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Fran Lebowitz: Si c'était une ville...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情介绍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红累之渊两周后就死甘粕与玛索丹家族计划第三次初恋庞尼因·塞尔文:第一部分青年乌兰夫父与女龙门驿站之旱天雷难以入眠人鱼王子:TheBeginning我们诞生在中国盛唐幻夜心如纸割少年师爷之大禹宝藏枕戈羽毛网红狗决斗大师LOST~追忆的水晶~养蜂人湮没除妖传三十而嫁洛阳四千金刀马镇之永贞愿此刻永恒NextSeason乡村教师勇者死了!又是吴海英五个堕落的男女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长篇影评

 1 ) 假装我们在城市

真的很有意思,不得不惊叹弗兰的反向思维能力,给我惊得一愣一愣的。

在被现代化碾着走的当今,越发有怀旧情绪。

去了一座城市后,又开始怀念另一座城市。

城市裹挟着人们的全部回忆。

虽然里面有许多观念和我不尽相同,但是弗兰有趣的表达方式让我的反驳欲直线降低。

也在她的反讽里,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纽约。

 2 ) Pretend it’s a city

1. Do I tend to look down at people? 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that I have. The kind of snobberies I hav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know, “Who is your father?”, “Where’d you go to school”, “Where’d you grow up”. 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is?”. That’s what it has to do with. Or “You think that? No.”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people very frequently are very not irritated, it’s a too mild word, 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can understand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People should do this”, or “it should happen”, if people though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3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OK?

马丁·斯科塞斯的纪录片剧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当电影看,跟随弗兰·勒博维茨的脚步,看看她眼中的纽约。

可能有小伙伴不知道她,我也了解不深,她的头衔有作家、评论家、演讲家和业余演员,代表作有《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下一部作品是一本儿童书,弗兰自称花了十年生闷气后才写了《Mr. Chas and Lisa Sue Meet the Pandas》(1994年)。

但她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那种知识分子,不圆滑,有明确清晰的观点且不吝表达,她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但对自己的观点负责。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是当作语言文化类节目来看,弗兰谈到的那些问题、观点、看法,很多都是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的,但常常被忽略,或者说我们常常无意中已经被裹挟,主动地被动接受,明明我们是被灌输了某个知识或信息,但因为太常见太主流,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其实不是。

抛开弗兰·勒博维茨这个风趣幽默极具魅力的人,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已经写过这个,“意见多多但没有权力的人”。

这次我们谈谈,弗兰·勒博维茨为什么要说“假装我们在城市。

”纪录片的名字,来源于弗兰第一集的吐槽,整个片子有大量镜头都是有大量的镜头都是弗兰穿梭于纽约的街头,她专注走路气势汹汹,而很多人,弗兰夸张地形容仿佛全纽约八百万人,只有我一个人在看路,她还举了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用手肘控制车把,左手拿着三明治右手拿着iPad,居然没有出现事故,然后痛心疾首,能不能假装我们在城市。

她十八岁辍学到纽约,在纽约生活了五十年。

从文化事务到交通状况,她关心着这座城市的一切。

她不喜欢体育,明确说是讨厌体育,但她去看了阿里跟弗雷泽的世纪之战,她说自己是当成时髦的文化活动去看的。

采访她的斯派克·李大惊,你不喜欢体育却去看了最伟大的体育比赛之一。

弗兰说,她喜欢阿里,当作政治人物喜欢,斯派克·李是体育迷,据理力争地说体育的伟大,比如黑人最开始争取权益就是从体育开始的,包括女性,很多女性积极投身体育事业。

弗兰的回答是,我女性争取权益,更应该去国会。

不喜欢体育是她个人的喜好,但是她还谈到一个观点, 就是很多地方,比如芭蕾剧院,比如博物馆等等,很多人觉得一件事物使用它才要支持它,弗兰认为这是不对的,比如她自己,除非有人拿枪指着她把她绑到橄榄球场,否则她绝不会踏足,但是她支持橄榄球场的存在。

很多人觉得体育比赛是挑战自我,但她觉得体育比赛是游戏,是虚假的挑战自我,包括很多时候人们假期旅游的活动,选择爬山,爬到最高处跳下去,这在过去是战俘干的活,似乎大家做这些都是为了挑战自己,可是生活本身来说已经很难了,她不需要这些挑战。

养生、瑜伽,这些年的热门,她觉得养生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额外的健康,是贪婪,而且经验告诉她,坏习惯会害死人,但好习惯救不了你。

她知道上瘾是什么,她开玩笑说自己的人生有两项活动,抽烟和策划复仇,她当然知道抽烟有害,但似乎她那个年代长起来的人没有特别在意这个,不像现在,小孩子吃块糖果妈妈都要大呼小叫,人只能理解自己同时代的人,她指的同时代是指上下十年。

她的脾气算不上温和,可以说非常易怒,这种易怒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那些生活问题,地铁交通,市政部门,建筑外貌,她都有很多看法,所以常常愤怒,就像她说的,愤怒的原因是意见多多但没有权力。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这么爱看一个知识分子全篇在那里叨叨叨,首先当然是她的表达很有趣,她关注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很接地气的事情,最重要的就还是态度,一个知识分子最该有的态度,关注,表达,并且有理有据。

 4 ) Fran Lebowitz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愤怒的原因是我没有权利却又意见多多。

可是需要永远保护我们这种愤怒的权利呀。

可是需要永远保护愤怒的权利呀

天赋的随机分布,它的不能买到,是其伟大之处,也是真正的公平。

如果有基因也是可以编辑的,该有多可怕。

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共情特点。

人在听到某段旋律的时候,会想到当时的心情和故事。

食物的味道和嗅觉的感受亦是如此。

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和人的共情能力不同时代的人无法真正的互相理解。

我认为,不仅如此,相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无法真正的理解;事实上,两个不同的人亦不存在完全的相互理解。

所以尊重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

和父母的相处亦是如此,无法理解但是可以尊重和包容。

Go and have fun!

读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

挑战是你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5 ) #观影日记#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2021)

近年来网飞不仅电视剧拍得好,纪录片也完全不落下。

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标准是什么?

虽然每个人的评判角度不同,大体上随便说说,我觉得若是单纯从拍摄手法上来看,有趣又顺滑的剪辑、镜头语言以及配乐,缺一不可。

但要是考虑内容,那就见仁见智了。

有时候只是想用画面涤荡一下心灵,有时候是真的想通过纪录片学习知识,但你想过吗?

有一种纪录片,看完是会让人很爽的……它也不是那种智识相通的心流体验,就是单纯地爽快。

偶然看到弗兰发言的截图让我心生好奇,打开这部名叫《Pretend It's a City (2021)》的纪录片,开启了我的“爽片”之旅。

在这之前我甚至不认识Fran Lebowitz这个人。

维基百科写:【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

她最为人熟知的是她通过对于纽约大都会生活的察觉、洞悉和描述,映射出对于整个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讽刺幽默意味的评论。

有评论家称之她为“当代的多萝西·帕克”。

】弗兰来纽约之后做过出租车司机,打过零工,做了一些不太平常的小工作,后来得到安迪·沃荷的赏识,并作为他主办的杂志《访问》的一名撰稿人。

在那里,她写了一篇称为《我们的海滨》的文稿。

之后她也在杂志《淑女》工作过一段时间。

她的前2部作品《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均收录在论文集《弗然·利波维兹读者》(The Fran Lebowitz Reader,1994年)。

弗兰在电视和电影等其他领域也表现出色,因为她不仅是作家,还是喜剧演员、记者和演说家。

其实弗兰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这也是《Pretend It's a City》的魅力所在,让人惊讶于她的描述,怎么可以这么生动,每句话都可以拉去讲脱口秀的程度。

话说回来,看完会令那些没有在纽约生活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她的描述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爱”和关心。

当别人问她为什么是纽约的时候,她会反问,除了这儿还能去哪里?

在这部由七个部分组成的纪录片中,故事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和他的主人公、作家和全神贯注的弗兰·莱博维茨(Fran Lebowitz)合写。

纽约的城市光景和喧嚣,交织着谈话X谈话,交错的剪辑让人真的感觉在看脱口秀节目。

她讨论了疫情以及她对失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悲痛,以及艾滋病&疫情对纽约艺术界的破坏性影响。

用弗兰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不仅仅是片中提到的议题,弗兰对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屑一顾,从竞技运动到健康和度假的概念。

她还会用生动的语言来告诉你她讨厌的理由,包括她为什么不使用智能手机,或是她如何“爱书如命”。

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很难不欣赏她的表述方式。

甚至想要拥有这样的伶牙俐齿和睿智头脑。

整个纪录片使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风格和照片。

弗兰在每张照片中看起来都很出色。

固定的着装风格形成了她的个人特色。

她的眼镜尤其像点睛之笔。

这款眼镜的外观虽简单,但却是精心设计的。

弗兰曾经承认,她定制的眼镜价格和汽车差不多。

她的牛仔靴也是专门制作的。

她的上衣来自萨维尔街裁缝Anderson & Sheppard,她的男装衬衫则是来自Hilditch & Key。

我自己感觉这算是某种固执的坚持。

世界对待“一成不变”的人总是感到奇怪和了不起。

也正是这些东西让她变得“奇怪”而特别。

这是一部充满弗兰个人魅力的纪录片,是纽约的生活部落格。

不需要我摘抄过多的台词和叙述来表扬它。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相似的考察态度去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许也会有新鲜的名台词诞生。

改变总是从觉察开始。

在大多数人都把脑袋装在屏幕里的时候,假装这是一个真实城市,让我们认真看看真实的城市,过去、现在,以及它将变成怎样的未来。

2022-2-1

 6 ) 搞笑犀利的评论家–弗兰·利波维兹

安利一部搞笑轻松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

一共七集,每集半小时左右。

《假装我们在城市》主要记录马丁·史柯西斯和弗兰·利波维兹之间的访谈对话。

该纪录片乱中有序,很多过去及现在采访相关的片段拼接在一起,就像看几场精彩的脱口秀。

而且弗兰真的好酷啊!当她穿着一件大衣,戴着墨镜出场时我就被征服了。

她年轻时就是这类似的发型打扮,跟她的性格一样,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变。

弗兰已年过七十,但她给人的感觉却很年轻。

她带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生活作风和脾气,按着自己性子去生活,固执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就是这种不和谐让人拍手称赞。

弗兰吐槽现在的人是为艺术所售卖的价格欢呼,而不是为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去鼓掌;她吐槽纽约的高物价和高房价,现在的养生,现代人对大麻的接受度;她不理解现在年轻人将以前战俘才做的苦力活发展成健身运动,或是玩巴丹死亡行军式的游戏;她看不惯现在家长溺爱的教育方式;她批评纽约花费纳税人的辛苦钱去造一些浮夸又不实用的椅子;她还分享了小时候以及去阿拉斯加旅行的有趣经历……她三观正,分析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语言,怪不得这么吸粉。

而且她对工作的厌恶真是又让我的好感度倍增,我也曾想过有没有读书就能赚钱的活

确实读书很重要,我太喜欢读书了。

即使没有工资,也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啊!

最后,将弗兰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送给大家。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7 ) 推荐13部关于纽约的电影

8.0 纪录 纽约街景地铁景象画外读信 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画面交叠 对异乡的感受每分钟都太真实 写给母亲的诗 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 用声画对位展现浓烈乡愁7.5 爱情文艺 献给雨天曼哈顿的情书 闪烁着梦幻光彩 对爵士乐的钟情 讽刺电影圈百态 十年来最刻薄最可看 就爱灰色天空和虚伪的人们 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 质感轻盈又沉重6.7 急救医生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崩溃 不再拘泥于救生才能打开心结 用通灵的眼透视挣扎的灵魂 纽约底层人民的血泪众生相 夜戏堪称典范 地狱般残酷而浪漫6.0 童年 迷影博物馆听障 影像声音设计顶级 给默片和纽约的情书 彩色黑白两条线交叉剪辑 无声的倾诉很动人 奇巧而真挚6.3 犯罪悬疑动作小说改 剧情人设到位气氛超棒 灰暗冰冷的格调 独具一格的惊悚气息 节奏优美人物塑造传神 细节处处体现90年代的纽约 小男孩极为出色 男主越老越有劲7.1 犯罪悬疑人性黑幽小说改 拆迁故事 城市建基于罪恶的土壤上 复原50年代的纽约油彩饱满 爵士乐大赞 配乐与画面相互缠绕的段落太妙 妥瑞氏症演得神灵活现6.8 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 少年向往中年的成就 中年追忆少年的轻狂 非常纽约充斥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 嘲讽攀龙附凤现象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8.3 歌舞爱情 艺术家纽约生存写照 立意表演无懈可击 生活化贴近真实 感人至深久久难忘 人生态度令人感怀与热爱 主演全是96原卡8.7 喜剧 电视剧版纽约我爱你 关于爱的8个真实故事 缘分奇妙至极 让人蠢蠢欲动有所期待 认清和找到自我 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不放弃自我 细节很动人8.4 纽约色情产业浮世绘 自由放纵的70年代 商品社会脆弱的亲密关系 客观剖析底层被欲望驱使的人生 有种真实残忍的美感 露鸡比露奶多7.6 爱情 12个短片 写给纽约最奢侈的情书 市井百态尽显其中 更具包容性风格更多元 用快节奏叙述自己的特立独行 段落之间缝合漂亮互有交错 极具文艺范又不乏浪漫气息7.2 三段式文艺小品 三个纽约客的故事 风格各异个性十足 伍迪·艾伦最戏谑最生活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女儿的私人童话 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音乐相得益彰真性情7.6 喜剧默片 写给纽约的情书 献给默片的挽歌 旧事物拼命坚持也不免淘汰 小聪明的桥段结合的太微妙 细节充满创意和灵感 外景保留了大萧条前期的纽约欲知片名,加入Q群:70字标签检索群(643753465)。

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标签,长度70字左右,能让人在1分钟内了解作品的优点,支持任何关键词检索。

 8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没有权力却意见多多

弗兰·勒博维茨就是那种认识五分钟你就会爱上的人,但需要足够的勇气才敢接近。

弗兰·勒博维茨是谁?

马丁·斯科塞斯拍了一个纪录片系列剧集来介绍。

弗兰谈论一切,我们通过这个“一切”了解弗兰。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很多人好奇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弗兰在台上扭头问马丁,马丁重复了一遍像在思考,“我们怎么认识的?

”,弗兰接过话头,“我们自己知道吗?

”,然后我们就听到马丁在这部片子里,作为本尊出现的无数次哈哈哈哈之一。

他们没有广而告之的深谈应该已经有过很多次,因为弗兰是一个随时都在高谈阔论的人,对生活的城市、对年轻人的思潮、对社会的看法,她有太多看法。

不夸张地说,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非常需要,事实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了。

我们中国影迷更熟悉的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马丁为什么要拍她,这是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个人的疑问,我相信持这样疑问的不止我一个,而答案就在这个片子的每一集里,把弗兰是·勒博维茨这样一个学识渊博,且能把所有的看法清晰幽默表达的知识分子引为好友,并拍摄这样一个纪录片,简直天经地义。

他们在银幕上的合作,第一次是同样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公众演讲》,弗兰·勒博维茨是一号嘉宾。

第二次是弗兰出演马丁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在里面客串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

然后就是这次的纪录片剧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个人纪录片剧集不多见况且还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但是只要你打开看一集,你就没法不被这个侃侃而谈的女人吸引。

“天赋”伟大的地方在于,买不到,无法习得,也不能继承的东西。

无关身份、地位、种族、肤色,上帝手里握着一把沙子,散落在世界人口的各个角落。

弗兰很小就发现自己没有大提琴天赋,而且大提琴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喜欢但没有天赋的事情。

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到一定年纪后,学校会收回学生手中的大提琴,弗兰喜欢便希望父母买给她一把,但是就在爸妈商议怎么为她筹钱买下一把大提琴的时候,弗兰说我不要了,其实我弹的并不好。

妈妈说,那是因为你练习得少,如果你多加练习。

弗兰说,不,练习会让我进步,但并不会让我变得优秀。

她12岁的时候拿到过班里的风趣幽默奖,对,她来自一个有风趣幽默奖评选的学校,尽管竞争并不激烈,尽管她从小就被告知搞笑的女孩不受欢迎,事实证明,妈妈错了。

但是幽默这件事,有人在很多年后在她的讲座上问,如何得到,弗兰犀利但真诚地回答,想变得幽默跟想长个一样。

纪录片主要的篇幅都是弗兰的讲座,对谈,或者跟几个同道聊天,串联这些场次的主要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以及弗兰穿梭在纽约街头的画面。

她庄严肃穆又气势汹汹,她只是行走在这个城市,你都感到她跟这个城市之间的张力,她对一切发表看法,街景布置、市政部门、年轻人、运动员、干洗店、纽约时代广场,纽约的一切都是她谈论的对象。

她总是有很多意见,自称愤怒的原因是,意见多多而又无能为力。

她想当市长,但她知道市长这份工作非常难,所以她自请上夜班,别人上白班,她上夜班,上任第一件事情想改善地铁交通。

她谈论很多公共话题,围绕本人的首先是爱读书,她租很大的房子,为此飞到各地去工作,为的就是放下她的一万册书,她跟已故诺贝尔作家托妮·莫里森交谈,谈到写作,托妮·莫里森 劝她把你改成“我们”,这样会让读者有代入感。

弗兰说NO,随后解释,你是你作品的主持人,敞开怀抱欢迎大家来,我不是,我是我作品的检察官。

作为评论家,弗兰非常严格,对别人很严格,对自己更严格。

她认为,喜欢没有问题,但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为什么她讨厌写作的原因,她小时候非常喜欢写作,但自从写作成了工作,她就不爱了。

太爱写作是成不了好作家的。

大部分号称喜欢写作的作家写得都很烂。

托妮·莫里森是她认识的唯一喜欢写作还写得好的作家。

事实上,她认为现在的人太爱展示自己了,一点点小事都要发到社交平台上。

正在的表达却在被不断地压缩,并且大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融入到这个世情社会,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但弗兰不是,看到她总是想到被引用了无数次的杰克·凯鲁亚克的金句,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然,也永远愤怒。

 9 ) 逃离不自由,怀旧无意义,不如豹笑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某条街某个电影院看了一场侯麦的电影然后洒了几滴泪,这些时间、地点、坐标构成了你的生命。

若干年后,你的回忆里只剩下这些坐标。

这就是城市如何和生命发生联系的。

电影之所以好玩是因为电影绝不排他,而是天然地也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

因此电影往往也为一个城市立传,如安东尼奥尼之于罗马,侯麦之于巴黎。

马丁·斯科塞西执导的网飞新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Fran Lebowitz:Pretend It's a City)则别具巧思地以纪录片+脱口秀的形式介入纽约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宇宙中心。

每集不到30分钟,点开即能收获和老马一起豹笑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

纽约是什么样的?

《绯闻女孩》里上东区小公主Blair在摩洛哥王子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土生土长于纽约(born and bred),《华尔街之狼》里杀红了眼的人们要在上班时间去洗手间来一发来保持精力和斗志。

而在本剧里,是博物馆里巨大的纽约市微观模型,是挤满了人的时代广场(“我还没被人撞死简直是奇迹”),是因为臭味儿被停运的地铁(看来纽约地铁站经年不散的尿骚味儿连纽约人自己都不能忍了),是起诉市政府然后苦苦等待而拿不到的赔款。

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人相关的体验,是纽约的现实。

当弗兰一次又一次站在那个模型中说话,就像《温蒂妮》里葆拉·贝尔指着模型讲解柏林,当台下的年轻人们举手向弗兰提出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问题,而弗兰说“其实我不在乎”时,纽约才不是闪着金光的三个大字“NYC”,才不是一个“美国梦”的美好幻影或消费主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本剧的名字“假装它是个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或许正是此意。

而纽约的历史则在人们的记忆里。

出生于1950年的弗兰是自由知识女性,怀揣200美元(那是她活到那时拿到的最多的钱)跑去纽约。

她当过出租车司机,写过糟糕的诗。

她第一次去百老汇看《歌剧魅影》时,吊灯升起,她担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

现在,2020年,她穿着阔脚牛仔裤走过纽约遍地都是的地雕,察看其内容和日期,同时放肆地吐槽这座城市,而坐在她对面的出生于1942年的老马则放肆地爆发出笑声。

她吐槽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国家层面很有意义的航天器和空间站,无人驾驶汽车,当代流行的装置艺术,Instagram,Twitter,等等。

这里人们花上五个月装饰地铁站里一副内容是狗的画作,却不解决地铁轨道和线路的种种问题。

“真的要花上五个月?

”地铁站里的水泥仍然坑坑洼洼,“装饰这些狗对纽约生活来说真的必要(essential)吗?

”而在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喟然叹息。

“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你是斯威夫特也不行。

民航业刚刚兴起时,乘坐飞机的体验是镀着金色镶着粉红边边的,现在的飞机则是乱哄哄的空中公共汽车。

而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坐飞机可以那么舒服了。

他们已经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各种各样的吐槽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是“原创”(original)。

如弗兰所说,“现在的57街看起来就像那些海湾国家”。

而讽刺的是,曾经,“迪拜抄我们的摩天大楼”;现在,“我们反过来抄他们的”。

这一吐槽大概可以适用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所有出口转内销文化产品:住在钢铁森林,还要在全封闭玻璃房里搞一片森林。

当北欧人还点着蜡烛追求小温暖时,我们的北欧风往死里性冷淡。

在这个意义上,弗兰的吐槽不局限于纽约,而成了对我们置身其中无法挣脱的现代化的普遍抱怨。

弗兰很可能还是愤怒的,愤怒这个时代一切都被标上了价格。

但还是那句话——“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

她说以前人们不把锻炼当成一件事去做。

但人们那时更活跃。

孩子们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因为父母无法忍受他们呆在屋里吵闹。

而今天,每个人都在搞养生(wellness)。

而一切都成了生意(business)。

“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greedy)。

”她谈到抽烟,谈到彻夜party,然后建议人们,人生苦短,不要因为一件事是重要(important)而去,而因为快活(fun)而去做。

她和老马追忆和恋慕的大概正是一种还向往着创造伟大事物的精神:“我不需要小确幸(light happiness)”。

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让一切飞着粉红泡泡的理想和信念都变得庸俗了。

弗兰说,她“从来没有为了钱激动过”,正如房子对她来说只是要装下她的东西。

甚至,在她第一次收到一笔巨额稿费时,她被吓坏了。

她不知如何花掉那张大额支票,于是跑去买三明治问能否找零。

今天没人能对红果果的纸币说不了。

年轻人怀着梦想涌入纽约,她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一条:带上钱(bringmoney)。

还有书籍。

在最后一集中,她谈到了逛书店和在亚马逊网购书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谈到她完全无法舍弃任何一本书(Iamabsolutely, 100%, incapable of throwing a book), 丢掉一本书就像丢掉一个人,哪怕有很多辣鸡人。

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东西(a book is really the closest thing to human being)。

然后我们跟着摄像机看到了她那巨大的、让每个人都能嫉妒到咬牙切齿的大书房。

因此,即使在这些箭一般的吐槽里,你也能感受到弗兰和老马对纽约的依恋。

枪林弹雨最终化为柔肠百转的给纽约的情书。

纽约也许是塑料纸糊出的繁华,但年轻人的梦想却真实得像屋檐滴下的雨水,清清凉凉。

享受弗兰的幽默不意味着要接受她的观点。

在弗兰快步穿梭在纽约的各个地标进行社会观察时,我们也以她为入口对“纽约客”/“知识分子”/“文化人”/“名流”进行了社会观察。

《假装我们在城市》最好玩的不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如何看世界。

在他们那里,光是扇动嘴唇说出“纽约”两个词就好像已经飞到了帝国大厦顶层,俯瞰世界,不可一世。

弗兰说,年轻人涌入纽约,因为别处都不是纽约。

但纽约就是世界吗?

怀旧并非什么不言自明的真理。

我们每个人却无法自拔地时时落入怀旧的陷阱。

在弗兰那里,电脑只是个更大、更快的打字机。

她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用Instagram和Twitter。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恋,俨然一种18世纪初人们对前工业革命时代田园诗生活想象般的乡愁。

但一回头,想想我作为95后是如何不时还唏嘘下人人网的死亡,又如何还在飞信最后的余晖里费了老大劲群发社团几百号联系人,便觉在某个意义上,人人都免不了抱残守缺,如弗兰说的那些“钉子户”书店老板,在旧书堆里扒拉出书来,吹吹灰尘,然后不情愿地卖出。

弗兰和老马也很清楚他们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已经老掉牙了,老得该进坟墓了。

于是连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眼泪(划掉)也能成为吐槽的对象。

当弗兰坦然地说,“人们只能理解他们同时代的人(you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people that are your contemporaries)”时,脱口秀有点突然转变为Ted演讲的意思了。

吐槽的终点是自我吐槽,解构的重点是自我解构。

感谢这点自我牺牲的精神,本剧才能让人从头豹笑到尾。

而当白发苍苍,个子小小的老马依然一次次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我的惆怅中也多了一丝欣慰。

在电影里,美梦终究要醒来,人终究要面对眼下的现实,正如《午夜巴黎》中,曾经痴迷于过去的男主最终怅然地告别更加痴迷于过去的女友回到现实。

但在脱口秀里,我们不需如此。

我们可以吐槽,吐槽,再吐槽,在一遍遍的吐槽中,过去不再是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老马去年的《爱尔兰人》就有点这个意思),也不再是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木乃伊,而是我们能触碰到和思考的现实。

——嗐,既然逃离不自由,怀旧也无意义,不如就跟着老马一起放声大笑吧!

 10 ) 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因为太好吃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分集金句整理(更新中)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于今年1月在Netflix上线,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作家弗兰·勒博维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其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并夹杂着一些采访和提问来呈现弗兰·勒博维茨对纽约生活的全方位吐槽。

在近期的美国娱乐节目《周六夜现场》,一小品对《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进行了恶搞。

小品全程是Fran随便讲几句,Martin都狂笑。

当我看完全七集纪录片后,发现SNL小品的演绎太精准了。

弗兰是谁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1950年10月27日-)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曾在《华尔街之狼》扮演法官)。

代表作有《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弗兰自称花了十年生闷气后又出了儿童书《Mr. Chas and Lisa Sue Meet the Pandas》(1994年)。

弗兰出生并长大于新泽西州,在被高中开除后,于1969年搬到了纽约。

为了维持生计,弗兰最初一开始做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和pornography写手。

在21岁时,她开始为一个小杂志写书评和影评,杂志的创办者就是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的第四任妻子Susan Graham Ungaro。

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 Jr., 1922 – 1979) 是一位美国爵士贝斯手、作曲家、乐队领队。

他被视为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

随后,弗兰开始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工作,写专栏 "I Cover the Waterfront"。

197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后,开始不断接受采访和上电视并成为当地的名人。

弗兰对她的犹太人身份的认同来自于其种族和文化,但与其宗教含义无关。

她自称从7岁起,她就已经是一位无神论者。

E01 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它是个城市弗兰被提问“你是怎么描述你的生活方式的”,弗兰回复道“我绝不会用生活方式这个词”。

弗兰被问“你会看不起人吗”,她回复道“有一些自命不凡是不好的,我的自命不凡不是针对你父亲是谁,你读的哪所学校,你在哪里长大,而是你是否同意我的意见”。

纽约地铁L线由于气味暂时关停了,弗兰说平时地铁车厢也不是紫藤味的高山村庄。

随后提到了911后的空气问题,即便在80个街区内人们都能闻到粉尘,Christine Whitman作为负责人仍表示空气没事,现在数千人得了癌症。

纽约生活物价这么贵,没有人负担的起,然而住在这里的八百万人somehow做到了。

弗兰说自己从未想生活在过去的纽约,这直接总结了一个半小时的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E02 Cultural affairs 文化事务“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

因为太好吃了!

弗兰提到第一次(在某件事上)没有任何天赋是小时候学习大提琴,她随即认识到了自己可以通过练习能变得更好,而不是优秀。

大佬果真是早早就认清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了。

弗兰对于人们关于自己真正喜好但不擅长的事情的建议是,自娱自乐不要打扰他人就好,人们没有必要去展示任何事情。

她批评人们现在喜欢去晒任何小事。

“音乐家和厨师为人类大部分愉悦感负责。

在接受斯派克·李(Spike Lee)的采访时,弗兰表达了对艺术和体育的看法。

艺术是人们去观赏一个最终结果,人们会反复地去欣赏这个作品,但体育在于整个竞技比赛的过程,当比赛结束输赢已定,人们不会把这一场比赛再重新看一遍。

为艺术鼓掌,而不是价格。

弗兰提到了毕加索作品在拍卖时,当画作出来后现场是鸦雀无声,当拍卖结束后,人们为被拍出的高价鼓掌。

她对查尔斯·明格斯(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的评价是个十足的吃货,让唐人街厨师都跑出来鼓掌那种。

一向目中无人的查尔斯·明格斯对另一位音乐家Duke Ellington却毕恭毕敬。

再自大的人都有一个其敬重的人物。

E03 Metropolitan Transit 大都会交通运输弗兰提到了纽约出租车司机开车太疯狂,她年轻的时候还谎称自己怀孕了,好让司机能够减速。

在提问环节,一个西班牙女人开始讲自己被警车撞,然后开始诉讼纽约这个城市。

弗兰和马丁忍不住打断,这不是提问,这是在讲故事。

一个地铁站为了重修关停五个月,弗兰忍不住吐槽这些狗狗的马赛克画像,在真正重要的问题解决前,艺术装置完全没有必要。

弗兰对于“度假”的态度也格外有趣,“我出门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为了赚钱,好让我能(不出门)继续住在这里”。

E04 Board of estimate 审计部门弗兰表示自己不喜欢写作,一直不满意自己的工作,随后意识到了自己就是讨厌工作。

弗兰谈到MeToo运动时,提到了反对浪潮(backlash)和撒谎的可能性。

她的态度更为细致和接地气,她的重点放在了普通女性上。

MeToo运动能够被引起重视是因为女明星们的参与。

要明确的态度是,这种演艺圈的潜规则当然是不好的。

对于女明星来说,你可以选择不去接某部戏而避免受到侵犯。

但对于在酒店整理床铺或从事类似工作的女性来说,她们很难有选择的余地。

弗兰说自己当年不去做服务员是因为要得到排班需要和领班睡觉。

E05 Department of sports & health 体育与健康部门这一集,弗兰表达了对现今的养生,体育,度假项目,和一些所谓的挑战的负面态度。

在接受Spike Lee的采访中,弗兰说自己讨厌体育。

她喜欢穆罕默德阿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拳击手,而是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Spike Lee说体育的意义也很有道理,体育给予了观众一份认同感,并且对于黑人来说这也是他们最先改变自身地位的手段。

就是他不断打断弗兰说话和咄咄逼人的态度有点烦。

斯派克·李,美国导演,凭借《黑色党徒》获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

而极限运动只不过是人为的,没有必要的,自我编造的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并且现实生活就足够挑战了,这一段和小崔脱口秀说过的一段所表达的意义类似。

E06 Hall of records 户政部门开场弗兰说道,人会持续犯错,但年龄越大,能找的借口越少。

弗兰被提问有没有“guilty pleasure”,她说既然是乐趣,就不该有负罪感。

弗兰小时候到了7:30半就被要求上床睡觉,之后她问她妈为什么,她妈说过了晚上7:30就忍受不了她继续吵闹了。

片尾,弗兰说,真正年轻的人是意识不到年华逝去的,当你意识到了,证明你的年华(开始)逝去了。

E07 Library services 图书馆服务开场,弗兰被提问“你认为存在令人窒息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吗?

”,弗兰说我的呼吸很顺畅。

太佩服弗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说话方式。

弗兰说,“如果你把一本书掉在地上了,你要亲吻它一下”,这是她在犹太教堂学到的对祈祷书的态度,她也将此应用到了别的书上。

弗兰在年轻时为安迪沃霍尔工作写专栏,声称二人关系不好。

在安迪沃霍尔(1928-1987年)去世两周前,她把她持有的所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卖掉了了,为了支付公寓的维修费。

弗兰真是没财运啊。

二人的犹太人长相也太明显了!

1978年,当弗兰受邀为《新闻周刊》写专题,她的父母对此格外惊讶。

弗兰的父母不看《时代周刊》(因为当时的老板亨利鲁斯是反犹人士),但是看《新闻周刊》(Newsweek)。

其写的专题就是为青少年提供意见,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售卖的冰箱贴上就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

弗兰从成名到现在,她的服装造型和说话态度几乎没有变化,果真大佬在年轻时就决定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短评

不感兴趣

7分钟前
  • neou
  • 较差

无聊

11分钟前
  • lommer
  • 较差

最后两集不如前面,但是彻底倒在Fran的阔腿裤下!她用手能力太强了,学她说话做手势堪比打拳

16分钟前
  • 小晨
  • 力荐

没那么好笑

21分钟前
  • 稀饭Xifan
  • 较差

不理解为什么分那么高,过于琐碎,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完全是她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也算不上深刻,无法引起共鸣。

23分钟前
  • 言丹青
  • 还行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美式讨喜脱口秀的表现方式。看似放荡不羁、车速飞起,实则不痛不痒、圆滑世故。真诚的喜剧究竟是什么?她本人在谈话中也有提及,可惜她的话术与其完全背道而驰。年轻时访谈中的语气多少还有些不卑不亢,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光泽已然尽失。

26分钟前
  • 那不勒斯市市长
  • 较差

无聊 充满各种烂笑话

27分钟前
  • L
  • 很差

算作是《公众演讲》的续集,但又因更长的篇幅与片集化而在观感上比前作更加放松和从容。依然不认为勒波维茨的讲演时时刻刻都闪耀着幽默与智慧,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数次由无动于衷至附和表演性大笑的突然转变。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勒波维茨之口反观纽约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两人对纽约的爱,通过对话引申出的电影、移民、出版、生活、建筑、出租车等等隶属于或私人或公众的调侃回想而显现。斯科塞斯继续在对话间穿插各种视频素材让语言描述变得具象却又是极个人的记忆速写,甚至还间接回顾了自己的迷影史与创作史,对《黑胶时代》首集曾展现过的The Mercer Arts Center倒塌事件的真实回忆,让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纽约的镜像存档,如同皇后区艺术博物馆中巨大的纽约微缩模型版图,他真的倾其一生热爱着这座城。

3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34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It's a tantalizing snapshot of New York in full bloom, along with Lebowitz's lively and unapologetic commentary on what it means to live there. But actually, it's not fun enough, plus I'm confused about Marty's hysterical laughter at every single thing Fran says.

36分钟前
  • Nelly
  • 较差

看不懂直男也get不到笑点

38分钟前
  • 特羅姆瑟小貝殼
  • 较差

好看的,但更多还是关于观点输出。

42分钟前
  • TWY
  • 还行

well 这种东西看多了就觉得挺无聊的 就好像必然短评长评里每个人都会提的伍迪艾伦 开罗紫玫瑰我喜欢吗 不 哈哈 口齿上的轻薄的聪明看脱口秀就差不多了多点书卷气也不是核心 犹太知识分子里还不如去看死掉的那位 毕竟长篇小说还是需要功力的,幻想和荒谬也更加庞大再说两句 我觉得这完全就是个脱口秀好吗!只有stand up comedy才会如此频繁且天然地使用诸如此类绝对化、抢白、stereotype、从个人体验出发的手法,也只有脱口秀才会因为make fun的目的而在公众讨论中被原谅。而,她可是完全在沉浸在前朝遗老的优越感里啊??

47分钟前
  • In M of AoKong
  • 较差

不好笑,get不到那些人在笑些什么。讲的话没什么内容,夸夸其谈,也没什么insights,完全self-obsessed,住在纽约的优越感太大了,太self-congratulatory太装逼了 01/09/21

49分钟前
  • 🟨
  • 较差

很有意思~~~我也想去new york看看

52分钟前
  • 风舞狂澜
  • 推荐

Not the kind of humor I enjoy.

54分钟前
  • 东林君
  • 还行

并不能和伍迪艾伦相提并论… 伍迪艾伦是辩证的、自反的、存在主义的,他只是扮演银幕上那个絮叨呆老头,作为编剧导演的艾伦可并非是角色那样单向度的存在……

56分钟前
  • HT1956
  • 较差

一开始我很兴奋,后来发现fran的所有观点都相当浅显和主观。挺没意思的,还不如十三邀。但是马丁这个拍摄方式挺好。

60分钟前
  • 小五
  • 还行

笑不出来

1小时前
  • VW
  • 还行

其实我也喜欢party,我也不爱出门旅行。我也讨厌钱,喜欢东西。

1小时前
  • particleswreck
  • 推荐