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虽然有点古早,但剧里选角都很好,尤其是男女主颜值真的很高。
女主灵动善良萌妹子,男主内敛高冷学霸,年纪也挺符合剧情。
这是一个由于俩初中生早食禁果,但克服困难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故事。
发挥阿Q精神来讲:男女主经历过人生起伏,大喜大悲,爱情亲情的进一步锤炼,比旁人更知道目标是什么,比旁人会更省时试错,他俩还有对象,有健康乖宝宝,以后孩子大了自己也还年轻,和孩子也更有话题。
几年的社会经历磨练自己顺便赚钱奶孩子,生活也有动力。
这一切都来源女孩子家庭的氛围,父母很爱孩子,舅舅舅妈也很好,女主一家人影响男主家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但是以我来看我还是会不认同女主拼死要生下小孩,她太自私了,父母也会承受失去她的痛苦,还有父母弟弟要遭受指指点点,还有后续很多事…所以我发现剧里女主父母从来没有提出过为了父母好好的宽慰话,反而是以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让她坚强去宽慰她,教她勇敢,教育理念很好。
但是还是忍不住阴谋论一下:这真的不是日本提高生育率的宣传片么。
这个剧拍的很现实,被流言蜚语戳脊梁骨,家人的抬不起头,父亲的辞职,学校想着招生指标和学校影响给女主的退学,朋友立场的倒戈,对象的逃避,为儿子着想控制欲强的单身女强人,自大的狗仔写手…当然因为不是现实多少后续都幸运起来了。
自从女主决定生孩子后每一集都让我流不少泪,还有男女主真的是太好看了让我疯狂截图。
直到最后,都没有觉得14岁生下孩子是什么正确或者高明的选择...现实哪里是你们想象地那么简单的.唯一能够感动我的地方,是智志的母亲.也是独自一个人生下孩子,坚强的存活,甚至比任何其他人都还要坚强和成功的生活下来,在整个电视剧中,都是以作为反面角色出现,虽然完全没有看出她的想法有什么错的.而且在该决断的时候能够作出坚决的决定,在听说未希要生下孩子的时候,对她说"这个世上,人们对于行为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是出人意料的冷漠"的时候,令人感动,公司撑不下去了,欠下了巨额的债,毅然选择去死,为了自己的儿子的将来,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想法令人感动,在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懂事的时候,那种含泪的眼神让人感动,最后决定重新生活,重新开始的决定和魄力令人感动,最后她的部下的一个鞠躬确实精彩.相反,很烦很烦未希的母亲,总是摆出一幅了解孩子的表情,做出天真到不行的决定,拜托,放过我啦
上豆瓣之前就看了这部剧,一直以为大家都是跟我一样,把它视为佳作的。
上了之后才发现不然,摔这个本子的人居多,半路弃之的也不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未来mm的爱,让我对此剧却是如此的执着。
至今仍记得那一幕:未来的妈妈在街上打了她一巴掌,过后却又使劲把她搂在怀中。
每个母亲应该都是这样的吧,就是儿女做错了什么,再斥骂之后终究还是很心疼的。
片中的未希并不是坏女孩,只是与自己真心相恋的人在躲雨的时候冲动之余偷食禁果而且只有一次。
从后面几集就几乎每集都会哭。
日剧的速度拿捏得还是很好的,第一集就“成功怀孕”了= =很多人都唾弃春马的不负责,但是我觉得这却是很现实的,一个高中生,在面临这种情况下,多数人都是不知所措的吧。
再说三浦同学扮演的是位富家子弟,更是不如大多数的高中生心理成熟。
从来没有想过,结局会是把孩子生下来,虽然这个剧的名字叫14岁“妈妈”。
这也应该是现实生活中14岁就未婚先孕的女孩最最不可能的选择吧。。
未来妹子在里面的坚强慢慢感动了母亲,然后是父亲,同学,整个学校,甚至还有想拿她当题材赚卖点的记者这件事不仅为她带来了异样的眼光,更是让她的父母和弟弟也遭受了很多不便。
很难说她生下来的孩子会不会幸福,但是看到当她独自面对作为一个未婚妈妈的种种——参加育儿培训班,领母子手册,更是佩服她的坚强。
参加育儿培训班的人,都有老公在外面等候,她当时却已经坚定的决定一个人好好过。
为爱而生——真实对未希的高度概括。
mr. children的shirushi也真是恰到好处这个社会需要多一些宽容。。。
毕竟不是所有未婚先孕的都是坏孩子。。。。。
未希永远比盲目逃避的人优秀!
P.S 反町隆史的客串真是萌啊!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xyksj.blogbus.com/logs/12739029.html(上)说来我真的是很爱教育啊,在看的那屈指可数的日剧中,教育题材鲜明的剧集就有4部,按照看的先后次序排排站的话应该是《女王的教室》《14岁的妈妈》《考试之神》最后一个是《我们的教科书》。
这四部都是围绕着教育体裁编写的,《女王》说的是师生间的关系、《14岁的妈妈》谈的是早恋、《考试之神》讲的是家庭教师,即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故事、《我们的教科书》则是讲的教育者、即是教师之间的事情。
每部日剧都有着其独特的视角来阐释着彼此想表达的内容,彼此间关系不大,但是却充满着联系。
《女王的教室》是这几部片子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个片子。
也许是第一次看这种体裁的电视剧,也许是自己的学生的身份被很好的演绎在了这里面,也许是这部日剧的构思最为巧妙、编的最为精彩的缘故。
故事设定在小学6年级,班里新来了位班主任,是超级黑化的魔鬼老师。
黑化魔鬼老师的黑化程度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诸如“参加开学典礼是浪费时间”“上课时不准上厕所,结果导致一学生尿裤子”“实行学分排名制,分数最低的一组负责扫地等苦力工作,理由是让好学生做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只允许成绩top3名的学生使用柜子和问她问题”“板书写好就擦,绝不说记下来了麽之类的话”“我的班级不需要参加毕业留念”“我的班级没有暑假”、总是讲些超级现实和超级消极的东西给学生们。
就这样,这位黑化魔鬼教室不断的给孩子们压力,同时施加各种暴行,可以说她的做法正好和教育制度是相反的。
当然,这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抵抗,并向家长进行了诉苦,结果家长们组成了家长团来为学生维权讨说法。
更为精妙的是,这位黑化女教师非常厉害的把这些脸红脖子粗的家长一个个都驯服了,他们一起倒戈相向站到了老师的这边。
孩子们最大的筹码没有了,虽然试过向教育委员会投诉,但是他们依旧失败。
无奈,孩子们只有消极怠工。
于是,一场在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互相拆塔利用的战争在魔鬼黑化老师的策划下开始了。
最终,孩子们战败,最为战败者,他们只有服从。
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快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发现,老师这样做是在为他们好。
他们除了学会应有的知识外,同时还磨练出了一颗坚强的心。
一个个畸形的小心灵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健康成长了,相信,他们应该会成为将来日本的栋梁的吧。
这部日剧有特点、最大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使得一个个超出常规的举动都是那么的合理与无奈,引人深思,只是,太过于黑暗,估计登陆祖国荧屏是没戏的吧,铁定会被和谐。
第二部《14岁的妈妈》,讲述的是早恋的话题、然后变成了早孕的话题、接着在各方面知道早孕这个事情后的反应,家人、同学、好友、学校、媒体、社会,至此让小主人公感受到了前所没有的压力。
好在那个小妈妈坚强乐观,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的挺了过来。
故事很复杂,有太多太多的暗线交织着,是剧情扑朔迷离。
但是,编剧却好像在惧怕着什么似的,想写却又不敢写,想说却又不敢说,所以这布局的深度就不怎么强,有些肤浅,皮毛而已。
话题很沉重,也很能够让人反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在的孩子们都怎么了?
我想,这部日剧最大的功绩在于要正视生命,敬爱生命,尊重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是可耻的吧。
比较不大认同的就是同学们的反应,有些假。
毕竟这个敏感问题不怎么好写吧,只能够自己没事慢慢遐想了。
另一部《考试之神》是今夏的4月番,又是一个一反常态的家庭教师,悲伤的过去造就了现在的他,一个上初三的超级无敌大天才,对象同样是6年级的考生。
“据说要是请她做家教的话就要家长下跪的哦”“你是想考试还是想学习?
”“我是绝对不会失手的”3句话就让这部日剧的关系明了了起来。
至于她的学习方法除了科学的计划外 另一个就是“狠”字了,没有狠劲,基本上是什么都做不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天将降大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这样,家庭小教师、家长、学生在这一年中都慢慢的成长了。
不过,这部日剧的表现力不怎么强烈,紧凑感很一般,当时是一周一周追的,追着追着就忘记追了。
最后,索性出完了一起看了,大概是剧情有些枯燥的问题吧,男主角选的不好。
这部剧我想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家长吧,反思自己在教子之中所犯的错误来说,这部日剧是很不错的选择。
只是,他们真的能够看懂吗?
最后一个是《我们的教科书》,这是前些时候才看的旧番。
到了这部剧里,学生的戏份变少了,更多的是大人间的问题。
故事始终围绕着“学校里是否存在着欺负事件”展开,直接引发这个讨论的是“学生坠楼事件”,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事件也慢慢的明晰起来。
学校有学校的无奈、老师有老师的无奈、学生有学生的无奈。
这简直就是一个畸形教育下的产物,故事好像始终都在无力的反应着这句话。
剧中到底谁错了?
谁是正确的?
如果不杀害脑细胞的话,真的是很难想清楚,貌似,谁都没有错,可是确实有着学生受到了欺负。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应该是这部剧最想阐明的东西吧。
(中)日本的黑化教育这四部连续剧基本上都在涉黑,凶杀、暴力、色情基本上都有了。
而且发生在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上,虽然结局都是拨乱反正,不过无风不起浪,这种现象一定在现实中广泛的存在,所以才会被搬上荧屏。
本以为中国的教育是很乱的,没想到日本的更乱啊。
只是,造成混乱的原因是和中国的大相径庭。
日本比起中国来更多的加强了技能的学习,弱化了知识上的教育。
但是,知识决定命运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形成了好的很好、差的很差的一种两极分化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好的和差的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差的就会有着扰乱社会安定行为的出现,而且会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不安定,将会成为将来日本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吧。
中国的教育中国则是“应试教育”,这应该是由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旧中国与时代潮流的知识断层不是一般的大,要想赶上弥补这个断层,只有学习知识,不断的学习和强化知识,才能够慢慢的弥补上这断层来。
再加上,上一辈们,除了学习的任务之外,还有着谋生这个事情要做,学习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子占到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因为学习知识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也好珍惜。
可是现在,教育机会正在越来越平民化,基础教育的模式已基本上形成。
他们衣食无忧,往往剩下的就是学习和玩这两个任务。
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单纯的接受教育。
比起学习来,玩简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就会不好好学习,自然不会有好的成绩,自然在高考的时候会感受到压力。
现在的素质教育正在形成着新的断层,小升初,由于不用考试就近分配。
但是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小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会!
可悲,这样的小学生自然会边缘化,一步差步步差,最后成为边缘学生。
有幸没成为边缘学生的初中学生们,就会迷惘,枯燥的学习有什么用呢?
再加上中国的互联网错误的铺开,形成了娱乐至上的风气,正经的学术气氛却完全没有出现,(虽然最近出现了豆瓣和译言,不过依旧是杯水车薪,糟粕盛行)。
再加上一些无良的电视文化天天冲击着学生们的生活,慢慢的就会迷失。
要么去追星、要么就去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于是,第二个断层出现了。
中考,再次淘汰了一些人,迈过中考坎的学生们进入了高中生活。
但是学生们感受到了无比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竞争的压力。
两次的减负,教材的改革,已经无形中出现了第三道断层,知识的断层。
虽然小学的减负,中学课本的改革剔除掉了许多冗长的知识,弱化了n多能力要求,以此来做到另一种减负。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后遗症在高中体现了出来。
接着,新一批的边缘学生出现了,他们天天往教室后一座,睡觉、聊天、捣乱,整天嘻嘻哈哈,过的也蛮快乐。
而那些发奋学习的学生呢?
他们就惨了。
要补中学时期的断层,还要学习新的知识。
这时高考的压力出现了,想上大学,却又考不上,于是迷失到了题海战术中去。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太多了,现今的财力根本不构建出足够的大学让你们去上。
于是,竞争吧,孩子们厮杀吧,尽自己的所能去厮杀吧,结果就是死的死,伤的伤,只当给计划生育做贡献。
中日教育的差别其实,中国和日本的差异还是蛮内涵的。
实行的都是633的学制,小学6年、初中高中各三年。
只是各有侧重,一个侧重知识的培养,另一个则侧重了技能的培养但却弱化了知识的教育。
同时,社会风气的不同,也使其朝着俩个不同的地方发展。
同样的高中毕业,日本学生的选择就会比中国学生的多,有着多种形式的大学供他们的进修,不过,要是想上好大学的话,还是要高考的,所以,这点上来看还是一样的。
未来的中国教育制度大概在奥运会过完后,又会来铺天盖地的教育改革吧,这次又会改成什么样,偶好期待啊不过,中国人很蛋疼,改来改去就那几样,简直瞎折腾,这点上看还是比较寒心的。
(下)日本的部文化日本教育里的部文化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之一,另外一个非常喜欢的地方就是校服非常好看。
和国内学校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在这4部日剧中,部也都有着不同场次的出现。
在《考试之神》里则是作为择校的理由存在的,也可以说是繁杂沉重的学习任务的精神支柱。
于是,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就会有着,初中3年最幸福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大概就会有人说,在某某部里我怎么怎么了。
这几部日剧里并没有很突出的描写部,不过能够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就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
每天放学后,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再通过运动会或者文化祭、校庆之类的东西分享,既娱乐小众,也娱乐了大众。
(话说,国内的中学生运动会真的和地下组织一样,估计是属于见光死的那个类型的,低调的可怜……单独说一说日本的部文化,我想还是因为国内的大环境里,部文化这个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们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阴错阳差的形成了,智为首的错误集团,而且有着纠正不能的趋势。
虽然我们有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也有试行过,偶也有幸参加过。
可惜的是,仅仅维持了一个月。
看来看去,还是中国人太多了。
一个班7、8十号人,一起进行课外活动,一共8个班,我的妈呀,那叫一个隆重。
篮球场上黑压压一片,都是人。
老师牵头所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也因为经费和场地的问题,消失了。
于是,课外活动就变成了,压操场和压操场,其实很像监狱里的放风。
-_-很期待,类似于日本的部那样的东西在国内出现,不过,偶是没机会参与了。
好在现在出现了一些这个趋势和矛头。
学校也会举办一些艺术节之类的东西,次数也出1年1次增加到1年几次,每样都要来一回。
虽然不能做到人人参与,但是,还是能够娱乐大众的。
(完)
当今社会,结婚或者没结婚20+以上人士对于生孩子还是相当的困惑,看了此片,不禁发现日本人民14+孩子的心态和素质果然已经超前了。
为什么生孩子是经常被问到的话题,如何有责任的抚育孩子又是一个承重的话题,答案都在剧中。
欣喜地发现,此片中无论是未希的妈妈还是班主任都是可爱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不多见了,也许只有在日剧中才能发现。
有时困惑的我们,看了此片不仅励志,继而对于残酷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阿。
偶然看到电视在播《14岁的妈妈》,被它的题目吸引。
但当时只看了一集。
几年过后的这一个寒假,花了2天的时间将它看完了。
故事讲述的是14岁的未希,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在补习班中认识了比自己大一岁的智志。
一次意外,未希怀孕了。
未希的父母,智志的父母以及智志都反对未希将孩子生下来,但未希依然坚持将孩子生下来。
尽管面对众多困难,面对邻居和同学的侧目,但家人的支持给未希带来莫大的勇气。
最终,未希早产,经过2个月的照顾,她还孩子小空顺利出院。
未希坚持把孩子生下来的原因是,她希望能够见见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任。
父母警告她,生孩子,不是仅仅把孩子生下来那么简单。
在怀孕期间,你要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经历。
她曾深爱的同学,老师,以及自己最喜欢的DJ工作,都会远离她。
不仅如此,邻居会疏远他们,自己的弟弟也会因此而被排斥。
她的一生都会因此而180度改变。
而智志的母亲,作为男方的母亲,作为一个单亲母亲,极力反对未希将孩子生下。
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未希和智志分手,答应妈妈自己从此不再用眼泪解决事情。
面对种种困难,未希成功地将孩子生下来。
我一直觉得,她很勇敢。
佩服她小小年纪就勇敢地承担责任,想着自己既然制造出一个生命,就不应该阻止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相比起智志的害怕和逃避,未希显得特别勇敢。
沉浸在电视剧中,我忘了现实的残酷,支持未希生下孩子。
但是待我冷静之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才叫做负责任?
问过妈妈,从作为父母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她反问:“将来,这个妈妈要怎么教育这个孩子?
”她说,孩子生下来,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什么问题,这值得深思。
也许,妈妈不能提供给她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给予她良好的教育,那她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也许有一天孩子会说:“既然妈妈你14岁都能把我生下来,那我现在14岁怀孕也是很正常的。
”作为妈妈,她要怎么去跟孩子解释过去的这段历史呢?
也许在未希看来,堕胎,对小孩子很不公平。
但是,如果真的将孩子生下来,这样对她也不一定就是公平。
智志和他妈妈都不想承认孩子,而未希也希望自己养孩子。
她似乎将养孩子想象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她不知道抚养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基础,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
孩子的出生,不仅改变了未希的一生,也给未希父母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外,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生活,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也是个问题。
故事的最后,未希和智志决定两年后结婚,一起抚养孩子。
这是个较理想化的结局。
男女主角最终在一起了。
但是,回归到现实,他们的结合有多少在于感情基础,又有多少是基于对孩子的责任呢?
这样的家庭,将来真的能够幸福吗?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但的确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未婚先孕,比如中小学生的性知识教育,比如责任问题,比如爱,比如人生。
记得未希爸爸在悲痛中,对未希说,那只是你的一种错觉,你们才14,15岁,不懂什么叫爱。
貌似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常常出现,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叫爱。
但会看成人之间,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爱,又有多少像14,15岁那种纯纯的爱呢?
记得电视剧的开头,说到未希要好好读书。
这样就能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组织一个好家庭,然后生儿育女,然后?
然后呢?
然后这就是人的一生?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活?
人的一生,并不一定要像以上所说的那样,按照这种顺序去活。
也许就像智志说的那样,先结婚生子再读书,做同样的事情,只是顺序不同,他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
这部剧的重点不是一个十四岁少女生了孩子当了妈妈,因为到头来结局还是太理想,不能说服非常现实的大人们。
说服了大人们的是其中所渗透和表达的人的感性面。
MIKI只有十四岁。
爸爸也对MIKI大吼,你这个年纪根本不懂喜欢。
但是我觉得十四岁的喜欢是出自本能的喜欢,也是最单纯的喜欢。
MIKI的十四岁,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感情是最靠不住的东西,不知道世间险恶前路漫漫。
把爱视为生命的一切,愿意为了爱人而像飞蛾一样扑进现实的烈火里。
MIKI可以说是我们需要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自己曾经的那份单纯的真挚已经被现实拉扯的面目全非了。
但是我们只能选择现在的自己,小心谨慎地去选择去决定,找寻那个最能保全自我的安全路径,因为我们没有面对痛苦的勇气。
桐野的妈妈可以说是那个最理智最合乎现实的存在。
她其实算是最悲剧的一个人物了。
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时,儿子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妈妈在他记忆里每天早上很早起来晚上很晚才睡。
一个女人,一个人把孩子养大,一个人办起一个公司,独自面对公司破产,还要面对宝贝儿子的退学。
她总显得刁钻,那是现实对她太苛刻,她已经完全不相信爱和奇迹。
世界对她狠,她就要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
儿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她因为太害怕失去儿子,所以爱的太用力。
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她有多想抓紧儿子,儿子就有多想逃出她的双手。
她到最后还厉声对MIKI说,你会后悔的,我不会见那个孩子。
那个昔日风光的社长,开始推销保险。
她又化上淡妆,戴上习惯的微笑,用已经驾轻就熟的力度来拿捏自己的语气,去挨家挨户推销保险。
讽刺的是,当年的她在MIKI父母找上门时,曾把MIKI父母当做保险推销人拒之门外。
女强人依然独立,但是孤傲得很无力。
MIKI的妈妈应该说就是编剧阿姨的替身吧。
剧情旁白的是她,最先理解MIKI的也是她,教MIKI坚强的也是她。
她是作为一个普通母亲的温柔诠释存在着。
演员很适合这个角色,或者说把这个角色演得很真实,每一个表情眼神和动作都在放大而不是夸张母爱。
再来说说桐野这个孩子吧。
他一直被动不成熟,不过内心温暖善良。
MIKI生下孩子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价值观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传统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转变为为爱的献身。
他要面对的是“承担责任和自我实现”这两种对他来说矛盾而艰难的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为爱承担,放弃了前程未来。
其实对于一个十五岁的高材生来说,这样的选择未免让人遗憾。
用了两天把《十四岁的妈妈》看完了,喜欢这压抑又紧凑的情节,和情节覆盖下的思考。
一次抉择,一生的转变,将来是未知风险,为了抵御内心不安,要相信自己为爱而生。
14岁的母亲,刚开始看到这个剧名,是排斥的,一个初中生怎么就做妈妈了呢?
觉得很荒谬,无法理解,可能我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传统的。
再次听到这部剧,是同学强力推荐去看,而那时我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去看的。
可是越看到后面,就越想看下去,给我的感触越多。
14岁的女主偷吃禁果怀孕,无助、彷徨、挣扎过后,下定决心把孩子生下来,看到这我挺佩服她的勇气,无关对与错。
之后在邻居的闲言碎语、同学的嘲讽和冷眼相待、学校的劝学、社会的舆论和关注下,怀孕的过程中女主从未放弃,即使由于年龄太小,生产过程中会失去生命,也一定要将孩子生下来。
整部剧看下来,心都是纠着的,当时这部剧的播出也备受争议和质疑,有人觉得是哗众取宠,我想这部剧的所有工作人员,当初并不是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和拍摄的,而是希望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同时我看到的更多是整部剧所传递的正面信息。
每一个生命都是尤其珍贵,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剥夺生命,否则跟刽子手有何区别,我们要正视生命的重要,要珍惜生命。
而有些人又会说,一个初中生有什么能力去抚养孩子呢?
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吗?
人生下来并非什么都会,可以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和技能,只要你努力上进坚持,相信很多都可以克服的。
人的一生中会犯很多过错,有大有小的,有无关痛痒的,有改变一生的,我们都应该勇敢的承担犯错所带来的后果和责任,不是一味地逃避。
说了这么多,道理大家都懂,区别只在做与不做。
最近又重温了14岁母亲。
每次看都会被感动,一方便被母爱的伟大震撼,不管是在什么年纪,只要成为了一名母亲,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无私的母爱。
14岁就成为母亲是不幸的,因为自己本身还是个孩子,孩子的父亲也是未成年,想让他对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和责任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幸运的是女孩的家人都无条件支持她,保护她,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是特别治愈。
1.“生”未希她多傻啊,以后,真的能那么顺利吗?
只有撞了南墙才能让她后悔吗?
可是,看到后面,小空出生,拼命挥舞着双手,我却也慢慢接受了。
因为我看到了另一个东西:生的奇迹。
如果让我以一个字浓缩这部剧,那便是:生。
生如夏花的生。
生生不息的生。
2.只有14岁,才拥有着这些啊。
未希很幼稚,看待问题理想化、简单化。
让我想起来我的十三四岁。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啊,也一样纯朴,理想,不考虑问题的难度,一腔热血。
或许,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那时候,我愿意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拼命,我有一箩筐的梦想,不为钱财,不为回报,只因:我想,我喜欢,我爱。
可我13岁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世界上有那样的病痛。
直到亲身经历,我才知道了,这世上的困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遇不到的。
一意孤行,叛众离亲。
苦,有多苦,只有你自己知道。
现在,我18岁,我宁愿待在原地一动不动,有时候甚至萌生,随波逐流就好了的想法。
不知不觉地,我变得不愿尝新,不愿努力了。
因为我害怕前方未知的代价。
18岁再回首,那种热情,那种美好,再也没有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明白了:原来,我的青春过去了。
3.她愿意出生吗?
这几年,我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
黑暗中,我有很多次,不希望来带这个世界。
我也有很多次想,如果那时候我的妈妈把我流产了多好啊。
孩子她是一张白纸。
未希,你一个14岁的少女,你能保证她的以后吗?
你能保证你的孩子,以后不会萌生这种想法,甚至是长期有这种想法吗?
如果带她来这个世界受苦,你还愿意生下她吗?
4.我真羡慕未希的家啊。
我为什么陷入坟墓,我比谁都清楚。
那个时候,我的父母,只不过与我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罢了。
我没有家。
我没有归宿。
前面有一个短评我非常喜欢:未希童年过得太幸福,让她觉得"只要生到这个世界上,总是会遇到好事的”,才会义无反顾要把孩子生下来吧?换一个童年阴影的,恨过一百次为什么要被生下来的人,就是到了30岁,功成名就,对孕育下一代也只会觉得是个悲剧。
归根到底,姑娘还是太吃死父母的溺爱了!
不然怎么敢生啊,鬼给她养。
最后的总结:我从一个14岁的女孩,转变为现今18岁的大人。
只有我自己清楚这其中发生过什么。
没有家人,没有理解,这个世界,全部都是冷,一切都要我自己挺,自己想办法,自己突破。
我的灵魂,早就超脱了18岁的肉身,其实我已经很大,很大了吧。
起码是一个大人了。
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我这样的经历吧。
14岁,拥有着热情和希望,那是因为,什么都没见识过啊。
最后的最后,我要给自己取一个日文名字——未希。
不是一赖未希哦。
重名です。
不管怎么样,我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
但愿我的生命,像夏花一样绚烂。
胡子渣风尘北村记者= =
心疼男人的大冤种,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伟大了
看到孩子的那一刻 实在不忍心打掉他 不过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年轻的妈妈多半会选择堕胎来逃避 至少这也让我们学会了承担和责任 因为妈妈如此爱我 我才不能打掉这个孩子
她家人的宽容和乐观让人感动。。春马演那个男生也太孬了,不过那个年纪的男生,嘴角的胎毛都还没掉干净,你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其实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感觉从中间就跑偏了,我非常非常不赞同未来的决定,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后的人生和家人的人生嘛!这部剧会对未成年人的观念起错误的示范作用!
前三集值得看,后面就拖沓了。我也不太认同14岁就做母亲这个观点,虽然志田未来演的很好。还是勉强给三星。
几年前看的 脆马里面孬死了 也受不了志田 单单主题曲印象深刻
原来看过,每一集结尾都哭成狗,但是现在想想真的好yue啊!居然大家都支持女主14岁生孩子,还觉得母爱很伟大!!yue死了!只有Mr. children的歌好听!
当做励志片看看还行, 片子态度不置可否, 结局呢就比较坑爹了...整部片子拍的比较拖沓...3个星吧
无语。。。这小孩什么三观 为什么从来不为家人想想 为什么这么自私。。。。。
日本人脑子是不是坏掉了?
本片不逃避年少妈妈的话题,值得推荐。
理解 但不能接受
看了一两集就弃了
家人也太好了,这也是为什么会想生吧。山口纱弥加太好看了。「少年,我很好,你也要健康地活下去」再见春马QAQ
题材比较敏感,估计如果系国内就无可能播!
虽然剧中的小桐一点都不似未希那么勇敢坚强,但我还是觉得春马真的真的超级萌,为啥看恋空时完全没有这感觉呢。世上有多少人在年少时种下了果子,仍然坚持到最后,一辈子不放弃的?尽管这行为必定不能被允许,但我仍要为她们喝彩。愿你的未来,充满希望
到底为毛要这么小生!骨盆没长好岂不是很毁身!赤果果的政治意图!日本想要多生孩纸哇
对女主角喜欢不起来,自说自话装作成熟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但是演技没话说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里面人物塑造其实也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