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小格局和小人物来讲大道理,讲得还很透彻的反战电影。
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要求独立并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而俄罗斯暗戳戳地支持阿布哈兹,这是故事的背景。
一个到阿布哈兹种金橘的爱沙尼亚人,一个受阿布哈兹武装雇佣的车臣人,一个刚应征入伍的格鲁吉亚人,一群阿布哈兹武装力量,一群俄罗斯武装人员,全部被搅入这场乱局中。
爱沙尼亚人将在一场冲突中受伤的车臣人和敌对方格鲁吉亚人带到家里治疗,两人伤愈后相互虎视眈眈,一度还剑拔弩张。
在相互了解并在爱沙尼亚人照料下。
两人逐渐认知了解,放下了敌意,多了份亲近,在阿布哈兹武装出现时还相互打马虎眼。
最后,当俄罗斯人出现后,两人甚至一起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故事的反战主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节透露出来,领土、民族、宗教,这些难道真的值得人们去流血?
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仇恨吗?
影片的最后,主要人物在相互了解后不再将对方视为敌人,但活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种悲剧衬托出战争的残忍和荒谬,同时提示人们,人性中有着善良和友爱的成分,之所以有冲突和战争,源于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所产生的分歧和恐惧。
一. 背景介绍: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
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
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
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
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
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
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
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
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
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
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
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
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
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
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
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
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
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
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
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
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
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
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
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
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
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
”“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
战争?
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
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
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
你這個混蛋-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勸他不要去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伊沃的木工房既可以制作装满金橘的木框,也可制作装尸体的棺材,作为留守在战争焦点村落的老人伊沃,看到了太多的屠杀和别离。
当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和格鲁吉亚人尼卡作为交战方都受伤住进伊沃家养伤之际,他们的之间信仰的差别、教育的差别、认知的差别使得空气变得异常紧张,各自心中满怀的仇恨,恨不得尽快消灭对方。
但他们战争的目的除了被洗脑的仇恨观念之外,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能为妻子孩子挣一大笔钱,而演员尼卡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回到舞台继续他的表演事业。
随着日益相处,敌对双方并没有感到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反而互有好感,特别是艾哈迈德的雇佣兵队友到访小屋时,艾哈迈德主动替尼卡作掩护,说他是脑袋受伤不能讲话,不仅信守了自己不在屋子杀人的誓言,更是将力量悬殊的对抗危险化解。
而最后艾哈迈德被车臣士兵怀疑是敌人,快被击杀时,尼卡在屋中果断地向士兵开枪,同时两人配合将士兵们消灭,但尼卡还是被临死的士兵冷枪击中牺牲了。
而伊沃把尼卡的遗体埋在了自己的儿子墓旁,才得知伊沃儿子也是被格鲁吉亚人杀害,把自己儿子与敌人埋在一起,这是对战争最有力的痛斥。
每一方的士兵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是活生生的好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走到战场相互屠杀,彼此的仇恨一上升到宏大叙事之词就无法调和,而人是有感情的生物,个体之间相处就是信任和关爱,所谓各种大是大非只不过是某些权力贪欲者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粉饰出来的骗局而已。
人类放着满园的金橘收获不去享用,而非要被骗子骗到战场互相毁灭,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启蒙。
20231217•天堂电影院观影之《金橘》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147部电影,也是2021年12月开始这两年来在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179部电影,同是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727部电影。
这部反战电影吸引了五男一女共六位影迷观赏。
好喜欢这种题材的反战电影,画面犹如油画的质感,配乐实在太好听了!
开头的BGM悲凉大气,结尾播放磁带的歌声充满和平的希望!
男主人公是个白发苍苍却又身手矫健的老头,他演技深不可测,似乎看透了世事无常,人间冷暖。
车臣人和乔治亚人都演的不错,角色非常立得住。
本片是一部完全由男人演绎的电影,没有一个女性出场!
唯一能看到的是一张老人孙女的照片!
孙女已经跑到和平的爱沙尼亚去了。
这也许蕴含着“战争让女人走开!
”的道理。
整片虽然只有一场结尾的枪战,却无比震撼!
敌和友,生与死,都在一瞬间!
我一直在想,其实尼卡可以不开枪的,不开枪也许他还可以保命,所以这点更令人震撼!
看完本片,让人更加厌恶战争!
战争有很多只是政客们的统治工具,死的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和来自平民百姓的士兵,绝大多数士兵只是炮灰!
战争就是用来摧毁世上美好事物的工具!
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有多美好!
精彩台词:木箱里装的是什么?
手榴弹?
橘子。
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这么好人。
车臣人和乔治亚人各活了一个。
“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
”我还以为车会爆炸呢!
电影里都会爆炸。
电影都是骗人的。
在我的房子里,谁也不许杀人,绝对不容许。
我喜欢乔治亚的音乐。
你是喜欢乔治亚的土地吧?
艾哈迈德问他“你为什么不走?
”伊沃答:因为我不想走。
他爱这片土地吗?
伊沃答:爱并恨着。
“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
”“我今天头痛”。
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和我们有关的战争,但他不听。
” 假如是我死了,你会把我埋在你儿子旁边吗?
会,可能会稍远点。
本片豆瓣8.4分,我给8.5分,毫无疑问,本片入选2023年度军军观影的三十大佳片之一。
康德在关于战争与永久和平的论述中说:“战争把所有人性都逼向道德边缘。
战争之中人类一切法律道德都失效了。
人都变成了弱肉强是的禽兽。
战争如此残酷,但终究不可避免,它有觉醒的意义,用残酷的手段逼迫人类的觉醒,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 在这部只有5个男人的影片里,以绝美的俄罗斯乡村为背景衬托了战争的残酷。
清醒着的木匠像旁白一样冷静地选择用人而非厮杀的动物的角度来善待他遇到的士兵。
编剧善用了意外和冲突两个手段令这部没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如此的有力量,宣扬着战争的丑恶,宣扬着和平的美好。
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
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
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
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
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
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
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
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
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
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
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
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
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
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
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
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
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
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
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
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
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
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
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
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
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
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
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
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
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
”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
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
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
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
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金橘》(台湾译名《橘子收成时》)是台湾剧照师辉哥带我前往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院(以专门播放艺术电影著称)观看的一部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电影。
我们起先并非专程为看本片而去,只是在APP上查影讯时被其收获的各种盛誉及IMDB打出高达8.5的高分所吸引而做出的选择。
话说辉哥向来只看好莱坞电影,连日韩电影都难入其法眼,这次尽显地主之谊,不但买票请我,还奉献了自己首次观看艺术电影的“处男赏”!
刚落座时我俩还互相调侃小心待会睡着,结果直到看完都没有一丝睡意,并被剧情深深打动。
这部《金橘》有着标准的艺术电影血统:配乐极少,每逢淡入即切中情感;场景极少,在有限的场景内逐渐酝酿张力;叙事舒缓,慢慢在观众的心里挖洞,让你逐渐深入人物内心;风景优美,折射人物的内心或无力感或超脱感;对白朴实,句句铺垫至高潮时刀刀剜肉;场面欠缺,坚决与好莱坞为取悦观众而着力打造场面划清界限。
这样的坚持所唤回的结果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厌,但正如游戏《黑暗之魂》难倒普通玩家却迎来硬核玩家的爱一样,艺术电影也是有门槛的,它隔开了内心浮躁喜好喧闹之人,一旦你极富耐心与真诚,它将给予你从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感受到的深层感动。
《金橘》的设置类似《欢迎来到东莫村》,都是敌对双方来到一个中立之地,在经历嘴炮冲突之后,相虐又相爱,最终因为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走到一起,但它有别与后者的荒诞感,这并非是说它严肃,正相反的是,《金橘》在营造尴尬和难堪之时呈现出相当的幽默,在敌对双方和解方面不但没有刻意渲染,反而另辟蹊径,用双方在音乐、教育、信仰、同伴、参战动机上的言语攻击,来真正让观众意识到:矛盾,真的有那么大吗?
真的要为之付诸于战争吗?
本片还有其独特之处,每每在敌对双方刚要和解气氛缓和的时候,会立即在第一时间面对战争的胁迫,这也在观影节奏上营造了极强的悬念和张力,结尾磁带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久久不愿离席,艺术电影无论在题材角度还是对电影多元化的探讨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
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
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
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
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
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
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
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
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
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
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
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
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
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电影是好的,就是可能我还是不太爱看这类剧情
最好的反战片之一。我不会为任何原因去卖命杀人,也希望所有人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阿布哈兹战争敌对双方伤员中立地被第三方施救,这样大背景下切入的小格局故事,角度独特巧妙,以小见大,电影结尾令人动容也发人深省,导演借此表达自己的战争观,尽管战争残酷无情、复杂荒谬,但如同片中圣人一般的老者,懂得宽容博爱、放下仇恨且尊重生命,才是人性中的最闪光面,甚至能化干戈为玉帛
极小的空间内包含温情与残酷。
无聊做作
平静而真实,这部无聊剧情的最大优点了
战争,不属于任何平民。比《无主之地》更好看的反战电影
导演把妻的家族故事拍得饱满隽永,自有一番娓娓道来的小说感存在。从容将个人生活融入那些历史洪流与社会事件中,潮起潮落只是一段人生。摄影是留住记忆,永恒的家庭,女孩在白雪中消失,情人在夏木中远去;也是发现美,透过那面水幕女儿看情郎。对电影的爱叠化进故事里,就像对摄影的爱叠化进爱情里。
如此克制的小格局影片,在最后自己人要杀自己人却被敌对方救下的冲突中推向了高潮。这你说战争到底是为了啥呢?!国家与种族的冲突…算了…
豆瓣只有33人看过.....这是我看过最小众的电影了.......
ahmed浑身都是毛
演员很好,音乐很好,但是剧本怎么说呢,每场戏的设计目的都很明确,都有确切无疑的指向,导致痕迹感过重。同时剧情发展很好预测,结构上有点像《驴得水》。不过片尾曲非常好听。
老爷爷有点儿帅!前头不错,中后有点垮。
这世上有太多善良的庸人,虽然充满温馨但争斗永无休止。是什么让老人如此淡定从容且睿智呢?活得通透,又能改变什么?
非常好看的反战小品。政治与战争的哀兵,在餐桌前坐下,战争无情,仍有大爱。
属于误看,还行捏,挺好玩儿的
爱沙尼亚的种族问题战争片,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剧情流水但张力强,虽为战争片但表现枪火的战争场面几乎没有,通篇在反战和表现人性,感化两个敌对士兵、以金橘为报答纽带,唤求和平的渴望。
和谐社会多么美好~
看着老汉的生活最后被撕裂成这样,战争的理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是苍白无力的。
说实话是很一般的题材,但是很温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