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看上去毫无共性的男人,宿命般地相遇。
在他们生命最后的三天时间里,是诗歌、是音乐让两个陌生人找到了彼此精神上的契合。
双方都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想活成的样子,那一部分正是自己心灵所向往的,或是生活当中被压抑的没有得到发展和释放的。
讲授文学的退休教师在酒吧鼓起勇气去挑战粗鲁的顾客时,却惊讶地发现他当年的诗歌教学,在表面粗鲁的男学生身上还是留下了美好的种子,那一刻,冲突瞬间的和解了。
劫匪舍身去救的那位同伙,在美术馆与劫匪见面的时候对绘画颇有见地的鉴赏之论,分明是一位在20年后又重拾自己对绘画热爱的文青。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表面平庸的男人,而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爱好者。
在那一瞬间,不知劫匪是不是被他的同伴所打动,因此在最后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挡在了他的身前……整部电影连渲染氛围的背景音乐都很少使用,甚至是大段的枯燥的安静,正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会总是被华丽所渲染。
教师家不设防的锁暗示着:很多人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但需要有机缘让人走进来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内心当中的古堡。
生命的宿命无法打破,但并不妨碍热爱美好事物的人在迈向天国的一瞬间,相互找到灵魂的共振者,最终走向他们向往的天国,各自步入自我归属的精神家园。
所以,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世间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平淡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类的心灵,虽然无法摆脱宿命,但灵魂却依然追求美好。
这是普通人所能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电影《寂静人生》里默默生活的普通人,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里的芸芸众生,也都有自己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其中的幸运者,是找到了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的人,正如我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所受到的触动。
观看这类影片可能与心情有关,也可能与年龄有关,谁知道呢。
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一种心情,当感觉到弯腰系鞋带都是一种运动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厌倦。
与此相伴,对快节奏电影也就会渐渐失去了兴趣。
这也像听摇滚乐,老年人不喜欢它不一定是因为嚎叫刺耳,而是不喜欢这个“嚎叫”背后的那种进入世界的态度。
在这个影片中,“火车”是个具象,因为故事的确与火车有关,但火车于片中更多的是个像喻,它是一具活动的“棺材”,人在里面却不能自主。
火车上的人只知道要到下一站,却不知道要到哪里。
有的只是漂移、颠簸、去向远方。
流浪天涯,却无归乡处,这是影片人物的人生写实。
现实中,我们习惯于人生中的安定:一个安定的工作,一个安定的房子,一个安定的家庭,一个安定的人生。
任何有打破这安定的风吹草动,我们都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人这一辈子,身在安定中,心却一直在漂泊。
不是吗?
心老了,往往都有坏毛病。
人都会有老的时候,但什么才叫”老“?
”老“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特征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老了“的特征就是喋喋不休,想倾诉,想喃喃自语。
有时他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说话,那不是自恋,而是一种自渐形秽;有时他驻足在一幅少女肖像的油画前长时间地凝望,看到的那是他自己的过去,那个已不再了的少年个少年当时就是这样站在她的面前,得到了愉悦,也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
他是一个教授法国诗歌的退休教师,在他为教的四十多年的光景里,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与敬重。
这是他人生的成就与光荣。
现在他退休了,还是希望能教教学生。
他未婚独居,人和善随和,是个安定的人。
有一天他对着镜子,似乎看到了他的另一个自己。
他想到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三十年对顾客只会说一句:”您还要点别的吗?
“这是一种无聊的重复。
他对着镜子,穿上皮夹克,做着戴牛仔帽的掏枪的动作,然后下着命令:”不许动!
“这是另一个自己的画像。
三十年了,到银行存钱取钱,这也是一种单调。
现在想想,最想做的不是去存钱取钱而是想抢劫,这念头是他踏进这门槛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有了,只是现在才意识到罢了。
他的另一个自我告诉他,他本不是这样安定的人,他最想做的是漂泊:”我想航行到一个又一个陌生 的地方,不是美洲就是某个大陆,从不停留那些新的岛屿,成为一块土地的发现者、开发者。
“其实,人生的欲望并不大,只是不想成为现在这样的自己,能成为”一小块土地“的”发现者“就足够了,这人生也算避免了循环往复,有了新奇。
当他发现了这个自我时,他感到了莫大的悲哀。
这悲哀就是,年轻时总被人生的假象所蒙骗,当真正意识到想做改变的时候,什么也改变不了,因为年华已经老去。
要想知道衰老的办法很简单:当走到大街上任何女人都不看你一眼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
人可以被轻视,却不能容忍被漠视。
这是男人悲哀的根源。
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镜子也会骗人。
镜子里面那个未必就是”本我“,”本我“可能在镜子的背后。
他在镜子中发现了那个漂泊性的”另一个我“,但那个”我“也同样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其实,我早已厌倦了漂泊,我一直都想停下来。
“这个”我“又极端的羡慕现实中的那个教师的”我“想教授学生诗歌,感受人间的美艺;想在房间里换上拖鞋,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我多么想和你一样,在那少女肖像下,弹着钢琴,想象着这飘拂的音符里的故事。。。
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无法完美的残缺性。
存在永远都与心灵相分离现在安定,心灵祈求漂泊;现实动荡,心灵想要安宁。
影片的结束是这样的一个镜头:”他死在了手术台上,在闭上眼镜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实现了自我把钥匙留给了现实中的自己,而‘真我’登上了那象征这流落远方的火车。
“这只是梦,是梦在流浪;而”我“却站在原地,果真”真我“也飘泊了,那就是另一种残缺性的开始。。。
什么都得趁热乎。
看的时候虽然有人捣乱,但还算投入认真,被里面的音乐啊,对话,表情啊,一波一波的主动被动的冲击着。
小心温柔的xx,所以说要趁热乎,忘了词了。
退休老师在教孩子诗歌的时候,提到小心温柔的力量,悍匪说,为什么?
我这么的向往温柔,你却如此对它菲薄?
退休教师说他生错了年代,否则会像祖先一样撼动江湖,丰功伟绩。
悍匪晕晕沉沉,无比隐忍着听他唠叨想去房里歇着睡上一觉。
那古老的华丽泛着旧时光的建筑,那些斑驳的印记着岁月流逝的墙体,退休教师也愿意讲述它们的辉煌,却对作为一个平淡安享的继承者有些不甘。
“你听吧,你多听听,我多说说,我只能说说,你听着也不是坏事。
”退休教师理想浪漫爆棚,坚持于一些得不到的美好,等待漫长也是一项事业,只是事业完成,另一个事业就需要被建造起来,勇于实现。
悍匪累了,悍匪的火车累了,悍匪的阿司匹林累了,悍匪的皮衣累了,悍匪的夜色,陌生的城市,少言寡语,都累得像深夜只需一张温床却无处可去,悍匪的厄运累了,但是对于自己的厄运结束,开启他人的事业之事,也许顺其自然就是好运了吧?
旁边的人问我:这片啊,你看懂了吗?
我说,多简单啊,我这么笨也能看明白啊。
其实这片是很简单,一句话概括:两个人彼此向往对方的身份和生活环境相遇了,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一阵子,在快要死去的时候活了下来,而后彼此交换了身份,开始各自的生活。
从海报上看,一个从暖色走向冷色,一个相反,两人相遇后相离,穿越的是人物,背景没变。
多直白啊!
但就像这么简单的故事我偏要写多一点,这么简单的故事也要表达得长久一点。
为什呢?
我写是为了完成任务,也是在思考,得出一些结论。
电影是为了表达一个整体,通过一些细节,一点点的占据你的思考。
从结局看,在没有经历死亡之前,无论他们人到晚年疲于生活还是习惯于感叹现状,都没有改变生活。
缺少契机,缺少无谓,缺少勇气。
虽然死亡之事让两人转变有些俗气,但还有什么比如此更合适呢?
从前的你死了,给你一次新生,还要如此吗?
看来全世界的人种中,都会有认命这种习惯啊哈哈!
勒孔特在耳边说,这些年你一直没有对自己说实话,在这间充满回忆的房子里,你把童年的游戏塞进衣橱的角落,都落满了尘土,却还要弹奏起舒曼的音乐,轻缓地诉说着你的失败。
孤独的守夜人,外省的鳏夫,两个世纪前的女人在你青春的心里掀起过的躁动和激情,最终没有留下一点让你出走的痕迹。
不想用性格的悲剧来埋葬你,在更深的黑夜里,你也许没能让自己安然地入睡,从而错过了一场欢快活泼的梦。
从此你变成了一个和梦没有关系的老人,面包店老板娘的“还要别的吗”都会让你感到痛苦,因为,那是在逼迫,而你从来没有选择的能力。
象个羞耻的玩笑,卫生间里的Double物品,在为自己准备,而你却从没有跨过的可能。
一根滚烫的枪管,给你的生命带来了最后一点想象。
抢劫银行,打暴别人的脑袋,这些是否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暂且不去评说,我们看到的是你的房间,你摞满书籍的书橱,还有可以闻见回忆发黄陈旧的气味,所以我们原谅你的这些想象,它们看上去不但没有把你带出这个外省的小镇,反而在更加紧迫地昭示着你腐败和无能。
还好,这只是你最后的3天,一切都富有戏剧的表现力。
在这样的三天里,幽默从你的身体里萌芽并开出了你意想不到的美丽花朵,热烈而蓬勃,一反以前平静和羞怯,带着那么一点决绝的,死而后快的决心。
“这就是我的生活!
只有我能带着枪走进酒吧,年轻的小伙子只能对我俯首听命……哦,对了,还有巴黎,再也没有穷酸难堪的11场电影的事儿了,因为我抢劫了那家40年来我一直存钱取钱的银行,我现在有了许多钱……”这就是你一直以来从未说出的?
好吧,童年的游戏终于堂皇地走到了房子的中间,被照得亮晃晃的。
自从你的妹妹嫁给那个笨蛋以后,那些游戏就一直被埋进了旮旯里,没有人去为它们正名。
不知道是不是你已经预见了死亡的来临,要在这样的时刻,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界于囚徒和足球明星之间的人。
发型代表了某种启示,还是某种为时已晚的悔恨?
不管怎么样吧,在你被白布覆盖全身的时候,我们愿你安息!
(你的:帕特利斯.勒孔特 致)
一个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渴望平静舒适生活的抢劫犯,一个是一生平淡无奇渴望冒险刺激生活的退休老教师,生活经历完全迥异的两个男人仿如世界的两级,却命运般的在生命的最后三天相遇了,两人都看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明天,却都在明天之前逝去。
相遇。
他走进他经营的许久没有顾客的旅店,他对唯一的客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家族史,他听的烦得要死;他想穿他那平淡又舒适生活所特有的拖鞋,他想用他的枪打飞被他想象成园丁的瓶子;他想知道不知名的诗歌的结尾,他想参加他们的抢劫……改变。
他说出了不愿别人知道的在马戏团做小丑的过去,他剪了新潮又心仪已久的酷酷的发型;他感受了一下做教师的感觉,他抱住了心爱的女人……然而这是最后一个夜晚。
清晨,道谢,告别。
他去银行,他去医院。
是否隐隐中感受到了命运的呢喃?
为何两人都在车里表情凝重?
他默默躺在手术台上,他往袋子里装着钱——直到那不断跳动的曲线突然在尖锐的铃声中变成冰冷的直线,他在枪口前无声的倒下。
结束吧!
在我还没来得及哭之前!
可是冥冥中的感应一般,两人又都睁开了双眼。
回忆的片段,幻想的片段,未来的片段,夹杂着舒缓的钢琴声与嘈杂的火车声,凝望中,他弹起了钢琴,他坐上了火车,结束。
怎能再抑制的住泪水?
谁能冷眼看着两人临死时的希望?
如果两人没有相遇,那么死亡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偏偏他有了钱就要开始平静的生活,他理了发既要开始崭新的旅程,偏偏两人的心都已经上路,身体却在这时永远倒下。
可是该怎么说呢,毕竟他穿过了拖鞋,知道了诗的结尾,他开过了真枪,抱过了心爱的女人,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满足?
可是心为何还是这么难过?
为什么?
为了他们长久以来孤独的灵魂?
为了他们仅存在了三天的友谊与信任?
为了两个男人败给命运的无奈?
果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吧!
片中色调时而冷暗时而温暖,时而吉他口琴,时而又钢琴柔和,淡然的交谈,交谈,两人的生命从此交织。
随处可见得法国式温和的幽默与戏剧性的偶然,两个最平凡最底层的人物,仅有的三天的最简单的情节,最复杂最深远的感动。
《陌路人》
剧情比较简单,讲了两个男人,一个有着冒险梦的退休老师,一个流浪的抢劫犯,在一个小镇相遇,交谈中,发现他们是多么渴望彼此的生活,退休老师希望冒险,希望有一种刺激的生活方式,而抢劫犯却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毫无安全感的流浪生活。
在小镇中,他们相处了3天,3天后,退休老师要进行一个生死相关的手术,而抢劫犯也在策划着一场银行抢劫,电影的最后,退休老师死在了手术台上,而抢劫犯却因为同伙的出卖,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影片的结尾很妙,在拍摄了两人即将断气的画面后,镜头一转,画面中,抢劫犯出狱后接过退休老师的门钥匙,终于过上了安静平稳的生活,而退休老师也终于踏上了他的流浪之旅,坐上了每天一趟的火车远离小镇,只是,这些美好的画面都是两个临终之人的想象·····
一个大盗来到小镇,准备大干一票。
小镇的另一个男人终生教书育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他们碰上了。
大盗问他一首诗的后半段,教师央杀手教他用真枪。
平静的认为持枪是一种刺激;而持枪的却羡慕平静生活的安全。
我们往悲观的讲,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都不满意。
最后的蒙太奇里,他们交换了角色。
往乐观的讲,他们都在对方的人生里找到了此生无法拥有的他类快意。
进入59届嘎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电影《火车上的男人》。
虽然结局他们都送了命,一个遭遇手术刀,一个遭遇警方子弹。
但是在整个电影过程中,男人的平常和不平常,都得到了极致表现。
平淡的吟诗作赋,玩命的坚定刚毅,都让女人们在屏幕前唏嘘不已。
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总认为前者胸无大志,后者没有安全感。
里面最大的看点在于约翰尼·哈卢德与让·洛切夫的大量对手戏中,都做到了即展示自己又没有抢了对方的风光,我想这样的对手戏才真正的值得观赏。
还有一部,是事隔一年后的嘎纳参赛片《火柴男人》。
也是一部非常秀男人的作品。
尼古拉斯凯奇演技自《改编剧本》以来仍然稳定在最高峰。
演一个诈骗犯,和同伙一起到处设局行骗。
但是又患有严重的强迫症,洁癖,心神不宁一触即发,这一点上又争取到观众的同情分。
最后10分钟,突然大转折的一场戏,全剧颠覆——他从头至尾都沦陷在一个骗局中,诱饵是亲情,一场模拟的亲情。
看到这里,他一切的作恶都被忽略,他不过是想做一个父亲啊,却招致同伙如此毒手。
这样的男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最后他去卖地毯了,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好莱坞的规则是绝不让观众愤愤不平的离开电影院。
朋友圈里一直都讨厌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酒品不好且到处沾花惹草。
有一次,有人见他泡酒吧,临走要打包剩下的牛肉,说是要回去喂狗。
于是对他的看法改观,因为有人说过同样的话:这样的男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
有动物爱心的男人,懂亲情的男人,是值得尊敬值得秀的。
这部法国电影情节较为简单,是讲两个陌生男人的偶遇,互相羡慕对方,渴望身份互换,享有对方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非常巧妙。
影片开头是陌生男人乘火车来到这个小镇,结尾却成了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老头坐火车离开这个地方,真是有一种陌路同归的意味。
中文名翻得很好,就是隐喻了“陌路同归”这个含义。
本片的英文名“MAN ON THE TRAIN”其实就是“漂泊的男人”的意思。
这部片子虽然是个悲剧性的结尾,两人几乎同一时刻死去,但导演安排的结尾赋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身虽死,灵魂还在)杀手男子拿着老教师房子的钥匙,留在此地过上安逸的生活,而老教师则离开了此地,去冒险漂泊。
影片布局巧妙,感叹人生充满了无奈,两位主人公要在死后去实现他们的渴望,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局。
我要强调导演在本篇结尾处巧妙的设置,更让人感到这两个男人是陌路人,老教师在远处把自己房子的钥匙抛给了杀手,杀手和老教师两人处于面对面的位置,其中隔了一条马路,然后两人互相走了过去,擦身而过互不注视对方,两人等于互换了位置。
我觉得这处的设置暗示性,隐喻性极强,太妙了!
我喜欢那个饰演杀手的男演员,听说他是法国著名的摇滚歌手,可惜没注意名字,他很有沧桑感,男性魅力十足。
此片叙事真是简单,很纯粹,两个男人一台戏,一个小镇,只讲叙了三天发生的故事,却让他们彻底改变了人生!
两个毫不相干的男人的命运,在他们生命结束前三天,相会了。
一个是住在小镇上的退休教师,独守空宅的老头。
一个是刚从火车上下来、图谋抢银行的劫匪。
他们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似乎在任何方面都迥然相异。
一个滔滔不绝,一个沉默寡言。
一个厌倦了平淡无奇的生活,想要寻找刺激。
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起身阻止酒吧里喧哗的台球猛男时,却无功而返。
对方立即收声,对他毕恭毕敬,原来是他以前的学生。
一个想要结束自己漂泊的生活,安顿下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当他生平第一次穿上拖鞋时,却连路都不会走了。
当两个人相遇后,他们并没有形同陌路,反而坦诚相见,惺惺相惜。
劫匪向教师请教一首诗歌。
教师向劫匪讨教枪法。
甚至在在得知劫匪第二天就要抢银行时,教师说:“要不是明天有事,我真想帮你一把。
”可见,他们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他们都没有安全感。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教师总是为自己准备双份的牙刷、牙膏。
谁知道哪天用完了呢?
劫匪时时保持警惕,因为同伙发福而差点放弃计划,对新入伙的人满怀戒心。
他们其实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他们都算聪明。
他们都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甚至,他们在同一天死去。
一个死在手术台上。
一个死在警察的枪下。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电影最精彩之处刚刚开始。
这两个心有不甘的灵魂同时起身,退休教师坐上了火车,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旅程,而劫匪则坐在钢琴前,弹起了舒曼。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希望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人,生活在别处。
每一个人都是火车上的男人。
每一个人都是旅途中的灵魂。
我们都怀着不知餍足的渴望,在世上徘徊流浪,直到我们的灵魂最终回到家中。
当面包店老板娘问道:“你还要别的吗?
”我们真的可以说:“不,谢谢。
”万源一
A poet. A thief. Two strangers with nothing in common are about to trade their lives for a chance to cheat their destinies.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校长好宠…对剧院的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独特意义的、忧郁笼罩下的小假期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吻戏呢?!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俄语好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