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老师安排写的影评补录豆瓣)看完了《宁静的热情》,读了艾米丽狄金森的一些小诗,最易察觉到的还是她的“不近人情”。
无论是她近乎自虐式的自律,还是她跳跃而随意的诗,她对意象的把握和玩味,都离我们的俗世生活太远了。
看到网络上一些评论问,如果狄金森生活在现代,女性能够稍微从水面上探出头,呼吸一口空气的现代,会不会好一些。
我觉得不会。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讨论狄金森的时候会讨论起女性的觉醒,但是觉醒的每一个侧面道出的都应该是本性。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如果灵魂是一只虾,那么它被输入肉体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决定好了它应该以何种角度蜷曲,蛋白质结构被破坏的那一刻,即便是回到了死亡的炉底,也只有被烧焦而没有重新活过来的道理。
我们读到的狄金森正是那一头撞进泥坑里的马,她对纯粹,美好的追求或许在那个时代因为她的身份而更加突出,但是即便放到现代,也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放松一丝一毫,她对外界的苛责也是对自己的苛责,她反抗世界的方式是反抗自己。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宁静的热情以无可辩驳的激情展现。
她在作诗时无意间达到的纯净——信诗的无序正如雪地里找不到冒尖的草,一个至真至善的圆怎么转都是那个圆,既然她在那一刻达到了自洽的地步,世界的粗糙连砂纸都像是棱角,她的直径稍嫌大了。
然而表达的欲望如此尖锐,牵扯出诸多意象,鲜花蜜蜂,白昼黎明黄昏,大地与天空,此刻这些东西无关生物地理或者是化学,只围绕她而转,连死神都愿为她驻足,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只因她手中握着一支笔,挑起了一盏灯。
就让世界为她服务,就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做她的仆人。
本片是以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为蓝图拍摄的,纪录了从她一开始是个懵懂无知的年轻女人,影片一直延续到她晚年,她在晚年选择隐居,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本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大。
艾米莉·狄金森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上一首诗,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所发表的诗的数量却很少。
她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但是她又活泼热情,且幽默感十足。
她的友谊在她的生活中就像一把火,烧的通红,灼热而又激烈。
但在她的家庭中,她又发觉原来这份友谊是她最大的幸福呀。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是平和的,像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似乎到处都可以充满着诗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恐怖和美丽都可以通过诗歌向别人传递,对别人表达。
英国导演Terence Davies拍摄的关于美国诗人Emily Dickinson的传记电影。
这部电影的镜头如油画般的质感,对称而平稳的构图,但是生硬造作的人物对白,夸张失真的表演,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所有角色就像木偶道具。。。
因为Emily Dickinson,我才强忍着哈欠与口水看下去。
幸好最后一幕情节救了这部电影,Emily身患疾病,卧床不起,她临终前的那段画面,音乐与诗歌的配合,完美演绎了她作品中一贯的关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主题和意蕴。
传记电影不好拍,平铺直叙很乏味,宜拍小拍深,像一个短篇小说那样最好。
第一次知道艾米莉.狄金森是大学选修课上,英美文学里面讲到她。
讲授英美文学的老师是个其貌不扬,看着还有些内向的文艺男青年,还有些许大龄。
打下这些话,我并无恶意,我目前也是三十二岁的大龄女青年,只是很自然地把我的英美文学老师和艾米莉.狄金森联想在一起。
他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接的感受。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与书信选集8.1[美]艾米莉·狄金森 / 2010 / 译林出版社写作的人,内心翻滚这波涛,她却把这波涛,折叠起来,夹在她书本的扉页上。
每次打开,她都能看见那个自己,在幻想的现实世界里飞翔。
他很喜欢艾米莉.狄金森,他给我们阅读她的诗,深沉而又深情,讲解时的神情和语气无不在透漏出对她的才华被埋没的惋惜和遗憾,他说,如果她晚生些时候,必定是声名斐然的女诗人,因为女诗人不多。
可是,天生敏感,又多愁善感,对外界表现出及其内向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抱着必然孤身一人的态度和坦然。
这样的他们,怎么会害怕孤独呢!
孤独从来都是与才华并肩而行。
只有常人与我,才会对孤独避而不及。
与诗意相对的是琐碎的生活吧,为金钱,为人与人之间不太确定的关系。
人类总是不安于现状,这是好处与坏处。
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当你得到,便想得到更多。
不止是在金钱上,而是个人的追求中。
写诗也好,生活也好。
总想过得更好,更自在开心。
这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在争吵,或许是为了还原一个平凡的狄金森,而不是被神化的狄金森。
一开始以一场狄金森反对宗教学校的教化而开场,导演似乎想借这种观点来贯穿狄金森的一生。
她一直为了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与特殊的想法来看待他人,而对其他人较为苛刻,甚至是自己的弟弟。
导演所展示的只是她生活中的一角。
我实在无法相信,写出那种诗歌的人,应该是会可以忍受孤独的人。
导演的表达是她非常渴求异性,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在那个结婚要靠跳交际舞的时代并不是不可以理解。
但似乎有一些过激,让整个人物不真实。
整部影片里面藉由她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画外音的诗句。
表明一种态度诗歌从来都不单单是语言的高级运用,而是用高级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
最后附上两年前非常喜欢狄金森的一首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与曾经爱过的人重逢。
他们在死亡里有了安全,我们也必须跨越死亡才能再次见到他们。
想到这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亲爱的人啊,没有死亡,坟墓只是我们为他们悲叹的地方。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天“最后”,又是何等的无限——我们所没有猜到的是我们最终的会面(我居然没记诗名,艹!
)
“宁静的热情”形容伟大的诗人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恰如其分。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下许许多多的诗作,但只有一小部分输出在她的一生中得以发表。
她非常害羞,同时他诙谐,富有活泼的幽默感。
她的友谊是激烈的,但在家庭中,她发现她最大的幸福。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所有的恐怖和美丽的世界蒸馏的精髓和表达意义。
也拜读过她的诗,那种含蓄隽永具有不可超越的美感。
狄金森的诗文,正如她的一生,即简单又深邃,即朴实又奇特,保藏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通过这部电影也更好得理解了她的所思所想,非常有意义。
喜欢宁静的热情这个名字。
热情让人想起火,“火静而朗”,安静燃烧的火,涤荡了所有纷繁,熔化了所有疲惫,有一种气韵充实、郁穆明亮的通透。
宁静总是好的,心地宁静了,才会因空生灵,对存在有觉察,因而活得绵密且富有。
当然,正如朱光潜说过的,这里的静,是“心界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
否则,王阳明早就说过,“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因此,虽静能生慧,要知这静是有生机的、有灵气的。
艾米丽狄金森自辍学后便向父亲请求,夜间起床写诗。
夜是黑暗的、宁静的,艾米丽心中的火,燃烧得愈加清透、明朗。
最近看了四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简奥斯汀生得最晚,终生匿名发表作品;勃朗特姐妹、阿黛尔雨果,还有艾米丽,都生在简奥斯汀去世后四五十年左右,她们的作品能化名、甚至也能署上自己的名字了。
除了了解她们的生平故事以做休闲时的娱乐,我还有自己的私心,就是想知道那些一生未婚的女性怎样过完这一生。
勃朗特姐妹会担忧,假如父亲去世,哥哥又不务正业,她们要如何生存?
电影里的奥斯汀说不遗憾于自己的选择,她放弃了婚姻但收获的是自由。
不知她在书写爱情故事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娶了公爵女儿的初恋情人,并感到心痛?
阿黛尔的美貌与经历都是传奇,她跨越山海追求的是爱情,还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女性,着迷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快感?
艾米丽的一生太理想主义了,不站队、不喊口号、不下跪,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接受的爱情,就对求婚者冷嘲热讽,因而吓走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人。
那些夜晚,她书写有关死亡主题的诗句时,可曾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悲伤?
这个影单还会一直看下去,寻找回答。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
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
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
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看,但也还不错。
很喜欢这部剧,这部影片平淡的介绍了诗人艾米莉的一生,作品依旧按照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很形象的描述,细致的描写,很平淡但是很令人感动,有非常的舒缓方面,让人感觉到很舒心,很平缓的度过。
主人的诗句贯穿在剧情各个地方,给人深刻印象,让人感觉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主任公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自己有充满独特的形象,清淡,优雅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使人的内心具有不同的体验。
我以前看电影,一直都是觉得大部分台词的意思基本能理解,即使因为我的年少和与世界交往的匮乏,里面包含着的深邃的哲学寓意我一时无法更深的去剖析,但我知道过很久之后,有一些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后,还是可以重新细细的慢慢的品味,但这部《宁静的热情》是第一部我看了第一遍之时,就有许多无法明白的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而每个人物性格行为方式的分析也模糊不清。
我并不认为这是导演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的无知造成的。
如果有事物或思想是你无法理解的,那一定不是这个事物本身逻辑有问题,而是你没有找到看清这个事物逻辑的方式。
举个例子,即使是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可以通过身体变化,以及人生经历,可以追溯出为什么他会这样。
越是肤浅的,越浅显易懂,而越是优雅却需要平静心态仔细品味的,那一定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想法。
不知大家如何,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说“一个生活简单但内心自由的女诗人”,看到这些,我当时有一些小小的期待,会不会这是一部打动的我的电影呢?
因为我一直相信,是有一种创作与社会无关,它只来源于一个人本身的复杂,这个人只靠对生命的思考,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对自我坚守的感知来记录想法,来创造作品。
于是我遐想这会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一个没有太多经历的人如何拍她的传记电影。
看完以后我觉得,不管真实的艾米莉是不是这样的,其实都不重要。
电影本身就是导演和编剧把想表达的思想通过一个人物和剧情,以影像的方式传播。
在这部影片中关于女性自我和思想独立的命题比传记真实性更值得研究。
所以我在看完第一遍,就来写影评,不是为了剖析这部电影,而是看了评论,发现有一些两极化。
有一些看完发现极其枯燥,台词难懂,而不太接受。
而一些是被感动的。
其实这部片子有更深刻想要表达的。
所以对于热爱电影的,不管看过没看过的人们,想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希望你们能好好正视你这部电影,以及拍下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心。
对于一般的文艺电影,很多人们都已经接受与喜爱,那种无言中无尽蔓延的情绪,冷色调平静温暖的渲染,曲折反复却又顺水推舟的剧情和深入人心但不哗众取宠的思考,都是文艺电影的要素和观众被共鸣被吸引的条件。
与之相比,这部《宁静的热情》似乎格调上有一些不同。
如果用颜料表示,那它是几乎没有怎么稀释的干颜料,带着一种晦涩的浓烈。
一般艺术类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会有情调,情绪。
但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人物们一旦开始认真的对话,内容一般是对于男女平等,自我坚持等很严肃的话题,几乎语气都是用辩论式的,而且语言的修饰还带着18世纪的风格,又是被翻译的字幕,所以导致包括我,很多人在前半部分,艾米莉精力旺盛时与姐妹,朋友对话的内容,以及穿插的诗,很多人都没搞懂。
其实诗本身,就是很玄乎的事物,一首与众不同的诗,首先它的主题不会是让你一眼就能明白的泛泛。
其次描述这个主题的语言也是在诗人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当下浮现在她脑海里的,可以比拟的大自然的一切以及行为来表述,实际上都是带有诗人本身个人主义的,不会像演讲稿一样以大众化为目的。
它的目的在于诗人想自己向自己倾诉、总结自己的想法,而读者的共鸣和理解并不是最重要的。
诗人也算是哲学家,思想的诚实性、自由性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我自己也读过一些外国作品,发现翻译很重要,越是带有思想性的作品,翻译就越重要,尤其是语言短小精悍的,翻译差之毫厘,就会使读者不明所以。
所以如果一开始如我一样,没有很明白台词和穿插的诗,千万不要放弃继续,请继续观看下去,因为到了后半部分,就会好很多,台词不会过于难懂,艾米莉的人格,情绪也会更明显,尽量一口气看完,不要半途而废,或是分成好几次。
说完了影响观众的语言,来说一说这部片子值得大家观摩的原因。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例如女权,独立,道德标准等等,其实在这部片子里都有体现。
先说女权。
电影里的女性权利第一体现在她有权利选择独特的世界观,电影一开头就表现出来了,她不相信上苍能改变什么,在一个虔诚的国家里是十分格格不入的,她对宗教的很多不常规行为也在电影里多次体现,而她周围的人就因此教育她,说她会因此受到惩罚,父亲也和她为此吵了一架,但艾米莉忠于自己从未像其他人一样逼迫自己。
其实我觉得这不仅是女权,更是人权。
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尽管宗教,神话很多都是政治的产物,神明也是精神寄托,但任何人却没有权利逼迫别人的行为,尤其是你自己,更是要坚守自己的意志。
值得学习的是艾米莉只是忠于自己,她不做自己不认同的事。
但周围的人做她不认同的事,她却从不干涉。
这就是所谓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在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艾米莉的姐妹问如果你反抗不了世界怎么办的呢?
艾米莉回答道,那就无声的反抗。
电影里女权的体现还表现在婚姻上。
艾米莉和弟弟都有过喜欢上已经结婚了的人的经历,弟弟认为男人出轨可以,女人出轨就是不对。
以及弟弟的妻子在刚嫁过来时与艾米莉的谈话,都让人觉得惋惜。
而艾米莉自己孤老一生,宁愿单身也不愿违背自己讨取不幸福的婚姻。
这些都是值得一看,认真思考的片段。
有意思的一点是,电影中,在艾米莉青年时,有一个好友,这个女生也是作风大胆,但仍顺应社会,害怕出格的言行会让自己的父亲送她去军校,最后和人结婚。
艾米莉在她结婚后就没再和她见面。
但是,不能说是艾米莉生气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羡慕又知道自己是不会这样屈服世俗,不舍又明白这基本是友谊的分水岭了,不相信同样激进的朋友最后会顺服,既无奈又只好祝福,其实是很复杂的。
还有一项值得分析的是艾米莉的家人。
她的母亲似乎中庸但好像看透一切的隐秘的活了一辈子。
她的父亲虽然遵循着那个世界的法则,但总是给艾米莉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着她。
她的姐姐,一个非常懂艾米莉的人,在父母去世后,抚慰着艾米莉的心灵。
还有她的弟弟和弟弟的妻子。
每一个都是值得了解他们行为,思想,和为什么这样做的人物。
我喜欢她的妈妈,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妇人。
我喜欢她的爸爸,用开放的胸襟包涵她。
我喜欢她的姐姐,懂艾米莉,但也时时刻刻告诉她她的错误。
还有她的弟弟,永远没有因为艾米莉的自我,而放弃对她的爱。
所以艾米莉之所以能独自默默的为自己的女权抗争,与这些爱着她,给她支持的家人是有着巨大的关系。
对于艾米莉的演员,年轻的扮演者很像蕾雅赛杜,那种独特的气质很养眼。
中年的演员我一开始很好奇,演她姐姐的人看起来更像艺术氛围里的人,慈眉善目。
后来我明白了,艾米莉的许多严苛,极端的思想使她看起来很严肃严谨,所以才会使面容比较瘦削。
对于这个我的看法是,其实我更欣赏姐姐的思想,人不是圣人,道德从来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多事不必过于纠结,艾米莉对待自己太严苛,太追求思想境界的高尚,反而有时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错失了很多美好。
就像弟弟的妻子说,还好你有诗歌,艾米莉说,可是你有生活。
对呀,人生就是,你尽管想坚守很多,明白很多,但也一定会错过很多,遗憾很多,那样的人生是美的,也是虚妄的,而艾米莉的人生是坚实的自我的,也是遗憾重重的。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部电影,它属于每个想要活的明白的人。
精致的摄影和复古的风格,配搭上无病呻吟般的剧情,这个导演一直在拍这种空洞之美
没有婚姻,诗作为补偿。
截至目前,特伦斯•戴维斯的电影里观感最不好也是唯一无感的一部。影像质感依然古典唯美,但失去了以往那种独特的音画关系和时空转换的处理,进而变成了一部平庸的作品,辛好有女主精湛的演技支撑。
可能不太合自己口味吧,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片子没多久狄金森就已经是一副50多岁的老年模样,后面又大段描写她生病的样子,予主旨意义不大,人物就是个怪咖,其实怪咖也可以很讨喜,她的生活也许很平淡,但也不至于像影片中的那样无趣。觉得可以拍得再好一点,只能给两星了。
念诗不是不行 但请别一直念理解一首诗需要的时间并不短 如何在她的人生中插入繁多的诗篇并使观者理解 对电影编导的能力是极大的考量 显然 这部电影并不能将Emily的诗融入这两个小时中 有些场景表现得过慢 有些场景表现得过急 使诗歌朗诵更像是一种和画面并行而非统一的表现形式 让人需要带着两个脑子去看戏 不推荐
照相馆一瞬间老去/ 诗人眼里常含着泪 / 镜头底下梦境般的开门、关门、上楼、对视 / 对话里闪光的思想 / 疯狂的跳跃着 / 以及,导演似乎总能捕捉到(他别的电影也有),长大后老去后的家人,那种疲倦丑陋(非贬义)而又不得不活着的状态,可能那就是不断减弱的生命力吧。
A Quiet Passion,Emily Dickinson外表沉寂而内心爆裂,似无波河流下的熊熊大火。她因渴望的自由与世俗相悖而远离世俗,封闭了躯体,从而封闭了心灵(指对世俗的感知)。后来她只有她的诗歌了,这是思想的纯粹,也是人格的痴狂,总体表现为天才的孤独,或者清醒者的痛苦。不过影片表现力及侧重点实在是糟糕,拍得太不讨喜了,本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灵魂的独行者可以自行开辟沃土,而不是通过与不同见解之人的争吵划分疆土以体现其独特性,感觉编导是无法站在女性的角度发掘其生活中的趣味与光亮,所以将人物生平生搬硬套,还加入许多刻板印象,手法低级。“Any argument about gender is war,because that,too,is slavery.”女性是第二性。
十分压抑,人物太过古怪苛刻。但是诗很美,很有趣
读诗跟看画一样,还是朝着自己的感觉走。非要探究背后的故事,有时......
关于艾米莉·狄金森拍成这样真的不行。
看了一半我选择关掉这部电影,再看下去我会睡着的,原谅我欣赏水平过低
让五十岁的辛西娅演,不觉得有点显老吗?情感控制得略过火。但腔调还是不错的。
在我看来,狄金森诗人的身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她不迷信宗教独立而不攀附的女性特质。但也多亏狄金森生活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鬼知道她倘若陷在现实的泥沼里还会不会写出那样动人的诗篇。像卡夫卡一样,她的大部分作品在死后才公之于众并为人所知,她的创作更像生命源泉的一种喷薄,突破的是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对女性独立思维的钳制,性别歧视也是一种奴隶制度。她的生活是宁静的,可她的生命是热情的,这两点并不冲突。这是一部步调轻松的小品电影,金句频出的同时配上相吻合的服化道显得比较精致。把诗句融入具体的场景,起到类似旁白的作用,通过诗句隐隐的把剧情连结,因此整体比较通顺自然。只可惜片尾有些泄气,可以算戛然而止,却少了些回味的余地,比较可惜。
近几个月看过的最无聊的片子。
哈哈哈基本和艾米丽狄金森关系不大。
诗化的叙事与台词极力还原了一个诗人敏感又精粹的一生,她深知自身文学的弱点,这种高度自觉让她自嘲希望死后被铭记,她有更深的层次,不会显现,是会被揭露的,于她而言,女人并不是宁静的琐碎,而是内在的革命心理,她一直活在这种重压之下,现实的平庸与艰难消磨着一个诗人内在的生命热情,但事实上她内心的情感始终被忽视、被掩埋,她一直试图将这种激情隐藏、冰冻,对于世界的过度防御让她隔绝了真正的情感,活成了被压抑的激情,犹如冰冻的火焰。
3.5 the lines and dialogues are great! but the delivery is unnatural. Acting is just too loud.
看完不太舒服,很不喜欢喜欢狄金森,因为她能在四季中发现美,她能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她能在植物,阳光,鲜花,面包中感受到诗意。这个电影,一点都不宁静 也没有智慧,狄金森如果这么歇斯底里 这么缺爱,又怎么会写出那些格局宽广的诗篇呢。我喜欢那个居住在林登的狄金森
C,艾米丽是一个天使,有时候尖锐的像一把剪刀,有时候又温柔的像一汪湖水,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生活从来都是无比残酷的,所以她不能被人们接受,幸好她还有家人的陪伴,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一生。人不能一而再的降低自己的标准,总得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也应该同时对别人宽容,让他们感受到这世间的善意和温存。
真的看的人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