 ) 可能是被误读最多的电影

俄勒冈的原始密林漫过连绵的群山,墨绿的波涛随山脉的曲线起伏。

林中松萝挂满枝头,齐腰的蕨类植物遍地,不计其数的生命在其间悄无声息地绽放和死去。

一个父亲,想要和他的女儿在无尽的寂静山野里不留痕迹地活着,年复一年,再不留痕迹地死去——最好像这林中并立的两棵树,那该是他绝不反对的愿望。

然而他们并不是两棵树。

父亲和女儿生火、取水、烹食、下棋,对付森林里每一天的日常已经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还要练习逃逸、躲藏、隐匿自己的踪迹。

他们在躲避什么?

每个人都想拥有固定的居所,清洁的饮水,丰盛的食物,愉悦的社交。

如果有人对以上种种置之不顾,那必是有什么理由非得如此。

在两次离开森林回到人群中的短居时日里,女儿懂得了自己需要的是正常的生活,父亲也明白女儿的需求,只是最后,他终会选择带着女儿远离人群,女儿也会按捺万般不愿,陪父亲走向充满未知的森林深处。

这是这位沉默的父亲唯一的选择。

或者这根本算不上选择,只是放弃,再放弃,然后退无可退,就这样站在生命的绝境里。

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他爱他的女儿,他知道女儿也爱他,他做不到独自离去,甚至可能和她在一起是他唯一的生存动力。

他也无法在森林的掩蔽之外活下去,严重的心理疾患让他在人群中如处炼狱,如影随形的黑暗随时跟随着他,潜伏着等待将他吞噬。

他栖居丛林,不是躲避世间的纷扰,是躲避死神的追缉。

最后一次,女儿跟随父亲进山,在高大的杉树林间,在水声和虫鸣交织的小径上,女儿望着父亲的背影,脚步越来越慢,最后她停了下来。

“爸爸”,她轻轻呼喊一声,父亲回过头来,女儿却沉默地望着他。

父亲低下头不敢看她,然后深深地看着她,直到泪水涌进眼眶。

女儿说:“我知道,如果做得到,你会留下。

”女儿上前拥着父亲。

穿透密林的阳光照在他们的依偎的头发上,照在女儿环绕着父亲脖子的手指上。

父亲目送着她离开又消失在层层叠叠的绿影中,没有说一句话。

这不是回归自然/不是追寻自由/不是追求独立/不是野外生存警示/不是特立独行/不是思想实验/不是反思文明/不是乌托邦/不是瓦尔登湖/不是别出心裁的教育/不是尊重与宽容/不是社群的力量/不是孤独的权力/不是生活的意义这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9 ) 《叶落无痕》

一部非主流的电影。

说它是非主流,是因为整个影片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熟悉的作品,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出人意料的场面,只是平淡的讲着一对普通父女的不普通的生活。

当然也就不存在剧透问题了。

父亲威尔和他的女儿汤姆隐居在一个森林公园中,离群索居,相依为命。

渴了喝雨水,饿了采集蘑菇充饥,晚上搭起一块塑料布遮风挡雨。

就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着。

直到某一天,巡山的警察发现了他们,将他们交给了当地的救助组织。

救助组织和咱们的扶贫机构一样,充满爱心和热情,将他们安排在一个农场,并为父女俩提供了住房和食物,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向他们提出了几百个问题,当然目的是希望他们成为“正常人”。

以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威尔父女这个困难群体,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善事。

可威尔却并不领情,带着汤姆逃离,另找地方。

汤姆问父亲:“你会怀念我们在农场的生活吗?

”威尔回答:“那生活其实不属于我们。

”汤姆在农场时和别的人有过接触,喜欢那里的生活,她小心的问父亲:“如果我们试着适应,会更简单点。

”父亲说:“我们穿着他们的衣服,住着他们的房子,吃他们的食物,做他们的工作。

可我们已经适应了在别人看不到我们的地方生活。

”直到最后,威尔和汤姆才明白,他们所要的其实是不同的生活。

在影片中曾暗示威尔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他在当兵时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也许是别的原因,失恋啦,讨厌现代生活啦,尝试野外生存啦等等。

其实他的动机并不重要。

而且编导的意图并不是要我们去琢磨威尔的初始动机,而是在描述这类人群的生活,探究他们所思所想。

不仅在美国,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人。

有在偏僻的城堡里念经的修士,有龟缩在终南山的隐士,也有远离钢筋水泥的城市完全靠双手自给自足的村落。

无论是他们的一时冲动还是长时间的理性思考,最终他们都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

他们没有去打扰别人,更没有强迫他人与自己为伍。

在他们的感受中,精神上的愉悦远比物质的丰富要重要得多,心灵的舒适也远胜于现代生活的方便。

既然如此,我们对于他们的选择,理应给予尊重。

尊重这种生活方式,更尊重他们的思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喜好和情感。

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

多数人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适用。

所谓“普世”也许适用于大多数人,却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你住在大House中美不胜收。

有人却对钢筋水泥感到窒息。

你喜欢大家一起跳广场舞,他却喜欢一人独处。

你享受着暖气空调的暖意,威尔却宁愿用火石木柴来取暖。

你用钻戒来对恋人表达浓浓爱意,威尔则用身体来温暖汤姆冻僵的双脚昭示了更深厚的亲情。

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幸福”,也许在未来恰恰是迂腐不堪。

我们现代的教育和思维,我们接受的那些无所不在的媒体说教,都在力图让我们成为一个标准的现代人,去融入标准化的社会。

人们之间的思维也在走向趋同,如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言,现代人甚至做爱都选择了相同的时间。

试想:这种千人一面的生活状态有意思吗?

我们一定更喜欢那种缤纷多彩各展其能各显身手的生活。

所以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训导师和启蒙者,来教训我们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

更不能将多数人的习惯肯定为毫无疑义的”正确“。

影片中,威尔给了汤姆最大的关爱最深的亲情。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不能代替女儿去选择她的生活。

汤姆在接触了那些善良的人之后,有了回归社会的想法。

在下决心和父亲分手时,她说:“这里的人和我们没什么区别。

你接受不了的事,不代表我也接受不了。

这种生活是你需要,不是我。

”汤姆可以和父亲一起去经历的那些苦难和艰险,也不在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她当然希望每时每刻都得到父亲的关爱。

然而她更想要的是去感受整个社会,渴望和人们去交流。

这种渴望是温情和亲情所代替不了的。

威尔理解了女儿的想法,他们默默的拥抱,互相离去。

结尾的镜头是女儿看着父亲园区的背影,缓缓的在公路上行走,两旁是无尽的森林。

在森林最茂密处,威尔离开了公路,走了进去。

我所担心的是,汤姆在和人们有限的几次接触后,所看到的仅仅是人们的善良和友好,而这个社会同样存在着邪恶和凶险。

当她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她所希望的那么美好后,将怎样去面对,她会不会怀念起和父亲一起生活的那些岁月呢?

还有点题外的想法。

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宽容。

影片中,无论是威尔父女半路搭便车也好,或是住在小镇上老太太的房间中也好,对方需要知道的只是他们不是坏人,便会以极大的善意和友情来迎接他们。

而不会去追问他们的行止和动机。

更不会有咱们这里常见的尾随和围观。

这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吧。

人们都喜欢自由,但这自由并非是无所限制的。

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法律和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自由。

在欧美这样文明程度高的地方,自然要宽泛些,而对于刚从愚昧中摆脱出来的地方,制度则要严格些。

这些都是很自然的。

谁也没有必要去苛责对方。

理想化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与其不停的发牢骚,不如自己去认真选择和享受生活。

影片所拍摄的公园中的风景很美。

绿色的草地,绿色的树叶,连森林的树干上也是满满的绿色青苔,令人向往。

令人心醉。

本人评分:8.0。

 10 ) 無處可去

我一邊處理工作,周旋於各個微信群,一邊看《leave no trace》,多半時候我需要暫停電影。

一心兩用並不是我的觀影習慣。

已然想不起這部電影什麼時候記錄在我的名單上。

今天有些零散的念頭縈繞於心,比如拜倫那句詩:吾愛世人,自然甚之;比如關於城市和自然的關係,我在回想自己半生來時路,當中隨便一個節點被改變,今天我會置身何處。

我會不會在大土地上,像祖輩那樣。

所以,想看一部這方面的電影,我需要自然的綠色來拯救。

《leave on trace》是這樣的電影,但並不儘然——我不習慣在看之前瞭解任何電影資訊,不喜歡任何劇透。

故事講得比我想像的好,我預設的種種情節都沒有出現。

父親will沒有暴力,沒有強迫女兒tom,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對抗。

女兒也沒有對抗,在現代文明缺失的成長環境裡,她是如此優秀和出色。

她有獨立的主張和價值取向,她在過程中接受新的東西和碰撞,同時懂得如何處理與父親的關係。

——她的優秀,恰恰證明了父親在教育上以及和女兒相處上的成功。

前幾次父親執意繼續選擇以前的生活方式,於是和女兒慢慢有了分歧,女兒說,是你的需要,不是我的。

我想,是啊,父親好自私。

我支持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女兒不是他的附屬物,是個獨立的個體。

最後兩個人都明白各自內心所需,父親像《荒野生存》裡的主人角一樣,再一次走進森林,尋找心裡的阿拉斯加,女兒轉身離開。

沒有比這更好的關係了。

電影情節是極端的存在,事實上,自己也是will。

生活是另一場戰爭,我們都有PTSD,我們甚至沒有森林可去。

有時候,無需指責生活的殘酷和人們的想當然。

那些試圖幫助我們的人,他們不善良嗎?

他們都很好,但對不起,這些不是我們最需要的。

比爾波特在他的書的序裡寫過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在樓下遇到過一個流浪漢,對方是參加過越戰的軍人,回來之後一直流浪全國各地。

對他而言,他和will一樣,已然無法正常生活。

如果強迫他們像普通人一樣,他們會自殺死掉,他們需要自己的方式自救。

他對比爾說,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樹屋,別再回來。

對will而言,遠離現代文明,就是他抵達內心平靜的方式。

我也希望找到它。

《不留痕迹》短评

我想把自己放逐,所以我离开你想在人群生活,所以你留下洒脱得让人羡慕

3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基本属于美式独立电影的经典套路,剧情节奏和走向基本都在预料之中,关于自然与社会,亲情与成长的矛盾。小女孩的表演比较亮眼,成长的心态变化和情绪的收放都表现得很自然。结局算是非常好了,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6分钟前
  • AilsonAir
  • 还行

一部奇特的公路片。社交障碍的父亲和女儿生活在森林中,拒绝与人交流,随着女儿与外界的接触,她希望融入社会……符号化设置得很纯熟,海马、蜂巢、马、兔子。生活有多种方式,父母和孩子应该尊重双方不同的选择。

7分钟前
  • 悟饭婆婆
  • 还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强行改变它,尊重理解吧

8分钟前
  • 荏苒
  • 较差

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的建设而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

12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从萤火之森到养蜂人

15分钟前
  • 刹那。
  • 还行

Thomasin McKenzie演技太灵,小鹿一样轻盈又无痕。难能可贵地没有使用任何先入为主的价值判定来介入,故事自然生成,在岔路口各自分别,是蛛网上凝结的露珠,森林里跳跃的光斑,至简至静,全片镜头一如沉默观察的自然之眼,跟随父女俩穿行林间,足迹遍布落叶覆满的山径。万物自有使命,有人生来就是现代文明自我放逐的异客,有人则能隐入蜂巢成为集体社群的流动因子,基因分歧本无对错,现世系统却判定栖居绿林,独处荒野的自由愿望为不法之举。逃脱文明的「逆流」是社会的歹徒,从笼中脱身,销声匿迹,Leave no trace作为军队野战掩盖行踪的行动方针,也是历经创伤的老兵父亲极力远走集体机器所必须履行的生活准则。雁过留声,在彼此生命里印下的足迹不朽,尊重差异走上陌路,已经是过滤追捕的残酷后最静水深流的呈现。

19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最最讨厌片中爸爸这样的男人。没资格繁殖,害人害己

21分钟前
  • 精彩精
  • 很差

这部电影对我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25分钟前
  • 鹿包
  • 推荐

看剧情概要以为是《惊奇队长》,看开头又以为是《房间》,之后发现其实是类似《骑士》的观影体验,没多少情节,一步步,真实地代入到角色情绪中去。恰好是接着瓦尔达的“vagabond”观看的,两位女性导演对这类问题/边缘人物的关注,好让人赞叹。

30分钟前
  • 阿哲系
  • 推荐

因创伤后遗症而逃避社会躲入丛林,但其实仍然脱离不了社会因为还是必须去超市购买药品和必需品。

32分钟前
  • Justin
  • 还行

没讲他爸为什么有心结,只是讲了他们的选择。亲子之间,孩子还需要家长带的时候和她可以自立了之后的选择可能是要不同的,很难说啊,但彼此都尊重各自的命运是正确的,不让父亲被困住,也不让女儿颠沛流离。互不强迫、不高高在上地道德绑架、不留恨意,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冷静的、还可以彼此仍然珍视地尊重双方自己的个人选择,不搅合在一起、不委屈自己,委曲以求全会真的快乐吗,还是做自己真正心甘情愿地思考决定或选择吧。但可能或许也许很多家庭很多人并不在意或者具备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去享受或创造让自己舒适的空间与生活。哪怕是疗伤的空间,也要正视与尊重。这是对的,别看不见这里。

35分钟前
  • 红枣葡萄酒
  • 较差

闷闷闷

38分钟前
  • 张豆奶
  • 较差

片中这位父亲心理可能有点创伤或者问题,不喜欢和社会打交道,离群索居。片中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好,人们的生活状态比较随意自在,简单轻松。

41分钟前
  • feet
  • 推荐

父女俩之间那种寂静的温暖,果然是社恐福利。全片可以看作是父亲带着女儿尝试了一次失败的逆城市化的社会学实验,荒野世界虽然没有虚情假意,但人类终究抵御不了自然的随性。感觉这个气质小萝莉要红。

42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感觉女孩的爸爸自私

44分钟前
  • 穿越时空的少女
  • 很差

舒服,小女主很好

46分钟前
  • .
  • 还行

一种变态的观念,真的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德君
  • 较差

强行套取概念,非常无趣的一部电影。跟冬天的骨头差距挺大的。

52分钟前
  • 盒火
  • 较差

“论如何给社恐一个解决方案。” 小女孩演得也太好了,分别时那场戏我哭得稀里哗啦。俄勒冈真美啊。

54分钟前
  • toishik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